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言零的零
时间:2022-05-05 23:33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自由源于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名言零的零
1. 从零开始的作文素材 从零开始的名言警句 从零开始的记叙文
从零开始”作文指导
一、以话题为核心,进行发散思维,拓展构思角度:
“零”的内涵是什么? 为什么要从零开始? 怎样才能从零开始?
而后进行集中思维确定写作重心:前两点在文中必须成为写作重心
二、分析材料,确定最佳立意角度:
①零开始,就是把过去(成功或失败)作为起点,强调开拓创新的重要性。
②能从零开始,就是超越已经走过的历史,强调历史的经验教训在人生中的重要性。
能否从零开始,就看你从什么角度去分析问题,选择角度不同,写作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三、同学议论结构不够清晰,不能做到或并列或正反或递进。
四、议论文只顾匆忙举例,忘记或淡化议论说理,说理时不注意利用整句、短句、对仗句增强说理的力度和气势,说理呆板,说理时模糊不清。
五、开篇普遍美感不足。
一位哲人曾说:“成功和失败,都是人生的十字路口,‘从零开始’,才可能有永远的新天地。”
另一位哲人则说:“一个人可以弃旧图新,可以再接再厉,却不能‘从零开始’,因为历史是一个永远的存在。”
2. 由一句名言引发的感吾. 5 0 0字
由一句名言引发的思考
拿破仑说过:“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句话出于名人之口,也便成了名言。人们常用它来激励青少年奋发向上、不断进取,这自然无可非议;倘若推而广之,便容易产生误导。好像不想出人头地、成名成家,就是没出息。期望值越高,家长、孩子们的压力就越大。目前社会上择校热、家教热不断升温,各种培训班、补习班如雨后春笋,一发而不可收。产生这种现象的思想根源,恐怕于此不无关系。广大教育工作者,肩负着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的一代新人的重任,应该首先从这个误区中走出来。端正办学思想,树立正确的质量观、人才观,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和保证。
伟大与平凡并不相悖。伟大出于平凡,崇高源于普通,赫赫事业汇集了千百万人的默默奉献。面对物欲横流、纷繁喧嚣的世界,甘守寂寞,甘当“普通一兵”的精神,倒更显得难能可贵。
“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对于像拿破仑那样的具有雄才大略的人来说,也许是对的。当年“力能扛鼎,才气过人”的项羽也曾说过:“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籍观之则曰:“彼可去而代也!”亦非狂言妄语。但倘一概而论,“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未免失之偏颇。世界是多元的和谐的组合,既有叱咤风云的领袖人物,更有在平凡的岗位上尽职尽力,同时又关心着自家的柴米油盐的芸芸众生。社会主义大厦既需要栋梁之才,也需要一砖一瓦。人才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大木为杗,细木为桷”。量才录用,各尽所能。
社会是个大舞台。个人在这个舞台上处于什么位置,扮演什么角色,不是单凭自己的主观愿望而定,主要取决于社会的需要和自身的条件。“心想事成”,要看你“想”的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有才干的人,位置在选择他,甚至身不由己,非他莫属。“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诸葛亮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刘备三顾茅庐,委以重任,使这位山野之人成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只有平庸自私、患得患失的人,才会左顾右盼、东挑西拣地为自己选择位置。有的人本职工作都难以胜任,却对上司的位置常怀觊觎之心、问鼎之意;原本无德无才,却熟谙旁门邪道,极尽投机钻营、吹牛拍马之能事。如今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和党内腐败现象得以滋生蔓延,这些人从中起到了极坏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其实,在基础教育阶段,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确立报国之志,指出人生道路上前进的方向;至于将来在社会上担任什么角色,则不必考虑得过多、过早,因为现在还无法具体地确定未来人生坐标中那个“点”的位置。当前的任务是: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为将来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好基础。有了建国之才,何愁报国无门?未来许多重要的岗位正“虚席以待”呢!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是之谓也。
诚然,士兵想当元帅,是有抱负、求上进的表现,但毕竟不可能人人都成为元帅。理想高于现实,又植根于现实。因为高于现实,理想才那么绚丽多彩,令人神往,催人奋进;因为源于现实,理想才具备了转化为更高境界的现实的条件,才有可能不致于成为幻想、空想。因此,一个人追求的目标也不是越高越好,它应该是跳一跳能够摘到的桃子,是不畏艰险的攀登者能够征服的高峰。“挟泰山以超北海”,确非智者所想。鲁迅先生说过:“幻想飞得太高,坠在现实上的时候,伤就格外沉重。”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引导学生客观地评价自己,既不要好高骛远,也不要妄自菲薄。应该量体裁衣,恰当地进行自我设计,从而确立适应时代需要而又符合自身实际的个人理想,选择一条能充分施展才华、实现自我价值的人生之路。
由是观之,“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也没什么不好。“不想XXX”,并非就是因为他们自卑、无能,或是不思进取、自甘落后。如果是在冷静地审视自身的现实条件之后的一种放弃,恰恰是十分明智的选择。“知足知不足,有为有弗为”。过去的读书人没有一个不是想做官的,做官不成,退而为学,著书立说,不期然而然,倒做成了学问,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行。”有些事情,真的不必刻意追求。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过分强调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无情竞争,不适当地提倡个人奋斗,而忽略了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会走向事物的反面。现在的校园生活过于单调,学生整天埋头读书,不堪重负。我呼吁:请在孩子们心中留下一片净土,在孩子们生活的空间留下一片可供小憩的绿荫!
拿破仑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而打败拿破仑的沙俄将军库图佐夫也说过一句话:“一个当不好士兵的人注定成不了称职的元帅。”想来这句话更让人深省。
3. 什么零零的词语
(1)孤零零:孤苦伶仃,无依无靠。
(2)丁零零:拟声词,形容铃声或小的金属物体的撞击声。
(3)零零碎碎:细碎的事物。适合形容不完整的事物。
(4)零零散散:分布得很稀;不多。
(5)零零落落:
①稀少,不集中,零乱。
【《巴黎圣母院》51页:墙上零零落落刻着些字,无非是些名家的至理格言或虔诚箴句。】
②东西少且排列不整齐。
【那院子里零零落落摆着一些不知是什么东西,显然是过于仓促。】
③凄凉和零乱。
【零零落落的年轮里,经年后沧桑了谁的眼?苍老了谁的颜?】
(6)零零星星:零碎的,少量的。形容零散而不完整。
…………
《从0到1》:像上帝一样创造
重构世界,守护未来。
引子
《从0到1》的作者,彼得·蒂尔,全身散发着光环。
1998年,他与合伙人共同创办了PayPal。2002年,以15亿美元出售给eBay,个人获利6千万美元。
2004年,为Facebook创始人提供了50万美元的启动资金,这项投资为其获得2万倍的收益。同年,成立软件公司Palantir,服务于国防安全与全球金融领域的数据分析,后来成长为一家独角兽公司。
2005年,投资5000万美元创办Founders Fund风险投资公司,为LinkedIn、SpaceX、Yelp等十几家出色的科技新创公司提供早期资金,其中多家公司由PayPal的同事负责营运。
作为著名的PayPal黑帮中的一员,彼得·蒂尔广受赞誉,被誉为硅谷的天使,投资界的思想家。
此外,他成立了蒂尔奖学金(Thiel Fellowship)鼓励年轻人在校园之外学习和创业,以及蒂尔基金(Thiel Foundation),推动科技进步和对未来的长远思考。
2012年,作者在斯坦福大学教授一门关于创业的课程。当时的学生,布莱克·马斯特斯将上课的内容记录成详细的笔记,在校内外广为传阅。后来,经过两人的共同修改,最终集结成书。
通篇可谓,清新如散文、精炼似格言。
可以说,蒂尔站在人类发展的高度,打造了一本表述完美、发人深省的创业手册。
正如《创业家》杂志创始人牛文文所言:
这是一本可以把普通人变成创业者的进化指南。
读完全书,我自己的感受是:卓越的人,没有短板。
从问题开始
全书一开篇,作者就提出了看似简单、却又发人深省的问题:
“在什么重要问题上,你与他人看法不同?”
建议读者在这里稍作停留,花上几分钟时间,尝试思考一下再继续阅读。
。。。。。。
想要答好这个问题,不仅要有与众不同的勇气,更要接纳独立思考所带来的智力挑战。
对比认知与事实的反差,最终引出有质量回答的基本模式:
“多数人的认知是X,然而事实却是反面。”
前者,要求我们洞悉同伴;后者,需要我们探索真相。
看到这里,读者可能会觉得这个问题的答案模式,虽有几分精妙,却还缺些味道。毕竟,在生活中,对事物的看法经常有多种,这之中总有一些会反主流。
所以,更高质量的回答,不仅会分享对于当下的不同看法,更重要的是,透过它我们能够看到不一样的未来。
1的分水岭
如果以诞生作为分水岭,新生事物的生命周期可以简单的一分为二:从0到1的创造,和从1到N的复制。
然而,这两者却有着天壤之别。
【从0到1】的进步,需要探索新的道路,依靠的是创新,因而也被称为垂直或者深入进步。【从1到N】的进步,需要规模化的生产,依靠的是管理,因而也被称为水平或者广泛进步。
从宏观层面来看,【从0到1】的进步,有一个代名词,叫科技,广义的定义包括任何可以使事情更易完成的方法。【从1到N】的进步,也有一个代名词,叫全球化,即把某地的有用之物推广到世界各地,中国是全球化的范例。
说到这里,作者给出了自己对于上文反主流问题的答案:
“大部分人认为世界的未来由全球化决定,但事实是——科技更有影响力。”
放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这句话可能会引起大家更广泛的共鸣。
此外,我觉得这个分类,能够让我们清晰的区分一家企业是真正的创新型企业,还是承接创新的复制型企业。
在第三章中,作者通过对比谷歌和美国航空业,更深刻的揭示出两者的本质区别。
2012年,全美航空业创造了1600亿美元的营收,而谷歌公司只创造了500亿美元。然而,谷歌从中获得了21%的利润率,是当年航空业的100多倍。同时,巨额利润使得谷歌的市值是所有美国航空公司市值之和的3倍有余。
利润率上的云泥之别,反映的是不同的竞争态势。多家航空公司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但是谷歌却只有一家。
实际上,完全竞争和垄断之间存在巨大差别,因此大多数企业都比我们想象中的更靠近这两个极端之一。
在生活中,之所以我们的感受并非如此,主要来自于两者合力对于差别的抹杀。
垄断者为了自我保护,通过把市场描述成若干大市场的并集,夸大(并不存在的)竞争;而非垄断者则恰好相反,通过把市场定义成各种更小市场的交集,夸大自己的独特性。然而,市场的冷酷无情,最终会清晰的揭示出两者的巨大差别。竞争企业需要面对的难题远不只利润:
如果你给消费者提供价格实惠的产品,自己却获利很少,你就只能给员工发最低工资。而且你不得不减少不必要的开销,甚至降低工作效率。竞争生态系统把人变得冷酷无情,甚至剥夺了人的生命。法国大厨贝尔纳·卢瓦索是米其林三星得主,他曾这样说:“如果失掉一颗星,我就会去自杀。”卢瓦索保持着他的等级,但是2003年他还是自杀了,因为一家法国餐饮指南调低了其餐厅等级。
这个故事,后来成为了皮克斯(Pixar)公司动画电影《料理鼠王》的现实背景。
反观谷歌,凸显了垄断企业的气定神闲:
因为不用担心和别的企业竞争,它有更大的自主权去关心自己的员工、产品和在更广阔世界里的影响力。谷歌的座右铭——“不作恶”,在某种程度上是品牌策略,同时也显示了成功企业的特性——即使严守道德,也不会影响公司的发展。在商界,钱就是一切,或至少是非常重要。垄断者除了想着赚钱外还有余力想其他事情,而非垄断者就不行。与传统垄断企业不同,谷歌、苹果等科技巨头,依托着【从0到1】的科技创新,逐步成长为创造性垄断企业。它们在丰富世界的同时,并未人为造成稀缺。
以iPhone为例,消费者很乐意花高价买一部好用的智能手机。而通过设计、生产和营销iPhone手机所获得的垄断利润,是全世界对苹果公司【从0到1】创造力的慷慨嘉奖。
作为对比,我们看到大量进行【从1到N】的制造型智能手机企业,只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微薄的利润。
像上帝一样创造
【从0到1】是如此的吸引人,为什么不去开辟一个只属于自己的蓝海市场,进而成为这个市场的唯一呢?
人类之所以有别于其他物种,是因为人类有创造奇迹的能力。我们称这些奇迹为科技。
而初创公司往往是新科技的诞生地。
从积极的角度说,一个初创公司就是说服一群人,一起规划并铸就新的未来。
初创公司通过创造新科技,重新改写世界历史。进而推动社会更快速地进步,推动人生更自由地发展。
要想完成这个过程,首先要洞悉这个世界的秘密。
与常识相比,秘密将给你带来优势。成功的企业建立于开放却未知的秘密之上,这秘密关乎世界如何运作。
探索秘密的最佳处所就是无人关注的地方,而最好的企业家深谙此理:所有成功的企业都是基于鲜为人知的秘密创立的。
其次,你需要为初创企业打好基础。
开头很特殊,它在本质上有别于之后的阶段。在这方面,公司就像国家。早先的错误决定一旦做出(比如选错合伙人、挑错员工),之后就很难改正。
选择合伙人就像结婚,而创始人之间闹矛盾就像离婚一样令人不快。创始人之间的了解程度和他们合作的默契程度同等重要。创始人在共同创业前应有深厚的交情,否则就是在碰运气。
舍弃团体,一个孤独的天才可能会创造出经典的文学艺术作品,却不能创造出整个产业。在商业上,如果没有团队,从0到1是非常困难的。
有了团队之后,管理公司的高管与控制公司的董事要各司其职,所以要对创始人和投资人在公司的权力进行正式界定。为了保障与同事和睦相处,也需要规章制度来帮助所有人长期保持团结。
团队需要激励。对于CEO来说,高薪会诱使他保持现状,而底薪则会促使他为公司创造更多价值。同样的,比起现金奖励,股票报酬更能引导员工在未来创造价值。
企业文化方面,作者建议打造帮派文化。选择那些能够在工作上建立持久关系,并真正喜欢团队合作的员工,为他们提供不可替代的工作机会,并让每名员工只专注于一件事情。
特别是在早期,初创公司要尽可能让员工个性相像。共同的世界观,更能够保证公司快速高效的运转,从而生存下来。
再次,重视销售工作,因为顾客不会自动上门。
工程师的梦想是生产足够优良、“可以自销”的产品。然而导致初创公司失败的最主要的原因,不是产品差,而是糟糕的销售。
即使是企业人士也会低估推销的重要性。根本原因在于,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合力掩盖了这一点,让我们察觉不到世界正是由推销驱动的。
通常的偏见是:销售人员和其他“中间人”很碍事,优良产品应该在生产出来后直接被神奇地分销出去。然而,顾客不会因为你生产了就来买。你必须设法让顾客来买,而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像看起来那么简单。
以广告为例。广告不会立刻让你购买产品,而是为以后的购买埋下伏笔。没有意识到广告影响力的人会受到双重欺骗。
同时,销售是隐形的。和演戏一样,不露声色的销售最为有效。从事推广工作的人——不管是销售、营销还是广告——其头衔与工作内容毫不相关。这是因为,没有人愿意被提醒自己正在被推销。
具体到如何销售,其基本原则是:在与客户保持联系期间,从每个客户那里赚取的平均总净利(客户生命期价值,CLV)必须超过赢得新客户的平均成本(客户获取成本,CAC)。
获客成本的差异,导致了如下图所示的不同营销模式。
最后,倾尽全力,逐步建立起你的垄断企业。
每个初创公司都应该在非常小的市场内起步。理由很简单:在一个小市场里占主导地位比在大市场里要容易得多。
也许你会觉得占据1000亿美元的大市场的1%要更容易。实际上,在一个大市场中不是找不到一个好的出发点,就是会陷入竞争,所以很难达到那1%。而且,残酷的竞争会吞噬掉你全部的利润。
一个初创企业完美的目标市场是特定的一小群人,而且几乎没有其他竞争者与你竞争。
一旦你成功创造了或是主导了一个利基市场,下一步就是扩大规模,逐步打入稍大些的相关市场。
有时在扩张过程中会遇到隐蔽的障碍。比如,eBay的拍卖模式,最适用于个别独具特色的产品,例如钱币和邮票,却不太适用于日常生活用品:人们不会想为铅笔或纸巾叫价,从亚马逊上买更方便。
企业家往往低估了循序渐进发展市场的意义,其实市场需要有纪律地逐步扩大。
尽管颠覆式创新已经被滥用,初创企业在扩大规模的时候,切忌痴迷于破坏。一方面,内在的竞争性会扭曲企业家的自我认识;另一方面,破坏也意味着你是透过旧企业的眼光看待自身的。专注于创新,而不是破坏,同时尽可能地躲开竞争。
最终,当你达到预想的长远目标时,垄断企业基本成型。
这个时候,垄断企业通常会综合以下四个特点:
专利技术:是一家公司最实质性的优势,它使你的产品很难或不能被别的公司复制。一般而言,专利技术在某些方面必须比它最相近的替代品好上10倍才能拥有真正的垄断优势。网络效应:使一项产品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变得更加有用。尽管作用很大,但是除非你的产品在网络群组规模尚小时对初期用户已经具有价值,否则无法收到网络效应。规模经济:垄断企业越大越强:开发一项产品的固定成本(设计、管理、办公地点)需要更高的销量来分摊。软件开发就享有非常大的规模经济效应,因为如果只是对产品重复生产,边际成本趋近于零。然而,服务性企业尤其难做成垄断企业。品牌优势:打造一个强势品牌是形成垄断的有力方式。如果先从品牌而不是靠实力来经营,也有很大隐患。没有科技公司可以只靠品牌发展。在这个创造的过程中,每个伟大的企业家都首先是一位设计师。而创造的全过程,会深刻的得益于富有智慧的长期规划。
关于未来的看法
除了如何创业之外,作者对不同的高科技行业,都做了入木三分的点评。这部分内容,散落在书中各处,以下简要的做些摘录。
首先,在第六章,作者对生物技术初创企业与计算机软件初创企业做了如下的对比:
同时,作者指出生物技术初创企业是不明确思维的一个极端例子。
研究者们只拿可能行得通的东西实验,而不是去发展人体系统如何运作的确定理论。生物学家说他们需要采取这种做法,因为基础生物学太难。按他们所说,信息技术初创公司之所以经营得起来,是因为我们自己创造了电脑,而且使其可靠地执行我们的指令。生物技术之所以困难是因为身体不是我们设计的,而且我们越是了解自己的身体,就越是发现身体真是太复杂了。从这个角度来看,生物医药行业的投资者,要面对远高于计算机行业的不确定性。因而,高瓴资本在创新药赛道,采取全面下注而不是个别重仓的做法,有着深刻的合理性。
其次,在第十二章,作者谈到了人类与机器的关系。
当今的时代,全球化与科技进步交相辉映。从某种意义上说,全球化更加偏重替代,比如劳动力成本差异引发的产业转移;而科技进步更加偏重补充,比如高铁技术的普及,为人类带来更加便捷的交通方式。
尽管计算机技术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机器与人类所擅长的工作却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
人类有意识,擅长在复杂情境下制订计划、做出决策,但不擅长大量数据的处理。计算机则恰恰相反,擅长高效的数据处理,却做不出人类很轻松就能做出的基本判断。正因为如此,人类与计算机合作所形成的混合策略,成为创立伟大事业的途径。我们在计算机使用上的创新,不仅能够帮助人类做好已有工作,还能帮助人类做到之前不可想象的事情。
在这一点上,我与作者的看法相同:未来最有价值的公司肯定不是靠计算机单独解决问题,而是以创新的方式使用计算机来帮助人类解决难题的公司。
至少在可预见的未来,计算机仍然是辅助人类的工具,而非替代物。
再次,在第十三章,作者对比了绿色能源与特斯拉公司。
21世纪初,人们一致认为接下来的大事件是清洁技术。然而,一轮牛熊下来,多数新能源公司折戟沉沙。
作者从以下七个方面,探讨了失败的原因:
工程问题:你的技术具有突破性,而不仅仅是稍有改进吗?时机问题:现在开创事业,时机合适吗?垄断问题:开创之初,是在一个小市场抢占大份额吗?人员问题:你有合适的团队吗?销售问题:除了创造产品,你有没有办法销售产品?持久问题:未来10年或20年,你能保住自己的市场地位吗?秘密问题:你有没有找到一个其他人没有发现的独特机会?特斯拉的成功,毋庸赘言。恰好我在近两年关注的重点行业就是新能源领域的光伏行业,借着这个话题多说两句。
仔细观察下来,我们会发现,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新兴行业的发展,最终能不能过渡到市场化的商业模式上来。
在早期,对于新兴产业来说,政府的扶持政策可谓生死攸关,好比父母的关照与幼儿健康成长的关系。然而,从终局来看,扶持只是手段,以时间换取空间,企业最终能否存活,依靠的还是内生的市场力量。
在这一点上,我国的光伏企业,在依托国家扶持的同时,持续的依靠自身的技术进步,最终将终端产品的成本,降到了可以充分市场化竞争、甚至傲视全球的地步。
对此,更值得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是中国企业,最终完成了光伏行业的平价上网呢?
我个人的看法是,这和中国的资源禀赋,行业的技术特征,以及中国企业家的韧性,密不可分。
也欢迎读者留言,谈谈自己的看法。
后记
商业世界的每一刻都不会重演。
你无法通过简单模仿现在的成功企业,或者它们的创始人,来复刻同样的成功。这是因为,从0到1的创造过程,就像进化一样,无法摆脱内外在环境或硬或软的约束。事实上,你所模仿的对象本身,已然成为了环境的一部分,自然也约束着你。
正所谓:“学我者死,像我者生。”
每位创造者,所要做的事情,就是去悉心感受当下的环境,并在边界的触碰中,找到那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然后,集聚起全部的力量,破界而出。
这一刻,蛹化为蝶,新的型态诞生了。
而所有这一切,发端于创造者对世界的重新认知。
仿佛古人第一眼看见这个世界那样,充满了新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