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经典语录励志生路

时间:2022-11-10 21:22 | 分类: 经典句子 | 作者:文史故事儿 | 评论: 次 | 点击:

莫言的父亲教导他:人“逝”不能复生,宁叫一家冷不能叫两家寒啊,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文史故事儿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莫言经典语录励志生路1

1984年10月,莫言的四叔驾着牛车在去距家四十里外的糖厂送菜,突遇迎面撞击,牛毁人亡,肇事者系公社书记的朋友,随后肇事一方威逼利诱,以3000多元赔付了事,而后逍遥法外。在北京的莫言听说后,心生悲痛,一面怀念四叔对自己的恩情,一面与父亲、哥哥商量,决定与肇事方打官司。

莫言在信中悲愤难平,对哥哥说道;一个小小的公社书记,芹菜仔一样的官,竟敢如此猖獗,识人命如儿戏,真是令人怒发冲冠!人和牛一共赔了三千元了事?我感到一种沉重的痛苦和愤怒!三千元竟能买到一条人命,竟能使肇事者逍遥法外?。

当时莫言在北京工作,他大哥在湖南机械厂,两人一致认为有必要回家乡状告打官司,然而被他们的父亲制止了。莫言的父亲对他说;“人死不能复生,咱宁叫一家冷,不能叫两家寒啊!”事情就这样结束了。哥弟俩年轻些,心里很难接受“懦弱”的父亲的处理方式。

1988年一部揭露现实的长篇力作《天堂蒜薹之歌》出版,作为那个年代的人,一看便知,这是取材于山东“天堂县”的真实事件,1987年天堂县蒜薹滞销导致的官民矛盾。莫言这部小说以血淋淋的现实入手,加之对四叔后事的遗憾,他一口气写下了这部20万字的小说,前后只用35天。

四叔为人

莫言的四叔(堂叔)是一个很能吃苦的人,小时候父母早亡,由莫言的爷爷带大。直到成年,一直贫困潦倒,帮他成家后,四叔有四子一女,等到生活有所好转。却不幸遇到了车祸,莫言回忆,他在队里干活时,得到四叔多方面的指导和关照,二人感情很深。莫言在给湖南机械厂哥哥的信件里写道;

我从小辍学,跟四叔在生产队里干活,前后近十年,四叔有着超乎常人的吃苦耐劳精神,有着对后辈宽厚怜悯之心。因我家是中农,父亲常受人歧视,但他对父亲很尊重,对我是很爱护。想不到他正当壮年,刚刚过上好一点的日子,竟丧身一个酒鬼和走狗的车轮之下!我真想和他们打一场官司。

回到家后,莫言找到父亲,然而被父亲制止了。年轻人当时很不理解长辈的意思,莫言心中愤恨不已,悲愤难平。不过这时,莫言小时候的往事也涌上心头,为什么受欺负的总是我们。小时候莫言和母亲一起到麦田里拾麦穗,突然一个看守者朝他们大步流星地追过来,很多人都像小鸡见了老鹰,纷纷逃跑了。

母亲爱的感化

然而母亲从小裹脚,人又慢,所以被那个强壮的看守人追上,不由分说,照母亲脸上就是一巴掌,东西也被没收,他搀着老泪纵横的母亲一瘸一拐地走开了。回家的路上莫言心里无比难受,若干年后莫言长大了,陪着母亲在街市上偶遇了多年前那个动手打母亲的人,看到后,莫言心里的“恨”重新被燃起。然而此人已经年老力衰,眼看莫言正要走上前复仇,却被母亲拉着了。

母亲说这是个老人,打我的人是那个年轻的人。不是一个人,莫言一时顿悟,看着佝偻的老人,他的恨意渐渐被母亲的爱融化,又一次搀着母亲离开了,这一次母亲的言传身教,让在社会上行走多年,见过狡黠的成年莫言感受到了母亲的爱和为人的善良。

想到这,莫言心里平静了许多,但是回到现实,四叔的后人,四叔的后事,莫言心里还是放不下。曾经打母亲者那是年轻气盛,不足以定罪。而今这是依傍权势夺取生命,性质不一样,如果不将其绳之以法,难平四叔亡魂后辈们做人的尊严。

莫言默默记在心里

可是莫言的父亲没有让他们这么做,只是冤冤相报何时了。人死不能复生,宁叫一家冷,不能叫两家寒啊!其实尽管莫言心里难以接受,但还是被父亲的求和的心肠和做人的大度感动。人间从来没有太多的公平,况且,肇事者也是出于酒醉状态,虽然赔付少了点,但四叔已经不能复生,就放对方一条生路吧。

其实莫言耿耿于怀的是肇事者背后的力量和他们不甚尊重受害人的感受,强逼着四叔一家接受。就这样,在光鲜亮丽的岗位上待久了的莫言,始终不能放下这个心里的结。又在父亲“懦弱”的影响下,莫言作罢,没有放大,只是作为一介作家,高级知识分子,书写时代者,莫言表面放下了,心里仍无法释怀。

八十年代初,莫言开始尝试写作,他既是一个大大咧咧的作家,也是一个穷困潦倒的少年,在饥饿和孤独的记忆下,让少年莫言养成了自言自语的习惯,也拥有疯狂的想象力。这让他在接触文学书籍后,很快挥毫泼墨起来,对人性和人心里的丑恶迫不及待地揭露出来,给他人以警醒。

走上写作的莫言

在我们读者看来,莫言好似一个专爱揭露丑恶的作家,其实不然,他不乐意撰写丑恶,更多的是他拥有人文情怀,关注社会实际,关心大众疾苦。为了不那么血淋淋,他常常引用历史传说,甚至加入大量的魔幻色彩,以此引发读者的共鸣,属于一个有趣的灵魂,和一个有意思的作家。

作为《天堂蒜薹之歌》,是莫言对底层人受苦和受到不公时的发声,以此抒发压抑着的灵魂,再者昭告天下,也贬斥社会,更文明,更公正,让存在于社会的痼疾得以被揭示,暴晒于大庭广众和光明磊落的阳光下,以助于社会进步。

莫言四叔的事情是真实发生的,莫言母亲被人欺负也是司空见惯的,然而如果没有长辈们对莫言的制止,想必,今天的莫言可能就没有那么丰富的内心感受和不吐不快的文字情结。当然莫言母亲对莫言的教导令他有了善良,莫言父亲对他的教诲,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无形中扎根于莫言的价值观。

2012年莫言的作品走出国门,挺向世界文坛,诺贝尔奖官网特别抄录了长篇小说《天堂蒜薹之歌》里的一段话,用来歌颂这个充满悲悯,大情怀,胸怀大气象的中国作家。在儒学思想的熏陶下,以莫言为代表的内敛,含蓄的中国人,以追求和平与谦卑的大哲思,感动着世人。

莫言经典语录励志生路2


莫言在小说《蛙》中描写了人在饥饿状态下吃媒的情节,遭到网友强烈的冷嘲热讽,认为这样的事情太过荒诞,是历史虚无主义,是莫言在抹黑社会,从而对莫言展开了没有底线的中伤与批判。

笔者看到此类现象,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搜集了部分资料发现,莫言小说中的吃煤情节,不仅在饥饿年代是确实存在的,就是进入新世纪依然有这种现象发生。因此,笔者力图从多角度说明莫言描述吃煤情节的合理性与真实性。

莫言自证吃媒的真实性

莫言在《饥饿年代吃媒的故事》中对吃煤一事有过非常认真的说明。莫言说:“许多人以为我是胡编乱造,我以我姑姑的名义起誓:这不是胡编乱造,这是确凿的事实。”如此起誓式的自证吃煤的真实性,难道还有所怀疑吗?谁会拿自己姑姑的名义起誓呢?

孟氏兄弟吃煤的真实案例

2007年12月29日,南都周刊有一篇文章《孟氏兄弟:矿难之后更难》,对北京市房山区史家营乡金鸡台村一起非法采矿导致矿难,旷工孟宪臣、孟宪有两兄弟被埋地下五天六夜,在地面停止救援的情况下,两兄弟以煤为食,以尿为水,用自己的双手挖出一条生路自救的故事。


图片来自于网络新闻报道截图

图片来源于网络报道截图

从这个案例说明,人在面临饥饿,生命危险的时候,有什么事情是做不出来的呢?

与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生的人了解当年饥饿的事情

饥饿年代,别说人吃煤,还有吃观音土的,有的人因为吃观音土之后中毒而死的情况时有发生。针对饥饿年代,人饥饿到什么程度,笔者也和几个五十年代出生的大爷了解了一下那个年代的事情。他们说,吃草,吃树芽是常有的事情,好多村里的树都是光秃秃的。笔者的老太(爷爷的父亲)就是当年吃玉米骨导致长时间便秘,实在痛苦而自杀的。这些内容绝非杜撰,而是一些老人亲身经历的事情。当然,这些事情对于一些衣食无忧的人来说,只存在于影视剧中,而实际上在现实中的确存在。

从莫言小说中分析吃媒的合理性


莫言在小说中是如何描述吃媒情节的。“就用一块小的煤块砸开了这块煤,煤碎开了之后,因为煤中夹杂的松香,这个香味吸引了小伙伴,另一个小伙伴王胆捡起一块,用舌头舔了舔,尝了下。其他的小伙伴也小心翼翼地跟着用门牙啃下一点煤,咀嚼着,觉得味道不错,就开始咀嚼,而其中的一些小伙伴竟然吞了下去。陈鼻指着煤块中半透明、浅黄色的、像琥珀一样的东西说,这种带松香的好吃。”

这是一群在饥饿年代饥肠辘辘的孩子,因为闻到煤炭中的松香而去舔煤进而吃煤的。对于一群处于饥饿状态中的孩子来说,吃煤又怎么会不可能呢?

莫言经典语录励志生路3

#「闪光时刻」主题征文 二期#

我要以它为故乡树一座碑——贾平凹

李咏吟教授在对比莫言与贾平凹时道:“莫言与贾平凹都是由乡村迁移到城市又未割断与乡村联系的作家。”他们的作品中本土性非常浓厚,是她们小说创作的背景与根基。《秦腔》与莫言的《蛙》有很多的共同点,比如同时受到了西方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将现实与魔幻相结合,表达的同是一个中国历史发展时期农民的生活状态。从本人的阅读中,秦腔表现的主题要比蛙深刻、沉重得多。

秦腔清风街其实就是一个大农村,分东街、西街和中街,是312国道上一个贫穷落后的乡村。地理位置封闭,风土人情,电话许多都保留着原始状态,随着时代的发展,那种原本的土地上的生活方式和这里的人们对土地的感情都在悄然的发生变化。原本朴素的信义,道德风俗人情都在一点点的消失,随之而来的是农贸市场,酒店卡拉,OK,小姐,土地抛荒和腐败道德沦丧……秦腔就是中国改革开放时期乡村生活衰落的一曲晚歌,是土地被抛荒发出的一声重重的叹息。

这本书的封底有这样的句子:“当代乡村变革的脉象,传统民间文化的挽歌。”还有——“魔幻笔触出入三界,畸形情恋动魄惊心;四稿增删倾毕生心血,一朝成书慰半世乡情。”

乡土中国历史与文化发展到今天,正在经受着深刻的裂变传统的文化,在新来的城市文明冲击下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和挑战,民间文化在现代文明中挣扎,这是一种“绝望式的挣扎”,在努力寻求一种与现代文明和谐生存下去的方式。

▲《秦腔》,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一、破落的清风街

究其原因,其一是物质生活的匮乏。不同于高晓声笔下的陈焕生,上城之后农村生活面貌极大的改变,秦腔所描述的是清风街在经历轰轰烈烈的,生机勃勃的农村土地承包之后,农村生活却是日渐衰败与凋零。

这里没有矿藏,没有工业,有限的土地在极度的发挥他的潜力后,粮食产量不再提高,而化肥,农药,种子以及各种各样的税费迅速上涨,农村又成了一切社会压力的泄洪池。”在后记里,贾平凹如是说。

物质生活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土地上,人多地少的状况无法改变,老一辈村干部留下的“烂摊子”七里沟也没法淤成。土地所产粮食无法维持税费,更别说维持日常生活了,最后更因税收问题农民与政府闹翻了。当农民并未获得多大的胜利,土地养育不了人时,那人只好另觅生路了,于是外出打工,于是土地抛荒,田地里荒草疯长 。

312国道是国家的策略之一,目的是把中国变成同一个样子——市场化。于是农贸市场建设来了,村干部夏君亭顶着巨大压力耍了手段,终于使得市场建成了,随后酒楼也建起来了,可是更大的矛盾也随之接踵而来了。

▲cr:见图水印

再是精神生活的衰颓。农贸市场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物质生活的不足,然而却带来了巨大的精神生活危机——这也是加速秦腔没落的一个因素。

认同土地的夏天义和崇拜秦腔的夏天智,实际上殊途同归,土地是物质的,秦腔是精神上的。夏天智对秦腔的热爱和崇拜到了一种癫狂的地步——这也是一种内在的对祖灵的崇拜,无论生老病死,婚丧嫁娶还是动土开张,都有秦腔的旋律。

夏风白雪结婚,狗剩、夏天礼、夏天智之死,白雪早产,还有庆玉造屋,万宝酒楼开张,都有秦腔来“捧场”。而秦腔的遭遇越来越悲惨,后一代人对秦腔越来越淡漠,夏风不喜欢秦腔,甚至对父亲的狂热不能理解,村中的医生赵宏声也说过,秦腔听着就像杀猪。

夏中星喊着要复兴秦腔,最后飞黄腾达再也没有提起过,剧团的命运最后只能是分崩离析。从万宝酒楼的开张演出上可以看出剧团的分裂,让人看清秦腔的处境:一派人要唱流行歌,因为陈星把清风街的年轻人都动员成流行歌的追星族;另一派人要去死了人的西山湾唱秦腔。秦腔已经无法在喜庆中给人热闹喜悦的感受了,只能到死了人的家里唱丧乐,似乎是在为秦腔的命运唱丧歌。

关乎土地,关乎农村生活,小说中有一对对比鲜明的人物,就是夏天义和夏君亭。表面上两人的许多观点不同,最大的矛盾在对七里沟淤地的态度,实际上却是两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上的差异。夏天义时代的人可歌可泣的事迹是基于土地之上的,他们一生守着土地,而夏君亭时却是土地抛荒,青壮年人力外流连,连最后夏天智死了,抬棺的人都没有。

贾平凹先生在娓娓道来的同时,表达出的是对土地对农村生活的深深无奈,迷惘和惶恐。清风街的人之前赖于生活的秦腔的衰落只是冰山一角,仅仅是农村生活破落的象征之一。

▲刘明 绘

二、什么造成了清风街的衰落?

清风街的现状如此岌岌可危,日常生活的精神生活的衰退,一切都在变——那种土地上的生活方式和对秦腔的感情,也都面临着崩溃。

然而却是什么造成了这一切的悲剧呢?

贾平凹在后记中这样写道:“体制对治理发生了松弛,旧的东西稀里哗啦的没了,像泼去的水,新的东西迟迟没再来,来了也抓不住,四面八方的风方向不定的吹,农民是一群鸡,羽毛翻皱,脚步趔趄,无所适从,他们无法再守住土地,他们一步一步从土地上出走,虽然他们是土命,把树和草拔起来又抖净了根须上的土栽在哪儿都是难活。”

清风街先是国道的修建,后是市场的新建,随之而来的是酒楼、卡拉OK,这些都是物质上新事物的冲击,看似现代化,却是想在落后的基础上建起先进的事物。这样的根基是不牢固的,不伦不类的。清风街的建设同许多那时中国乡村一样,只是一种盲目的跟风,干部过于追求功绩,他们幻想着这样的体制,这样的改革建设方式能给他们带来所谓的现代先进的变化。

殊不知,这样正是在丢掉自己的“根”的同时,找不着可以依靠的东西,只能在裂变时代的这条大河里随波逐流。

中国的改革对农村不是至始至终的关注,在轰轰烈烈的土地承包之后,改革的中心和关注点转向了城市,城市始终是与现代文明最接近的地域。无论是物质生活上的丰富,还是对现代文明的接受程度和能力,城市总比乡村更胜一筹。这样一来,乡村只能被抛在一旁。

清风街在经过夏天义带领的改革之后,到夏君亭面临的是另一种局面,乡村所处位置尴尬和不知所措,迷茫的乡村领导人只好苦苦追寻新的出路,于是农贸市场来了。

名场利场无非戏场做出泼天富贵,冷药热药总是妙药医不尽遍地炎凉”——这是赵宏声给戏楼写的一副对联,道出的难道不是清风街风土人情的另一种现状?

在传统的中国农业社会,农民离不开土地,而基于土地生活的农民大都是安居乐业,朴实热情的。贾平凹先生写道:“对于农村、农民和土地,我们从小接受教育,也从生存体验中形成了固有的概念,即我们是农业的国家,土地供养了我们一切,农民善良和勤劳”。然而此时的清风街人却是另一种模样——勾心斗角、道德沦丧、腐败。先生对于农民的想象是真实美好的,而现实却并不尽如此。

朴实、善良是原乡人民最美的性情,但这种原始性情又是懦弱屈服的总根源,看似勇敢无比的清风接人内心里其实是懦弱的、保守的。

白雪为了秦腔这一传统艺术,不愿到省城去,她其实也就是一个不愿意脱离土地到外面世界去的一个保守女性。夏天智至死都惦记着秦腔,夏天义至死都守着七里沟,那些逃离土地到外面去的人往往又得不到应有回报,反而在被称之为现代文明的城市中苟且偷生,她们的意识在骨子里是保守的、封闭性的。她们身上带的除了传统的美德,还有传统社会的落后性和封建性,在现代文明意识的冲击下,原本纯真的农民本性快消失殆尽了。

三、清风街何去何从?

在秦腔中,作者并未对乡村何去何从问题给出答案,他似乎是怀着一种惶恐的心情在写作,他是在为乡村的现状担忧和迷茫。

或许正如小说结尾那样:“从那以后,我就一直盼望着夏风回来。”夏风是村里两个大学生之一,是清风街对外的骄傲,夏天义死后的白碑等着写上什么,然而在清风街却无人能写,就连具有文化代表的赵宏声也不能。

不知何去何从的乡村生活就如那块空碑,徘徊、迷茫。作者在小说中更注重于抒发情感,表述问题,而不在于解决问题。他将问题抛给了读者,留给了社会,留给了未来,因而有评论家说他的小说是“写给未来的小说”。(杨光祖)他提醒时代发展中的众人,不要忘了在现代文明背后,还有一大群曾推动文明发展随后被抛弃的人。这些乡下人才是社会真正该去关心的,这些人所传承的民间文化,更是这个时代发展中不可忽视的。

想要解决乡村生活的迷茫状态,消除乡村人对自我的身份认同的焦虑感,乡村生活要主动参与到社会的建构中去。从美学视角来说,就是主客体同构。乡村生活想要改变,必须要主动参与到城市的建构中去,主动寻求一种和谐的共存方式。我们要文艺复兴,乡村本身所带的民间文化是一大部分精华。清风街在后期的发展中,若一味的抛弃传统,那么整个清风街的生活还是无法改变,清风街消亡的命运也无法改变。

在为乡村生活寻求出路的同时,不应离开那些农村走出来的知识分子,他们要做的比那些真正的农民更多,思考的更多。莫言是,贾平凹亦是,正如后者所说:“我的出身和我的生存环境决定了我的平民地位和写作的民间视角,关怀和忧虑时下的中国是我的天职。”

《秦腔》是一部伟大的小说,是新世纪对改革发展中反思乡村生活的一部伟大史诗。以及将为代表的乡村民间文化艺术,在与现代文明的碰撞中发生了悲喜剧。乡村生活和民间文化在衰落着,在凋敝着,在消亡着秦腔给陷入津津乐道,城市文明中的人们一磅赫,惊醒了沉醉现代文明兴起、民间文化凋零中的中国。

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些年来,民间文化越来越受到大众的追捧和喜爱。随着互联网、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人们对过去的旧事物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们越来越喜爱和赞扬有“匠人之心”的传统文化传承人,他们常常用一生的时间去捍卫某种艺术的生命力。

秦腔原本是有生命力的,但如同很多民间戏曲艺术一样,在现代娱乐方式的转变之下,很多人已经不像过去那样,能从中获得乐趣。人要与时俱进,传统文化艺术也是如此。

文/当归 图/网络

备注:文章为今日头条平台独家稿件,请勿搬运转载。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