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言什么而知新
时间:2022-04-22 22:37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山间清溪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名言什么而知新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与之类似的名人名言有什么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5、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9、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10、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1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1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13、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14、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1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17、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18、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19、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2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2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2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2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2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2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26、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27、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28、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29、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30、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31、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3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3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2.和温故而知新意思相近的名言
我们再也不能刻苦地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了,而需要终生学习如何去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除了自然科学外,还有其他的文化形式,如果忘了这个事实,由于注意到科学而扼杀或削弱文学和审美教育的趋向,应该感到遗憾。--赫胥黎(英)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阿尔温·托夫勒(美)
世上只有一样东西是珍宝,那就是知识;世上只有一样东西是罪恶,那就是无知。--苏格拉底(古希腊)
知识就是我们借以飞上天堂的羽翼。--莎士比亚(英)
在信息经济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奈斯比特(美)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朱熹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读《论语》品孔子教育思想中人的全面发展观
21世纪,随着孔子以及儒学思想研究的不断深入,作为儒家重要经典的《论语》所蕴含的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得到前所未有的传承与弘扬。我在这儿要论及的是《论语》中所体现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观,其实也正是这些年教育界一直倡导的素质教育观。这些观念,尽管已过去几千年,但在全面实施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仍可给我们带来诸多启示。
一、"有教无类",奠定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面向全体。
在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面向全体"的教育理念,可以说源起于孔子。孔子之前,"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才有机会接受教育,一般的平民百姓是没有资格求学的。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局面。他提出"有教无类"主张。"有教无类"本意就是不分贫富贵贱,不分种族氏族,人人都有权利接受平等的教育。这应当说是最早的面向全体的教育思想的发端。
孔子很好地践行了自己"有教无类"的主张。他将就学的门槛定得很低:"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诲焉。"只要本人愿意学习,奉送10条干肉作为见面礼,就可以成为弟子。这样的条件基本做到了面向平民大众。于是,孔子的弟子几乎遍及所有诸侯国,而且出身也各不相同。相传孔子一生弟子不下三千,名载后史的有七十二人,只有鲁的南宫敬叔、孟懿子,宋国的司马牛等为数不多的几个弟子出身高门,其余多出身贫贱。据史料记载,子路"冠雄鸡,佩猳豚"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一看就不是名门望族出身;公晳哀"闾巷人也,终身空室蓬户,褐衣疏食不厌。" (《史记·游侠列传》)生活一直困顿;曾参为"卞之野人,以黎藿为食";子张是"鲁之鄙家"。《论语》中也提到,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甚至死后都"有棺无椁";仲弓"父为贱人,家无置锥之地",子路"三天不举火,十年不制衣",可见他们都是清贫之人。当时有人曾对孔子如此"有教无类"提出质疑:"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曰:"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距(拒),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木隐栝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由此可见孔子办学"有教无类"的开放程度。就是在这种"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孔子打破了教育的等级界限,将教育对象扩大到广大平民,培养出了一大批"仁人志士",对当时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也由此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面向全体。
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教育面向人的全面发展。
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意即以道为目标,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以六艺为基本内容,旨在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
孔子把"仁德"摆在了人全面发展的首位。在"礼崩乐坏"、社会急剧动荡变革的时代,孔子施教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推行自己"以仁德"为核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他认为只有培养有"仁德"的"志士仁人""志于道",才能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因此,孔子认为教育的关键是培养人良好的道德品质,也就是"仁德"。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篇)。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篇)他将教育内容分为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而置德行于诸科之上。在孔子看来,加强自我修养,做有"仁德"之人是做人、处世、治国之根本;而培养"仁德"之人,应是教育的第一要务。
那么,"仁德"又有哪些具体要求、如何才算有"仁德"之人呢?
"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颜渊篇)。这是颜渊问及"仁"的问题时孔子的解答。 。
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
孔子所称道的"仁德"中还有极为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信"。他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当子张问及如何才能使自己处处行得通时,孔子说:"说话要忠信,行事要笃敬,即使到了蛮貊地区,也可以行得通。说话不忠信,行事不笃敬,就是在本乡本土,能行得通吗?站着,就仿佛看到忠信笃敬这几个字显现在面前,坐车,就好像看到这几个字刻在车辕前横木上,这样才能使自己到处行得通。"可见"信"的重要地位。
孔子十分重视"仁德"修养基础上的人的全面发展。这首先可以从《论语》中孔子论"成人"的言论中得以体现。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于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在这里,孔子认为,在知、情、勇、艺、文等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的人,才是"成人",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全面发展的人。
孔子还说:"君子不器。" 即君子不应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才干,而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
孔子还认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很显然,孔子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既有丰富的知识,又具备外在的气质,做到内外一致,表里如一,全面和谐地发展。
正是以此为指导思想,孔子强调"知、仁、勇"三者的统一,以培养学习者成为"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成人"、"君子"乃至于"圣人"。究其根本,这不正是现代教育所强调的德("仁")、智("知")、体("勇")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吗?由此可见孔子教学指导思想是何等的先进。
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习者成为"成人",孔子十分重视教育内容的筛选。子曰:"举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可见,诗、礼、乐是孔子施教的三项基本内容。诗,可以知事、通理;礼,可以规范所行,修身养性;乐,可以明志,怡情。所有这些内容,都是为促进人全面和谐发展而设。它要求学生不仅要讲个人的修养,而且要有全面、广泛的知识和技能。另"子有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子所雅言,《诗》、《书》、执礼。" (《论语》述而)"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论语》颜渊)等,都可看出孔子在选择教育内容、促进弟子全面发展所做的努力。
三、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式
在"成人"的教育中,孔子采取了极为有效的教育方式。
一是善于激趣导行。孔子不但自己学习起来"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即使"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而"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而且倡导学生乐学、善学。他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述而)而且在教学中,孔子也善于激发调动弟子的学习兴趣,总是巧妙地把学生领入乐学的境地,使他们学起来感到轻松愉悦,"欲罢不能"(《子罕》)。
二是讲究教学方法。
方法一 ——"循循善诱"。
颜渊曾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此处颜渊除了推崇自己的老师学问与道德高不可攀,还谈到孔子对学生的教育方法——"循循善诱"。
那么,孔子是如何对学生循循善诱的呢?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教育学生说自己之所以学识渊博,不是"生而知之",而在于"好古学"且勤奋刻苦,善于思索,从而激励学生们树立信心,发愤努力。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虚心向他人学习的精神已十分可贵,更难能可贵的是孔子能够教育学生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而且还能以不善者为师,择善从,其不善改。教导之言看似简浅,字字都蕴含着大深奥,句句都给弟子以启迪,使弟子们受益终生。
方法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孔子正是用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打开了弟子们的心智,使他们能够游弋学海,不断自觉地探求新知。
三是重视教给学法。
"学而时习""温故知新"。孔子教导学生学习不但要经常温习、练习,还要从中"知新",并且认为这才是最关键的。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要求学生聪敏而又不失努力勤奋,多知也要虚心请教他人,哪怕是请教看来不如自己有才能的人,促使学生善于取长补短,不断进步。
"学"、"思"结合。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只读死书,而不善于动脑思考,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而只空想却不读书学习,就会因为疑惑而无所得。因此,应该做到"学"与"思"结合。另外,《论语》中所提到的学习方法还有"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博学而笃志"等等。
四是重视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的培养。
孔子教育学生学习要循序渐进。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孔子在这里用堆土成山打比方,说明学习不能功亏一篑,要持之以恒。他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在学问和道德上,都应该是坚持不懈,自觉自愿。并以"无欲速……欲速,则不达"(《子路》),告诫学生学习不能急于求成。
孔子要求学生具有"举一反三"的能力。"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一次,孔子问子贡:"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在这里孔子对颜回能做到闻一知十、对所学知识融汇贯通大加赞赏,充分说明了孔子对弟子"举一反三"能力的重视。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孔子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像个蠢人。等他退下之后,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论,发现他对我所讲授的内容有所发挥,可见颜回其实并不蠢。" 从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的话中不难看出,孔子对于那种"终日不违"、从来不质疑和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学生,是十分不满的。他希望的是学生在接受教育的时候,能够开动脑筋,对老师所讲应当有所发挥,有所创新。
孔子还强调"学以致用"。 子夏如是说:"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孔子也曾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可见孔子教学生诵诗,不单纯是为了诵诗,而为了把诗的思想运用到指导政治活动之中,也就是是要学以致用,将所学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
五是注意因材施教。
孔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他说:"力不同科,古之道也"(《八佾》)主张根据学生的特点水平,施行不同的教育,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孔子向来认为,人生来就有智力和能力上的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进行教育,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因材施教"。如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针对不同个性特点的弟子,同一个问题,不同的解答,充分体现了孔子的因材施教。
孔子的全面发展观,以及基于人格塑造基础上的有效的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思想、方法,值得我们在探索素质教育之路上很好地继承、发掘、实践与弘扬。
注:文为山间清溪原创,也参考过大量史料资料。图片来自网络。先谢过如有不妥私信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