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折耳根的朋友圈说说

时间:2022-04-14 05:12 | 分类: 经典句子 | 作者:巴蜀文学 | 评论: 次 | 点击:

★☆ 疫情还未结束,不要扎堆,跟我一起来挖折耳根。

★☆ 挖折耳根,这种嫩叶带点根,拌起来美味极了,今天丰收。

★☆ 挖折耳根应该是很多在乡村生活过的孩子春天里常做的事吧!

★☆ 上班之后又开始羡慕那些还在家挖折耳根和看夕阳的小伙伴。

★☆ 耍得太无聊,鱼也钓不到,不如挖折耳根。

★☆ 挖折耳根成为一时的潮流满山都是挖折耳根的人。

★☆ 老师绝对想不到,上网课点我回答问题,屏幕另一端的我在挖折耳根。

挖折耳根的朋友圈说说

★☆ 春暖花开,两姐妹来田里挖折耳根,收获一大捧做凉拌菜。

★☆ 贵州人有多爱吃折耳根,这两天听到好多人上山挖折耳根,我今天也被我爹骗带去山上观看挖折耳根。

★☆ 这一刻的小时光超话嗯嗯,我卡指一算,今天适合挖折耳根。

★☆ 开春了,现在挖的折耳根又白又嫩,挖了一大桶凉拌,晒干熬水喝。

★☆ 想晒晒太阳,于是去地里挖折耳根,一举两得。折耳根除了凉拌,还可配什么好呢?那当然是锅巴洋芋咯!

★☆挖折耳根!!!摘菜!!小朋友好高兴!

★☆想回农村呼吸新鲜空气跑去山上挖折耳根蕨菜野葱葱香椿芽。

★☆ 好久没出门了,去山上挖折耳根。

★☆ 春天来了,想去挖折耳根,大片的油菜花开了,像小时候一样,好美。

★☆挖折耳根是这个时候最愉快的休闲方式。

★☆ 淋着雨,挖折耳根,不是头昏,就是肚子不舒服。

★☆很久很久没有一家人一起待这么久了,虽然哪里都不能去,但是平静的生活也有别样的快乐,包饺子,蒸包子,蒸面皮,炸面疙瘩,挖折耳根,当陪读,生活既平静又安逸,珍惜现在享受当下。

★☆ 太无聊了,闹着我妈一起去挖折耳根。

拓展阅读

散文:折耳根,在春天里传递温暖

徐成文

散文:折耳根,在春天里传递温暖

散文:折耳根,在春天里传递温暖

散文:折耳根,在春天里传递温暖

春天来了,一种叫做折耳根的野菜在荒野的草丛中隐匿。你要寻找,得费一番功夫。懒惰的我,打算去农贸市场买回一把充当佳肴。年逾八旬的母亲打来电话,说是托人带来一盒折耳根,叫我在公交车站做好迎接的准备。

拿到透明的塑料保鲜盒,我仔细端详:粗大的折耳根装得满满的,实实的。盒盖还没打开,一股清香味就飘满了整个屋子,我们一家人高兴得手舞足蹈。欢愉转瞬即逝,我的心却有些沉重:多少年了,母亲还没有忘记儿子小时候的嗜好。这些长势良好的折耳根,不知让母亲踏遍了多少山,趟过了多少水。我陡然觉得手里掂着的那盒折耳根,布满了母亲的千辛万苦。

老家在荒僻的农村,荒芜的土地很适合折耳根的生长。家乡的折耳根,《本草纲目》里叫“鱼腥草”,叶片心形,托叶下部与叶柄合生成鞘状,入药有清热、解毒、利尿之效,嫩根茎可食,我们当地人常把其作为蔬菜或调味品。折耳根脆嫩爽口,细细咀嚼,越嚼越香,它那特有的芳香,成为它最大的特色。贤惠的母亲,早已将折耳根淘洗得干干净净。妻子将其砌成寸长的小段,加入红椒粉、香菜、姜末和花椒油,凉拌折耳根就端上餐桌。夹一束入口,微微的麻辣,非常爽口。

折耳根圆圆的紫红叶片,细嫩而白胖的茎,匍匐着星星点点地躲在杂草丛里,采挖不易,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时间才行。我简直不敢相信母亲是如何拖着大病未愈的身躯,早出晚归,在屋后的荒芜山坡里,像一头不知疲倦的老牛,蹒跚地走上走下,东张西望,在杂草丛中寻觅她想要的目标。

我的母亲却已经的的确确老了,银丝布满头,皱纹刻一脸。细细一想,母亲为我们操劳了一生,父亲又在十多年前去世,儿女们都不在她身边,她孤单一人,能不老吗?但母亲又是一个要强的女人,做什么事情说到做到,还要一定做好,做得体面。年轻时,她手脚非常利索,干农活料理家务是一把好手,在同龄人中是佼佼者。那些黯淡的日子,饥饿总是时常侵犯我们的神经,为填饱我们的胃口,母亲总是隔三差五就为我们挖来折耳根解馋。院坝吃饭时,我们因为饭碗里有香飘飘的折耳根而陡生一种自豪感。岁月无情,那个办事雷厉风行的母亲,现在老了,手脚也不灵活了,她那条差点摔断的胳膊近年来一直犯痛,干家务活常说带不上劲;眼睛也因早年长期在煤油灯下给我们四个孩子做衣服、做布鞋而造成视力下降,现在看东西都模糊了;她那一双小脚,近几年走路更是不稳了。然而就是这双小脚,却在我们成长的月岁里,承载起了全家生活的重任,它时而奔波在田间地头,时而旋转在锅台周围,时而行走在生长折耳根的荒山野林、高山坡地,却总是温暖着我们冰冷的胸膛。 

如今,母亲那疼痛的手臂仍在拿镢头,不再灵活的手指依然在刨土挖折耳根,视力模糊的眼睛也凭着成熟的经验在判断,那双瘦得干瘪的小脚还不停地走在挖折耳根的荒野上。我知道,母亲在挖根对绿叶的无限寄托和牵挂,在挖人间的真善美,在用微小的动作诠释母爱的伟大。

诗人汪国真说: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但我说:没有比母亲的身体更高的山,没有比母亲的脚更长的路。母亲的爱最伟大,母亲的情最真挚。在母亲眼里,我们永远是孩子,这是一句真理,因为这一盒折耳根就是最有力的佐证。

作者简介:

徐成文,男,中学高级教师,重庆市万州区作协会员,重庆市散文学会会员。现供职于重庆市万州江南中学。已在《读者》《散文》《工人日报》《解放军报》《中国审计报》《中国信息报》等全国报刊发表各类文章3000余篇。多家报刊专栏作家。

《巴蜀文学》出品

主编:笔墨舒卷

达州广播电视报(达州新报)《凤凰楼》副刊选稿基地。

凡在“巴蜀文学”平台上同期阅读量较高的优质稿件,将被达州广播电视报选用。

投稿邮箱:gdb010@163.com

特别说明:作者投稿时,须标明“原创文章,文责自负”字样,如没标明或不是原创稿件一律拒用。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