意识能动作用名言

时间:2022-04-18 15:31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北京文都教育 | 评论: 次 | 点击:

意识能动作用名言

1.关于“人的主观意识能动作用”方面的马克思或恩格斯名句,并其出处

马克思的观点: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物质在大脑中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如果人脑中的意识是对物质真实正确的反映,则可称之为客观意识;反之,如果只凭着过往的经验,凭空想象客观的物质存在,则可称之为主观意识,主观意识有时也能做到对物质存在的真实的反映。

对于你所补充的“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方面,马克思曾指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2页)

2.“意识的能动作用"考研考点

万学海文辅导专家把考研政治要点总结如下: 1.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类意识所特有的能动地反映世界,并通过指导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人类意识的能动作用的表现主要有: ①目的性、计划性。人们在社会实践之前,在大脑里往往先有了改造以后物质世界的蓝图,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先有图纸,后有楼房”,这正说明了人类的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类的实践活动也正是在这种目的性和计划性指导下才具有了自觉能动性。

②创造性。人类意识不仅能够认识事物的现象,更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创造性地透过现象一步一步抽象出事物的内在必然性或者本质规律性。

③通过指导实践实现对世界的改造作用,使世界不断地从自在世界转变为自为世界,不断从原始的自然转变为人化的自然。④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当然这种调控作用不是无限的,不能夸大。有些人将人类意识所具有的这种调控作用夸大,在气功和特异功能的研究中甚至相信意念能移动物体,这就会导致主观唯心主义,是不可取的。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和意识之间存在质的区别:物质是客观实在,意识是主观存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2)物质和意识也存在密切的联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意识与物质具有同一性,意识能够达到对物质的正确反映;通过实践,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即二者可以相互转化。

列宁深刻地认识到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明确提出: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这一命题表明人类不仅能够反映外部客观世界,并且能够通过指导实践活动达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创造出自然界没有的新物质,如人工元素,合成塑料,合成橡胶等。

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和尊重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和基础,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其次,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总之,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实践是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我们在实践中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 4.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条件 第一,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这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第二,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意识通过实践反作用于物质的过程,也就是意识自身的“物化”过程,把观念的东西化为物质的感性活动,使主观的东西见之于客观,使客观世界发生合乎目的的改变。

第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在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问题上,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性的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错误。

5.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社会历史趋向是指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决定性;而主体选择是指历史主体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选择性、能动性。主体的选择性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是内在统一的。

一方面,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规定了历史主体的活动要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虽然社会历史主体具有主体能动性、选择性,但是主体不能随意选择,主体选择的对象只能存在于可能性空间中,而可能性空间又是由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的生产力和其它既定条件所决定的;另一方面,社会历史主体在尊重和认识社会历史规律的前提下仍然可以发挥主体的选择性、能动性,能够自觉选择“可能性空间”中的某种可能性,即选择社会未来发展的可能的方向、目标、方式。

其中,顺应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动性和选择会推动历史的进步,违背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动性和选择则会阻遏历史的进步。 中国共产党深刻掌握了中国近代以来社会发展的规律性,领导中国人民探索和选择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并进一步走上改革开放道路,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重要考点,注意理解 自在世界:人类尚未认识和改造的世界 自为世界:人类已经认识和改造的世界 考研政治真题分析: (2005年单选第1题)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 ) A 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 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 C 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 D 先有精神,后有物质 【答案】B (2009年多选第17题)近一年多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迅速在全球蔓延,在危机面前,人们应该积极主动应对,化危为机。

下列名言中符合意识能动性原理的是( ) A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B 我们唯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 C 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同时产生的 D 事不避难,知难不难 【答案】ABCD (2006年多选第18题)马克思指出:“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

3.意识先于行动的名言

如果你只是想有个感性的理解而非专业的解释,请选我的吧。

开始之前:不知道你对唯心主义哲学报什么态度?我们国家的哲学教育问题是不接受异教(非马克思哲学)。甚至选择题里唯心主义的观点一定是错的。既然现在,甚至永远,没有办法证明唯心主义是错误的,但且让我们平静的看待,即使不接受也不要视为大敌。

所以,‘意识先于存在’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说法,这种观点认为:世界的存在并不是客观存在,而是由于我们的意识,也就是我们的‘想象’而存在,或许可以这样等于。在深受唯物主义浸染的我们开始的时候本能的认定是错的,其实细品起来,你会觉得这样的说法未必会错,而且永远无法被证明是错,但也很难能证明是真的。

4.从意识的能动作用看心理治疗的意义

意识的能动性实质上属于哲学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的前提下,又认为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意识的这种反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同人的需要是分不开的,总是带着一定的目的和计划进行的。

人在行动以前,总是根据已知的事实和条件,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目的,并依据这种目的建构准备实行的计划。实践就是在这种目的和计划指导下的行动。

2. 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 这种创造性不仅表现为意识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加工改造,找出事物的内部联系和规律性,在思维中再现事物的本质;而且还突出地表现在能通过想象在思维中创造世界上没有的新事物。

这并不是说意识可以无中生有地创造世界,而是说意识可以通过实践,改造物质的存在形态。意识不仅能够反映当前的事物和现状,还可以追忆过去的事情,并能根据对事物规律性的认识预测未来。

3. 意识通过实践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这是意识能动性最重要的表现。

因为,反映客观世界并不是最终的目的,意识活动虽然不是实践活动,但它和实践结合在一起,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4. 意识对人体生理功能具有控制和调节作用。

一个人精神是否愉悦,心情是否舒畅,对于他(她)的健康状况有重要的影响。摘 要:认识自我是人类历史上亘古不变的话题,心理学为此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及方法,文章对弗洛伊德、霍妮、马斯洛的心理治疗理论思想进行分析,指出了这些理论在“认识自我”这一主导思想上的共通性。

关键词:认识自我;弗洛伊德;霍妮;马斯洛;心理治疗 [本文转自:lunwen.1kejian.com] 一、前言 从某种角度来看,人类历史就是不断认识自己的过程,早在古希腊时期,伟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就有了“认识你自己”的格言,而众多心理学理论思想对进一步认识人类自身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弗洛伊德的心理治疗思想 精神分析主义出现之前,大部分心理学家把意识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弗洛伊德通过治疗癔病的临床经验发现了无意识现象,提出人的心理像一座海底冰山,由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三部分组成,意识只是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而潜意识才是水面下巨大的冰山主体,这部分心理内容由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本能冲动、欲望、早期经历等组成,一般情况下不能被人们觉察,却是心理的主要决定因素。

[本文转自:lunwen.1kejian.com]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被潜意识里的欲望特别是性驱力支配的,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在于个体的潜意识愿望受到压抑。他主张通过释梦和自由联想的方法将潜意识里的心理冲突意识化,认为只要使患者对此察觉,就可以消除心理障碍。

在心理结构方面,弗洛伊德指出人的心理分为自我、本我、超我三个部分。自我属于意识结构,遵从现实原则;本我属于无意识结构,遵从快乐原则;而超我反映人的良心和自我理想、遵从至善原则。

当自我难以调和本我、超我、现实世界的冲突时,为了避免焦虑反应,就会进行潜意识里发生的压抑、否认、投射、退行等心理防御。对心理防御机制的了解也会使我们加深对自己的认识。

弗洛伊德的思想使人们将心理现象的研究由意识领域扩展到无意识领域,大大拓展了人们对心理世界的认识,也对以后的心理治疗理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霍妮的心理治疗思想 随着精神分析的发展,后精神分析主义者摒弃了弗洛伊德理论的生物学倾向,更加重视社会文化、家庭、同伴等因素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

其中霍妮继承了弗洛伊德对无意识动机及个体早期经验的重视,进一步发展了精神分析主义。 霍妮认为儿童期父母的关爱对子女的心理发展影响重大,温暖、充足的关爱会使他们正常成长,而缺乏关爱、专制、冷漠等不良态度则会使儿童产生敌意,在这种家庭氛围里长大的孩子会有孤独、无助的体验,内心充满不安全感,就形成了“基本焦虑”。

处于这种不健康的人际关系中,儿童会把敌意和焦虑投射、泛化到外部世界,其基本焦虑就限制了正常、自发的反应,在潜意识里依照顺从、反抗、逃避的策略对待别人,这样的儿童成年期很容易发展为神经症。因此霍妮认为神经症的根源在于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疏离。

真实自我就是我们身上存在的、独特的、人格的中枢;是唯一“能够”而且“希望”成长的部分。[1]而理想自我是在日复一日的自我美化、想象过程中发展出的理想形象。

相对于弗洛伊德对人性的悲观看法,霍妮十分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她对弗洛伊德方法中对治疗者的依赖进行了批评,认为应该相信人们真我的建设性力量,侧重于帮助患者进行自我发现,不仅需要了解自己潜意识里的冲突,而且要明白冲突的具体作用形式,“只有体验到潜意识或半意识中的感觉或驱力在无理性时的全部影响,才能了解自己身上在作用的潜意识力量的强度及强迫性”。[2]在分析自己理想自我与真实自我的冲突并在与之搏斗的过程中,患者的自负系统就会逐渐瓦解。

此外她指出在认识冲突、对抗冲突的期间会出现反复,患者可能会再次回到虚假自负的心理状态,而非接受现实自我,但坚持进行冲突的分析和抗争,就会越来越清楚地感受到。

5.客观规律与发挥自觉能动性的话题,收集名人名言

知识是宝库,但开启这个宝库的钥匙是实践。

——英.托·富勒理论所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实践将为你解决。——德.费尔巴哈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陶行知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下。——毛泽东九层之台,起于磊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南宋爱国词人 辛弃疾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况,战国末期思想家 荀子 《荀子·天论科学规律的本身是客观真理,是不会陈旧的。人们运用这些规律的方式和作出的相应设计方案,却是日新月异的。

—— 王竹溪作为一个普遍规律,适度的动动脑筋不但不会妨碍医疗,而且正像适度的体力活动一样,反而会间接地促进恢复健康。 —— 达伏斯的大学课程 规律的名言不论做什么事,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规律,就不能做好那件事。

—— 毛泽东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的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 —— 毛泽东对世界上的一切学问与知识的掌握也并非难事,只要持之以恒地学习,努力掌握规律,达到熟悉的境地,就能融会贯通,运用自如了。

——生物学家,化学家,著名科普作家 高士其理智像太阳,它的光是恒久的,不变的,持续的;而想象,则像发光的流星,不过是稍瞬即逝的闪耀,其活动无规律,其方向亦不固定。 ——英国作家 塞·约翰生老夫老妻越长越像。

有人说因为他们相爱。但医生说,起因是朝夕相处,饮食结构相同,作息规律同步。

同一棵树上的树叶也是越长越像的。 ——中国现代作家 张爱玲 规律名言大自然的全部工作是强者与弱者之间的剧烈斗争——强者统治弱者的永恒胜利。

如果不是这样,整个大自然就只有衰亡。违背这个基本规律的国家也将衰亡。

——德国元首 纳粹党党魁 希特勒无论在什么样的社会里,一个人的理想,是为了多数人的利益,为了社会的进步,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也就是说,合乎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就是伟大的理想。 —— 陶铸这一年来,胡温体制对新闻自由也不是漠然视之,他们提出新闻媒体要“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提出过“三性”(体现现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 胡绩伟社会只拿小丑取乐,没有其他的要求,一转眼就把他们忘了;不比看到一个器局伟大的人,一定要他超凡入圣才肯向他下跪。各有各的规律:历久不磨的钻石不能有一点儿瑕疵,一时流行的出品不妨单薄,古怪,华而不实。

——法国作家 巴尔扎克 规律的名言木头打不成钢,破布铸不成铜钟,老鼠也生不出天鹅。对一个在某种人家出生的女人,你就不能指望她会有什么天使般的行动。

她的祖辈和父辈都是狼,那么她能违背自然规律,生来是只羔羊吗?她也是狼!从头到脚都是狼! ——俄国小说家,戏剧家 契诃夫立志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工作随着志向走,成功随着工作来,这是一定的规律。

立志、工作、成功是人类活动的三大要素。立志是事业的大门,工作是登堂入室的旅程,这旅程的尽头就有个成功在等待着,来庆祝你的努力结果…… ——法国科学家 巴斯德科学是人的生活在认识占主导优势下的表现,是我们的生命使宇宙生命变成的一种连续不断的昭示。

我们通过科学意识到我们周围个体的存在,同时了解到这些存在都服从某些一般的规律。最后我们通过科学能够逐渐朝着最崇高的事业努力。

——十九世纪法国哲学家 皮埃尔·勒鲁 《论平等》我打四十岁以后,就寝和起床时间就一直很有规律——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我还立了一条规则:在没有人陪伴时上床;我还立下了一条规则:在不得不起床时起床。

这样就形成了一条不可动摇的没有规律的规律。这条规律使我延年益寿,却会伤害他人。

——美国作家 马克·吐温因为气候、智力、精力、趣味和观察力的差别,人和人之间是永远谈不到有什么平等的。因为不平等才应该把自然法则当作确定不变的规律。

但我们能使不平等变得不易觉察,正像我们把不平等视为雨或狗熊等寻常之物一样。这里,文化教养是起主要作用的。

——俄国小说家,戏剧家 契诃夫。

意识能动作用名言

出现贼多的37个马原古句,考研政治常考,初试战场必备

从历年考研真题来看,想要考研政治得高分不是那么简单的,首先马原部分就已经难倒一票人了,而从古句中表现的哲学原理是马原常考类型,下面一起来看看考研政治马原中常考古句总结。

出现贼多的37个马原古句,考研政治常考,初试战场必备

1、元气是构成世界的本体

这句话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并力图从某种具体的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古希腊、罗马关于水、火、气是世界本原的学说。

典型句子有:“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气者,理之依也”、“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太虚即气”、“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五行之气、天与人相交胜”、“水是万物的始基”、“原子是世界的共同基础”等。

2、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这句话把“天”看成自然界的最高主宰或天意,所以这句话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而且它还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又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形而上学的典型句子有:“至大无外,至小无内”、“白马非马”、“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飞矢不动”等。

3、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这是一种只见联系不见区别的相对主义观点。

4、“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与“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前一句是辩证法观点,后一句是诡辩论观点。

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第一句的意思是在人第一次踏入河水中的时候,人与河水相对静止,人是踏入了同一条河流中;而河水是处于绝对运动的状态当中,因此当人再次踏入河中,河水已经流动,人是无法两次踏入同一条河的。

这句话承认了绝对运动,也承认了相对静止,因而属于辩证论。第二句话意思是说河水永远在流动,随着人的“踏入”,河水依然不断流淌,人永远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这句话认识到了河水的绝对运动,却没有认识到人在第一次踏入河流中,人与河水的相对静止关系。这种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属于诡辩论。

5、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

这句话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是唯心主义观点。

6、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

荀子认为,如果不欲动心的功能,就会导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段话蕴涵了人的意识具有能动性,认识主体在反映中具有创造性。

7、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老子的这句话中所蕴涵的哲理是,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8、无平不陂,无往不复

这句话说明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普遍性和永恒性。

9、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强调的是对立统一而反对绝对等同;“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强调的是相反相成并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并产生新生事物。

10、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的这句话指的是祸与福相互依存,互相转化。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这句话体现了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又如“善泳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自为祸”、“塞翁失马,安知非福”、“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满招损,谦受益”、“居安思危”、“失败乃成功之母”等都包含着矛盾同一性原理。

出现贼多的37个马原古句,考研政治常考,初试战场必备

11、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老子的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否认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2、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就人的本性说,是能够认识客观事物的;就客观事物的道理说,是可以被认识的。

13、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明之,行也

荀子的这段话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

14、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这句话的意思是,检验言行的客观标准是“功用”,即效用。这句话强调了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

15、事实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认识和理论必须符合客观事实,必须通过实际效果来检验,凡是符合事实效果,就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

16、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既亲历其域,则知之益明,非前日之意味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知而不行,则体会不深;见之于行,则认识更明,知行互相依赖,互相促进,不可偏废。这是知行关系问题上的相互辩证法思想。

17、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王阳明的这段话是说,知是行的来源,行是知的作用;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认为知决定行。颠倒了知和行的关系,是唯心主义的知行观。​​​​

18、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王阳明提出的这个命题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即被感知”、“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等命题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19、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人之

苏轼的这句话体现了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20、治大国如烹小鲜

老子的这句话表明做事情要注意火候,要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

21、行百里者半九十

这句话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五》诗云:行百里者半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一半。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困难,愈要认真对待。常用以勉励人做事要善始善终。

这句话体现的哲学原理有:

①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和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重视量的积累。同时,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发生质变,因此,要抓住时机促成飞跃;

②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一定要在困难面前坚定理想和信念,要有自信心,看到光明的前途。

22、人或加讪,心无疵兮

这句话的意思是即使别人诽谤,我也问心无愧。它所蕴涵的哲理是:要坚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坚持奉献是人生的真正价值。个人活动和社会发展之间

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要正确处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之所以问心无愧,就是因为坚持了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为了人民和国家的利益为之奋斗,自己没有任何私利。

23、兄弟虽有小忿,不废懿亲

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有: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事有矛盾时有矛盾。这要求我们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矛盾具有特殊性,其主要情形之一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统一。这要求我们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看问题。

24、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老子的这一段话体现了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可以向其对立面转化。

25、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范缜的这句话承认了物质决定意识,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只是一种猜测,缺乏科学依据,过于简单化。

出现贼多的37个马原古句,考研政治常考,初试战场必备

26、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的这句话表明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它既不因有了尧这样的杰出人物才存在,也不因出现了桀那样的暴君而消失。这句话体现了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2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这句诗的意思是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万的帆船经过,枯萎树木的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向荣。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这句诗体现了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28、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这句诗意思是说,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毕竟比较肤浅,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这句话体现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强调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9、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这些古句都体现了事物发展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即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大家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二是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30、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毛泽东的这句诗体现了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即时空的相对性;同时也体现了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31、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

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即运动的绝对性。

3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苏轼的这首词体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有规律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33、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这句话体现了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必要条件,我们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此外,这句话还体现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4、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这句古句体现了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5、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杜甫的这句诗体现了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我们要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36、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的这句话体现了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

37、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这句话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来源:网络

(免责及版权声明:仅供个人研究学习,不涉及商业盈利,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北京文都立场)

开学季,送书啦,免费邮寄

奖励1:填邮寄地址即送《2021考研白皮书》

奖励2:参与活动,还有11本大礼可以领取

报名私信回复“白皮书”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