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被歧视的正能量句子朋友圈

时间:2022-03-20 16:26 | 分类: 正能量句子 | 作者:光明网 | 评论: 次 | 点击:

当前国内民众的生活已基本回归常轨,但因疫情造成的各类心理创伤正逐渐显现。一些新冠肺炎康复者在社交、工作等方面遭遇偏见,无法完全地融入社会。日前,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在接受采访时呼吁,应重视对新冠肺炎和精神心理障碍的污名化现象,协力营造一个包容开放的社会环境。

记得今年上半年,新冠肺炎康复者蔡益在长沙街头举着牌子“求拥抱”。2个小时的时间里,他收获了50多个拥抱。这些拥抱对于邻里乡亲避而远之、求职路上屡屡碰壁的蔡益来说,无疑是极大的鼓励和安慰。收获第一个拥抱,他听到“别难过,好好活着”的话语时,忍不住流下了眼泪。这些温情瞬间让他走出了沮丧与低落,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与信心。这时的他,才迎来真正的“康复”。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对新冠肺炎患者不再敏感,可面对零星病例和境外依然严峻的形势,社会上有些人仍谈“新冠”色变,对康复者拒而远之,让他们成功战胜了新冠病毒却陷入新的困境中,这种情况应引起足够重视。

对传染病人的歧视是老生常谈。乙肝、艾滋、结核、SARS病人都遇到过同样的境遇。哪怕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还是会本能地排斥和拒绝传染病人。人们的本意也许不是歧视,更多的是害怕。因为对病毒缺乏了解,对防护知识和防护措施未知,害怕自己也感染上病毒。

可是,害怕和歧视解决不了问题。尤其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国内也面临秋冬第二波疫情的风险,病毒才是我们共同的敌人。我们和康复者一样,也可能成为新冠病毒的攻击对象。歧视康复者,也许受伤害的将会是我们自己。

如何对待新冠肺炎康复者,是盲目恐慌歧视,还是理性包容接纳,不仅能让人感受人心的热度,彰显社会的温度,也体现科学理性的力度。正如陆院士所呼吁的,一个包容开放的社会环境,才不会对新冠肺炎康复者造成“二次伤害”。

不能让歧视成为新病毒。积极拥抱康复者,让他们的生活尽快恢复正常,是对他们最好的心理疗愈。这不仅需要心理工作者努力,也需要全社会的包容体谅。而越来越多的康复者回归社会,也有力证明了新冠肺炎可防可治不可怕的科学常识。这对于加强群防群控,抗击今年秋冬可能到来的全球第二波疫情,也大有益处。(谭敏)

来源: 广州日报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