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客人经典语录

时间:2022-11-12 12:30 | 分类: 经典句子 | 作者:梦精灵在太原 | 评论: 次 | 点击:

点滴积累,聚沙成塔,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努力,不断累积的过程,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梦精灵在太原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看不见的客人经典语录1

“这个电影看了2小时,没看懂。”

“这本书没读懂,究竟讲了什么,实在是读不下去。”

“大家都说这个电影好看,我怎么就没感觉好在哪里?”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或者曾经为此困扰过?我想,应该很多人都遇到过,我亦如此。

书读不懂,电影看不懂,可能跟兴趣有关、可能跟电影或书的内容与现实生活距离太远有关、可能跟我们的文化修养有关……反正有很多原因。

几年前,儿子给我推荐了电影《无间道》,豆瓣评分非常高,我看了没看懂,于是抽空把《无间道》2、3 也看了,看完了更是混乱,对剧情的理解也是糊里糊涂,我选择暂时放过。

后来有时间又刷了几遍,加上豆瓣影评,貌似看懂了。

然后又被不断种草奥斯卡影片,从《教父》《死亡诗社》《拯救大兵瑞恩》到《看不见的客人》《七宗罪》《十二怒汉》,再到《辛德勒名单》《穿条纹睡衣的男孩》《阿甘正传》……我越来越喜欢看电影,喜欢抓住蛛丝马迹,享受看出电影隐藏着的细节的快乐。

譬如,前几天看《老无所依》,是一部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犯罪片,观看全程,心一直紧紧提着,为主人公的命运揪心,影片看完,心里挺难过的,主人公为了钱财,把命丢掉,真是不值得。

每次看完好影片,我总是找出排名前几的影评看看,以加深理解。

当我翻看《老无所依》的影评时,发现一位作者在讲述对一些细节的解读,如男主人公的妻子是否被杀、车子里的人在发现时还有气,再回去时却断气时是怎么回事、会计被杀了吗?诸如此类的细节,居然被我第一次看时就破解了,所以在看到这篇影评时,我颇为欣喜,这难道不算是我个人的一点小小的进步吗?

我第一次看《教父》也是一样没看懂,刷过两三遍之后,我开始对原著感兴趣,于是买回来一套《教父》,迫不及待地开始了第一册的阅读,每天最重要的只有这一件事:看书。

我花了两三天时间读完,不由感慨,影片《教父》可以说是极大地还原了原著,这点对于名著改编电影,还真是挺不容易的,而《教父》拍得好,可能和作者同时也是电影剧本的创作者有关,当读到描述康妮的婚礼,我眼前就出现电影场景;迈克尔的逃亡之路也唤起我对影片相关情节的回忆;还有教父被枪杀后独自一人留在医院,那种危险的境况总会带我回到电影中。

电影、读书都一样,最近群里在接龙读《百年孤独》,有些不熟悉的朋友可能听不大听懂,我却听得津津有味,自从第一遍读过后,又断断续续地读了五六遍,对这本书依旧兴趣不减,每次重读,都能发现了一些隐藏的信息,不愧是经典啊。

《少有人走的路》中,作者写了这样一句话:人生苦难重重。这是个伟大的真理,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真理之一。

人生苦难重重,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快乐,可以试着寻找些有成就感的事情来愉悦心情,当然不仅仅限于挣钱、升职、加薪、工作,还可以有娱乐。

点滴积累,聚沙成塔,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努力,不断累积的过程,千万不要小看这些小小的进步,它可能是今后人生的一大步。


看不见的客人经典语录2

1、做一顿美食,无论一人食还是全家分享,人人都可以从准备到享用的过程中找到快乐~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2、看一场家庭电影,无论是用电视还是电脑、手机、平板,随你喜欢,个人推荐比如经典的、适合一家人一起看的《肖申克的救赎 /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阿甘正传 / Forrest Gump 》、《三傻大闹宝莱坞 / 3 Idiots 》、《疯狂动物城》、《你好,李焕英》、《看不见的客人》等等。

还有爱情题材的《怦然心动/flipper》、《再次出发之纽约遇见你》、《美丽人生》等,别管现实的爱情什么样,来电影看看爱情的另一种可能。

3、听听音乐,打开你常用的播放器,听听老歌,再浏览下感兴趣的歌手是否出了新的歌曲。

总会唤回一些熟悉的回忆,让自己沉浸在歌曲带给你的情绪中,尽情释放、体验悲伤、怀念、喜悦,甚至想象去旅行,尽情沉浸在自己的专属音乐时间里。

4、读一本书。然后记下感受,和身边人分享。


5、洗热水澡。

6、和家人从网上搜一些家庭按摩的手法,既锻炼身体,也能舒服的享受一会的家庭按摩时间。

7、深呼吸。

8、打扫房间。忙碌的生活是否让你也有过想打扫却没时间的情况,感谢这是个非常好的机会。从厨房到客厅再到卫生间,太多卫生角等着你来焕然一新了。

9、立刻给你的爱人打通视频电话,和他们在电话里说会话,聊一下近况,关心和互动。

10、最后一条,现在让自己笑出来。大声的“哈哈哈”放松一下。

看不见的客人经典语录3

赫拉巴尔

(Bohumil Hrabal)

捷克作家赫拉巴尔(Bohumil Hrabal, 1914-1997)的代表作《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是一部回忆录式的自传体小说。主人公这样开始讲述自己——一个餐厅服务员的故事:

我一来到金色布拉格旅馆,我们老板便揪着我的左耳朵说:“你是当学徒的,记住!你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见!重复一遍!”于是我说,在这里我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见。老板又揪着我的右耳朵说:“可你还要记住,你必须看见一切,必须听见一切,重复一遍!”于是我惊讶地重复一遍说我将看见一切,听见一切。就这样开始了我的工作。

这个“干巴小个儿学徒”,和平常人一样有两只眼睛、两只耳朵……却为什么被不合逻辑地要求既什么也不看见、不听见,同时又必须看见并听见一切呢?这个排在餐厅领班和所有服务员最后的学徒,个子异常矮小、地位也最低,进入他视野的究竟是怎样一个大世界?

对小学徒而言,最重要的是每天晚上他都能看见一帮“固定的上流社会人士”:公证人先生、火车站站长、法院院长、兽医(注意:并非“医生”)、音乐学校校长、工厂主……总之,都是些“大人先生”、“正人君子”、“社会良心”——有形与无形资本拥有者。而这些地方精英和社会中坚每天每日所争论的问题又是什么呢?小学徒听见,他们为三十年前城外有没有一座小桥面红脖子粗;为捷克的哪种啤酒最好扯着嗓门大声嚷嚷;当然也为某个兽医到底是礼拜四还是礼拜三去了“天堂艳楼”找过雅露什卡或弗拉丝达“小姐”莫衷一是……

在这个争论不休、乱成一团的生活世界中,小学徒发现,有一样东西起到了统一思想、一致步调的作用。那东西,就是金钱。没有人怀疑它的价值,也没有人“愚蠢”到轻视这一般等价物无与伦比的作用。甚至钱少得可怜的这小学徒自己,也用各种方法“检验着金钱的力量”。有一次,他终于好不容易攒够了钱,到天堂艳楼 “消费”了一回。当他从花瓶里抽出几支牡丹,扯下花瓣,并将它们一片片地在小姐的肚皮上摆成一圈儿之后;当他付了一张七百二十克郎的账单,又单独给了雅露什卡两百克郎小费之后;当他在黑夜中站了一会儿,回味着这一切时,这个小个子不觉对自己大吃一惊。他想:“来的时候我只是一个在火车站叫卖热香肠的小服务员,走的时候却比金色布拉格饭店那些包餐桌的任何一位老爷要神气多得多。” 在那一瞬间,他俨然是上流社会的一份子了,好像金钱不仅真的“能买到漂亮姑娘,还能买到诗”。于是,第二次重演这一幕时,他甚至觉得,自己仿佛忽然间不再是个侏儒而有一米八高了。

不过,那种满脑子都是金发女郎肚皮上的獐耳细辛、雪片莲、雪花莲、报春花,除此之外什么也看不见的情形,对小学徒来说也只能是几场春梦而已。真正使他检验出金钱的力量的,乃是他调侃大家的一种游戏。这恶作剧百试不爽——当他像播种一样抛撒硬币时,总有人追上来,为了不多的几个子儿不惜用尽气力你争我抢。因此,他甚至梦想着自己带着装满硬币的口袋,将那些钱一把一把地撒向身后的人群。硬币叮叮当当地响着,滚得到处都是。所有人都认为那钱是只为自己而从天上掉下来的,别人根本没有份儿,于是拼着命地争斗不休;而他则发出狡黠而揶揄的笑声。

但明目张胆的争抢,显然有伤体面,上流社会其实是不屑为之的。一般说来,他们抢钱靠的是所谓资本主义精神,或者说机巧与算计。小学徒那时候最佩服也最喜欢的一个人,那位冯伯克尔公司的老板就是这种精神与智慧的代表人物。

那是个大胖子。他对物质的欲望以致贪婪,可以从这个饕餮之徒每日的饮食一见端倪。他的吃法可不一般,看菜谱时,他几乎什么都不挑而只是冲服务员说: “除了这些酸味肺之外,其他的都给我上一份来。一道一道地上,等我吃完第一道菜,你就上第二道,直到我说够了为止。”就这样,他总要吃上十来道。而等他吃饱了,他还要沉思一会儿,要点儿东西磨磨牙。通常,那用来磨牙的东西是100克匈牙利香肠。

如此大的胃口亦或占有欲,当然需要足够的金钱做后盾。而大胖子所有金钱的来源,则是他代理的那号称世界第三大的公司,也即他所谓的“排在天主教会和国际公司之后”的一家专门生产秤的公司。这家公司生财有道的秘密在于,他们所生产的集切薄与称重于一体的那种工艺精良的秤,能够把实际重量只有70克的匈牙利香肠,切得让顾客看起来足足有120克左右,至少也有80克。这种秤不仅行销欧洲本土,而且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原因,远销整个地球。从南极到赤道,又从赤道到北极,子公司乃至子公司的子公司的子公司……数不胜数。

这样的公司岂有不发达的道理?有一天夜里,小学徒给冯伯格尔公司的这位代理商瓦尔登先生送矿泉水时,惊异地看到,这个吃饱喝足的胖子,正像个孩子似地、兴致勃勃地算命。但与用扑克算命的通常做法不一样,他是在地上一百克郎、一百克郎地摆着他的钞票。钞票已经摆满了半张地毯,而这还远远不够,还在持续不断地摆下去。瓦尔登已几乎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这时,小学徒看到的不仅是对他来说天文数字般的财产,更重要的是,他找到了学习的榜样。他发誓,总有一天,他也要这样关起门来,或者忘记关门,坐在地板上摆上这显示权利和力量的图画,一幅的的确确使自己快乐的图画。

不过瓦尔登先生显然比小学徒理智得多、精明得多、也切合实际得多。他并没有让这位具有“拿取”潜质的后生沉湎于那看似美好、实质太过诗意的图画之中。他不仅将小学徒引为同类,而且要点醒他什么才是真正的“拿取”之道。因此,他甚至肯定了小学徒在火车站卖香肠时所玩的雕虫小技——用故意拖延时间的办法少找火车上旅客钱,从而达到“盈利”的目的。但他认为,这还未免离真正的“资本主义精神”相差太远。

瓦尔登先生打开窗户,从裤兜里抓起一把硬币扔到寂静的广场上。但他并没有试图像小学徒那样看人们捡钱时的可笑与可怜,也许这对于他来说过于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了。他老练甚至真诚地等了一会儿,仔细听着那些硬币落地的叮当声和在地面上滚动的声音。对他而言,那好比世界上最美妙的音乐。他以上观摩课的口吻教诲小学徒说:“你得学会从窗户口扔零钱,以便从大门口进大钱,懂吗?”

这个时候,与其说小学徒是金色布拉格的学徒,不如说他是瓦尔登先生的学徒。而他在金色布拉格这所开放大学里所学会的,也不仅仅是佯装什么也没看见,而确实是看见了很多事物后面那些被人们有意忽视和遮蔽的东西。那些虚伪和谎言,那些有闲者的无所事事和那些有钱者的生财之道,那些政治动物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公理和那些经济动物机关算尽的逻辑。

瓦尔登先生确实不愧为一个好老师。他不仅不加保留地向小学徒传授了自己挣钱生财的经验、知识和智慧,而且还在小学徒不得不离开金色布拉格时,给他介绍了一个新的工作单位:宁静宾馆。

小学徒将耳闻目睹新的、更丰富的世界。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值得注意的是,小学徒是穿着巴杜比采制衣公司为他特制的燕尾服去宁静宾馆工作的。这个制衣公司的经济运行机制也许与冯伯格尔公司没有什么大的不同,但这个公司生产燕尾服的流程却非常特别。首先,该制衣公司从不需要顾客亲自到场量身定做,他们所真正相信的是根据各人的三围尺寸等定制的充气橡皮躯体,而非人及人体本身。其次,鉴于他们采用的是标准化的生产方式,因此,尽管像小学徒这样的人在现实中并没有可能与社会名流比如教育部长、商务部长或某某将军等等相提并论,但他的仿真躯体却可以与那些要人、大佬排列在一起等量齐观。当然,在制作的过程中,制衣公司也完全理解了小学徒的心思——想让现实中的自己高一点,而且越来越高。

长高的愿望也许太难实现,但小学徒对周边世界的了解却毫无疑问增加了许多。

当然,初到宁静宾馆,他所记挂的还是金色布拉格的一切,还是那套金钱拜物教的逻辑。他甚至承认:“每当我看到什么美好的东西,尤其是漂亮女性时,我便显得软弱无力,但只要一想到万能的金钱,我便勇气倍增。”不仅如此,他还将金色布拉格的老板贝朗尼克引为同道,认为“实际上他比我的个子还要小,他也跟我一样相信金钱万能”。

但坐在轮椅上却又像军人一样指挥宾馆里一切的新老板吉赫先生,却提醒小学徒关注自己究竟来得了一个什么样的新地方。吉赫的哨声,至少让他不得不意识到,这是一个宾馆,却又无论如何与普通的宾馆有不容忽视的差异。两个星期之后,他想到这样一个问题:“这个旅馆是为谁而建造的?”

这一次,他不再可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他进入了这个世界的更深处,至少他看得更多、听得更多了,关于所谓上流社会,关于金钱,尤其是关于二者之间那种黏糊糊的联系。

吉赫的哨音不断地响起。有时是因为小学徒刚将带有小刀和镍柄的新酒瓶钻放进了自己衣兜;有时则是因为他正准备躺下来瞅瞅天上的行云,稍微喘口气打个瞌睡;有时,只是短短的一声,起个提醒作用,让大家不要偷懒,好好干活——时刻有人盯着呢。这老板的洞察秋毫、无所不知、无所不管,真可与奥威尔《1984》中的“老大哥”(Big Brother)媲美。

但绝大部分情况下,哨音的响起意味着宾馆又要来新的客人。而宁静宾馆的客人显然比金色布拉格高了一个档次。他们都是贵宾,都是贵族圈子里的人。小学徒朦胧中“看到”,他们来时只坐小轿车、外交车,一来就是一大串,而且总是在傍晚和夜里来。

其中特别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个将军。这将军穿着带红衬里的军大衣,小学徒一眼就看出来,那制服肯定是和自己的燕尾服在同一家公司定制的。但将军在宾馆里的消费,就不是小学徒能够攀比的了,天下哪有这么平等的事情呢?每每让小学徒吓一跳的倒是,将军尽管吃很多菜,从带柠檬汁的蜗牛肉到大虾、香肠,直到法国风味大餐……给人一种与瓦尔登先生同样好胃口的感觉,但将军不管吃什么都要反感地噗嗤一声并骂上一句:“呸,这简直没法吃!”说过之后,才又去吃别的菜。一边吃菜,还一边喝着酒。先是名牌香槟,接着是烧酒,接着又是另一种牌子的烧酒,一个人足足喝了五个人的量还不罢休。而且,每喝一口都要装一下苦脸,骂一句难听的话,交替地嘟哝着捷克语和德语:“这酒真他妈的不好喝!”

而将军最大的爱好,是在喝得酩酊大醉时,掏出手枪击中摆在窗台上的玻璃杯,顺便打穿窗玻璃或者其他什么东西。有一次,他甚至击中了一位公爵抛在空中的五克郎硬币,枪法之准着实让人咂舌——那子弹打穿窗子,却只是刚好从宾馆杂役的头上呼啸而过,而居然并没有打中那正在劈柴的下等人的头颅。于是,将军便不失时机地要了一杯土耳其咖啡奖赏自己,并捂着胸口说,自己有病不适合喝这种咖啡。而吉赫老板则非常懂行地赶紧上了一份烤鸡,引得将军不得不将这只整鸡撕了往嘴里放,却又要埋怨自己身体不佳,不该暴食,并且从来也没有吃过这么难吃的东西。

千万不要以为将军是孤家寡人。第二天再来时,他没准儿就带着几位漂亮的小姐和一位胖诗人。他甚至会和人们一个劲儿地讨论文学和一种什么诗歌流派的问题,互相争得唾沫四溅。

当然,讨论完了这些深刻而重要的问题,将军也会和漂亮小姐中的一个或几个钻到楼上的小房间共度15分钟良宵。上楼之前,小学徒总是听见将军无可奈何地嚷嚷:“我这把年纪已经没有什么爱情可言了!”而下得楼来,这伙人往往会把刚才讨论的那些关于“超”现实主义新流派的问题,以及关于干预生活的艺术与纯艺术的问题忘得一干二净。这时,一段新的音乐响起。小姐们又开始像将军一样吃新一轮大餐。不过这回也许要换一个人,也就是说和诗人一道。而诗人呢,剪下将军的勋章,丢在了乐师们的盘子里。就这样,大家一起在时而激昂、时而略略缓慢的乐曲声中开始跳舞,一直跳到朝阳升起,东方红遍,跳到布拉格的早班火车就要送工人们去上班的时分。

他们在离开宾馆之前结的账。胖诗人以诗集代钱,付了一万册。将军的那辆六座豪华敞篷轿车,载着一行人来到了火车站。当工人们纷纷上火车时,将军的车沿着站台行使着,有一个喝醉了露着乳房的小姐高喊着:“向布拉格进军!”在宁静宾馆逐步长大了的小学徒,想像着那精彩的场面——将军的车堂堂皇皇地驶过布拉格的金融大街、民族大街。警察们给将军行军礼,而将军仍旧坐在车上昏醉不醒,双手耷拉到了地板上。

这一切,教育了小学徒。在宁静旅馆里,他开始认识到“劳动使人变得高尚,勤劳者最美”这样的说法是谁想出来的。不是别人,正是将军那样通宵吃喝玩乐,大腿上坐着女人的富人。这些富翁总是告诉你,杂役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而他们自己则出让了这份天字第一号的幸福。他们根本不在乎一夜之间挥霍了多少钱,吃了多少将军所诅咒的那些难吃的东西。他们在乎的,是如何在耍闹之间,询问别人有没有一车皮、两车皮或者整个一火车的匈牙利生猪。他们关心的,是弄到一条刚果的牛皮船可以得到百分之五还是百分之八的提成。

严峻的事实迫使小学徒看到,在宁静宾馆里的这些贵宾们买下或卖掉整个一条街的房屋,有的甚至卖掉了一座宫殿或两座庄园、一座工厂时,这个世界还同时发生了什么事情:“总代理商签下了对整个欧洲的供货合同,向巴尔干某个地方提供五千万元贷款的协定,卖掉了两火车的弹药,为好几个阿拉伯兵团提供了装备……而这一切都是以同一种方式进行的:都伴随着香槟酒、女人和法国白兰地以及对那一位在透亮的院子里劈柴的杂役的观赏……”,都伴随着金色布拉格、宁静宾馆以及与之同类的地方所发生的一切——小学徒所看到、所听到的一切。

即使总统大人也不例外。只是小学徒实在无法将自己在宁静宾馆里亲眼所见的总统,与在邮票上、在公众场合出现的那个总统完全对上号。那个体面者中的最体面者,秘密光临宁静旅馆,事实上只是为了与一个专程从法国赶来的漂亮女人在干草垛上共度良宵。兽医式的抑或将军式的良宵,因而也是——天堂艳楼里的良宵。

甚至教会,教会也加入了这一连串闹剧之中。小学徒不得不离开宁静旅馆,就与红衣主教应黑社会要求,要为一座全金的布拉格圣子塑像做祓除仪式有关。这祓除仪式是否真有宗教意义上使人或物品净化乃至圣洁的作用,只有上帝知道;但事件之扑朔迷离,却实在与洗钱之类的刑事案件如出一辙。

最终,小学徒尽管证明了在这个案子中的清白,但说到底他已经很难与这个纸醉金迷的花花世界脱得开干系。不仅像他这样缺乏自我意识的半大孩子,甚至每个人,也似乎都成为其中的一份子,浑然不能自拔。这就像小学徒虽然离开了宁静宾馆,但只要一听到任何哨子声,便情不自禁地要问别人“点点儿什么”一样,习惯成了自然。潜移默化中,已经很少有人能凭自己的眼睛真正看见什么,凭自己的耳朵真正听见什么了。

饶有意味的是,也就在此时小学徒的侍者生涯走向顶峰。

由于全金布拉格圣子塑像事件,小学徒不得不转到巴黎饭店也即全布拉格最豪华的饭店工作。在这里,他的事业可谓一帆风顺。凭着几分侥幸,他甚至获得了阿比西尼亚国王颁发的带有蓝色绶带的勋章。这成为对他的职业生涯的最高肯定,不只是国内的肯定,而且是国际性的褒奖。至少他自己这么认为。

赫拉巴尔讲述这段处于全书中间位置的故事时,使用的章节名称与全书书名完全相同——《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而那个半戏谑、半认真地一再声称曾伺候过英国国王的人,乃是小学徒的领班斯克希万涅克先生。伺候过英国国王的经历,或许也曾是这位高级侍者职业生涯中最值得回味和炫耀的经历,但作为一个卑微的侍者,他却有着不容抹杀的尊严,甚至超过他的被侍奉者们的尊严:一个真正的人的尊严。世人庸俗的职业等级观念,无法测度其价值的高低和其内在质地的良莠。

作为一个侍者,斯克希万涅克先生的专业水准可谓出神入化、如火纯青。他不仅能够一眼看出某位顾客是哪国人属于哪个民族,甚至知道他们每次到饭店来究竟要点什么菜喝什么酒……等等等等。这还不算,他所熟练掌握的外语之多,也足以让大学教授们汗颜。

更重要的是,与那些在生存和职业技能上也许同样出类拔萃的侍者们——比如小学徒以及另一个领班卡雷尔——形成了极大反差,斯克希万涅克先生尽管无疑对金色布拉格、宁静宾馆和巴黎饭店所代表的“主流价值观”洞若观火,但是他却从来也不屑于像小学徒们那样顺水推舟同流合污,不愿意简单服从金钱世界的无耻逻辑。与其说他在伺候那些衣冠楚楚而又寡廉鲜耻的达官贵人,不如说他首先侍奉的是自我的尊严和灵魂的高贵。一种卑微者的高贵。

有两个小事件,看来微不足道,却很能彰显斯克希万涅克先生不媚于流俗的德性。其一是领带事件。其二是金匙子事件。

领带事件过程如下。久在金钱世界中沉迷的小学徒,渐渐自觉不自觉地效仿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物质欲望逐步膨胀。像瓦尔登经理和将军阁下以吃得越多越觉满足一样,小学徒一度以拥有尽可能多的领带为人生目标之一。自己成打成打地乱买且不说,还开始偷窃客人们忘记带走的各式各样领带作为武装自己的行头。

有一次,他甚至偶然在饭店专门放衣物的柜子里“捡”到了德意志帝国首相兼普鲁士总理大臣霍恩洛厄遗留下来的一条价值连城的领带。其得意忘形可想而知。于是,他便戴着这条领带,走到大街上招摇过市,吸引众人的眼光。

令小学徒没想到的是,就在这时,领班斯克希万涅克先生出现了。他向这位徒弟迎面走来,他走着,却不看他。可是小学徒明明知道,他看见了自己。小学徒站住了,斯克希万涅克先生也站住了,并且直瞪瞪望着这个矮人。从“这位什么都知道”的领班先生看他的眼神里,小学徒知道,对方已经完全知道那领带是从哪里来的,这小后生又是怎么没经允许擅自“借用”了它。

领班看着小学徒的时候,学徒在心里嘀咕着:“领班先生,你怎么啥都知道呀?”而斯克希万涅克先生笑了笑,大声回答说:“我怎么啥都知道?我不是曾经伺候过英国国王吗?”说罢便沿着大路头也不回地走了。小学徒像一盏滚烫的灯,灯芯被扯断了;又像打了气的轮胎被拔掉了气门心。这不能不说是小学徒努力学习金钱世界的生活方式时,所遇到的一次不大不小的打击,职业生涯顶峰即将到来前就已面临的一次重要失败。

小金匙事件,发生在巴黎饭店举办的一场三百人大餐之后。由于整个宴会所有三百人全部使用金刀叉,宴会结束之后如何收回这些金器显然就成为非常敏感的事情。可是,虽然饭店利用各种方式严密监视,在最后清点餐具时,还是发现少了一把小金匙。

鉴于小学徒曾经有过不打招呼便“借用”领带的前科,他当然成为领班先生的重要怀疑对象。于是,他又看到领班那种让人无法回避的眼神。这眼神,让他羞辱得真恨不得有个地洞钻进去。要知道,在他心目中,斯克希万涅克先生其实"比皇帝本人,比总统都要更高更大"。他想敬领班一杯,可是领班沉吟了片刻,绕开了他。

这下子小学徒开始发烧了,只得自己喝了一杯又一杯,喝得酩酊大醉。然后,拼命地跑了出去,离开饭店,坐出租车来到郊外的一片树林里。在那里,他产生了轻生的念头,上吊成为唯一的选择。而上吊对他来说,又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呀!最后,他终于倒下了,拿着上吊绳昏了过去……

小学徒没有死成。当斯克希万涅克先生得知人们找到了金匙子后,赶快追上了他。他醒来时,恰是躺在自己领班的怀里。

............

2010年元月写于京西六道口

本文原载于《上海文化》,2011年第5期,转载自公众号【山水澄明】,内容有删节,已获得作者授权。

编辑:徐vv

审核:胡晓舟

- End -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