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世制人录经典语录

时间:2022-11-12 12:18 | 分类: 经典句子 | 作者:连环画PP | 评论: 次 | 点击:

状元文天祥的《殿试对策卷》,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连环画PP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御世制人录经典语录1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孙,字宋瑞,一字履善。道号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人,南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第一

文天祥二十岁即考取进士,在集英殿答对论策。当时宋理宗在位已很久,治理政事渐渐怠惰,文天祥以法天不息为题议论策对,其文章有一万多字,没有写草稿,一气写完。宋理宗亲自选拔他为第一名。考官王应麟上奏说:“这个试卷以古代的事情作为借鉴,忠心肝胆好似铁石,我以为能得到这样的人才可喜可贺。”宝佑四年(1256年)文天祥中状元后再改字宋瑞。

御试策题

盖闻道之大、原出於天、超乎无极太极之妙、而实不离乎日用事物之常、根乎阳阳五行之赜、而实不外乎仁义礼智刚柔善恶之际。天以澄著、地以靖谧、人极以昭明、何莫由斯道也。圣圣相传、同此一道、由修身而治人、由致知而齐家治国平天下、本之精神心术、达之礼乐刑政。其体甚微、其用则广、历千万世而不可易。然功化有浅深、证效有迟速者、何欤。朕以寡昧临政、愿治于兹、历年志愈勤、道愈远、窅乎其未朕也。朕心疑焉。子大夫明先圣之术、咸造在廷、必有切至之论、朕将虚己以听。三坟而上、大道难名、五典以来、常道始著、日月星辰顺乎上、鸟兽草木若於下。九功惟叙、四夷来王、百工熙载、庶事康载、非圣神功化之验欤。然人心道心、寂寥片语、其危微精一之

妙不可以言概欤。誓何为而畔、会何为而疑、俗何以不若结绳、治何以不若画像。以政凝民、以礼凝土、以天保采薇治内外、忧勤危惧、仅克有济、何帝王劳逸之殊欤、抑随时损益道不同欤。及夫六典建官、盖为民极、则不过曰治、曰教、曰礼、曰政、曰刑、曰事而已。岂道之外又有法欤。自时厥后、以理欲之消长验世道污隆、阴浊之日常多、阳明之日少、刑名杂霸佛老异端、无一毫几乎、道驳乎、无以议为然。务德化者、不能无上郡雁门之警。施仁义者、不能无末年轮台之悔、甚而无积仁累德之素纪纲治度为以维持恁藉者、又何欤。朕上嘉下乐、夙兴夜寐靡遑康宁、道久而未洽、化久而未成、天变洧臻、民生寡遂、人才乏而士习浮、国计殚而兵力弱、符泽未清、边备孔棘、岂道不足以御世欤、抑化裁推行有未至欤。夫不息则久、久则证、今胡为而未证欤。变则通、通则久、今其可以屡更欤。子大夫熟之复之、勿激勿泛、以副朕详延之意。

文天祥殿试对策卷

臣恭惟皇帝陛下处常之久、当泰之交、以二帝三皇之道会诸心、将三纪于此矣。臣等鼓舞於鸢飞鱼跃之天、皆道体流行中之一物、不自意得旅进于陛下之庭、而陛下且嘉之论道。道之不行也久矣、陛下之言及此、天地神人之福也。然臣所未解者、今日已当道之化成之时、道洽政治之候、而方歉焉、有志勤道远之疑、岂望道而未之见耶。臣请溯太极动静之根、推神功化之验、就以圣问中不息一语、办陛下勉、幸陛下试垂听焉。臣闻天地与道同一不息、圣人之心与天地同一不息、上下四方之宇、往古来今之宙、其间百千万变之消息盈虚、百千万之转移阖辟、何莫非道。所谓道者、一不息而已矣。道之隐於浑沦、藏於未雕未琢之天。当是时无极太极之体也、自太极分而阴阳、则阴阳不息、

道亦不息、阴阳散而五行、则五行不息道亦不息。自五行又散而为人心之仁义礼智、刚柔善恶、则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穹壤间生生化化之不息、而道亦与之相为不息。然则道一不息、天地亦一不息。天地之不息、固道之不息者为之。圣人出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亦不过以一不息之心充之。充之而修身治人、此一不息也。充之而致知、以至齐家治国平天下、此一不息也。充之而自精神心术以至於礼乐刑政、亦此一不息也。自有三坟五典以来、以至於太平六典之世、帝之所以帝、王之所以王、皆自其一念之不息者。始秦汉以降、而道始离、非道之离也、知道者之鲜也。

虽然、其间英君谊辟、固有号为稍稍知道矣、而又沮於行道之不力。知务德化矣、而不能不尼之以黄老。知施仁义矣、而不能不遏之以多欲。知四年行仁矣、而不能不画之以近效。上下二三千年间、牵补过时、架漏度日、毋怪夫驳乎、无以议为也。独惟我朝式克至于今日、体陛下传列圣之心、以会艺祖之心。会艺祖之心以恭帝王之心、参天地之心。三十三年间、臣知陛下不贰以二、不参以三、茫乎天运、窅尔神化、此心之天、混兮辟兮、其无穷也。然临御浸久、持循浸熟、而算计见效、犹未有以大快圣心者、上而天变不能以尽无、下而民生不能以尽遂、人才士习之未甚纯、国计兵力之未甚充、以至盗贼兵戈之警、所以贻宵旰之忧者、尤所不免。然则行道者始无验也邪。臣则以为道非无验之物也。道之功化甚深也、而不可以为迂。道之证效甚迟也、而不可以为远。维天之命、於穆不已、天地之所以为天地也。之德之纯、纯亦不已、圣人之所以为圣人也。为治顾力行何如耳、焉有行道於岁月之暂、而递责其验之、为迂且远邪。臣之所望於陛下者、法天地之不息而已。姑以近事言、则责躬之言方发而阴雨旋霁、是天变未尝不以道而弭也。赈饥之典方举而都民欢呼、是民生未尝不以道而安也。论辩建明之诏一颁而人才士习稍稍浑厚、招填条具之旨一下而国计兵力稍稍充实、安吉庆元之小获、维扬泸水之隽功、无非忧勤於道之明验也。然以道之极功论之、则此浅效耳、速效耳。指浅效速效而递以为道之极功、则汉唐诸君之用心是也。陛下行帝而帝、行王而王、而肯袭汉唐事邪。此臣所以赞陛下之不息也。陛下傥自其不息者而充之、则与阴阳同其化、与五行

同其运、与乾坤生生化化之理同其无穷。虽充而为三纪之风移俗易可也、虽充而为四十年圄空刑措可也、虽充而为百年德洽於天下可也、虽充而为卜世过历亿万年敬天之休可也。岂止如圣问八者之事、可徐就理而已哉。臣谨昧死上愚对。臣伏读圣策曰、盖闻道之大、原出於天、超乎无极太极之妙、而实不离乎日用事物之常、根乎阴阳五行之赜、而实不外仁义礼智刚柔善恶之际、天以澄著、地以靖谧、人极以昭明、何莫由斯道也。圣圣相传、同此一道、由修身而治人、由致知而齐家治国平天下、本之於精神心术、达之於礼乐刑政、其体甚微、其用则广、历千万世而不可易。然功化有浅深、证效有迟速何欤。朕以寡昧临政、愿治于兹、历年志愈勤、道愈远、窗乎其未朕也。朕心疑焉。子大

夫明先王之术、咸造在庭、必有切至之论、朕将虚己以听。臣有以见陛下溯道之本原、求道之功效、且疑而质之臣等也。臣闻圣人之心、天地之心也。天地之道、圣人之道也。分而言之、则道自道、天地自天地、圣人自圣人。合而言之、则道一不息也、天地一不息也、圣人亦一不息也。臣请溯其本原言之、茫茫堪舆土央±L无垠、浑浑元气变化无端、人心仁义礼智之性未赋也、人心刚柔善恶之气未禀也。当是时、未有人心、先有五行。未有五行、先有阴阳。未有阴阳、先有无极太极。未有无极太极、则太虚无形、冲漠无朕、而先有此道。未有物之先、而道具焉、道之体也。既有物之后而道行焉、道之用也。其体则微、其用甚广。即人心、而道在人心。即五行、而道在五行。即阴阳、而道在阴阳。

即无极太极、而道在无极太极。贯显微、兼费隐、包小大、通物我、道何以若此哉。道之在天下、犹水这在地中。地中无往而非水、天下无往而非道。水一不息之流也、道一不息之用也。天以澄著、则日月星辰循其经、地以靖谧则山川草木顺其常。人极以昭明、则君臣爷子安其伦、流行古今、纲纪造化、何莫由斯道也。一日而道息焉、虽三才不能以自立。道之不息、功用固如此。夫圣人体天地这不息者也。天地以此道而不息、圣人亦以此道而不息。圣人立不息之体、则敛於修身。推不息之用、则散於治人。立不息之体、则寓於致知。以下之工夫、推不息之用、则显於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效验。立不息之体、则本之精神心术之微。推不息之用、则达之礼乐刑政之著。圣人之所以为圣人者、犹

天地之所以为天地也。道之在天地间者,常久而不息、圣人之於道、其可以顷刻息邪。言不息之理者、莫如大易、莫如中庸。大易之道、至於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而圣人之论法天乃归之自强不息。中庸之道、至於溥博渊泉、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而圣人之论、配天地乃归之不息则久、岂非乾之所以刚健中正纯粹精一也者、一不息之道耳。是以法天者亦以一不息。中庸之所以高明博厚悠久无疆者、一不息之道耳。是以配天地者、不息。以不息之心、行不息之道、圣人即不息之天地也。陛下临政愿治、于兹历此不息之岁月、犹日之自朝而午。今此不息之岁月、犹日之至午而中。此正勉强大有功之日也、陛下勿谓数十年间我之所以提当宇宙把握天地未尝不以此道。至于而道之验如此、其迂且远矣。以臣观之、道犹百里之途也、今日则适六七十之候也。

者、不可以中道而废、游於途者、不可以中途而尽、孜孜砣石=乞、而不自已焉。则七十里者、固所以为至百里之阶也、不然自止於六七十里之间、则百里虽近焉能以到哉。道无浅功化、行道者、何可以深为迂。道无速证效、行道者、何可以迟为远。

息则能极道之功化、惟不息则能极道之证效、气机动荡於三极之间、神采灌注於万表、要自陛下此一心始。臣不暇远举、请以仁宗皇帝事为陛下陈之。仁祖一不息之地也、康定之诏日祗勤抑畏、庆历之诏日不敢荒宁、皇佑之诏日缅念为君之难、深惟之重。庆历不息之心、即康定不息之心也。皇佑不息之心、即庆历不息之心也。当祖以道德感天心、以福禄胜人力、国家绥靖、边鄙宁谧、若可以已矣、而犹未也。至年、仁祖之三十三年也、方且露立仰天、以畏天变、碎通天犀、以救民生。处贾黯之职、擢公弼殿柱之名、以厚人才、以昌士习。纳景初减用之言、听范镇新兵之谏、裕国计、以强兵力、以至讲周礼薄征缓刑而拳拳、以盗贼为忧、选将帅明纪律而汲汲、戎北虏为虑。仁祖之心至此而不息、则与天地同其悠久矣。陛下之心、仁祖之心也。

禹有言、欲法尧舜、惟法仁祖。臣亦日、欲法帝王、惟法仁祖。法仁诅则可至天德、圣心焉。臣伏读圣策日、三坟以上云云、岂道之外又有法欤。臣有以见陛下慕帝王化证效、而亦意其各有浅深迟速也。臣闻帝王行道之心、一不息而已矣。尧之兢兢、业业、禹之孜孜、汤这栗栗、文王之不已、武王之无贰、成王之无逸、皆是物也。三矣、五典犹有可论者。臣尝以五典所载之事推之、当是时日月星有之顺、以道而顺鸟兽草木之若、以道而若也。九功惟叙、以道而叙也。四夷来王、以道而来王也。百道而熙、庶事以道而康。光天之下至于海隅、苍生盖无一而不拜帝道之赐矣。垂衣、以自逸于土阶岩廊之上。夫谁日不可而尧舜不然也。方且考绩之法重於三岁、无敢息也。授历之命严於四时、无月而敢息也。凛凛乎一日二日之戒、元日而敢息也。

可也、授受之际、而尧之命舜乃日、允执厥中。夫谓之执者、战兢保持而不敢少放也、味斯语也、则尧之不息可见矣。河图出矣、洛书见矣、执中之说未闻也、而尧之、尧之言赘矣。而舜之命禹乃复益之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之三言。夫於危微精一之间、则其战兢保持之念、又有甚於尧者。舜之心其不息又何如哉。是之道化、不惟验於七十年在位之日、舜之道化、不惟验於五十年视阜之时。读万世之语、则唐虞而下数千百年间、天得以为天、地得以为地、人得以为人者、皆尧舜也。然则功化抑何其深、证效抑何其迟欤。降是而械日益巧、世变之乘除不息、而圣人之所以纲维世变者、亦与这相为不息焉。俗非结绳之淳也、治非画象之古也、师不得不誓、侯不得不会、民汪得不凝之以政、士不得不凝之以礼、内外异治、不得不以采保之治治之。以至六典建官、其所以日治、日政、日礼、日教、曰刑、日事者、亦扶世道而不使之穷耳。以势而论之、则夏之治不如唐虞、商之治不如夏、周之治又栗危惧、不如非心黄屋者之适也。始於忧勤、不如恭己南面之为安也。然以心而观、之业业、即尧之兢兢、禹之孜孜、即尧之业业、汤之栗栗、‘即禹之孜孜。文王之不已、武王之无贰、武王之无贰、成王之无逸、何莫非兢兢、业业、孜孜、栗栗之推也。道之散於宇宙间者无一日息、帝王之所以行道者、亦无一日息。帝王之心、天地之心也、尚可以帝者之为逸、而王者之为劳耶。臣愿陛下求帝王之道、必求帝五之心、则今日之功化证效、或可与帝王一视矣。臣伏读圣策曰、自时厥后云云、亦足以维持凭藉者、何欤。

臣有以见陛下陋汉唐之功化证效、而且为汉唐世道发一慨也。臣闻不息则天、息则人。不息则理、息则欲。不息则阳明、息则阴浊。汉唐诸君天资敏、地位高、使稍有进道之心、则六五帝、四三王、亦之有难能者。奈何天不足以制人、而天反为人所制、理之不足以御欲、而理反为欲所御、阳明不足以胜阴浊、而阳明反为阴浊所胜、是以勇於进道者少、沮於求道者多、汉唐之所以不唐虞三代也欤。虽然,是为不知道者儒尝论汉唐言也、其间亦有号为知道者矣。汉之文帝武帝、唐之太宗、亦不可谓非知道者、然而亦有议焉。先诸君、以公私义利分数多少为治乱、三君之心往往不纯乎天、不纯乎人、而出人於天人之间。不纯乎理、不纯乎欲、而出人呼理欲之间。不纯乎阳明、不纯乎理、不纯而出人乎阳明阴浊之间。是以专务德化、虽足以陶后元泰和之风、然而尼之以黄老、则雁门上郡之警不能无。外施仁义、虽足以致建元富庶之盛、然而遏之以多欲、则轮台末年之悔不能免。四年行仁,虽足以开正观升平之治。然而画之以近效、则纪纲制度曾不足为再世之凭藉。盖有一分之道心者、固足以就一分之事功、有一分之人心者、亦足以召一分之事变。世道污隆之分数、亦系於理欲消长之分数而已。然臣尝思之、汉唐以来为道之累者、其大有二、一曰杂伯、二曰异端。时君世主有志於求道者、不陷於此,则陷于彼姑就三君而言、则文帝之心、异端累之也。武帝太宗之心、杂伯累之也。武帝无得於道、宪章六经统一、圣真不足以胜其神仙、土木之私、干戈刑罚之惨、其心也荒。太宗全不知道、闺门之耻、将相之夸、末年辽东一行、终不能以克其血气之暴、其心也骄。杂伯

一念、憧憧往来、是固不足以语常久不息之事者。若文帝稍有帝王之天资、稍有帝王之地步、一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而晁错辈刑名之说未尝一动其心、是不累於杂伯矣。使其以二三十年恭俭之心而移之以求道、则后元气象且将骎骎商周、进进乎唐虞。奈何帝之纯心、又间於黄老之清净。是以文帝仅得为汉唐之令主、而不得一侪於帝王。鸣呼、武帝太宗累於杂伯、君子固不敢以帝王事望之、文帝不为杂伯所累、而不能不累於异端、是则重可惜已。臣愿陛下监汉唐之迹、必监汉唐之心、则今日之功化证效将超汉唐数等矣。臣伏读圣策曰、朕上嘉下乐云云、抑化裁推行有未欤。臣有以见陛下念今日八者之务、而甚有望乎为道之验也。臣闻天变之来、民怨招之也。人才之乏、士习蛊之也。兵

力之弱、国计屈之也。虏寇之警、盗贼因之也。夫陛下以上嘉下乐之勤、夙兴夜寐之劳怅岁月之逾迈、亦欲以少见吾道之验耳。俯视一世、未能差强人意、八者之弊、臣知陛下为此不满也。陛下分而以八事问。臣合而以四事对、请得以熟数之於前。何谓天变之来民怨招之也、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天明畏自我民明畏。人心之休戚、天心所因以为喜怒者也。熙宁间大旱、是时河陕流民人京师。监门郑侠画流民图以献、且曰、陛下南征北代表、皆以胜捷之图来上、料无一人以父母妻子迁移困顿皇皇不给之状为图以进者。览臣之图、行臣之言、十日不雨、乞正欺君之罪。上为之罢新法十八事、师大雨八日。天人之交、间不容发、载在经史、此类甚多。陛下以为今日之民生何如邪。今

之民生困矣、自琼林大盈积於私贮而民困、自建章通天频於营缮而民困、自献助叠见於豪家巨室而民困、自和籴不阐於闾阎下户而民困、自所至贪官暴吏、视吾民如家鸡圈豕惟所咀啖而民困。呜呼、东南民力竭矣。书曰、怨岂在明、不见是图。今尚可谓之不见乎。书曰、怨不在大、亦不在小。今尚可谓之小乎。生斯世为斯民、仰事俯育、亦欲各遂其父母妻子之乐。而操斧斤、淬锋锷、日夜思所以斩伐其命脉者、滔滔皆是。然则腊雪靳瑞、蛰雷愆期、月犯于木星、殒为石、以至土雨地震之变无怪夫屡书不一尽也。臣愿陛下持不息之心。急求所以为安民之道、则民生既和、天变或於是而弭矣。何谓人才之乏、士习蛊之也。臣闻穷之所养、达之所施、幼之所学、壮之所行。今日之修於家、他日之行於天子之庭者也。国初诸老尝以厚士习为先务、宁收落韵之李迪、不取凿说之贾边、宁收直言之苏辙、不也险怪之刘几。建学校则必欲崇经术、复乡举则必欲参行艺。其后国子监取湖学法建、经学治道、边防水利等齐、使学者因其名以求其实。当时如程颐、徐积、吕希哲、皆出其中。呜呼、此元禧人物之所从出也。士习厚薄最关人才、从古以来其语如此。陛下以为今之士习何如邪。今之士大夫之家、有子而教之。方其幼也、则授其句读、择其不戾於时好、不震于有司者、俾熟复焉。及其长也、细书为工、累牍为富、持试於乡校者、以是较艺於科举者、以是取青紫而得车马也。以是父兄之所教、诏师友之所讲、明利而已矣。其能卓然自拔於流俗者、几何人哉。心术既坏於未仕之前、则

气节可想於既一仕之后。以之领郡邑、如之何责其为卓茂黄霸。以之镇一路、如之何责其为苏章何武。以之曳朝绅、如之何责其为汲黯望之。奔兢於势要之路者、无怪也。趋附於权贵之门者、无怪也。牛维马絷、狗苟绳营、患得患失、无所不至者、无怪也。悠悠风尘、靡靡偷俗、清芬消歇、浊滓横流。惟皇降表秉彝之懿、萌蘖於牛羊斧斤相寻之冲者、其有几哉。厚今之人才、臣以为变今之士习、而后可也。臣愿陛下持不息之心、急求所以为淑士之道、则士风一淳、人才或於是而可得矣。何谓兵力之弱、国计屈之也。谨粟国史、治平间遣使募京畿淮南兵。司马光言边臣之请兵无穷、朝廷之募兵无已、仓之粟粟帛有限、百姓之膏血有涯、愿罢招禁军、训练旧有之兵、自可备御。臣闻古今天下能

免於弱者、必不能免於贫。免於贫者、必不能免於弱。一利之兴、一害之伏、未有交受其害者。今之兵财则交受其害矣。自东海城筑、而调淮兵以防海、则两淮之兵不足。自襄樊复归,而并荆兵以城襄、则荆湖之兵不足。自腥气染於汉水、冤血溅於宝峰、而正军忠义空於死徙者过半、则川蜀之兵又不足。江淮之兵又抽而入蜀、又抽而实荆、则下流之兵愈不足矣。荆湖之兵又分而策应、分而镇抚、则上流之兵愈不足矣。夫国之所恃以自卫者、兵也。而今之兵不足如此、国安得而不弱哉。扶其弱而归之强、则招兵之策、今日直有所不得已者。然召募方新、调度转急、问之大农、大农无财、问之版曹、版曹无财、问之饷司、饷司无财。自岁币银绢外、未闻有画一策为军食计者。是则弱矣、而又未免於贫也。陛下自肝鬲近又创一安边太平库、专以供军、此艺祖积缣帛以易贼首之心也、仁宗皇帝出钱帛以助兵革之心也。转易之间、风采立异、前日之弱者可强矣。然飞刍挽粟、给饷馈粮、费於兵者几何。而琳宫梵宇、照耀湖山、土木之费、则漏卮也。列灶云屯、樵苏后爨、费於兵者几何。而霓裳羽衣、靡金饰翠、宫庭之费则尾闾也。生熟口券、月给衣粮、费於兵者几何。而量珠辇玉、幸宠希恩、戚畹之费、则滥觞也。盖天下之财专以供军、则财未有不足者、第重之以浮费、重之以冗费、则财始瓶罄而叠耻矣。

如此则虽欲足兵、其何以给兵耶。臣愿陛下持不息之心、急求所以为节财之道。则财计一充、兵力或於是而可强矣。何谓虏寇之警、盗贼因之也。谨按国史、绍兴间杨么寇洞庭、连跨数郡大将王躞不能制。时伪齐挟虏使李成寇襄汉、么与交通、朝廷患之。始命岳飞措置上流、已而逐李成、擒杨么、而荆湖平。臣闻外之虏寇不能为中国患、而其来也、必待内之变。内之盗贼亦不能为中国患、而其起也、必将纳外之侮。盗贼而至於通虏寇、则腹心之大患也已。今之所谓虏者。固可畏矣。然而逼我蜀、则蜀帅策沪水之勋。窥我淮、则淮帅奏维扬之凯。狼子野心、固不可以一捷止之、然使之无得弃去、则中国之技未为尽其出下、彼亦犹畏中国之有其人也。独惟旧海在天一隅、逆雏冗之者数年于兹、飓

风瞬息、一苇可航、彼未必不朝夕为趋浙计。然而示能焉、短於舟、疏於水、惧吾唐岛之有李宝在耳。然洞庭之湖、烟水沉寂、而浙右之湖、涛澜沸惊、区区妖孽、且谓有杨么之渐矣。得之京师之耆老、皆以为此寇出没倏闪、往来翕霍、驾舟如飞、运楫如神、而我之舟师不及焉。夫东南之长技莫如舟师、我之胜兀术於金山者以此、我之毙逆亮於采石者以此。而今此曹反挟之以制我、不武甚矣。万一或出於杨么之计、则前日李成之不得志於荆者、未必今日之不得志於浙也。曩闻山东荐饥、有司贪市榷之利、空苏湖根本以资之、廷绅犹谓互易。安知无为其向导者、一夫登岸、万事瓦裂。又闻魏村江湾福山三寨水军、兴贩盐课、以资逆雏、廷绅犹谓是以捍卫之师为商贾之事、以防拓之卒、开

向导之门、忧时识治之见、往往如此。肘腋之蜂虿、怀袖之蛇蝎、是其可以忽乎哉。陛下近者命发运兼宪、合兵财而一其权、是将为灭此朝食之图矣。然屯海道者非无军、控海道者非无将、徒有王数年之劳、未闻岳飞八日之捷、子太叔平符泽之盗、恐不如此长此不已、臣惧为李成开道地也。臣愿陛下将不息之心、求所以弭寇之道。则寇难一清、边备或於是而可宽矣。臣伏读圣策曰、夫不息则久、久则徵、今胡为而未徵欤。变则通、通则久、今其可以屡更欤。臣有以见陛下久於其道、而甚有感乎中庸大易之格言也。臣闻天久而不坠也以运、地久而不颓也以转、水久而不腐也以流、日月星辰而常新也以行、天下之凡不息者皆以久也。中庸之不息即所以为大易之变通、大易之变通即所以中庸之不息。变通者之久、固肇於不息者之久也。盖不息者其心、变通者其迹、其心不息、故其迹亦不息。游乎六合之内、而纵论六合外、生乎百世之下、而追想乎百世之上、神化天造、天运无端、发微不可见、充周不可穷、天地之所以变通、固自其不息者为之。圣人之久於其道、亦法天地而已矣。天地以不息而久、圣人亦以不息而久、久不息而言久焉、皆非所以久也。臣尝读无逸一书、见其享国之久者有四君焉、而其间有三君为最久。

臣求其所以久者、中宗之心严恭寅畏也、高宗之心不敢荒宁也、文王之心无淫于逸、无游于畋也。是三君者、皆无逸而巳矣。彼之无逸、臣之所谓不息也。一无逸而其效如此、然则不息者、非所以久欤。陛下之行道、盖非一朝夕之暂矣。宝绍以来则涵养此道、端平以来则发挥此道。嘉熙而淳佑、淳佑而宝佑;十余年间无非持循此道之岁月。陛下处此也、庭燎未辉、臣知其宵衣以待。日中至昃、臣知其玉食弗遑。夜漏已下、臣知其丙枕无寐。圣人之运亦可谓。不息矣。然既往之不息者易、方来之不息者难久而不息者易、愈久而愈不息者难。昕临大庭、百辟星布、陛下之心此时固不息矣。暗室屋漏之隐、试一警省则亦能不息否乎。日御经筵、学士云集、陛下之心此时固不息矣。宦官女子之近、

试一循察则亦能不息否乎。不息於外者、固不能保其不息於内。不息於此者、固不能保其不息於彼。乍作乍辍、则不息之纯心间矣。如此则陛下虽欲久则证、臣知中庸九经之治未可以朝夕见也。虽欲通则久、臣知系辞十三卦之功未可以岁月计也。渊蠖蠖之中、虚明应物之地、此全在陛下自斟酌自执持、顷刻之力不继、则悠久之功俱废矣。可不戒哉、可不惧哉。陛下之所以策臣者悉矣、臣之所以忠于陛下者、亦即略陈於前矣。而陛下策之篇终复曰、子大夫熟之复之、勿激勿泛、以副朕详延也之意。臣伏读圣策至此、陛下所谓详延之意盖可识矣。夫陛下自即位以来、未尝以直言罪士、不惟不罪之以直言、而且导之以直言。臣等尝恨无由一至天子之庭、以吐其素所蓄积。幸见录於有司、得以借玉阶方寸地、此正臣等披露肺肝之日也。方将明目张胆、蹇謇谔谔、言天下事。陛下乃戒之以勿激勿泛。夫泛、固不切矣。若夫激者、忠之所发也。陛下胡并与激者之言而厌之邪。厌激者之言、则是将胥臣等而为容容唯唯之归邪。然则臣将为激者欤。将为泛者欤、抑将迁就陛下之说而姑为不激不泛者欤、虽然、奉对大庭而不激不泛者、固有之矣。

臣於汉得一人焉、日董仲舒。方武帝之策仲舒也、慨然以欲闻大道之要为问、帝之求道、其心盖甚锐矣。然道以大言、帝将求之虚无渺冥之乡也。使仲舒於此过言之则激、浅言之则泛、仲舒不激不泛、得一说日正心。武帝方将求之虚无渺冥之乡、仲舒乃告之以真实浅近之理、兹陛下所谓切至之论也。奈何武帝自恃其区区英明之资、超伟之识、谓其自足以凌跨六合、笼驾八表、而顾於此语忽焉。仲舒以江都去而武帝所与论道者、他有人矣。臣固尝为武帝惜也。堂堂天朝固非汉比、而臣之贤亦万不及仲舒然亦不敢激、不敢泛、切於圣问之所谓道者而得二说焉、以为陛下献、陛下试采览焉。一曰、重宰相以开公道之门。臣闻公道在天地间、不可一日壅阏、所以昭苏而涤决之者、宰相责也。然扶公道者、宰相之责、而主公道者、天子之事。天子而侵宰相之权、则公道已矣。三省枢密、谓之朝廷、天子所与谋大政、出大令之地也。政令不出於中书、昔人谓之斜封墨敕、非盛世事。国初三省纪纲甚正、中书造命、门下审覆、尚书奉行、宫府之事无一不统於宰相。是以李沆犹以得焚立妃之诏、王旦犹得以沮节度之除、韩琦犹得出空头敕以逐内侍、杜衍犹得封还内降以裁侥幸。盖宰相之权尊、则公道始有所依而立也。今陛下之所以为公道者、非不悉埃。以寅缘戒外戚、是以公道责外戚也。以亦裁制戒内司、是以公道者责内司也。以舍法用例戒君臣、.是以公道责外庭也。雷霆发部星日烛幽、天下於此成服陛下之明。然或谓比年以来大庭除授、於义有所未安、於法有所未便者、悉以圣旨行之。不惟诸司升补上渎宸奎、而统帅蹿级、阁职超迁、亦以寅缘而行恩泽矣。不惟奸赃湔洗上劳涣汗、而选人通籍、奸胥逭刑、以钻刺而拜宠命矣。甚至闾阎琐屑之斗讼、皂隶猥贱之干求、悉达内庭、尽由中降。此何等虮虱事、而陛下以身亲之。大臣几於为奉承风旨之官、三省几於为奉行文书之府。臣恐天下公道自此壅矣。景佑间罢内降、凡诏令皆由中书枢密院、仁祖之所以主张公道者如此。今进言者犹以事当间出宸断为说。

呜呼、此亦韩绎告仁祖之辞也、朕固不惮、自有处分、不如先尽大臣之虑而行之。仁祖之所以谕绎者何说也、柰何复以绎之说、启人主以夺中书之权、是何哉。宣靖间创御笔之令、蔡京坐东廊专以奉行御笔为职。其后童贯梁师成用事、而天地为之分裂者数世、是可鉴矣。臣愿陛下重宰相之权、正中书之体、凡内批必经由中书枢蜜院、如先朝故事、则天下幸甚、宗社幸甚。二曰、收君子以寿直道之脉。臣闻直道在天地间、不可一日颓靡、所以光明而张。主之者、君子责也。然扶直道者、君子之责、而主直道者、人君子事。人君而至於沮君子之气、则直道已矣。夫不直则道不见、君子者、直道之倡也、直道一倡於君子。昔人谓之凤鸣朝阳以为清朝贺国朝、君子气节大振、有鱼头参政、有鹘击台谏、

有铁面御史、军国之事无一不得言於君子。是以司马犹得以殛守忠之奸、刘挚犹得以折李宪之横、范祖禹犹得以罪宋用臣、张震犹得以击龙大渊曾睹。盖君子之气伸、则直道始有所附而行也。今陛下之所以为直道计者、非不至矣。月有供课、是以直道望谏官也。

日有轮札、是以直道望廷臣也。有转对、有请对、有非时召对、是以直道望公卿百执事也。江海纳污、山薮藏疾、天下於此咸服陛下之量。然或谓比年以来、外廷议论、於己、有所未协、於情有所未忍者、悉以圣意断之。不惟言及乘舆、上勤节贴、而小小予夺、小小废置、亦且寝罢不报矣。不惟事关廊庙、上烦调亭、而小小抨弹、小小纠劾、亦且宣谕不已矣。甚者意涉区区之貂珰、论侵琐琐之姻娅、不恤公议、反出谏臣、此何等狐鼠辈、而陛下以身庇之。御史至於来和事之讥、台吏至於重讫了之报、臣恐天下之直道自此沮矣。康定间、欧阳修以言事出、未几即召以谏院。至和间、唐介以言事贬、未几即除以谏官。仁祖之所以主直道者如此。今进言者犹以台谏之势日横为疑。呜呼、兹非富弼忠於仁祖之意也。弼倾身下士、宁以宰相受台谏风旨。弼之自处何如也、奈何不知弼之意、反启人君以厌君子之言、是何心哉。元符间、置看详理诉所、而士大璀夫得罪者八百馀家、其后邹浩陈去国、无一人敢为天下伸一喙者、是可鉴矣。臣愿陛下壮正人之气、养公论之锋、凡以直言去者悉召之于霜台乌府中、如先朝故事、则天下幸甚、宗社幸甚。盖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周道如砥、其直如矢。自古帝王行道者、无先於此也。臣来自山林、有怀欲吐、陛下怅然疑吾道之迂远且慨论乎。古今功化之浅深、证效之迟速、而若有大不满於今日者、臣则以为非行道之罪也。公道不在中书、直道不在台谏、则以陛下行道用力处、虽劳而未遽食道之报耳。果使中书得以公道总政要、台谏得以直道纠官邪、

是陛下虽端冕凝旒於穆清之上、所谓功化效可以立见。何至积三十馀之工力、而志勤道远渺焉未有际邪。臣始以不息二字、为陛下勉、终以公道直为陛下献。陛下万几之暇、傥於是而加三思、则跻帝王、轶汉唐、由此其阶也已。臣赋性疏愚、不识忌讳、握笔至此、不自知其言之过於激、亦不自知其言之过於泛。冒犯天威、罪在不赦、惟陛下留神。臣谨对。

图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御世制人录经典语录2

玄參(玄参),◆亦稱“玄臺”。◆多年生草本植物,花冠淡黃綠色,結卵形蒴果,根可入藥。○《神農本草經》卷三:“﹝玄參﹞氣味苦,微寒,無毒。主腹中寒熱積聚,女子產乳餘疾,補腎氣,令人明目。”○[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一‧玄參》﹝釋名﹞引[陶弘景]曰:“其莖微似人參,故得參名。”

小參(小参),◆1.佛教語。稱登堂說法為大參,定時以外的說法為小參。○[宋][陸庵]《祖庭事苑‧小參》:“禪門,詰旦升堂,謂之早參。日晡念誦,謂之晚參。非時說法,謂之小參。”○[宋][惠洪]《題昭默自筆小參》:“[昭默]自臥疾後,無他嗜好,以翰墨為佛事,如示眾以小參之語,皆肯自筆。”◆2.猶參謁拜見。○[宋][楊萬里]《游蒲澗》詩:“小參古殿黃面老,不見舊日[安期生]。”

相參(相参),◆I1.相互參錯;間隔。○[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定勢》:“雖復契會相參,節文互雜,譬五色之錦,各以本采為地矣。”○《資治通鑒‧周赧王三十二年》:“﹝[衛嗣君]﹞又愛[泄姬],重[如耳],而恐其因愛重以壅己也,乃貴[薄疑]以敵[如耳],尊[魏妃]以偶[泄姬],曰:‘以是相參也。’”○《續資治通鑒‧宋太宗雍熙二年》:“自今諸科並令量定人數,相參引試,分科隔坐,命官巡察監門,謹視出入。”◆2.相近似。《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到得[遼]人,一般稱‘帝’稱‘宗’;以至官員職名大半與中國相參。”◆II相互參證。○《墨子‧號令》:“遣他候,奉資之如前候,反,相參審信,厚賜之。”○[漢][嚴遵]《道德指歸論‧以正治國》:“兵德相保,法在中央,法數相參,故能大通。”◆2.參加。[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官制象天》:“每一選有三人,三四十二,十二臣相參,而事治行矣。”○《後漢書‧胡廣傳》:“明詔既許,復令臣等得與相參。”

五十三參(五十三参),◆佛教傳說,[善財童子]受[文殊菩薩]指點,南行五十三處,參訪名師,聽受佛法,終成正果。見《華嚴經‧入法界品》。○[元][湯式]《嘲妓名佛奴》曲:“苫來呵四十八願叮嚀咒誓,巴鏝呵五十三參容顏變改。”○[明][高濂]《玉簪記‧鬧會》:“這壁廂是什麼菩薩?這是五十三參形容改。”○[清][龔自珍]《能令公少年行》:“吉羊解脫[文殊童],著我五十三參中。”

望參官(望参官),◆能在望日(舊曆每月十五日)朝參的官員。○《宋史‧禮志十九》:“在京朝官以上,朔望一朝紫宸,為朔參官、望參官,遂為定制。”

望參(望参),◆1.謂官員每月十五日參朝。○《通典‧禮三十》:“[神龍]元年四月十四日,初令文武官五品以上,每朔、望參日陞殿食。”◆2.[宋]代對六參的稱謂。○[宋][趙昇]《朝野類要‧班朝》:“六參,又名望參,謂一五日之常禮也。在京大小職事及不釐務官,趁赴望參,不得連三次請假。”參見“六參”。

同參(同参),◆1.共同參與。○《南史‧沈演之傳》:“[景仁]尋卒,乃以後軍長史[范曄]為左衛將軍;與[演之]對掌禁旅,同參機密。”◆2.佛教語。謂共同參謁一師。亦為同事一師之佛教徒之互稱。○[宋][王安石]《驢》詩之一:“臨路長鳴有真意,[盤山]弟子久同參。”○《景德傳燈錄‧令遵禪師》:“[勤]曰:‘吾久侍丹霞,今既垂老,倦于提誘,汝可往謁[翠微],彼即吾同參也。’”端木蕻良《科爾沁旗草原》十六:“於是供主便向大家感謝的施禮說:‘同參的攝照!’”◆3.共同參悟研究。○[宋][葉夢得]《石林詩話》卷上:“禪宗論[雲間]有三種語:其一為隨波逐浪句,謂隨物應機,不主故常;其二為截斷眾流句,謂超出言外,非情識所到;其三為函蓋乾坤句,謂泯然皆契,無間可伺……若有解此,當與渠同參。”○[宋][劉克莊]《即事》詩之二:“晚覺齊民書最要,惜無幽士肯同參。”

通參(通参),◆修道,參佛。○[明][湯顯祖]《牡丹亭‧魂游》:“好哩,你半垂檀袖學通參。”

堂參(堂参),◆於公堂參謁上司。○《文明小史》第六回:“少頃,傳點升堂,眾官照例堂參畢,[傅知府]便叫先帶[黃舉人]。”○《官場現形記》第四十回:“等老爺拜過了印,便是老爺升座,典史堂參,書差叩賀。”

四參(四参),◆指朝廷四參官。○《宋史‧禮志十九》:“[乾道]二年九月,閤門奏:[垂拱殿]四參,皇帝坐,先讀奏目。”原注:“四參官謂宰執、侍從、武臣正任、文臣卿監員郎監察御史已上。”○[宋][吳自牧]《夢粱錄‧大內》:“次曰[垂拱殿],常朝四參起居之地。”

說參請(说参请),◆[宋]代評話的一個分類,內容為演講宗教故事。○[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紀勝‧瓦舍眾伎》:“說話有四家……說參請,謂賓主參禪悟道等事。”

數參(数参),◆經常參謁。

首參(首参),◆指參知政事。○《宋史‧龔茂良傳》:“[葉衡]罷,上命[茂良]以首參行相事。”

少參(少参),◆[明]代於各布政使下置參政、參議,時稱參政為大參,參議為少參。○[明][吳國倫]有《送徐行父少參赴關內》詩。

商參(商参),◆參商。二十八宿的商星與參星,商在東,參在西,此出彼沒,永不相見。後以“商參”比喻人分離不能相見。○[漢][蔡琰]《胡笳十八拍》:“子母分離兮意難任,同天隔越兮如商參。”○[三國][魏][曹植]《種葛篇》:“昔為同池魚,今為商與參。”○[晉][王讚]《雜詩》:“王事離我志,殊隔過商參。”

散參(散参),◆無固定職務而預朝參的散官。○《隋書‧李德林傳》:“因出為[湖州]刺史,[德林]拜謝曰:‘臣不敢復望內史令,請預散參。’”

日參(日参),◆每天上朝參拜。○《新唐書‧百官志三》:“文官五品以上及兩省供奉官、監察御史、員外郎、太常博士日參,號常參官。”○《宋史‧禮志十九》:“[元豐]官制,朝參班序有日參、六參、望參、朔參,已著為令。”

人參果(人参果),◆1.神話傳說中的仙果。○《西游記》第二四回:“混沌初分,鴻蒙始判,天地未開之際,產成這顆靈根……喚名‘草還丹’,又名‘人參果’。”○《老殘游記》第二回:“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參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嚴薇青]注:“神話傳說中的仙果,相傳三千年一開花,三千年一結果,再三千年才成熟,狀如剛出生的嬰兒。人吃了長生不老。”◆2.蕨類植物的一種。○[陳石峻]《馴獅的人》:“這個可憐的姑娘已經懷了孕……靠着挖些山上的人參果吃活命。”

人參(人参,◆亦作“人葠”。◆多年生草本植物,主根肥大。根和葉都可以入藥,為中藥貴重藥品,有滋補作用。○[漢][王符]《潛夫論‧思賢》:“治疾當得真人參,反得支羅服。”○《梁書‧阮孝緒傳》:“母[王氏]忽有疾……合藥須得生人葠。”○[清][沈初]《西清筆記》卷一:“上深賞之,御筆仿[梁楷]潑墨仙人繪圖以賜,並賜人葠一斤。”


能參(能参),◆謂能參預天地之職。○《荀子‧天論》:“天有其時,地有其財,人有其治,夫是之謂能參。”○[楊倞]注:“人能治天時地財而用之,則是參與天地。”一說,參,三也。謂天、地、人三者能相互配合。

內參(内参),◆1.太監。○《北齊書‧幼主紀》:“寫築內鄙諸城,使人衣黑衣為[羌]兵,鼓噪凌之,親率內參臨拒。”○《資治通鑒‧陳宣帝太建三年》:“太后怒,遣使就內省以弓絃絞殺[子琮],使內參以庫車載尸歸其家。”○[胡三省]注:“內參,宦者也。”◆2.供領導者或一定範圍內的同志閱讀參考的內部情況報道。○[高曉聲]《極其簡單的故事》:“那信的屁股後頭,居然有兩個縣委書記加了批示。一個認為‘意見很好,應該支持’;另一個則批道:‘建議在內參上發表。’”

六參官(六参官),◆[唐]時武官五品以上及折沖當番者,[宋]時百司朝官以上,均五日一朝,一月六次朝參,號“六參官”。參閱[宋][龐元英]《文昌雜錄》卷三、《宋史‧禮志十九》。

六參(六参),◆謂一月朝參六次。○《新唐書‧百官志三》:“﹝武官﹞五品以上及折衝當番者,五日一朝,號六參官。”○[唐][張說]《鄭國夫人神道碑》:“每至四時令節,六參嘉會,魚軒照門,龜艾交室。”○[宋][吳自牧]《夢粱錄‧大內》:“如六參起居,百官聽麻,改殿牌為[文德]殿。”○[宋]時又名“望參”。參閱[宋][趙昇]《朝野類要‧班朝‧六參》。

兩參(两参),◆封建時代某些官員在初一、十五兩日朝參,稱為“兩參”。○[宋][龐元英]《文昌雜錄》卷三:“寺監丞大理評事已上為為兩參官。”

老參(老参),◆野生的人參。

九參官(九参官),◆[唐]時三品以上的武官,一月朝參九次,故稱。○《新唐書‧百官志三》:“武官三品以上,三日一朝,號九參官。”

九參(九参),◆1.一月朝參九次。○[宋][宋敏求]《春明退朝錄》卷中:“文官隔假三日以上,並以橫行參假,其武班每月先配九參六參。”◆2.指九參官。○[唐][李庾]《西都賦》:“佩印分魚,九參六佐,肅威儀於行蓋,指戒途於前馬。”

進參(进参),◆猶進見。○《再生緣》第六二回:“此時聖駕已臨軒,[酈相]多應早進參。”

交參(交参),◆交錯。○[晉][郭璞]《山海經圖贊‧帝女桑》:“爰有洪桑,生瀆淪潭,厥圍五丈,枝相交參。園客是採,帝女所蠶。”

計參(计参),◆指大計考績對有劣跡官員的舉劾。○《清史稿‧選舉志六》:“故事,計參外,臺、省例有拾遺。”

黃參(黄参),◆人參的別名。○[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一‧人參》:“色黃屬土,而補脾胃,生陰血,故有黃參、血參之名。”

黑參(黑参),◆玄參。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一‧玄參》。

行參(行参),◆謂行參見問候之禮。○[漢][劉向]《說苑‧敬慎》:“[魯]有恭士,名曰[機汜],行年七十,其恭益甚,冬日行陰,夏日行陽,市次不敢不行參。”○《紅樓夢》第十八回:“又有[賈政]至簾外問安行參等事。”

海參(海参),◆棘皮動物。形圓如黃瓜,色黑,體壁多肌肉,口的周圍生有觸手。種類很多。是名貴的海產食品。○[清][王士禛]《香祖筆記》卷八:“海參得名亦以能溫補故也。生于土為人參,生于水為海參,故海參以[遼海]者為良。”○《兒女英雄傳》第十三回:“整匣的燕窩,整桶的海參魚翅,甚至尺頭珍玩,打聽什麼貴送什麼來。”○[魯迅]《故事新編‧理水》:“富翁的筵席上有了好醬油、清燉魚翅、涼拌海參。”

鬼參(鬼参),◆舊時官場中官吏參拜初就職御史,不通報,拜畢默默而退,謂之鬼參。○《類說》卷五四引[五代][范資]《玉堂閑話‧御史臺故事》:“御史故事,凡吏人參謁,亦無通贊,忽於階下齊拜,默默而退,謂之鬼參。”

公參(公参),◆官員赴任後到上司處參拜。○[宋][趙昇]《朝野類要‧職任》:“小官赴任,詣長貳公參訖,衙前聽候三日,方敢退歸本職,今制遂禁庭拜。”○[宋][李綱]《申督府密院相度措置虔州盜賊狀》:“其招安出,首領雖已補授官資或與差遣,多是不離巢穴,不出公參,依舊安居鄉土。”○《元典章‧吏部四‧赴任》:“今後散府並州縣赴任官員,照依舊例相去本管上司,百里之內前詣公參。”

放參(放参),◆1.放人進衙參謁。○《三國演義》第二回:“[玄德]幾番自往求免,俱被門役阻住,不肯放參。”◆2.指佛門中放免晚參(晚上坐禪)。放參須敲鐘三下,謂之放參鐘。○[明][寓山居士]《魚兒佛》第三齣:“[內作鐘聲三響][副末]呀,菩薩放參了,人犯帶過一邊。”○[清][吳偉業]《靈岩繼起和尚住虎丘祖席》詩:“居然歌舞地,人為放參來。”◆补证条目■放人进衙参谒。○宋无名氏《张协状元》戏文第四八出:“吾今已到梓州,諸衙人從並未放參,只接見任文武官員。”

二參(二参),◆約數。謂二分或三分。參,三。○《史記‧滑稽列傳》:“若乃州閭之會,男女雜坐,行酒稽留……[髡]竊樂此,飲可八斗而醉二參。”○[司馬貞]索隱:“二參,言十有二參醉也。”後因用以謂二三分醉,微醉。○[清][趙翼]《偕補山崧霞游雪崖洞甲秀樓諸勝》詩:“[盧仝]七碗餘,[淳于]二參後。”

大參(大参),◆參政的別稱。○《剪燈餘話‧賈雲華還魂記》:“生曰:‘然則丞相正與先公大參及[賈平章]為同輩人矣。’嫗駭曰:‘郎君豈[魏參政]子乎?’生曰:‘然’。”○[清][周在延]《<書影>序》:“辛丑,先君子事白復職,出為[江]南督糧大參。”參閱[清][梁章鉅]《稱謂錄‧各道》。

打參(打参),◆打坐,參禪。○[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楔子:“非是我貪,不是我敢,知他怎生喚做打參,大踏步直殺出虎窟龍潭。”○[王季思]校注:“打參,謂坐禪也。”

出參(出参),◆猶彈劾。○《文明小史》第四三回:“藩臺拿他大罵一頓,詳了撫臺,一面拿他出參,一面勒限賠修。”○《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十回:“至於他一定要怎樣我,那出參的考語,正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詞’。”

朝參(朝参),◆I佛教語。謂寺院中的早課、晨參。○《百丈清規》卷八引[宋][楊億]《<古清規>序》:“闔院大眾,朝參夕聚。”◆II古代百官上朝參拜君主。○[唐][杜甫]《重過何氏》詩之四:“頗怪朝參懶,應耽野趣長。”○[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二:“先君言,舊制,朝參,拜舞而已,[政和]以後,增以喏。”○[明][薛蕙]《送周子賢按貴州》詩:“安危廷諍地,遲子促朝參。”○[清][王韜]《淞濱瑣話‧煨芋夢》:“朝參倒持手版,[蕙香]顧之一笑,[王母]謂其情動於中,故罰至此,俾執賤役。”

常參官(常参官),◆日常參朝的官吏。○《新唐書‧百官志三》:“文官五品以上及兩省供奉官、監察御史、員外郎、太常博士,日參,號常參官。”○[唐][張籍]《酬秘書王丞見寄》詩:“今體詩中偏出格,常參官裏每同班。”○[宋][宋敏求]《春明退朝錄》卷中:“於禮,群臣無一日不朝者,故正衙雖不坐,常參官猶立班,俟放朝乃退。”原注:“[唐]有職事者謂之常參;今隸外朝不釐務者謂之常參。”○《宋史‧禮志十九》:“至[元豐]中官制行,始詔侍從官而上,日朝[垂拱],謂之常參官。”

常參(常参),◆1.群臣每日於前殿朝見皇帝,稱常參。○[唐][張籍]《早朝寄白舍人嚴郎中》詩:“常參班裏人猶少,待漏房前月欲西。”○《新五代史‧雜傳‧李琪》:“[唐]故事,天子日御殿見群臣,曰常參。”◆2.泛指定期入朝為常參。○[宋][梅堯臣]《夢後寄歐陽永叔》詩:“不趁常參久,安眠向舊溪。”后屬員依一定時間謁見上官亦稱常參。

參質(参质),◆參考質正。○[清][章學誠]《文史通義‧與族孫守一論史表》:“足下寒士生涯,不能徒手望人助力,莫若畫定正史為斷,而以參質群書、考訂同異、彌補缺遺諸事待之日後。”

參治(参治),◆共同治理。○《明史‧西域傳二‧西番諸衛》:“又遣[西寧]等四衛土官與[漢]官參治,令之世守。”◆补义条目■弹劾;处治。○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卷十八:“隆慶時,大學士高拱言:‘……令内外諸司,凡有章奏,務在直陳其事,意盡而止,不得仍前鋪綴,違者聽該部科官參治。’”

參直(参直),◆參驗證明。○[郭沫若]《十批判書‧名辯思潮的批判》:“從正面來指示出一種認識還不夠,還須從反面來指示它,便是所謂‘兼指’。假若再從側面來證明,便是所謂‘衡指’,‘參直’。‘參直’者,參證也。”

參知(参知),◆1.驗證確知。○《孔子家語‧本命解》:“﹝女子﹞事無擅為,行無獨成,參知而後動,可驗而後言。”◆2.參與主持。○《北齊書‧司馬子如傳》:“朝夕左右,參知軍國。”◆补证条目■参与主持。○《魏书·律历志上》:“今請使崇參知律吕鍾磬之事,觸類而長之,成益必深。”

參正(参正),◆參酌校正。○[唐][孔穎達]《周易正義卷首‧論重卦之人》:“仰觀俯察,以相參正。”○[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十三章:“其從弟[練]於《五分律》譯出時為檀越。○[佛馱什]執梵,[智勝]為譯,[道生]、[慧嚴]參正。”

參語(参语),◆三人聚話。○《漢書‧楊敞傳》:“[延年]從更衣還,[敞]、夫人與[延年]參語許諾,請奉大將軍教令,遂共廢[昌邑王],立[宣帝]。”○[顏師古]注:“三人共言,故云參語。”○[宋][陸游]《西樓夕望》詩:“溪鳥孤飛寒靄外,野人參語夕陽中。”○[宋][葉適]《蔡知閣墓志銘》:“[公]遂挾[侂胄]見[趙公]參語,因知省[關禮]白太皇太后。”

參用(参用),◆1.間雜而用;兼用。○[南朝][梁][沈約]《南郊赦詔》:“軍政國容,事緒非一。刑禮參用,未臻和簡。”○[清][顧炎武]《菰中隨筆‧佐領官不宜部選》:“臣聞古者,計戶以貢士,量官而署吏,故官不乏吏,士不乏官,士吏官員,必相參用。”○[夏丏尊][葉聖陶]《文心》十七:“[王仰之]先生處置講演一課,有兩種方法,交互參用。”◆2.參酌使用、任用。○[宋][曾鞏]《請令州縣特舉士札子》:“三代學校勸教之具,[漢]代郡國太常察舉之目,揆今之宜,理可參用。”○《明史‧湖廣土司傳‧施州》:“命以[施州]宣慰司為從三品,[東鄉]諸長官司為正六品,以流官參用。”○[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卷三:“讀此知學政一差,本非翰林所應預,[仁皇帝]特破格參用之。”◆补证条目■参照应用。○《南方周末》1986.10.3:“又参用西画的笔法,落笔更具抽象的概括力,用墨也更富自然光色变幻的表现力。”○《人民日报》2004.11.25:“中国经济学借鉴西方经济学,主要应采用西方经济学的一些科学方法,如数量分析、比较分析等,有些范畴也可参用,但更多的是要学习一些分析方法和适用于部门经济的运作经验、管理方式等。”

參一(参一),◆參考往事而定於一。○[漢][桓寬]《鹽鐵論‧論儒》:“自[周]室以來,千有餘歲,獨有[文]、[武]、[成]、[康],如言必參一焉,取所不能及而稱之,猶躄者能言遠不能行也。”

參野(参野),◆參星的分野。指古[益州]一帶。○《舊唐書‧忠義傳上‧蘇安恒》:“[皇唐]親事戎旃,[鳳翔]參野,削平宇縣,龍踐宸極。”○[清][汪懋麟]《送勞書升之任黔中》詩:“建牙參野外,馳檄[夜郎]西。”

參言(参言),◆I參聽他人的話。○《韓非子‧八經》:“參言以知其誠,易視以改其澤。”○[王先慎]集解:“參聽人言以審其誠否。”◆II三次言說。○《淮南子‧要略》:“欲一言而寤,則尊天而保真,欲再言而通,則賤物而貴身,欲參言而究,則外物而反情。”

參學(参学),◆佛教謂參訪大德,雲游修學。亦泛指游學。○[元][黃鎮成]《用鷲峰師韻送澗泉上人游方》之四:“直到無生參學畢,逢人遮莫說輪迴。”○[明][李贄]《卓吾論略》:“且聞[邵氏](指[邵雍])苦志參學,晚而有得,乃歸[洛],始婚娶,亦既四十矣。”○[清][袁枚]《隨園詩話》卷六:“﹝[何夢瑤]﹞《嘲杭([杭堇浦])病起》云:‘門外久疏參學侶,簾前漸立犯齋人。’”

參玄(参玄),◆1.佛教語。猶參禪。○[明][于潁]《暑中偕文將泛湖謁牧雪師》詩:“參玄過[白社],破浪狎清流。”○[清][蒲松齡]《聊齋志异‧紫花和尚》:“時有僧善參玄,因遣人邀至,使就榻前講《楞嚴》。”◆2.泛指探究哲理。○[唐][楊炯]《<王勃集>序》:“[揚子雲]之暮年,遂起參玄之歎。”○[揚雄]晚年曾仿《易》著《太玄》,故云。

參星(参星),◆星名。○《晉書‧天文志上》:“參星失色,軍散敗。”○[明][楊慎]《升庵詩話‧諺語有文理》:“《四民月令》引農謠:‘三月昏,參星夕,杏葉盛,桑葉白。’”[峻青]《山鷹》:“天已經晴了,星斗滿天,參星斜斜的挂在西面那座黑中透青的大山頂上,是即將黎明的時分了。”參見“參宿”。

參五(参五),◆見“參伍”。

參望(参望),◆猶觀測。○《淮南子‧天文訓》:“先樹一表東方,操一表卻去前表十步,以參望,日始出北廉。”

參頭(参头),◆1.佛教禪林中稱熟習禮儀,負責指導來自四方雲游僧侶之人。○《古尊宿語錄》卷十一:“師同[大愚]數輩辭[汾陽],相讓不肯作參頭。”◆2.泛指和尚或道人。○[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一:“幾個參頭行者,着箭後即時坐化。”○《古今小說‧楊思溫燕山逢故人》:“問行者道:‘參頭,仙鄉何處?’”

參同(参同),◆1.驗證合同。○《韓非子‧主道》:“有言者自為名,有事者自為形,形名參同,君乃無事焉。”○《後漢書‧襄楷傳》:“其文易曉,參同經典。”○[唐][牟融]《題山房壁》詩:“參同大塊理,窺測知人心。”◆2.共同參加。○《三國志‧魏志‧鍾會傳》:“[會]典綜軍事,參同計策,料敵制勝,有謀謨之勳。”

參天兩地(参天两地),◆1.為《易》卦立數之義。○《易‧說卦》:“參天兩地而倚數。”○[孔穎達]疏:“倚,立也。既用蓍求卦,其楪蓍所得,取奇數於天,取耦數於地。”○[清][俞樾]《諸子平議‧淮南子內篇一》“二陽一陰成氣三”:“陽之數以三而奇,陰之數以二而偶,所謂參天兩地也。”◆2.引申為人之德可與天地相比。亦作“參天貳地”。○《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故馳騖乎兼容并包,而勤思乎參天貳地。”○[司馬貞]索隱:“天子比德於地,是貳地也。與己并天為三,是參天也。”

參天二地,◆同“參天兩地”。○《魏书·儒林传·孙惠蔚》:“臣聞聖皇之御世也,必幽贊人經,參天二地,憲章典故,述遵鴻猷。”

參天(参天),◆1.仰望高空。○《淮南子‧說山訓》:“[越]人學遠射,參天而發,適在五步之內。”○[高誘]注:“參,猶望也。”◆2.高懸或高聳於天空。○《漢書‧谷永傳》:“太白出西方六十日,法當參天,今已過期,尚在桑榆之間。”○[宋][梅堯臣]《和永叔啼鳥》:“深林參天不見日,滿壑呼嘯誰識名。”○[丁玲]《海倫的鏡子‧會晤》:“小小農舍都稀疏地座落在沿路的莊稼地邊,環繞在農舍周圍的是參天大樹和整齊寬廣的草坪。”◆3.通達頭頂。○《四游記‧老君道教源流》:“﹝[太上老君]﹞生時白首,面黃白色,額有參天紋理。”◆4.謂拜天地。○[清][袁枚]《新齊諧‧羅剎鳥》:“凡參天祭祖,謁見諸親,俱令新郎中立,兩新人左右之。”

參體(参体),◆1.猶並立。○[南朝][宋][顏延之]《又釋何衡陽達性論》:“夫陰陽陶氣,剛柔賦性,圓首方足,容貌匪殊,惻隱恥惡,悠悠皆是,但參體二儀,必舉仁義為端耳。”◆2.謂體例相近。○[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論說》:“詳觀論體,條流多品:陳政,則與議說合契;釋經,則與傳注參體。”

參堂(参堂),◆1.舊謂後輩見長輩、下級見上級。○[宋][吳自牧]《夢粱錄‧嫁娶》:“其禮官請兩新人出房,詣中堂參堂。”○《儒林外史》第七回:“舉人報中了進士,即刻在下處擺起公座來陞座,長班參堂磕頭。”◆2.佛教語。指入僧堂參見長老、住持。○[宋][葉適]《明覺寺》詩:“住山三載兩遭荒,侍者餓損扶參堂。”○《百丈清規》卷五:“得度受沙彌戒已,覆住持,於何日參堂。”◆3.不經吏部,直接赴政事堂由宰相注射。○[宋][趙昇]《朝野類要‧差除》:“京朝官,不於部授,即於廟堂陶鑄差遣,謂之參堂。”參見“干堂”。

參數(参数),◆表明任何現象、設備或其工作過程中某一種重要性質的量。如,汽輪機中蒸氣的壓力、溫度等,是該汽輪機蒸氣的參數;電阻、電感和電容,就是電路的參數。

參事(参事),◆1.參核其事;參與其事。○[漢][揚雄]《太玄‧玄瑩》:“夫一一,所以摹始而測深也;三三,所以盡終而極崇也;二二,所以參事而要中也。”○[三國][蜀][諸葛亮]《又與群下教》:“前參事於[幼宰],每言則盡;後從事於[偉度],數有諫止。”◆2.官名;職務名。○[隋]時掌管橋梁渡口的都水臺有參事。○[清]末和[民國]初年政府機關亦設參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務院和各省、市、自治區人民政府也設立參事職務。參閱《隋書‧百官志中》、《清續文獻通考‧職官七》。

參市(参市),◆謂在交易中,第三者從旁抬高或壓低價格,惑亂當事者,從中牟利。○《唐律‧雜律‧賣買不和較固》:“若參市,而規自入者,杖八十。已得贓重者,計利準盜論。”○[長孫無忌]疏議:“參市謂負販之徒,共相表裏,參合貴賤,惑亂外人。”

參實(参实),◆驗證,核實。○[晉][袁宏]《後漢紀‧桓帝紀》:“[臣]以會日促迫,故先舉所聞,其未審者,方當參實,以除凶類。”○《宋史‧天文志一》:“至[唐]僧[一行],改《大衍曆法》,始復用渾儀參實,故其術所得,比諸家為多。”

參商(参商),◆1.參星和商星。參星在西,商星在東,此出彼沒,永不相見。參見“參辰”。◆2.喻彼此對立,不和睦。語本《左傳‧昭公元年》:“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閼伯],季曰[實沈]。居於曠林,不相能也。日尋干戈,以相征討。後帝不臧,遷[閼伯]於[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為商星。遷[實沈]於[大夏],主參,[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唐][陳子昂]《為義興公求拜掃表》:“兄弟無故,并為參商。”○《天雨花》第十八回:“父子參商非吉兆,家和萬事自然興。”○[魯迅]《書信集‧致林語堂》:“因環境之异,而思想感覺,遂彼此不同……故必參商到底,無可如何。”◆3.喻親友隔絕,不能相見。○[三國][魏][曹植]《與吳季重書》:“面有逸景之速,別有參商之闊。”○[晉][陸機]《為顧彥贈婦》詩之二:“形影參商乖,音息曠不達。”○[南朝][梁][吳均]《閨怨》詩:“相去三千里,參商書信難。”○[清][黃遵憲]《別賴雲芝同年》詩:“人生相見殊參商,吁嗟努力毋怠皇。”◆4.喻有差別;有距離。○[唐][劉知幾]《史通‧斷限》:“又[張][李]諸姓,據有[涼][蜀],其於[魏]也,校年則前後不接,論地則參商有殊。”○[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華陽博議下》:“昔人所見,豈必皆長,第文字煙埃,紀籍淵藪,引用出處,時或參商。”

參色(参色),◆雜色。多指花白色。○[劉白羽]《訪問伊里亞‧愛侖堡》:“他--是一個老人了,滿頭參色頭髮,穿着一套米黃色衣服。”

參三(参三),◆舊戲中所用黑白相摻的灰白三綹假鬚。如京劇《空城計》中[諸葛亮]、《陽平關》中[曹操]所戴的假鬚。

參入(参入),◆參加,介入。○《梁書‧傅昭傳》:“王嗣帝位,故時臣隸爭求權寵,惟[昭]及[南陽][宗夬],保身守正,無所參入。”

參人(参人),◆干預人事。○《新五代史‧司天考二》:“蓋聖人不絕天於人,亦不以天參人。絕天於人則天道廢,以天參人則人事惑。”

參請(参请),◆1.佛教語。拜見請益之意。○[宋][蘇轍]《余居高安三年每晨入莫出輒過聖壽訪聰長老作一詩記之》:“禪老未嫌參請數,漁舟空怪往來頻。”◆2.泛指向長輩請教。○[元][劉壎]《隱居通議‧理學一》:“惜予生晚,不及見諸賢而參請也。”◆3.指參禪悟道一類的故事。○[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瓦舍眾伎》:“說參請,謂賓主參禪悟道等事。”○[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第三三章三:“[宋]代有說經、說參請的風氣,和說小說、講史書者同列為‘說話人’的專業。”

參前退後,◆指一举一动;一切场合。○明梁辰鱼《浣纱记·别施》:“笑驅馳千里去尋婚媾,向他人强笑堪羞。況參前退後,更勉强應承可醜。”■参见“參前倚衡-參3前倚衡”。

參齊(参齐),◆先後齊集。○[銀雀山][漢]墓竹簡《孫臏兵法‧將失》:“卅一曰,兵之前行後行之兵,不參齊於陣前,可敗也。”

參謀(参谋),◆1.參與出謀劃策;商議。○《後漢書‧鄧寇傳》:“其有大議,乃詣朝堂,與公卿參謀。”○[唐][錢起]《送鄭書記》詩:“受命麒麟殿,參謀驃騎營。”○[明][馮夢龍]《智囊補‧上智‧范希陽》:“[忍辱居士]曰:‘使[希陽]於聚門將見時,與眾參謀。’”[周立波]《在一個星期天裏》:“我們特意請了[李]家大爹來參謀,他說不礙事。”◆2.出謀畫策的人。○[浩然]《艷陽天》第六三章:“一個糊裏糊塗的老頭子,當什麼參謀!”[柳青]《創業史》第一部第十三章:“真是個膽大不識羞的參謀,給我出的這號黑主意!”◆3.官名。○[唐][韓愈]《鄭公神道碑文》:“[樊仆射][澤],以[襄陽]兵戰[淮西],公以參謀留府,能任後事。”○《古今小說‧葛令公生遣弄珠兒》:“令公捧出告身一道,請[申徒泰]為參謀之職。”◆4.軍隊職務名。參與指揮部隊行動和制定作戰計劃等。○[巴金]《記栗學福同志》:“年青的參謀伸出頭來,大聲叫‘教導員,電話!’”

參論(参论),◆1.參與討論。○《後漢書‧張衡傳》:“[永初]中,謁者僕射[劉珍]、校書郎[劉騊駼]等著作[東觀],撰集《漢記》,因定[漢]家禮儀,上言請[衡]參論其事。”◆2.彈劾追究。○《初刻拍案驚奇》卷九:“臺諫官員,看見同僉富貴豪宕,上本參論他贓私。”○《西湖佳話‧六橋才跡》:“今青苗法行,果然不好,以致百姓受害生怨,[王安石]卻歸罪到[東坡]身上,說是他的禍根,因叫門下人尋他的過失參論他。”

參靈(参灵),◆1.與神靈相通。○[南朝][梁][江淹]《蓮華賦》:“載紅蓮以吐秀,披絳華以舒英,故香氛感俗,淑氣參靈。”◆2.常用以形容技藝達到極高的境界。○[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陸探微》:“參靈酌妙,動與神會,筆跡勁利。”○《宣和畫譜‧董展》:“[展]作《道經變相》尤為世所稱賞,自非畫外有情,參靈酌妙,入[華胥]之夢,與化人同遊,何以臻此!”

參量(参量),◆猶酌量。○《宋書‧禮志二》:“參量平議,宜如前奏。”

參兩(参两),◆指天與地。語本《易‧說卦》:“參天兩地而倚數,觀變於陰陽而立卦。”○[宋][張載]《正蒙‧參兩》:“地所以兩,分剛柔男女而效之,法也;天所以參,一太極兩儀而像之,性也。”○[明][楊慎]《藝林伐山‧四七參兩》:“《春秋緯》,諸侯上象四七,三公寅亮參兩。”四七,指二十八宿。○[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史書占畢一》:“幽贊參兩,功則宏矣。”參見“參天兩地”。

參連(参连),◆1.古射法五射之一。○《周禮‧地官‧保氏》“三曰五射”[漢][鄭玄]注:“五射,白矢、參連、剡注、襄尺、井儀也。”○[唐][賈公彥]疏:“參連者,前放一矢,後三矢連續而去也。”○[漢][劉向]《新序‧雜事二》:“不知公子王孫,左把彈,右攝丸,定操持,審參連。”○[章炳麟]《國故論衡‧原儒》:“禮樂世變易,射御於今麤粗,無參連白矢交衢和鸞之技,獨書數仍世益精博。”◆2.猶相連。○[清][丁澎]《風霾行》:“宿舂未給縣官稅,更煩徵調徙[燉煌]。鉤考參連不知數,譴責稍遲督郵怒。”

參禮(参礼),◆猶參拜。○《水滸傳》第八五回:“[宋江]先取信香爐中焚爇,參禮了八拜,便呼[花榮]等六個頭領,俱各禮拜已了。”○[明][葉憲祖]《鸞鎞記‧入道》:“連日到施主人家修齋,不曾上殿參禮。”

參軍戲(参军戏),◆流行於[唐][宋]時的一種表演形式。原稱“弄參軍”。主要由參軍、蒼鶻兩個角色作滑稽的對話和表演,以諷刺時政或社會現象。淵源於[秦][漢]的俳優,[宋]時也稱為雜劇,角色亦有所增加。○[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第二一章下篇一:“[晚唐]時代的參軍戲已有固定的角色。所謂參軍,便是戲中的正角,蒼鶻便是丑角一類的配角,兩者相互問答,其作用則調謔諷刺,兼而有之。”參閱《文獻通考‧樂二十》。

參軍(参军),◆1.官名。○[東漢]末始有“參某某軍事”的名義,謂參謀軍事。簡稱“參軍”。○[晉]以後軍府和王國始置為官員。沿至[隋][唐],兼為郡官。○[明][清]稱經略為參軍。2.[唐][宋]時“參軍戲”的腳色名。○[唐][李商隱]《驕兒詩》:“忽復學參軍,按聲喚蒼鶻。”○[清][黃景仁]《十四夜宴程澂江學使者座》詩:“又是當場一輩人,參軍蒼鶻紛成隊。”參見“參軍戲”。3.參加軍隊。○[丁玲]《杜晚香‧作媳婦》:“抗[美]援[朝],[晚香]還來不及懂得這個新名詞,[李]家的小兒子就報名參軍了。”◆4.猿和豬的別名。○[晉][崔豹]《古今注‧鳥獸》:“猿,一名參軍。”○[五代][馬縞]《中華古今注‧豬》:“豬,一名參軍。”

參居,◆参杂居住。○《商君书·徕民》:“秦之所與鄰者三晉也,所欲用兵者韓魏也,彼土狹而民衆,其宅參居而並處,其寡萌賈息民,上無通名,下無田宅,而恃姦務末作以處,人之復陰陽澤水者過半。”

參解(参解),◆琢磨,領悟。○[清][洪昇]《長生殿‧傍訝》:“公公,你聰明人自參解,聰明人自參解!”

參見(参见),◆1.以一定禮節晉見上級。○《舊唐書‧輿服志》:“國學、太學、四門學生參見則服之。”○《京本通俗小說‧志誠張主管》:“兩個主管躬身在簾子前參見。”○《說唐》第十五回:“遂打鼓升堂,三聲炮響,把門大開,眾將齊入參見,分立兩旁。”徐遲《祁連山下》五:“這頭一個黃昏裏,千佛洞的千佛,就延見[書鴻],讓[書鴻]向他們參見,朝拜了。”◆2.參看。多用於書或文章的注釋。

參假(参假),◆銷假。○[宋][司馬光]《乞進呈文學第二札子》:“然臣既參假治事,若不以時入對,面盡愚忠,少裨萬一,則與未參假時無異。”○《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一:“不止一日,到了學中,參了假,仍舊歸齋,讀書。”

參計(参计),◆察究審核。○《新唐書‧楊炎傳》:“陛下至德,惟人是恤,參計敝蠹,莫與斯甚。”

參會(参会),◆I1.匯集。○《漢書‧竇田灌韓傳贊》:“凶德參會,待時而發。”○《明史‧周起元等傳贊》:“公道淪亡,人心敗壞,凶氣參會,群邪翕謀。”◆2.參酌綜合。[宋][趙與時]《賓退錄》卷一:“[天臺][桑澤卿]編《蘭亭博議》一書甚詳,[與時]參會眾說,芟繁撮要,記其本末如此。”○[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藝林學山四》:“余久畜茲疑,未能解脫,一旦參會群籍,不覺洞然。”○[清][葉廷琯]《吹網錄‧立忠王璵為太子》:“[溫公]於此事,雖略紀[柳珵]所紀書之,尚未能為[肅宗]道出隱衷,由未參會[孫氏]之說耳。”○[章炳麟]《太子晉神仙辯》:“三事參會,則太子[晉]者,其亦託於采藥,以奔[東海]。”◆3.參見;拜會。[唐][元稹]《翰林承旨學士記》:“舊制,學士無得以承旨為名者,應對顧問,參會旅次,班第以官為上下。”◆II三者會合。○《鬼谷子‧本經陰符》:“神喪則髣彿,髣彿則參會不一。”○[陶弘景]注:“參會,謂志心神三者之交會也。”又指三國諸侯相會。○[晉][杜預]《<春秋左氏傳>序》:“二曰‘志而晦’。約言示制,推以知例。參會不‘地’,與謀曰‘及’之類是也。”○[陸德明]釋文:“參,士南反,又音三。”

參回(参回),◆[曾參]和[顏回]。○[春秋]時人,[孔子]的弟子。○[宋][蘇轍]《次韻子瞻和淵明飲酒》之九:“直道竟三黜,去國終恐迷;何如自[衛]反,[闕里]從[參回]。”

參華(参华),◆猶獲得榮華。○[宋][司馬光]《謝檢討啟》:“俄承乏於瞽宗,遂參華於天祿。”

參虎(参虎),◆即參星。為西方白虎七宿之一,故稱。○[南朝][陳]徐陵《為貞陽侯與太尉王僧辯書》:“昔自天狼炳曜,非無戰陣之風;參虎揚芒,便有干戈之務。”

參和(参和),◆三者合一。○《左傳‧襄公七年》:“恤民為德,正直為正,正曲為直,參和為仁。”○[晉][陸雲]《贈顧尚書》詩:“五嶽降神,四瀆炳靈,兩儀鈞陶,參和大成。”○[宋][張載]《正蒙‧誠明》:“天本參和不偏。”○[王夫之]注:“參和,太極、陰、陽,三而一也。”

參合(参合),◆1.驗證相合。○《韓非子‧主道》:“知其言以往,勿變勿更,以參合閱焉。”◆2.並列。○[漢][陸賈]《新語‧道基》:“功德參合而道術生焉。”○[王利器]校注:“謂聖人之功德與天地參也。”◆3.符合。○《隋書‧天文志上》:“推北極里數法,夜於地中表南,傅地遙望北辰紐星之末,令與表端參合。”○[明][唐順之]《秋野殷公墓志銘》:“未幾,翁子[文輝]以吾友[施子羽]所為狀來請,銘狀中事,多與[邦靖]所說參合。”◆4.謂綜合觀察。○[唐][元稹]《與史館韓侍郎書》:“及亂,則延頸受刃,分死不回,不以不必顯而廢忠,不以不必誅而從亂,參合古今之士,蓋百一焉。”○《孽海花》第二五回:“把人事天變,參合起來,只怕國運要從此大變。”◆5.綜合參考。○《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與天地相應,參合於人,故乃別百病以異之。”○《明史‧范常傳》:“群臣集議,間有異同,[常]能參合眾言,委曲當上意。”○[郭沫若]《棠棣之花》第五幕:“我主要的是參合着《戰國策》、《竹書紀年》和《史記》這三項資料,並沒有純粹依據《史記》。”

參光(参光),◆猶齊光,同光。○《莊子‧在宥》:“吾與日月參光,吾與天地為常。”○[成玄英]疏:“參,同也。”○《文子‧下德》:“法陰陽者,承天地之和,德與天地參光,明與日月並照。”

參官(参官),◆被參劾而罷官。○《文明小史》第五十回:“原來[黃撫臺]是媚外一路,生平尤喜[德國]人,說是從前在某省做藩臺,為了一樁事,幾乎參官,幸虧一個[德國]官助了他一臂之力,這才風平浪靜。”

參對(参对),◆參見和應對。○《後漢書‧陳忠傳》:“入則參對而議政事,出則監察而董是非。”○[宋][蘇軾]《謝監司啟》:“煩歊尚熾,參對未期。”◆补义条目■参照比对。○明沈德符《野获编·列朝一·访求遗书》:“至嘉靖中葉,御史徐九皋上議,欲查歷代《藝文志》書目參對。”

參度(参度),◆斟酌審量。○《紅樓夢》第十六回:“﹝[賈璉]﹞合同老管事的家人等,並幾位世交門下清客相公們,審察兩府地方,繕畫省親殿宇,一面參度辦理人丁。”

參定(参定),◆參酌商定。○《魏書‧崔孝芬傳》:“[熙平]中,[澄]奏地制八條,[孝芬]所參定也。”○[宋][蘇軾]《參定葉祖洽廷試策狀》:“伏望陛下令[君錫]條具[祖洽]譏訕之言,下近臣參定,以明枉直。”○《明史‧張志發傳》:“日來慰諭輔臣溫旨,輔臣與司禮自相參定,方聽御批。”

參典(参典),◆參與掌管。○《北史‧魏東平王翰傳》:“[東平王][翰],[真君]三年封[秦王],拜侍中、中軍大將軍,參典都曹事。”

參從(参从),◆隨從人員。○[三國][魏][曹丕]《與朝歌令吳質書》:“輿輪徐動,參從無聲。”◆补证条目■随从人员。○《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相公久病新愈,心神忻悦,恐有所游,小童願爲參從。”

參處(参处),◆1.斟酌處理。○《新唐書‧戴胄傳》:“參處法意,至析秋豪,隨類指擿,言若泉涌。”◆2.加以彈劾和處分。○《儒林外史》第二四回:“況他這件事也還是敬重斯文的意思,不知可以求得大老爺免了他的參處罷?”○《清史稿‧刑法志三》:“限滿不結……各級分限如前。如仍遲逾,照例參處。”

參朝(参朝),◆入朝參見帝王。○《舊唐書‧太宗紀上》:“內外文武群官年高致仕、抗表去職者,參朝之日,宜在本品見任之上。”

參場(参场),◆舊時慶賀喜壽演戲開場前演員出臺致賀。○《紅樓夢》第七一回:“一時參了場,臺下一色十二個未留髮的小丫頭,都是小廝打扮,垂手伺候。”

參參(参参),◆長貌。○《後漢書‧張衡傳》:“脩初服之娑娑兮,長余珮之參參。”○《文選‧束晰<補亡詩‧華黍>》:“芒芒其稼,參參其穡。”○[李善]注:“參參,長貌。”○[唐][韓愈]《南山詩》:“參參削劍戟,煥煥銜瑩琇。”

參表(参表),◆用以參驗的標志。○《管子‧君臣上》:“上惠其道,下敦其業,上下相希,若望參表,則邪者可知也。”○[尹知章]注:“參表,謂立表所以參驗曲直。”

參變(参变),◆參考而有所變通。○[清][陳田]《明詩紀事丁籤‧李夢陽》引《王廷相家藏集》:“[李獻吉]以恢闊統辯之才,成沉博偉麗之文……執符於雅謨,參變於諸子,用成一家之言。”

參本(参本),◆向朝廷揭發官吏罪狀的奏章。○[清][孔尚任]《桃花扇‧草檄》:“[臨侯]替俺修起參本。怎麼樣寫?你只痛數[馬][阮]之罪便了。”

參半(参半),◆1.半數;半。○《三國志‧魏志‧武帝紀》“對揚我[高祖]之休命”[裴松之]注引[三國][魏][王沈]《魏書》:“今[魏國]雖有十郡之名,猶減於[曲阜],計其戶數,不能參半。”○《宋書‧劉道產傳》:“死傷參半,壯志不衰。”○[清][方苞]《弟椒塗墓志銘》:“日入誦書,夜參半不寐。”◆2.各占一半。○[清][馮桂芬]《變捐例議》:“國家用科目,君子小人參半也。”○[魯迅]《書信集‧致許壽裳》:“城中居人,民兵約參半。”○[冰心]《最後的安息》:“昨天[惠姑]雖然很懇摯的慰問她的疾苦,她也只拿這疑信參半的態度,自己走開了。”

白參(白参),◆1.俗稱生曬參。○《新民晚報》1983.11.10:“顧客說的白參,通常指的是生曬參。”◆2.沙參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一‧沙參》。

御世制人录经典语录3

做影视解说也好,文字梳理也好,我的建议是:别碰《毛骗》!

三季共44集的毛骗。贯穿了一条世界观极为宏大的故事主线,即朊病毒与雍和,还附带了一条关于赵宁寻找杀父仇人的复线,以及一条团队与“狐狸”斗智斗勇的复线。

我文字功底有限,没办法把故事情节一一铺展开来,还要做到内容准确详略得当,能写成这样我已经尽力了。

但是,我还是要说,如果剧荒,请一定要去看这部剧,他会为你打开一个网剧的新世界。

赵宁走后,小宝如愿成为团队老大。在一次又一次的争斗中,“狐狸”的首脑也逐渐浮出水面——那人叫耿晓辉,是大学里品学兼优的学生,让人奇怪的是,他竟然长得和黄冬冬植物人的滴滴一模一样。他似乎对黄冬冬有着深仇大恨,在他想要杀人灭口的时候,冬冬的植物人弟弟醒过来组织了这场悲剧,冬冬死里逃生,但是由于失血过多仍昏迷不醒。奈何冬冬是熊猫血,小宝带领团队去说服登记在案的熊猫血志愿者献血,并一路追到了小宝的朋友邵庄那里。黄冬冬的弟弟为了救他,舍弃了自己的生命。耿晓辉得知后,对黄冬冬的恨意更上一层楼,发誓一定要让黄冬冬偿命。


小宝觉得邵庄突然介入到寻找血源事件整件事有点凑巧的离谱,但邵庄是他的朋友,能力极强,于是说服了团队其他人,同意让邵庄加入团队。邵庄加入以后,正好填补了赵宁“理智担当”的空缺,他和小宝配合着,带领团队成功诈骗了一个又一个为富不仁的老板,但同时,他们也在耿晓辉的设局安排下,成功得罪了五大公司(“狈”存活的五位成员依靠黄金创建的公司)

在与耿晓辉的交锋中,团队成员的身世也逐渐浮出水面:成员黎伟的外祖父正是当年试图给五人组防治朊病毒解药K2的秦麟轩;成员黄冬冬正是“狐狸”组织前任领导邢春华的儿子。

所有人都在寻找那个装着雍和的盒子,在调查过程中,小宝团队确认了一个关键人物——六叔,并成功找到了六叔的女儿姚书桐,并得知,六叔也在寻找这个盒子。耿晓辉及其部下毕晨曦一直阻碍小宝团队的调查,却无意中让小宝团队取得了姚书桐的信任。姚书桐将六叔的身份告知了小宝等人,原来六叔只是公会和公司之间的送药人,她为了查明六叔的死亡真相决定和小宝等人暂时联手揪出寄信人老王

毕晨曦派人挟持邵庄,却被邵庄反将一军掏出来寄信人老王的地址。小宝一伙前往老王的家中搜查,他们发现老王已经在三年前被杀害。毕晨曦带五人组来到公会的老窝,耿晓辉却早已守候在此并将晨曦射杀,取得了五人组的信任。然后,耿晓辉引导五人组找到所谓的解药并将解药服下,不料五人组均中毒身亡。耿晓辉取出藏在暗处的摄影机,将五人组死亡的视频剪辑后发了出去,原来这一切都是他设的一个局,他想除掉五大公司的老总并嫁祸给邵庄,结果也正如所料邵庄因投毒被警察带走,小宝等人被黑白两道的人追杀


耿晓辉将视频传播出去,他散布出“五人组都是被小宝团队毒杀”的假消息。五大公司老板的属下向小宝等人下手寻仇,小宝等人无奈逃出藏到了冬冬置办的房产中。与此同时,中了“雍和”之毒的五人组忽然复活,经检查后发现体内的毒已经解除,邵庄也因此获释。邵庄出来以后第一时间来与耿晓辉见面,向耿晓辉解释了雍和对普通人是毒药,对中了朊病毒的人确实解药。自己这一番目的就是为了解他们身上的毒,完成仰度先生的遗愿,但是由于她们已经认为雍和是毒药,所以才费功夫设了这么大一个局。耿晓辉这才知道自己丧失了解毒的机会。邵庄出现在冬冬家中,他向小宝一伙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后不辞而别。耿晓辉不服输,恰巧此时,他自己找的医生也找出了解毒之法,但需要大量K2来配置解药,耿晓辉为了活命心生毒计,却没想到这一切都在姚书桐的监视之中。


耿晓辉为了获取更多的K2绑架了黎伟的母亲何梅,不料他的手下浩然却中了姚书桐的诡计,何梅也因此身亡。耿晓辉仍未收手,继续四处收集K2,浩然听从耿晓辉命令又挟持了黎伟,但黎伟通过暗示向安宁等人发出求救讯号。小宝等人设局救下了黎伟,不料冬冬却因技不如人而被浩然擒获。原来耿晓辉一直以为是黄冬冬的父母杀害了自己的父母,对他们一家子心生恨意,冬冬的父母也是被他所杀,冬冬得知后很是痛苦。耿晓辉将冬冬困在箱子中埋在土里,他将冬冬的监控视频发给了小宝等人,在小宝等人无计可施,需要帮助时,邵庄再次出现。


小宝一伙人分头行动,小宝和安宁设法与耿晓辉的人周旋营救冬冬,用K2作为筹码与浩然交易换取冬冬的埋藏地,但姚书桐出面作梗使得交易失败。另一方面,黎伟寻找监控视频的信号源并在做生命探测仪,邵庄与甜甜利用设备找到了假的信号源却被浩然手下所困,邵庄利用自己在《御世制人录》中学到的秘法设下神秘阵法摆脱了敌人。五人组成员之一给邵庄提供了一段视频,视频显示何梅并没有死但是落在了姚书桐手中,姚书桐要求小宝等人用耿晓辉交换何梅。小宝擒住了耿晓辉并施刑逼耿晓辉说出冬冬的埋藏地,但浩然等人及时赶到救出了耿晓辉。

耿晓辉刚从小宝手中脱困却又落在了姚书桐手中,姚书桐向浩然提出用三百万交换耿晓辉,小宝欲与浩然合作救出耿晓辉与何梅,以此换取黄冬冬的埋身地。姚书桐准备将耿晓辉杀害老王的证据交给警察,她在耿晓辉面前声称即将找到老王的尸体。就在浩然与姚书桐交易时耿晓辉设法逃出后,命手下抓住了姚书桐。小宝与黎伟豁出性命与浩然搏斗,他们趁机窃取了浩然的手机并根据记录找到了冬冬的埋藏地,他们拼尽全力挖出箱子却发现箱子中的人并不是冬冬。耿晓辉来河滩挖掘老王的尸体,此时小宝等人也跟着他赶了过来。

小宝推测出耿晓辉将老王与冬冬埋在同一处,于是他故意设计让耿晓辉放松警惕,果然耿晓辉在姚书桐的刺激下前来挖掘老王的尸体。小宝等人跟着来到了埋老王的河滩并根据利用之前邵庄使用过的心理战术,根据耿晓辉的眼神判断出了埋冬冬的准确地点将冬冬救出。小宝一伙截获了狐狸组织的钱财并将其组织的账本交给了警方,耿晓辉因此入狱,冬冬探监时告诉耿晓辉当年父辈之事的真相。姚书桐大仇得报回到德国,毕晨曦也并未死亡,耿晓辉入狱前也留给了她两条后路,邵庄将御世制人录烧给了仰度,团队其他人也有重新开始了新生活。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