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正能量的团队句子图片

时间:2022-03-21 05:46 | 分类: 正能量句子 | 作者:学思观 | 评论: 次 | 点击:

在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化传统中,乘人之资,用人之力,不自为而功无不成的价值信仰和信念,实是重视发挥集体或团队的整体力量,坚持在团结协作、群策群力中成就事业,实现功成事遂的目标。

这一人生信仰的价值意旨,就在于坚信:集体和团队的力量,永远要超过个人单打独斗的能力和成就。集智聚力,众志成城,则功无不成。对于团队是如此,对于国家更是如此。

将这一人生信仰延伸开来,就在于坚信: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主人和推动力量。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团结群众,便是坚信这一信念而衍生出的政治方略和工作路线。

当然,现在讲的群众路线与古代思想中的乘人资、用人力思想还有本质区别,一是以人民为主体、主人,一切为了人民;一是虽以民为本,然或服务于霸王之价值目标的达成。不过,在相信和重视民众力量上,二者具有思维上的相通性、一致性。

人生信仰:集智聚力,众志成城——乘人之资,用人之力,功无不成

一、成就王道之事业和成就,必然要用人之力

图强而成霸王者,必要用人之力。用人之力,必有其道:“能用人力者,必得人心者也;能得人心者,必自得者也。”(《文子·下德》)道德有诸己则自得,自得则得人心,故能用人力。集智聚力,众志成城,则功无不成。

(一)得天下,要在得天下力。

得天下者的根本内涵,非在于“履势位,称尊号”(《文子·下德》),而在于能“运天下心,得天下力”。“得天下力”,方可为得天下之实。

历史上的残暴之国主夏桀王和商纣王,虽有“南面之名”,然不得人心而无有一人之誉,故而失去天下。昔尧之治天下, “舜为司徒,契为司马,禹为司空,后稷为田畴,奚仲为工师”(《文子·自然》)。用人之能,故能无为而治。

古之圣王,之所以能“取明名广誉、厚功大业,显于天下,不忘于后世”(《管子·五辅》),就在于得人之力。暴王之所以“失国家,危社稷,覆宗庙,灭于天下”,就在于失人。民心失,则天下失。

人主治国上的明智,就在于有“国具”:藉由“便嬖左右者”以为“窥远收众之门户牖向”(《荀子·君道》);藉由卿相辅佐,则德音政令足以镇抚百姓,知虑谋略足以应待万变。人主若无有足以信任的“便嬖左右”,则必昏暗蔽塞;若无有足以信赖的“卿相辅佐”,则必是孤独无援;若无有能使于四邻诸侯之贤才,则无有好助手。可见,“孤独而晻谓之危”。

人君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必得“尊贤而下士”(《说苑·尊贤》)。施德而下贤,用人之力,则可以怀远而致近。人主之能,在于“任众人之力”(《管子·形势解》),而不在于用己之力。用天下之力,则功无不成。

(二)为天下,要在得天下助。

人主持天下,必得天下之助。得道以为多助,就在于藉由天下之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下》)“多助”,就在于“人和”,用天下力。

要想使国家富强,国际声望远播,就得用人之力以为之。“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彊,得百姓之誉者荣。”(《荀子·王霸》)“得百姓之力”,是用人之力;“得百姓之死”,是得人之助;“得百姓之誉”,是得人之佑。三者具,则天下归之而为王。

用人之力,在法家思想中也是重要道术。“明主之举事也,任圣人之虑,用众人之力,而不自与焉。”(《管子·形势解》)因众人之力,得众人之助,则事成而福生。

得人之助,在于得道而得人心。“天下得道,守在四夷;天下失道,守在诸侯。诸侯得道,守在四境;诸侯失道,守在左右”(《文子·下德》)。得道而得众人之助,就是“恃吾不可夺”,而非是“无恃其不吾夺”。持天下者,不得道而失人心,“行可夺之道而非篡杀之行”,岂非舍本而逐末?

功业之成就,功名之自得,无不有赖于人之助益。“先王先顺民心,故功名成。”(《吕氏春秋·顺民》)以德得民心而多助,集智聚力,众志成城,必能成就大功业,立大功名。

(三)成霸王,要在用天下能。

欲成霸王,非多得能人、贤才所不可成其功。用人之力,既是用贤之智,又是用能之治,还是用民之力。对于成就王霸之功业而言,是尊圣者王,贵贤者霸,敬贤者存。

人主权执至重而尊无上,之所以能够“志无所诎,形无所劳”(《荀子·君子》),就在于“待相者然后进”和“待官人然后诏”。用人之能,尽委于下,则“告至备”,故能“不视而见,不听而聪,不言而信,不虑而知,不动而功”。可见,用贤相之辅佐,用官吏之尽能,则己不自为而功无不成。

在先哲看来,国家礼法之枢要,就在于上下、贵贱和长幼者莫不谨分尽能。“农分田而耕,贾分货而贩,百工分事而劝,士大夫分职而听,建国诸侯之君分土而守,三公总方而议,则天子共己而止矣”(《荀子·王霸》)。用天下之能,各尽所能,则垂拱而治。

用天下能,方能成就霸王之业。“能成霸王者,必得胜者也。能胜敌者必强者也,能强者必用人力者也,能用人力者必得人心者也,能得人心者必自得者也。”(《文子·符言》)用人之力,重在用人之能。齐桓公用管仲九合诸侯,而一匡于天下。

要达致“国必强大而民不去散”(《说苑·谈丛》)的政治目标,为人君者就要坚守“节欲而听谏,敬贤而勿慢,使能而勿贱”的政治举措。“听谏”,是用贤能之智;“敬贤”,是用贤能之治;“使能”,是用贤能之任。

人生信仰:集智聚力,众志成城——乘人之资,用人之力,功无不成

二、成就王道之事业和成就,必然要乘人之资

成霸王者,必乘人之资以为己用。犹如“乘舆马者,不劳而致千里;乘舟楫者,不游而济江海”(《文子·上仁》)一样,用人之资,集智聚力,方能无不能为,无所不为。

(一)藉人之能而为己之能。

一己之能必有限,不若假借人能以为己能,集众人之能成为己之大能。“任一人之材,难以至治。一人之能,不足以治三亩之宅。循道理之数,因天地之然,即六合不足均也”(《文子·道原》)。“循道理之数,因天地之然”,非是己之自为,而在于因人之为。

用天下之英才,则贤能无不举。圣王在上,己能必是“不能二十官之事”(《吕氏春秋·勿躬》),然而能用人之能,“使二十官尽其巧,毕其能”。圣王正因己所不能,而所以用人之能而无不能。

圣王之德的重要价值内涵,就在于“养其神、修其德”,而能用天下之能。用人之能以为己之能,既若是“融乎若月之始出,极烛六合而无所穷屈”,又若是“昭乎若日之光,变化万物而无所不行”。藉人能为己之能,岂必劳形竭能以为困忧?

(二)乘人之贤而为己之明。

一人之明,不可明照天下。任耳目以听视者,劳心而不明;以智虑为治者,苦心而无功。对于统治者或国主而言,“所以用智能聪明者,上之道也。”(《管子·君臣上》)明主之圣,在于任用圣人之智,而不自恃用己之智。

用天下之智,方可为圣智。“以圣人之智思虑者,无不知也”(《管子·形势解》)。独用己智,自以为是,而不任圣人之智,就是“蔽塞障逆之君”(《管子·法法》)。之所以如此说,就在于“贤人不至谓之蔽,忠臣不用谓之塞”。贤人、忠臣不用,则必有令不行之障和禁不止之逆。

犹如水下流而广大一样,君下贤则聪明。“君下臣则聪明,不下臣则暗聋”(《文子·上德》)。昔尧、舜听观天下,务来贤人,藉由举贤乘贤之智而以为神明之主。

人君修为的重要之操守,就在于“清净无为,务在博爱,趋在任贤”(《说苑·君道》)。既能广开耳目,则察于四方;不固于流俗,不拘于左右,故能廓然远见。明君之要务,便是“慎于择士,务于求贤,设四佐以自辅,有英俊以治官”。王者虽有尧舜之明,而若贤能不备,则恩泽不流、功业不彰。

(三)用人之材而为己之使。

人主之用,在于用天下之可用,亦即是用人之材资、才能,而使之各尽其用,做到无弃材、无弃人。“上必无为而用下,下必有为为天下用。”(《庄子·天道》)量才任用,因材施用,则必是“用天下而有余”。

从用兵上言,士兵材能不一,或轻或重,或贪或廉,四者相反。圣人因其“轻者欲发,重者欲止,贪者欲取,廉者不利非其有”(《文子·自然》),而能“兼用而材使之”。勇者使之进斗,而不用之持坚;重者使之固守,而不用之凌敌;贪者使之攻取,而不用之分财;廉者使之守分,而不用之进取;信者使之持约,而不用之应变。用人所长,而避其所短,则无不可用,用无不宜。

若江海无不受而为百川之主一样,明王圣主之治,乃因用人材而无不容、无不任,故能成就丰功伟业。善用人材者,明分职,序事业,材技官能莫不为用。或用于择官,或用于辩事,或用于守职,或用于武功,或用于耕农树艺。论材审用,则用天下人而为己使,故能以众用成其大用。

圣人之能,就在于乘用天下之英俊豪杰。“智过万人者谓之英,千人者谓之俊,百人者谓之杰,十人者谓之豪。”(《文子·上礼》)英俊豪杰之贤才,若是各以大小之材处其位、尽其能,则无材不用,而可成就不世之功。集智聚力,则功无不成。

人生信仰:集智聚力,众志成城——乘人之资,用人之力,功无不成

三、成就王道之事业和成就,必然要用天下用

圣王之用,在于用天下之可用,而无不用,故能功无不成。“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庄子·天道》)有为者,虽有一曲之能,一技之长,然是“为天下用而不足”。无为用有为,则无用不为用,集众用方可成大用。

(一)乘众人之智,则无不任。

圣人明智的关键,不在于自恃己之智,而在于知而好问好询,乘人之智。“乘众人之智者,即无不任也。”(《文子·自然》)明主,知己一人之明不能遍照海内,故立三公九卿以辅翼之。

对于在上位者或管理者而言,科学决策、合理施为的关键在于用人之智。“今以一人兼听天下,日有余而治不足者,使人为之也。”(《荀子·王霸》)“使人为之”,就在于“兼听天下”,做到群策群议、汇聚众智。

在中国古代文化的语境中,圣智的价值意蕴,乃在于“以天下之目视,以天下之耳听,以天下之心虑”(《文子·上仁》)。之所以如此说,就缘于“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管子·九守》)。若能使贤能、才能者辐凑并进,尽献其策,则聪明不塞,可以集思广益。

(二)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

人主之求胜,就要求胜于用众人之力。“用众人之力者,即无不胜也。用众人之力者,乌获不足恃也。”(《文子·自然》)用众人之力,而无不胜任,则可藉由用人力而成天下王。

乌获之能,虽是力大出众,然不过是一人之力,故不足恃。用众人之力, 汇聚下之力,同心协力,则无不功成。成霸王者,就在用天下之力,亦即是“以天下之力争”(《文子·上仁》)。若能如此,则天下莫能与之争。

圣人举事,莫不因其资而用之。“有一功者处一位,有一能者服一事。”(《文子·自然》)力胜其任,则举者不重;能胜其事,则为者不难。“圣人兼而用之,故人无弃人,物无弃材。”“人无弃人”,则不浪费人才,而无不尽能;“物无弃材”,则不遗弃材用,而无不尽用。

(三)用天下之能,则无不成。

乘众人之势,则用天下;用天下之能,则无不能。君人者,贵在使百事皆诚为仁人之尽能。若能如此,则必有“身佚而国治,功大而名美,上可以王,下可以霸”(《荀子·王霸》)的功效。可见,“能当一人而天下取”,而“失当一人而社稷危”,非为虚言。

王道的政治内涵之一,就在于知人而能官人,用人之能。“尧知九职之事,使九子者各受其事,皆胜其任以成九功,尧遂成厥功以王天下”(《说苑·君道》)。圣王之功,有赖于用人之能以创立功业。只有集人之智、聚众之力,达致众志成城,方能达致功无不成的成就效验。

王道政治的使能之效验,体现在“昔者虞舜左禹右皋陶,不下堂而天下治”的历史事实中。从明君之能为上言,尧舜知己之职能,而坚持“上贤使能而享其功”(《说苑·臣术》)。从昏君的措为上言,桀纣不知尽己之职能,独任其能,而有“畏贤妒能而减其业,罚其忠而赏其贼”之妄为,终而国灭身亡。

人生信仰:集智聚力,众志成城——乘人之资,用人之力,功无不成

中华文明五千年,历经沧桑而绵延不绝,已充分证明中华传统文化的顽强生命力,和迎接各种挑战的开拓能力。这一文化内涵,既本自“学·思·观”的探求真理而来,又呈现着“学·思·观”的理性自觉和开放思维。让我们齐心协力地一道投入“文化自信”的时代洪流之中,为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冷静的思考,清醒的应对,果敢的斗争,无愧的付出。坚信“文化自信”,践行“文化自信”,中华民族一定能够实现伟大复兴。

欢迎评论交流探讨。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感谢版权原作者。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