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生活的经典语录

时间:2022-11-10 21:28 | 分类: 经典句子 | 作者:读书灯下 | 评论: 次 | 点击:

苏轼一首经典农村词,描绘朴实的乡村生活,千年后读来依然亲切,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读书灯下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田园生活的经典语录1

夏天的乡村在诗词里,是杜甫笔下的“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爱水中鸥”,是辛弃疾笔下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是赵师秀笔下的“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也是苏轼笔下“簌簌衣巾落枣花”。

枣花

这句词出自苏轼的《浣溪沙》组词,为其任徐州太守时所作。当时,徐州遇大旱,苏轼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途中,写下这组乡村词。

今天要分享的是其中最为著名的第四首,词作生动地描绘了词人在乡间的见闻和感受,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朴实、率真的乡村生活图景,千年后读来依然感到真实亲切。

宋时乡村是怎样的?苏轼开篇便用21个字描绘了出来,朴实如白话,恬静如画。三种声音交织,描绘出生动形象的乡村风光,让人仿佛听闻,枣花簌簌而下,缫车嗡嗡作响,也仿佛看见,那古柳绿荫之下,有一位身着粗布衣服的老人家,在叫卖着黄瓜。

亲切,鲜活,生动。

古代缫车

《浣溪沙》

宋·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苏轼在任徐州这一组《浣溪沙》共五首,词前有序——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词的上片从写声音的词“簌簌”写起,开门见山地给人以听觉上的感受——这是风吹过枣花纷纷落下扑在衣巾上的声音。枣花又轻又小,用“簌簌”来形容,不单是一种声音上的表达,也给人一种画面感,亦可以从中体会到行人心情的愉悦恬静。

这句词句法也比较特别,打乱正常语序,采用倒装句法,使平实的话语显得奇崛生动。“枣花簌簌落衣巾”,从花树下走过,正常语序“枣花簌簌落衣巾”是一种对花的仰视,而词写作“簌簌衣巾落枣花”,更是一种贴近真实的主观感受,是走路走着走着,感到衣巾上落下了枣花,定格这低头又抬头的一个瞬间。

卖作物的老农

更往村中走,家家户户都传出缫车缫丝的声音;那古柳之下,身着粗布衣服的老汉在叫卖黄瓜。乡村其实是很静的,同时却又充盈着各种声音,这声音又反衬这种静意,陶渊明写:“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在这首词里苏轼选取的是能代表这个时节的一种声音:缫车声。在古诗词中,桑农蚕农也是很能朴实常见的形象,在这组《浣溪沙》词的第三首他也写到:“麻叶层层檾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闻见有人家煮蚕茧的香气,听到篱笆边传来的缫丝女子的谈笑声。

上片最后一个画面,古朴,平实,牛衣老农古柳荫下卖黄瓜,寻常得不能再寻常,却又分外恰当。

词的上片,这种种声音响起,有声有画,传递出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

乡村老农

上片写初夏乡村的景象,下片则写词人行路中的感受。路途遥远,人困酒醉,日头正高,昏昏欲睡,此时,多么想喝些茶水来解渴啊。

最后一句,词人写到随意敲开一户农家讨茶解渴便戛然而止。屋里是否有人,他是否能够讨到茶喝,都留待读者想象了。

这首乡村词没有回避乡村的真实,没有落脚于理想境界中的田园牧歌,而是真真切切地在书写普普通通的农家生活场景,具有永恒的生命力。更重要的是,在这组词中,苏轼以诗入词,将农村生活带入宋词之中,拓宽了词的书写领域,对于词境的开拓有着积极的意义。

田园生活的经典语录2

网络上流传了好多对迷一般的塔莎杜朵奶奶田园生活解读的版本。最近又去欣赏了一番,依然感觉是美不胜收,令人羡艳不已!那茂密的山林,清澈的小溪,鸟语花香,绿草如茵,猫儿跳,狗儿跑,在那充满艺术气息,古朴的小屋里,在那梦幻般的花园里,一个睿智,从容淡定,超凡脱俗的身影在飘逸,在劳作,在歇息,喝上一杯咖啡,每一个画面都令人神往。

大概两三年前,一部由日本导演根据对塔莎奶奶的田园生活十年跟踪记录拍成的纪录片播出,一时间轰动美日欧,也很快传入到了国内。塔莎杜朵奶奶更是被日本媒体评选为最受憧憬的女性人物第一名。这部电影珍贵的地方,除了是纪录片导演松谷光绘花费十年,详实纪录塔莎杜朵晚年独居于美国佛蒙特州乡村的田野生活,将其迷一般的艺术人生展现于观众面前,更深刻反映出时下最热门的社会议题之一——让长者能尊严老去。


塔莎·杜朵是美国著名的插画家,曾创作超过100本绘。23岁,结婚,出版《Pumpkin Moonshinet》一书。30岁,移居新罕布什尔州乡间,育有四个小孩(两男两女)。42岁,以”1 Is One”获得凯迪克大奖。在46岁的时候选择了离婚。56岁,移居佛蒙特深山里,建造18世纪风格的农庄,开始独居生活,同年获得女王终身成就奖。87岁,出版全新的绘本创作”Corgovolle Fair”。89岁,完成日本独家编辑的《塔莎奶奶的美好生活》系列。92岁,《塔莎奶奶的美好生活》系列推出繁体中文版。

人们争相传看和感受塔莎奶奶的田园生活。在油画般的田园里,她住着木屋、种植花草、制作手工、绘画、与小动物们作伴,享受一耕一锄劳作的甜蜜,品味一点一滴生活的美妙。


不仅如此,塔莎奶奶还以她漫长的92岁年华之积淀,为人们留下了一些经典的人生感悟和语录:

要实现梦想,必须要学会忍耐。

幸福是一种心境,是心灵的满足。

生活本身已经是一种特权。

不管你现在多大年纪,
生活其实有无限可能!
选择自己要过的生活,是人生最重要的事。
别忘了与最亲爱的人,分享每一个可以更幸 福的机会。

让每个都会或即将步入老年的人,都能拥有最简单的心灵满足。

……

—— 塔莎杜朵《塔莎奶奶的美好生活》


为什么不同文化背景人们,不同年龄段的人们,都不约而同地喜爱塔莎奶奶的田园生活?欣赏她的人生体验?我的解读是:

1. 在每个人的内心,都拥有对自由向往和追求。在职场上打拼过,或是正在打拼的成年人,都有过必须抑制或压抑自己的一些意愿,妥协和顺应环境需要的苦衷。而生活在塔莎奶奶的一个人的田园里,就不存在群居和竞争的环境中必须承受的压力,内心必定是一种轻松自由的,美好而令人向往的状态!

2. 看够了世尘的喧嚣,疲惫于摩登时代快节奏的生活,人们内心有返璞归真,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舒缓自我的冲动与需求。塔莎奶奶的田园生活恰恰提供了满足这种梦想或幻想的空间与环境。

3. 各国二战后“婴儿潮”及其之后出生的人群已步入老年,他们普遍有着能否有尊严,优雅地老去的忧虑和焦虑。特别是在日本这种高度老龄化社会,老人孤独死的案例不断发生,引起老人们的恐慌。塔莎奶奶提供了一个优雅老去的理想范本。怎不叫人向往?

4. 塔莎奶奶返璞归真的,简朴自然的田园生活方式,是对人们过度追求金钱与物质享受的反叛,对亲和大自然的回归。同时也为人们不再为自己的“未富先老”而感到无奈与失落,找到了美好的注解。当生活方式成为一种自主选择,而非不得已时,人们的幸福感和自信心会得到提升。


总之,尽管塔莎奶奶的生活方式不一定能够被复制,但是,对她的思路与生活方式的一定程度的效仿,仍然激励着人们去寻求优雅老去之路。谁都有老去的一天,谁都不愿意被人看尽老去时的窘境。谁都渴望优雅,有尊严的老去。塔莎奶奶的田园就成了人们的梦之所栖。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图片来自网络,著作权属于原作者。

田园生活的经典语录3

一份完美的田园生活配料表,不仅要有松风、清泉、竹杖、芒鞋,还需要支撑诗情画意的雄厚经济基础。

但如果加上一个能够给经济基础洗去铜臭的理论,那么即使泼天富贵也不影响隐居山林、高枕石头眠的禅意。

王维信佛,佛教的核心是四大皆空,认为财产是修行的牵绊,解脱的阻碍。但是王维能够潜心修行却得益于他家财万贯。这不是矛盾么?

倒也不算。《维摩诘经》里的维摩诘,表面上是毗舍离城的大富豪,其实是一尊佛,尊号是不动如来。他来到世间,化身富豪,在闹市里过着灯红酒绿的生活,是因为他肩负着一个秘密使命,就是帮助佛陀(也就是释迦牟尼佛)教化世人。

维摩诘故意装病,骗全城的人来家里探病,借这个机会为大家讲解佛法,度化了很多人。

你也许会奇怪:不打诳语难道不是佛教的基本戒律吗?为什么维摩诘就可以向全城的人公然撒谎呢?

《维摩诘经》一共十四品,也就是十四章,维摩诘在第二品正式现身,这一品的题目叫“方便品”。所谓方便,就是灵活性。

什么是灵活性:就是只要目的是好的,手段就可以随方就圆;只要心志是坚定的,生活就可以随遇而安。

维摩诘既然是个富豪,那么随遇而安的生活当然就是安于富贵了。他简直就是灵活性的化身,何止说谎,他还结交权贵、锦衣玉食、妻妾成群,甚至出入风化场所。

所以《维摩诘经》的出现确实意义非凡,它让权贵阶层终于可以大大方方地享受富贵,也特别契合唐朝那种勇于追求富贵的时代精神。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至于要不要剃发出家,那当然更是表象,更无所谓了。不出家并不会妨碍修行,人家维摩诘就没有出家,始终保持“白衣”的身份。

介绍了这些背景之后,我们就可以来看王维的这首小诗了,题目是《山中》: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这是一首山水小品,清新喜人。荆溪就在长安附近,水位下降,露出了洁白的石头。水位之所以下降,是因为天气凉了,雨季过了,挂在枝头的红叶也已经稀疏了。诗人漫步在溪边的山路上,明明没有下雨,但“空翠”(那种若有若无的翠绿)仿佛打湿了诗人的衣襟。

如果采取科学的立场,对这首诗会相当不屑。什么“空翠湿人衣”嘛,那无非就是山里的湿气重。但这样朴素的知识难道王维不知道吗?他不说湿气弄湿了他的衣服,偏要说这是“空翠”的作用。

翠就翠吧,还非要加上一个“空”字呢?是因为秋色重了,草木凋零了,翠色的颜色其实已经不容易看到了。这里毕竟不是江南,而是陕西。

这就是王维诗的禅意,这种禅意并不是直截了当地告诉你的,而是像“空翠”一样若有若无,好像在不经意间打动了你,而当你特意去发掘却很难找到蛛丝马迹。


2. 禅意与空病

如果我们是盛唐年间的读书人,很熟悉谢脁的名句“谁能久京洛,缁尘染素衣”,那么看到“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的句子,就会产生特殊的感受。

比较一下这两句诗,“缁尘染素衣”,黑是黑,白是白,染得很直接,很明确;“空翠湿人衣”,空翠是什么,说不清,到底是真的打湿了人的衣服,还是诗人在山间湿润空气里产生的湿润感受,同样说不清。这种若有若无的味道,像极了佛学里的“空”。

王维还有一首《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到寺庙拜访一位操禅师,想向他请教“欲问义心义,遥知空病空”。

所谓“义心”,就是领悟最高义理之心。所谓“空病”,大乘佛教虽然讲四大皆空,但如果你对“空”这个概念太执着了,错把它当成真实存在的东西,那就错了,就可以说犯了“空病”。真正的空,是要连空本身也空掉的。

这个道理在《维摩经》里就有讲过,如果联系到现实生活的话,为了追求“空”而舍弃官职和财产,这难道不是“空病”的症状吗?当你把“空”也空掉的话,高官厚禄也好,豪宅良田也好,都有什么所谓呢?为什么不能像维摩诘一样悠游于富贵,但不执着于富贵呢?


注意:本文非原创,是《唐逸-唐诗50首》的学习笔记。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