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鉴名言
时间:2022-05-06 05:15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皇帝不称朕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明鉴名言
1. 有关明辨是非的名人名言有什么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
——列宁了明了,一迷万惑。——(宋)普济 小道之妨大务,小察之伤大明。
——(北齐)刘昼 明鉴照形,美恶毕见。——《新唐书》 知人知智,自知者明。
——《老子》 人不易知,知人不易。——《明通鉴》 事传三人,辄失其事。
——(清)林伯桐 求言非难,听之难;听之非难,察而用之难。——《宋史》 非亲身实验证明者,不可轻信。
——蔡元培 是非久自见,不可掩也。——〈晋书〉 是非未明,决不轻下判断。
——陶行知 浅明不见深理,近才不睹远体。——〈晋书〉 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篇〉 胆子大和胡说乱骂,是相似而实非。——鲁迅 不审不聪则缪,不察不明则过。
——〈管子·宙合〉 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 ——〈荀子·修身篇〉 勇于断者,不随其似;明于分者,不混其施。
——〈古今图书集成·学行典〉 不知味者,以芬香为臭;不知道者,以美言为乱耳。——(汉)桓宽 是非之所在,不可以贵贱尊卑论也。
——(汉)刘安 是其所谓非,非其所谓是,此之谓大惑。——《吕氏春秋》 能辨真假,是一种大学问。
——(明)吕坤 恶似是而非之人,忌似是非颠倒。——(清)魏源 万事差错,只是是非颠倒。
——(明)薛瑄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吕氏春秋》 难莫大于辨邪正。
——《宋史》 无是非之,非人也。——《孟子》 水不明则腐,镜不明则锢,人不明则堕于云雾人。
——(明)冯梦龙 见日月不为明白,闻雷霆不为聪耳。——《孙子·形篇》 见出以知入,观往以知来,此其所以先知之理也。
——《孙子·说符》 天下惟不明白人多疑人,明白人不疑人也。——蔡锷 秋毫之末,视之可察。
——(汉)刘安 以执两为兼听,而不以狐疑为兼听。——(清)魏源 容人之过,却非顺人之非。
——(清)陈宏谋 目锐形无不分,心敏则理无不达。——(梁)刘勰 欲知自下升高处,真伪先须辨古今。
——(宋)陆九渊 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庄子·齐物论》 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
——《六韬·文韬·大礼》 正直者不可屈曲,有学问者必能辨是非。——(宋)欧阳修 知莫难于知人。
——《孙子家语·弟子行》 处明然后能明人。——(宋)陆九渊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玩病。
——《汉书》 多见为常,少见为怪。——(清)徐增 听言之道,徐审为先。
——(明)吕坤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东坡 言成事者,以功著而易显;谋几初者以理隐而难昭 。
——《后汉书》 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韩非子·六反》 听误多害,听妄多败。
——(唐)皮日体 庸人之目,见利而不见害,见得而不见失。——(清)张伯行 断,失于太速;察,伤于太精。
——《新唐书》 听言之道,必以其事观之,则言者莫敢妄言。——《汉书》 公道自在人心,是非必有正论。
——郁达夫 智非察不神,察非智不精。——(明)冯梦龙 我们要的是明察的鉴赏,不是盲目的崇拜。
——闻一多 谗言谨莫听,听之祸殃结。——《全唐诗外编》 善观人者,观其所言而已矣。
——(清)章学诚 君子不以形迹疑人,亦不以言语信人。——(清)申居诚 善观人者观已,善观已者观心。
——(明)祝允明 伯乐不可欺以马,君子不可欺以人。——《太平御览·兽部八·马四》 谓我不信而庚我者,戏我也;谓我信而庚我者,愚我也。
——(明)徐祯稷 来说是非者,就是是非人。——(明)吴承恩。
2. 中华上下五千年优美句子名言
五千年悠悠岁月,留下了绵延不绝的历史传承,成就的是一首大气天成的英雄赞歌。一首硕强抗争的劳动人民的赞歌,一首慷慨激昂、惩恶扬善的浩然正气之歌。五干年的沧桑巨变,五千年的兴衰成败,浩瀚的历史皆浓缩于一个个荡气回肠的故事中。
“读史以明鉴,察古以知今。”为此,编者精心编选了这套《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华上下五千年》共为四册,编者以时间为经,以事件和人物为纬,穿针引线,纵横交织,从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开始。将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精髓一一展现。为读者提供了了解历史的捷径。翔实的历史片断,弥足珍贵的图片,加之细腻的笔法,简洁的语言和亲切的文风,清晰地勾勒出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和历史人物的真伪善恶,也使得此书成为名副其实的掌上历史博物馆。
3. 好的人生格言
额…… 要因人而异啊,并不能把人生格言生搬硬套地用在自己身上哦!好的人生格言要自己去筛选,选出自己认为好的!别人认为好的不一定你也看好。
不过,也是可以借鉴的。你可以在看书的时候多留意,摘抄下一些较好的格搐定陛剐桩溉标税钵粳言。
下面给你列出一些我摘抄的人生格言吧。 ①把生活当作戏的人,可以处变不惊;把戏当作生活的人,容易抑郁成疾。
--心态左右我们的生活质量。 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书与游览总是相得益彰。 ③人无论何时,都要有勇气对自己说,我是个门外汉。
④人们最害怕的是变化无常,要学习适应环境的变化和变化中另找创新,并不是停留在变化的痛苦中。——方海权 ⑤今天就是生命 ----- 是唯一你能确知的生命。
——列夫.托尔斯泰 人生格言要积累得多一点,就要养成爱摘抄好句子的习惯哦!看书就要拿上笔和纸。还建议你看看《读者》这本刊物。
里面的“言论”一栏很好看。
4. 廉洁格言警句 300句
清正在德,廉洁在志。
身有正气,不言自威。
有公德乃大,无私品自高。
官多一分廉,民增一分福。
劲松立险处,正气显人格。
名节重于泰山,利欲轻于鸿毛。
多植荷花塘自清,勤反腐败政自明。
莫怨清廉淡滋味,应愁贪婪铁窗泪。
清丝要知廉洁早,莫待进牢愁白头。
反腐莫论事大小,倡廉不在位高低。
廉如清风常拂面,贪似毒药蚀灵魂。
为官应立公仆志,从政最贵爱民心。
挡不住今天的诱惑,将失去明天的幸福。
天天洗脸净在其外,日日反省明在内心。
勤政从一言一行做起,廉政从一分一厘拒之。
布勤,无以成就事业;不廉,难以凝聚人心。
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勤者不贫,廉者不腐。
勤以为民,廉以养德,淡以明志,静以修身。
一言一行不忘公仆形象,一举一动常思百姓冷暖。
一心为公自会宠辱不惊,两袖清风始能正气凛然。
德如深山幽兰,不言自芳;欲似长堤蝼蚁,无孔不入。
戒贪,贪则无品;戒骄,骄则无知;戒情,情则无进。
为政重在廉,做人重在诚,
说话重在信,办事重在实。
腐败,只能获取片刻的享乐;
清廉,却能换来永久的幸福。
廉洁方能聚人,律己方能服人,
身正方能带人,无私方能感人。
淡泊名利好比清茶一杯静心正身,
务实为民好比功积如山德载千秋。
智者,以别人惨痛的教训警示自己;
愚者,用自己沉重的代价唤醒别人。
为官当自律,甘心清贫,不触“高压线”;
做人须正己,诚信守法,勿打“擦边球”。
纵贪欲如落水,不用吹灰之力,终成灭顶之灾;
保清廉似上山,定需步步用力,方能攀上巅峰。
5. 求明辨是非的事例和名言
了明了,一迷万惑。
——(宋)普济 小道之妨大务,小察之伤大明。——(北齐)刘昼 明鉴照形,美恶毕见。
——《新唐书》 知人知智,自知者明。——《老子》 人不易知,知人不易。
——《明通鉴》 事传三人,辄失其事。——(清)林伯桐 求言非难,听之难;听之非难,察而用之难。
——《宋史》 非亲身实验证明者,不可轻信。——蔡元培 是非久自见,不可掩也。
——〈晋书〉 是非未明,决不轻下判断。——陶行知 浅明不见深理,近才不睹远体。
——〈晋书〉 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篇〉 胆子大和胡说乱骂,是相似而实非。
——鲁迅 不审不聪则缪,不察不明则过。——〈管子·宙合〉 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
——〈荀子·修身篇〉 勇于断者,不随其似;明于分者,不混其施。——〈古今图书集成·学行典〉 不知味者,以芬香为臭;不知道者,以美言为乱耳。
——(汉)桓宽 是非之所在,不可以贵贱尊卑论也。——(汉)刘安 是其所谓非,非其所谓是,此之谓大惑。
——《吕氏春秋》 能辨真假,是一种大学问。——(明)吕坤 恶似是而非之人,忌似是非颠倒。
——(清)魏源 万事差错,只是是非颠倒。——(明)薛瑄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
——《吕氏春秋》 难莫大于辨邪正。——《宋史》 无是非之,非人也。
——《孟子》 水不明则腐,镜不明则锢,人不明则堕于云雾人。——(明)冯梦龙 见日月不为明白,闻雷霆不为聪耳。
——《孙子·形篇》 见出以知入,观往以知来,此其所以先知之理也。——《孙子·说符》 天下惟不明白人多疑人,明白人不疑人也。
——蔡锷 秋毫之末,视之可察。——(汉)刘安 以执两为兼听,而不以狐疑为兼听。
——(清)魏源 容人之过,却非顺人之非。——(清)陈宏谋 目锐形无不分,心敏则理无不达。
——(梁)刘勰 欲知自下升高处,真伪先须辨古今。——(宋)陆九渊 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
——《庄子·齐物论》 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六韬·文韬·大礼》 正直者不可屈曲,有学问者必能辨是非。
——(宋)欧阳修 知莫难于知人。——《孙子家语·弟子行》 处明然后能明人。
——(宋)陆九渊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玩病。——《汉书》 多见为常,少见为怪。
——(清)徐增 听言之道,徐审为先。——(明)吕坤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宋)苏东坡 言成事者,以功著而易显;谋几初者以理隐而难昭 。——《后汉书》 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韩非子·六反》 听误多害,听妄多败。——(唐)皮日体 庸人之目,见利而不见害,见得而不见失。
——(清)张伯行 断,失于太速;察,伤于太精。——《新唐书》 听言之道,必以其事观之,则言者莫敢妄言。
——《汉书》 公道自在人心,是非必有正论。——郁达夫 智非察不神,察非智不精。
——(明)冯梦龙 我们要的是明察的鉴赏,不是盲目的崇拜。——闻一多 谗言谨莫听,听之祸殃结。
——《全唐诗外编》 善观人者,观其所言而已矣。——(清)章学诚 君子不以形迹疑人,亦不以言语信人。
——(清)申居诚 善观人者观已,善观已者观心。——(明)祝允明 伯乐不可欺以马,君子不可欺以人。
——《太平御览·兽部八·马四》 谓我不信而庚我者,戏我也;谓我信而庚我者,愚我也。——(明)徐祯稷 来说是非者,就是是非人。
——(明)吴承恩 答案补充 当本班同学和外班同学发生冲突,请小强去帮忙打架,小强不仅拒绝了错误的请求,反而摆明道理劝阻了双方;实在不好意思具体的我举不出来了,比如说中学生早恋 、玩游戏。
古代的经典名言:“大话”的历史
作者丨胡丹
(一)
实话实说,国人是非常喜欢喊口号的,这不是当代才有的习惯;历史上的许多名言、金句,本质上都具有口号的性质。
随便举一个:“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牛吧!是北宋人张载(号横渠)讲的,见《张子语录》。自张横渠先生喊出这句“时代的最强音”,不知感动了多少人!翻古书时,这句话经常从书里掉出来。
古人习惯在粉墙上题诗,却不喜欢往墙上刷标语,不然,“立心、立命、开太平”这句,绝对满街都是,因为这22个字,便是古代“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可看官有没有觉得,它口气忒大了点?天地、生民、往圣、万世,霸气充盈在时间空间里,整个人类的规模都给它包圆儿啦!
这是有史以来最有名的一句口号,也是最有名的一句大话。
除非是一位人造的、神话的领袖,我看没人敢于做到那“两立一继兼一开”;更何况爱在嘴里念叨这句话的,还多只是腐儒,除了研究茴香豆,本事实在稀松平常。
儒家喜欢吹牛的习惯,常见于其经典。最早的一句,大概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莫属了吧!
个人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涵养至深,再补以“三省吾身”的功夫,有过即改,循阶而进,家里妻妾和谐不打闹,孩子乖乖听话不惹事,“修齐”至此,便称足矣!何敢轻言“治国平天下”?
这句口号见于《礼记·大学》,可儒家的老祖宗孔子都做不到的事,何以教训生徒?不可及的事,老师吹个大牛,让学生去“实践”,岂不是令他们做追日的夸父?死倒不会死,多半会是疯掉的——越信的人,疯的越快。
且“治国平天下”者,未必先能“齐家”,这在历史上有大量的反例。比如李唐兄弟父子相戕,闺门之风败坏,可盛唐的李氏,“治国平天下”,到底是几于仿佛了!
说来说去,“修齐治平”就是一般腐儒意淫的口号,下顿没着落,却不影响他们做“修齐治平”的圣王梦!
所以,儒家思想有两大特点,紧紧抱在一起,成为连体婴儿:一为强烈的“为圣”之念,二为“名浮于实”,不切实际,言过其实。
好比北宋名臣范仲淹,他在“立功”的少数人之列(儒臣多有名言,而无功次),一时心潮澎湃,愈发压抑不住,于是在岳阳楼上题写口号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孟子讲乐,范子讲忧,联袂为金句,皆广为传颂。
(古人皆有志于“天下”,其实他们把天下都看小了)
一千年来,范氏的这句口号,在书里处处题的都是,然亦只是一句“不经”的标语而已。试问,何为天下之忧、何为天下之乐?孰能超然于天下之外而乐、忧?范仲淹立于岳阳楼上,竟以为他站在俯瞰“天下”的至高绝顶上呢!他已不是“天下”中人,是飘飘凌云之仙,所以能先之,能后之。
所谓“先忧后乐”,不过是一句经不起挑刺的病句。然而千年来无数人口诵心传,好像那圣神之事,皆是若等凡人可想而可望做到的。
唉!每次踯躅街头,见满街标语横刷,不仅暗自叹息:这是一个真实的世界?
(二)
上面讲了许多,只是一个引子。下面再细细讲一个口号:“立德、立功、立言”,是为“三立”,又称“三不朽”,说的是,人们在立德立功立言中捡一桩做起来,便是“不朽”了。
道德、功勋、言论,这三件事分别了来“立”,倒不为难事,比如余著述亦近二百万言,可差似“立言”了。于道德余亦自信,唯欠一登“感动中国”舞台(阿弥陀佛,最好别登那舞台,凡登者无不为惨之加惨者,余不稀罕)。
然而,古人相信全能,他们最信服的,是“三立”,也就是把“德功言”三样都立起来!
(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三立)
那可能吗?
先不必管它能不能,来看两位“成”了事例,一位是明朝大儒王阳明,一位是清朝中兴之臣曾国藩。
这两位,虽时代不同,而相似之处太多。如,同为治乱的书生、为朝廷重臣、为流芳的名臣,同样在儒家理论上有所建树,也就是在“立德、立功、立言”上,他们皆树大旗。王阳明的谥号是“文成”,成也;曾国藩的谥为“文正”,正也!
可是,看官不觉得,“三立”之言,是存在内在矛盾的吗?
我引《后汉书·隗嚣传》的一句话:
“夫智者睹危思变,贤者泥而不滓,是以功名终申,策画复得”。
这句话概括性非常强,它将当世名人分为两类,一为智者,一为贤者,智者的本事在于见机而动,适应变局,抛弃俗见,积极进取,开出一番天地;而贤者的特点,在于出污泥而不染,任你世道如何运转,他都如江中大石,岿然不动,始终保持道德情操的纯粹。即,一为变者,一为不变者,唯有这两类人能建功立业,著大名于青史。
善变者常为英雄,是立功者;不变者常为圣贤,是立德者(将道德之言写下来,在世间流传,就是立言了)。英雄与圣贤,是分别奔驰在两条大路上的人,好比齐桓公与孔子,桓公是睹危思变而救世的英雄(尊王攘夷),孔子则是著道德文章而济世的圣人,虽然孔子很欣赏齐桓公(及他的辅臣管仲),但他与桓公君臣究不是一路上的人也。
我们把这个问题再引申开:曾国藩与王阳明正是睹危思变者,他们遭逢乱世,一个平定太平天国,一个剿灭山中之贼与叛藩(宁王之变),都立下不世之功;可是除了军功,人们还盛赞他们的“道德”:王阳明被烘托为一位圣人,曾国藩可算得一个半圣,在后人的评价里,他们简直就是智者兼贤者,齐桓公兼孔子,立功兼而立德之人!
然则,立功者睹危思变,重在权谋,权谋之要在善变、无形,风随虎,云从龙,变化莫测;而立德者则始终屹立,泰山压顶而不移其志,如顽石,如巨岩——“变”之极与“不变”之极,风与石、云与岩,能够和谐地统一在一个人身上吗?
余以为,人不可能如此精神分裂。又想立德,又想立功,纯属幻想。
可是,王阳明与曾国藩皆在德、功、言上做到了“三不朽”(王氏更被称为“真三不朽”),又作何解释?
事实上,王阳明与曾国藩皆非不变之人,他们长于权谋(尤其是王阳明,作为“心学大师”,他的许多故事,包括年少时的故事,无不在显示他从小即富于计谋),变常出人意表,令人惊呼为神。而且他们通于世故,能伸能屈,在逼厄的危局和险恶的人事环境下,以变求通,再加上好运气,于是建立了盖世的功业——这是最重要的,无功,则什么都是枉然。志在立功者,能同于拘泥的书虫腐儒吗?自是不能。
我们也知道“一将功成万骨枯”的道理,英雄立功,总要踩着难以计数的尸体和骷髅的。王阳明在赣南剿匪,动辄斩首数千人,“王都堂”用计抚剿,出神入化,却毫无信义可言;曾国藩更在募勇办团之初,就享有“曾剃头”的外号,之后与太平军作战,更以“阴险毒辣”和残忍见称(动不动“剜目凌迟”)。“德”之何在?常言道“慈不带兵”,仁慈在兵危战凶之地又有何用?
王、曾超越常人的谋略,如果搁在曹操身上,便是奸雄——雄之奸者;他们镇压叛乱毫不留情,如果换作其他文官武臣,那定是凶残的屠夫(当然,他们也曾一度被称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刽子手”)。可为什么人们对他们的“奸”和“残”不加指责,不视之为“小人”,反而大加赞誉,甚至把他们捧到“立德”的圣人神位上呢?
只因他们立功杀人,是为了“扶保江山”!
他们的道德说教,是为了“江山万代”!
故此,这两位大功臣,得到了最高的评价(特别是当他们死后,跳出了现实利益的磕绊,愈发神圣带风了),赞誉越来越高,乃成为一代救时、救世、救人心的圣人。
王阳明和曾国藩在后世有许多崇拜者(如蒋公介石),可是,崇拜者捧读《传习录》和《曾国藩全书》,是学习他们“泥而不滓”的道德(立德),还是他们的文章和说教(立言),抑或其“睹危思变”的大本领(立功)?学王、曾,当然是学习他们的驭世之才、通变之略,而且学习者明白,在乱世建功立业,不长于权变、不善于在夹缝中生存、不杀人用铁血手腕,都是不行的。
所谓“窃钩者诛,窃国贼为诸侯”,一个人因小事酿衅去阴谋害人,便是凶手和小人,而如果他为了“拯救国家”而用计杀人,那便是胸怀博大、仁心仁术的大英雄!评价“英雄”,“卑鄙”的标准,似乎不适用了,是其小节、是手段……
那些一心立德立功立言的后学先进们,你们了解这“三立”之间的窍门秘法吗?经书可不会详细讲解了给你听,只会大呼口号,令你神往。想多了,不解其奥秘,搞不好便变痴了。
讲了这许多,无非请大家明鉴古代的“名言”“金句”和书里时时跳出来的“标语口号”,所有那些句子,只能代表一种信仰,是高标了用来崇拜的,如果你细细分析,便会发现它们其实是有很大漏洞的,甚至是荒唐不经的——这就像你走进庙宇金殿,对高大的佛像当面礼忏跪拜可以,但切勿绕到它的背后,从那里观瞻,便是一片阴暗,蛛网密布,灰尘垢积,那佛,便只为一尊泥塑了。
欢迎关注“皇帝不称朕”微信公众号:hdshuoshi(皇帝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