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壳机动队 经典语录

时间:2022-11-12 12:35 | 分类: 经典句子 | 作者:齐天刘大圣 | 评论: 次 | 点击:

果子语录:七十,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齐天刘大圣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攻壳机动队 经典语录1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今年没见桃花,没见李,也没见着小径,

只有一只#平凡且伟大的狗子,每天在我身边,调皮捣蛋叫“妈”!

万幸,还好是叫“妈”。

夏天的第一朵小野花:下楼做核酸的放风时刻

  我们家的猫年纪这么大了,它会死吗?

  会呀,所有的生物都会死。

  可是我不想让它死。

  你只要在它活着的时候,每天都开开心心地对它,就好了。

  开开心心的,时间就过得更快了。

  ——每天多做作业,时间会停止

  

  我手机没电了。

  妈妈,那你就不要看手机了!

  对,讲得好,果子总算讲对了一句话!爸爸支持你!

  那你能奖我看五分钟电视吗?

  ——我们可以一起去墙角蹲五分钟


  我们晚上吃什锦炒饭,让你选十样配菜,剁碎了我们炒饭里。

  第一样,我的作业!

  ——吃了就学会

  

  爸爸,我每次说要跟你玩的时候,你怎么老是说要上班?

  因为你总是在我上班的时候,吵着要跟我玩。

  你下班的时候,我要看电视,没空理你。

  ——时间不凑巧


  502胶在管子里是液体,接触了空气变成固体,那如果在太空中打开502胶,会怎么样?

  不知道。果子你觉得呢?

  我觉得应该是液体,因为太空中没有空气。

  那果子在太空中是什么体?

  捣蛋体。

  ——不用去太空也是

  

  果子,帮我拿个东西过来吧。

  不要,你自己拿。

  拿嘛,你那么爱我!

  那如果我不爱你呢?

  不会有如果的,你会一直爱我的。

  好的,好的,我去拿了,肉麻的受不了!

  ——小果子还是吃彩虹屁的


  果子,你网课上体育课,人跑哪去了?

  我在撸猫,我的运动就是撸猫一百下。

  ——动脑不如动手

  

  爸爸,吃完饭了,陪我玩一会吧!

  好的,我们俩想个游戏玩吧。

  玩什么游戏?

  你父女俩去玩“把碗收掉“的游戏吧!

  这个游戏还是留给妈妈你自己玩吧!

  什么?!

  我们这就去玩!

  ——谦让


  马上!

  来了!

  不是我!

  妈!

  ——果子的新口头禅

  

  果子练钢琴了!

  妈妈,你是不是听到了钢琴的声音,所以才叫我练钢琴?

  是的。

  我刚刚一个人在房间里边玩了好久,一直努力着不要碰到钢琴。可是还是有一下不小心碰到了,当时我就心里想,糟了!

  ——第六感

  

  妈妈做的泡菜好好吃啊!

  有一点辣,你可以接受吗?

  我现在已经能接受到这种辣了。

  太好了,我们可以去成都吃火锅了。

  成都离我们这远吗?现在外面没有车,我能明天就走过去吗?

  ——两千公里云和月

  

  果子,跟妈妈一起来看《攻壳qiao机动队》。

  不是壳ke吗?

  薄的叫ke,比如鸡蛋壳,厚的叫qiao,比如地壳。

  那我的脸皮叫脸壳qiao吧!

  ——够厚

  

  今天总算下楼玩了一会,好开心。

  我们就下楼做了个核酸。

  只要能出门,就开心,我可以天天做核酸。

  ——不计成本

  

  总算上完最后一天课了,累死我了!

  你们要放五天假啦,好开心啊!

  可是老师也留了五天的作业呀!

  没有那么多啦,你可以花一天时间就把它们全部做完呀。

  好的,最后一天吧!

  ——拖延癌晚期患者

  

  树上怎么吊了个毛毛虫?

  还好我是从边上绕了过去。

  要是不小心撞上去的话……

  咦,想想我就会起一身的鸡皮疙瘩。

  外面的世界还是太危险了。

  ——洋辣子


浮生物语


感谢三连!

攻壳机动队 经典语录2

在《疯狂的麦克斯:狂暴之路》上映前夕,导演乔治·米勒(George Miller)与主持人Jeff Goldsmith在一次播客对谈中,提及了“疯狂的麦克斯”系列未来的发展路线,并透露了下一部“疯狂的麦克斯”电影将会定名为“Mad Max: The Wasteland”。

“Wasteland”一般翻译为“荒地”“荒原”与“废墟”——或者,也可以翻译为更广为人知的“废土”。

作为一种基于“启示录与后启示录幻想”(Apocalyptic and post-apocalyptic fiction)题材的文化形式,“废土”自其诞生的数十年来,凭借着无数创作者的共同努力,从特定时期所诞生的思潮,成功跻身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而既然成了流行文化,那么无论其内核的严肃性几何,诞生的本意又包含了多少反思性,也必然逃不开被解构,逃不开被“视觉标签化”。

《疯狂的麦克斯:狂暴之路》


就像你现在提到“赛博朋克”(Cyberpunk),张嘴就得是“高科技,低生活”(High Tech, Low Life)与“反乌托邦”(Dystopia),身上也总得少上那么三两个零件,然后还必须穿梭在照着香港九龙城寨刻出来的霓虹灯城市里,不是嚷嚷着要“把这城市烧成灰”,就是自我诘问“会不会梦见电子羊”。

这当然不是什么问题,这只是流行文化在广泛传播的过程中,所必须要经历的一个过程——但问题在于,“赛博朋克”只是整个“朋克”文化的一部分,而自从SEX PISTOLS引领的“朋克音乐”诞生伊始,在经历了由音乐形式转化为文化形式的改变之后,“朋克”在没有丢失自己“抗争性”内核的同时,演化出了大量同源的分支性文化形式,从“赛博朋克”到“蒸汽朋克”,从“射线朋克”到“柴油朋克”,再从“原子朋克”到“磁带未来主义朋克”,不一而足。

“原子朋克”风格的《杰森一家》(The Jetsons)


而这些不同分支的“朋克”文化,在经历了解构与“视觉标签化”后,虽然在表现形式上出现了差异,但其内核依旧保持了一定程度上的一致性——这种同源题材的百花齐放,也正是“朋克”文化的生命力所在。

可近乎同一时期诞生的“废土”,却并没有诞生这样子的“百花齐放”——在经过解构与“视觉标签化”后,大多数人一旦提及“废土”,除了“无政府状态”所造成的道德与法律的失焦外,就只剩下漫天黄沙与残垣断壁了,这有些类似于提到“赛博朋克”只能想到九龙城寨一般乏味。

押井守导演的《攻壳机动队》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同为战后思潮的“废土”与“朋克”,在发展轨迹上出现了如此大的差异呢?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追溯一下“废土”的起点——“冷战”(Cold War)与与军备竞赛产生的恐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Leonard Spencer Churchill)在美国发表了著名的《和平砥柱》(The Sinews of Peace)演讲——也就是我们日后所说的“铁幕演说”(Iron Curtain Speech)。随后,在约瑟夫·斯大林(Иосиф Виссарионович Сталин)已经表述了明确立场与方针的前提下,美国在1947年到1949年的三年时间内,连续推出了“杜鲁门主义”(Truman Doctrine)、“欧洲复兴计划”(European Recovery Program)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NATO),意图从政治层面、经济层面与军事层面,对苏联实行围追堵截。

自此,持续四十余年的美苏冷战正式拉开序幕。就像丘吉尔在“铁幕演说”中提到的那样,从波罗的海边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副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拉下。

“铁幕演说”


冷战开始后,美苏双方各个层面展开了多维度的“军备竞赛”——虽然双方都在极力规避可能会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冲突出现,但局部的微小摩擦,却从未停止。

而刚刚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民众,面对着两个手握致命武器的超级大国之间所发生的对峙,产生了显而易见的焦虑。

有人选择在自家的后院挖避难所,也有人选择在文艺作品中散发自己对于“启示录与后启示录幻想”题材的思索,Walter M. Miller的科幻小说《莱博维茨的赞歌》(A Canticle for Leibowitz)正是基于这种焦虑情绪的表达之一。而这一面对不确定未来的思索与焦虑情绪,在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Cuban Missile Crisis)所持续的十三天时间里,上升到了顶峰——虽然,之后“古巴导弹危机”宣告解除,但集体情绪所遗留下来的阵痛,却一直刺激着文艺创作者们。

1968年,常规认知意义里的第一部“废土”题材作品诞生了:由Franklin J. Schaffner导演的《人猿星球》。

《人猿星球》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猿星球》看起来并没有那么的“废土”——在上面我们提到过,“废土”作为文化形式的“视觉标签化”是极为明显的,而《人猿星球》并没有将这种视觉语言统一起来。不过,如果我们将目光越过感官认知,将其聚焦在影片的内核上时,你会发现它确实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废土”题材电影——它巧妙地通过侧写的方式,讨论了旧时代的文明象征破灭后,人类新秩序的重生与建立。

但因为最适用于流行文化广泛传播的“视觉标签化”没有得到统一,所以“废土”这一文化形式的创作语言,并没有在这一阶段得到更为集中的追捧。

而一切,都在等待着乔治·米勒。

乔治·米勒


1979年,乔治·米勒拍出了《疯狂的麦克斯》。但说实话,如果以现在的眼光来看,《疯狂的麦克斯》可能更像是一部设定诡异的公路片——它一切对于所谓“废土”的触碰,都显得有些浅尝辄止。

《疯狂的麦克斯》


这种浅尝辄止是有缘由的。作为乔治·米勒的长篇处女作,《疯狂的麦克斯》在创作过程中吸收了诸多其个人的见闻与地缘政治的影响——上面提到过的军备竞赛带来的焦虑自然不用赘述,从影片的背景就可以看出其深远的影响;1979年的第二次石油危机(1979 energy crisis),同样对影片的具体剧情产生了创作启发;乔治·米勒原本的医生工作,也为影片提供了足够多的暴力色彩。

而也正是这一切,让《疯狂的麦克斯》显得没那么“废土”。影片中的世界,显然还处于“逐渐废土化”的时刻,“无政府状态”并未完全到来,道德与法律的失焦只是崭露头角,文化遗失、秩序破裂、资源紧缺,丛林法则横行等等,都还处于萌芽状态——这里远远说不上是“废土”。

所以,当《疯狂的麦克斯2》在1981年上映的时候,一个真正的“废土”也由此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疯狂的麦克斯2》


用任何话语去谈及《疯狂的麦克斯2》,都是苍白的。漫天的黄色沙尘、残垣断壁构成的人类废墟、朋克精神十足的视觉化表达、形式逻辑疯狂的人类,这一切都从《疯狂的麦克斯2》开始起航——“废土”这一文化形式,也正是在这一刻,获得了属于自己在流行文化领域的“视觉标签化”。

男人与狗


在内核与“视觉标签化”得到确立后,“废土”题材的文艺作品,开始有如潮水般涌现。

1988年,由Interplay制作、Electronic Arts发行的《废土》(Wasteland),正是“废土”题材在电子游戏领域的先行者。在《The Minds Behind the Games: Interviews with Cult and Classic Video Game Developers》一书中,Interplay的创始人Brian Fargo曾坦言,《废土》受到了《疯狂的麦克斯2》与一系列“启示录与后启示录幻想”小说的影响。

《废土》一经发售,立刻大受欢迎。无论是销售成绩还是口碑表现,都远超预期。但随着续作《Meantime》被取消,Interplay也失去了《废土》的IP所有权——直到26年后,《废土2》才由inXile发布。

但Interplay也并不是一无所获。在此之后,他们继续在“废土”题材上深耕,并在1997年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废土》精神续作——“辐射”(Fallout)。

《辐射》


关于“辐射”系列的细节,我想就不用过多赘述了。作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游戏系列之一,“辐射”成功将“废土”这一题材的影响力扩大化,并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了一部分创作者的源泉。

而说到这里,你不难看出《废土》与“辐射”系列,都与《疯狂的麦克斯2》有着极为深远的渊源——这一系列的作品,在“视觉标签化”的层面上,所表达的东西都是一致的;也正是因为这一系列作品的普及,才让漫天黄沙与残垣断壁,成了不少人对“废土”的固有印象。

那么,就没有人在这段漫长的创作过程中,试图去拓宽“废土”的视觉语言吗?

当然是有的。

1995年的《未来水世界》,就触及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方向:如果“废土”的舞台放在海洋上的话,将会如何?

对的,这片子在国内上映过


《未来水世界》同样讲述了一个“废土”的故事:在未来,两极的冰川大面积消融,地球被水给覆盖。存活下来的人们,开始通过浮岛与船只在海面上生活。

显然,《未来水世界》展现了“废土”的另一面——这一面很有趣。但问题在于,展现这一面所要付出的代价是什么?史蒂文·斯皮尔伯格(Steven Allan Spielberg)曾在《未来水世界》开拍之前,用自己拍摄《大白鲨》的惨痛经历,警告过导演凯文·雷诺兹(Kevin Reynolds),不要在开阔水域进行拍摄。

但显然警告并没有什么作用。在经历了漫长的剧本修改、拍摄返工,导演与主演间的争执等等事件后,最终《未来水世界》的制作成本高达1.75亿美元——要知道,在《泰克尼克号》问世之前,好莱坞制作成本投入最高的电影,正是《未来水世界》。

凯文·雷诺兹


而电影上映后,全球的总票房仅为2.64亿美元——剔除掉分成与各项杂费后,《未来水世界》显然遭遇了一场滑铁卢。

毫无疑问的是,《未来水世界》的失利,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当时创作者的方向——更多的“废土”题材创作者,倾向于将自己的作品靠近《疯狂的麦克斯2》那种较为“传统”的“废土”题材,也就是我们在之前说的漫天黄沙与残垣断壁了。

但时间是个有趣的东西。有些时候,一些文艺作品的口碑评价,是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动的——比如,《大话西游》。

而《未来水世界》显然也同属此类。在近些年,《未来水世界》不仅通过经年累月的影像制品销售与电视转播达成了盈利,更是在观众群体中实现了口碑的翻转。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受到《未来水世界》口碑回暖的影响,以海洋为背景“废土”题材作品,同样也在慢慢复苏——像是《明日之后》的“深海巨浪”资料片。

有趣的是,就像当年凯文·雷诺兹耗费了三年的时间,投入了1.75亿美元的巨额资金来完成“绝不可能完成”的《未来水世界》一样,作为国内生存游戏领跑者的《明日之后》,也同样跳出了自己的舒适区,通过“深海巨浪”资料片,构建出了一个真实且完整的海洋“废土”体系。

当然,你可能会认为,这不就是把原来的玩法给换个皮吗?有什么稀奇的?

但《明日之后》并非只是单纯地将“废土”给搬上了海洋舞台而已,除了视觉体系的焕然一新之外,“深海巨浪”资料片也同样将延续了“废土”题材的内核。

在“深海巨浪”中,一共有五大神秘的未知海域需要我们前去探索。有的海域会完全让你的电子罗盘失灵,一不小心就可能迷失在没有尽头的迷雾中;有的海域则遍布着结晶,随时都会吸附在过往船只之上,对船只造成损伤;有的海域则生长着荧光海草,可以解除被结晶附着的生物的痛苦;也有的海域危险重重,常年堆积着大体积的结晶块,随时都会爆炸自燃,诞生水中流火的景观;更有海域充斥着漩涡乱流,一旦触及,动力不足的船只随时可能被吞没。

但充满了危险的探索过程,也并不是毫无回报的。

在探索这些广袤的海域过程里,你可以看到无数的海上奇观——你可以看到龙吸水连接海天的界限,也可以看到暴雨之后澄净的彩虹,更有着无数过往文明的痕迹,等着你去一一探查一番。

而除了瑰丽的自然奇景之外,《明日之后》也并没有忽视游戏的核心玩法。

与陆地不同的是,在“废土”海洋上的生存法则,是围绕着船只的——就像《未来水世界》那样。你不仅会获得一艘属于自己的船只,更可以自由地改造它——无论是为了抵御攻击而去加固它的防御能力,还是为了更舒适的生活进行便利化改造,一切都可以按照你的想法来进行。

不过,你应该知道海洋是充满危险的吧?不仅看似平静的海面随时会掀起各种极端天气,五大神秘海域还有着截然不同的环境生态,以及数不清的海上感染者与各类怪物。你需要通过自己高超的驾驶技术与战斗技巧,来面对这些危险——你甚至可以潜入海中去直面它们。

总而言之,“深海巨浪”会彻底颠覆《明日之后》给人的固有印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深海巨浪”的内容量级已经远远超出正常资料片,更像个全新的游戏。

而毫无疑问的是,“废土”作为创作题材陷入千篇一律的同质化时,《明日之后》带着“深海巨浪”资料片,试图给固有印象带来一些改变——无论是对于“废土”的,还是对它自己的。这就像凯文·雷诺兹当年投入1.75亿美元去拍摄《未来水世界》一样,他们都一往无前。凯文·雷诺兹遭遇到了短暂的失败,但时间证明了他的成功;而《明日之后》“深海巨浪”资料片的成功与否,我们暂未知晓,还需要时间来验证。

但……我想,当它鼓起勇气走出舒适区的那个瞬间,它就已经成功了。

攻壳机动队 经典语录3

“我作孩子的时候,

话语像孩子,

心思像孩子,

意念像孩子;

既成了人,就把孩子的事丢弃了,

我们如今仿佛对着镜子观看,模糊不清——”

——《圣经》

很多不看动漫的朋友,看到《攻壳机动队》这个名字,自然地就对这部影片有了个既定印象——「无非是毫无头脑地打打杀杀,简单的层次,幼稚的剧情,奇怪于豆瓣9.0的高分,心里暗暗思量豆瓣上果然是怪人云集。」好吧,这样想的话,你可能真的会错失一部经典。1995年这一版押井守出品的《攻壳机动队》可以说无论从深度、动作、画面、到配乐都堪称赛博朋克的神级大作。


其实我更喜欢它的英文译名《Ghost In the Shell》。

「Shell」即所谓的“壳”,是边界,肉体(义体),或者可以定义为载体,在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固定下,存在极限之意。而「Ghost」即是灵魂,是信息处理系统对于现实产生的镜像反应。

这是部思想性极强,以致剧情略晦涩的电影。为了让大家在观影上保持流畅,我先把这部神作的剧情做一个简单梳理。《攻壳》的导演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有点儿暗黑的未来世界——赛博朋克的最大特点,就是对于未来科幻世界的态度是反乌托邦的。

那是一个荒芜的未来,科技的发展并没有给人类带来绝对的幸福,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财阀与政客将上层社会与下层人们的生活完全割裂开;因为过于依赖技术,使人类与机器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人类的主导地位开始慢慢地失去。

公安第九课的少佐(队长)素子坐在楼顶,等待上司的指令——今天她要刺杀一名要带重要程序员出境的外交官。


素子是义体人,对于自己,她倒是能接受已经几乎全部机械化的肉身,但对于灵魂和记忆是否真实存在却常常心生狐疑和忧虑。在工作方面,她就好像一台信息处理器,同事巴特通过她对下面的人进行着监听。她拔下连接后颈的数据线,他们闲聊着,就像毫无破绽的两个真正的人类,素子还开玩笑说自己的态度差是因为月事。

下一秒,两个国家的国安官和外交官因为程序员的政治庇护问题发生了争执,一个声音打破了两方的对峙,外交官被窗外射进来的子弹爆头。等大家追到窗口,只看到启动了光学隐身的少佐一点点消失在城市的灯红酒绿中。


然后是一段有些诡异的日本祝祷音乐。我查了一下大概类似于我们萨满敬神时的音乐。伴随着神秘的东洋音乐,荧幕上绿色的数据信息流高速地运转,骨骼、血管、肌肉、皮肤依次生成,随后植入程序,有了“灵魂”的人工智能从“牛奶浴”中破茧而出,这打破自然规律的“生命”孕育过程,到底制造的是什么?是“人”么,还是机器而已?

《攻壳》之后,各种尝试解答「灵魂」问题的作品层出不穷:比如前不久大热的《西部世界》中生化人“牛奶浴”的场景,相信是受到了《攻壳》的影响;《黑客帝国》缸中之脑与矩阵的设定应该也是来自于它的直接启发。即便是部动漫,《攻壳》在科幻影史中的地位却是里程碑式的存在。

回到电影,素子对于「自己是否真的存在」一直心存疑问,这种疑问在她完成的第二个任务达到了巅峰。(若从哲学家笛卡尔认识论的起点「我思故我在」的角度来说,其实,质疑这行为本身即证明了人的存在。当然,也许《攻壳》的世界并不认可这一观点。)


故事情节的一般设定就是三段式:一个简单的任务,后面跟着个不太成功的任务,最后的终极任务将故事的情绪推向高潮。我们现在所说的就是这个不太成功的任务。

素子与巴特一行人奉命抓捕一名神出鬼没的黑客傀儡师,精心布控后,一名清洁工走进了第九课的视线。这个人正与妻子打离婚分居的官司,已经很久没有见到女儿,妻子的律师对双方的和解又层层阻挠,他只好随着垃圾车所到之处用公用电话与妻子联系,希望可以见到日夜思念的女儿。他拿出与妻女的合影,向同伴炫耀女儿的可爱,同伴却不以为然。


然而就在下一秒,察觉出被第九课追踪的他,马上变得战斗力十足,与素子展开了激烈的厮杀。


这人虽然战力超群,依然不是素子的对手。被俘后,经过审讯,大家发现他也只是傀儡师操控的傀儡而已。当他真切地看到自己曾经认为最重要的“全家福”上,只有自己形单影只的身影时,巨大的欺骗感和背叛感将这个男人的心撕得粉碎,他嚎啕大哭,原来他的记忆,他这几十年的回忆都只是被植入的程序,他大喊可不可以将这些记忆洗掉,这些被植入的痛苦和幸福。可惜,没人能够做到。


素子在这个人身上看到了被操控的“人生”的可怕和可悲。身体是被制造出来的,可如果连记忆、喜恶、思想都是被植入的话,那和提线的木偶有什么区别?这就是素子所寻找的灵魂的意义,她在寻找「我」,也被困在「我」中。她的「壳」不仅仅是物理的,生理的,有型的,她的灵魂也有所谓的「壳」。


这也就是影片使用「Ghost」一词,而不是「Soul」这个词的原因。弗洛伊德关于「我」的理论是,「我」由“自我”,“本我”,和“超我”组成。素子在片中提到的“自我”是我对于现实世界的认知和现实对我的判断;“本我”是欲望,受意识遏抑,是我们无法了解的潜意识;而“超我”是良知或内在的道德判断。(为便于理解举个简单的例子:“本我”就像人都会有饥饿感;“自我”就是你知道自己的钱不够吃一顿大餐,于是买了个面包充饥;“超我”让你路遇乞丐时心生慈悲,掰了半块面包给他。)

「Soul」是有“自我”产生,是可被感知,有迹可循的。而「Ghost」不但包含了我们可知的“自我”,还包含了我们行踪不定的“本我”,不仅仅是灵魂的意思,还有幽灵的意味。

“自我”被身体、自然、教育、及所能接触到的一切现实所限制,大约就是物质基础决定意识形态的根源所在。


这也是素子冒着损坏的风险潜水的原因。一方面她在寻找「壳」的极限,她要挣脱这个身体给予她的束缚;另一方面,只有将一切可以被篡改的感官系统与外界剥离,才能听见自己灵魂深处的发自"本我"的声音。

她与巴特坐在快艇上,面对着摩天大楼林立的末世繁华,巨大的飞机从城市的上空缓缓滑过,阴影蚕食着蝼蚁一般的众生,祝歌再次响起,这次我知道了它的名字——《傀儡谣》。

恐惧,不安,孤独,黑暗。还有——希望。荒凉感从心底一丝一丝爬上来。那混杂的霓虹灯与密集压抑的城市结构,这就是菲利普迪克所构造的经典反乌托邦景象——以香港九龙城寨为原型的未来世界。


那希望是什么?真正的傀儡师的出场,给困在「我」中的素子指出了这个迷宫的出口——「进化」。

一场看似随机的车祸事件,让第九课意外捕获了一个在逃的人工智能,就在拆解它的过程中,发现了傀儡师留下的信息。(根据片中傀儡师与官员的对话,可以判断出傀儡师是在浩瀚无边的信息洪流中自然而然产生的类生命体智慧,并未人造,独立存在。)

就在九课,六课都对其进行争夺的时候,素子发现了傀儡师真正的目的,于是几方在废弃的博物馆上演了本片最经典的打斗场面。

这里要说一下出生于1951年押井守本人与和他齐名的宫崎骏的区别。出生于日本战败后美国占领时期的押井守一代对于美国的统治,内心是羞耻及不信任的。这样的民族认同感的缺失,使得押井守一代人对于自我的认知产生怀疑。这也就是押井守作品总是充斥着浓浓的压抑、悲观的情绪。对比内心饱含着温暖的宫崎骏,押井守的作品常常给人彻骨的冰冷感。


《攻壳》中有大量的对于民主国家的嘲讽和对于傀儡政权的无力。这里在六课与九课的对峙博弈中可见端倪。这可能都是真人版《攻壳》无法展现的,西方人的视角无法展示一个被压制者内心的火焰,他们倾向于义体人自我救赎的故事内核。

最后的战役在《流动的博物馆》空灵苍凉的旋律里展开——重机的扫射,少佐利落的回击。现代文明的果实,先进的武器将刻有进化树的墙壁瞬间变成断壁颓垣。这是进化之殇,只要是能实现,不管是什么技术都忍不住去实现,这大概是人的本能。技术的进步,不知会将人类引向何处,然而即便前路并不分明,人类也义无反顾,正如那句「光明的火种被光明毁灭」。


随着《流动的博物馆》里人鱼的吟唱,素子离答案越来越近,最后她不惜以极致惨烈的方式撕裂了自己的身体,画面里骨骼仿佛是要从皮囊中挣出的翅膀,先是皮肤,然后是肌肉血管,最后连骨骼都脱离了这个躯干,她终于破坏掉了那个看似无坚不摧的“壳”。


当她终于与傀儡师建立了神经元的链接,才发现傀儡师一直在寻找的就是素子。素子在寻找「我」的过程中,也将自己封锁在对「我」这个概念的追求中。

而“自我”、“本我”、“超我”中,“超我”(道德宗教束缚)和“本我”(潜意识)又几乎是永久对立的,为了协调“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自我”需要不断地对自己的认知进行调节。这就是进化的过程。

如果说科学的尽头是哲学,那么哲学的尽头或是神学。傀儡师打破了素子对于“本我”的执拗,以「进化」代替了思考。


最后,傀儡师的头颅被从天而降的暴击击成了碎片,素子少佐的身体被撕碎,头部不知所踪。六课九课权力者找到了替罪羔羊,世界还在往不可挽回的深渊坠落。

而在世界某个不为人知的角落,素子在一个小萝莉的身体里醒来,巴特将她带出了最后的战场,并且将她的灵魂安置在这个新的“壳”中。巴特问她傀儡师还留在她的脑中么,萝莉告诉他再没有傀儡师,她应该已经无法被称为素子了,「进化」已经完成。


她告别了巴特,一跃隐身于芸芸众生之间。

《傀儡谣》再次响起,周而复始,新的开始掩饰不住孤独的黑洞,巨大的苍凉如同海啸,下一秒,即将你吞噬。


若吾起舞时,丽人亦沉醉,

若吾起舞时,皓月亦鸣响,

神降合婚夜,破晓虎鸫啼 ,

远神惠赐。


——《傀儡谣》1995


方寸间感悟生命,痴嗔里皆是美好

更多精彩影评,请关注@莫莫影剧社

原创不易,若喜欢文章,

别忘了点赞、关注、评论和收藏哦~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