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差距大的经典语录
时间:2022-11-10 21:55 | 分类: 经典句子 | 作者:随光和尘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致敬60, 70后,上有老,下有小的日子,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随光和尘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年龄差距大的经典语录1
今天我生日。
今年的生日,无所谓生日快乐了,最好是忘记。
前两年,我好和女同事们闲聊的时候,很突兀地一个要好的闺蜜和我说,“明年你还可以办50大寿了!”话语里,带着说不出来的窃笑。
她的话让我一愣,心里一算隔年49岁,按照老说法,做九不做十,不就要过五十大寿了嘛。我瞪着白眼,呆了5秒,硬是说不出话来。女闺蜜接着说道:“没关系,没关系,一点也看不出来。“
“去,去,去,就你事多。”我掉头走了。
“诶,到时候一块吃顿好的,关心你还不高兴了!”看着走远的我,闺蜜在身后喊着。
我要五十了?这个认知震惊了我,时间这么快吗?我什么时候要五十了?
五十而知天命。
一年的时间很快,今天我生日了。闺蜜发来了温暖的祝福:愿你所得皆所期,所失亦无碍,愿你善良,不失堅毅。愿你所有的情深意重,都能换来岁月温柔,愿你精致到老,眼里长着太阳,笑里全是坦荡。
关心的话语,像一股暖流,温暖我的心。
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过生日的欣喜已经没了,只有日渐沉重的压力和追赶不上压力的身体。有一丝丝年龄上去的恐惧。这个年龄阶段的我们,还没到会怕死的时候,却有身体不再年轻的后知后觉。原来,我们力不从心了,可以赚钱的日子越来越少了,要用的地方越来越多。
昨天我看到一篇文章,《致敬60, 70后,自杀式尽孝背后,是这个群体最后的坚持》,题目让我极为惊悚,但非常明确地说出了我们的心声,作为其中的一员,不管我们的能力如何,我们就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引自文中的一段:
香港大学的一位社会学教授在内地做调研后,曾经把60,70这两代人称作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两代人,把这个群体近乎偏执的尽孝方式称作“自杀式”尽孝。他之所以不理解这种行为,那只是因为他并不了解这个群体的成长经历和精神世界。
60后70后,他们大多数人小时候都吃过苦,经历过无知匮乏的年代,到了青年时期,又赶上中国社会变革最激烈,文化精神领域最宽松,最百花齐放的时机,这是一群既接受了传统文化的教育,又吸收了改革开放新思维的人,可以说是承上启下的一群人,也可以说是夹在时代夹缝里的一群人。
这样的一个群体,他们人到中年,几乎是创造了一个家庭三代人的财富,把老人,小孩一起扛在肩膀上,照顾着年迈的父母甚至祖父母,外祖父母,让他们能有一个幸福的晚年,也为下一代打拼着,让他们不用再白手起家,能相对轻松的应付生活。
严格意义上来说,现在所谓的“过度医疗”,这个群体就是始作俑者。在以前,养儿防老也不过是人老了,子女能够照顾衣食住行,能安度晚安也就很好,但这个群体,从艰苦的岁月里成长起来,能深刻的感受的父母养育孩子的不容易,而自身经过几十年的打拼,通常又有一定的经济能力,便恨不得能让父母能活的久一点,再久一点,哪怕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
事后再看,只能说想法是好的,效果好不好,真的有待商榷。人为地去延长患者的生命,让父母经受病痛和医疗副作用带来的双重折磨,真的就是孝顺吗?但60,70后的人,就是怀着朴素而又几乎执拗的情感,在这样做着。
有人说,这个群体,是最后一代接受中国传统尽孝思想并付之行动的人,也是第一代面临深度老龄化社会,老无所依,需要独自面对衰老的人,这是这两代人的时代使命,也是这两代人的历史宿命。
很多事,都是知易行难,没有经历过这种煎熬的人,是无法理解其中的痛苦的。就如我的同学老张说的,父亲走了,还有母亲,还有岳父母,接下来还有更多的煎熬,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包干式的养育子女,自杀式地孝敬老人,让这群不再年轻的人,依旧像年轻人一样在努力着,奉献着,这个被忽视到近乎隐形的庞大群体,可能不再是社会的未来,但其价值却不应该被忽视。
文中说得太对了,我们知道老一辈的辛苦,想极力对他们好,想下一辈少受一点苦,给他们多留一点,不管我们有多少。
这种近乎“自杀”式的方式,我忽然想我老年的话,给自己留有多少呢?我们的下一代,其实是指望不上的,先不说想法上的不一样。他们面对的竞争和压力,也是远比我们要大得多,能够照顾好自己的生活就很不错了。儿辈们有个有心无力,我觉得已经是最好的结局。
我的老年生活,还是太远了,回到生活面对现实。
我的父亲半瘫状态,母亲两年前大病一场。面对母亲的各种“作”,因为一直以来的无私奉献,母亲也“作”得底气十足。
家里有老人生病,单位的同龄领导关心关心,聊着聊着,都说起了自己的老人。原来,领导也被家里的父亲“作”坏了。
领导父亲,常常怀疑他们偷了自己私自藏在家里的钱(没几个钱),其实自己都不记得了。常吃的药外包装换了,怀疑儿女们给假药,要害他。自己挑食,要所有人都跟他一起吃,请保姆不要,一定要小孩照顾。要到法院告状.......
“哈哈哈”,我很不厚道地笑了,我心中的郁闷在那个瞬间暂时都不见了,所谓的“幸福”就是隔壁家老王和我一样。
我的母亲控制欲极强,要打110,说我饿了她,也说我拿她钱了,说年纪大了无用了,不要她了。父亲的药觉得无用,就擅自决定断了,不吃了。疫情期间指责乱买东西......
很多事,母亲和社会脱离太久了,不了解也不理解,我是水壶里的饺子倒不出来,非常郁闷。这种精神上的桎梏,让我都不想进家门。那种无时无刻,无处不在的压抑和指责,逃无可逃。
以前,我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对先生颇有不满,认为对老人不礼貌,不够好。后来,有朋友和亲戚赞赏说,先生在一个屋檐下生活这么长时间,很不容易了,我也多了理解和宽容。
我和领导又聊到了医疗的问题,我说解决不了病痛的医疗都没有意义,不如重新过一生。我对我自己是这么想的,退休以后,对这个社会来讲,已经是多余的了。没有贡献,纯粹负担,占用资源,其实早点腾出空间,大家皆大欢喜。
领导说道:”到时候你就不是这么想得了,不想死,求生欲望很强了。”
我说:“也许,这个时候,医疗不够发达就是最好的了,无能为力,那就转世投胎去了,二十年后,再年轻。”
应用文中的结尾,来结束今天的文章。
致敬60,70后这一代,这个文艺的,热血的群体,是家庭的顶梁柱,是社会的铺路石,很荣幸,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
年龄差距大的经典语录2
平生第一次内心有个声音在升起:我是谁?
明年就要退休了,早已过了知天命的年龄。这么多年了,我一直都是顺其自然的在过,我被生活裹挟着, 匆匆的往前走,早已忘了自己是谁,只是被一种本能驱使着,默默的做着自己份内该做的事,扶养子女,孝顺父母……当我猛一回头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已经不年轻了。
这几年,我一直在努力适应年龄给自己带来的不适感。发现自己老了,更多的并不是从数字上感觉到的,更多的是由于周围人对自己的刺激引起的,你越大,和周围人的年龄差距就越大,你和他们无论在穿着上还是言谈话语上自然就有了距离,就是这种距离把你和他们分割在俩个世界,让你感到,你们之间的距离无法跨越,这中间横亘着时间这条长河。还有你身边的父母,他们在你的眼皮底下,却眼看着一天比一天老了,走路从步履轻捷到踯躅而行,他们老了,你怎么可能不老,更何况,你自己的一张张照片,也让你触目惊心,你惊觉自己真是老了。
人活到这个年纪也真该好好思索一下人生了。余下的日子究竟该怎么过,才能不负此生?人的一生,不仅该对子女负责,对父母尽孝,难道不应该也对自己好一点儿么?前几天看到有一篇文章说,当你对自己好了,全世界就都对你好了。这话有一定道理,只有你自己学会爱自己,别人才有可能爱你,你自己对自己都一点儿也不关心,别人也不可能关心你。
我的前半生勤俭度日,像一个默默耕耘的老牛,后半生我要时时的问自己,我究竟想要什么?争取让自己的后半生活得多一些色彩。
年龄差距大的经典语录3
很长一段时间,人格类型测试一直是很火的话题,根据人格的不同,分析自己适合的职业范围,更是成了很多人口头上的话题之一。
为此,我还特地去了解了一下,16种人格放在一起,弯弯绕绕的英文字母,着实让我看不懂,幸好还有这本书可以帮我详细解释一下。
《天生不同·人格类型知识和潜能开发》是一本老少皆宜的心理书籍,作者伊莎贝尔·迈尔斯与癌症抗争20年,在生命最后阶段完成了这本书的书写,并且用平易近人的话语,详细地介绍了十六种人格的特点。
其实MBTI人格测试全称“迈尔斯·布里斯人格类型测验”,这个测验刚刚出世时,遭受了很多人的否定,因为作者并非专业的心理学家,因此收到质疑,但是经过了五十年的不懈努力,无数人尝试了MBTI人格测试,最终将MBTI人格测试成功推出圈。
其实,人从婴儿时期,就有着自己的喜好和判断,只是幼时的自己只能依靠大人的行为举止去决定自己下一步的动作,当自己有了可以判断的思维时,人格在这一刻便已经成型。
我们都知道,一棵树上找不到两片相同的叶子,人也是这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开朗、冷静、害羞、急躁……正是因为各式各样的性格,才显得世界那么的多姿多彩,每个人的故事都是那么的独一无二。
这也正应了书名——“天生不同”。
从最初的孩童时期开始,人就有两种不同的感知方式,并用它们从生活中获取信息:感觉和直觉,这也是人格测试的基本。
当你开始偏好其中一种感知方式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生活规划的路线有了变化,前进的方式有了明显的不同,而面对同一件事情时,不同的感知偏好,会做出不同的选择,这就是判断的方式不同。
因此,划分有了新的组合:感觉思维型(ST)、感觉情感型(SF)、直觉情感型(NF)、直觉思维型(NT),这也是人格测试的基础形态。
再根据外倾和内倾的不同,最后便有了MBTI人格测试的16种测试人格。
不管是什么人格,它们的形成都会遭受各种各样的影响,有环境因素、家庭因素和自己的因素存在,也正是这些不同的、无法确定的因素存在,才有了世界上那么多千奇百怪的个性存在。
比如我和我妹,我是老大,出生还算是有一阵子享受过父母的关爱,但是作为大姐,总会要求懂事、照顾妹妹弟弟之类的要求,自己的想法很少被在意,加上作为留守儿童在家,性格沉默,不善言辞,总会有种自己不如别人的感觉,即使到了现在,还是会如此。
作为妹妹,从小寄养在姨妈家,跟堂哥堂姐年纪相差较大,所以还算是疼爱有加,上小学回家之后,知道了寄养的前因后果,便容易钻牛角尖,想事情容易偏激,但是在交友方面非常厉害,跟别人很容易合得来。
生活的环境不同,受到的待遇也不同……种种因素加起来,造就了我们姐妹俩天南地北的性格,在面对同一件事时,想法、考虑的方向、最后做出的决定也会有所不同,这也是人格测试的分类要点。
但是,不管是什么性格,你都有你的独特,也许正是因为不同,才让这份独特更加珍贵。
很多人寄期望于人格测试,去找到自己胜任的工作,乃至人生,但事实是那些答案只能指引你一时,更长远的路,还需要自己用脚一点点丈量出来,自己的人生,还需要用双手一点点摸索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