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桃子的信经典语录

时间:2022-11-11 03:26 | 分类: 经典句子 | 作者:嘻予徐 | 评论: 次 | 点击:

一封信、三只妖怪、一个女孩——《给桃子的信》,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嘻予徐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写给桃子的信经典语录1

正在读六年级的女孩桃子在父亲意外去世后跟随妈妈回到了位于海边的家乡生活,桃子文静而又怯生,在她的脸上总会出现这个年纪不该有的忧郁,因为在此之前,桃子对自己的爸爸说了过分的话,可是还没等到父女俩和解,爸爸却意外去世了,桃子为此感到十分自责和内疚。在爸爸的遗物里还有一封只有三个字的信,爸爸要和自己说什么呢,带着遗憾,桃子和妈妈来到了这座风景秀丽的小岛……

收拾阁楼的时候桃子意外发现了一本妖怪图鉴,据说在这个世上还是有很多妖怪的。妈妈为了养家不得不出去工作,一个人待在这个老旧的房子里的时候,桃子总会看见一些可怕的鬼影,而且那几个鬼影似乎还在监视桃子的一举一动……

不敢回家的桃子只能去神社等妈妈回家,好巧不巧下起了雨,一道闪电落下,桃子看清了那几个鬼影的真实面目第二天,妈妈一走三只妖怪再次现身,桃子鼓起勇气与他们大战三百回合……

原来,三只妖怪是上天派来守护桃子和妈妈的,因为人死之后会在地上漂浮一段时间才会飞向天空,在这段时间,他们没有办法守护家人,三只妖怪就是在桃子爸爸还没飞到天上之前的守护神

妖怪们虽然成了守护神,却失去了大部分妖力,剩下的恐怕只有食欲了,因为他们的到来,岛上的食物与日俱减……

只有桃子才能看见妖怪,平日里他们的日常生活十分搞笑。总是一言不合就打起来的三怪一人也是影片中最为轻松治愈的地方。

生活中,每个人都有遗憾或愧疚,然后就把自己困在里面不愿意面对新的生活,执念过去,但其实这样只会让自己越陷越深。其实,生活和爱都需要和解!

仔细一想,在满是网络的覆盖下,能收到一封手写的信,应该会有不一样的感觉吧!

写给桃子的信经典语录2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中唐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和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刘禹锡一生官场失意,反复遭贬,写下了《聚蚁谣》《飞鸢操》《百舌吟》等名篇。他的《竞渡曲》《采菱曲》等作品语言优美,节奏明快,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白居易称其为“诗豪”“国手”,王夫之称他为“小诗之圣”。毛泽东十分赞赏刘禹锡的唯物主义思想,读过他的不少诗作,并从哲学、政治和文学角度进行评点。毛泽东诗词中借用刘禹锡的诗句并不多,但毛泽东对刘禹锡诗作中所体现的顽强不屈的斗争和进取精神有着深刻的理解,并提倡学习这种气概。毛泽东在身处逆境时所彰显的乐观豁达态度,显然受到了刘禹锡的一定影响。

反复赏读刘禹锡诗作

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刘禹锡生于嘉兴,自幼好学,熟读儒家经典,浏览诸子百家,并且学做诗赋。德宗贞元九年(793年),他和柳宗元同榜登进士第。第二年,他考取吏部取士科,被任命为太子校书,开始登上仕途,官至监察御史。刘禹锡与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王伾为首的反对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势力的“永贞革新”集团,后因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十年后被召还长安,因游玄都观作《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含蓄地讽刺了当时的新官僚,复遭贬,先后任连州、夔州、和州刺史。后回长安,又写《再游玄都观》,讽刺权贵较前诗更辛辣。晚年迁太子宾客,故世称刘宾客,官终检校礼部尚书。

刘禹锡有《刘梦得文集》,亦称《刘宾客文集》,存诗915首。其诗针砭时弊,多用比兴手法,或借咏史咏物,抒发胸中郁愤,讽刺、鞭挞社会丑恶。诗风沉着稳健,格律精切,深寓哲理。他同时又是一位有着朴素唯物论的思想家,写有《天论》等文章,在诗歌中表现出一种对新陈代谢客观规律的清醒认识,闪耀着哲理的光辉。

毛泽东对刘禹锡诗歌作品十分欣赏。他曾引用、手书、批阅的诗就有《松滋渡望峡中》《西塞山怀古》《始闻秋风》《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石头城》《乌衣巷》《玄都观桃花》《再游玄都观》《听旧宫人穆氏唱歌》《赠李司空妓》《与歌者何戡》《杨柳枝词》《隋炀宫殿汴水滨》《和令狐相公别牡丹》《蜀先主庙》《刑部白侍郎谢病长告改宾客分司以诗赠别》等共16首。

毛泽东很喜爱刘禹锡那些借景抒情、以古喻今、很有见地的咏史诗。如《蜀先主庙》一诗:“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得相能开国,生儿不像贤。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诗人赞扬刘备,贬讥刘禅,让人们看到古今兴亡的一个深刻教训:创业难,守成更难。毛泽东对这首诗批注:“略好。”

《乌衣巷》一诗,是刘禹锡组诗《金陵五题》的第二首:“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朱雀桥是横跨秦淮河的一座桥,是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乌衣巷是金陵城内东晋大贵族王导、谢安家族的聚居地,因王、谢子弟都穿黑衣服而得名。诗人以燕子识归巢的习性,用来说明燕巢依旧,而人间的豪门贵族却沦落为寻常百姓之家的变迁,借古讽今,意味深长。白居易对此诗曾“掉头苦吟,叹赏良久”。诗中道出了历史演化的规律,毛泽东对其圈画过六次。

元和十年(815年),刘禹锡在第一次被贬往朗州十年之后,被召回京城长安。此时京中盛传玄都观中道士们种的仙桃树正在开花,众人争往观看。刘禹锡也乘兴前往。他睹物伤怀,写下《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意思是说那满园开着花的桃树,全都是自己被贬谪以后栽种的,实则是以桃花隐喻永贞革新失败后上台的新贵。这首诗“语涉讥刺,执政不悦”,触怒了当朝,刘禹锡进京一月之后,被再贬连州。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刘禹锡再度被召回长安,并奉为主客郎中。他又去玄都观游观,可桃树却荡然无存。野草丛生,一片荒凉,于是又写下《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诗人再次被贬后,皇帝由宪宗、穆宗、敬宗到文宗,更换了四次,而当年遭贬谪的“刘郎”又回来了。诗人明知会因此继续遭到迫害,但仍写此诗,辛辣讽刺新贵和为其撑腰的皇帝,表现了顽强不屈的意志和不畏强暴的气概。毛泽东对刘禹锡的斗争精神和不屈气概推崇备至,他很喜爱这两首诗,他曾背诵着挥毫手书全诗。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刘禹锡在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从和州被召还京途中,与白居易在扬州相会,席上赠答白居易赠诗时所写:“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在一本《唐诗别裁集》中,毛泽东用红铅笔在这首诗的标题前画圈,在诗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诗旁,用红铅笔画了着重线。他又用黑铅笔在这首诗的第一句前画圈,每句诗后加了圈。

1975年春,毛泽东已经82岁高龄。北京大学中文系教师芦荻被调到毛泽东身边工作,为他读书。初次见面,毛泽东问过芦荻姓名之后,又问她:“你为什么叫芦荻?会背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这首诗吗?”芦荻当即背诵给毛泽东,接着毛泽东又将这首诗吟诵了一遍:“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潇潇芦荻秋。”芦荻这才明白,毛泽东要她背这首诗,是因为他要用这首诗的最后一句,幽默地说出她的名字。毛泽东很喜欢这首诗,先后圈点六遍之多。在一本《注释唐诗三百首》的这首诗标题前,他画了一个大圈,标题后又连画三个小圈。在一本《唐诗别裁集》的这首诗前,他用红铅笔画了一个大圈。编者在诗后注释:“时梦得与元微之、韦楚客、白乐天各赋怀古,梦得诗成,乐天览之曰:‘四人探骊龙,子已获珠,余皆鳞爪矣。’遂罢唱。”毛泽东对这段注释,逐字加了圈点断句。

多次引用刘禹锡诗文

刘禹锡一生胸怀忧国忧民的远大抱负,始终坚持革新的政治主张。但由于他长期遭贬谪,流落边州,政治上并无很大的作为。他的主要贡献体现在哲学和文学两个领域。刘禹锡总结了先秦以来关于天人关系的长期争论,继承了先秦以来的唯物主义传统,发展柳宗元《天对》的思想,提出了以“气”为世界万物基础的自然观。他通过“天与人相交胜”,特别是“人能胜乎天者,法也”这一思想环节,深入探讨了天命论产生和流行的社会政治原因。他的朴素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无论从内容、体系还是战斗性、科学性而言,不仅在唐代十分突出,在中国哲学史上也以其创造性而占有一席之地。毛泽东对刘禹锡的《天论》评价很高。1959年3月1日,《光明日报》“文学遗产”专栏刊登了一篇论柳宗元的文章,毛泽东对这篇文章的观点予以反驳,指出:“柳宗元是一位唯物主义哲学家,见之于他的《天对》,刘禹锡发展了这种唯物主义;而这篇文章无一语谈到这一大问题,是个缺点。”

刘禹锡的《陋室铭》是脍炙人口的佳作。“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全篇不足百字,亦诗亦文,说明陋室之所以值得铭颂,是因为居于陋室的主人品德高尚。文章短小精悍,清新别致,极富艺术色彩。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8月30日,毛泽东和周恩来到特园拜访民主人士张澜先生。他们走进张澜的卧室时,张澜面对自己简朴的卧室,谦逊地说:“斯是陋室。”毛泽东知道此句出自《陋室铭》,随口答曰:“惟吾德馨,何陋之有!”

1958年11月10日,新华社编印的《参考资料》第2504期上,以《美官员竭力诬蔑我人民公社运动,但承认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并说南(斯拉夫)十分注意这一发展》为题,刊载了国际合众社的电讯。其中说:“毛泽东已经使他的国家野心勃勃地执行过去从来未有执行过的共产主义原则。这比苏联曾试验过的任何办法要厉害得多,而中国的统治者们的成败取决于这个办法是否成功。”“毛泽东正在孤注一掷,看这个制度是否能养活这个国家。鉴于一度发生的旱灾和水灾——这些灾害已经使中国的饥荒,几乎成为司空见惯的事——这是一种冒险的计划。”毛泽东在上述话语下面画了横线,有的还画有着重号,并在这则电讯的开头和旁边,写下了四句诗:“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出现曲折与困难在所难免,但合众社的电讯则明显带有幸灾乐祸的味道。毛泽东借用刘禹锡的《赠李司空妓》,以“司空见惯”作诗批进行回应。

毛泽东对刘禹锡诗文的评点或引用并不多,但却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和诗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多次发表个人观点,这也算是一个特例。《唐诗别裁集》是清代沈德潜所编的唐诗选集,他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加了一段注解:“沉舟二语,见人事不齐,造化亦无如之何。悟得此旨,终身无不平之心矣。”毛泽东在“造化亦无如之何”下画了着重线,批注说:“此种解释是错误的”。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刘禹锡虽然自比为“沉舟”“病树”,但仍描绘了“千帆过”和“万木春”的繁荣景象,指出个人的沉滞算不了什么,世界总是要向前发展的,这无疑是唯物主义的积极态度,因而也成为有志之士励志奋发、不甘失意的座右铭。而沈德潜却把他的积极进取精神理解为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的消极态度,毛泽东显然是不赞同沈德潜的解读,他的批注可谓知人知诗之论。

1958年12月9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届六中全会的讲话中讲到“两种可能性”时,他指出党的巩固和分裂,人民共和国的胜利或灭亡都有两种可能,但前者的分裂、后者的灭亡都是暂时的,而世界上资产阶级的灭亡则是永久的。此处他引用了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以加重对这一论点的阐述。

1959年4月20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就吕泗洋发生风暴事故后相关省市采取的措施一事,向周恩来、邓小平提交了报告。报告说,自事故发生后,上海、浙江等省、市委及时采取有力措施,保障了渔民的基本生活,稳定了他们的情绪,并就救灾所需物资、如何尽快恢复渔业生产等事宜作了具体安排。4月21日,周恩来把这一报告送给毛泽东。4月24日,毛泽东在该报告上批示道:“唐人诗云: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再接再厉,视死如归,在同地球开战中要有此种气概。”毛泽东一生以“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为格言,充满着刘禹锡的那种气概。

毛泽东还曾引用刘禹锡的这两句诗来表达自己豁达的生死观。据毛泽东的护士长吴旭君回忆,有一次,毛泽东同吴旭君谈到了自己的死时说:“如果不死人,从孔夫子到现在地球就装不下了。新陈代谢嘛。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就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他还说:“我在世时吃鱼比较多,我死后把我火化,骨灰撒到长江里喂鱼。你就对鱼说:鱼儿呀,毛泽东给你们赔不是来了。他生前吃了你们,现在你们吃他吧,吃肥了你们好去为人民服务。这就叫物质不灭定律。”

诗词深受刘禹锡影响

刘禹锡被贬朗州时写了《秋词二首》,其一诗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人们在分析刘禹锡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时,有一点被严重忽视了,那就是他在《秋词》中一反自古逢秋必悲的文学传统,热情洋溢地赞美秋天,是豁达精神的直接表现。尽管至今尚未发现毛泽东圈画或评点《秋词》的佐证材料,但并不等于毛泽东没有读过,而这首词恰恰是刘禹锡对毛泽东诗词产生深刻影响的关键所在。

毛泽东的人生波澜壮阔,但也历经坎坷。1956年9月10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预备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毛泽东在谈及自己的曲折人生时,感慨地说:“主要是三次‘左’倾路线时期,给我的各种处分、打击,包括‘开除党籍’、开除政治局候补委员,赶出红军等,有多少次呢?记得起来的有二十次。”《采桑子·重阳》就是毛泽东身处逆境时的感怀之作。

1929年秋,逆境中的毛泽东写了《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岁岁重阳,今又重阳”,重阳节不免使人感慨人生短暂。“战地黄花分外香”,战地中的花儿经受丹心热血抚育,因而更加芳香四溢。“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秋风强劲,不像春风那般轻柔拂面。“胜似春光”,秋风比春风更具有荡涤尘埃的巨大威力。“寥廓江天万里霜”,江天壮阔,水天相接。“万里霜”之“霜”不是霜雪之霜,而是秋色的代字,是“霜叶红于二月花”的“霜”,色彩斑斓,绚丽迷人。《采桑子·重阳》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就是毛泽东旗帜鲜明地赞美秋天,而这种赞秋情愫与刘禹锡的《秋词》如出一辙。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 对秋的描写自《诗经·小雅·四月》“秋日凄凄,百卉具腓”和《楚辞·九章·抽思》“悲夫秋风之动容”等词句已初现端倪。但宋玉《九辩》中“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描写,使“悲秋”主题发生了质的飞跃,被称为中国悲秋诗的开山之作。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诗云:“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宋玉悲”因此成为古代文人的悲秋情结的代名词。

宋玉之后,文人悲秋绵延不绝。绝大多数古代诗人都将悲情愁绪与草木摇落、万物凋零的秋景联系在一起,以萧瑟的清秋意象传达人生的烦闷、生命的忧患。无论是风格婉约的柳永、李清照,还是胸襟豪放的苏轼、辛弃疾,在红衰翠减、万物凋零的秋天,都禁不住感伤身世,悲从中来。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潘岳《秋兴赋》:“秋日之可哀”;王勃《秋日饯别序》:“黯然别之销魂,悲哉秋之为气!”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李益《上汝州郡楼》:“黄昏鼓角似边州,三十年前上此楼。今日山城对垂泪,伤心不独为悲秋”;秋瑾绝笔“秋雨秋风愁煞人”。如此等等,举不胜举。

悲秋情结几乎成为古代文人挥之不去的心结,成为古典诗词吟咏秋景的主基调,而赞美秋天的诗人与诗句寥若晨星,刘禹锡显然属于其中最为璀璨的那一颗明星。《秋词》二首,表现了刘禹锡乐观顽强的生命意志,也显示了他倔强不羁的人格力量。虽然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的杨万里也有赞美秋景的诗句,如他的《秋凉晚步》云:“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绿池落尽红蕖却,落叶犹开最小钱。”但要论境界的旷达和态度的坚决,相比之下,杨万里还是要稍逊一筹。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逆境人生的毛泽东没有半点悲叹哀婉,而是畅叙古典诗词中微弱孤寂的赞秋情愫,展现豁达激越的精神境界,不仅弘扬了刘禹锡绝世独立的艺术风骨,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气贯长虹的伟岸人格。而更值得称道的是,毛泽东赞秋,不是一时的偶发兴致,而是始终如一的深厚情结。他的人格特质和豁达胸襟,使得悲秋情结在他的笔下难觅踪迹。

毛泽东的诗词创作有一个意味深长的现象,就是几乎找不到一首直接或间接描写春光的作品,而和秋天关联的诗作很多。毛泽东至少有10首作品标注写于秋天,如《西江月·秋收起义》(1927年秋)、《西江月·井冈山》(1928年秋)、《清平乐·蒋桂战争》(1929年秋)等等。毛泽东诗词吟咏秋色的诗句不少,比如,《沁园春·长沙》中“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西江月·秋收起义》“秋收时节暮云愁”;《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万木霜天红烂漫”;《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五律·喜闻捷报》“秋风度河上”;《浪淘沙·北戴河》“萧瑟秋风今又是”。毛泽东对待秋天、秋景、秋色、秋风的态度是一贯的,尽管未必都旗帜鲜明地展现出一反“悲秋”的常调,但大都是或铺陈或烘托,表现了积极向上而无纯粹的悲凉之意,都不同于古人的悲秋或者都高于古人的赞秋,体现了诗人毛泽东的博大胸襟、伟岸人格、豁达态度、斗争意志和乐观精神。

(来源:《党史文苑》,2022年第6期)

写给桃子的信经典语录3

@真知新坐标

天天见桃,说桃,有点审美疲劳。但事情总是和桃子有关联。

阿哥一向忠厚老实,一早送桃行的桃,三板卖了三十元,见到价格突然如此便宜,竟然将桃子全部搬回家,扬言还是送人划算,送人么,一直在送呀!

于是老娘一早电话打来,还有三板桃,因父亲在医院,没功夫卖,必须亲自出马吆喝卖桃呀!

我在朋友圈发了下,马上有朋友联系我,并咨询桃子的价格,说什么钱,说钱伤感情,当务之急,就是把桃子全部处理掉,这桃子不能存放太多时间,耽搁时间,就一无是处呀!

电瓶车火速前往,给桃套上网袋,瞬间提升了美感,将比较熟的生的,归类放一下,包装装箱刚完毕,朋友就风尘仆仆紧跟而来,这么多桃,我早将包装好的桃盒搬到门外,朋友惊呼,六大盒啊,又将不少零的,找来大袋子,全部装完。

多少钱呀,问得不好意思,不用了,那咋行?随便给呗,一问一答间,朋友已发来了二百元的红包,哈哈哈哈哈哈,解决了燃眉之急,真是感激不尽。

桃来桃往,充满了人情味。谢谢友友啦!下次要吃桃子,开口就是。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