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选口号

时间:2022-04-21 17:04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中国科协 | 评论: 次 | 点击:

王选口号

1. 谁给我一些关于 淡泊名利 的人物事例,大约60字,共要三个

王选院士捐赠的人物档案,部分档案已被档案馆列入馆藏精品长期展出。睹物思人,他光明磊落、淡泊名利、谦逊平和、严谨求实的精神和他对社会的贡献,将会永远长存在我们心中;他的典范和楷模作用,都将激励我们前进!

在学者如云,群星灿烂当中,有一位大思想家庄周,世称庄子,虽然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在他的内心深处则充满着对当时世态的悲愤与绝望,从他哲学有着退隐、不争、率真是战国中期道家集大成的人物.

爱迪生是美利坚民族崇尚的那种传奇般的人物——虽未受过良好的学校教育,但凭个人奋斗和非凡才智获得巨大成沪礌高啡薨独胳扫供激功。他自学成才,以坚韧不拔的 。 爱迪生献身科学、淡泊名利。在研制电灯时,记者对他说:“如果你真能造出电灯来取代煤气灯,那你一定会赚大钱。

他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奠基人,在天文学领域有多方面的突出贡献;然而,他又是一位淡泊名利的老人,汉武帝为表彰他的功绩,授他侍中之职,他辞而不就。

就因为他的淡泊、低调,世人对他知之甚少。但随着一颗小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春节老人”口号的提出,越来越多的人对他有了更多的了解。他,就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天文学家落下闳。

2. 近年来中考半命题作文题目,多出几个

题一煤在火炉上尽情燃烧,壶在火炉上不停地欢叫……要求:1、依据提供的情景,或以其作为文章的结尾,写一篇记叙性的文章;或从中提炼一个观点,写篇议论性的文章,或以次作为诗歌的开头……任选体裁,写一篇不少与600字的文章;2、自拟题目,围绕情景展开联想,注意文章蕴涵的生活性。

题二《 的太空家园》首先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可以填限制性的,如“我们”、“英国人”等;也可以填修饰性的,如“奇妙”、“舒适”等。然后根据自己拟出的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题三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根据要求答题。操场上,老师把18个学生平均分成两队,让大家做游戏。

要求每队把放在地上的两串钥匙捡起来,从队首传到队尾。规则是必须按照顺序,并使钥匙接触到每个人的手。

比赛时间开始了,两队的第一反应都是按照老师的做过的示范:捡起一串,传递完毕,再传另一串。两队都用了15秒钟左右。

老师说:“动动脑筋,还可以讲时间减半。”一个队先理解了,把两串钥匙栓在一起传,这次只花了5秒钟。

老师说:“时间还再可以减半,你们还有潜力可挖。”同学们困惑了,怎么可能呢?这时,场外有人提醒道:“规则只要求你按顺序并使钥匙接触到每个人的手。”

一个队突然“悟”了,他们仅用了0.5秒就完成了符合要求的游戏。要求:1、按照材料提供的情景,设想该队是怎样用比5秒钟少的时间来完成这一游戏的。

请用100左右的文字,把这一设想写出来。(设想的情节只要少于5秒钟就可以)2、这则游戏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请联系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一实际,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题目自拟。题四《渴》提示:当你头顶着炎炎烈日在沙漠中独行的时候,当你伫立在长长的书架前与智者进行心灵的对话时,当你坐在桌前操纵着电脑在网络世界里遨游的时候,当你在落后的一隅突然发现世界高科技飞速发展的时候……你是否有一种渴的感觉?要求:请根据以上提示,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适当展开联想和想象,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题五阅读诗人顾城的《远与近》,揣摩出其中的蕴涵,以《距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题六1、人———从———众 | 利用 | 利用 | 利用森———林———木2、众———从———人 | 利用 | 利用 | 利用 木———林———森要求:1、简要说明该示意图内容,写一则说明文2、根据示意图所反映的信息,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议论文,题目 自拟。题七 《我当 后的第一件事》 要求:1、在题目的空格处任选一项:班长,校长,市长,警察,海关关长,炊事员,农民,科学家等等。

2、想象作文,600字左右。题八材料:一个10岁发小姑娘于其80岁高龄的奶奶相依为命,生活十分艰难。

大年三十夜,奶奶忽然患了中风病,不马上医治将活不过这三十夜。危急之中,小姑娘拿出了自己买菜积攒下来的50元钱给奶奶治病。

可是细心医生却发现,这是一张假币……医生该怎么办呢?要求1、围绕材料自拟题目作文,或续写,或议论,形式不限; 2、不少于600字。题九以《身边的老师》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题十中央电视台在2001年3月举行的全国“荣事达”杯电视节目主持人选拔大赛颁奖晚会上,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新闻系的一名选手在全国3000多名参赛选手中笔试第一名(15分钟就答好了题目),而在面试时却第一个落选了。当主持人问他时,他又以机敏的口才赢得了全国亿万观众的极大关注。

问:你认为你长得怎么样(因他有点其貌不扬)?答:我认为我还是挺有创意的。问:你面试为什么落选了?答:我有权保持沉默,但我所有的想法,都将是一种猜测。

我现场没发挥好,评委也没有发挥好。问:你如何对待参赛和落选?答:我以一颗平常心来参赛,即使落选了,我也不会自绝于人民的。

问:你今后如何打算?答:给点阳光,我就灿烂。请以《给点阳光,我就灿烂》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文体不限。

题十一阅读材料,按要求作文。为了迎接新世纪的到来,擂鼓中学正筹备2001年春季运动会。

春季体育运动会的宗旨是:发扬奥运精神,展现自我风采;落实素质教育,增强学生体质。春运会的口号是: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健身强体,报效祖国。

要求:1、按照材料提供的情况,用铅笔或钢笔为该校春季运动会设计一枚形式简洁、理念新颖的会标。2、在会标下面写200字左右的创意文字。

题十二材料:世人往往只顾自己吃喝饶舌,哪里会想到嘴的感受?每天,酒肉饭菜、麻辣异味、痰涎空话、污言秽语俱在嘴里进进出出,嘴别提多难受多辛苦了!可是不知什么缘故,嘴却没有好名声:好吃嘴,五香嘴,刻薄嘴,婆婆嘴,漏风嘴,油滑嘴,脏嘴,臭嘴,嘴真是忿忿不平,有口难言。要求:1、围绕嘴的烦恼 ,结合实际,自命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2、展开联想,写出新意;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题十三材料:从前,有个国王送给国内的每一个孩子一粒种子,让他们回去栽养,并许偌谁的种子能开出最美丽的花朵,谁就将是王位的继承人。一年后,所有的孩子都捧着。

3. 失败不是成功之母 的辩论素材 悬赏高分

① 都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到现在我才知道,这次话是错的!其实失败不是成功之母!确切地说是“失败的原因才是成功之母”!一个人,失败了,却找不到原因,那他下次还会再失败的! ②失败和成功没多大关系。

更不是母子关系。成功不是失败造成的,失败也不会必然性地导致成功。

③"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每个人都会知道,一说起这句话,人们便会想起一些尝试过很多次而没有放弃的人,像爱因斯坦他为了完成统一场理论尝试了上千次.他的成功是失败积累起来的.于是,有些人认为失败多少次都没有关系反正会成功的. 这种想法是错的,"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要加一个前提条件. 如果失败之后不吸取教训,不去寻找失败的原因,不去积极地对待失败,而是认为"失败是成功之母"来自慰.一碰到学习中的困难,不是想办法克服困难,而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对待学习,结果到期终考试,我仍然考不好. 成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挫折与失败是在所难免,但不能总用"失败是成功之母来安慰自己.在失败的时候我们应该进行总结,检讨,吸取教训,积极的心态对待失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失败是成功之母". ④中国有句俗话:失败是成功之母。我看未必。

父母们教育孩子总喜欢举的例子是爱迪生。看看人家爱迪生,发明电灯的过程里为了寻找灯丝,试用了上千种材料,一遍遍的失败,一遍遍的重新寻找,最终他获得了成功。

爸妈们在故事结束时还不忘语重心长的鼓励孩子们:失败不用怕,没有失败哪来成功? 没有失败哪来成功?这真是一件咄咄怪事了,好像在孩子们的道路上,一定要先经历失败,才能到达成功。 我们在做事的过程中有没有失败是或然的,能不能成功也是未定的。

一件事的成功,需要两个方面:主观努力和客观的基础。有了主观努力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必须有客观的事实基础。

如果主观努力了,但事实上根本没有成功的可能,那会造成许多笑话。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人定胜天的观念主导下,我们的人民提出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片面的追求高产,片面的追求人的作用,不顾科学事实的存在,结果使“大跃进”之风愈演愈烈。

“大跃进”的失败固然有当时的政治因素在里面,但我们不要忘了,那个年代上至最高领导人,下达普通的农民,头脑热烈之下,谁又去想想失败的原因呢?一块田里,亩产没达到预定,只是强调肥力的少施,或者是管理的不善,或者是天气的无常。一次次的失败,我们总能用“失败是成功之母”来搪塞,但母亲一遍遍的降临,我们也没能看到她的娇儿——成功的降生。

而客观事实有成功的可能,是不是就一定会成功呢?回答当然是否定的。在一件事情成功的因素里,我们的努力也占有相当的分量。

这种例子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人是一种情感动物,忙忙碌碌,但又喜欢定下种种计划。等人要实施计划的时候,人身体里最恶劣的一种东西也就显示出来,那就是惰性。

孩提时代我们就听过寒号鸟颤颤的呼叫“哆罗罗,哆罗罗,明日就垒屋”,但这种叫声到现在也没能唤醒我们。作为同一品种的动物,也许古人一首叹吟: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最值得我们警醒了。 总之,一件事情的成功是主观努力和客观土壤完美的结合,缺一不可。

和成功相反,失败是主观和客观某一样或者是全部出了差错产生的结果。主观懈怠了,我们可以改正,只要有客观的基础,我们还是可以成功。

如果客观没有成功的基础,我们再怎样努力,那也只是徒劳。我们的先辈不是还试图发明过什么“永动机”吗?甚至若干年前很多人还努力的去证明人是由上帝造出来的,结果当然是荒谬的。

由上可知,成功是成功,失败是失败,它们是完全不可并论的两种概念。如果天时、地利、人和都齐全了,成功自然可以一蹴而就,不必需要失败这个母亲。

而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之说也是站不住脚的。 如果任由“失败是成功之母”的论调在教育界或者科学界流行。

那样人们就不会正确面对失败,反正失败的母亲在了,成功的儿子还会远吗?这种想法只会产生两种效果:一是盲目的再次追逐失败,二是面对失败产生不去冷静的分析原因,盲目乐观。这两种效果最终的后果只有一个——失败。

对失败,我们应该冷静的分析主观和客观的原因,不盲目,也不应该气馁。如果主观原因良好而且有客观成功的基础,我们要找出原因,争取成功;如果客观没有成功的可能,我们要有勇气去放弃。

这就是我们现在需要做的。 1999年1月,在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召开的“创新与人才”座谈会上,我见到王选。

我问:“你以学者的背景思考企业问题,有什么感触?”王选说:“科学家和学者办企业,成功者少。‘失败是成功之母’是对个人可言,对企业则不然。

企业经不起失败,它的失败是其他企业的‘成功之母’。”他说,“我赞赏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理念:如果办企业,学者的先锋精神应该与市场抱负相结合,使学术成就和市场利益结合在一起。

方正连续6年获较高人均利润率,产生了很多弊端,我感受到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中国的公司考虑问题的顺序是情、理、法,。

4. 谁有关于北京精神的文明用语

爱国、创新、包容、厚德。

北京精神沿着三千年的足迹走来了,这是历史积淀和现实风貌的深情融合,是文明素养和道德理念的综合反映,是文化传承和自然特色的精确提炼,是生活理想和人生境界的高度概括。在这灵魂与气质中、在这追求与信念中,北京正在迈向一个新的里程。

我们爱国。我们的血管里流淌着中华民族的血液,我们具有爱国如家的崇高情操。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诗人吟诵着土地,而我们的总理在“遥望星空”:“它是那样庄严而圣洁;那凛然的正义,让我充满热爱、感到敬畏。”在我们北京人身上,有屈原的性格、文天祥的勇敢、林则徐的担当。

我们受到过外族的入侵,但我们从没有屈服过,我们用我们的热血捍卫过祖国的荣誉,用我们的生命谱写过华丽的诗章。2008年,奥运的圣火在这片土地上点燃,我们提出了“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三大理念,我们用辛勤的付出让全世界看到了不一样的中国和日新月异的家乡。

我们创新。三千年的万象更新,一日千里的城市风貌,都是创新给了我们动力和源泉。

创新意味着风险、付出和改变,但创新更给了我们激情、自信和责任。因为创新,我们得到了巨大的回报,新技术提升了我们的生活、新观念改变了我们的人生轨迹。

现在,在我们的身边涌现出了大批敢于失败敢于实践的创新型人才,“中国芯”让世界对我们刮目相看,“水晶石”让科技插上了艺术的翅膀。创新带给了我们无限的活力和创造力,也必然会让古老的北京充满新的生机。

我们包容。因为包容,所以我们善良、我们快乐、我们幸福。

我们向全中国全世界敞开了胸襟,我们唱着《北京欢迎你》把您迎进家门,我们的亲人和朋友遍天下。包容的北京聚集了21家世界500强总部,数量已超过了纽约和伦敦,世界级跨国公司在北京的分部数量也已超过了东京。

包容的北京每年都要举办一次“诺贝尔获奖者北京论坛”,来自各学科的大师们为我们的发展献计献策。包容的北京用最好服务接待国内外的宾客,仅今年十一黄金周中的普通一天,我们的几大旅游景点就接待了207万旅游者。

包容的北京把打工子弟请进了公立学校,让他们和我们的孩子一起读书。包容的精神就是海纳百川的境界和财富。

我们厚德。我们在《周易》中学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我们在清华园里看到过这个校训,我们也听爷爷奶奶讲过先辈的故事,“厚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厚德”在我们北京人身上被一代代传承了下去。我们有李大钊、高君宇,有时传祥、张秉贵,有王选、孟二冬,我们更有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助人为乐、父慈子孝妻贤的普通市民。

“北京精神”就在我们身边,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每天的言行。2006年,北京把《北京的符号》落在了高考作文上:“故宫四合院是北京的符号;天桥的杂耍、胡同小贩的吆喝声是北京的符号;琉璃厂的字画、老舍的作品是北京符号;王府井商业街、中关村科技园是北京的符号……保留以往的符号,创造新的符号,是北京人的心愿。”

北京的孩子们在作文中抒写了他们心中北京的符号,老舍、糖葫芦、颐和园,还有苏东坡……在孩子们眼里,苏东坡大气、豪迈的浪漫主义精神就是北京人热情洋溢、大气豪爽的性格写照。 “北京精神”就在我们心中,不管您来自哪里。

我们在北京生活、劳动、创造,在这个城市我们提升了文明素养,享受了艺术熏陶,开阔了国际视野。我们为生活在这里而自豪,这里是我们每个人的家。

所以,让我们爱北京,爱生活在这里的人民。我们要把“北京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有了这样的精神,我们的北京未来更美好。

5. 求20篇高考满分或者高分作文 要求:1,语言优美 2,构思精巧 3,以

2011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回到原点2头顶灰白的天空,翻过尘土飞扬的马路,我终于可以停下脚步,驻立在那熟悉又陌生的巷口。

我知道,只要再迈一步,我便回到我人生的“原点”——— 那条打从我一出生便孕育我的老巷。那条充满西关风情,予我人生第一课的老巷。

踏着青石板路,我缓缓步入巷的深处。映入眼帘的是久违的西关老屋。

深红的趟栊门前是三级浅平的石阶,某户人家的家猫正慵懒地躺在石阶上,享受正午到来前温和的阳光。偶有微风拂过,老猫用前爪轻轻拨弄脸上的胡子,发出”喵”的一声后,打了个滚又沉沉睡去。

我知道,这是喧嚣大城市的深处才有的悠闲与宁静。而我人生的起点就始于这一片祥和中。

趟栊门后,原本掩着的木门已敞开。借着屋内微弱的光线,我看见头发花白的老爷爷正躺在摇椅上看报纸。

忽然,一个小皮球“嘭”地一声打在了摇椅上,紧接着一个年纪大约只有两岁的孩子屁颠屁颠地走到摇椅旁,揪着爷爷的衣角 “爷爷,球球!”老人摘下眼镜,笑着起身,把孩子揽入怀抱,细声细语地说着:“哦,球球去哪儿啦!在这里吗?不是!啊……在这儿!”只听,一阵铜铃般的笑声传入我耳中,我仿佛看见早已过世的爷爷也曾这么抱着我。是的,在我人生刚开启的那几年,这条老巷承载着来自亲人的无数关怀,西关人特有的温情。

满洲窗,青瓦砖,古榕树,越来越多的景致冲击着我的视觉膜,也敲打着我心。可是,忽然地,一个红得早已褪色却又刺眼的“拆”字赫然出现在我老屋的墙壁上。

这一“拆”字与周遭之景,周遭平和的氛围是何等的不相符。这时,我方惊醒:早在十一年前,这条老巷便已列入拆迁范围,也就是说:我人生的“原点”将要被抹去。

眼泪不争气地涌出我的眼眶,我多想呐喊:这条巷子拆不得,拆不得啊!它不仅仅是我出生的地方,也是培育我温和性格的地方,更是让我感受人间温暖的最初的开始。这里的一花一草,一砖一瓦都是岭南文化形成的开始。

将这里拆掉,就是毁了我的根,就是毁了上百广州老街坊的根!可是,这样的呐喊谁会听见呢?人生的原点,文化的原点与高速发展的经济,与拔地而起的大厦相比,似乎已经变得渺小了。 这夜,我又梦见了久违的老巷——— 不同的是,这次当我回到人生的“原点”时,红红的“拆”字竟然不见了踪影。

【优秀范文】风中的余香 (得分:68分) 那辉煌的盛唐早已过去,但诗歌仍千百年来在人们心间流淌;古希腊的城邦早已覆亡,而那自由民主的星火却依旧蔓延,在更深广的土地上,燃烧了几千年。 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

是的,没有什么可以永存,最宏伟的大厦最终也不过化作历史风尘中的一把碎土,但我们创造过的思想与美,却在它们的载体与躯壳湮灭后,化作历史风沙中的一抹余香,缠绕亘古,永不逝去。 当年左光斗被魏忠贤杀害后,他的喉骨被命令磨成粉,随(后)魏忠贤一饮而下。

连喉骨也彻底地碎了,魏忠贤才彻底放心了,如此,你还如何再上书、进言?他却不知,自己饮下的,是一生的恐惧。那东林党人的傲骨不灭,他们的灵魂成为奸恶之人永远的噩梦,也幻化成为历史一曲永恒悲壮的绝响。

是的,一切都不会过去。形式的过去预言着内涵的永存。

而今,在这个身边风景迅速变化的时代里,你是否曾闻到,那风中的余香?古龙曾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而有生活的地方,有人生活的地方就有传承与遗留。

有那么多人感慨的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丧失,于是他们迫切地想重建,想发扬光大。如此并没有错,只是有许多的文化,它随着历史的云烟,早已很难在当今世界坐上一把辉煌的交椅。

它们的位置,应当成为风中的淡淡香气,人们精神家园的盆景,在无声中滋养与温润我们的感情。那些遗忘是必然的啊,传统的审美,或是略带迷信色彩的习俗,它们其实从未在(我们)身边消散,只是硬性地想换回轰轰烈烈的纪念形式,我们才反会感(觉)[到],它们逝去的姿态。

并且一切都能,都值得成为那风中的余香。逝与留的辩证正是自然与历史最智慧的斟酌。

当表面随着风沙渐渐融化,那内核也正缓缓显露它的精华。时光逝留的沙漏,更能让我们看清一样事物它真正的价值。

大西北的敦煌,曾经的飞天完整而清晰,但对画上它的人,它只是壁画;如今的它虽干涸百孔,却更能承担历史的厚重,真正的杰作,必是经过历史风霜的淘洗,然后逝去了一些,却更余留了真和美。 我们这个时代,是否想让后世回望的时候能找寻到如此一些不灭的精魂?那就让文学的泡沫,让市场的包装淡去些吧,它们,只会在风中逸散。

一直难忘的一次画展,是新兴的画家自办的,朋友看到一幅画问我,那究竟是传统画风还是后现代的?我看着那幅画,很温暖。 那一刻,我仿佛闻到了风中的余香。

《旧书》淡淡的月光从窗外照进来,浅浅地映在房间的地板上,投下柔柔的光辉。 轻轻打开书柜,我看到了我熟悉的书目。

目光在一本本书上游移,不知道该拿出哪一本,本本都是我最熟悉不过的,有厚厚的《红楼梦》,薄薄的连环画,深奥得我至今看不懂的《论语》……一本本书都是我能倒背如流的。我犹疑地看着,突然,一种莫名的心。

6. 近5年来语文中考作文试题

2004年部分省市中考作文题目 济南作文题:“感悟美丽” 长沙作文题:二选一,以“经历” 或善待(自己、亲人、生命……),写一篇作文。

广州作文题:二选一,题目分别是《我也是富翁》、《假如再有一次机会》。 宁波作文题:要求以“小”或“小和大”为话题,联系实际,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温州作文题:话题作文为“问题”,告诉学生人生中、社会上存在很多问题,请学生围绕一个问题写一篇文章。 杭州作文题:请以“心灵的距离”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江苏靖江:以“掌握在自己手中”为话题。 山东临沂作文题:真实的我浙江绍兴作文题:半命题作文,如:______,我成长的伙伴。

成都作文题:对于一个盲人,如果再给他三天的光明,将怎么办。以‘珍惜’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陕西作文题:请你以承诺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诗歌则不少于20行)。 2003年中考作文题 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2003年中考作文题目:《这也是课堂》 2003温州市中考语文作文题 走进网络,拥抱自然,关注特点,研究课题,参加竞赛,服务社会,善待他人,学做家务……生活处处是课堂,这些多姿多彩的课堂能开阔 视野,增长才干;能锻炼体魄,磨练意志,能使心灵得到净化,智能得到开发…… 请以“这也是课堂”为题,写一篇古代“含泪诗词”欣赏文章。

2003淄博市中考语文作文题(转自K12) 根据下列一首歌的歌词提示,按要求作文。 我心中有一个太阳,我心中有一个月亮。

我眼前有一片红花绿草,我听到小鸽子的歌唱。 总有温暖的手牵着我,总有温柔的话送耳旁。

总有一个声音为我带路,总有一个呼唤票在我心上。 我在爱的人间长大,长大的还有我的坚强。

只要我心中有个太阳,心灵就不会黯淡无光。 要求:请以:“心中的太阳”为话题,结合社会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等,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

不少于600字。 成都市今年中考话题作文的话题是:交往 浙江省绍兴市2003年中考作文题:在我人生的储蓄罐中。

浙江省杭州市2003年中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自信,就是相信自己。

自信的人,能正确地对待自己,能以积极的态度源睿嵝抛约耗苋〉贸晒ΑW孕诺谋硐侄嘀侄嘌胁欢辖?BR> 取的信心,有永不退缩的精神,有克服困难的毅力,有战胜挫折的勇气……只有充满自信,你才会不断发展。 请你以“自信”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可以记叙经历,编写故事,发表议论,抒发感受。文体自选,题目自拟。

文中不得出 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江西省2003年中考作文题: “和”字,字祥义丰,意味深远,寄托着中华民族的美好愿望。

对人和善、和蔼,对己平和、气和;家和万事兴,邻和胜亲人;商场上和 气生财,困难时和衷共济;人类向往和乐,世界需要和平。

请以“和”为话题,选择你最擅长的一种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苏州市的作文题目是:请以“牵挂”为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600字。

2003年广东湛江中考语文作文题 在下面两个作文题中任选一个,再自选一个合适的词语(如音乐、读书、挫折、爱……)填到所选作文题中的横线上,然后作文。(70 分,其中卷面和书写占5分) 题目:(1)生活因____更精彩 (2)生命因____更精彩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字数不少于600;(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由mylrl朋友上传) 佛山中考题 以“瞬间”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江苏盐城2003中考作文是以“真”为话题的作文! 2003年浙江丽水市中考作文题 阅读下在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当侵华日军细菌战的淘天罪行逐渐被揭露时,是“王选们”(王选:侵华日军细菌战诉讼案中国原告代表)追求真理的百折不铙让人感动。 当 “九八”洪水奔流而至时,是抗洪将士的奋不顾身让人感动,当“非典灾难不幸降临时,是白衣天使的无私无畏让人感动----感动是成功时师 长的一声提醒,感动是失意是老磉的几句安慰,感动是善待老人、呵护幼小、拯救危难、见义勇为,感动是一个微笑、一句善言、一件寒衣--- 生活中,我们实在有太多的感动!面对感动,你一定会有深切的体验和深刻的认识。

请以“感动”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1、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字数不少于600字。

2、选取你感受最深的材料写作,不要抄袭他人的文章。 3、不要在文中出现你所在学校的名称,以及老师、同学或你的真实姓名。

2003年广州市中考语文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传说中有一种很小的鸟,可以跨越大洋,能够连续飞行几万里。

它需要的只是一小截树枝,它把树枝衔在嘴里。累了就把那截树枝扔到水 面上,然后飞落在树枝上休息一会儿,饿了它就站在那鞭树枝上捕鱼,困了它就站在那截树枝上睡觉。

小鸟的智慧让我们敬佩,小鸟的简单令我们羡慕,小鸟的勇气使我们惊叹。 请以“智慧 简单 勇气”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600字以 上的文章,文体不限。

文中不能出现考生姓名和所在学校的名称。 揭示:考生可以从“智慧 简单 勇气”中任。

7. 中国近代科技发展史

1955年,卫生部生物制品研究所汤非凡等,首次分离出沙眼衣原体并对其生物学性质进行了研究,其研究结果将争论了半个世纪的沙眼病毒病原学假说予以证实。

* 1959年,地质学家李四光等人提出了"陆相生油"理论。

* 1960年,物理学家王淦昌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了“反西格玛负超子”,该粒子是带奇异数的荷电重子的反粒子。

*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 1965年,中科院生物化学所王应睐领导的研究小组,与北京大学等单位合作,经过6年多的艰苦工作,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

* 1966年,我国第一颗地对地核导弹飞行爆炸成功。

* 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 1970年,我国发射成功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 1972年,在水稻育种方面,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袁隆平为首的科技人员育成中国第一个水稻雄性不育系“二九南1号A”和相应的保持系“二九南1号B”;1973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二号”。

* 1978年,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吴汝康等,在云南省禄丰县石灰坝,发现了世界第一个腊玛古猿头骨化石。

* 1980年,南京大学冯端院士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聚片多筹的倍频增强效应,使激光倍频增强效应提高数十倍,为功能材料中利用缺陷开创了新的途径。

* 1981年,中科院生物化学所王应睐等,合成了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

* 1983年,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亿次巨型计算机银河-I,运算速度每秒1亿次。

* 1985年,北京大学教授王选领导的团队研制成功计算机-激光汉字编排系统和全数字仿真计算机系统。

* 1987年,中国科学院物理所赵忠贤领导的科研小组发现起始转变温度超过100k的超导体。

* 1993年,中科院计算所和曙光公司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全对称的多处理机—曙光一号并行机。曙光1000是我国第一台实际运算速度超过每秒10亿次浮点运算的并行机。

* 1999年,中国加入人类基因组计划。以中国科学院为主的科研人员完成了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1%测序任务,获得一大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人类重要功能基因。

* 2003年,清华大学核研院研制的10兆瓦高温气冷实验堆实现72小时满功率发电运行。

* 2003年,军事医学科学院贺福初提出并牵头组织了“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该计划是第一个人类组织/器官的蛋白组计划,我国科学家承担了30%以上的研究任务。

* 2006年,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吴文俊院士领导的课题组,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创立和发展了几何定理的机器证明方法和用机器求解方程的方法。

* 2006年,南京大学闵乃本院士领导的课题组,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建立了介电材料超晶格的理论体系,将半导体超晶格的概念扩展到介电体。

* 2006年,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分析粲粒子J/ψ衰变到1个光子和3个介子的过程中,北京谱仪国际合作组观测到一个新粒子。该新粒子质量约为1835兆电子伏特,寿命约为10~23秒。

* 2008年,我国3名航天员首次成功实施空间出舱活动和空间科学实验。

光明日报重磅文章:复兴路上,汇聚英才成伟业

光明日报重磅文章:复兴路上,汇聚英才成伟业

复兴路上,汇聚英才成伟业

——科技工作者深情回望中国共产党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路

热播剧《功勋》,没有“戏说”,没有美颜,却因汇聚了最闪亮的名字、重现了最火热的历史,给人们带来了最纯净的感动——

核物理学家于敏,为“两弹一星”固守戈壁荒滩,和时间赛跑,与死神擦肩;

核潜艇专家黄旭华,64岁下水进行深潜试验,不计个人安危,只求科研突破;

还有,“两弹一星”元勋孙家栋,历尽失败不言弃,把“东方红一号”送入太空,用事实回击“骑着自行车上月球”的嘲笑;

药学家屠呦呦,置生死于度外、穷尽各种可能,研制抗疟新药青蒿素;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田间扎根,誓为天下父老圆一个“禾下乘凉梦”……

“看到他们年轻的面庞,我破防了”“袁爷爷笑着走来,我瞬间泪目”……观众们留言踊跃,挚情可感。

一个个如江河般宽广激荡的人生,在一双双饱含热泪的眼前展开,在无数颗备受震撼的心灵中流淌!

他们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更是万千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

在中华民族复兴史上,他们始终与党同行、为国奉献,将毕生心血熔铸在灼灼成果中,镌刻下最赤诚的报国印记。而尊重他们、善待他们、关爱他们的,是矢志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中国共产党。

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视创新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尊重人才价值、激发创新活力,向着建设科技强国与人才强国的目标坚定前行。在近日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新时代建设人才强国规划了振奋人心的战略目标。

回眸过往、展望未来,党带领团结各路英才一起走过的,是一条不断延展的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路,承载着中华儿女“誓以所学报祖国”的火热行动与无限深情!

光明日报重磅文章:复兴路上,汇聚英才成伟业

“东方红一号”装配和测试现场。中国科协供图

//

他们为何“以命相搏”?

新中国成立,在中国共产党千方百计聚人才、发展科技利中国的奋战中,他们与党心声合鸣:早日强大祖国,一切为了人民!

//

今天,矢志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中国,70多年前的人才家底,却薄如一张白纸。

深秋时节,朱明远再次读起一封写于1949年底的信。那是父亲、核物理学家朱光亚和其他51位留美学生发出的《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

“同学们,听吧!祖国在向我们召唤,四万万五千万的父老兄弟在向我们召唤,五千年的光辉在向我们召唤,我们的人民政府在向我们召唤!回去吧!让我们回去把我们的血汗洒在祖国的土地上,灌溉出灿烂的花朵……”

“这封信登在1950年3月18日的《留美学生通讯》上。刊登前,父亲已经离开密歇根大学,登上了驶向新中国的轮船。”朱明远说。

彼时,刚成立的新中国人口逾5.4亿,文盲率却高达80%,科技从业人员不足5万,专职研发人员只有600多人。

两相对比,多么显见的资源匮乏——今天,中国仅华为一家公司,全球研发人员就有9.6万名!

正因为人才奇缺,当时的中国被认为“科技发展至少落后西方发达国家一百年”!这成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锥心之痛。

重视人才、渴求人才,是我们党的一贯传统。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提出“我们应当重视专门家”,称赞知识分子“是科学战线上的尖兵”;而此刻,没有足够的“专门家”,没有冲锋在创新创造前线的“尖兵”,百废待兴的中国,靠谁来兴?!

汇聚人才,时不我待!重整支离破碎的旧山河,指向的不仅是物质上的,也是人才上的。

于是,一场重振科教事业、夯实人才根基的新战役全面打响!

——以1949年11月1日中国科学院正式成立为标志,全国各级科研机构逐步恢复、建立起来。到1956年,全国已有地方科研机构239个,研究人员4000余人。

——1949年12月6日,政务院成立“办理留学生回国事务委员会”;12月18日,周恩来通过广播电台,代表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诚恳邀请海外留学生及学者归来建设新中国。空气动力学家钱学森,核物理学家赵忠尧、邓稼先,物理学家何泽慧、彭桓武……都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乃至交涉下克服万难回来了。到1957年,归国的海外学者已达3000多人,约占新中国成立前全部海外留学生和学者的半数以上。

——全民扫盲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了。头裹羊肚手巾的农村青年,盘着旧式发髻的妇女,纱厂的纺织女工,都手握《冬学课本》,从“一、二、三”学起,努力“睁开眼睛”。大中小学的教学秩序,也开始逐渐恢复……

“尖兵”汇聚,基础初成,振兴发展的进军号迅速吹响——1956年1月,“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响彻神州;同年,新中国科技史上的第一个远景规划——《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制定出台,确定了“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方针,拟定了原子能、电子学、半导体、航空和火箭技术等57项重大科学技术任务和616个中心问题。

12年“迎头赶上”,有多难?

很多今天看来“平平无奇”的技术,在当时的中国还是一片空白。时任中国科学院政策研究室主任吴明瑜参与了规划制定,对当时形势印象深刻:国门之外,世界高新技术竞争激烈、快速发展;国门之内,科技事业在一片废墟上重建,很多重要学科或基础薄弱,或从零起步。雪上加霜的是,西方对新中国进行经济技术封锁,战争威胁时刻存在;苏联又于几年后单方面撕毁中苏所有合作协定,撤回全部在华专家……

风刀霜剑无所惧。一番拼搏后,“不可能的奇迹”终究发生了!到1962年,中国人只用6年多时间,就完成了原计划12年完成的任务。次年,党中央制定《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马不停蹄开始新的进军。

实现奇迹靠什么?铁骨铮铮四个字:以命相搏!

20世纪60年代,我国首次地下核爆炸成功。欢呼还未散去,人称“核司令”的程开甲便自告奋勇进入爆心收集实验数据。洞里辐射量有多大?生命会不会受到威胁?谁也不知道。他在直径80厘米的小管洞中匍匐爬行,钻到热浪炙人的核爆空洞中忙碌起来,全然不顾放射性剂量探测笔“嘀嘀”尖叫……

实验条件极端落后,屠呦呦和团队买来7口大缸“土法”提炼青蒿素。因为不通风、缺防护,大量吸入乙醚的她患上中毒性肝炎。病体未愈,她又请缨“用我的身体进行人体实验”,毅然吞下青蒿萃取液“91号”……

为掌握脑血管造影技术而顶着放射线做实验,白细胞只剩常人一半、两次险些丢掉性命的神经外科专家王忠诚;为两弹结合试验立下军令状,“死就死在阵地上,埋就埋在导弹旁”的“阵地七勇士”……

光明日报重磅文章:复兴路上,汇聚英才成伟业

“曾经以为是艰难困苦的关头,却成了中国人干得最欢、最带劲的时候。”“两弹一星”元勋钱三强曾感慨。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赞颂老一辈科学家们的无私无畏。

做事业可以不计名利,为国家就该不顾生死!这样的精神,感召着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员。

“我从中看到了追寻科学真理的执着,但又不止于此。”东南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80后研究员柴人杰说,“这些前辈身上最动人的,是对党和国家的无尽热爱、无上忠诚,是一种为了国家和人民而思谋长远、舍身奠基的大美情怀。”

何以爱得如此炽烈,何以“搏”得如此决绝?因为党对人才的重视、信任与期待无比深重,对“发展科技以利中国”的支持真真切切!

1956年2月1日,毛泽东设宴招待全国政协委员,原被安排在宴会厅37桌的钱学森发现,自己的座签被调到了第1桌,紧挨毛泽东。坐定才知,是毛泽东看到名单后特意调换的。

钱三强、邓稼先、李四光……很多人都从一件件小事中感受到党的爱才敬才之情。

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离休干部白振刚撰文回忆,三年困难时期,国家领导人率先勒紧裤腰带,自报每月粮票的定量比绝大多数男性干部低。但在这样的情况下,党中央依然关心着知识分子。当时,中央书记处批转了国务院秘书长习仲勋的相关报告,指示对在京高级知识分子在肉、蛋、糖、烟四类副食品供应上给予照顾。

1961年7月19日,《关于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当前工作十四条的意见(草案)》作为中央文件下发。这份被邓小平称为“科学工作的宪法”的文件,是主持全国科学技术工作的聂荣臻认真调研、广开言路后组织编写的。这位国防工业和“两弹一星”的指挥者态度鲜明:“科学技术方面的问题,听科技人员的!”

党以国士待我,我以国士报之!

很多科学家写下入党申请书。“党待我如同母亲,我渴望她拥抱我。”气象学和地球流体力学家曾庆存心声炽烈。

在党的领导下,在火热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奔涌的创新活力汇聚成一片希望蓝海。

1958年,第一台国产电子管计算机“103机”问世。时任中科院党组书记张劲夫喜不自胜,为它起了个“小名”:“有了”。

有了什么?有了一个又一个“零的突破”,有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初步根基,有了国际科技竞技场上的“中国声音”!

国防工业的硬气有了——1956年7月,东北某机场,一架喷气式歼击机腾空而起,机身上印着鲜红的代号:“中0101”,意为新中国,第一批,第一架。当年的国庆阅兵式上,4架歼击机飞越天安门上空。正在天安门城楼上检阅的毛泽东指着飞机,加重语气对外国朋友说:“我们自己制造的飞机飞过去了。”

基础研究的底气有了——数学家陈景润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天文学者在世界授时研究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光学、生物、化学等研究向着国际前沿挺进。

更为合理完备的工业布局有了——20世纪60至70年代,波澜壮阔的三线建设轰然开启,中央投入资金数千亿元,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一批各具特色的新兴工业基地和新型工业城市在崇山峻岭中拔地而起,中西部地区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成渝铁路建成通车、武汉长江大桥飞架南北、“陆相生油”理论打破“中国贫油”说、“两弹一星”试验成功、“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

华章拉开序幕。新中国在艰难跋涉中构筑了自己的科技体系,新老相继的人才梯队登台亮相,熠熠生辉。

//

他们为何如沐春风?

改革开放大潮涌动,解放思想、解放人才、解放科技生产力。蓄积已久的热情与才干,在冰河解冻的春天喷薄而出

//

历史长河奔流向前,总有险滩须渡。十年浩劫过后,饱经磨难的国家、民族与个人,终于迎来了浩浩荡荡的春天。

这是“知识改变命运”的春天,打开一扇希望之门,鼓舞人们迎着光亮前行。

1977年秋,16岁的湖南农家少年贺福初考取了县文工团。对于穷到要靠讨饭过活的贺家而言,这无疑是个“大喜报”——“七个兄弟姐妹中,我最能唱会跳。去团里既能吃上公家粮,干的还是轻省活儿,可不是天上掉馅饼吗!”贺福初笑着回顾。

但,几天后,他便从知青点听到“小道消息”:“要恢复高考啦!可以靠本事读大学了!”心跳立即“怦怦”加速。正因痴迷读书,他才宁愿半耕半读也不放弃学业。此刻,挡在梦想前的那道墙就要倒下了,难道不该试一把吗?

铁了心,等!哪怕是一线机会,也要等!

不久后,中止10多年的高考真的来了!贺福初和全国570万名考生一起走进考场,并跻身被录取的27.3万人之列。因深感自身基础不牢,他放弃机会“回炉”一年,次年考入复旦大学。

科研之门从此洞开。许多年后,湖南乡间少了一个文工团员,国际学界多了一位细胞生物学与遗传学领军人。今天的贺福初,已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牵头实施国际大型合作计划“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并连获突破。

太多的人生转折在这一刻上演。广西第六地质队19岁的航空物探操作员黄大年考入长春地质学院,后来放弃国外优厚待遇毅然回国,带领团队助力中国“巡天探地潜海”,填补多项技术空白;21岁的河北张家口市邮电局工人康克军考入清华大学,成长为辐射成像领域学科带头人,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实验工业CT系统……

“恢复高考,是邓小平复出工作不到一个月后,主持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并当即拍板的,既是参会专家学者的一致心声,也是他一段时间深思熟虑的结果。”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说,“这不仅福泽几代青年,也为改革开放提供了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

这是还知识以尊严的春天,令知识分子重归应有的价值定位。

1978年3月18日,38岁的数学家杨乐走进人民大会堂。这一天,全国科学大会召开了!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邓小平的讲话新论迭出,振奋人心;“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郭沫若书面发言,热烈如火。

台下一次次掌声如潮。“我82岁了,从今天开始要当28岁来过!”中国农业科学院原院长金善宝难掩激动之情。

“大会前后,党中央还有一系列重大举措拨乱反正。比如,给知识分子平反昭雪,恢复学术职称,加强国际学术交流等。”杨乐告诉记者。会后不久,他赴苏黎世参加国际函数论会议,所作报告引发关注;1980年秋,中国科学院恢复学部建设,新增选的280多位学部委员中,他是最年轻的一个。

这是为智慧“松绑”的春天,科技资源的活力如大河奔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一声春雷,中国在改革开放中飞速前行。1988年,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技术与经济建设之间关系的认识更趋深刻:“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

光明日报重磅文章:复兴路上,汇聚英才成伟业

今日深圳

南国深圳,小小渔村走上蝶变之路。很多“闯将”身怀技术前来“赶海”,为经济特区注入创新动能。

北京中关村,大大小小的科技企业快速汇聚,从1983年的11家猛增至1988年的140多家,其中电子信息企业占80%以上,营业额突破7亿元……

“市场活了,企业多了,迫切需要科技人才发挥作用。通过服务经济建设取得报酬,这在今天看来再正常不过。但当时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观念还没跟上,掀起了一场风波。”光明日报原记者谢军回忆。

1982年12月23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发表谢军采写的报道《救活工厂有功 接受报酬无罪》,为应邀在乡镇企业兼职却被控“受贿”的工程师韩琨发出呼吁。最终,中央书记处一锤定音:韩琨无罪。

一大批“韩琨”从地下转到地上,“星期天工程师”由非法变成合法;1985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人才合理流动有了法定依据,众多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迅速发展。

这是放眼世界的春天。“开窗放入大江来”,对外开放的中国,决不闭门于世界科技浪潮之外。

1986年的世界,正被一轮又一轮新技术竞争猛烈冲刷。各国纷纷跟进,中国作何选择?

3月,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4位科学家联名起草的一份建议递到邓小平案头:尽快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

两天后,邓小平批示: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8个月后,《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纲要》正式发布,“863计划”即刻启动。

中央毅然划拨100亿元专款用于计划实施,大大高于科学家们“一年两个亿”的期待。而当年,全国财政总支出仅2300亿元左右。

科技攻关计划、星火计划、火炬计划……我国新时期科技发展战略框架逐渐形成,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发展高新技术、加强基础性研究,3个层次的纵深部署给了科学家们更大可为空间,也激起了更加火热的斗志。

“我们必须跨越,否则将被世界越甩越远!”计算机专家金怡濂将所有精力集中于一点:发展中国的高性能计算机。当时已年逾花甲的他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借助放大镜、手电筒,一个个检查成千上万个焊点,一次次累到虚脱。数年后,“神威”高性能计算机横空出世,赶超国际先进水平。

为了让中国走上世界超导研究最前沿,物理学家赵忠贤带着团队住进条件简陋的实验室,夜以继日拼命干。饿了煮碗白面条,累了坐着打个盹,无数个日夜,终于获得了40K以上的高温超导体,推翻了多年来国际物理学界奉为经典的理论。

从1981年到1993年,“当代毕昇”王选先后研制出汉字激光照排的六代出版系统,大规模推广应用,使得中国印刷业从此“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项目连续15年得到国家有关部委的拨款支持。否则,不可能渡过样机研制和商品化的艰难过程。”王选生前秘书丛中笑感慨,正是党和政府在这一时期不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才使得王选等知识分子能够如愿科技报国。

创新成果竞相涌现——1980年5月,“东风五号”洲际导弹全程飞行试验圆满成功;1983年12月,“银河”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1988年10月,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1991年12月,秦山核电站建成投产……

进入新千年,创新力量更澎湃,科技发展更飞速,更加深切全面地惠及民生——

2000年,西电东送工程全面启动;2001年6月,青藏铁路开工,2006年7月1日全线建成通车;2008年8月1日,中国第一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营……

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启动实施,科技、教育政策不断落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已经“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以人为本、效能优先,成为建设人才强国的重要指针。

知识改变命运。无数个体的命运汇在一起,改变着一个国家的命运。在解放思想、解放人才、解放科技生产力的新天地中,蓄积了巨大发展动能的中国,向着改革发展与人才工作的新起点铿锵迈进。

光明日报重磅文章:复兴路上,汇聚英才成伟业

我国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建设团队。中核集团供图

//

他们为何厚积薄发?

一个时代尊崇什么、褒扬什么,反映着这个时代的价值取向,标定着这个时代的精神高度

//

今年101岁的两院院士陆元九,99岁才退休离岗。作为我国自动化科学技术开拓者之一,他的贡献贯注于“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用一生践行着少年时立下的志向:学好科技救中国。醉心科研的他时刻提醒自己:上天的东西,99分都是不及格;也嘱托后学,把创新当作没有终点的长跑。

6月29日,党的百年华诞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国共产党党内最高荣誉——“七一勋章”,颁授给这位老人。

获得这一殊荣的,还有71岁的“钢铁裁缝”艾爱国。半个多世纪以来,他终日奋战在高温火花中,攻克数百个焊接技术难关,为国家培养焊接技术人才600多名。颁授当日,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大国工匠,国家就需要你这样的人。”

既重科研巨匠,也敬能工巧匠,中国共产党用最高礼遇诠释了新时代的人才理念与爱才情怀。

在国家最高荣誉——“共和国勋章”得主中,于敏、孙家栋、黄旭华等科技工作者赫然在列。

自从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制度建立以来,至今已有33位著名科学家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一大批老中青科技工作者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等国家科技奖励。“这项政策太英明了,它像灌溉的闸门似的,一打开,广大知识分子的聪明才智就发挥出来了!”袁隆平曾经说。

让创新活力竞相迸发,让创新源泉充分涌流,正是新时代我们党人才工作的重要旨归。

从“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到“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从“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到“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深入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今天,我国人才资源总量已达2.2亿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7839.8万人,各类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达480万人年,居世界首位。

大国执政党的爱才重才、聚才育才之情,在一个个具体场景中生动展现。

光明日报重磅文章:复兴路上,汇聚英才成伟业

探月工程相关科技实物。中国国家博物馆供图 余冠辰摄

2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亲切会见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党的十八大以来,这已经是习近平总书记第三次会见探月工程参研参试人员了。探月工程首任总指挥栾恩杰坐在会场,满心激动。青年时代,他本以为自己会做个修缝纫机、手表的工程师,却在党的安排下走上了航天道路,自此亲历了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全过程。2020年12月,80岁的他不顾严寒,赶赴内蒙古四王子旗着陆区等待嫦娥五号返回器“回家”,热泪盈眶。令他欣慰的是,今天的航天队伍中,青年成为绝对主力,在中国航天科工、航天科技两大集团中,35岁及以下人才均占总数一半以上。

“是党和国家给了我们建功立业的舞台,让我们得偿所愿:为国家铸就钢铁强盾!”令我国防护工程学科创立者钱七虎念念不忘的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他颁发国家最高科技奖,在每次两院院士大会、“科技三会”发表重要讲话,多次就科技创新作出重要指示;党中央每年安排科技工作者参加北戴河休假,还在春节之际亲切看望……

老科学家们的个人成长史,与新中国的科技创新史清晰交叠,映射出党对“人才”二字的深切渴望,对“创新”一事的执着追求;印证着党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

建功立业是人才最大的需求,为人才成长创造条件、破除障碍,是对人才最好的托举。

2016年,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央和国家相关部门配套出台政策140余项,各省区市出台改革政策700多项;今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推出7方面25条“硬核”举措,条条指向科研经费管理改革中的经年顽疾。

身处“科技国家队”,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长钱韦对这些改革利好深有体会:“都是动真格、出真招的实在措施!‘破四唯’和人才分类评价制度的建立、‘揭榜挂帅’制度牵引等改革举措,极大促进了研究所的人才和团队建设。一大批自主培养的优秀青年终于能够打破‘玻璃天花板’,实现自主研究的学术抱负了。”

当被问到近年来人才政策对自己的帮助,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教授王森毫不犹豫甩出两个字:“巨大!”

王森出身农家,大学毕业后被工作单位推荐深造,一路成长为博士生导师。土地情结深厚的他常年深入田间地头,帮助农民发展枣树种植产业,实现脱贫致富,自己也获得中国专利奖等多个奖项。近年来,对他助益最大的,是教授评聘标准的不断优化。“现在评四级到三级教授,要看申请人是否将科研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否以科研推动了产业发展。这对于我们这些不只钻实验室,还致力于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研究人员来说,简直太给力了。”

最近,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副研究员戴陆如尽十年之功自主研发的“快速超高分辨双光子显微镜”样机已投入使用,正逐步实现产业化。

“显微镜是生命科学研究的眼睛,而现在我国生命科学显微镜百分之百依赖进口。我们的研究,就是为了解决这个‘卡脖子’技术难题。”戴陆如说,“以前,我和实验室成员虽然有科研突破,论文指标却比别人少,评职称时很吃亏。现在有了‘破四维’的导向,相信我们的产业化成果会得到合理评价。”

创新从来不易。勇闯“无人区”,既需要党和国家政策高位引领,也需要地方与各级机构以良好机制保驾护航。

2016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了南昌大学国家硅基LE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殷切嘱托: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教育方法,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造就更多的合格人才、创新人才。为落实总书记嘱托,南昌大学通过科教融合打通产业链,还设置了学科特区,制定了新型人才激励政策。“得益于这些改革,5年来,我的科研团队获得了‘大丰收’。”江风益教授喜不自禁。他的研究领域是半导体照明,产业链长,此前实现上中下游产业链协同推进“难上加难”,而现在,一切都越来越好。

包容开放的政策、海纳百川的气概,引燃了全球英才来华创新创业热情。改革开放初期的“出国潮、留学热”,变成了今天的“归国潮、来华热”。

2008年,41岁的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辞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职,全职回国,执教于母校清华大学。当时他已在癌症治疗研究方面开辟新路径,他的离开,让美国生物科学界颇为不解。

为什么回国?他的答案简单真诚:“我始终都是炎黄子孙。现在有能力为祖国贡献一份力量了,为什么不回去?”

光明日报重磅文章:复兴路上,汇聚英才成伟业

今天,施一公全力以赴投入西湖大学办学之中,致力于培养“有社会责任感、有过硬基础研究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

令很多归国人才感慨的是,今天归国能拥有的研究条件、生活保障等,与钱学森时代相比已发生巨大变化:以前回国,是“祖国需要我”,现在,更是“我需要祖国”。

在这片充满鼓励与信任的热土上,各类人才尽展所长,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

有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胆气——10月26日,当“九章”量子计算原型机在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现场被万众观瞻,一则最新消息刷屏:“九章二号”研制成功,处理特定问题的速度比超级计算机“快亿亿亿倍”。同时问世的还有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二号”,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唯一在两种物理体系达到量子计算优越性里程碑的国家。

有面向经济主战场的底气——作为普遍应用于大型工程的“入地”利器,装上“中国芯”的国产盾构机已成为亮眼的“中国名片”。忆起研发最初的艰难,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杜娟感慨不已:“没有技术,没有指导,几乎是从零开始。一路上摸爬滚打,常常是刚从一个坑爬出来又掉进另一个坑。”

有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志气——神舟、天宫、天舟、嫦娥……中国航天一次次刷新纪录,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149厂对接机构总装组组长王曙群参与了多种型号航天设备的科研生产和发射任务。他自比一颗“螺丝钉”,30多年精心打造“国之重器”。

有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勇气——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钟南山等院士不惧艰险请战出征,代表国内最高水平的“重症八仙”驻守武汉。同年3月16日,陈薇院士领衔研发的重组新冠疫苗在全球率先启动Ⅰ期临床试验,4月12日,又在全球率先开展Ⅱ期临床试验……“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他们用实际行动写就忠诚誓言。

八年脱贫攻坚,筑基全面小康,一大批科技工作者默默挽起裤脚,从实验室转战广袤原野。

李保国,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帮助农民增收58.5亿元,带领10多万群众脱贫奔小康,人称太行山上“新愚公”;苏海兰,福建省农科院高级农艺师,80后科技特派员,带领南平乡亲们种植“七叶一枝花”,把“濒危之花”打造成带动发展的新产业……党的十八大以来,20世纪90年代福建南平探索出的科技特派员制度大放异彩,全国科技系统累计选派28.98万名科技特派员,在贫困地区建成1290个创新创业平台,建立7.7万个科技帮扶结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人工合成;中国北斗为世界多国提供精准卫星导航服务;“鲲鹏”展翅,“蛟龙”入海,“天眼”巡空,“悟空”探天……更多精彩,正在今天的中华大地次第呈现。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说:“从前美国那些科技公司的老板,想要看看世界最前沿的科技,只要推开门就行了,现在他们还得飞去中国一趟才算看全了。”

这是中国科技的厚积薄发,是中国科研人的成绩与骄傲,更是党的人才工作结出的累累硕果!

//

他们为何底气十足?

队伍迅速壮大、舞台更加宽广、效能持续增强,人才支撑事业发展的力度之大前所未有。进军“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号角已经吹响,队伍已经出发

//

新时代的长征路,从未止步。伟大事业对优秀人才的渴求,随着时代主题、立足阶段的变化加速演进。

当新中国历史上首个以中央名义召开的人才工作会议隆重启幕,党管人才的理念愈加彰显,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更为清晰,“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进军号角,已然坚定吹响。

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创新高地,该是一幅怎样的图景?

“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因此,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世界重要人才中心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二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甚至互为因果。”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孙锐分析。

“要有一支由战略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引领、在一些行业或产业领域占据世界领先地位的高水平人才队伍,要有丰富优质、具有支配性的科技创新资源,要有密集活跃、能产生重大标志性成果的科技创新活动,还要有适宜创新创业的开放文化。”宁波大学副校长赵全军认为,四大要素不可或缺。

在复旦大学全球科创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姚凯看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划定的战略布局,尽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是当下关键——“惟其如此,才能形成有力的战略支点和高质量雁阵格局,为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实施奠定坚实基础”。

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我们底气何在?

深圳,奥比中光科技有限公司CEO黄源浩安放梦想的地方。

“我儿时读了一本描写深圳证券交易所‘股城风云’的书,从此对深圳印象深刻。在美国读完博士后,我决心回国创业。考察了几个大城市,最终选了深圳,因为它的‘节奏’我特别喜欢:快速、紧凑,一直向上走。”黄源浩说。

公司落户深圳5年,便成为国际领先的独角兽企业。黄源浩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深圳的人才环境、创新政策。“政府服务意识强、效率高,能做到‘一企一策’精准支持;拥有智能硬件行业发达的产业链;敢闯、敢干、敢为天下先的城市品格,对企业家是一种精神支撑。”

“深爱人才,圳等您来,”深圳以随处可见的温暖话语,向天下英才发出邀约;每年11月1日的“人才日”、全国首个以“人才”命名的公园,体现出这座创新型城市爱才重才敬才的内核。一个个国家级、省级战略性创新平台在此落地,为协同创新提供广阔舞台;从中微子实验站到散裂中子源二期,从人类细胞谱系到冷泉生态系统,一大批科技基础设施正加紧建设。

不仅粤港澳大湾区。北京、上海,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共识正快速形成。

在2020年《自然》指数全球科研城市排名中,北京名列第一。丰沛的人才和资金、集中的科研设施、密切的国际科研合作网络,被认为是北京打造国际科创中心、高水平人才高地的突出优势。“下一步,我们会把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主阵地,形成更加突出的先发优势。”北京市相关负责人介绍。

“上海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最看重的应该是高层次人才占比、青年人才占比、学术和科技交流密度频度、卓越的人才文化和品牌、开放包容大气的人才氛围。”姚凯表示,“要率先在全国乃至全球提出更多前瞻性、突破性的政策与创新举措。”

要做好育才引才聚才的地域布局,更要重视以创新为核心素养的人才队伍储备。

“我国科技队伍规模已经是世界最大,当前党和国家的政策重点指向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期待着出现更多世界级科学大师、科技领军人才和尖子人才。”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研究员丁明磊分析。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吴江表示:“从2020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最新榜单看,我国创新指数全球排名第12位。2020年《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报告》显示,我国的人才竞争力排在132个国家中的第42位。今后如果按照中央部署,在吸引国际人才、职业技术技能培养等方面加大力度,一定能够打开更好的局面。”

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是构筑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重要着力点。组成这股力量的,是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在当今中国充满活力的人才版图上,这些力量相携相助,共同生长。

“‘一人相当于5个师’的钱学森、使中国进入‘深地时代’的黄大年、让中国雷达拥有国际领先核心技术的刘永坦……战略科学家不仅要有理论性贡献,更要有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创新成果。在他们引领下,其他几类人才各展所长,才可以做到人才储备‘科学编队’、结构合理。”孙锐认为。

令专家们满怀信心的是,今日中国,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举措越来越实、步子越来越快,日益丰富的“大国重器”,给了很多人在实战中一展身手的机会。

2018年10月24日,港珠澳大桥通车运营。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张肖宁等承担了多项重要研究,并在7年多时间里为大桥岛隧工程项目培养了56位工程硕士;为突破“卡脖子”技术,大桥岛隧工程总工程师林鸣率领团队开发了16套系统和装备,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安装技术,还培育了一批年轻人才,“都是未来的卓越工程师”!

同样一派欣荣的,是各个领域的青年科技人才。

2020年年底,“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完成13次下潜海试,8次突破万米,成功创造了10909米的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奋斗者”研发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4岁,35岁以下青年比例达75%。

在基础研究领域,青年学者也已成中流砥柱——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成果完成人平均年龄44.6岁,第一完成人平均年龄52.5岁,分别比2018年下降了2岁和2.6岁。

光明日报重磅文章:复兴路上,汇聚英才成伟业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会场。新华社发

当前,中国科学家全球影响力正逐渐提升。在科睿唯安发布的2020年度高被引科学家名单中,中国科学家人数激增,已占据总数的12.1%。我们正充满自信,构建诸多领域的人才竞争比较优势。

破浪而前行,知难更勇进。或许,我们当从一位老人的热切期望中,汲取加快建设人才强国的决心与力量——

10月28日,黄旭华院士向中国船舶七一九所捐赠1100万元个人所获奖金,作为科技创新奖励基金,以激励更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希望通过我的捐赠,让更多人关注、关心、支持科研、教育和科普事业。”老人深情回顾了自己那代人白手起家,最终变不可能为可能,研制出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的故事。“一代当比一代强,希望你们树立敢于创造的雄心壮志,勇攀科技高峰,为铸就‘国之重器’再创辉煌!”

“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时刻激励着我们:不负百年大党的爱才重才情,为了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拼搏奋进,再立新功!

爱之深,盼之切。

(作者:光明日报报道组,报道组成员:本报记者常戍、王斯敏、齐芳、詹媛、袁于飞、杨舒、刘梦、李晓、崔兴毅、杨飒、丰捷)

激扬雄心壮志 勇攀科技高峰

本报评论员

古人说,“国势之强由于人”。

近代中国的历史,生动印证了这句话。遥想新中国成立之初,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短短数十年,我们这个饱经沧桑的东方古国,重新昂然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我们这个备受磨难的民族,重新焕发出蓬勃的青春朝气!

新中国的诞生,是中华民族结束近代“颓势”的历史转折点。一个新生的政权,人民的政权,激活了这个具有悠久文明传统的国家的精神凝聚力。“苟利国家,不求富贵”,行远自迩,踔厉奋发,从历尽周折远涉重洋报效祖国的归国科学家,到主动奔赴西北大漠深处隐姓埋名搞核试验的名校学子,广大科技工作者在党的领导下,踊跃参与火热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向科技进军”,不计名利,甚至不惜舍命相搏,终于奠定了新中国科技大厦的初步根基。

人才开创历史,劳动铸就辉煌。回望历史,共和国大厦的一砖一瓦,无不浸润着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汗水心血与家国情怀。从钱学森、邓稼先、李四光,到于敏、黄旭华、孙家栋,一个个闪亮的名字,撑起了新中国科技事业的脊梁。看如今,“嫦娥”奔月、“蛟龙”深潜、巨舰破浪、高铁飞驰、通信畅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人才与科技工作全局,国家科技硬实力激荡着东方古国的青春朝气,饱经磨难的中华民族正意气风发地走在复兴征程上,这不正是当年那些追梦赤子们无限憧憬的美好未来吗?

“多士成大业,群贤济弘绩。”历经千山万水,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前所未有地接近,我们比以往任何时期更需要人才、渴求人才。高端芯片、航空发动机、高端数控机床、轴承钢……“卡脖子”技术清单就是科研攻关清单,就是新时代科技工作者的“腊子口”“娄山关”。关键领域核心技术讨不来要不来,实现自主可控就是新时代的“国之大者”。广大科技工作者必须激扬雄心壮志,挑起这副千钧重担,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不断攀登世界前沿科技的新高峰。

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不是喊口号,而是要自觉遵循人才培养和使用规律,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让创新活力竞相迸发,让创新源泉充分涌流。“破四唯”、涉险滩、闯难关,查纠科技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就是要把科研人员从无谓的迎来送往中解放出来。特别是近期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从提高全社会研发投入,到组建科技创新主力军队伍,从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到形成我国在全球竞争中的人才比较优势,一张清晰的新时代人才强国路线图与时间表徐徐铺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人才支撑更加坚固扎实。

“跨越过星辰大海,赤子心热血澎湃,用青春谱写精彩。”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面对无数先辈殚精竭虑开创的而今盛世,我们这一代人更当前赴后继、顽强拼搏,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让洪流奔腾的科技人才大军驱动中国巨轮向着民族复兴的光辉彼岸破浪前行!

来源:《光明日报》(2021年11月3日1版)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