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宦官名言(南怀瑾大师有什么代表作)

时间:2022-04-22 12:30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荀隐思维 | 评论: 次 | 点击:

南怀瑾宦官名言(南怀瑾大师有什么代表作)

1.南怀瑾大师有什么代表作

南怀瑾先生著述目录: 代表作:孟子旁通 1.禅海蠡测(1955) 2.楞严大义今释(1960) 3.楞伽大义今释(1965) 4.禅与道概论(1968) 5.维摩精舍丛书 袁焕仙、南怀瑾合著(1970) 6.禅话(1973) 7.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1973) 8.论语别裁(1976) 9.习禅录影(1976) 10.新旧的一代(1977) 11.参禅日记(初集,原名:外婆禅) 金满慈著、南怀瑾批(1980) 12.参祥日记(续集) 金满慈著、南怀瑾批(1983) 13.定慧初修 袁焕仙、南怀瑾合著(1983) 易经杂说 代表作:论语别裁 30.圆觉经略说(1992) 31.金刚经说什么(1992) 32.药师经的济世观(1995) 33.原本大学微言(1998) 34.南怀瑾选集(十册合集)(2003) 35.花雨满天 维摩说法(2005) 36.论语别裁(2005)。

2.南怀瑾如何解释棠棣之花,岂不尔思,南怀瑾如何解释棠棣之花 爱问知

孔子所引用这四句古诗,用得很妙。

“唐棣”是一种植物,像栗子一样,台湾也有栗子,五月间开白色的花。这诗上说到看见唐棣开的花朵,好像是反偏在一面的情形,因此引起一时的感想,了解任何一件事物,都有正反两面。

有些事所以一时看不清楚,都是因为它太亲近,反而使自己受到蒙蔽,其实,道理就在你的面前,就像在你家里一样,只要多多精思,就可以知道是自家本有的。 所谓“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便是此意。

唐棣之花的四句诗,它包含有两个意思。第一是说前面有一朵花,真是好看,可惜偏向了一点。

第二是映射偏差的过失,是由自己不注意去深思所致。做事业或作人,最容易出错的地方,就是不太注意最浅近之处和偏信最亲近的人。

由人生的经验以及历史上的教训,我们便可知道,一个人的失败,整垮你的不是敌人,往往是你左右最亲信的人。也不是左右的人有意整垮你,而是他无意犯一个错误或太多的错误,结果却帮忙你拆垮了台。

所以人最不容易看清楚的,是自己同室的人和最亲近的事。好像我们戴眼镜,可以看见外面的事,往往忘记了自己的眼镜,把镜片撞破了,也把眼睛伤害了。

四句话连起来就是说,我们有爱好,就有偏私,有了偏私,往往就看事情不清楚,越亲近的事物越看不清楚。这要特别注意。

“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这是孔子的结论,他说实际上都是自己不肯用心去深思,才看不清楚。其实,最高远的道理,就是最平凡、最浅近的。

我们往往把摆在面前的事情看得漫不经心,不屑去考虑,才种下失败的种子。

3.一花一世界

一、科学式解答:

佛教认为一粒沙可见三千大世界,现在科学叫做宇宙全息论;佛教认为人可以修出百千万化身,科技现在可以有初级的所谓“克隆人”;最有趣的是科学对物的最基本组成物质的认识,曾经认为它是原子,后来又认为是粒子,再后来又认为是质子等等,事实上等于是说现在最前端的认识也是不彻底的,而佛教早在两千多年前,乃至更早的无量光年前就认为“万物无自性、无本质”!一个字——空,说明了一切的根本。佛教和科学殊路而同向,揭示事物的本相!

……

四、

一花而见春,一叶而知秋,窥一斑而见全豹,观滴水可知沧海。寻常细微之物,常是大千世界的缩影,无限往往珍藏于有限之中。懂得见微知著的人才能真正打开这个世界的门。

……

十二、

《华严经》认为这个世界无所谓缺陷,即使是缺陷,也是美的;这个世界是至真、至善、至美;是一真法界,万法自如,处处成佛,时时成道。这也就是所谓的华严境界

/view/929481.htm

解释太多,每个眼中的花不同,看到的世界就会不同啦~~~~~~~

4.南怀瑾近况

南怀瑾先生已经公开承认他?]有开悟,还是凡夫 影响一代人的“大师”南怀瑾,公开承认没有证悟。

以下文章请大家在各个论坛上转载发表 答覆 “组团见南师”来函 “组团见南师”诸位: 2010年1月22日来函《禅七法会申请书》收悉。 已禀告南师。

南师嘱秘书室代笔答覆如下: 一、来信他们读给我听了。大家都说向我求法,我也没有认为自己开悟得道了,也没有认为自己在弘扬佛法,也没有所谓的山门,也不收弟子,几十年都是如此。

所有我所知道的,在书上,都讲完了。你们自己读书发生这种见解,是你们自己上当受骗。

二、所谓“依法不依人,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你们有何问题自己去研究经典,为何一定要找个人崇拜依赖呢?我九十多岁了,已经很累了,没有精神应酬那么多人啊。

三、太湖大学堂不是宗教团体,不提倡宗教。是为了研究教育文化而开办,也没有常规招生。

有缘的好朋友,合条件的,一起做研究而已。偶然有缘来旁听的,出去说是参与了什么什么班,都是他们自己叫的。

我来这里也是挂单的。 四、你们是小说故事看多了,什么断臂求法,程门立雪,还有不见面就跳河的,还有要跳楼的,想长跪不起的,这不是威胁吗?哪里是求法,于做人做事合理吗?不是说学佛吗?心理上都在强迫人家,变成威胁,都在自欺欺人。

我是九十多岁的人了,你们非要威胁人家拜师,这也是求道吗?你们都是知识分子,怎么做这种事? 五、我从来不想做什么大师,不想收徒弟,也没有组织,更没有什么所谓“南门”。我一辈子反对门派、宗派,那是江湖帮会的习惯。

六、你们以为拜了老师就会得道?就会成佛?当面授受就有密法?就得道了吗?真是莫名其妙!口口声声求法渡众生,自己的事都搞不清楚。 先从平凡做人做事开始磨练吧,做一份正当职业,老老实实做人,规规矩矩做事,不要怨天尤人,要反求诸己,磨练心智,转变习气,才有功德基础。

否则就成了不务正业,活在幻想的虚无缥缈中罢了。修行重点首在转变心理习气,修习定力是辅助。

人贵自立,早日自立,便早日自觉。 功德够了,自己会开发智慧。

七、你们找我学佛修道,我九十多岁了,还没找到一个真仙真佛,你们找我有什么用?不要迷信了。我那些书只是做学问而已,你们不要上当受骗,那些书中,《论语别裁》是中心。

你们要学禅,扬州高?F寺、西安卧龙寺、福建大雪峰都在打禅七,很多寺庙也都在修禅堂,你们怎么不去那里呢?我并没有弘扬禅。 所谓曾经有个禅修班,是偶然机缘,某大学登记的校友读书会组织的,经该大学领导认可,对每个人有严格资格考察的,转来一起做了几天研究而已。

结束之后又怎样呢?还不是要回去老老实实平凡地做人做事、磨练心智、转变习气吗?路当然是要自己走的。求人不如求己!真相信因果,就要从自己起心动念处检点,才是智者所为,也是修行核心。

眼睛向外看,怨天尤人,崇拜偶像,依赖他人,玩弄境界,都是自欺欺人! 诸位珍重! 专此 即颂 平安 秘书室 敬上 己丑腊月 西元2010年1月24日。

5.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孔夫子的话咯多种角度不一样的解释子曰:“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对于孔子的这句名言,北师大女教授于丹曾这样解释:小人是指小孩子,意思是说女人就跟小孩子一样,过于宠溺她会恃宠而骄,不理她又会心生怨气。

《论语新解》中,著名国学大师钱穆这样解释:“先生说:只有家里的妾侍和仆人最难养。你若和他们近了,他将不知有逊让。你若和他们远了,他便会怨恨你。”“此章女子小人指家中仆妾言。妾视仆尤近,故女子在小人前。因其指仆妾,故称养。” 而在《论语别裁》中,台湾学者南怀瑾则表示:孔子说女子与小人最难办了,对她太爱护了,太好了她就恃宠而骄,搞得你啼笑皆非,动辄得咎。对她不好,她又恨死你,至死方休,这的确是事实,是无可否认的天下难事。但问题是,世界上的男人,够得上资格免刑于“小人”罪名的,实在也少之又少。孔子这一句话,虽然表面上骂尽了天下的女人,但是又有几个男人不在被骂之列呢? 而台湾的另一学者李敖则认为,孔子在说这些话的时候,他的原义,不是特指而是泛指的原因,乃在于他颇能体味出女子与小人基本性格的那一面。从这种体味里,孔子这段话的现代表达法该是:“只有女人和小人才是最难同他们相处的。你对他们好,他们便不知天高地厚,试探你、冒犯你、搅你;你对他们板下脸来,他们便埋怨个不停,说你对不起他。”孔子认为,在女人身上、在小人身上,显然是有这种“女人性格”与“小人性格”的,因此他发为感慨之言,做了泛指的论断。(商报记者李雅静)

南怀瑾宦官名言

听南怀瑾先生如何说“小人”,如何避免把自己卷入是是非非

俗话说:宁愿得罪君子,也不招惹小人。

因为君子有一个开阔的心胸,一颗包容的心,做起事来也坦坦荡荡,小人则正好相反。他们心胸狭窄,凡事都斤斤计较,内心阴暗,碰到芝麻大点的事也都会睚眦必报。这些人我们不是得罪不起,而是不值得去浪费时间和精力,所以还是远远躲开的好。

听南怀瑾先生如何说“小人”,如何避免把自己卷入是是非非

南怀瑾先生在讲到小人的时候说:“小人们在没有事做的时候是非常烦躁、不耐烦的。因此,不分好坏,什么事都会做得出来。”所以,我们应该远离生命中的小人。这样不但可以远离伤害,还不容易受到小人的“污染”。

有句俗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一个人长时间地跟小人亲近,时间久了他也会耳濡目染,受到他们的影响。当然,远离小人并不是盲目地远离,也不是一直躲避,而是在没有受到小人影响的情况下,能够保持一种冷静的状态,并且采用合适的方法,将小人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听南怀瑾先生如何说“小人”,如何避免把自己卷入是是非非

汉宣帝是中国历史上阅历最特殊的一位皇帝,在他身边有一位亲信太监石显,几年前这个太监并不起眼,他之所以能够做到后来的位置,是因为他不但精通文史,还特别熟悉法令。

汉元帝即位后,这个太监因懂得如何迎合新皇帝的心理,且善于揣摩,很快便得到了皇帝的信任。又因为这位新皇帝不懂得如何冶理自己的国家,而石显在这方面又特别精通,所以皇帝把很多事情都交给石显去办。

其实,石显并不是一个正人君子,而是小人一个。当石显拥有了相当的权力后,就打击报复那些跟他持不同意见、得罪过他的人。当时,萧望之便成了他第一个打击报复的对象。因为当时第一个站出反对石显掌权的就是他,他一直看不惯石显的行为,认为管理朝廷的机要是一个极为重妥的事情,应该任用贤明的人来管理。但是汉元帝最终也没有理睬这些谏言。

再后来,石显就想法设法报夏萧望之。当他知道郑朋和萧望之有过节时,就拉郑朋入伙。之后,石显就让郑朋和侍诏两人写奏章一同诬陷萧望之,说他有谋害排斥史高等外戚的想法。当汉元帝看了奏章后,就派弘恭去核实审查这件事情。谁知这个弘恭也是和石显提前串通好的,不知情的萧望之对弘恭说:“外戚有权位,大多奢侈不法,我要治理好国家,不敢袒护宽容。”弘恭当即就将事情禀告给了汉元帝,说萧望之勾结朋党,诽谤皇宫国戚,专擅权势,是一位不忠诚的大臣,应“谒者招致廷尉”。汉元帝没有明白“谒者招致廷尉”的含义,不过还是采纳了弘恭的意见,弘恭便立即奉旨抓捕了萧望之。

听南怀瑾先生如何说“小人”,如何避免把自己卷入是是非非

故事中的萧望之,正是因为得罪了小人,结果受到了小人不断地打击和报复,使自己遭遇牢狱之灾。如果萧望之能够运用自己的聪明和智慧,远远地躲开小人,结果未至如此。而唐朝的郭子仪就明白敬小人而远之的道理,所以他的一生才没有卷入政治的是是非非。

郭子仪是唐朝的三朝元老,因为平定了“安史之乱”而受到玄宗的封赏。可是功高权重的郭子仪不但没有居功自傲,甚至比平时更小心谨慎了。一方面是出于本色,一方面也是为了提防小人的嫉妒。

听南怀瑾先生如何说“小人”,如何避免把自己卷入是是非非

有一次,郭子仪因为身体不好,就称病在家没有上朝。朝中的大臣都来探望,其中有个叫卢杞的官员也找机会前来巴结探望。郭子仪听到门人的报告,立即让身边的家人回避,并告诉他们绝对不许露面,然后独自到客厅去接待这位叫卢杞的客人。

等卢杞走后,回避了好一会儿的姬妾们回到病榻前问郭子仪:“之前许多官员都来探望老爷的病,他们的身份地位都比这个叫卢杞的人高得多,可是您从来不让我们回避。这次为什么此人前来,就让我们都躲起来了呢?”其实这个叫卢杞的人官位虽低,却是历史上有名的奸诈小人,他不仅心狠口毒,而且相貌奇丑,当时很多人都把他看成是个活鬼。郭子仪微笑着对自己的家人说:“你们有所不知,这个人相貌极为丑陋而内心又十分阴险。如果你们看到他,一定会忍不住失声发笑,那么他一定会心存忌恨。如果此人将来掌权,他就会怀恨在心,到时候我们的家族就要遭殃了。”

后来,这个叫卢杞的小人果然当了宰相,他得到权力之后极尽报复之能事,把所有以前得罪过他的人统统除掉。但是自始至终都没有对郭子仪下过毒手,而且还对郭子仪十分尊重。郭子仪之所以能够成为三朝元老,除了胆量与胸襟之外,更是与他的小心谨慎分不开。他的一生,可以说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的典范。

听南怀瑾先生如何说“小人”,如何避免把自己卷入是是非非

所以,一个人要想让自己的人生立于不败之地,那么一定要懂得交际,记住“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的原则。当我们不能确定是否应该相信一个人的时候,一定要冷静地想一想,想清楚之后再去做好人;当我们知道有小人要对自己造成不利的时候,干万要谨慎地避一避,避开那些别有用心的麻烦。正如莫泊桑所说:“人生啊,从来不像你想象中的那么好,但也绝不像你想象中的那么坏!”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