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阿斗的名言
时间:2022-04-22 07:28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树人谈史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刘阿斗的名言
1.刘备白帝城托孤勉谕刘禅的名言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翻译:不要认为好事很小就不去做,不要认为坏事很小就去做。
启示:这句话讲的是做人的道理,善,即使是小善也必须要做;恶,即使是小恶也不能去做。
原文:
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裴松之注 :“朕初疾但下痢耳,
后转杂他病,殆不自济。人五十不称夭,年已六十有馀,何所复恨,不复自伤,但以卿兄弟为念。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於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莫以恶小而为之,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读汉书、礼记,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
典故:
这是刘备去世前给其子刘禅的遗诏中的话,原句为:“勿以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目的是劝勉他要进德修业,有所作为,不要再好吃懒做。好事要从小事做起,积小成大,也可成大事;坏事也要从小事开始防范,否则积少成多,也会坏了大事。所以,不要因为好事小而不做,更不能因为不好的事小而去做。小善积多了就成为利天下的大善,而小恶积多了则“足以乱国家”。
三国刘备文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讲的是做人的道理,只要是善,即使是小善也要做;只要是“恶”,即使是小恶也不能做。这句话值得让世人知道并铭记在心。后世人传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2.求篇名言故事
1 乐不思蜀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又称"刘阿斗"。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máo)封他为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并让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 魏王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 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乐不思蜀”这个成语,来形容有些人安于现状,乐而忘返。还形容有些人乐而忘本。
2
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3哀鸿遍野
解释:比喻到处都是呻吟呼号、游离失所的灾民。哀鸿:哀鸣的大雁.
《诗经·小雅》中有一篇题为《鸿雁》的诗。其中有两句是:“鸿雁于飞,哀呜嗷嗷。”
它的意思是说:鸿雁找不到安栖的地方,没有目的地飞着,悲哀地叫着。形容流离失所的难民呻吟呼救的凄惨景象。
由于这两句诗,后来人们就把不得安居的难民叫作“哀鸿”;形容受难的人民极多,几乎到处都有,就说是“哀鸿遍野”或“遍地哀鸿”。
原诗中“哀呜嗷嗷”的“嗷嗷”两字,后来还常常用来形容啼饥叫饿的嘈杂之声,例如“嗷嗷待哺(哭哭嚷嚷地急切盼望给点吃的)”。
刘禅投降后写下“中山寨”3个字,群臣不解,司马昭:倒过来念
俗话说得好,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刘禅在投降曹魏后,虽然已经表达了“乐不思蜀”的态度,可仍然遭到了司马昭等人的猜忌,甚至还有大臣向司马昭建议除掉刘禅以绝后患。无奈之下,刘禅只好在大门上挂了一块牌匾,上面写着“中山寨”3个字。
曹魏群臣不解其中含义,就把这件事告诉了司马昭。谁知司马昭听说后哈哈大笑,告诉大臣免除刘禅死罪。群臣不解其中含义,司马昭对大臣们说,这3个字不妨倒过来念。原来,刘禅所写的“中山寨”这3个字,倒过来念就是“寨山中”,也就是说刘禅借此向司马昭表达了自己愿意归隐山野的愿望。
人们常常用“扶不起的阿斗”来形容那些庸碌无能之人。因为阿斗是刘禅的小名,所以刘禅在人们眼中也就成了庸碌无能之人,再加上刘禅说出的那句“乐不思蜀”的千古名言,似乎更加坐实了刘禅是一个无能之辈。然而从刘禅投降后的表现来看,他似乎并不像人们说的那样庸碌无能,他的一言一行都充满着深刻的智慧。若非如此的话,他一个亡国之君,又如何能在虎狼环视的曹魏得以幸存呢?
在古代历史上,亡国之君的结局通常都不是很好,而刘禅却是一个例外。他投降曹魏后被封为“安乐公”,一直居住在繁华之地洛阳,直到64岁才去世。以当时的平均寿命来说,刘禅可以说是得享高寿了,对于他这样一个亡国之君来说,这样的结局已然是堪称完美。换作任何人处于他当时状况下,都不见得能比他处理得还好。由此可见,刘禅并非外人眼中看来的那么昏庸无能,他还是具有很高的政治智慧的。
刘禅其实挺无辜的,他在世人眼中成为一个昏庸无能的皇帝,主要的原因还是出在诸葛亮身上。因为在人们眼中看来,刘禅有诸葛亮这样算无遗策的三国第一谋士辅佐,都没能完成振兴蜀汉的大业,那不正说明他是一个无能之人吗?事实上并非如此。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诸葛亮一直是忠臣和智慧的代表人物,他对蜀汉的忠心以及他的个人智慧,在过去的一千多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推崇。尤其是他留下的《出师表》和《隆中对》等千古名著,至今依然令人们叹为观止,被他的伟大情操和智慧所折服。可是,如果说刘禅有了诸葛亮的辅佐,就一定能完成复兴蜀汉的大业,这似乎太武断了一些。
诸葛亮在军事和谋略上确实具有过人的智慧,然而他为了匡扶汉室统一中原,在7年的时间里先后五次北伐曹魏。如此频繁的战争,极大地消耗了蜀国的国力,对蜀国的未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诸葛亮的数次北伐都没有产生收益,这种只有付出没有成果的北伐,对于经历了夷陵之战失败的蜀汉来说,完全是一种极大地负担。
也许对于诸葛亮来说,北伐统一中原是他一生的执念,甚至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也仍然坚持在北伐的第一线。可对于蜀汉百姓来说,诸葛亮这样频繁地发动战争,绝对不是他们愿意看到的。数次北伐取得的成果微乎其微,却消耗了大量的物资和人口,蜀汉前期好不容易积累的国力,在这几次北伐中被消耗殆尽。
当诸葛亮病逝在五丈原时,蜀汉已经注定了灭亡的命运,这只是个时间早晚的问题。从历史上的一些例子来看,像蜀汉这种情况,多则十余年,少则数年就会灭亡。然而令人感到惊奇的是,蜀汉在诸葛亮去世之后又坚持了30年的时间才被曹魏灭亡。在这漫长的时间里,起到关键作用的就是刘禅。
诸葛亮去世后给刘禅留下的政治遗产,除了被消耗一空的国力,就是他世之后产生的负面影响。毫不夸张地说,诸葛亮在蜀汉百姓心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他的去世对蜀汉百姓的打击可想而知。而刘禅却不得不面对这些问题,他除了要休养生息积蓄国力之外,还需要重新建立蜀汉百姓的信念。
这对任何一个皇帝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事,然而刘禅却做到了。在强敌环伺的三国乱世,刘禅虽然最终没能守住父亲刘备留下来的基业,可他却尽自己所能让蜀汉的国祚延续得更长久一些。毫不夸张地说,在历史上那些守成之君中,刘禅绝对可以排进前三。只不过刘禅生不逢时,生在了一个乱世当中。如果换成是一个大一统的朝代,刘禅的成就绝对不会低,至少也不会比唐高宗、宋仁宗等著名守成之君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