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波克拉底经典语录

时间:2022-11-11 02:46 | 分类: 经典句子 | 作者:杂说杂好 | 评论: 次 | 点击:

美剧《犯罪心理》第九季经典语录,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杂说杂好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希波克拉底经典语录1

犯罪心理第九季


【1集】


谁知道灵感从何而来,也许是源于绝望,也许是来自宇宙的侥幸,女神的慈悲。——谭恩美(美籍华裔女作家)


乔石·比林斯(美国作家)曾写道:世界上有件事情是我们永远无法做好准备的,那就是双胞胎。


【2集】


我们不仅是兄弟的守护者,不论是大的层面还是小的细节,我们还是兄弟的塑造者。——博纳罗·欧维特利(美国作家、诗人、心理学家)


你的父母把你的生活搞得一团糟,这也许不是他们的本意,可结局注定如此。他们不但把作家的过错传承给你,还会为你专门加上几项。——菲利普·拉金(英国诗人)


【3集】


我们最基本的共同联系是我们都生活在这个小小的星球上,我们都呼吸着相同的空气,我们都珍惜我们孩子们的未来,我们都是凡人。——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美国第35任总统)


【4集】


我爱的人曾给我一只满是黑暗的盒子,多年后我才明白这也是一种礼物。——玛丽·奥利弗(美国当代女诗人、普利策奖获得者)


人生中最大的损失并不是死亡,而是在活着的时候心死。——诺曼·卡森斯(美国当代著名评论家、作家、社会活动家)


【5集】


生活是一个梦想,实现它。——特蕾莎修女(著名天主教慈善工作者,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


【6集】


归根结底,所有人不过是一大群鬼,橡树之前是橡子,之前又是橡树。——沃尔特·德·拉·马雷(英国诗人)


米奇·阿尔博姆(美国著名作家,本句出自其经典作品《相约星期二》)说过:死亡终结了生命,但没有终结感情的联系。


【7集】


如果激情来袭,请让理智主导心智。——本杰明·富兰克林


家长可以传授给孩子最重要的一课便是,如何离开父母独立生存。——弗兰克·克拉克(爱尔兰籍艺术家)


【8集】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说:爆炸时并不恐怖,恐怖的是即将爆炸。


权利越大,滥用职权造成的伤害也就越大。——艾德蒙·伯克(爱尔兰政治家、作家、演说家)


【9集】


宇宙会让秘密无所遁形,它将助你揭开真相。——莉莎·安格(美国作家)


【10集】


恐惧是心起恶念时滋生的痛苦。——亚里士多德


我们不能对人性绝望,因为我们自己就是人类。——艾尔伯特·爱因斯坦


【11集】


手足情深——越南谚语


单枪独马,杯水车薪;同心协力,其利断金。——海伦·凯勒


【12集】


人们常说这人或那人,还未找到自我。但其实自我无法被找到,只能去创造。——托马斯·沙茨(美国精神病学家)


创造你人生的意义绝非易事,但也并非遥不可及,而且我认为你会甘愿为其历尽各种苦难。——比尔·沃特森(美国卡通画家)


【13集】


当心容忍者的暴怒——约翰·德莱顿(英国诗人)


宽恕不会改变过去,但是却可以扩展未来。——保罗·波希(美国商人、作家)


【14集】


为什么要为展望未来,而回首过去,因为我们无处可看。——詹姆斯·伯克(科学史学家)


尼采曾说过: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


【15集】


作家珍妮佛·史密斯说过,婚姻就是与配偶共同拼凑的马赛克,成千上万的细微时刻构建出你们的爱情故事。


每一段恋情都会滋养你内心深处的力量或是弱点——迈克尔·穆尔多克(美国牧师、电视布道者)


【16集】


俗话说:雁过留声,人过留名。


母亲的怀抱充满了柔情,孩童在母亲的怀抱中岂能不安睡。——维克多·雨果(法国浪漫主义作家)


【17集】


我影响力的秘诀,就在于它一直保持神秘。——萨尔瓦多·达利(西班牙画家)


幻觉是用来掩盖内心的空虚的。——亚瑟·埃里克森(加拿大建筑师)


【18集】


了解病患是怎样的人,比了解病人患了什么病更为重要。——希波克拉底(古希腊医师,被誉为西方医学之父)


友谊让你生活中的美好加倍,而邪恶减半。——巴尔塔莎·格拉西安(西班牙作家)


【19集】


没人会成为被害人,只不过征服你的人,会让你觉得自己受到迫害。不然他们怎么征服你呢?——芭芭拉·马西尼克(知名灵媒)


有时候,大脑受到过度刺激,就会用精神失常进行自我保护。有时候事实只会带来痛苦,为了逃离这种痛苦,大脑只能逃离现实。——派崔克·罗斯弗斯(美国奇幻作家)


【20集】


过往绝不会消亡,它甚至从未走远。——威廉·福克纳(美国最具影响力的意识流文学作家之一)


【21集】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曾说过:当涉及真理和正义时,事无大小之分。因为关系到对待彼此的事,都没有差别。


【22集】


有句格言说,注定要被吊死的人,定不会被淹死。


人总是在试图逃避命运的路上,遇上自己的命运。——拉封丹(法国寓言作家)


【23集】


在她额上写着奥秘的名字,大巴比伦世上的淫妇和一切可憎之物的母。——《启示录》第17章第5节


【24集】


当真理被埋葬,它会生长,会抑制,会积攒相当有爆发力的能量,有朝一日,破土而出,带着一切重现于世。——爱弥儿·左拉(19世纪后半期法国重要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我们必须心甘情愿放弃我们所计划的生活,才能迎来正在等待我们的生活。——约瑟夫·坎贝尔(美国神话作者)

希波克拉底经典语录2

脱不花 19 岁创业,没上过大学,得到App联合创始人&CEO。

不久前听一位资深的评论家说,“关系”二字,是中国人最基本、最深沉的生命体验。很精准的一句话。

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很大程度上是如何与人沟通。会沟通等于会说话吗?似乎不是。那么,如果做不到八面玲珑、滔滔不绝,是不是无法成为沟通高手,无法在关系中生存呢?或许没有这么悲观。

最近越来越相信,其实任何事,都有方法。哪怕是看起来很困难的时候,找到合适的方法论,就可以打开广阔世界的大门。

脱不花写的这本《沟通的方法》提供了一系列沟通的方法。在当下的出版领域,方法论层面的书不少,但结合中国本土职场现实,拆解我们的沟通逻辑的本土制造并不常见。这本书讲述的方法绝不是让你在职场“宫斗剧”中扮演心机重重的角色,作者提供了很多真实具体的职场沟通法则,让人与人的交流与沟通更顺畅,最终的目的是把事情办成。

脱不花说自己是一名职业沟通者,和她接触,会时刻感觉到她的爽利与干练。从创业至今,在真实的人际社会中的摸爬滚打,让她积累到这些,也成就了她的性格。她说当初写作这本书时,就有一个强烈的冲动——把“你也可以”这几个字交到读者手中。在采访和阅读中,确实能感受到她的这份真诚。

35000人的抱怨中成长起来的方法论

问:《沟通的方法》是一本很接地气的方法论。这些方法,你是怎么总结出来的?

脱不花:在“得到”App上,我开设过一门《沟通训练营》课程,系统介绍沟通的通用原则。

做这门课之前,我一直在公司内部做新员工培训,有一个话题是成为职场人应当怎么做沟通。我们有很多员工是直接从学校到职场的,我发现他们不同程度上都存在一个问题:能不能通过最基本的方法听懂别人的需求?能不能把自己的想法、目标、要求、恳求,清晰地传递给别人?能不能让双方尽快地达成协作、达成共识?很多人可能也会遇到这种情况——两个部门协调,花了大量时间开会,最后发现根本不需要开会,两个人从彼此的工位上站起来多说一句话,就能把问题解决。

我一直在给我们新员工讲这门课,后来把这门课深化成了面对我们学员的产品《沟通训练营》。最初这个产品的定位是想给大家的沟通锦上添花,万万没想到,产品上线头一个星期,铺天盖地的学员提问就冲上来。每个人问的都是非常具体的职场问题,有的不仅限于沟通。我没有想到,大家在职场里是那么的煎熬。

后来我们就决定根据这些真实职场沟通上的反馈,写一本书。所以这本书是在三万五千人的抱怨、投诉中成长起来的。当然里面也有很多好消息,我这本书里面讲了大量事例,很多人是一边学一边用,用这些方法解决了具体的问题。我更愿意说,这本书现在还是一个共创的过程。

问:在这个共创的过程里,你最大的感触是什么?有哪些读者反馈让你觉得很振奋?

脱不花:最近我接到两个读书分享会的邀请,一所北京知名中学的校长邀请我9月2日到他们学校做一次演讲。我好紧张,9月2日不是刚开学吗,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分享?校长说,对于老师们来说,今天非常多的苦恼来自于和家长的沟通。校长希望我能有针对性地给老师和家长讲一讲沟通的方法——今天,当一个老师最重要的责任之一,就是要跟家长好好沟通,让家长能够支持你的教学计划。校长说他邀请所有家委会的成员来听讲座,我答应了他。

另外一个读书会,是北京一家非常知名的医院。院长说他看完这本书以后特别感激,因为过去我们都认为医患沟通主要靠医生忍气吞声,医生要态度好、要自我保护。他说我看完这本书之后,知道沟通是有方法的,但这些方法医学院没有教。医院花很多时间做讲座,告诉医生要学点法律常识保护自己。但每次出现事故后,大家很愤怒,突击性地聊一聊这个问题,媒体给大家写一些文章,就结束了。日常的日子里,很少有医院开设讲座,教大家怎么做好医患沟通。院长希望把工作做到前面去。我说希望访谈到医生,这样才能知道怎么样帮助到医生,在诊室里面用更少的时间完成更好的沟通。

良好的话语和手术刀一样可以治愈人

问:很好奇你会怎么和医生们讲述沟通的方法?

脱不花:三甲医院的医生,最大的压力来自于,医生还没有给病人看病,患者已经不满意了。对于一个医生来说,一天挂80、100个号是非常常见的。那天听到一个癌症门诊的副主任医师说:“我一天有200个号,每个人我只能给他3分钟。”而且每个患者都是癌症患者。在这样的情况下,所有人面对的问题是,真正的沟通还没有开始,患者已经不满意了。我看过一个国外的统计数字,96%的医患官司,都是由于在门诊看诊的过程中沟通不当埋下隐患,最后升级成了一个官司。

后来我跟医生朋友们说,在这些沟通的方法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改变关系。你只有改变医患关系,你才能够完成跟他很好的沟通;先抚慰他的情绪,再给他看病。我和医生朋友们说,不要嫌烦,每个人进来都跟他说同样一句话:“您辛苦了,外面人特多,咱俩一定配合好。”你只要跟患者说“咱俩一定配合好”,这个病人的情绪在一秒之内就可以被你管理住。因为你俩是一伙的,你们要共同面对排队等候的人对你们时间的挤压。这时候,你们俩之间的配合就会被优化。

过去我们看这个问题,大多只理解到有的医生脾气好,有的医生脾气不好的程度。其实只是沟通方法的问题。手术的方法有两千多种,但是沟通的方法呢?希波克拉底早就说过,良好的话语和手术刀一样可以治愈人。在医学院,使用手术刀的方法大家都学到了,良好话语的作用,可能大家没有时间学习。当我们的医生了解到方法,回到他们的诊室去试用的时候,发现这个方法好使,立竿见影。他们告诉我,这些方法加强了他们的信心,让他们更有热情去解决自己的问题。

问:这本书封面上写了“沟通是一场无限的游戏”,能否给我们破一下题,“无限游戏”是想表达什么理念?

脱不花:最早决定把这句话印在书上的时候,编辑皱了三天眉头,她觉得把这句话印在封面上会不好卖。但是我想坚持一下,因为在我看来,所有具体的方法可能都会过时,但只有这句话,是我真正想说的。

所有在沟通问题上卡住的人,都是认为沟通有一个终止点,吹哨权在别人手里。一旦裁判吹哨,这个问题就完了。但事实上,一场沟通也许有终止,但是两个人的关系,始终是在互动的。所以说沟通是一场可以无限扩展的游戏——当你把“可以无限扩展”的变量纳入到沟通中,就会发现所有沟通都可以不断往前推进。

比如在办公室遇到不好沟通的同事,我们会非常生气,会很愤怒地想,他态度都这么不好了,我难道还要跟他好好沟通吗?这个时候如果有“无限游戏”的观念,你就会发现,无论对方是什么样的人,这场沟通中,不止有你和他的关系,还有你和办公室的其他同事的关系,有很多人都在观看你们的沟通。无论你跟这个具体的人之间能否完成很好的互动,你跟周边人的关系依然可以有很好的扩展。我说“沟通是一个无限的游戏”,就是想提醒大家关系中无限的扩展性。意识到这一点,绝大部分人就不会卡在沟通问题上。

建立高频沟通密度比什么都重要

问:如果把沟通的场景更普世化,很多人在职场上遇到最大的问题是怎么跟领导沟通。用现在比较流行的词叫“向上沟通”的技巧方法,能否和我们分享一下?

脱不花:“向上沟通”是职场人普遍遇到的困难。一方面大家貌似不屑于向上沟通,另一方面又因为没有好好地向上沟通,老板对自己有偏见,以至于自己在职场吃亏。我认为“向上沟通”现在被严重污名化了。一说“向上沟通”,大家就觉得是跟领导搞关系。其实不是,向上沟通是为了更好完成我们的作业,完成我们的任务。我们《沟通训练营》课程里面有重要的部分讲向上沟通。

我看到最常见的问题是沟通频率不够。非到万不得已,所有人不跟自己的领导说话。而我认为向上沟通的核心,就是要解决频率问题,先建立自己和领导沟通的节奏,不要让你的老板对你有失控感。如果你不希望活得被动,你就主动一点,主动建立跟你的领导沟通的频率,让他可以形成一个跟你的沟通习惯。尤其现在你没有必要非到老板办公室里面解决问题,可能一个微信就可以解决。到了比较关键岗位,建立一个高频沟通的密度比什么都重要。

问:除了向上沟通的频率,你还提到了和领导“协同进化”,大家会好奇,什么是“协同进化”?

脱不花:我自己觉得“协同进化”是一个窍门,看你能不能把上级的一部分功能进化在你身上。

所有上下级的合作一开始差不多都是这样的:管理者把一个工作安排给一个下属,但是管理者肯定是不放心的,所以会追在他屁股后面。一个领导有十个下属,他都是这样对待他们。但是一定会有一个时间节点,其中一个人把他该负责的这件事解决得特别好,让管理者放心了。领导大松心之后,这项业务你就可以承担起来。如果这个人承担起了这项业务,还没有出问题,等于说团队中的这个人就进化成为这个能力的担当。这就是“协同进化”的过程。

如果你能和你的老板“协同进化”,你就是他最重要的合作者。领导和你之间的信任、资源也就不再是问题。因为这个时候领导支持你,就是支持他自己,这是一个完全可以主动向上管理和进化的过程。

问:你在书里讲到的很多方法,是多年职场沟通才能积累下来的经验。很多年轻的职场新人未见得会把事情想得这么明白。

脱不花:沟通的方法当然有很多,但越是好学生,越会在职场沟通上有磕绊。我们公司有很多好学生,他们进来前半年都很不能适应职场生活。初入职场,他们会把自己的老板默认为监考老师——老板负责发卷子,我负责答卷子,我不能举手问老师,老师不会教我。

其实不是的。新员工入职的第一天,我就会告诉他们,闭卷考试的时代已经结束了,职场是一个开放性的任务,你可以去问人、请教人,不会的时候还可以向你的老板举手,让他来帮助你。你要做的是组合所有的资源来完成这个问题。所以职场沟通最大的资源就是从闭卷考试到开放性任务的转变过程。

不能给员工创造工作的意义感是管理者的耻辱

问:现在95后、00后也越来越多进入职场,作为一个管理者,跟新一代年轻人沟通方面,有什么样的经验分享给大家?

脱不花:最近我自己也挺关心这个问题的。因为所有创业的朋友们都在讨论这个问题,搞得我很焦虑——我是不是忽略了我们公司95后的诉求?

我认为今天这个阶段所有人都在面临一个问题——意义感缺失。前两天我看了约翰·麦基说了一句话——“如果一个工作场所不能给他的员工创造工作的意义感,这是管理者的耻辱。”觉得好有道理。过去管理者更多是给大家创造机会——工作的机会、发展的机会、地位改变的机会、挣钱的机会、安全的机会……但是现在所有人都有了这个问题——我需要在工作中获得意义感。为什么在95后身上表现得更突出一点?我猜可能是他们中绝大部分人,经济压力没有我们小时候那么大。

我是1979年的,我们参加工作的时候,没有那么多对意义感的需求,因为生存还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意义感可以在生存中创造。但是当一个人生存压力没有那么大的时候,意义感就成为他特别需要的东西。这对于管理者来说,就有了一个新的挑战。

过去管理者可以靠制造压力的方式、用规则来管理员工,现在都不够了。因为你的员工跟你要的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叫做意义感。所以管理者要学习一种新的能力,去研究怎么创造意义感。

问:具体讲讲什么是“意义感”。

脱不花:在我们公司,我不管程序员,过去我跟程序员交流得非常少。直到去年有一天,我们公司有一个懂四种编程语言的技术大神,在办公室把我拦下了。他说:“我来我们公司四年了,要跟你聊一下。”接下来一个多小时的沟通里面,他对我提了两个不满。

第一个是我们公司从不开正式的会。一开始因为我们公司人很少,有事都在工位上喊一声就行了;后来是因为没有地方开,就不开会了。我一直觉得我们不开大会,给大家节省时间;不开年会,把钱发到员工手上,是对同事们最好的支持。没想到我们的程序员跟我说,他的一个不满就是我们不开老板训话的会。

我说老板训话,员工不都是在下面骂,不都是打游戏吗?他说不是的,他特别希望知道公司在发生什么,特别希望知道管理层怎么想。否则他每天在写代码,即便是这家公司最好的程序员,仍然感觉自己是一个搬砖的,不知道每天在做的事情和公司的事情中间有什么连接。

我听完这句话之后特别感慨,他对意义感的要求会到这个强度——宁可选择一个看起来很没有效率、也不怎么来劲的方式,但是需要建立这个工作意义的连接。

第二个意见,他说我们公司不发福利。逢年过节,我们不发月饼粽子,但是会把月饼粽子的钱发给你。我们的程序员告诉我说,这样不行。因为一个公司如果不发月饼、不发粽子,员工的家人不知道他在什么样的单位工作。

我很受启发。跟程序员聊完过了不长时间,就是中秋节。我们公司破天荒第一回发了一个挺有文化的月饼。然后发生了更有意思的事。我们公司法务总监把这个月饼寄给了老家的奶奶,他截屏给我们看,他们家庭群里大家都特别高兴。他二姑说:“大侄子在北京单位这么好,发的月饼就这么的高级。”

当时我欲哭无泪,我这么多年自认很得意的自由管理方式,居然完全没有满足同事们最基本的需求。后来我看了李育辉老师的书,他在人大做了大量关于组织行为学的实验。他说过去之所以员工很好激励,是因为大家都有家属大院,你爸爸在单位做得好,全大院都知道。现在大家完全变成小的信息的孤岛,没有意义制造的感觉了,所以对于管理者来说,你就必须去补充意义制造的能力。这是我们公司两件对于我来说触及灵魂的事情。

问:所以说对意义感的追求,不仅是年轻一代的问题。

脱不花:我不认为是95后代际的问题,而是现在意义感普遍的缺失,所以给了管理者新的责任——学会怎么样为别人创造一个新的意义。无论是“制造”意义、“发明”意义,还是“营造”意义,都可以,人们需要意义。只是向内管理的过程中,我们比较缺乏这一层的沟通。我们的管理者也不太会,因为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是没有这一层工作的。所以现在对于我们来说,需要补课。

使用共情也是为了解决问题

问:谈到沟通,“共情能力”一直被提到很重要的高度。有人说,当有人向你宣泄情绪的时候,最好先在情绪上跟他共情,回应对方的情绪,而不是直接给出解决方案。面对一个人情绪失控,与其共情和提出解决方案哪一个重要?

脱不花:都重要。如果是一个有长远考虑的人,他的目标应该是——寄希望于这次沟通能够解决问题,这次吵架目的是为了下次不要再吵架。

共情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沟通当中首先要读取对方的情绪。大多数情况下,因为共情的练习不够,我们习惯性地否定对方的情绪。我们可以看到小孩可能从两岁开始,所经历的就是周边人对他情绪的否定——“你别哭了”“别闹了”“不要撒娇了”……两个成年人有冲突的时候,我们也会习惯性地说“你千万别生气”——这其实是对对方情绪的否定。

其实,只要一句话就可以把这件事转变过来——客观读取情绪,跟对方说:“我知道你现在肯定很生气。但是我并不会因为你生气而生气。”接下来马上做另外一件事——对沟通规则进行沟通。这是心理学上比较成熟的概念。

问:怎么样是“对沟通规则进行沟通”,能否请举个例子?

脱不花:比方说,我跟老公吵架,我很生气,破口大骂:“离婚,不过了!”这时候我老公能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跟我说:“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然后发起语言沟通:“我问你,你刚才说要离婚,你只是因为很生气,你想气我,你并不是真的想离婚,是吧?”这是对沟通规则的确认和讨论,是特别有价值的。否则我们很容易停留在对表达方式的讨论上。比如因为一个具体的事有争执,开始吵架,一方很容易就把事情升级为“你敢吼我?!”到这个时候别的沟通就没法往下进行了。

我们应该进入到解决方案,你究竟要什么?我怎么满足你的需要?我们能不能找到一个双方都认同的很好的解决方案?否则的话,事情就永远会陷入在一个人生气一个人哄,哄的那个人早晚有一天会绷断,哄很容易变成骗——只要你闭嘴,我说什么都行。但是你们的问题并没有真正被解决。

问:这个方法应该也很适用于亲子沟通。

脱不花:是的。最近我跟心理学家交流比较多,他们在大量的家庭治疗中也遇到这样的问题。今天的父母都知道不能打骂孩子,但为什么孩子得抑郁症的比例变高了?父母要学习真正良好地跟孩子沟通,而并非只是想方设法要控制孩子。如果所有温和的沟通,都是父母表演出来的,你的目的还是为了控制小孩,那这件事情从来没有被解决。

所以我个人更倾向于,使用共情也是为了解决问题。

来源:北京青年报

希波克拉底经典语录3

从医十年,经常听到一些让人扎心的话。比如“医生也需要休息的吗”之类的让人哭笑不得的话。今天就罗列了一些语录,看看哪句最能刺痛你的心?

1 “医生是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

扎心指数

冲着白衣天使这句话,多少人毅然决然的选报了医学院校。尤其是毕业时,对着希波克拉底宣誓的那一刻,多少莘莘学子下定决定,此生健康所系,性命相托。

多少次被患者被家属无理取闹了也要忍着要微笑,多少次因回天无力眼睁睁看着生命在自己手中流逝而悲恸不已,多少次因为错过陪伴家人的时间而在夜里哭泣,只因为时刻铭记自己是医生。为了这句话,酸甜苦辣了医生半辈子。

2 “医护人员将要涨工资了。”

扎心指数:

都说医护要涨工资了,可是说了那么多年,依然是雷声大雨点小。每一次都说好消息要来了,各个意见文件什么的都说了好久,大家也都伸长了脖子眼巴巴等了好久,还有不少想辞职的医生也都观望着,结果还是一场空。说得多了,“涨工资”也便成了一句狼来了。

即便如此,对于涨工资不少人还是抱了很大的期望。盼啊,盼啊,也许真的会来呢!

3 “明明好好来的,怎么现在越来越重了呢?”

扎心指数:

查房的时候,经常听到有家属提出质疑,患者明明好好的,怎么现在反而越来越差了呢?且不说患者好好的怎么会来住院,再说病情也有一个高峰期,进了医院医生都会尽心尽力给你救治,刚好碰到高峰期,医生已经尽力将病情控制在一个平缓范围内,可是在家属眼里,这都成了你的罪过。

4 “好好干,医院不会亏待你的。”

扎心指数:

对于这句话,多少人深信不疑,只要自己努力肯干,只要自己积极向上,总有一天,自己能够出人头地,走上人生巅峰。可是即便自己天天加班,收治的患者是最多的,拿到的表扬信是最多的,评先晋级的依然是那些能言善道的,升官发财的总是那些围着领导转的。

5 “医生最黑心了,就知道坑钱。”

扎心指数:

开药开多了吧,说你拿回扣;做个检查吧,说你骗钱;病情说重了吧,说你吓唬人。总之,在他们眼里,医生要做的任何事情都是来骗钱的。尤其是逢年过节同学朋友聚会时,对方要是知道你做医生了,往往暧昧地来一句,听说你们灰色收入不少呢。一句话,让你哭笑不得。

其实,生死之间,最希望你活下来的就是医生。

6 “我保证,绝对没有。”

扎心指数:

不少医生出门诊都会碰到一些爱说谎的患者,妇产科的小姑娘坚称自己没有男朋友,结果一查,HCG阳性;手术室患者坚称自己没有既往史,结果一查,HIV阳性;更不要说手臂上遍布针眼的急诊科患者坚称自己没有吸毒史。

出于某些不可告人的原因,许多患者选择了隐瞒病情,却给医生的诊断带来了不少隐患。因此,作为医生,不仅要会察言观色,还要像侦探一样从蛛丝马迹探索病情真相。

7 “医生工作最轻松,就是看看患者,写写病历而已。”

扎心指数:

不少人眼里,医生是个轻松又来钱的活儿,说的好像只要动动嘴皮子,钞票就能进口袋了。这也难怪,不少影视剧都将医生的形象扭曲了,好像各个医生都是坐在办公室,和患者聊聊天,一天的工作就结束了。可是谁能想到,当别人都在吃饭的时候,医生还在加班加点地工作,当夜阑人静大家都进入梦乡的时候,医生还在与死神搏斗。

近年来,医生猝死现在越来越多,加班加点工作,手术,抢救让不少医生积劳成疾,甚至健康亮起红灯。

8 “不给医生送红包就不给你好好做手术”

扎心指数:

“不送红包就不好好手术”,关于医生收红包这个梗,百度一搜一大把。

说真的,没有哪个医生不希望自己的患者好,也没有哪个医生会希望自己的刀下出人命。我们站在手术台上连续十几个小时不吃不喝,憋屎憋尿,为的也不是你一个一千几百块的红包。不说现在各项规章制度严禁收红包,即使你给,我们的道德关也过不去啊!

9 “你还是个医生呢,一点医德都没有。”

扎心指数:

“你不给我插队,你没有医德。”“你开药贵,你没有医德。”“你要我手术,你没有医德。”近年来不少患者动辄把医德挂在嘴边。不晓得这些人是不是对医德这个词有什么误解。医德原本是指医生对患者极端的热忱,对工作认真负责,对技术精益求精,是医生对自身的约束。可是现在,医德却成了悬在医生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剑,稍有不慎的言行,变成了众人口诛笔伐的对象。

人们一边把医生推向神坛,一边却对医生求全责备。可即便是圣人,也要穿衣吃饭吧?在要求别人医德的同时,也先问问自己的道德几何吧!

10 “你没吃饭,关我什么事!”

扎心指数:

我们一边忍受着高强度的工作,一边却领着惨不忍睹的工资。即便如此,我们依然甘之如饴在这个岗位兢兢业业工作,不为什么,就因为热爱。可是依然有不少患者抱怨,怎么那么慢,怎么半天还没有到我。要是你解释,对方怼一句,医生还要休息的吗,医生还要上厕所的吗,医生还要吃饭的吗?曾经有一个家属蛮横地对医生说,你没吃饭,关我什么事。

非典时期,我们前赴后继,流感时期,我们加班加点,不求表扬,不求掌声,但求多一点理解和体谅。

善待医生,就是善待自己。对待医生的态度,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尊严。

欢迎您加入我们的微信群:请加管理员微信linchuangkuakao,请务必标注您的专业、学历、职称!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