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三棵树经典语录
时间:2022-11-12 09:35 | 分类: 经典句子 | 作者:遇事多与自己商量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木心:原来你们什么都不知道啊,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遇事多与自己商量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西班牙三棵树经典语录1
木心(1927年2月14日-2011年12月21日),本名孙璞、字仰中、号牧心,浙江乌镇人,中国著名画家、作家、诗人。曾旅居美国多年,晚年回到故乡乌镇,乌镇现有木心故居纪念馆和木心美术馆可以供游客参观。
生平
木心出生乌镇当地有钱人家,和茅盾是同乡。1946年,就读于刘海粟创立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即现在南京艺术学院)学习油画,但20岁出头的木心因为领导学生运动,被当时的上海市长吴国桢亲自下令开除学籍,又被国民党通缉,走避台湾。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才回到大陆。1948年自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是林风眠的学生。毕业后,任教于杭州高级中学(省立杭高)。1950年代起在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任职。期间他利用业余时间从事文学创作。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因言获罪于1971年被关进废弃防空洞半年之久,然后又是劳动改造,一共被囚禁18个月,所有作品皆被烧毁,三根手指惨遭折断,原先他自订的二十二册文学作品也都被查抄。狱中,他用写“坦白书”的纸笔写出了洋洋65万言的《狱中笔记》。出了监狱的第一件事情是前往北京,负责修缮人民大会堂,因为他曾经是1950年代北京十大建筑的室内设计师之一。他还曾任上海工艺美术家协会秘书长、杭州绘画研究社社长、上海市工艺美术中心总设计师、交通大学美学理论教授等职。在1977年到1979年间,遭遇软禁,这也是木心二十年间第三次被限制人身自由。
1982年,木心自费留学前往美国纽约,后定居于此,继续其绘画及文学创业。当时,木心的诗歌已经有脱离现代诗的端倪。80年代他开始以一句话的形式写作俳句,1986年于台湾出版《琼美卡随想录》,首度发表了他的一行式俳句,影响了日后台湾的自由句发展,与隐地并列为自由句的先驱。此后他出版了包括《散文一集》、《琼美卡随想录》等在内的十余部作品。他还曾在各地举办个人画展。此外,他还于1989年至1994年间为旅居纽约的一群文艺爱好者讲授《世界文学史》。2005年他受家乡乌镇的邀请回国定居。2006年,在大陆出版了第一本书:散文集《哥伦比亚的倒影》,内中选编《九月初九》、《哥伦比亚的倒影》、《上海赋》等最能表现木心行文风格的散文13篇。2011年10月因肺部感染住进桐乡第一人民医院,同年12月21日凌晨三时在该医院病逝。
1927年,生于浙江乌镇。
1948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即现在南京艺术学院。
1949年,任杭州绘画研究社社长。
1951年至1966年,从事展览美术设计。
1980年,任《美化生活》杂志主编,上海工艺美术协会常务理事、秘书长,获日本神奈川1980年春季美术大展一等金奖。
1982年,赴美国游学。
1983年,纽约林肯中心国家画廊举行水墨画展。
1984年,哈佛大学亚当斯阁举行彩墨画展及收藏仪式。
1986年,入列《海外华人名人录》(北京版)。
1984年以来,应邀在欧、美、港、台的华文刊物发表大量文章,《联合文学》创刊号特出专卷“木心散文个展”,形成文学狂飙。纽约《中报》召开“木心散文专题座谈会”,台湾洪范书店争先出版木心著作,接着圆神、远流等出版社连出小说、散文、诗篇十二集。
2001年至2003年,在美国举办了“木心的艺术”巡回展,首展于2001年10月2日在耶鲁大学美术馆开幕,先后巡展至芝加哥大学斯玛特艺术博物馆(Smart Museum of Art)、檀香山艺术博物馆和纽约亚洲协会博物馆[7]。《纽约时报》、《纽约》杂志、《耶鲁先驱报》等媒体曾予以报道。最后此33幅作品全部捐赠给耶鲁大学美术馆收藏。
2006年,归国定居故乡乌镇。出版《哥伦比亚的倒影》,成为该年度读书界的炫目热点。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连出木心著作八集,2008年又出版若干代表性的晚成精华之作,2010年出版木心作品集精装本。
2011年12月21日凌晨三点去世。
著作
《散文一集》
《琼美卡随想录》
《即兴判断》
《温莎墓园》
《素履之往》
《巴珑》
《会吾中》
《马拉格计划》
《西班牙三棵树》
《鱼丽之宴》
《同情中断录》
《哥伦比亚的倒影》
《我纷纷的情欲》
《空房》
《云雀叫了一整天》
《伪所罗门书︰不期然而然的个人成长史》
《爱默生家的恶客》
《诗经演》
《文学回忆录》-该书属“木心讲述”严格意义上不属于木心的作品,主要由陈丹青课堂笔记经修定而成(2013.1.1,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木心画集》
轶闻
木心是《世界经济导报》报头的题字者。
语录
记得早先少年时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 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
人家就懂了
岁月不饶人,我亦未曾饶过岁月。
所谓无底深渊,下去,也是前程万里。
我追索人心的深度 却看到了人心的浅薄。
我好久没有以小步紧跑去迎接一个人的那种快乐了。
还有很多!
西班牙三棵树经典语录2
木心文本的写作风格具有相当明显的个人化的特点,在思想上极具哲理性。他融小说、诗歌与散文于一体,使文章读来别具意味。木心的《琼美卡随想录》一书中向读者展示的人生处世的哲学,主要包括人生的矛盾、人生的欲望以及人生的态度。木心身处东西方文化的冲突、欲望与压抑的对抗中,他努力寻找化解的方式,然而现实的社会、全局的视野让他不断地怀疑,以至悲观地看待世界。
木心是什么人?首先,他是一位画家——美国艺术圈有名的画家,是20世纪的中国画家中第一位有作品被大英博物馆收藏的。其次,他是一位作家,从80年代开始创作,其作品曾以繁体在台湾出版,在当时引起了轰动,掀起了一股木心热。到2006年至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先后出版了《哥伦比亚的倒影》《琼美卡随想录》 《西班牙三棵树》 《温莎墓园日记》等八部作品,其中既有散文、诗歌,也有小说。但不同于我们既定模式思维所认定的,木心“他要打破传统意义上的散文界限,在散文创作中融入诗、小说、评论诸多因素,使之成为一种崭新的文体。”《琼美卡随想录》作为他的一本散文集,集以上特点于全本,全书包括《后记》共47篇。也正是由于这种贯穿创作始终的行文风格,使他的文本饱含“开阔、细密的世界观和文艺观”,使他被人称为“含苞欲放的哲学家。”正如刘丹青说的“阅读木心,同时也被阅读”。本文尝试通过阅读木心的《琼美卡随想录》,探讨作品中呈现的矛盾冲突、人性本质以及人生态度等等。这些探讨的结果并不一定仅仅反映的是木心本人,或许实际上在更大程度上展现了每一位阅读者的观念与内心动态。木心的作品是“呈现艺术、隐退艺术家”的,“要在他书中寻找世俗的日常生活”是不可能的,但“语言的、美学的、观念的、思想的、内心的”比比皆是。这些信息又是对世界的、人生处世的质疑与拷问,是木心探寻和谐的人生处世与人生存在的一种方式。
融合东西方文化
木心的作品不仅涉猎的文体相当广泛,包括诗歌、散文、小说,他作品中蕴含的世界也十分广阔。作为一位兼具深厚的中国古典修养和广博的西方艺术知识的文人,木心的作品表现出“强烈的个人性”。初读他的《琼美卡随想录》,有一种游走于东西方文化间的“错觉”,其实,这不是错觉,是真实存在。之所以第一反应游离在“错觉”上,主要源于前面已经提到过的既定模式。尽管在中文惯常的散文写作中也不乏融合东西文化的先例,但由于文体风格的差异,产生惊诧感也就不奇怪了。我对木心的认知是:木心是以中国为土壤,成长于中国,发展于世界,融合了东西方多流文化的具有东方传统思想和西方格调的艺术家。如果任何艺术形式都可以分为形式与实质两个部分,那么木心的文本的特点是:以中国思想为实质,以西方格调、材料为形式。
读木心的作品,无论是哪一本,都需要有活跃的思想和跳跃的思维,阅读者需要具有能够灵活反应的特质以及较为广博的知识,不然,即使反复阅读,也会读不懂。这种来往于东西方的写作风格,在《剑柄》一文中表现尤为突出。
“一味冲谦自牧,容易变成晦黯枯涸。终身狂放不羁,又往往流于轻薄可笑。”
“不谦而狂的人,狂不到哪里去;不狂而谦的人,真不知其再谦什么。”
文之上半部分,以工整的经过精细雕琢的文字阐释了中国“中庸”的传统思想,但并不是生硬地说理,或传达一种思想。这种思想本来就已经存在,木心以更加接近时代、更加易于理解的语言转述出来,但同时既不失原本含义,也不失汉语的魅力。文之始,以似排比的方式,引出文本的两大导火线“狂”与“谦”,继而以断论式作出结论“冲谦而狂放的人不多”。在木心的文本世界里所展现的哲学思想,不是遥不可及的,这些思想的重新解读都与他的生活阅历息息相关,是他生活的转化,又由内心转化为与之相应的哲学。如果说只是一味地转化哲学为个人的语言,那么企图引起读者的共鸣也是不容易的。
“拜伦以天才自命,以不多读书自诩。后来在他的故居,发现许多书上密密麻麻地注满他的感想、心得——拜伦的字迹是很容易辨认的。”
文之下半部分,融合西方名人拜伦的事迹,简短的文字娓娓道来,相比于繁琐的叙述或过分精炼的归纳,两者适宜的长度符合时机的穿插,巧妙地融合了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使读者与创作者之间的情感沟通更容易实现,从而也到了创作者写作的目的,至少是目的之一。
化解欲望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历史就是人被压抑的历史。文明的进步无限扩大了人类的欲望,人为共同规定的各种法律、规章压抑人的本能,正是压抑与冲突这对矛盾体,人类的快乐越来越不如从前。此时,人的需求是,一种缓解压抑的方法,或者说是化解欲望的方式,文化由此产生与进步。马尔库斯曾说:“文化进步则是通过压抑来实现的。”阅读木心的《琼美卡随想录》可以感知到木心的文本总在努力寻找化解欲望的方式,试图是自身摆脱这一不可能摆脱的恶魔。木心执着地以文以字表达出他淡化、控制欲望的意愿,正是这意愿又是一类难以实现的欲望,所以有时他又会在自觉自生中不知所措。
人人都有欲望,木心在《琼美卡随想录》一书中充分展现了人类追求快乐、胜利、生命等等的欲望。如同人类寻找解决苦难的过程一样,在这些文本中,木心也尝试找到了几种化解欲望的方式,它们分别是:悔恨、淡化以及化身。从悔恨到化身,化解的方式由浅到深,也是创作者自身的不断成长与思想的成熟的过程,其中化身是文本最为常出现的方式。
“瓦格纳的音乐不是性感的常识剧情,是欲与欲的织锦,非人的意志是经,人的意志是纬,时间是梭,音乐家有奇妙的编纂法,渐渐就艳丽得苍凉了,不能不飘渺高举,波腾而去。被遗弃的到是累累肉体,快乐而绝望的素材——自来信仰与悔恨成正比,悔恨是零乱的,整齐了,就是信仰。”——《无关》
木心“不信仰上帝,也不信仰任何宗教”,于他而言,化解欲望最低级最原始的方式就是悔恨,至于信仰不过是整理过的悔恨。普通人在一次次地悔恨中没有任何成长、收获,稍有前瞻眼光的艺术家有意或无意的集自身的或他人的甚至全人类的悔恨于一体,然后将它转化为自己熟知的艺术形式,或是音乐、或是绘画、或是文字。弗洛伊德在《一种幻觉的未来》一书中强调宗教不把能量用于真正改善人类条件,而用于一个想象的能够得到拯救的世界的历史过程中。但这种化解法,从文本看来,“渐渐就艳丽得苍凉了”。
“零零碎碎的如意总是有的,然而难以构成快乐。”
“因而我选了一个淡淡的‘目的’,使许多中微茫的快乐集中,不停地变化着。”——《如意》
“来到人间已过了半个多世纪,才明白老上帝把我制作得这样薄这样软这样韧这样统体微孔,为的是要来世上承受名叫‘痛苦’的诸般感觉。
我一直无有对策,终于——不痛苦了。”——《笔挺》
木心作为“一位形式感出类拔萃的文体家”,无论是语言文字的运用上,还是在形式的选择上,都运用自如,毫无娇柔造作之嫌。他能通过简练的文字和个性化的形式精准地向读者表达个人的感想、传递自己的思想。“欲望”换一种说法就是:想到得到满足的事物。“愉悦”,人类情感的一种,身处社会中它也是需要得到满足的事物,否则有可能影响健康。但这种感情的限度在哪儿,这一点上,木心在语言上做了精细地选择,区分“如意”与“快乐”。试着从后往前推,缩短“快乐”长度,并把它切分为一个个的“如意”,然后在从“如意”到“小快乐”再到“大快乐”,最终“愉悦”的欲望得到了淡化与实现。在《笔挺》一文中,木心直接从形式上省略了痛苦的过程,看淡痛苦的经历,这其中到底承受了多少,由读者自己补充自我的经历,从而加深了读者的共鸣。
除了以上两种方式,木心的文本中最多的是:通过充分的想象,在文字中化身另一个自己,由这个虚构出来的自己实践现实中的欲望。在《迟迟》中,木心想“一眼看透威廉·莎士比亚,一语道破列夫·托尔斯泰,那就最好,那就好了”,于是,“我”弥留之际与神甫交谈,“我”问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托尔斯泰的故事是真的吗?神甫说“真是这样的。”木心是将自己目前的问题留给未来,对于当前得不到解答的疑问,在他心里早就设定了一个答案(尽管这个答案是模糊),于是想象一个未来的自己,从他人那里得到答案,实际上是一个真实存在的“我”与一个化身的“我”的对话,为的是满足现实中难以满足的求知欲。在《很好》中,木心与她在街头对话,最后她称道“你是一个很好的悲观主义者。”这一路走来的对话,究竟存在吗?也许有一个“她”,我更相信这个“她”是木心的化身,以化身之语对自己做判断。
怀疑与悲观
木心的文本世界“哲思四溢”,他的世界观,从文本中显示出来的是“怀疑的、悲观的立场”。但他的悲观并不是杞人忧天的,他“没有简单的国家主义概念”,是站在世界的、人类的、未来的角度看待问题。木心自己也曾说“我是借古说未来,说古的方向是发展到未来去”。此外,木心文本中的悲观与他怀疑的态度不可分离,他总怀疑的目光审视当今,以直白的语言叙述悲观的态度。
“毋庸讳言,悲观主义是知识的初级、知识的终极,谁不是凭借甘美的绝望,而过尽其自鉴自适的一生。”
“年轻的文士们,一个一个都很能谈,谈得亮亮的,陈列着不少东西——冰箱!这些人真如冰箱,拉开门,里面通明,关了,里面就黑暗。冷着。——《问谁》
在《圆满》中,木心向古代智者和近代智者寻求化解心中矛盾与欲望的方法。然而,他有时又开始怀疑这些方法的可实行性,并渐生悲观的意识。他说“苦要超脱,除非死,或者除非是像死一般活着。”“……,然而做不到三天的圆满,更何况永恒的圆满。”在《步姿》中,木心以更广阔的视野开始怀疑自己、怀疑世界,他怀疑自身眼、耳存在的价值,质疑“人们为何都在做戏”。在《同在》中,木心说:人们奉鸽子为和平的象征,但也把鸽子烹饪成佳肴,战争年代更驯养大批信鸽传递信息。当回到纽约城,“我”不知鸽子的比喻意义何在。这种种的质疑,虽是以批判的眼光看待人类、看待社会,但悲观也由此而生。悲观之时,往往怀疑;怀疑之余,不免稍稍悲观。
木心以杂糅散文、诗歌、小说的写作方式进行独特的创作,这使他文本的风格与众不同,给人以“惊诧”的感觉;他怀揣东西方文化的特质审视世界、拷问人类,让他的文本极有哲理,但同时也正是这种透彻的审视,他的文章往往带有怀疑的眼光和悲观的思想。
西班牙三棵树经典语录3
中国当代诗坛,有一个人,争议良多。
他的诗,写得好,可以探微心灵最深处的良善、纯净;写得烂,拉拉杂杂,罗里吧嗦,不知所云。
喜欢他的人,说他超越鲁迅,真正的大巧不工,是把中国古典和西方现代完美融合的第一人;不喜欢的人,则直斥他的诗歌垃圾居多,不足以取。
想必大家都猜到了,他就是木心。
对于木心的诗歌,为何会有如此截然相反的社会评判?
这还要从诗歌本身说起。
1
木心本名孙璞,字仰中,号牧心,原本并不是诗人,他的专业是美术。
然而,木心自小酷爱文学。1946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后任杭州绘画研究社社长,后来先后任中学就消失和上海工艺美术设计师,私下写作,曾写了20多本书。
结果,“文化大革命”三度入狱,所有作品皆被烧毁,1979年获平反。1982年,他移居纽约,重新开始绘画和写作,先后出版诗集、文集30多种,但在内地却一直默默无闻。
转机发生在2006年。
当年,应家乡乌镇的邀请,木心回乡定居,2011年逝世。2012年,其早年在纽约为华裔艺术家讲授文学课的听课笔记,被陈丹青整理出版,取名为《文学回忆录》。
2014,其诗作《从前慢》被谱成曲,并于2015年春晚上被刘欢演唱,从而变得家喻户晓,木心的名字也开始在文学青年中流传。
记得早先少年时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 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 人家就懂了
(木心《从前慢 》)
这首颇有意境的小诗,通过用小店、日色、车、马、邮件、钥匙、锁等物象,将从前那种缓慢、舒适的生活,变成了一种美好的向往,一种朴素的精致,一种生命的哲学,正好与当下愈来愈快的生活节奏形成鲜明的对比,让人眷恋、令人神往。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可以说是整首诗的“诗眼”,也因此这首诗被世人看作是一首情诗。
但实际上,木心通过该诗透露出的旨趣,远远超越了爱情。它更是一种朴素的人生态度,浪漫的生活向往,隐隐中还透出返璞归真的情结,从而为作品注入了异样的魅力。
2
木心一生写了无数诗歌,有长诗,也有短诗,大部分收录在诗集《西班牙三棵树》《巴珑》《我纷纷的情欲》《云雀叫了一整天》《会吾中》《伪所罗门书》中。
坦率地说,他的短诗写得有意境,而长诗普遍质量不高。
这也是木心的诗歌社会评价,出现两极分化的原因之一。
就诗歌创作特色和技巧而言,窃以为,木心的诗歌有以下三个特点——
其一、意境取胜,注重对细节的观察和刻画,往往能以极平淡的笔触,直抵心灵深处。
比如在短诗《眉目》中,木心写自己因为别人的“眉目笑语”病了一场,显然是一首爱情诗,且是失恋之后,不然怎会生病?但他偏不明写失恋,只写“你的眉目笑语使我病了一场/热势退尽,还有我寂寞的健康”,短短两句,看似没有道理,细细品味,其中一些复杂、微妙的感觉、思绪却精准地表达了出来。
那么,热势退尽,从失恋中走出的人,再见前任,又会是一种什么心境呢?
如若再晤见,感觉是远远的
像有人在地平线上走,走过
只剩地平线,早春的雾迷濛了
一直很喜欢这三行诗。寥寥数语,所描绘的画面,却将一个人刚从失恋中恢复过来时,那种空濛、缥缈而又淡淡的忧伤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种对细节的极致刻画,对人物心理状态的精准把握,让木心的诗“于平淡之处起惊雷”,看似用语无奇,尽是琐碎的感想、杂乱的画面,但融于一体却给人心灵的震撼,情感的抚慰。
再比如这首《旷野一棵树》——
全诗看似写树,用语漫不经心,画面也是随着目光从树到蓝天,再到枯枝、远方、树上鸟巢等,看上去也没有刻意的精心安排,但实际上却是写人。诗人自比为一棵树,通过对“冬之树”的刻画,抒发我之渐老的感慨。
当我们明白了这一层,再看其诗,众多意象参差摇曳,想必读者定会从中品味出更多的意境和韵味。
美国诗人、意象派大师庞德曾说:“意象是一刹那间思想和感情的复合体”,木心的诗正是在看似不经意间,通过精确的意象来呈现自己的所思所感,因而更能引起心灵的共鸣。
3
其二、木心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熟悉,以及西方现代诗歌技巧的运用,让诗歌既展现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又散发着西方现代诗歌“去个人化”、“意识流”的新奇。
中国古诗词尤以意境取胜,主张“立意为要”、“不以词害意”,就是说诗歌的立意最重要,而表达方式不能损害意境,这与西方现代诗歌创作理念截然不同。
西方现代诗歌自波德莱尔、韩波、马拉美肇始,即提倡诗歌的“去个人化”,也就是说不能以个人感观来谋篇布局,而只遵从心灵的流动。其外在变现就是反常态化,反逻辑性。
换句话说,西方现代诗歌的创作更注重词汇的自由拼凑、精妙搭配,是让词汇来引领诗歌,而非让意境掌控诗歌。
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创作理念,却在木心的诗歌中达成了和谐的共生。
从《文学回忆录》中,我们可以看出,木心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熟悉和理解是超越常人的,他特别推崇陶渊明和杜甫。
木心在谈到陶渊明时说,“读陶诗,是享受,写得真朴素,真精致。不懂其精致,就难感知其朴素。不懂其朴素,就难感知其精致。他写得那么淡,淡得那么奢侈。”
他把陶渊明称之为“塔外之人”,而他也正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塔外之人”。也许是同病相怜,木心的诗歌或多或少有些陶渊明的影子。
比如这首《佐治亚州小镇之秋》(节选)——
那年秋天
一段欢乐时光
周围农村收成好
烟草价格
市场上坚挺不坠
炎炎长夏过后
最初的凉爽
使人松快得
直想去做件大事
路面尘土飞扬
路边菊花金黄
甘蔗熟了
透出尊严紫红
可以看出,这首诗照样写的漫不经心,通过一个个场景,表现出对自然、对生活的接纳和欣赏,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陶渊明的田园之趣”。
再比如《贡院秋思》、《思绝》等诗中,木心甚至模仿中国古诗体,写出五言、七言的诗,读来也是饶有趣味。如《思绝》——
小屋如舟衾似沙
灵芝劫尽枕芦花杜宇声声归何处
群玉山头第一家
在另一些诗歌中,木心对西方现代诗歌创作技巧的应用也是驾轻就熟,比如这首《还值一个弥撒吗》(节选)——
我是世俗的狼窜般脱越
笑语喧腾的修道院
挨在这里,细雨
鸦雀无声的凯旋门下
剔除烟斗的积垢
……
认真勾引,认真失身
峰回路转地颓废
塞纳河边,那扇窗
居斯达夫·福楼拜家的等
即使亮到现在
这笔电费我也付得起
……
在这首诗中,木心就使用了“意识流”、“心灵颤动”的技巧来创作,读者读来但觉诗中意象参差,杂乱不堪,但又仿佛有无数念头涌上心来。
4
其三、所谓大巧不工,木心写诗不太注重技巧,也不注意遣词炼字,而是随心所欲,信手拈来,因此给人一种恬淡虚无之感,但浓浓的“文人气”弥漫其中。
前面我们讲了,木心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熟悉,及其常年在海外漂泊的经历,让他能够将中国古诗和西方现代诗两种截然不同的创作理念,糅合进自己的诗歌中,从而让诗歌散发出一种别样的魅力。
但这尚不足以概括木心诗歌的全部特色,大部分情况下,木心的诗歌是不注重技巧和遣词炼字的,因此看上去都写的随心所欲,漫不经心,但因其独特的经历,又让这种漫不经心被打上了“文人气”和“酸腐气”的标签,而这正是他的诗歌遭受众多业内人士批评的原因所在。
比如,诗人、出版人沈浩波就认为,木心的诗歌文学格调不高,过于文人气。他认为,文人气和才子气都文学的天敌,本质上都是文学精神不纯的表现,文学创作就应该警惕这种文人趣味。
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梁艳萍也认为,木心的诗有些才子气,文人气过重,文学味淡。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柠则称,总体上说,木心不擅长诗歌,也不擅长小说,最擅长的还是随感,但他个人过多地跳出来议论,让人有点厌恶。
对此,我是不敢苟同的。木心的“走红”和流行,恰恰反证了当下社会的心灵躁动和功利主义盛行。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木心的文人气、酸腐气才显得难能可贵。当大家都张口闭口谈钱、谈创业的时候,有人坚守自己的文学主张,这难道不是一种“反功利化”的勇气吗?
我们读木心的诗歌(当然是极少部分写得好的短诗),无不从中感受到木心那种漫不经心的悠闲,那种“大巧不工”的闲适,他为了寻求自己心灵的解脱,而摈弃了所谓的创作技巧,从而让诗歌乍看上去平白如水,细细品味却甘醇如酒。
如果,这样的文人气也酸腐的话,那么,诸如赵丽华、乌青这样的恶趣味诗人,是不是该判定为痞子气和流氓气?
坦率地说,也正因上述三大特色,让木心的大部分诗歌显得杂乱无章法,有时过于直白、铺陈,导致诗歌拉拉杂杂,罗里吧嗦,不知所云。
在木心最得意的诗集《巴珑》之中,这样的长诗不胜枚举。就拿《巴珑》(节选)举例——
下班后不回家的便是男人
公爵哪,就这儿,就BEER
鱼、吓、乌贼、响螺、小螃蟹
香肠、腌肉、熏肋、卤猪杂
上帝保佑啤酒桶永远木制永远笨相
巴珑是玻璃的,圆肚细颈长长尖嘴
执其颈举而倾之,酒出如幽泉
仰面张口接饮,递来复递去……
这一段描写,细节刻画确实比较入微,却没什么意境,只让人觉得繁琐、无趣。而这样的描写,在木心的长诗中可谓比比皆是。
也许,这也是很多人不喜欢木心的诗之原因所在。
你喜欢木心的诗吗?对小编的评判,你又有何看法?不妨在评论区留言,与大家一起交流吧。
相关文章:
- 上一篇:爱情心灵鸡汤经典语录励志
- 下一篇:安东尼情书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