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口号
时间:2022-04-20 09:07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曹魏口号
1. 司马炎为何打着“为汉朝报仇灭亡曹魏”的口号
司马炎作为晋的开国皇帝,具有其先祖司马懿的特点,足智多谋,精于算计。
司马家族其实早有灭魏自立之心,只是苦于一直未能有机会,曹魏自曹操始,经营几代也是能人志士甚多,根基深厚,继任者曹丕也算一代雄主,可惜身体不行,刚过四十便一命呜呼。皇位的不断更替,必然带来人事变动,加之后面继任者能力不足,致使对权力的控制越来越弱,反之,此消彼涨,作为权臣的司马家族,历经几代韬光养晦,静观其变,并暗中积蓄力量,在司马炎手上终于等到条件成熟,但一国要灭亡之,必要师出有名,方能得到与论的支持和文武百官及百姓的拥护,故而打出“为汉朝报仇灭亡曹魏”的口号,实际都是些政治口号,都是为司马家取代曹家而准备的借口。
结果也正应验了,司马炎最终取代曹魏,建立晋国。
2. 司马炎为何打着“为汉朝报仇灭亡曹魏”的口号
司马炎作为晋的开国皇帝,具有其先祖司马懿的特点,足智多谋,精于算计。
司马家族其实早有灭魏自立之心,只是苦于一直未能有机会,曹魏自曹操始,经营几代也是能人志士甚多,根基深厚,继任者曹丕也算一代雄主,可惜身体不行,刚过四十便一命呜呼。
皇位的不断更替,必然带来人事变动,加之后面继任者能力不足,致使对权力的控制越来越弱,反之,此消彼涨,作为权臣的司马家族,历经几代韬光养晦,静观其变,并暗中积蓄力量,在司马炎手上终于等到条件成熟,但一国要灭亡之,必要师出有名,方能得到与论的支持和文武百官及百姓的拥护,故而打出“为汉朝报仇灭亡曹魏”的口号,实际都是些政治口号,都是为司马家取代曹家而准备的借口。
结果也正应验了,司马炎最终取代曹魏,建立晋国。
荀彧反对曹操的真实理由,并不是你想的那样,政治复杂性远超想像
提起荀彧其人,一定会想到他的“王佐之才”和“君子之风”,“王佐之才”的评价来自汉末名士何颙,何颙还曾经评价一个人:汉家将亡,能安天下就是这个人了。何颙评价的这个人便是曹操,能够慧眼识荀彧和曹操,何颙眼光毕竟不错。
荀彧“君子之风”的评价则来自钟繇、陈群、曹植、司马懿等当世名士,换句话说,荀彧就是公认的君子之风,再加上荀彧出身士族,长相伟岸有仪容,德、才、品、貌荀彧一个人全占了,堪称完美之人,是汉末三国时期,除诸葛亮之外,最完美的人了。
荀彧出身世家大族颖川荀氏,他的家族不仅人丁兴旺,而且人才辈出,荀彧的父亲及叔伯八人因为才能出众,被人合称为“荀氏八龙”,完全可以与河内司马氏的“司马八达”及汝南袁氏的“四世三公”相提并论,荀彧的祖父荀淑更是知名,在东汉和帝、桓帝时期被称“神君”,不是因为荀淑官做得多大,而是因为荀淑道德高尚、仁义礼让、为人正直、不畏权贵以及敢于反抗权恶势力。
荀彧
在汉末时期,荀彧因为才能和出身被举荐为官,在洛阳担任守宫令,负责掌管皇帝的笔、墨、纸、砚等物品,恰逢朝廷内乱,外戚与宦官大火拼,作为地方军阀的董卓进京控制了朝廷,荀彧逃离了洛阳,原因一是荀彧看不惯董卓的种种作恶,二是因为他的叔叔司空荀爽参与了刺杀董卓。
荀彧回到家乡的第一件事就是为整个家族寻找一个安全的避难所,乱世之中军阀混战,世家大族如果站错了队随时都会被灭族,所以当荀彧慎重考虑之后,决定去河北投靠冀州牧韩馥,一是因为韩馥也是颖川人,与荀彧是同乡,二是因为河北暂时安全,并且地方富足。
等到荀彧到达河北之时,冀州已经被袁绍吞并,袁绍原本有意招揽荀彧,可最终荀彧并没有留下,原因一是因为荀彧接触过袁绍后,认为袁绍不足于成大事;二是因为荀彧的兄长荀谌已经在袁绍手下效命,本着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中的原则,荀彧离开了。一个家族同时效命两个不同的势力,甚至是敌对势力,这在汉末三国时期非常普遍,比如诸葛家族的诸葛亮效力刘备,而他的哥哥诸葛瑾却效力东吴孙权。
曹操
最终荀彧选择了投靠曹操,也许有何颙评价的原因,同时也有荀彧参考天下局势的因素,更有曹操在当时地方军阀割据势力中,算是对汉朝最为恭敬、忠心的人了,这来自于曹操在反对董卓的联盟敢于率军攻打董卓,而以袁绍为盟主的其他势力却只是作壁上观,心怀鬼胎。
想了解荀彧为什么反对曹操,就得弄清楚荀彧投靠曹操的目的是什么?
很显然,荀彧投靠曹操的首要目的就是保全家族,荀彧不是一个人投靠的,而是举全族投靠的,荀彧从朝廷弃官后回到家乡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说服族人举家搬迁并投靠一个安全有保障的势力,只有先保证了家族安全,才能谈其他。
投靠之初,很难说荀彧是为了国家大义、兴复汉室之类的口号,因为这个时候完全看不出来,虽然荀彧的祖父道德高尚、仁义礼让、为人正直、不畏权贵的品质难免会遗传荀彧,但表现在荀彧眼前的首要任务就是:先安顿好家族,再谈其他。
荀彧与曹操
汉末三国时期的天下局势是一种非常微妙的局势,东汉中央政府在各种斗争之下逐渐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地方军阀势力与世家大族势力在主导地方,比如荆州的刘表通过当地的世家大族蒯家与蔡家势力平定了荆州,共同管理,再比身在河北的袁绍同样是与当地世家大族合作,从而才能迅速占领整个河北,世家大族有很多的族人也会在朝廷作官,通过控制了人才推荐制度,不同士族之间通婚联姻,形成门阀,成为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
而在世族门阀内部,家族利益是最高利益,不仅高于世族内部个人利益,甚至高于国家利益,世族就像一个个超级寄生虫,与东汉政府争夺资源,土地、人口、财富、官职就那么多,世族想要更多的土地、人口、财富、官职,那么国家所拥有的就必然会减少,世家大族的利益是与东汉中央政府甚至国家的利益是成反比的,比如四世三公的袁绍和袁术,袁绍想要另外立一个皇帝以对抗中央政府,而袁术干脆就自己称帝对抗中央政府,根本就不会管国家的死活。
但荀彧显然是一个另类,他所要做的不仅要保全家族的利益,还想保住摇摇欲坠的东汉帝国。
很多时候,荀彧更像是曹操的合伙人,而不是曹操的部下,当曹操听从荀彧迎天子以令诸侯的建议后,曹操将受尽磨难的汉献帝迎立到许都,给钱给物给人,让汉献帝所代表的东汉朝廷能够正式安顿下来,曹操在迎立之初的表现更像是一个忠于汉室的,忠于皇帝的不二忠臣,这与荀彧当时的理想保持一致。
荀彧与曹操决裂
安顿好汉献帝后,曹操被汉献帝任命为大将军,后曹操让给了袁绍自任司空,代理车骑将军,而荀彧被任命为汉侍中,代理尚书令,要知道东汉时期的三公是典型的位高权重,如果没有领尚书事,基本上就是闲职,尚书台是东汉实际权力中心,尚书台的最高长官就是尚书令,当时曹操是司空,荀彧是尚书令,一武一文,曹操在外征战,荀彧居中主持,这明显就是平级。
而且,曹操迎立汉献帝之初,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敬,也没有绝对地控制了汉献帝,在许都的朝廷中,除了曹操的武将势力,还有荀彧的文官集团,和董承、伏完的外戚集团,如果让三股势力平衡,汉献帝未尝不能主政,况且建安元年的汉献帝已经16岁了,在他9岁的时候就已经被董卓立为皇帝,经过7年的乱世生涯,汉献帝早就成熟了。
在曹操迎立汉献帝之初,包括汉献帝封给曹操、荀彧、董承等人的官职,都能看出汉献帝想要亲政的影子,宦官没有,汉献帝想要制衡曹操依靠的只有外戚董承和士族代表荀彧了。再说了,曹操身边以及许都小朝廷中的绝大多数人才都是荀彧推荐的,比如钟繇、荀攸、陈群、杜袭、戏志才、郭嘉、严象、韦康等等。
荀彧推荐的人才绝大多数都是颖川郡世家大族,比如钟繇出身颖川钟氏、陈群出自颖川陈氏,在曹魏政权中担任要职,荀攸是荀彧的侄子,杜袭、戏志才、郭嘉全部都是颖川人,杜袭从曹操时代一直到曹睿朝代都是朝廷高官,戏志才和郭嘉都是曹操重要谋士,荀彧所代表的家族和他推荐的颖川系人才及非颖川系人才,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文官集团,就连曹操都要忌惮三分。
荀彧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方式是异地控制,天子汉献帝在许都,但曹操不在许都,曹操通过自己的亲信来控制身在许都的朝廷,曹操本人一直是在外征战,不断地征战,统一了整个北方,曹操极少到许都朝见汉献帝,都是通过荀彧与汉献帝沟通。
换句话说,荀彧是曹操与汉献帝之间的重要桥梁,荀彧作为世受皇恩,又经儒家经学熏陶,本身又是道德高尚、为人正直,又是出身世家大族,无论从理想上,还是从利益上,荀彧都是倾向于维持现状,这个维持现状就是保持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状态,而不是单纯地效忠汉室。
要说荀彧完全效忠汉室,估计连曹操本人都不相信,荀彧是尚书令,一直掌握着朝廷的行政权,身处权力中心,就连曹操想要下达命令,也要经过荀彧同意才行,哪怕汉献帝是傀儡,荀彧仍然会以自己的道德良心来维持汉室尊严,
从荀彧的角度来看,一边是汉献帝,代表着汉室、外戚以及名义上的国家最高领导人;一边是曹操,代表着掌控军队的军阀势力,以及自己的合作伙伴;一边是家族,代表着自己的家族以及所有利益相关的世家大族的利益,荀彧作为一个人,要维持三方面的利益而不冲突,真是太难了。
打个比方,汉献帝要任命某人担任某个官职,但曹操意见不同,想任用自己的一个亲信,而荀彧家族中有人建议荀彧任用本族人,那么荀彧怎么办?如何处理?荀彧无论怎么处理,都会产生矛盾,想要维持三方的和平共处,基本上就只能存在理想之中了。
荀彧自杀
荀彧与曹操冲突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曹操想要大权独揽,并且开始了篡位的步伐,而荀彧只想着维持现状,平衡三股势力让其和平共处,但是很明显,曹操已经容不下荀彧了。
公元208年,赤壁之战曹操大败,紧接着曹操开始转变战略,开始在政治上加紧篡位步伐,曹操对荀彧排斥的第一招就是曹操恢复了丞相制度并且自任丞相,要知道从建安元年开始,曹操任司空,一直到赤壁之战前,长达12年时间,原本东汉朝廷的执政是由荀彧这个尚书令来居中主持,现在曹操设了丞相职务,根本目的就是收回荀彧的政治权力,有了丞相,尚书令就是个虚职了,权力就那么多。
正是因为荀彧是个道德高尚之人,才会难以取舍,他忠于国家和汉室,忠于汉献帝,所以他不忍曹操篡位,当曹操迈出篡位实质性步伐想要称公之时,荀彧极力阻止;同时荀彧忠于自己的家族,他想让自己的家族兴旺发达,所以尽管荀彧本人被曹操逼死,他的家族都保存了下来,仍然在曹操所主导的政权担任重要官职。
荀彧
关于荀彧之死,《三国志荀彧传》只简单地记载了三个字:以忧薨。
太祖军至濡须,彧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五十。
荀彧是忧郁而死,而且很有可能是自杀,现实的矛盾与冲突让荀彧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也无法让荀彧维持现状,荀彧唯有自杀,才有保全家族,荀彧唯有退出与曹操的抗争,才能减少争斗,如果荀彧没有道德上的约束,只需要投靠曹操,就像董昭顺从并揣摩曹操心意那样,劝曹操称公,也不会有荀彧的忧郁而死了,不过,那样的话荀彧就不是有“王佐之才”和“君子之风”的荀令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