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拍马屁经典语录

时间:2022-11-12 02:47 | 分类: 经典句子 | 作者:右石观影 | 评论: 次 | 点击:

“正反”郭沫若:国学大师的才华,庸俗卑鄙的人品,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右石观影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郭沫若拍马屁经典语录1

郭沫若被称为“一位真正的革命文化巨人”

我们评价一个伟人,总要站在时代的大背景下去分析他的成就。纵览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郭沫若对中国文化的贡献确实有目共睹。

在属于他的那个时代里,郭沫若的历史话剧,以及考古研究确实可以称得上“无人能及”。


郭沫若

新中国成立后,大批文化学者出走,中国的文化出现一个严重的断层。此时,郭沫若挺身而出,培养了众多优秀的人才。

郭沫若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也确实称得上“文化巨人”的称号。

中国作家的排行榜中,郭沫若在鲁迅之后,矛盾之前,名列第二,一直延续至今。

可是,大凡天赋异禀的作家,都有一个个性鲜明,狂放不羁的内心。郭沫若的内心却远比这些偏激的多。

01我有笔如刀

郭沫若原名开贞,字尚武。可能应了“尚武”的传统,郭沫若没少和别人结下恩怨。虽然他极少与人动手打架,但笔下着实伤了不少人的心。

沫若是他用家乡四川省乐山县的大渡河(古名沫水)和青衣江(古名若水)为自己取的笔名。


他自幼学习古典文学,造诣极深。1913年,二十一岁的郭沫若远赴日本留学。

貌似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郭沫若立志学医,以医报国,结果“五四运动”让他看清了“大国将倾”的危难。“一国文学,乃一国之精神”秉着这一思想,他弃医从文,走了鲁迅相同的路。

正如汪洙的《神童诗》中所说:“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郭沫若用极具批判性的文字影响了一代人的成长。

他的笔,锋利的如一柄切金断玉的宝刀,挥舞向每一个意愿相违的人。

02知我罪者,付之悠悠

1921年,郭沫若发表第一部诗集《女神》,从而名声大噪。之后他积极参加北伐战争,并出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中将衔副主任。

都说吃人最短,郭沫若却根本不在乎。他公开发表了一篇文章《请看今日之蒋介石》,把蒋介石视为“地痞流氓、贪官污吏、卖国军阀。”

这一做法直接惹怒了蒋介石,郭沫若随即遭到国民政府通缉。迫于无奈,他只好选择再度返回日本,过起了十年的逃亡生涯。

这十年背井离乡,可谓憋坏了郭沫若。他把无处发泄的青春和精力全部都投入到兴趣爱好之上:殷墟甲骨文研究。

当时日本根本没有任何可以参考的实物和资料。郭沫若就托人找到了当时参与挖掘殷墟遗址的史语所人员,想要借阅资料。

史语所的所长傅斯年和郭沫若并不相熟,但是知道他是一个名声在外的风流才子,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竟然还能塌下心来研究学问,着实值得敬佩。

于是冒着被通缉之嫌,史语所把甲骨文的四版“拓片”邮寄到日本,并在信中特意嘱咐,此拓片尚未发表,仅供参考而已。一同送去的还有史语所史学大师董作宾刚刚校验完成的惊世之作《甲骨文断代研究例》的稿件。


董作宾甲骨文拓片

想不到,资料落入郭沫若手中后,他完全不顾别人嘱托,立即就将这些拓片和文献资料编入自己的《卜辞通纂》一书中,并在日本印刷出版发行。

这一“甲骨文”的先行本,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郭沫若可能觉得自己有失君子之风,就在书的序文中极剧奉承的对董作宾和史语所的资料鼓吹一番。

而后在序文结尾,悲壮而又满不在乎地写道:“知我罪者,付之悠悠”。

这意思就是,反正书我已经出版了,你们想怎么办都可以,我不在乎。

得了便宜卖了乖,郭沫若却因此成就了自己在考古学上的至高无上地位。

傅斯年后来因为郭沫若的不耻行为大发雷霆,至死都不肯把史语所的资料再给任何外人借阅。相较郭沫若的小人之心,傅斯年却显得大度很多。

1947年中央研究院进行第一届院士选举的时候,傅斯年仍把郭沫若作为首选人。

03出尔反尔

郭沫若算不上学术剽窃,只能说是辜负了别人对他的片信任之心,最受伤的当属董作宾。

虽然资料外泄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但是郭沫若在书中的鼓吹着实让董作宾“享受”了一把。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合作抗日,对郭沫若的通缉也就无暇顾及了。此时正是他回国的大好时机。

郭沫若狠心抛弃日本的妻子和几个孩子,孤身一人回国参加抗日宣传活动。并在1940年出任重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

这一次回国,让郭沫若和董作宾有了见面的机会。对于此前字曾犯过的错误,他心知肚明,而此次刚好是恢复关系的一个大好机会。


​郭沫若大摆筵席款待董作宾,二人促膝长谈,交流学术真是不亦乐乎。酒兴之时,郭沫若不忘泼墨挥毫,赋诗一首赠与董作宾:

卜辞屡载征尸方,帝乙帝辛费思量。

万蟕千牛推索遍,独君功力迈观堂。

这马屁可谓拍的结实响亮,直接把董作宾在甲骨文上的研究夸上了天,甚至比声名显赫的一代宗师王国维还要优秀三分。

董作宾本以为自己找到了人生知己,视郭沫若为一生挚友。谁知十年后,这位溜须拍马的朋友却结结实实的给了董作宾一巴掌,称他为“跑到台湾去准备殉葬”的“妄人”一个,打得他“百口莫辩”。

那时的郭沫若已然高高在上,狂放不羁,骄傲自胜的内心几乎毫无遮掩。

04学术之虎,碰不得

作为一个优秀的文人,郭沫若内心叛逆而又充满批判性。随着中国新思想的萌发,文人的思想也都跟着激进起来。

比郭沫若小十岁的沈从文,凭借自己优秀的小说功底逐渐凸显出来。

1930年,沈从文在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郭沫若》,文章诚恳的夸赞了郭沫若诗歌创作的成就,同时也率真的指出他不太擅长写小说。

沈从文天真的告诫郭沫若应该把自己的精力放到自己最擅长的领域里深耕,结果一下子惹怒了这位学术前辈。


沈从文

平心而论,当时郭沫若的主要作品全部都是历史话剧,小说的创作几乎无人问津。

怀恨在心的郭沫若,多次在报上公开傲慢的指责沈从文,甚至把他称作“为虎作伥的嫌犯”、“冒充文坛长老而捏造事实”等等。

本来只是一个学术上的建议,在郭沫若看来就如同“太岁头上动土”,真应了那句话“老虎的屁股摸不得”。

在郭沫若强大的舆论压力下,沈从文可谓艰难前行。其实这都只是冰山之一角,郭沫若凭借居高临下的地位,内心傲慢不羁的态度,不知伤害了多少文人学者。

05学而无德

有人说,诗人最易孩子气,最易感情用事。郭沫若何尝不是如此,我们该给他更多的体谅。

纵然他功绩显赫,成就卓越,为何被骂了这么多年,很少有人站出来为他正名?

其实他犯了一个人生之大忌:学而无德。

即使才学无人能敌,但为人卑鄙下流,同样都会遭受到后人耻笑。如今的时代,再也不是一个用学术评论高低的年代。

晚年郭沫若

一个人的好坏,极大因素是品德和人格的完整,这两者貌似郭沫若做的都不到位。

一个人的品德和修养决定了他面对生活的态度和方式,对工作对朋友如此卑鄙对婚姻也好不到哪去。郭沫若的感情生活也同样令人厌恶不堪,甚至“渣”到令人唾弃。

大凡伟人,都应该先树好德行,再标榜丰功伟业,郭沫若似乎反其道行之,于是也就有了后世“妄人”的百般唾骂。

只可惜,他再无口辩之力了。


(原创不易,抄袭必究,图片来源于网络,参考文献《民国清流》,《南渡北归》,郭沫若自传等。)

郭沫若拍马屁经典语录2

虽然历史人物并不妨碍我们讨论,但并非我们就能,剥离历史环境,避重就轻吹毛瑕疵,甚至故意抹黑的理由。任何事情做不到实事求是,就是搬弄是非。

例如鲁迅曾说过:“我和茅盾,郭沫若两位,或相识,或未尝一面,或未冲突,或曾用笔墨相讥,但大战斗却都为着同一的目标,决不日夜记着个人的恩怨。”

大体意思是,与郭沫若等人,虽然在个人想法上有所,产生了一些个人恩怨,但无论是否见过面,还是在文学作品中互相讽刺,然而都不影响,他们的共同目标。且对比这个目标,所谓个人恩怨,只是细枝末节

其实鲁迅现在把话说得很明白,也从未说过“远看是条狗,近看郭沫若”这句话。但某些人却喜欢,掐头掐尾,着重抓住某一点,用以吸引他人眼球。这种刻意误解的歪风邪气,不但影响社会风气,同时也是在搬弄口舌。

众所皆知,人无完人,人不可能十全十美,有优点就有缺点。例如,无论一个人把事情做得再好,总会喜欢有人不喜欢。

就像郭沫若一生有很高的成就,在小节方面是有亏的。例如,因为父母的包办婚姻下,他不得不同意娶了张琼华,但因为没有感情基础,加上对她没有男女之间的好感,于是在成婚后直接离家出走。

这在得上这方面自然是理亏的,在郭沫若晚年时期,回到故乡向张琼华道歉,说明他自身也承认自己某方面的错误。

说到这里有一事不得不说,在1984年,谢冰莹在台湾《联合报》发表的《于立忱之死》中,许多人不分青红皂白,无意义跟风,故意编造出某人玩弄姐妹花的故事。

讲的是因为郭沫若弃乱终弃,于立忱只能在医院做人流手术,并把这事情告诉了朋友谢冰莹。并且后来于立忱心理承受不了,在某某天自杀了。

然而这事在知情人士,林林的回忆恰好相反。且林林与于立忱、于立群关系很好,而于立忱在生病时,是住在林林家中的。在于立忱自杀后,谢冰莹也没参加她的葬礼,在这些方面,足以看出有很多自相矛盾的问题。

且个人私德问题,终究是小节,在个人成就和贡献上,郭沫若是值得我们致敬的,同时在政治上也没有污点。如果郭沫若是个墙头草,或者是只顾私利的人,就不会在国民党势大的时候反蒋,在日军势大时抗日。

1920年,郭沫若在《学灯》上,已经发表了许多著名的文学作品,后来还把这些新体诗整理成集,取名为《女神》成为中国新体诗的奠基人之一

按他的本事,足以舒舒服服过完一生,但他并没有这样做,在日本留学毕业后,独自回国参加革命。所谓“独自”,因为他在日本,是有妻儿的。

回国经过几年努力后,郭沫若身兼数职,主要职位是,且期间还认识了周恩来、叶挺等人。此时的郭沫若不但资历老、职位重、权力大,可以说是已经不缺功名禄利了。,且期间还认识了周恩来叶挺等人。此时的郭沫若不但资历老、职位重、权力大,可以说是已经不缺功名禄利了。加上蒋介石这边势力雄厚,高官的福利也好。

如果郭沫若是个自私的人,不是应该紧跟着蒋介石的脚步吗?

但郭沫若并没有这么做,他在得知蒋介石,想要策划暴力事件,以此破坏国共合作,毅然放弃高官厚禄,直接与蒋介石翻脸加入我党。

并同时发表文章《请看今日之蒋介石》,痛批蒋介石“背叛人民”,可见他是位有理想、有抱负的有为青年。在这个时间差上,可见郭沫若并非墙头草。

在四一二事变后,郭沫若前往江西,参加南昌起义,还被蒋介石悬赏5万银圆。而我党当时条件不好,在刚开始的时候,他需要一边做政治工作,一边做宣传,一边找寻粮食,在生活和工作上非常艰苦。

但后来南昌起义失败了,郭沫若一时之间无处可去,加上当时环境不好,只能重回日本潜伏。这一去就是十年,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

郭沫若再次独自回国,想要为国家抗日事业作贡献。且因为国共合作抗战的原因,撤销了对他的通缉,于是来到周恩来身边,出任厅长,配合周恩来做宣传工作。

当时鲁迅已经去世,在文化宣传上不得力,只能再次选举一位文化界领袖。而郭沫若在各方面条件上,都是最出众的,无论是学术还是威望。

众望所归,郭沫若成了文化革命的领袖。虽然他被安排的工作,主要以学术研究为主,相当于做文化宣传,但依旧为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期间,曾写出《南冠草》、《孔雀胆》、《高渐离》等作品,不但鼓舞了士气,还坚定了民众意志,极大团结了人民的抗日精神。

足以见得,对郭沫若来说,文人身份和文学作品,更多的是撬动革命事业的工具,以帮助革命事业为目的。因此他所做的一切,是与政治分不开的,不能以文人价值观来评价他,所以在文革期间,歌颂革命领导人,根本算不上什么献媚。

作为一个左派文人,郭沫若也不曾掩饰自己的观点,曾说过文艺运动主要为革命服务,为新中国建设作贡献,其它反而是次要的。

一个人往往最缺失的就是勇气,相比于当时的其它文人,郭沫若比他们都勇敢、坚毅,为理想和抱负,在国家危难时,挺身而出参加了革命事业,这种无畏精神值得致敬。

然而郭沫若的文艺歌颂,在某些人的刻意理解下,却变成了拍马屁,甚至还有人胡编乱造,用他的名号,整出了一个郭沫若文选十二卷,第765页有一首诗,名为《某某某赛过我亲爷爷》的伪作。

但实际上是没有《郭沫若文选》第十二卷这书,建国后所出的《沫若文集》和《郭沫若全集》也没有这个版号,且两书全本仅有五百页。

对郭沫若有一定了解的人,都知道他最佩服毛主席。此举,可谓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抹黑他等于间接抹黑了谁,相比大家都能想到。然而这等子虚乌有的事情,竟然还有人信了。

这种事情,只要智力健全,用脑袋仔细想想,用心研究一下,都能发现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且以郭沫若的为人,是做不出这种低级事情的。

最一步讲,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毛主席与郭沫若之所以惺惺相惜,关系很好,一切的基础都在于两人互相欣赏,所以才能成为一辈子的老朋友

试问如果你朋友对你阿谀奉承,经常说些低级马屁,你们的关系还能对等吗?

事实上这种不对等关系,是很难维持朋友关系的。

再退一步讲,如果郭沫若就是这样的人,经常阿谀奉承,以毛主席这样的伟人,也不会接受这样的朋友关系。

郭沫若也许小节有亏,但仅仅是个文艺工作者、纯粹的爱国人士、革命同志,除此之外的负面评价,多数都是胡编乱造。且这种行为,会造成极恶劣的后果,希望造谣的人能够适可而止。



郭沫若拍马屁经典语录3

第一级

过犹不及

南朝梁武帝一日雅兴大发,与诸位大臣一起游山逛水。当大家尽兴泛舟在烟雨朦胧的湖上时,一位大臣趁机拍马说:“烟波浩渺,圣上亲临盛会,自有‘帝子降兮北渚’!”

梁武帝冷笑不已:“这是屈原的《九歌》里面的一句经典啊,下一句就是‘目眇眇兮愁予’,你莫不是借此笑话朕的眼睛吧?”当即下令砍了这个可怜大臣的头。原来,梁武帝是一个独眼龙。

点评:写文章可直抒胸臆,开门见山,博得读者情感共鸣,但拍马屁却以婉转见高明。

第二级

大音希声

“对领导的话,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要在执行中加深理解。”

点评:《道德经》云“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真正高明的马屁不显山不露水,既能让人舒坦到骨子里,又不会轻易被人察觉,可谓“润物细无声”!

第三级

先抑后扬

唐玄宗命太子会见安禄山,安禄山见了太子却不肯下跪,唐玄宗知道后,怒斥安禄山为何不拜太子,安禄山说:“臣蕃人,不识朝仪,不知太子是何官?”唐玄宗说:“太子是储君,是要继承朕江山之人。”安禄山又说:“臣愚蠢,只知陛下,不知太子,今当万死!”后来安禄山不仅没有被治罪,还备受玄宗恩宠。

点评:一般的马屁只能让被拍者呵呵一笑,然而安禄山这个马屁却拍得跌宕起伏,令被拍者心里一紧一松,有如茅塞顿开般畅快。

第四级

独具匠心

传说第30代天师张继先自幼聪颖过人,12岁应诏。宋徽宗问:“卿居龙虎山,曾见龙虎否?” 张继先答:“居山,虎则常见,今日方睹龙颜。”

点评:一般人的马屁最多也就到张继先这一层次了,可谓反应灵敏,机智过人。

第五级

炉火纯青

乾隆五十大寿,百官朝贺,可是乾隆都活了五十年了,身为皇帝,天底下有什么奇珍异宝他没见过?什么恭维奉承他没听过?因此,如何给皇上献一个出彩的寿礼就成了大难题,只见纪晓岚呈上两个画轴,卷开一看,上联:四万里皇图,伊古以来,从无一朝一统四万里。下联:五十年圣寿,自前兹往,还有九千九百五十年。乾隆大喜,百官齐赞。

点评:上联暗指清朝西起葱岭,东濒大海,北到外兴安岭,南至南海,纵横四万里,历史上从没有一个朝代版图如此之大。下联中乾隆五十大寿再加九千九百五十年,刚好一万岁。上联“无疆”,下联“万岁”,恰好“万寿无疆”!这就是真正的知识分子和郭沫若的区别了。这一副对联虽然极尽赞扬,毫无掩饰,但拍马屁的水平可谓是炉火纯青,堪称文艺界的模范。真正有才华之人马屁也能拍的新颖脱俗。

第六级

八面玲珑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试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她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意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

点评:王熙凤先夸了客人林黛玉,又在暗中给足了自家迎探惜三人面子,当然,一切马屁的最终指向,都是贾母,照顾到了现场所有的人,滴水不漏。最近最有名的马屁就是这个道理:一朋友到我家做客,恰好那天我儿子带女朋友回家。朋友说一句,这孩子跟他爸一样,会挑!一句话夸了四个人!

第七级

翻手为云覆手雨

康熙问兵部尚书明珠:“明珠,此事是兵部该管,你以为如何?”明珠道:“圣上天纵聪明,高瞻远瞩,见事比臣子们高上百倍。奴才想来想去,撤藩有撤的好处,不撤也有不撤的好处,心中好生委决不下,接连几天睡不着觉。后来忽然想到一件事,登时放心,昨晚就睡得着了。原来奴才心想,皇上思虑周详,算无遗策,满朝奴才们所想到的事情,早已一一都在皇上的料中。奴才们想到的计策,再高也高不过皇上的指点。奴才只须听皇上的吩咐办事,皇上怎么说,奴才们就死心塌地、勇往直前的去办,最后定然大吉大利,万事如意。”韦小宝一听,佩服之极,暗想:“满朝文武,做官的本事谁也及不上这个家伙。

点评:巧舌如簧,证据充分,论点明确,结尾有力,死人估计也可让他说活了。

第八级

登堂入室

解缙在朝中做官,深得朱老板厚爱,一次,朱老板想考考解缙,便说后宫妃生了个孩子,解说:“吾皇昨夜降金龙。”朱老板说:是位千金。解对:“化作仙女下九重。”朱老板说:可惜死了。解对:“料是人间留不住”。朱老板又道:丢到金水河去了。解对道:“翻身跳入水晶宫。”

点评:解缙绝壁的拍马屁者个中翘楚,将马屁拍得风雅,拍的流畅,拍成一件艺术品。

第九级

春风化雨

一次,孙权见到诸葛恪(诸葛瑾之子),问他:“你爸和你叔(指诸葛亮)谁更牛?”诸葛恪想都没想,应声回答:“我爸。”

孙权纳闷儿啊:“你叔叔在蜀汉大权独揽,治理国家政治清明,军事上平定南蛮,做了那么多大事,你爹就是东吴一普通官员,你凭啥说你爸牛?”

诸葛恪:“我爸知道该跟着谁干。”

点评:诸葛恪不但机智聪明,还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马屁王”,除了这一例之外,还有好几次拍得很到位,在此不一一列举。之所以单列这一个是因为这个马屁算得上是顶级马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并没有任何的直接褒奖,然而却给了被拍者最大的肯定。

第十级

返璞归真

清代大才子袁枚,少年聪慧,禀赋过人,二三十岁就官拜七品县令。赴任之前,袁枚去向他的老恩师——清乾隆年间的名臣尹文端辞行。

尹文端问:“你此去赴任,都准备了些什么?”袁枚老老实实地回答:“学生也没有准备什么。就准备了一百顶高帽子。”尹文端一听就有些不高兴,说:“你年纪轻轻,怎么能搞这一套,还是要讲究勤政务实呀!”袁枚说:“老师您有所不知。如今社会上的人大都喜欢戴高帽子,像您老人家这样不喜欢戴高帽子的人真是风毛麟角呀!”

点评:袁枚这个马屁拍得简直余韵尤长,言留不尽之意可谓深远啊,被拍者甚至都不知道对方是在拍马屁,然而已经受用无穷。众里寻他千百度,那屁已在灯火阑珊处是也。

拍马屁这词起源于元朝,蒙古族的百姓牵马相遇时,常要拍拍对方马的屁股,摸摸马膘如何,并附带随口夸上几声“好马”,以博得马主人的欢心。可是相沿很久以后,有的人不管别人的马好坏、强弱,都一味地只说奉承话,把劣马也说成是好马了。

慢慢的,“拍马屁”就变成了谄媚奉承、讨好别人的代名词。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