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 加缪 经典语录
时间:2022-11-11 23:10 | 分类: 经典句子 | 作者:洞见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局外人》:人最大的恶意,是以自己偏见度人,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洞见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局外人 加缪 经典语录1
“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不知道。”
小说《局外人》开篇的第一句话,就奠定了它沉郁悲哀的底色。
这部出版于1942年的作品,让作者加缪一举成为法国最年轻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它以一场母亲的葬礼,引出一个荒诞不经的结局——那个没有在葬礼上痛哭的儿子,被推定为人民公敌。
在被孤立、怀疑和唾骂中,一条清清白白的生命,就这样被埋葬在整个社会的偏见里。
身处偏见之中,我们似乎无处可逃,就连加缪自己都说:
如果觉得可以背离这一切,那么无疑成为这个社会“局”外面的人,最终被社会抛弃。
偏见,能够成为一把杀人的刀,轻而易举毁掉一个人。
1
主人公默尔索,三十多岁,是一家公司普普通通的小职员。
一天,他收到了养老院的一封电报,上面简单写着几个大字:“令堂去世,明日葬礼,特致慰唁。”
接到电报后,他向老板请了两天假,立马赶往养老院参加母亲的葬礼。
到了灵堂,来吊唁的人无不嚎啕大哭,默尔索木讷地站在那里看着大家,他一言不发,脸上写满了疲惫,可却没有掉下一滴眼泪。
院长反复向她聊起母亲生前小事,他却像是没听见一样,只在心里计算着葬礼还剩哪些手续。
有人把他推到棺材前,问他要不要最后再看一眼母亲?
他拦住了那人将要开棺的手,默默摇了摇头。
没有痛哭,没有悲泣,默尔索就像个“局外人”一般无动于衷,仿佛躺在棺木里的母亲对他而言,只是一个陌生人。
其实早在他送母亲去养老院时,街坊四邻就在背后对他的“大逆不道”指指点点,如今这场葬礼似乎更印证了人们对他“不孝又冷血”的猜测:
谁会对亲妈的死麻木不仁呢?
后来,默尔索无意卷入了一场枪杀案,被指控蓄意杀人。
他被捕后,很多人,包括他自己的律师,都对他心存疑惑。
他们的第一反应不是细究案情,而是联想到他在妈妈葬礼上的表现,生出无端的揣测。
甚至连自诩为“正义化身”的检察官,也先入为主地默认他无恶不作。
法庭上,检察官揪住默尔索“爱不爱妈妈”这一命题,千方百计把杀人和默尔索在葬礼上的冷漠表现联系在一起,细数他的“罪状”:
妈妈死了,他连泪都不流;
妈妈的葬礼,他竟然喝了牛奶咖啡,还有空抽烟睡觉;
妈妈葬礼的第二天,他居然有心情和女人约会;
……
这场审判的结论竟是,一个在母亲葬礼上若无其事的人,无疑怀着“一颗杀人犯的心”,理所当然能策划一场杀人。
默尔索的朋友莱蒙试图为他作证,也被检察官打上“皮条客”的标签,检察官对两人极尽嘲讽,说他们是同谋,骂他们都是“道德上的魔鬼”。
没人再相信默尔索,他就这样稀里糊涂被判了死刑。
偏见让人独断,更令人偏激,它就像一把无形的刀,虽不见血,却能置人于死地。
美国记者李普曼说:“多数情况下,我们不是先看到,然后定义。而是先定义,然后看到。”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总是下意识地给外人扣上各种标签,然后不自觉地揣度他人生活,妄议他人是非,抨击他人行为。
束缚在自己的视角里,人们逐渐失去理智和判断,宁可孤立和妖魔化与自己不同的人,也不愿接受他们的思想与行为。
这暴露了自己的无知与狭隘,也是对他人最大的恶意。
2
李银河认为,人们心中的偏见是“一种无端的揣测,一种选择性的接受。在有色眼镜下,缺乏客观公正,以偏概全,先入为主,一切都失真了。”
与大众情感格格不入的默尔索,最终就这样被推向刑场。
然而,案件的真相是什么?
时间倒回至枪杀案发生那一天。
事情的起因,本与默尔索无关。
他和莱蒙以及另一个朋友在海滨玩,不巧迎面遇上了莱蒙的仇家——两个阿拉伯人。
双方打了一架。
莱蒙身上挨了一刀,回去后越想越气,于是提上枪,要去干掉那两人。
默尔索怕激化矛盾,紧紧跟在莱蒙身后,尽力劝说他不要冲动。
见莱蒙稍有松动,默尔索便顺手缴了莱蒙的枪,放在自己身上。
一场流血的冲突被默尔索制止,莱蒙败兴而归,可默尔索却没那么好运。
没过多久,他独自在沙滩上散步的时候,又遇到了刚刚打架的阿拉伯人。
对方一看见他,立马就冲他抽出刀子砍来。
在极度混乱和紧张的情况下,默尔索大脑一片空白,出于本能,他不得不掏出枪,冲那人扣动了扳机。
原来,人们认定的龌龊卑劣的杀人事件,只是一场正当防卫。
至于被检察官反复提及的,默尔索在葬礼上的冷漠表现,更是无稽之谈。
大家只看到默尔索对母亲的死仿佛事不关己的模样,却没有人知道,得知母亲去世,他第一时间请假跑向车站,只为尽快赶往养老院。
下了车,他顾不上喘口气,又一刻不停地走了2公里,哪怕体力透支,也不愿在路上耽搁一秒。
在养老院,他避开哭天抢地的灵堂,独自站在母亲生前最爱散步的田野,默默感受母亲的心情,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寄托对母亲的哀思。
他当时不哭,只是本能地觉得:人终归有一死,对孤独的母亲来说,与其在养老院苟延残喘,数着日子等待死亡,体面离开未必不是一场解脱,甚至是另一种重新开始。
很多时候,深藏内心的痛苦,并不比轻易流出的眼泪廉价。
耳听况且为虚,戴上有色眼镜,眼见更不一定为实。
叔本华曾写道:“阻碍人们发现真理的障碍,并非是事物的虚幻假象,也不是人们推理能力的缺陷,而是人们此前积累的偏见。”
大多数人总是坚信自己能够做到忠于原则,坚持立场。
实际上,我们常常会以己度人,也避免不了随波逐流,情绪被煽动时,甚至仅仅凭借表面现象,就轻易地诋毁、中伤另一个人。
久而久之,表象背后的真相,不再被我们深究;人与人之间的善意,也渐渐被我们遗忘。
智者和愚者最大的区别在于,智者相信看不见的,而愚者永远只相信看得见的。
3
一生不被理解的梵高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团火,但路过的人只看到烟。”
在世人眼中,事事置之度外,冷眼旁观的默尔索就像是一个我行我素的厌世青年。
其实他并非天生如此。
上大学时,他也和许多人一样有着不少雄心壮志,只是后来遭遇变故,不得不辍学,让他对生活有了不解和厌倦。
人们对默尔索日常的偏见,也在无形中加深了他对社会的失望。
然而即便这样,默尔索依旧是一个愿意放下偏见,与人为善的人。
小说中的莱蒙是个游手好闲的仓库管理员,总与女人纠缠不清,传出了许多流言蜚语。
人人觉得他名声不好避之不及,唯有默尔索愿意与之相交。
默尔索看得明白,莱蒙虽为人有些暴躁,私生活也不算光彩,但对自己却一向热情友好。
当其他人因默尔索对母亲的行为议论纷纷时,莱蒙使劲握住他的手,无需他解释什么,对他说:“男人与男人,感同身受,心意相通。”
还有默尔索那个与老狗相依为命的老邻居。
人们常常看见他对老狗打骂,所以在狗走丢后,没有什么人同情他。
只有默尔索愿意帮老邻居出主意,花时间安慰他。
默尔索知道,老邻居其实对狗非常细心,每天都在担心狗的衰老,老狗得了皮肤病,他早晚两次为它上药,从未间断。
狗走失后的夜,老邻居独自一人在家,泣不成声。
别人用偏见筛选交往的人,默尔索却从不因为外人说什么就改变自己。
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自己的本心,相信自己的判断,坚持心中的良善。
罗曼·罗兰曾说:“倘使活着不是为了纠正我们的错误,克服我们的偏见,扩大我们的思想与心胸,那么活着又有什么用?”
放下偏见,拆掉心里那堵墙,才能透过表面看本质,去感受世间真正的美好。
就像我们议论的那个纹着花臂的大汉,凶神恶煞不像好人,其实人家只是个纹身师;
我们妄言那个化着浓妆的女孩不务正业,她可能只是刚结束舞台表演;
我们以为那个看上去手无缚鸡之力的男孩,刚刚救人的时候冲在最前面。
与我们性格、三观、审美、为人处世不同的人太多太多……
每个人都有选择如何生活的权利,只要他们没有妨碍和伤害别人,哪怕不被认同,也理应得到尊重。
不随意责怪,不轻易评判。
4
时至今日,距离加缪创作《局外人》已经过去近80年,我们仍或多或少都有像默尔索一样的时刻,平白无故遭遇偏见,不知不觉百口莫辩。
但有时,我们也如同故事中的检察官,只凭经验臆想就给别人贴上标签,给别人造成不可磨灭的伤害。
其实人活在这世上,谁都不过是别人世界里的“局外人”。
身处自己的“局内”,看向别人的大多是一己之见,无法感同身受,更难换位思考。
人与人之间隔阂、冷漠和误解,常常源于走不出自己偏见的困局。
当彼此无法客观公正地看待对方,也就无法心无芥蒂地与之相处。
走出偏见,意味着少一些盲从和偏执,多一些清醒和真实。
在复杂喧嚣的人世间,保持本心,心存善念,凡事懂得站在他人角度着想。
如此,这个世界就会少一些恶意,多一些温暖。
点个赞吧 ,请在这万千复杂的世界,放下偏见,心存善念。
作者:洞见·北方有佳
局外人 加缪 经典语录2
公司小职员默尔索因杀人而被法庭指控,法庭却因为他”在母亲的葬礼上没有哭泣”,认定他是蓄意杀人的魔鬼,事实果真如此吗?
这本充满讽刺意味的小说出自于法国阿尔贝·加缪创作的中篇小说《局外人》。而加缪也是凭借此书一举成名,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局外人》通过塑造莫尔索这个行为惊世骇俗、言谈离经叛道的“局外人”形象,充分揭示了这个世界的荒谬性及人与社会的对立状况。莫尔索的种种行为看似荒谬,不近人情,实则正是他用来抗击这个荒谬世界的武器。
三十多岁的未婚男人默尔索,是一个公司小职员,得知母亲去世,默尔索回家奔丧。可是这个男人竟然不知道母亲去世的年龄,也不愿看母亲最后的遗容。在葬礼上,默尔索没有哭,也没有表现出丝毫的难过。只是在想到自己即将可以上床睡十二个小时,他感到了一阵喜悦。葬礼就这样结束了。
葬礼后的第二天,默尔索和女友玛丽去海边游泳,看喜剧电影等,对于母亲的死,他并没有对女友解释什么,因为他觉得那对他来说毫无意义。
他像往常一样生活,在公司正常上班,和混混邻居雷蒙结识,默尔索帮助雷蒙写信羞辱情妇,最后情妇动手打了他一个耳光,雷蒙暴力还手,揍了女人一顿。
在雷蒙打人之后,默尔索又去警察局作证雷蒙打情妇是因为后者冒犯在先。他做这一切,只是因为觉得这一切“毫无意义”,但是他没有必要让雷蒙“不满意”。
默尔索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是"我怎么都可以","生活再怎么努力也一样",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对于他来说,毫无意义。
默尔索对什么都表现得无所谓,老板想提拔默尔索去巴黎负责新业务,这样他就有更高的工资待遇,也能体验新的生活。
可是默尔索拒绝了,理由是:我们从来都不能改变生活,无论如何,生活都是一样的。
不仅是在工作,在感情上,默尔索也很无所谓。
女友玛丽问他“是否愿意跟她结婚?”,默尔索说结婚不结婚都行,如果女友要结婚,那就结婚。
女友问他是否爱她?他说这个问题毫无意义,但他可以肯定不爱她。默尔索说这无关紧要,如果女友希望结婚,那尽可以结婚,因为他觉得,是女友要跟自己结婚,而自己不过说一声同意,这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后来,默尔索和雷蒙去海边度假,遇见了雷蒙的“对头”,雷蒙身上有枪,但默尔索觉得,对方没有“掏出刀子,就不能开枪”,最终,他拿过雷蒙手中的枪,防止雷蒙忍不住开枪。
可是,当默尔索一个人的时候,他碰见了刚刚的“对头”,对方抽出了刀子,默尔索的眼睛被汗水遮挡住,视线一片模糊,糊里糊涂地误杀了对方,然后又对着尸体开了四枪。
他被捕了。
审判过程中,默尔索在母亲葬礼上无动于衷的表现成了量刑重要依据,检察官指控他人性泯灭,预谋杀人。在局势对自己不利的情况下,默尔索还能暗自欣赏检察官的口才比自己的律师好。
检察官依据默尔索在妈妈葬礼上的冷漠及个人生活定夺罪行,而不是按照法律条例裁夺。庭审期间,默尔索俨然是一个局外人,没有发言的机会,生死大权完全掌握在别人手上。最终没有做任何辩解,被判了死刑。
杀人罪只是表象,默尔索被判死刑的真正原因是他不参与社会设定的游戏。
他拒绝说谎,违背了社会的规则。
默尔索看透了价值的虚无。
在一个荒诞的世界中,一切事物其实都没有意义,而改变这种无意义是徒劳的,因为一切都是荒诞的。
局外人 加缪 经典语录3
文|大翎
在我们这个社会,任何没有在母亲葬礼上哭泣的人,都有可能被处以死刑。
——阿尔贝·加缪
01
“今天,妈妈死了,也可能是昨天。”
在母亲的葬礼上,莫尔索没有哭。
他记不清母亲临终前的岁数,
他拒绝开棺瞻仰母亲的遗容,
经过一整日艳阳的暴晒,
他为即将能睡上十二个钟头而感到喜悦。
在母亲下葬的次日,
莫尔索与新女友约会,
他们一起游泳、看喜剧、做爱。
女友想和他结婚,
他说结也行,不结也行。
女友问他爱不爱她,
他说不爱。
老板推荐他去巴黎工作,
他对此兴味索然,
觉得没必要改变现在的生活。
混混邻居雷蒙提议和他做朋友,
莫尔索觉得怎么样都行。
对方请他写一封羞辱情妇的书,
他尽心尽责地写了,
对方让他去警察局作证,
他也去了,
他觉得没必要让雷蒙不满意。
莫尔索与雷蒙去海边度假,
跟雷蒙的阿拉伯仇敌打了一架。
随后他再次遇到那个阿拉伯人,
看到对方先拿出了刀,
阳光很炙热,烤得人神志不清,
莫尔索扣下扳机,
开枪打死了对方。
02
律师问他为何对母亲的死无动于衷?
他说,人迟早都要死,这是早晚的事。
预审法官问他有否因杀人而感到悔恨?
他说,与其是悔恨,不如说某种厌烦。
法庭上,检察官指控他:
怀着一颗杀人犯的心埋葬了自己的母亲。
他却滑稽地觉得检察官的口才比律师好。
律师替他做生死辩护时,
他却在卖冰小贩的喇叭声中走了神,
他突然想起,
夏天的气味,傍晚的天空,女友的笑容。
莫尔索被判了死刑,
将在广场上被斩首示众。
临刑前,神父找他谈话,
他拒绝任何信仰,
并在神父面前失控暴走,
他怒骂神父是个可怜人,
确信自己才是对生命有把握的人。
莫尔索坦然面对即将来临的死亡,
甚至对断头台的构造浮想联翩。
在临死前的晚上,
他看着满天的星光,
听着田野上的万籁作响,
嗅着夏夜奇妙的味道,
第一次向这个冷漠的世界,
敞开了心扉。
03
莫尔索这个人是荒谬的,
莫尔索所在的世界也是荒谬的。
《局外人》还原了一个无理性的世界。
混混跟姘头做爱时向对方吐口水,
在肮脏的楼道里厮打,
老人与老狗一边互骂一边走散,
不管是人与人,还是人与动物,
都是这样相互依赖又相互憎恨。
我们看到,
人可以多荒谬,
世界可以多荒谬。
莫尔索会死,
是因为他没有在母亲的葬礼上哭泣。
他没有为自己辩驳,
是因为他知道自己什么也改变不了。
面对这个粗糙、冷漠的世界,
他只能回以更多的粗糙与冷漠。
因此,莫尔索选择做一个局外人,
不再关心生命的去向和意义。
他忠于自己的感官欲望,
想吃就吃,想爱就爱,
不想哭就不哭,不想说就不说,
只要活着,怎么样都行。
加缪说,莫尔索违背社会规则的原因是,
他拒绝说谎。
然而,追求绝对的真实,
归根到底是对这个世界的厌倦。
人人都活在别人的目光里,
那些所谓的道德与情感统统被夸大,
我们终日害怕偏离主流价值观,
我们强迫自己被周围人认可,
我们耗尽一生争夺那些所谓的荣耀,
殊不知,我们从来没有成为真正的自己。
04
相反,莫尔索活得简单许多。
他并非冷血无情,
他能感受海水的气味,
他能看到绿色的天空,
他能听到迟归小鸟的啁啾声,
他会想了解卡车链条与内燃机的声响。
当塞莱斯特在法庭上竭力为他说好话时,
他想要拥抱这个男人。
一个有着如此感受力的人,
怎么会是麻木不仁?
他只不过用置身事外的方式,
感受着他所认为的幸福。
于他而言,
活着,才是生命唯一的意义。
加缪说,这不是我们的错。
这个惺惺作态的世界,
不允许任何真实的个体独立存在,
更不允许绝对的真实存在。
这个残酷而虚伪的世界,
只允许我们成为面目模糊的彼此,
只允许我们承认既定的规则。
莫尔索正是打破了这层规则,
成为了一个面容清晰的人,
才把自己送上了绝路。
而这正是他对抗荒谬世界的荒谬手段。
加缪通过《局外人》,
揭示了一种存在主义思想。
人的存在本是无意义,
世界的存在也是无意义。
存在主义哲学的“荒谬观”在于:
由于人与世界的分离,
世界于人而言是荒诞的,
而人对荒诞的世界只有无能为力。
因此,我们明知道世界的荒诞,
还对它一而再再而三地呼唤,
世界依旧是固执的沉默。
最终我们会如同莫尔索一样,
渐渐成为放弃世界的局外人。
但是,莫尔索失败了,
没能逃过世界毫不留情的毁灭。
而我们当中的任何人,
又有谁能成为真正的局外人?
05
读罢《局外人》,只觉得浑身难受,
仿佛被滚烫的雨水浇在身上。
对于莫尔索,
我谈不上喜欢,也谈不上讨厌,
只有一种隐隐的怜悯之感。
加缪曾说:
“我想要塑造的主人公,
是我们的救世主所唯一应有的样貌。”
要是谁能成为莫尔索,
即使不一定能救世,
但一定有救世主的胆魄。
可是,莫尔索并非我们对付世界的模范,
因为我们永远也不可能做到置身事外。
我们会热心帮助别人,
我们会积极发表意见,
我们会为不公的事情发声,
我们会言不由衷地说话。
在亲人的葬礼上,
我们不一定会哭泣,但绝不表现冷漠。
因为这样会伤害到活着的人。
当我们不是真心爱某个人时,
我们绝不会答应结婚,
因为这样会伤害到爱我们的人。
而我们,永远是世界的局内人。
存在主义哲学虽有着它的荒诞,
但其内涵主旨是:
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
人的存在虽无意义,
但人能够自我重塑,自我成就,
也就是,人可以为自己的存在赋予意义。
而这才是加缪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我们在这个荒谬的世界里艰难跋涉,
头顶暴阳,脚踩荆棘,
但我们不能停止,我们仍将继续,
哪怕只为了荒谬的意义,
我们仍要全情投入地生活。
莫尔索,只是理想化的虚构人物,
但我仍为他感到心疼,
虽然他永远都不会在乎。
说实话,
比起无知的热情与清醒的冷漠,
我更愿意成为,
明知一切荒谬却依然全情投入的人。
我是爱读书的大翎,关注我的头条号,一起来探讨有关读书的那些事儿。
-END-
相关文章:
- 上一篇:2016经典语录口白伴奏
- 下一篇:摆渡人小玉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