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杠的口号
时间:2022-04-20 09:07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减影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抬杠的口号
1. “抬杠”一词是怎么来的
两个人争论不休,各持己见,谁也不肯服输。老北京人称之为“抬杠”。其实,“抬杠”跟争论没有关系,而是跟死人大有关系。何有此说?这还要从老北京的一个行业说起。
解放前,北京城里有开“棚铺”者,生意兴隆。有钱人凡有“红白喜事”,必请“棚铺”来家搭制席棚、扎彩牌楼。办红喜事有“棚铺”负责出租四抬或八抬花轿,并有司仪负责操办,力求热闹非凡。要是办“白喜事”可就不那么简单了。儿孙成群的大宅门,绝对要比办“红喜事”还要风光,以显示光宗耀组的气派。柏木棺材要三十二杠来抬。当时最高的仪规是六十四杠,只有皇亲国戚才配受用。大概人们只听说过“八抬大轿”。何为八抬?这轿子的左右各有两根轿杆,小轿子由两人一前一后抬着。大一点的轿子,要在两根主轿杆的前后各穿付杆,两个人抬前面的付杆,两个人抬后面的付杆,这叫四抬轿子。八抬大轿就是在两根长轿杆的两端再横着绑根杆子,横杆的两端绑绳子,上面再穿杠子,两个人抬左前方的杠子,两个人抬右前方的杠子;左后方和右后方如是,八个人抬才叫“八抬大轿”。出殡用的三十二杠,抬的不是轿子,而是棺材。左右两根大杠有一尺来粗丈二长。棺材绑在大杠上,前、后、左、右各有八个人抬,由“杠头”指挥同时起轿。
这两根大杠上的棺材还要罩上黑缎子面金线绣的“蟒罩”。皇帝用的是黄缎子面由五彩线绣的“龙罩”。 蟒和龙的区别在爪上,蟒为四指,龙为五指。蟒罩的顶端有蓝色“宝顶”,远远看去颇像个方型的天坛祈年殿。这三十二杠的大轿前面还有庞大的仪仗队,队前是倒退着走的孝子,帔麻戴孝的孝子由“杠头”搀扶着。孝子左手捧着“哭丧棒”,右手举着“招魂幡”。 第二位是帔麻戴孝的孝妇,手里捧着个饭盆。再后面就是抬“纸扎”的。由“棚铺”负责用秫秸和苇秸扎成“纸扎”,表面糊宣纸并涂以重彩的“童男童女”象征着殉葬者。还有纸扎的牛、羊、马、车 …… 。这些都将被烧掉,以示被死者带到天国去了。三十二杠的棂轿由“杠头”指挥,高喝一声:“起轿——!”孝妇随之将手中的饭罐子摔碎在地下,这就寓示着“饭碗被砸了”!
在“棚铺”里,“搭棚扎彩”的有专职的技术人员。而“抬杠”的人,大部分都是临时雇来的贫苦市民。“杠头”事先叮咛,没有命令,谁也不能“撂肩”。如有一人坚持不住中途放下杠子,这三十二杠的棂轿就会全部趴架。“抬杠”本是美差,不但有美餐还有小费,所以“抬杠”的人各个坚守岗位。“抬杠”一词就源于此处,后来,老北京人就把争论不休的人称之为“抬杠”。而“抬死杠”、“死抬杠” 的拌嘴人,的确谁也不肯放弃自己的岗位。现在,北京城里早就没有“棚铺”这个行业了,但“抬杠”的人还是到处都有。
2. 我想请人帮我设计一下群的口号
紧密团结在群的周围, 高举“有空必来,有来必言,有言必留,有留必看”理论的伟大旗帜, 认真贯彻落实“雁过留声,人过留言”的要求, 坚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思想路线, 弘扬“一不怕手酸,二不怕麻烦”的大无畏精神, 把“保持联系,经常发表”作为振兴群的第一要务! 要从根本上改变“几天来一趟,想到才来上,来了不说话,逛逛就走人”的方式! 留言要有新思想,灌水要有新思路,吹牛要有新突破,抬杠要有新局面! 坚持“四有”即有组织,有预谋,有把握,有成绩。
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从而使咱群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 形容两人互相抬杠的词语
1. Have the last word.最终决定, 最后裁决
Why do you always like to have the last word?
你为什麽老是喜欢抬杠?
2. Score off each other针锋相对
I hate conversations where people try to score off each other.
我讨厌互相针锋相对的那种交谈.
参考金山词霸
4. “抬杠”一词是如何来的
中国大陆的北方,很早就残存着一种习 俗,那就是所谓的“抬杠会”——在每年农历 正月十五日元宵节这一天,由身强力壮的人 抬着竹杠,上面有轿子,一个伶牙俐齿的小丑 坐在里面。
那几个人抬着竹杠和轿子在人群 里穿梭,围观的人则和那个小丑随机式地比 赛斗嘴,甚至用自认花巧的话来对骂。 这种“抬杠会”在满族进入中原后,成了 中国人“抬杠”的起源。
满族作家文康在所著 的通俗小说《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三回里即 日:“只看孟子与告子两个抬了半生的杠,抬 到后来,也不过一个道得个‘食色,性也’,一 个道得个‘乃若其性,则可以为愈矣’。” 而这种“抬杠”,当然不限于清朝,而是被 今日的台湾所继承,并发扬光大,成了“台湾 口水”里最主要的成分。
“抬杠”是一种借着 机灵巧诈的嘴上功夫指责别人,而同时也闪 避别人指责的文化习惯。“抬杠”是一种没有 任何建设性的口水浪费,东拉西扯,似是 而非。
秦巴山区的葬礼,棺材800斤重需8人抬
8月29日,陕西省安康市秦巴山区,连续的雨季,让这里延绵不断的大山,雾气重重,恍如仙境一般。这是一个美丽的季节,但今天却也是陈氏家庭悲伤的日子,因为有位老人去世了。
大清早,一副披红的棺材,在众多亲人朋友的护送中,由20余人组成的抬杠队,缓慢行走在山间的小路上。伴随着唢呐、锣鼓、鞭炮声,这一幕幕打破了大山的寂静。
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每个地方的婚丧嫁娶都有自己的风俗。就拿陕南农村来说,有人去世了,这里仍保留着祖辈们留下的习俗,那就是选择土葬。
因为自古就讲究“入土为安”,认为只有把逝者按照传统习俗顺利下葬,才是对死者最大的尊敬,对生者最大的安慰。
在陕南农村,有人去世后,会有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辈,选择一位逝者家属,将逝者身体擦拭干净,然后换上事先准备好的寿衣。穿寿衣一般讲究穿单不穿双,穿绸不穿缎,穿棉不穿皮毛。单数为阳,双数为阴,人们喜阳不喜阴,忌用双数,也忌穿黑色老衣,为的是图吉利。一般为“五领三腰”,即五件上衣,三条裤子。“七领五腰”,即七件上衣,五条裤子。
为逝者穿好寿衣后,就会将逝者放入棺材中。然后会在堂屋中摆放一把长条凳和一张四方桌,随后将棺材放置于上面,棺材下面还会放置桐油灯。四方桌上还会摆放遗像、面花、一把清香、两支蜡烛等。
亲朋好友前来悼念的时候,会上三支香,双膝跪地,叩三个头,逝者的子女也会在棺材旁边双膝跪地,叩头回礼。
随后,农村主持丧事的道士就会念经祈福,或者唱孝歌,而孝歌内容大多反映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褒奖孝行、弃恶扬善之类。也有群众口头即兴创作的孝歌。内容有:《父母恩情难得报》等是劝善行孝的;《壹拾贰古人》《三十六古人》。
入土的前一夜,逝者的亲人要为其守夜,手拿一根香围着棺材转,农村也叫转香,轮流转香伴随着丧鼓(为死人敲打的锣鼓乐器)会持续一整夜,这期间还会吃流水席。
第二天一早,在风水先生指定时间出殡。然后将两百余斤两根笔直的木棒捆绑于棺材两边,而这两根木棒就重达200多斤,两头还会进行交叉捆绑短木棒,这样就上肩抬杠。抬杠最少的是有4人,最多的可达8人。每一副棺材捆绑后重量可达500斤到800斤不等,分散在每个人肩上的重量100斤到200斤不等。
抬杠的人会喊出统一的口号,迈出统一的脚步缓慢前行,这时候也会有众多亲朋好友扶着棺材,前面还有一根牵引绳,会有多个人拉着。
没见过陕南农村抬杠的人,你真的无法想象他们有多厉害,不管什么泥路,坡路,在他们脚下都是如履平地。这得益于棺材周围护送的人,人多力量大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
将棺材抬上山后,会在风水先生指定已经挖好的坑里放下,有的当日下土砌坟头,有的则会选择其他日子砌坟头。这一切都完成后,这一位逝者的后事也就全部结束了。
尽孝要趁早,莫等子欲养而亲不待。岁月无情,转眼我们已经都是成年,为人父为人母,每一次看着身边的亲人离去,心里总会有莫名的恐慌和酸楚。我们唯独能做的就是,多陪父母,理解父母。
在这里也祝天下所有的父母身体安康,长命百岁。同时也祝看到此文的人“见棺发财”,“红”运当头,工作顺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