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魏征的名言

时间:2022-04-20 11:45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超人前传6600 | 评论: 次 | 点击:

唐魏征的名言

1.有关魏征的名言名句

【名人】 魏征

【名言】 学问欲博,而行已欲敦。

1﹑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个不用我说您也明白吧。)

2﹑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这个对于魏征非常有名,傲是指骄傲自满。

欲是指欲望。古人云,欲是深渊。

乐和志就很容易理解了。

就是说这样四东东都不可以有或者必须有个度。)

3﹑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有教育意义。 戒奢以俭的意思就是倡导节俭,反对奢侈浪费,戒奢倡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在我国历史上,许多具有远见卓识的人士都积极倡导节俭,力戒奢移浪费,并且身体力行,作出表率。)

4﹑荣辱之责,在乎己而不在乎人。(每个人都背负着一种责任,而且成功或失败在于自己,和别人无关)

2.魏征名言警句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1〕;欲流之远者〔2〕,必浚其泉源〔3〕;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4〕,居域中之大〔5〕,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6〕,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7〕,承天景命〔8〕,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9〕。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10〕,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11〕。竭诚,则吴越〔12〕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13〕。虽董之以严刑〔14〕,振之以威怒〔15〕,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其可忽呼?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16〕,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17〕;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18〕;乐盘游〔19〕,则思三驱以为度〔20〕;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21〕;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22〕;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此九德〔23〕。简能而任之〔24〕,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25〕。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26〕

——选自中华书局标点本《旧唐书·魏征传》

【注释】

〔1〕固:使……稳固。

〔2〕远:使……流得远。

〔3〕浚:疏通,深挖。

〔4〕当:主持,掌握。

〔5〕居域中之大:占据天地间的一大。《老子》上篇:“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域中,天地间。

〔6〕以:用,行。

〔7〕凡百:所有的。

〔8〕景:大。

〔9〕克:能够。盖: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

〔10〕盖: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殷:深。

〔11〕傲物:看不起别人。物:这里指自己以外的人。

〔12〕吴越:吴国和越国。

〔13〕行路:路人。

〔14〕董:督责,监督。

〔15〕振:同“震”,威吓。

〔16〕作:兴作,建筑。指兴建宫室之类。

〔17〕谦冲:谦虚。自牧:自我修养。

〔18〕下:居于……之下。

〔19〕盘游:打猎游乐。

〔20〕三驱:一年打猎三次。《礼·王制》:“天子诸侯无事,则岁三田(猎)。”

〔21〕敬:慎。

〔22〕黜:排斥。

〔23〕宏:使……光大。兹:此。九德:指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

〔21〕简:选拔。

〔25〕信者:诚信的人。

〔26〕百司:百官。

3.唐太宗 以人为镜 以史为镜

全文如下: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出自:《旧唐书·魏徵传》,这几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用铜当镜子,可以使衣帽穿戴得端正;用历史当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当镜子,可以发现自己的对错。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啊。

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这是对魏征人生价值的最高评价。

扩展资料:

魏徵,字玄成,祖籍巨鹿郡下曲阳县(现晋州市)。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号“文贞”。 葬礼从简。同年入凌烟阁。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

唐太宗李世民喜听与善取各种献议,深谙“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之理。其直谏大臣魏徵曾上疏数十,直陈其过,劝太宗宜内自省,居安思危,察纳雅言,择善而从。后魏徵逝死,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

4.魏徵名言

1.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以伐根而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2. 不曲道以媚时,不诡行以缴名。3. 目不淫于炫耀之色,耳不乱于阿谀之辞。

4.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5. 丧乱之源,由于骄侈。

6.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7. 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

8. 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9. 立身成败,在于所染。

魏徵(580年-643年),字玄成。汉族,唐巨鹿人(今河北邢台市巨鹿县人,又说河北晋州市或河北馆陶市)人,唐朝政治家。

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魏徵所著有《隋书》的《序论》和梁、陈、齐各书的《总论》,另有《次礼记》20卷,和虞世南、褚亮等合编的《群书治要》(一名《群书理要》)50卷。

他的重要言论大都收录在唐时王方庆所编《魏郑公谏录》和吴兢所编《贞观政要》两书里。

5.唐太宗的名言及体会

李世民的名言“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意思是老百姓都是贱骨头,容易无事生非,应该让他们长期当牛做马。

他当了皇帝之后连着闹了好几年的天灾,天灾刚刚过去,李世民就要劳师动众去泰山封禅,被魏征阻止了。他还大兴土木,建造许许多多的宫殿、建造规模宏大的皇陵。

比如穷兵黩武,四处寻衅挑起战争,为远征辽东不顾百姓死活。李世民说有些百姓不堪忍受繁重的劳役,故意把自己的手脚折断。

唐太宗知道后就下了一道诏书,不仅下令处罚这些刁民,还强迫这些残疾人继续服役。连很多大臣都认为,唐初刚刚经历了战乱,国家和百姓并不像隋朝那么富裕,唐太宗这么做简直比隋炀帝都过分。

但是唐太宗表面虚心纳谏,实际上继续我行我素,到死也没觉得自己有什么对不起百姓的地方,还总自我夸耀自己的文治武功古往今来无人能超越。实际上,魏征临死很担忧大唐会不会灭亡在他手里。

刘贶《续说苑》记载:”魏征疾甚,太宗与太子再临其第,征加朝服拖绅。帝见征悲懑,拊之泣恸,问所欲言,对曰:'嫠不恤纬,而忧宗周之亡。

‘”意思是唐太宗看到已经不久于人世的魏征还是那么忧伤烦闷,就问他还有什么要说的。魏征回答:“我自家的事没什么可担心,我担心的是大唐会改朝换姓。”

果然没过多少年,周武就取代了李唐。

6.关于魏征勤俭节约的名言有哪些

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里有一段关于勤俭节约的名言:

原文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译文

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基;想要河水流得长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要使国家稳定,一定要积聚它的民心。源头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安定,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像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应该)推崇皇权的高峻,永保永无止境的美善,不居安思危,不戒除奢侈而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敦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就像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

唐朝六大名相的名言,看魏征说了什么?

李德裕的“名言”:朝廷显官,须是公卿子弟。何者?自小便习举业,自熟朝廷间事,台阁仪范,班行准则,不教而自成。寒士纵有出人之才,登第之后,始得一班一级,固不能熟习也。《旧唐书卷十八上·武宗纪》

李德裕门第显赫,他爷爷李栖筠做过御史大夫,父亲李吉甫在唐宪宗的时候做过宰相。他后来也做了宰相,对那些从科举入仕的同僚,他大都瞧不起。

李德裕的这句话固然有一定道理,却不符合逻辑。熟悉朝廷礼仪制度,不是唯一的条件。按照唐制,官员的提拔,要从“德行、才用、劳效”这“三实”上考察②,可制度终归是制度,要提拔谁特别是要用谁当宰相,说到底,还不是皇帝一句话?!皇帝的“喜好”才是一个人被重用的唯一条件。

苏味道的“名言”: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旧唐书卷九十四·苏味道传》

武则天当皇帝的时候,朝廷里的大员没挨过整的寥寥无几,苏味道就是其一。苏味道的能力虽然很一般,但他对历代宰相怎么为官处事的那一套很有研究,深谐官场之道。他的为官秘诀说起来很简单,就是模棱两可,这一点,表面上看和郑板桥信奉的那个难得糊涂好像差不多。当时的人给他送了一个外号叫“苏模棱”。

这多少有些令人费解:武则天那么精明,怎么会用这样的人当宰相呢?这不犯糊涂吗?其实,这恰恰是武则天的精明。武则天刚坐上龙椅的时候,“群情不附”。为此,在人的使用上,她采取了两手抓。一手就是任用酷吏、亲信,以打击异己,树立威信。一手就是任用“和事姥”式的人物做宰辅,以缓和矛盾,平衡局势。武则天用苏味道,显然用的是他的“特长”。

耐人寻味的是,这么一个看起来毫无原则,毫无主见的人,却对他的弟弟要求很严。因为身居相职,有实权,他的弟弟常常求他办事。但苏味道似乎很“正经”,经常予以回绝,惹得他弟弟动不动就当面把他一顿凌辱,可他一点也不介意,坦然待之。这真叫人犯琢磨:如此“泾渭分明”的苏味道,哪个是真实的呢?看来,人这个感情动物,有时候真的很复杂。

李义琰的“名言”:事难全遂,物不两兴。既有贵仕,又广其宇,若无令德,必受其殃。吾非不欲之,惧获戾也。《旧唐书卷八十一·李义琰传》④

人都有七情六欲,这很正常。关键的是,凡事都有个度,过了度就物极必反了。李义琰当宰相的时候,唐高宗因为患头风病,朝廷上的日常事务基本都由武则天处理,人称“二圣”。也正因为此,武则天的野心逐渐开始膨胀,有不少大臣也开始倒向她这一边,可李义琰似乎并不买武则天的帐。

有一次,高宗想正式下诏叫武则天堂而皇之地管理朝政,李义琰据理力争,高宗才放弃了这个打算。等到高宗死后,武则天以太后名义临朝称制,任命已经退休的李义琰为怀州刺史,但李义琰思前想后没有接受。他为什么不接受呢?因为他怕,怕武则天报复。果不其然,武则天掌握了大权后,杀了不少异己者,但李义琰却安然无恙。

还有一次,他的弟弟给他买了一些木料,叫他盖一个大房子,他说什么也不肯。后来,那些木料因为闲置的时间长了,日晒雨淋都腐烂了。他为什么不盖大房子呢?还是因为那个字:怕。也就是说,他不是不想,他怕的是因此招人嫉恨,给人留下批评的口实。看来,人要活得坦然,还真得像李义琰那样,心里头存着这么一点“怕”的念头。惟有“怕”,才能自警;唯有“怕”,才能知足;唯有“怕”,才能吃得香睡得实。

崔日用的“名言”:吾一生行事,皆临时制变,不必重专守始谋。每一念之,不觉芒刺在于背也。《旧唐书卷九十九·崔日用传》⑤

官场这碗饭不好吃,其中的甘苦,只有亲历者自知。唐中宗李显复位,经睿宗,到玄宗即位,这期间唐室最高集团的内部,势力交织,明争暗斗,矛盾重重,危机四伏。站错了队,跟错了人,就意味着身败名裂。但正像史籍所评,崔日用“每朝廷有事,转祸为福,以取富贵”⑥。这是他的聪明处,也正是他的圆滑处。

崔日用先是攀附武三思,等到武三思被诛,中宗暴亡,韦后称制,崔日用审时度势,又马上攀附上了时任太子的唐玄宗。崔日用为什么看好了唐玄宗呢?当时的几股势力中,睿宗俨然一个傀儡,不足论;韦后虽然临朝称制,但德行有亏,人心早已背之;太平公主虽然权势熏天,但外强中干;他看好李隆基的,在很大程度上用的就是这种“排他法”。

但不管怎么说,这步棋,崔日用真的走对了,他终于混来了位极人臣的地位和荣耀。不过,他付出的代价似乎是:很累,累心。他的脑筋得时刻转动着,不停算计着,因为只要打个盹儿,就可能反过来被别人算计掉。吃啥样的饭,出啥样的力,这个理儿,他懂。

李林甫的“名言”:但有材识,何必辞学;天子用人,何有不可?《旧唐书卷一百六·李林甫传》⑦

历史是人创造的,记录历史的典籍也是人写的,这就免不了带有写作者个人的思想感情。十分有趣的是,有的史书,撰写者似乎特别敬业,按照他的评判标准,“好人”、“坏人”等等之划分,早已经给你搞定,你只要到目录里一找就可以了。比如说李林甫吧,《新唐书》就把他列入了《列传·奸臣》里。然而,这客观吗?

在帝制的时代,皇帝就是一手遮天的大老板,在大老板手下工作,干好了,受奖赏;干砸了,被炒掉,很正常。维护老板的尊严和地位,秉承老板的意图行事,是一个“员工”基本的“职业道德”。在这一点上,李林甫做的十分突出,唐玄宗之所以那么信任李林甫,这当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然而,说他不择手段也好,损人害己也罢,李林甫就是被扣上了奸臣的帽子,这顶帽子,他带了一千多年;对他的评价,也人云亦云了一千多年。不过,从李林甫的这句话里,确实能感受到他的“独特”。看来,李林甫做宰相一做二十来年,并非偶然,绝不是一个“奸”字所能概括。

魏徵的“名言”:陛下导之使言,臣所以敢谏,若陛下不受臣谏,岂敢数犯龙鳞?《旧唐书卷七十一·魏徵传》⑧

按照哲学的说法,任何事物偶然中都有必然。魏徵的直言敢谏,似乎无人可及,早已经成为忠贞耿直的形象载入青史。这看起来很偶然,然而,偶然中真的有必然。魏徵对唐太宗说的这句话,真实而且简明地道出了这种必然。

凡事都是俩好嘎一好,魏徵不是糊涂蛋,他的耿直,其实藏着大智若愚。不顾对方的反应,瞎干蛮干的事他不会干。关于他那些直言敢谏的轶闻,你就品吧,闪耀着的实在是他的睿智与理性,也不乏带点不露痕迹的圆滑与世故。

人与人的交往,特别是与领导的交往,的确有讲究。聪明的部下,会在恰当的时机,恰当的地点,以恰当的语言,让领导接受自己的意见或建议。最愚蠢的行为导致最难堪的后果是:尽管打着合理化建议的大旗,领导却对你的话充耳不闻,说得难听一点,就是没当狗放屁。更糟糕的是,换来一副小鞋穿,那就更难受。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