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绍光名言

时间:2022-05-05 16:16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雪滿長安道 | 评论: 次 | 点击:

谭绍光名言

1. 谭姓有哪些名人

谭纶(1520—1577):字子理,号二华,江西宜黄县谭坊人,明代抗倭名将、杰出军事家、戏曲活动家, 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少保。

谭绍光(1835—1863):壮族,广西桂平人,太平天国慕王。1851年1月谭绍光参加金田起义,跟随李 秀成,1858年率军摧毁江北大营,1860年在击破江南大营和攻克苏州等地时建有战功。

1862年,谭绍光 被封为慕王,领军围攻上海。1863年率部坚守苏州,奋勇作战,后被叛将郜永宽、汪安钧等刺死。

谭嗣同(1865—1898):是戊戌六君子”之一。湖南浏阳人,中国著名的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家、思想 家,维新志士。

谭嗣同坚信唯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才能使中国强盛起来6 他公开提出废除科举制度、兴办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并常用文章来 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1898年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十三岁。

2. 曾国藩的为人处世

曾国藩一生为官为将帅,待部下唯以一个“诚”字取胜,且强调“诚”必须出自内心,谓之“血诚”。

曾国藩强调:“精诚所至,金石亦开,鬼神亦避。”他简直把“血诚”作为自己建功立业的根本与基石。

曾国藩不仅要求自己“须有一诚字,以之立本立志”,也处处以“血诚”要求与约束自己的下属。他常常告诫自己:“知己之过失,毫无吝惜之心,此最难之事。

豪杰之所以为豪杰,圣贤之所以为圣贤,便是此等处磊落过人。能透过此一关,寸心便异常安乐,省得多少纠葛,省得多少遮掩装饰丑态。

盗虚名者,有不测之祸;负隐匿者,有不测之祸;怀忮心者,有不测之祸。天下唯忘机可以消众机,唯懵懵可以衤发不祥。

破天下之至巧者以拙(诚),驭天下之至纷者以静。” “文员之心多曲,多歪,多不坦白,往往与武员不相水乳。

必尽去歪曲私衷,事事推心置腹,使武人粗人坦然无疑,此接物之诚也。以诚为之本,以勤字、慎字为之用,庶几免于大戾,免于大败。”

曾国藩正是以诚取信于兵将,因而他最终取得大成功。 总之,“血诚”是曾国藩为人处世统军治政的一条重要原则,也是一种至关重要的精神力量,曾国藩以此领军,上下精诚团结协力同心,所以能取得最后胜利。

而且,正因为有此精神作支柱,所以他的部将多忠心耿耿,宁死不投降,没有一人背叛过他。反之,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没有血诚精神,以致相互勾心斗角自相残杀,军心离散溃乱,其后期连上将韦俊等多人也相继投敌,后更有八王叛杀谭绍光之举,使好端端一座杭州城,不费一刀一枪便拱手让与宿敌,实令亲者痛仇者快而遗恨千古。

后来,蔡锷编辑《曾胡治兵语录》时加上了一条足以警醒国人的按语: “吾国之心,断送于‘伪’之一字。吾国人心之伪,足以断送国家及其种族而有余。

上以伪驱下,下以伪奉上,同辈以伪交,驯致习惯于伪,只知伪之利,不知伪之害矣。……由伪生疑,由疑生嫉。

嫉心既起,则无数恶德从之俱生,举所谓伦常道德皆可蹴去不顾。呜呼!伪之为害烈矣。

军队之为用,全恃万众一心,同袍无间,无容有丝毫芥蒂,此尤在有一诚字为之贯串,为之维系。否则,如一盘散沙,必将不战自焚。

社会以伪相尚,其祸伏而缓;军队以伪相尚,其祸彰而速且烈。吾辈既充军人,则将伪之一字排斥之不遗余力,将此种性根拔除净尽,不使稍留萌蘖,乃可以言治兵,乃可以为将,乃可以当兵。”

曾国藩酷爱读书,志在功名。功与名,是曾国藩毕生所执著追求的。

他认为,古人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为保持自己来之不易的功名富贵,他又事事谨慎,处处谦卑,坚持“花未全开月未圆”的观点。

因为月盈则亏,日中则昃,鲜花完全开放了,便是凋落的征候。因此,他常对家人说,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

他称自己“平日最好昔人‘花未全开月未圆’七个字,以为惜福之道、保泰之法”。此外,他“常存冰渊惴惴之心”,为人处世,必须常常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时时处处谨言慎行,才不致铸成大错,召来大祸。

他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说道:“余自经咸丰八年一番磨炼,始知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之训诫。”还有,他始终认为:“天地间唯谦谨是载福之道。”

他深刻指出:趋事赴公,则当强矫;争名逐利,则当谦退。开创家业,则当强矫;守成安乐,则当谦退。

出与人物应接,则当强矫;入与妻奴手享受,则当谦退。若一面建功立业,外享大名,一面求田问舍,内图厚实,二者皆盈满之象,全无谦退之意,则断不能长久。

道光年间,曾国藩在北京做官,血气方刚,年轻气盛,加之一路顺风,平步青云,傲气不少,“好与诸有大名大位者为仇”。咸丰初年,他在长沙办团练,也动辄指摘别人,尤其是与绿营的龃龉斗法,与湖南官场的凿枘不合,想起在南昌与陈启迈、恽光宸的争强斗胜,这一切都是采取儒家直接、法家强权的方式。

虽在表面上获胜,实则埋下了更大的隐患。又如参清德,参陈启迈,参鲍起豹,或越俎代疱,或感情用事,办理之时,固然干脆痛快,却没想到锋芒毕露、刚烈太甚,伤害了这些官僚的上下左右,无形之中给自己设置了许多障碍,埋下了许多意想不到的隐患。

咸丰七年在家守制时,经过一年深刻的反省,曾国藩才开始认识到自己办事常不顺手的原因。此次反省之后,使曾国藩进一步悟出了一些在官场中的为人之道:“长傲、多言二弊,历观前世卿大夫兴衰及近日官场所以致祸之由,未尝不视此二者为枢机。”

“历观名公巨卿,多以长傲、多言二端而败家丧生。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

他总结了这些经验和教训之后,便苦心钻研老庄道家之经典,潜心攻读《道德经》和《南华经》,经过默默的咀嚼,细细的品味,终于大彻大悟,悟出了为人处世的奥秘。这些貌似出世之书,实则讲述了入世之道。

只不过孔孟是直接的,老子则主张以迂回的方式去达到目的;申韩崇尚以强制强,老子则认为“柔胜刚,弱胜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水最柔,水唯善下方成海。尘世间唯大智慧者可善下,唯善下者从不谄上欺下,从不自高自傲,始终虚怀若谷谦退自如,方可成大气。

3. 曾国藩的为人处世

曾国藩一生为官为将帅,待部下唯以一个“诚”字取胜,且强调“诚”必须出自内心,谓之“血诚”。

曾国藩强调:“精诚所至,金石亦开,鬼神亦避。”他简直把“血诚”作为自己建功立业的根本与基石。

曾国藩不仅要求自己“须有一诚字,以之立本立志”,也处处以“血诚”要求与约束自己的下属。他常常告诫自己:“知己之过失,毫无吝惜之心,此最难之事。

豪杰之所以为豪杰,圣贤之所以为圣贤,便是此等处磊落过人。能透过此一关,寸心便异常安乐,省得多少纠葛,省得多少遮掩装饰丑态。

盗虚名者,有不测之祸;负隐匿者,有不测之祸;怀忮心者,有不测之祸。天下唯忘机可以消众机,唯懵懵可以衤发不祥。

破天下之至巧者以拙(诚),驭天下之至纷者以静。” “文员之心多曲,多歪,多不坦白,往往与武员不相水乳。

必尽去歪曲私衷,事事推心置腹,使武人粗人坦然无疑,此接物之诚也。以诚为之本,以勤字、慎字为之用,庶几免于大戾,免于大败。”

曾国藩正是以诚取信于兵将,因而他最终取得大成功。 总之,“血诚”是曾国藩为人处世统军治政的一条重要原则,也是一种至关重要的精神力量,曾国藩以此领军,上下精诚团结协力同心,所以能取得最后胜利。

而且,正因为有此精神作支柱,所以他的部将多忠心耿耿,宁死不投降,没有一人背叛过他。反之,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没有血诚精神,以致相互勾心斗角自相残杀,军心离散溃乱,其后期连上将韦俊等多人也相继投敌,后更有八王叛杀谭绍光之举,使好端端一座杭州城,不费一刀一枪便拱手让与宿敌,实令亲者痛仇者快而遗恨千古。

后来,蔡锷编辑《曾胡治兵语录》时加上了一条足以警醒国人的按语: “吾国之心,断送于‘伪’之一字。吾国人心之伪,足以断送国家及其种族而有余。

上以伪驱下,下以伪奉上,同辈以伪交,驯致习惯于伪,只知伪之利,不知伪之害矣。……由伪生疑,由疑生嫉。

嫉心既起,则无数恶德从之俱生,举所谓伦常道德皆可蹴去不顾。呜呼!伪之为害烈矣。

军队之为用,全恃万众一心,同袍无间,无容有丝毫芥蒂,此尤在有一诚字为之贯串,为之维系。否则,如一盘散沙,必将不战自焚。

社会以伪相尚,其祸伏而缓;军队以伪相尚,其祸彰而速且烈。吾辈既充军人,则将伪之一字排斥之不遗余力,将此种性根拔除净尽,不使稍留萌蘖,乃可以言治兵,乃可以为将,乃可以当兵。”

曾国藩酷爱读书,志在功名。功与名,是曾国藩毕生所执著追求的。

他认为,古人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为保持自己来之不易的功名富贵,他又事事谨慎,处处谦卑,坚持“花未全开月未圆”的观点。

因为月盈则亏,日中则昃,鲜花完全开放了,便是凋落的征候。因此,他常对家人说,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

他称自己“平日最好昔人‘花未全开月未圆’七个字,以为惜福之道、保泰之法”。此外,他“常存冰渊惴惴之心”,为人处世,必须常常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时时处处谨言慎行,才不致铸成大错,召来大祸。

他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说道:“余自经咸丰八年一番磨炼,始知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之训诫。”还有,他始终认为:“天地间唯谦谨是载福之道。”

他深刻指出:趋事赴公,则当强矫;争名逐利,则当谦退。开创家业,则当强矫;守成安乐,则当谦退。

出与人物应接,则当强矫;入与妻奴手享受,则当谦退。若一面建功立业,外享大名,一面求田问舍,内图厚实,二者皆盈满之象,全无谦退之意,则断不能长久。

道光年间,曾国藩在北京做官,血气方刚,年轻气盛,加之一路顺风,平步青云,傲气不少,“好与诸有大名大位者为仇”。咸丰初年,他在长沙办团练,也动辄指摘别人,尤其是与绿营的龃龉斗法,与湖南官场的凿枘不合,想起在南昌与陈启迈、恽光宸的争强斗胜,这一切都是采取儒家直接、法家强权的方式。

虽在表面上获胜,实则埋下了更大的隐患。又如参清德,参陈启迈,参鲍起豹,或越俎代疱,或感情用事,办理之时,固然干脆痛快,却没想到锋芒毕露、刚烈太甚,伤害了这些官僚的上下左右,无形之中给自己设置了许多障碍,埋下了许多意想不到的隐患。

咸丰七年在家守制时,经过一年深刻的反省,曾国藩才开始认识到自己办事常不顺手的原因。此次反省之后,使曾国藩进一步悟出了一些在官场中的为人之道:“长傲、多言二弊,历观前世卿大夫兴衰及近日官场所以致祸之由,未尝不视此二者为枢机。”

“历观名公巨卿,多以长傲、多言二端而败家丧生。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

他总结了这些经验和教训之后,便苦心钻研老庄道家之经典,潜心攻读《道德经》和《南华经》,经过默默的咀嚼,细细的品味,终于大彻大悟,悟出了为人处世的奥秘。这些貌似出世之书,实则讲述了入世之道。

只不过孔孟是直接的,老子则主张以迂回的方式去达到目的;申韩崇尚以强制强,老子则认为“柔胜刚,弱胜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水最柔,水唯善下方成海。尘世间唯大智慧者可善下,唯善下者从不谄上欺下,从不自高自傲,始终虚怀若谷谦退自如,方可成大气候。

4. 郜姓的宗氏名人

告 子告 子:生平事迹不详,《孟子》七篇有《告子》。

赵岐于《告子》篇题下注云:“告子者,告,姓也;子,男子之通称也,名不害。兼治儒墨之道者,尝学于孟子。”

郜延(年):春秋时期宋国大夫。郜 玖:(生卒年待考),晋朝曾在任高昌长,是见于史册的第一个郜氏名人。

(又有称“郜珍” 参考资料:《晋书》《世本》)郜 恭:[唐]代宗(七六三至七七九)时人。工书,尝书杭州刺史李公碑。

《金石略》。郜宏生:[唐]殿中御史、陕州刺史。

郜弘基:[唐]殿中侍御史、陕州刺史。郜贞泓:[唐]虞部员外郎。

郜 安:仪征人。永乐举人。

任高密县训导。郜大经:[明]吴桥人。

嘉靖进士。任山西参政。

郜光先:[明]山西长治人,字子孝,号文川,明代大臣,任延绥右副督御史,以功升大司马。嘉靖三十八年进士。

授上海知县,以治最征为福建道御史,按贵州、湖,首发大中丞奸赃并穷治强藩徒党。隆庆时,历右佥都御史巡抚延绥,定边市金额,修缮边境设施。

万历时官至兵部尚书兼左副都御史,加太子少保,总督陕西三边军务。郜永春:[明]长垣人。

字子元,号仰蘧。嘉靖壬戌进士,官山西按察使。

编著【皇明三儒言行要录】十四卷。郜献珂:[明]长垣人。

崇祯庚辰进士。封吏部验封司主事。

郜焕元:[清]长垣人。字凌玉,号雪岚。

顺治丁亥进士,历官湖广提学道按察使佥事。有《猗园存笥稿》。

郜炳元:[清]长垣人。顺治丁亥进士。

孝感知县。郜知章:(生卒年待考),著名元朝诗人、学者。

元朝诗坛上有所谓的“王郜”之说。“王郜”是指王祠能和郜知章。

事实上,郜知章不仅是一位诗人,同时他还是一位精研儒学的学者。他的一家人世代以儒传家,在今江西省乐平一儒学的学者,在今江西的乐平一带仍然很有名声。

郜 琏:[清](生卒年待考),字方壶,自号绿天主人,清朝旅游家。好鼓琴,悦耳动听。

又好游山水;他游遍了全国,曾三次登上泰山。著有许多游记,其中以《芭蕉》一书最为著名,传至日本、成了国宝。

“江苏如皋人。仕为台州参军。

嗜山水,五岳历其三。山水师董源、黄公望、倪瓒,兼善花草。

尝写芭蕉传至日本,海外珍之。善鼓琴。”

《如皋县志、图绘宝鉴续纂》郜 坦:[清](生卒年待考),淮安人。著名学者。

研究《春秋》,遵从左氏,又博采杜预以至宋、元各家学说,著有《春秋左传集注》。郜 煜:[清](生卒年待考),著名学者。

进士出身,官至中书科中书。著有《易经理解》。

郜永宽(?-1863年),又名郜云官清湖北人,於1852年太平军攻占武昌前加入,初无名,隶李秀成部,於1860年夏二破江南大营攻占苏州后,续攻上海郜始著闻,功爵封「简天义」、「简天安」,太平天国后期重要将领,守苏州,封“纳王”,后杀慕王谭绍光献降苏州,与2000名太平军因李鸿章毁约皆遇害。郜子举:(公元1899~1982年),河南鲁山人。

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保定军校毕业。

历任黄埔军校区队长、黄埔军校战术教官、第八方面军参谋长、新编陆军第二十师师长等。 抗战时期,任第九十一军军长、中央训练团第一大队大队长、内江警备司令等。

1945年初离职。1946年当选国民大会代表。

1949年逃往去台湾。1982年10月26日在台北病逝。

郜长春:中国民主建国会第五届中央委员名单(1988年6月民建五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郜丰平:政协内蒙古自治区第九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以姓氏笔划为序,政协内蒙古自治区第九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2003年1月选举)。

郜海燕郜海燕:浙江省第九届政协委员(2003年,农业界)。郜墨昌:河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代表。

郜彦茹:女,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内蒙古自治区)。郜宗远: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五、六届理事会理事。

郜丰平:1949年7月生.山西忻州人,地质工程师,内蒙古自治区丰镇市白塔为石材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政协乌兰察布盟第九届委员会副主席,政协丰镇市第三届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石材协会常务理事,内蒙古矿业协会常务理事,内蒙古石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丰镇市石材工业协会会长,中国矿业协会会员,丰镇市工商联名誉主席,乌盟光彩事业委员会副主任等。1971年在内蒙古102地质队工作,历任练习生、技术员助理、物操操作员、管理员、分队负责人、分队长、厂长等职。

1986年调丰镇,一直从事矿业开发石材加工工作,历任县矿产开发办负责人,白塔沟矿长、花岗石总厂厂长、石材公司副总经理、墨玉集团总公司总经理、盟五村集团总公司总经理。1995年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劳动模范,1998年当选为中国工会十三大代表。

郜树英:女,1963年2月生,河北献县人,大专文化,磴口县第二中学教师,助理工程师。1988年9月参加工作,在磴口县第六中学任教,1989年调磴口县第二中学任教至今。

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所写的教学论文曾获用级二等奖,德育论文获盟级三等奖。1996年所带的118班被评为“先进班集体”,同年被评为县级“先进中队”,1997年再次被评为“先进中队”。

在学校历年教学量化中均被评为一等奖。1999年被选为磴口县第六届政协委员。

郜拴元:1951年8月生,内蒙古和林人,蒙古族,大学文化,工程。

5. 洪氏的名人名事(急

洪秀全 洪秀全[1](1814.1.11—1864.6.1),原名洪仁坤、洪火秀,汉族人,清嘉庆十八年十二月初十(1814年1月11日)生于广东花县(今花都区)福源水村。

太平天国创建者及思想指导者。原名仁坤。

广东花县人。道光年间屡应科举不中,遂吸取早期基督教义中的平等思想,创立拜上帝会,撰《原道救世歌》以布教,主张建立远古“天下为公”盛世。

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初十(1851年1月11日)他发动金田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自称天王。咸丰三年定都南京,称天京。

颁《天朝田亩制度》,又分兵西征、北伐(参见太平军北伐、太平军西征)。八年,因掌握军政实权的东王杨秀清“威权逼己”,遂密诏(一说无密诏)北王韦昌辉率军返京诛杨。

韦又扩大事态,滥杀无辜。洪秀全迫于众怨,只好杀韦,以翼王石达开主政。

次年,石达开受猜忌负气出走,太平天国濒危。洪秀全重用陈玉成、李秀成诸后起良将,自兼军师,又采取减赋和加强宗教宣传等措施,度过难关。

同治二年(1863)冬,天京为清军围困,粮尽援绝。洪秀全拒绝李秀成突围之议,固守天京。

三年四月病卒。所著诗文及诏旨、文告等多收入《太平天国》(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之一)及《太平天国史料》等书中。

[编辑本段]太平天国创立及发展 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洪秀全与表亲冯云山、族弟洪仁玕从梁发《劝世良言》中吸取某些基督教义,后来自行洗礼,并在广东花县首创“拜上帝教”。 1844年,洪秀全和冯云山到广西传教。

1847年,洪秀全和洪仁玕到广州跟随美国美南浸信会传教士罗孝全学习《圣经》,因听洪秀全说曾梦见他自己是上帝的儿 子,罗孝全拒绝给他施洗。洪秀全离开广州,重返广西桂平,与冯云山会合。

7月,洪秀全与冯云山一起制定“十款天条”。 1848年春天,拜上帝会的领导人之一冯云山被地方团练逮捕,送往广西桂平知县衙门囚禁。

洪秀全前往广州欲以“传教自由”为由,找上层关系营救。后冯云山被信徒集资贿赂桂平知县,而得到释放。

1849年,洪秀全、冯云山、杨秀清、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结为异姓兄弟。 1850年9月初,洪秀全发布总动员令,会众立即到金田团营编伍,达两万人。

同年11月太平军在蓉村江木桥伏击清军成功。农历十二月,他们在金田村内的韦氏大宗祠,举行拜上帝仪式,并宣布国号为太平天国。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生日,拜上帝会众万人在金田村“恭祝万寿”起义,是为金田起义。洪秀全称天王,建立“太平天国”。

同年3月23日,洪秀全封杨秀清为“左辅正军师”、萧朝贵为“右弼又正军师”、冯云山为“前导副军师”、韦昌辉为“后护又副军师”。同年秋季,太平军占广西永安州(今蒙山县)。

12月在永安封东、西、南、北、翼五王,其他四王皆归东王杨秀清节制。南王冯云山制订了太平天国初期的官制、礼制和军制,又创造了一套独特历法,在太平天国内使用,并且实行公有财产制。

1852年(咸丰二年)4月5日,太平军自永安突围,5月19日离开广西进入湖南省,5月太平军路经全州时,冯云山被清军炮火击中,6月伤重死亡。8月21日萧朝贵、石达开攻长沙(太平天国第一场硬仗),9月12日萧朝贵在攻城时战死。

太平军攻长沙近三个月仍未能成功,撤围北上。 1853年1月太平军攻克武昌,人数增至五十万,3月攻占南京,改名“天京”并定都在此,随即展开北伐及西征。

北伐军虽然一度进至天津附近,因孤军深入,最终在1855年全军覆没。西征军的进展比较顺利,先后攻下安庆、九江、武昌等地。

1854年西征军在湖南遭遇新建立的湘军抵抗,湘军反攻至九江附近。 1855年初,翼王石达开大破湘军,复陷武昌。

太平天国前期,军政大事由军师负责,洪秀全退居幕后少理朝政,大权落在东王杨秀清手上。 因太平天国首义发生在广西,故有大量壮族人民参加了太平天国起义,西王萧朝贵,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他的母亲是壮族人),北伐主将林凤祥、李开芳等等,皆为壮族人。

太平天国第一位烈士、后被追封为嘏王的卢六以及后封的慕王谭绍光、赞王蒙得恩皆为壮人。卢六是太平天国起义前的洪秀全、冯云山最得力的助手,为发动太平天国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

(摘自黄现璠撰《太平天国革命中的壮族子弟》——载于1956年5月10日《光明日报》) 太平天囯前期作战地图 天京事变1856年(咸丰六年)6月,太平军攻破清军向荣的江南大营,解天京三年之围。向荣在8月9日死后,其死讯不久便传入天京,东王杨秀清见当时太平天国形势大好,另有图谋,假装“天父下凡”迫天王封他为“万岁”。

北王韦昌辉在这时请求天王诛杀东王,天王不肯。后来陈承瑢向天王告密,谓东王有弑君篡位之企图,天王密诏北王、翼王及燕王秦日纲铲除东王。

韦昌辉在9月1日到天京,与秦日纲在夜间入城,2日凌晨突袭东王府,杨秀清及其家人被杀,东王部属、他们的家人及其他军民共2万多人亦被杀,史称“天京事变”。 翼王石达开抵达天京后,责备韦昌辉滥杀,二人不欢而散,石达开当夜逃出城外,韦昌辉其后尽杀翼王府中家属。

石达开从安庆起兵,声讨韦昌辉,此时在天京以外的太平军大多支持石达开。洪秀全为平众怒,11月2日将韦昌辉处死,不久又处死秦日纲和陈。

6. 广西古今的名人

瓦氏夫人——明代抗倭巾帼英雄。

为保国安民立下了赫赫战功,被明嘉靖皇帝封为二品夫人。在中华民族抗击外敌入侵的历史中,壮族人瓦氏夫人堪称“巾帼英雄第一人”。

石涛——中国清代画家。明藩靖江王朱守谦后裔,清初“四僧”之一。

陈宏谋——清朝大学士。是清代广西籍官员中,官位最高,任官时间最长,任官历经省份最多的一位清官、名臣。

郑献甫——清代名学者。冯子材—— 晚清抗法名将。

岑毓英——壮族历史上第一位总督,晚清抗法民族英雄。卢六——太平天国第一位烈士、后被追封为嘏王。

萧朝贵——太平天国西王。韦昌辉——太平天国北王。

石达开——太平天国翼王。谭绍光——太平天国慕王。

蒙得恩——太平天国赞王。林凤祥——太平天国北伐主将。

李开芳——太平天国北伐主将。

7. 历史上有哪些姓谭的古代名人,他们各有哪些事迹

谭嗣同谭嗣同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其父为巡抚。

谭嗣同不仅饱读经书,而且遍历南北各省,足迹踏至新疆、台湾诸地。游历中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留连忘返倍加热爱,对列强蹂躏奴役下的民众灾难倍感痛心疾首。

面对满目疮痍日趋衰落的中华民族,他冥思苦索着挽救良策,终于从西方自然科学与社会政治学说中找到了变法图强的道路,形成了变法维新思想。这一思想自中法战争萌芽,至中日甲午战争后迅速发展。

甲午战争后,愤中国积弱不堪,在浏阳倡立学社。1896年入资为候初知府,在南京候缺,著《仁学》成稿。

1897年,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等设立时务学堂,筹办内河轮船、开矿、修铁路等新政。次年又倡设南学会,办《湘报》,宣传变法。

八月以徐致靖荐,被征入京,任四品衔军机章京,参与戊戌变法。九月政变发生,与林旭、杨锐、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等同时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来到世上仅仅33个春秋,他用鲜血与生命去实现自己的抱负。时间虽短,但留给后人的东西却十分丰富。

一部《仁学》中留下了其深邃而又进步的哲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变法虽败,但其不屈不挠以生命唤醒国民的精神永存。

谭延闿谭延闿(1880年-1930年),字组庵,湖南茶陵县人,中国国民政府主席 、第一任行政院院长。1880年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1904年中进士、他二十八岁点翰林,授翰林院编修,后与时偕行,支持立宪;辛亥鼎革,又赞成革命,追随孙中山,后与汪精卫合作,又与蒋介石结盟,直至逝世。

且广交游,有“药中甘草”之誉;能治军,曾多次领军征讨,有“翰林将军”之称;善书法,为民国颜体第一人,著有《祖盦诗集》、《慈卫室诗草》、《祖盦诗稿》等。谭平山谭平山(1886-1956),又名谭彦祥、谭鸣谦、谭聘三,广东高明人。

1909年在两广优级师范学校学习期间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开始投身于反对清政府的宣传活动。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成为“五四”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在广州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谭平山当选为改组后的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和组织部部长。1927年8月,谭平山与周恩来、朱德、贺龙、恽代英等领导发动南昌起义。

起义失败后流亡港澳。因他参加南昌起义,武汉国民党中央于1927年8月8日开除谭平山的国民党党籍。

1937年抗战爆发后他回到武汉,投入全民族的抗日救亡运动。1947年冬,在香港出席了李济深、何香凝等人组织召开的国民党民主派第一次代表大会,决定成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1948年初参与组织成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任中央常委。1949年9月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并参加了10月1日的开国大典。

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政务委员、政务院人民监察委员会(监察部前身)主任等职。

谭绍光太平天国慕王,广西桂平人,1855年1月参加金田起义,英勇善战,1860年因破江南大营和攻克苏杭有功,被封为慕王。1862年率军围攻上海,打败英法联军、华尔洋枪队,后又转战太仓、昆山,屡创敌军。

1863年在苏州被叛徒刺死。谭纶明代抗倭名将,江西宜黄人,嘉靖进士,初任台州(今浙江临海)制服,练兵抗倭。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巡抚福建,率戚继光、俞大猷等平定境内倭寇。隆庆元年(1567年)总督蓟辽,与戚继光训练部队,加强北方防务。

他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太保,主持兵事三十余年,与戚继光共事齐名,号称“谭戚”。谭元春文学家,湖广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与钟惺同为“竟陵派”创始者。

论文强调性灵,提倡幽深孤峭的风格。主有《谭有夏合集》。

谭夫吾战国时期人物,曾以无比崇高的言行而名垂青史。谭政1906年出生,原名谭世铭。

湖南湘乡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特务营任文书、书记。

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三十一团秘书,红四军军委秘书长、军政治部训练部部长,红十二军政治部主任,红一军团第一师政治部主任、师政治委员,红一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

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后方政治部主任,总政治部副主任,陕甘宁晋绥联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主任,第四野战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建国后,历任中南军区暨第四野战军第三政委兼干部管理部部长,中南局第一副书记,华南分局第三书记,华南军区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第一副主任、主任,中央军委常委、顾问,国防部副部长,中央监委副书记。

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二、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八届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法制委员会副主任。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88年11月6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2岁。

谭震。

傅善祥:科举史上唯一女状元,凋落在天京事变中的“太平之花”

太平天国癸好三年春末,这一日金陵城中热闹非凡,由江南贡院通往秦淮河的路上,早早便以黄土垫道、净水洒街,一切准备停当之后,从黎明时分开始,便实施了戒严。

不久之前,太平天国历史上第一次春闱放榜,今日正是举行状元巡街之时,天京城内此刻万人空巷,老百姓夹道而立,竞相争睹新科状元的风采。

长街之上人头攒动,军民皆翘首以待,突然隐隐有锣鼓声从远处传来,众人举目望去,只见一列披红挂彩的队伍,从道路尽头缓缓而来。

队列最前由数名差役开路,均手擎一面鲜红大旗,旗面之上“天王钦点癸好科状元”几个金色大字,在阳光之下熠熠生辉。

在此之后,新科状元满头点缀金花,身穿绣金黄袍,头戴红缎翅子帽,足蹬二寸厚的官靴,高居马上频频向众人颔首示意,——“春风得意马蹄疾”,真的是羡煞旁人。

而更令围观老百姓啧啧称奇的是,此际这位金榜题名的幸运儿,眉如远山,眸含秋水,朱唇恰似桃花一点,浅笑嫣然之间,欺霜赛雪的脸庞上,还挂着一丝少女娇羞的红晕,赫然是一位妙龄女子。

傅善祥:科举史上唯一女状元,凋落在天京事变中的“太平之花”

道路两旁人头攒动,众人议论纷纷,为其容颜倾倒的同时,内心更是一阵阵艳羡:果然是巾帼不让须眉,却不知是谁家父母有此大幸,生得这般如花似玉、才貌双全的女儿。

而这位佳人,便是我们今天文章的主角,科举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女状元,命运坎坷而传奇的“太平之花”——傅善祥。

命运多舛

1833年,傅善祥出生于江苏南京一户书香人家,其父傅槐,为清朝生员,虽科举屡试不中,思想却格外开明,并没有所谓“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成见,因此也非常重视对女儿的教育和培养。

傅善祥乖巧聪颖,而且从小就表现出了很高的读书天赋,在父亲的熏陶和精心指导之下,小善祥三岁即涉猎蒙学儿歌、五岁学习楹联、六岁熟读三字经、八岁便可吟诵千家诗,简直女神童一般。

傅善祥:科举史上唯一女状元,凋落在天京事变中的“太平之花”

傅槐本在一家私塾以教书为业,虽不至大富大贵但好歹也是衣食无忧,谁知造化弄人,傅善祥八岁那年,其父母相继因病去世,家道至此也迅速衰落。

孤苦无依的小女孩,只能被迫寄居于哥嫂家中,但父母既已不在,兄嫂生活也不宽裕,寄人篱下,又岂能有舒心可言。

就这样混沌度日,十三岁那年,兄长尊亡父遗命,将傅善祥嫁入了从小便指腹为婚的李家。

但不知是否天妒红颜,还未等到成亲的那一天,小他六岁的丈夫便一命呜呼,离开了人世,十八岁的傅善祥,还未品尝夫唱妇随的幸福滋味,便成为了年轻的寡妇。

傅善祥:科举史上唯一女状元,凋落在天京事变中的“太平之花”

李家婆婆难掩丧子之痛,便觉得是这个儿媳妇“克夫”所致,同时也担心“寡妇门前是非多”,深恐样貌出众的傅善祥耐不住寂寞,会做出有辱门风的事情。

在这样的心理驱使之下,婆婆屡次三番地盘算着要将傅善祥卖往别家,只是一直未能如愿。

父母早早离世,哥嫂自顾不暇,婆家又容不下她这样一个无依无靠的苦命女子,还要将其变卖换钱。

傅善祥是又怒又怕,思虑再三,索性一走了之——这个看似柔弱其实性格倔强的女子,宁愿饿死街头,也要摆脱命运施之于身的枷锁与牢笼。

而正在傅善祥流落街头、走投无路之际,这个命运多舛的弱女子,终于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次转机。

1853年,太平军携百万之师,由武昌顺流而下,3月19日,攻破江宁,改名天京并定都于此。

蟾宫折桂

1843年的广州,彼时的天王洪秀全,还是个数次赶考却都名落孙山的悲惨童生,因为屡试不第,愤而在金田举起了反清自立的大旗。

傅善祥:科举史上唯一女状元,凋落在天京事变中的“太平之花”

也许是因为科举遗憾留下的心结,1853年太平军攻克南京之后,洪秀全第一时间便颁布诏令,于当年在天京开甲取士。

起至隋朝大业元年的科举赶考,一直都是男人们的特权,而为了彰显太平天国一直提倡的男女平等,天京的这次科举,打破常规,增加了“女科”,即允许女性进入考场应试,这在中国一千多年的科举历史上,绝对是一次开天辟地的创举。

正当傅善祥为生计和归宿发愁时,得到了这个惊人的好消息,立即决定报名应试。

此次科举,由天王亲自出题,试题出自孔子论语名言“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另有诗题为《欸乃一声山水绿》。

傅善祥从小便饱读诗书,又才思敏捷,短短时间便写就了一首二十句的五言古诗,以“舻声听未了,山水送孤帆”之句开篇,绘声绘色地描述了行舟于山水之间的情境,因所作诗文辞藻华丽又不落窠臼,获得了主考官的一致认同。

而更出彩的还在于其对“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道试题的应答。

当时参与赶考的金陵才女计有三百余人,绝大多数女考生都是在认可和赞成此观点的前提下立论行文。

唯有傅善祥并没有被至圣先师孔子的名头吓倒,在其文章中旁征博引,力辟“女子难养”之说,还列举了大量古代女子娴淑、“好养”的例子作为佐证,甚至还在文章中抨击了“大男子主义”的种种弊端。

其文章言辞优美、分析透彻,当考卷呈送到天王案头后,洪秀全对其作答内容大加赞赏,御笔一挥,钦点其为癸好三年女科魁首,并御赐红绸锦缎,赏其头戴花冠,身披锦服,在众兵勇的护卫之下,打马游街三日。

傅善祥:科举史上唯一女状元,凋落在天京事变中的“太平之花”

就这样,年仅二十岁的傅善祥,幸运地成为了科举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的女状元。

革除弊端

科举高中之后,傅善祥得到了当时兼管女营事务的东王杨秀清的青睐,东王本是紫荆山内贫苦烧炭工出身,并没有什么文化。

因此对于傅善祥这样的才女格外赏识,将她招至东王府内,先作女侍史,后任薄书。

这些官职的,有些类似于今天的秘书、助理的文职工作,主要负责东王诏命起草和往来文件的处理。

因为在本职工作中表现出色,傅善祥不仅深受东王的信赖和重用,更是渐渐走进了天王洪秀全的视野。

1854年3月,天王下旨,破格升任其为恩赏丞相一职,随着职务的大幅提高,傅善祥在逐渐参与到国事决策、处理朝政的同时,也深感责任重大,决心为国家和人民尽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

傅善祥:科举史上唯一女状元,凋落在天京事变中的“太平之花”

在其擅长的文化工作领域,有鉴于太平天国对传统文化的抵制和排斥,傅善祥一直在不遗余力地劝说和建议东王,终于在1854年6月,杨秀清以“代天父传言”的方式,修正了太平天国只许刊印“新旧约”,而贬斥所有古籍为“妖书”的文化政策。

而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之后,洪秀全即在权力所及的范围内,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取消大部分不合理的生活方式,但因为其自身的局限性,以及缺乏治国安民的经验,有的措施在推行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破坏性。

首当其冲的便是男女分馆制度,为追求全面的男女平等,太平天国对男女实行严格的分馆居住政策,即使夫妻也不得同处一室。

傅善祥在女馆生活过,后来还兼职女馆事,她深知天京妇女别夫离子的痛苦,更意识到这种不近人情的政策,不仅严重脱离群众,更会给这个新兴的政权埋下许多不安定的隐患。

有鉴于此,傅善祥权衡利弊,毅然向东王杨秀清奏谏,要求取消“男女分馆”,重新恢复天京城的家庭制度。

东王思虑再三,批准了傅善祥的要求,并于1855年初,再次通过“天父下凡”的方式,迫使天王洪秀全下令,全面废除了分馆制度,在傅善祥的努力下,天京军民终于家庭团圆,得以重叙天伦之乐。

与此同时,傅善祥还积极帮助妇女重归家庭,并利用自己女媒官的身份,为太平天国的青年男女牵线搭桥,充当月老红娘。

除此之外,傅善祥还积极参与到对文物的整理抢救工作,因为太平军基本上都是出身底层贫民,文化程度较低,对古籍文玩、金石彝器缺乏必要的认识和重视,动辄加以粉碎毁坏。

傅善祥对此深感痛惜,她在参与政权工作的同时,说服东王杨秀清,下令部属严禁破坏文物,并加强对文物保护的普及和教育工作。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她还积极搜寻和发掘有价值的古物,哪怕片纸只字亦珍如拱璧,同时在东王的许可和支持之下,在其居住的东王府紫霞坞内,建成了一座规模宏大、内藏琳琅满目珍贵文物的太平天国博物馆。

傅善祥的“新政”,不仅使太平天国耳目一新,更为其赢得了与太平军中另一巾帼英雄洪宣娇齐名的美誉,当时的天京城中,百姓皆交口称赞——“武有洪宣娇,文有傅善祥”,足见底层民众对这两位奇女子的认可和喜爱。

傅善祥:科举史上唯一女状元,凋落在天京事变中的“太平之花”

香消玉殒

1856年,太平天国攻破觊觎于左右的清军江南、江北大营,从1853年定都天京开始,这两个威胁都城长达三年之久的“心腹之患”终于被消灭,而太平天国也迎来了其军事史上的巅峰。

傅善祥:科举史上唯一女状元,凋落在天京事变中的“太平之花”

此时,卧榻之侧,再无他人酣睡,但在空前的胜利面前,天京城中却早已是山雨欲来,暗流涌动。

天王洪秀全自定都天京之后,便深居后宫不理朝政,醉心于享受眼前的革命成果。

而东王杨秀清自恃功高,“张扬不知自忌”,又有“代天父传言”的特殊身份作为护身符,把持朝政,在天京城内只手遮天,逐渐侵犯、威胁到了天王洪秀全的统治地位和帝王威严。

傅善祥:科举史上唯一女状元,凋落在天京事变中的“太平之花”

随着洪、杨矛盾的不断加深直至无法调和,1856年8月底,洪秀全决定先下手为强,密诏正在江西前线与清军作战的北王韦昌辉,命其率三千精锐秘密返回天京勤王。

9月2日,在燕王秦日纲的配合之下,北王兵马夜袭东王府,将毫无防备的杨秀清诛杀,同时,还将阖府上下两千余人屠戮殆尽,随后更是在天京城中展开了对东王势力的疯狂屠杀。

傅善祥:科举史上唯一女状元,凋落在天京事变中的“太平之花”

而作为东王府的首席女官,与杨秀清关系密切的傅善祥,自然是在劫难逃,在针对东王府的大屠杀中,一代才女香消玉殒,最终和天京事变中惨遭血洗的两万余名无辜太平军将士一道,被抛尸于秦淮河中。

当然,关于傅善祥最终的结局,史料的记载还有另外几个版本:

一说傅善祥早早预感到东王行事跋扈,必有灾殃,在屡次进行劝说无效后,其于“天京事变”之前,只身逃离东王府,从此隐姓埋名,不知所踪。

更有传言傅善祥在天京事变中被洪宣娇所救,得以幸免于难,还和太平天国另一位悍将,慕王谭绍光结为夫妻,1863年,苏州围城,守将谭绍光被叛徒刺杀身亡,远在天京的傅善祥,闻讯后忧郁而死。

傅善祥:科举史上唯一女状元,凋落在天京事变中的“太平之花”

史料掩于尘埃,往事湮入微渺,真相如何,已无从考证,傅善祥才貌双全,能成为史上唯一的女状元,不得不说是上天对其的眷顾,但这样一位风华绝代的佳人,却命运多舛、一生坎坷,也着实令人唏嘘。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