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经典语录小草

时间:2022-11-11 00:04 | 分类: 经典句子 | 作者:粥左罗 | 评论: 次 | 点击:

写给每一个渴望「向上生长」的你,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粥左罗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俞敏洪经典语录小草1


作者 l 粥左罗

你好,欢迎你来。

这篇轻松点儿,我们先正式认识一下,我主要说三点:我是谁,我要为你做什么,我为什么要做这个。


01

我是谁?


粥左罗,90 后,男,山东泰安人,现居北京。

2010 年 9 月,我来到北京体育大学读书。期间,我做过英语家教,卖过明信片,开过淘宝店,去青岛做过保安,在西藏干过工地,夏天从北京徒步搭车去过西藏,冬天从青海湖冰上徒步到湖心岛上和苦行僧一起睡过山洞,曾坐 37 个小时绿皮火车到云南滑板旅行。

2014 年 7 月,我大学毕业。离开学校,我马上就搬到了北五环外,住进了一个叫沁春家园的小区的半地下室。10 平米,680 元每月,押一付一。

北漂就从这里开始了。

我先是在北京南锣鼓巷摆地摊儿,后来发现北京老开各种会,一开会就严打,我们就出不了摊儿,到后来不开会时也严打,有时一个上午城管就来来回回十几趟,小摊儿收了又摆、摆了又收,把人都折磨疯了;之后,去西单大悦城做服装店店员,卖滑板、衣服、鞋子,底薪 2300 元+销售提成,一个月到手四五千,没有五险一金,这份工作一直做到 2015 年 7 月。

2015 年 8 月 17 日,毕业一年,我加入创业邦。期间,我创作超过 100 篇平均阅读量 10W+ 的爆文,辅助创业邦从网站、杂志向公众号成功转型。帮助创业邦搭建账号矩阵,从零到一成功孵化一个泛科技类公众号。

2017 年 3 月 6 日,毕业不到三年,我加入插座学院,担任内容副总裁,年薪 50 万。期间,我研发了两门新媒体课程,一门上架在插座学院旗下学习平台好多课 APP 上,超过 2.8 万人付费学习。另一门上架在十点读书旗下的十点课堂,超过 2.4 万人付费学习,两门课付费额超过 800 万。同时我在北上广深办了 8 期新媒体特训营,并为联想集团、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中国电信、欧莱雅等十余家大型企业做新媒体内训。年底,我接手插座学院公众号,用三个月时间,让头条打开率和日净增提高一倍。



02

我要为你做什么?


2018 年 3 月 12 日 开始,除了和插座学院研发新媒体课程,我更多的精力用来运营 @粥左罗 这个公众号。

尽我最大能力,分享优质内容,在你向上生长的路上,提供一点力量。

这个账号注册于 2016 年 5 月 20 日,那时候我正在创业邦做内容,自认为做得风生水起,行业也一片繁荣,充斥着一夜暴富的气息。因此,开通这个账号是有妄念,也想站在这个风口上做一回飞猪。发过视频段子,追过无脑热点,取过辣眼标题,很少去想它真正的价值在哪里。

近两年过去,行业退烧,我自己经历了很多,也目睹了很多。春节期间,我窝在家里几乎没出门,不停的问自己:抛开现有的平台和机会,我到底想做什么?能做什么?做什么能让自己有持续的热情?

答案是,我还是想做内容,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标准,做自己相信的内容。



03

我为什么要做这个?


九零年出生,我也 29 岁了,希望能找到自己真正的热情,持久做好。

所以我不放心,就继续问自己:我为什么非要做内容?真的是从心底认可这件事的价值么?是真心喜欢么?是的话,又是为什么?

问到最后我发现,这跟我的成长经历有关。

1990 年,我出生在山东泰安天宝镇的一个山村。父亲初中学历,母亲小学没毕业。父母都不是读书人,从小家里看不见书。当然也没有网,有台黑白电视,只能收两个地方台。所以,我是在那种内容极其匮乏的环境中长大的。

山东农村,教育资源落后,升学率极低。我所在的初中,平均每 100 人里,就有 80 个无缘高中。我也没考上,后来舅舅托关系,花钱给我买进了高中,这才避免了去学挖掘机。

高中也是在镇上,依旧内容匮乏。学校旁边的书店里,基本都是教辅书,老师当然也不欢迎看课外书的学生。

当时,校门口每周来一次卖过期杂志的小摊贩,一块钱一本,我每次买一摞,一本一本看,一页一页读,广告内容都舍不得略过。

镇上有个网吧,5 块钱一个小时。我不会玩电脑,更不会打游戏,每次跟朋友去,他们打游戏,我就用百度搜马云、俞敏洪、李想、茅侃侃这些牛人的演讲视频看。几乎每次去,都是看那些内容,以至于后来,马云在《赢在中国》的演讲,俞敏洪经典的大树小草河流的演讲,我几乎能背过。

那些牛人的演讲和文字,让生在山村的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知道了人生还有更多的可能,我开始做梦,渴望远方,想去见识。

我反复的看各种大学的百度百科,天天研究要去上哪个大学。我从来没有考虑过现实情况。现实情况是什么?我们那个镇上的高中,文科生每年大概有 6 个班、超过 300 个学生,而每年能考上本科的,一只手绝对能数得过来。

2009 年高考,我考了全校文科第一名。作为那一届全校文科生中唯一一个过二本分数线的,我放弃去上大学,毅然决定复读。

所有人都觉得我傻逼、高傲、不知道珍惜,因为在我们那种地方,绝大多数人连大专都考不上。

复读的风险很大,但我很坚决。为什么呢?前面提到,俞敏洪演讲,我在网吧都背过了,我知道他经历了三次高考,才考到北京,进了北大。我也想去北京,虽然我连泰安市都没去过。

我去省城济南复读了一年。2010 年高考,我考了 621 分,考到了北京,考进了 211 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学管理专业。

来到北京,进入大学,说实话,我跟俞敏洪 1980 年进北大时一样自卑。为什么自卑呢?不是因为没钱(当然也没钱),而是因为没见识。

我是在山东农村那样一个信息极其匮乏的环境下长大,既没读过什么书,也没看过什么电影,更没出去旅行过。我生命的前 20 年,都在背教科书。别人见识过、体验过、经历过的很多东西,我闻所未闻。

后来我跟朋友说,我可能是个大器晚成的人,因为我得先花五到十年的时间给自己补课,去阅读,去见识,去体验,去经历,补上我前 20 年缺的东西。

大学期间,我起点超低,从高中时的学霸,到大学后成了学渣。其实我考试能力一流,但我不想那么干了,对我个人而言,继续追求考试成绩、拿奖学金,不再重要。所以每学期考试,前两周狂背一下,我及格就好。

我把时间用来干嘛呢?

首先,疯狂阅读,经典小说、名人传记、文学、诗歌、心理学等,杂七杂八的都看,到毕业那天去食堂门口处理旧书时,我已经读了几拉杆箱书,一本两块三块八块十块的卖,我还收了 1400 元;

其次,电影方面也狠狠的补了一课,没事就查高分电影影单,然后一个一个看,有段时间一晚上看三部,四年下来看了几百部经典高分电影;

然后,周末经常去 798 看展,看不懂也硬看,刷自己的土脑袋。大二大三的寒暑假,搭车徒步去过西藏、青海、云南,也算完成了行万里路,开了下眼。

到大学毕业时,无论在知识面上还是认知上,我都完成了一轮让自己还算满意的迭代升级。

进入大学后,有这样的认识和行为,也是得益于我高中时代阅读过很多大佬。那些优秀的人,在人生各个阶段的各种经历,无时无刻不在启发着你,当你遇到一些事情时,你会从中找出解决之道。

因此,大学那几年疯狂阅读的那些优秀的灵魂和思想,从中汲取的力量,也让我在后面几年,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挫折,都能从容应对。

刚毕业时,对职业社会不够了解,不知道自己该去做什么。先是在南锣鼓巷摆地摊卖明信片,后又去西单大悦城做了近一年服装店店员。

现在想来,无比庆幸,那真是一段非常宝贵又稀缺的经历。很少有大学生有过长期跟小摊贩、城管、警察斗智斗勇的经历。没长时间做过服装店员,你也不知道有些有钱的顾客是如何刁难人的。

那些经历,都极大磨砺了我的心智,以至于后来在职场上,再艰难的事我都能扛下来,因为我经历过最难的。



2015 年 8 月,我加入创业邦。前两个月打杂期,我又开始疯狂阅读互联网科技圈的内容,到第三个月开始写文章,我积攒的能量开始慢慢的释放、爆发。

过去这两年半,我拼命阅读,拼命写作,拼命讲课。到今天,我又完成了在认知上的第二轮迭代升级。同时在职业上,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回过头来看我过去 29 年这段小旅程,从一个内容极度匮乏的环境下长大,后面来到北京这样一个内容资源极其丰富地方,然后通过优质内容进行自我改造,升级自己的认知,重塑自己的价值观,慢慢的找到自信,找到自我,找到自己的热情所在。

所以,我为什么这么坚定的要做内容?

因为,我对好内容有信仰。我坚信,You are what you read,好的内容能给你力量,影响你,引领你,改变你,重塑你,让你长成更好的自己。

我必须参与这样的行业,贡献自己的能量。

2018 年 3 月 12 日起,我开始正式运营公众号,尽我最大能力,分享优质内容,和你一起,向上生长,逃逸平庸。

希望对你有用,希望你会喜欢。


本文来源:公众号 @粥左罗,作者粥左罗。

TO BE, TO UP,这里是50万年轻人的成长充电站。运营者粥左罗,90后,毕业四年从服装店员做到成功创业,从月薪2300到月入20万,坚信成长即财富,只写最接地气的成长干货。

头条专栏:《粥左罗 0基础高效写作》,详情点击“了解更多”。

俞敏洪经典语录小草2

世间的珍贵是什么?是金银珠宝古玩字画吗?诚然,这些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珍贵的东西,以及,还有一些事物,也通常被我们视为是珍贵的,如亲情,爱情,友情,时间,青春,良辰,美景,佳人,以及一些有某种纪念意义的经历或物件等等。

总结起来而言,这些事物有一个共同特点,即:稀有,甚至有些事物稀有的程度是唯一,即独一无二,角色无可替代,消失了就不可再生。如亲人,文物,鬼斧神工的奇石等等,甚至在有些人眼里,爱人也是无可替代的。所以,“物以稀为贵”,此言不虚。但是,然后呢?仅此而已吗?

其实,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稀有的就一定是珍贵的吗?到底什么是珍贵呢?

关于如何定义珍贵,首先,肯定不是“物以稀为贵”。因为珍贵和稀有的关系,是包含关系,而不是等同关系。稀有是珍贵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要条件。

稀有的东西不一定是珍贵的。关于稀有这个概念,其实严格意义上讲,世界上每一个事物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稀有的,有句话不是这样说嘛: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所以,同样的道理,其实世界上也没有两粒相同的沙子,更不要说人,动物,以及其他种种事物了。他们都是独一无二的,那么,他们都算得上是稀有吗?如果是的话,那稀有这个概念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当然,有人要说了,你这是抬杠聊法,是带有文字游戏诡辩色彩的谬论,就好像“人永远无法踏入同一条河流”这样的论断,明显是无理取闹,偷换概念,不按套路出牌。因为大家所说的普遍或稀有,遵循的是一个约定俗成、普遍认可、默认的标准。如果偏要较起真来,形而上地去做一个没有意义的厘清与区分,机械僵硬地去套概念,去钻牛角尖,那么,这种论断只能说是无理取闹,不解风情,揣着明白装糊涂罢了!或者说是抬杠式的聊天。

诚然,我们通常所指的“稀有”这个概念,其实是一个相对意义上的概念。但是,既然稀有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那么问题来了,这个相对的认定与区分,依据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我们不妨从那些我们通常认为是稀有的事物着手去分析总结。比如说,已逝书画名家的存世真迹被人们认为是珍贵稀有的;然而普通人所作的每一幅画也是独一无二的,是稀有的。但为什么后者这种稀有,在人们看来,算不上是稀有,或者说,跟人们通常认为的“稀有”这个概念不沾边呢?还有,既然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那么,世界上也没有两块相同的石头,那为什么有的石头可以价值连城,甚至成为无价之宝,如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玉白菜,肉形石,而有的石头却一文不值,不被人们重视呢?

答案很简单,书画也好,石头也罢,它们的珍贵不是因为稀有,而是因为它们本身的价值,它们的艺术价值,观赏价值,质地,纪念价值等等,至于稀有这个要素,其实世界上,每一个东西都是独一无二的,也当然都是稀有的。所以,我们通常所谈及的稀有的定义标准,其实是指“在同类事物中与众不同的,或者说特点比较明显的”。所以,关于我们通常意义上认为的那些珍贵,我想,用优秀来形容也许更合适。稀有的,不一定是珍贵的;优秀的,才是珍贵的。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世间出类拔萃的事物总是让人瞩目的,至于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俞敏洪有过关于“大树和小草”的演讲,大体意思是说:当你是一棵草时,没有人会看到你,也不会在乎你,在意你的感受,因为人们甚至都不知道你的存在;而只有当你成为一棵树时,人们才会远远就会看到你,在意你,重视你,尊敬你。

是的,这就是残酷的现实,我们无法区分出一片草坪中的某一棵草,但是,我们却能看到矗立在一片草坪中的一棵树,这就是出类拔萃的事物才能引起人们瞩目的道理。但是,这其实与是否是势利眼、趋炎附势、阿谀奉承没关系,而是,人之常情。

我再在另外一个角度去解释一下这个道理。试问一下,你能怎样全面完整地描述出你自己呢?或者说,如果让你向这个世界介绍你自己,你如何介绍呢?是相貌和外形吗?其实,从生理角度讲,大家都是一二百斤的躯体,大同小异,而如果真正让一个陌生人去认识你,描述对你的印象或概念,他其实是通过你的社会地位,社会角色,过往事迹,能力特长,性格特点等等这些和你相关的,但是躯体以外的东西,也就是所谓的简历,人家才能看到你,认识你,或者说,对你有了概念和印象。而如果你是一个平淡无奇,毫无亮点,放在人群中就会湮没掉的人,那么,你让人家怎么能看到你呢?或者说,人家有什么理由要对你感兴趣呢?更不要说去走近你,了解你了,是去了解你的平庸吗?

读小说我们都喜欢读情节蜿蜒曲折跌宕起伏的,也就是说矛盾冲突越多越激烈的小说,越吸引人。那么,对人而言,同样的道理,对于一个毫无亮点的人,你有什么理由会让自己对他刮目相看呢?你甚至都看不到他,或者说视而不见,正如走在夜晚的街道上,尽管一盏盏路灯照亮你前行的道路,但习以为常的你,甚至有时都意识不到路灯的存在,却一定会远远地就注意到前方一辆打着四闪灯的汽车。是的,不一样的东西,才能引起人的注意。稀有的东西,才会有存在感。对人类社会而言,优秀的人,才能引起人们的重视。

当年方仲永才华出众、与众不同时,吸引目光无数,大家对他赞叹不已。而当他“泯然众人矣”时,大家就对他不感兴趣了,也不再提及他,而是选择无视了。

你去过那么多饭店,商场,坐过那么多公交车,那你告诉我,你能记住某一个服务员、保安或司机的面孔吗?有人一定会说:能啊,有记忆深刻的啊。那好,我问你,你是怎么记住ta的?我想答案无非是这几点或者类似的原因,第一,ta独特的外貌,ta长的漂亮,帅气,或特别的高矮胖瘦等生理特种;二,ta的某些言行举止与众不同,有特点,另类,夸张,或出格,吸引眼球,三,你和 ta有过某种交集,比如吵架,或者ta给你帮过什么忙,做过什么让你愤怒或好感的事情等等。

除了这些或诸如此类的原因外,我想,你很难再记住他们某一个人了,因为,你没有理由让自己去记住他们,这跟是不是势利眼,瞧不起穷人,爱巴结权贵这些道德因素没有关系,只是因为,这不符合记忆这种生理行为的科学规律。在你的印象里,他们就是那个制服所代表的角色,是千篇一律的。当然,在这里,我没有任何歧视这些职业从业者的意思,更何况,我自己也是个打工的普通小职员。我只是说了一个客观存在的人类行为事实,关于大脑存储记忆这种行为的原理规律。

就是说,其实在有意无意间,我们都在快速地定位、评价我们所接触到的每一个人,对他们贴标签,进行分类,当然,每个人的分类标准不一样,但这种不自觉的分类意识一定会有的。比如,这个人是所谓有用的或无用的,是有趣的还是无趣的,是有能力的还是平庸的,是重量级人物还是普通人,是关系近的还是泛泛之交,是慷慨的还是小气的,是实在的还是狡猾的,甚至是好人还是坏人等等。我们都一一贴好标签,然后放进自己的人脉书架上,当想起某个人或者和某个人有打交道的机会时,就会快速检索出来这个人,然后翻开这本书,查阅上面所写的东西,包括ta的事迹,性格特点,言行举止,人品状况,以及你对ta的定位评价等等。

这就牵扯到一个问题,也就是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的能见度,存在感,或者说份量感。就是说,我们之所以是我们自己,在于我们身上独一无二的地方,这其中,最不重要的就是相貌外形,因为,人的长相都大同小异,都是这一二百斤的碳水化合物,更何况,这世界上还有两个词叫:审美疲劳和爱屋及乌。我有过很多次这种体验,就是当看到一个脸蛋、身材、打扮、穿着都很漂亮的陌生人时,你不禁眼前一亮,充满欣赏;而如果她一开口,说出来的却是一些非常没品的话时,那种俗不可耐水性杨花的气味儿就会扑面而来,你就会立马觉得臭不可闻,厌恶之感油然而起,而那第一眼的好感顿时全无。可谓: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当然,人美,心灵更美的人也有;而且,还有一些人,虽然人长的普通,但心灵美,我们仍然会对他们充满好感。甚至,对于一个演员,当他在一部电视剧里扮演坏人时,我们就会对他越看越不像好人,越看越不顺眼,甚至在新闻媒体上看到他时,也会感到厌恶;而当他再在另外一部电视剧里饰演好人时,我们就会对这个人的印象180度大转弯,典型的例子,如李雪健、杜旭东等人。所以,这不就更加印证了相貌外形对印象影响的不重要,以及稀有的不一定是珍贵的这两个观点嘛。漂亮的脸蛋是稀有的,但漂亮的脸蛋未必会让人们充满好感和欣赏之意。真正有长久吸引力的,是精神层面的东西。如戴安娜,奥黛丽.赫本,他们是普遍公认的美女,但他们救助弱势群体的慈善之举,让我们对他们美的欣赏从外表转移到心灵,让我们觉得他们愈加美丽,他们经久不衰地散发着魅力光芒,甚至身上美丽的光环越来越璀璨。而又有多少所谓的天王天后,糜烂堕落的生活一经曝光,就让人们顿时瞠目结舌,大跌眼镜,他们肮脏的心灵让自己的公众形象大打折扣,人们对他们从欣赏崇拜到鄙夷唾弃。

有句话不是这样说嘛:始于颜值,陷于才华,终于人品。真正最终决定我们在别人心中位置的,是我们身上那些无形的东西,也就是精神层面的东西和我们所做过的事情,包括我们的三观品德,性格特点,才华特长,志趣爱好,做过的事情等等。我们独特的地方越明显和出众,人们对我们的印象和概念就越清晰,当然,如果这种独特是负面的,那人们对我们的印象就同样也是负面的了;而如果是正面的,那么我们收获的就是欣赏,尊重,景仰,我们的生命也就变得所谓“珍贵”了。

世间珍贵的事物有很多种,但有一种事物,可以无上珍贵,也可以无足轻重,那就是人。而一个人是否珍贵,并非是天生注定,身不由己,无法改变的;而恰恰是取决于他自己的选择。那么,如何让自己变得“珍贵”呢?那就是一定要在“立德,立功,立言”方面下功夫。就是说,我们要争气,要力争上游,努力做个优秀的人;而如果我们没有什么做出惊天动地大事的本事,那么我们还可以去读书,去思考,去充实自己的头脑,提升自己的思想水平,精神境界,去思索人生的意义,活个明白,也不枉这人世间走一回。而我们的思想成果如果能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给别人以启迪,照亮更多的心灵,那就更好了;如果这也做不到,那么,我们还可以在“立德”上下功夫,就是本分做人,守住本心,做个好人,这总可以做到吧!毕竟,善良是一种选择,就看我们想不想选了。如果能够做到“立德”,我们同样可以活出存在感,让自己的生命变得珍贵,有重量。

世间的珍贵有许多种,但是,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你,每个人生下来时,都是原创,但许多人活着活着就活成了盗版。生理意义上的生命本身是苍白的,我们无非是一种稍微高级点儿的动物,生命本身是无足轻重的。生命的重量在于我们赋予它重量,而这个重量,就是我们为这个世界所创造的价值,就是我们在“立德,立功,立言”方面的建树。

让我们做一个永远向上的人,做一个永远不放弃上进心的人!

我们要时常记得勉励自己:你最珍贵!

俞敏洪经典语录小草3

俞敏洪过气了。

得出这个观点,是最近看了东方甄选的直播,老俞的气场被董宇辉压制。


两人一起直播,俞敏洪倒成了端茶倒水的角色。

相反董宇辉拿个小黑板,像老师上课般把知识嚼碎了喂给直播间观众。

有时老俞忍了好久终于把话题绕回自己身上,可没谈几句又被董宇辉的小黑板抢走注意力。

这让我不得不好奇,俞敏洪还留得住月薪3500的董宇辉吗?


当然,这3500是两人在直播时的玩笑话。

光公开场合俞敏洪就2次谈到董宇辉的薪资问题,之前提过会另外“给他一股”。

最近接受采访谈到董宇辉会不会辞职走人,俞敏洪说:原则上近期不会,但我本人是开放的。


外界如此关心董宇辉的去留问题,因为他现在确实是顶流待遇。

他已经打赢好几场舆论战了。


第一场迎战“趣店罗敏”,罗总在抖音轰轰烈烈卖起预制菜,被董宇辉轻飘飘点出,原来罗总是靠缺德的校园贷起家后;


罗敏辛苦张罗起的摊子一夜之间垮台,最后只能灰溜溜退出抖音。


检验网红真实影响力,还得看有没有死忠粉为他战斗。

比如有大V质疑董宇辉的阅读品味,说他推荐的是“口水书”;


立马有无数粉丝出动为他战斗,“以你胎教的水平看得懂吗?”这个语气混饭圈的很熟了。


所以检验董宇辉真实带货能力的机会也来了。

他带货的某款地球仪,一万单瞬间卖完,而我们董老师甚至还没来得及介绍。

有粉丝的地方就有数据:《宇辉王者归来》、《直播带货榜第一名》、《最高在线人数25万》、《10分钟小作文卖空2万单库存》,一行行小作文,足以证明董宇辉的顶流身份。


这年头流行的就是直播,当年薇娅、李佳琦也是顶流。

董宇辉区别于前两位的是他还有文化影响力。

网上出现了无数“董宇辉语录”,和他推荐的书单:

标题叫《人间清醒董宇辉,让我醍醐灌顶的8段话》;

《看董宇辉书单,让我停止了摆烂人生》;

《董宇辉书单,影响你一生的7本书,希望你在35岁之前读完》;


李佳琦们的故事只是财富传说,你无法想象会有家长教育孩子不学习搞直播。

但董宇辉说了,他们的直播间是“唯一会有孩子看的”。

这才是新东方作为前教培航母最重要的影响力:谁掌握孩子,谁掌握未来

董宇辉,新一代“励志男神”。


当然,他那些励志名言熬成的鸡汤,喝多了还是有点腻。

比如最近和“六神磊磊”的一次直播,两人谈起杜甫。

董宇辉一顿输出,谈的都是家国大义之类的大词,搞得很亢奋,好像就准备着要上堂大课。

他这样理解杜甫也没错,只不过把写出“疏布缠枯骨”这种人生凄苦之词的杜甫搞的很昂扬,总有种刻意上升价值的感觉。


我个人还是更喜欢“六神磊磊”的解读,“杜甫的诗能留下来,不是因为他是胜利者,更多因为他是幸运儿。”

不夸张,该是啥就是啥。

现在直播间搞带货本质都是演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表演风格。

“杜甫”这个例子倒是直观体现了董宇辉的直播风格:很苦、但又很励志。


在直播间里很容易拼凑出董宇辉的励志人生。

农村出身的苦孩子,家庭穷连学费都要借,而且还借不到。懂事的姐姐辍学资助弟弟,弟弟更坚定了要好好上学报答家人的决心。

这个故事是不是听起来很熟悉?

当年俞敏洪的励志人生也从上不起学、四处借学费开始。

但属于俞敏洪的故事是把一个小培训班做成行业航母新东方、最后走出国门赴美上市,成为时代代言人。

而董宇辉的却是进入新东方、突遇行业寒冬、蜗居北京、靠一份三块钱的早餐解决午饭。


在他身上你能看到某种被时代辜负的痕迹。

当俞敏洪讲“小草与大树”,任人践踏的小草终会长成为人遮风避雨的大树时;

董宇辉只能讲“等日子好过点,再把曾经新东方的同事们再接回来”。


同样是励志鸡汤,董宇辉只能做到俞敏洪的mini版本。

但这恰恰让他更接地气。

现在还有几个人梦想能像俞敏洪一样阶层跨越?大家能保住眼前的生活就不错了。

当董宇辉在直播间说“最惨只能吃三块钱的饼”时,其实我们看到的是他熬过了“2千块北京极限求生”的苦日子,又以成功打工人的姿态开启了人生下半场。

这就是属于现在的“励志故事”:不再谈做老板,只想找份工资稍高的活儿。


听起来让人唏嘘。

作为“网红的黄埔军校”,从俞敏洪到罗永浩,从李笑来到董宇辉,时代每个阶段都会从新东方挑选一个代言人。

俞敏洪是传统儒家式的“位卑而未敢忘忧国”,讲个人成功要反哺社会。

他的背后是国家经济发展带动个人经济腾飞,连“英语”只是作为语言工具,都能让人阶层飞升。

罗永浩以“俞敏洪的反叛者”姿态走红,他强调的是俞敏洪的反面,把个人从集体里剥离出来。

当经济往上,个人不再需要靠集体提供安全感,自然会强调个体尊严。

而李笑来的“财富自由”,或许是经济泡沫的顶峰。当财富自由成为整个社会挂在嘴边的话题,泡沫反而一碰即碎了。

然后就到了董宇辉,一个普遍无力感的社会中,还有这么一个人能讲点励志鸡汤



虽然你偶尔也会觉得这口鸡汤有点腻,但在被社会捶打一天后,有个人用他的亲生经历安慰你,“再熬一熬,黑夜总会过去的”,至少能带着欣慰的微笑睡去。

从俞敏洪到董宇辉,是“励志”的降级。

董宇辉只能是俞敏洪的mini励志版本;

但为啥这个时代连励志都只能是mini版?这才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