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威尔1984名言

时间:2022-05-09 18:54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文化的理想国 | 评论: 次 | 点击:

奥威尔1984名言

1.关於乔治·奥威尔的《1984》里的几点疑惑,求解

首先,来回答你以上6个问题,不过以下是我对《1984》的理解,仅仅作为你的参考:1,我觉得温斯顿的“异类”思想是在专制统治下自然产生的。

人的思想是不可能完全符合统治阶级的要求的,往往具有叛逆性,你不能说只有温斯顿具有这样异类的思想,从奥威尔是叙述中其实是可以发现还有其他人具有同温斯顿相同的思想,只不过被隐藏了,而温斯顿却表现了出来。2,对温斯顿的洗脑是要证明统治阶级所提倡的思想是绝对的、是至高无上的、是不容置疑的真理。

而且洗脑也是做给公众看的:无论你是什麽样的想法或思想,最终都会认可我们的思想。其实统治者不在乎温斯顿最后是不是被净化了,因为温斯顿最后是要被处死的(其实他们身边有很多人都莫名其妙的消失了,也许和温斯顿相似),统治者最后是要所有人都安于统治,不会产生异端的思想3,对於这个问题,我绝对是因为,举报别人也是有很大风险的,万一查明不属实,那麽就是诬告,那麽查灵顿先生就有可能面临检查或其他什麽麻烦,应该是要弄清楚,确认两人的关系之后才举报的。

4,语言的作用除了日常交流之外,在这里新语应该还起到控制人民思想和规范思想以及生活的作用。新语是小说虚构的,英国肯定不会使用这种语言啦。

不能把小说虚构的和现实弄混淆了。5,谁在监控电子屏幕?我想应该是统治者吧,或者是思想警察,也许并不存在什麽监控屏幕,只是造成的恐慌,让身边的人监视你罢了。

这就看每个人的解读了。6,当时应该是处於美苏冷战的时期。

表面上看老大哥也许是指苏联,因为当时称苏联为老大哥,事实上,应该是映射的英国,映射英国专制统治的思想或倾向。希望这些对你有启发。

至於那段童谣和其他名言,我这就没有了,建议你到书里面去找啦。另外,和《1984》相似的奥威尔的《动物农场》也很不错。

2.关於乔治·奥威尔的《1984》里的几点疑惑,求解

首先,来回答你以上6个问题,不过以下是我对《1984》的理解,仅仅作为你的参考:

1,我觉得温斯顿的“异类”思想是在专制统治下自然产生的。人的思想是不可能完全符合统治阶级的要求的,往往具有叛逆性,你不能说只有温斯顿具有这样异类的思想,从奥威尔是叙述中其实是可以发现还有其他人具有同温斯顿相同的思想,只不过被隐藏了,而温斯顿却表现了出来。

2,对温斯顿的洗脑是要证明统治阶级所提倡的思想是绝对的、是至高无上的、是不容置疑的真理。而且洗脑也是做给公众看的:无论你是什麽样的想法或思想,最终都会认可我们的思想。其实统治者不在乎温斯顿最后是不是被净化了,因为温斯顿最后是要被处死的(其实他们身边有很多人都莫名其妙的消失了,也许和温斯顿相似),统治者最后是要所有人都安于统治,不会产生异端的思想

3,对於这个问题,我绝对是因为,举报别人也是有很大风险的,万一查明不属实,那麽就是诬告,那麽查灵顿先生就有可能面临检查或其他什麽麻烦,应该是要弄清楚,确认两人的关系之后才举报的。

4,语言的作用除了日常交流之外,在这里新语应该还起到控制人民思想和规范思想以及生活的作用。

新语是小说虚构的,英国肯定不会使用这种语言啦。不能把小说虚构的和现实弄混淆了。

5,谁在监控电子屏幕?我想应该是统治者吧,或者是思想警察,也许并不存在什麽监控屏幕,只是造成的恐慌,让身边的人监视你罢了。这就看每个人的解读了。

6,当时应该是处於美苏冷战的时期。表面上看老大哥也许是指苏联,因为当时称苏联为老大哥,事实上,应该是映射的英国,映射英国专制统治的思想或倾向。

希望这些对你有启发。至於那段童谣和其他名言,我这就没有了,建议你到书里面去找啦。

另外,和《1984》相似的奥威尔的《动物农场》也很不错。

3.《1984》奥威尔

1948年,45岁的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开始写作他短暂一生中的最重要的一部小说,在给小说取名时他把1948的最后两个阿拉伯数字调换了一下位置,以《1984》作为小说的名字。。《1984》出版于1949年6月,问世不久即在大西洋两岸引起了巨大反响。在小说中,天空永远是灰蒙蒙的,街道上贴满了作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老大哥的巨幅画像。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不叫总统,也不叫国王,而叫老大哥,听起来就像公仆、人民的儿子一样亲近,但人们所受的并不是一种慈祥的统治。社会的根本信念是:老大哥全能,党一贯正确。电幕到处都有。不论你是在家里吃饭、睡觉、在街道上行走,还是在单位上班,墙上的电幕时刻在监视着你,它们不仅能观察你的每一个动作表情,也能监听你的每一句话,甚至一声叹气。最重的罪行是思想罪。穿着便衣的思想警察混迹于人群之中。没有人敢保证自己明天不会被逮捕。醒着时你可以做到不说话,但你不可能控制自己不说梦话。小说中那个叫作派逊斯的党员,就是因为梦话被自己的儿子和女儿听见后报告给当局而被捕的。他失踪了,就像他从来没有存在过一样。在小说中,一个人如果失踪了,所有人便会强迫自己承认这样的事实:那就是根本没有过这个人。工作间隙有两分钟的仇恨时间。所有人这时必须放下工作来到电幕跟前。电幕上出现了一个从党的最高层揪出来的叛徒、变节分子被丑化的嘴脸。站在电幕前的人群爆发出了控制不住的愤怒的叫喊。有人在歇斯底里地骂着“猪猡!”、“猪猡!”、“猪猡!”……利用不断更新出版的新话辞典规定人们只能说什么话。新话是世界上唯一一种词汇量在逐年减少的语言。新话的全部目的就是要缩小思想的范围。党是反性的,因为性本能创造了它自己的天地,非党所能控制,因此必须尽可能加以摧毁。尤其重要的是,性生活的剥夺能够造成歇斯底里,而这是一件很好的事,因为可以把它转化为战争狂热和领袖崇拜。谁能控制过去就控制未来,谁能控制现在就控制过去。篡改历史是一项日常性工作,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负责。如果老大哥说过的某句话、党所做的某个预测与后来的事实不符,相关的报纸便会悄悄收回来销毁,经过修改的内容会被重新翻印。报纸的日期没变,但观点变了。要证明老大哥和党曾经犯过错误是不可能的,因为你找不到任何证据。真理部负责修改历史。和平部管战争。友爱部对老百姓严刑拷打。无知即力量。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

《一九八四》堪称世界文坛上最著名的政治讽喻小说。他在小说中他创造的“老大哥”、“双重思想”、“新话”等词汇都已收入权威的英语词典,甚至由他的姓衍生了一个形容词“奥威尔式”不断出现在报道国际新闻的记者笔下,足见其作品在英语国家影响之深远。“多一个人看奥威尔,就多了一份自由的保障”,有评家如是说。

4.急问《1984》(乔治·奥威尔)的主要故事梗概~~

1984年的世界被三个超级大国所瓜分——大洋国、欧亚国和东亚国,三个国家之间的战争不断,国家内部社会结构被彻底打破,均实行高度集权统治,以改变历史、改变语言(如“新语”-Newspeak)、打破家庭等极端手段钳制人们的思想和本能,以具有监视功能的“电幕”( telescreen )控制人们的行为,以对领袖的个人崇拜和对国内外敌人的仇恨维持社会的运转。

故事中主人公所在的国家大洋国只有一个政党——英格兰社会主义,按照新语,简称英社 (IngSoc)。社会也根据与党的关系被分为核心党员、外围党员和无产者三个阶层。

政府机构分为四个部门:和平部负责战争,友爱部负责维护秩序,真理部负责文化和教育,富裕部负责经济。按照新语,分别简称为和部、爱部、真部、富部。

在大洋国“真理部”从事窜改历史工作的外围党员温斯顿因为在工作中逐渐对其所处的社会和领袖“老大哥”(Big Brother)产生怀疑,并与另一位外围党员裘利亚产生感情,因而成为思想犯,在经历了专门负责内部清洗的“友爱部”的思想改造之后最终成为了“思想纯洁者”。[1][2]。

5.关于《1Q84》的几句话 ,

巴纳姆,贝利,我并没有过分在意。究竟是哪个巴纳姆,哪个贝利,这无法论说,至少在BOOK1中完全看不出端倪,也没有任何的佐证和提示,除了理解为就是两个人物,何况是否真实有所指,还是写意,很难说,总之,不讨论是谁,只理解是人物,但很明显,是时代中的人物,历史中的人物。

所以接着,就说出历史。

历史是重要的主题,当时,这个当时是什么?那一年的?奥威尔的“1984”——注意,我说的只是未来。还是1Q84年?所以,未来不可预知。

不太建议读他的小说字斟句酌,原因很简单,这是文学翻译,是二遍加工,原汁原味请读日文。

有点小建议,读他的小说,最好整体的把握,精彩的部分。比如对数学的阐释和感触,可以反复阅读,要的不是斟酌字句,而是一种整体的意象,也就是说,获得一种直觉的感受。

这部小说很复杂,内容很多。可以说是后期的集大成之作,他本人也表示写卡尔玛拉佐夫兄弟那样的综合性小说,这部小说看得出是一种多内元素的综合。当然,这前言是什么可以讨论,但我觉得有一点要重视,那就是马戏世界,有影射?有所指(符号学中的所指)?归纳?还是预言?或者是感受?以及是提纲挈领的总体的揣度?建议看完BOOK3,然后多看些文学权威评论,尤其是哈佛大学的鲁宾教授的著作。可以提升眼界。最后,这样的小说是严肃的小说,不是容易理解的,需要不断的体验和反复的阅读以及探究。

奥威尔1984名言

奥威尔《1984》主题解析:人最珍贵的东西,是爱与自由

乔治•奥威尔的《1984》是“反乌托邦三部曲”之一,很多评论都是从小说的政治和形式的角度对其进行解析。而我想透过文中在恶劣政治环境下对人性的深刻分析,来解读这部作品的广泛影响力。

出生于1903 年的著名英国作家乔治• 奥威尔,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奥威尔亲身参与并经历了1936 年的西班牙内战和1939 年二战期间的反纳粹活动之后,他对战争与和平、极权与民主、社会与人类理想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刻思考。所以他的作品直至今日仍然对世人有深远的影响,《1984》便是其著作之一。

奥威尔《1984》主题解析:人最珍贵的东西,是爱与自由

《1984》这部小说写于1948 年,与书名字所表述的年代相距40 年,其实这也是作者的本意。乔治• 奥威尔在这样虚拟的年代里,讲述了主人公温斯特的痛苦挣扎的经历。文章完成于1948 年,在那个刚刚结束一场大战的时期里,这样的作品总是被各国的评论家理解为反苏或者反极权。但奥威尔本人说过他的这部小说的抨击对象“不是针对社会主义或英国劳动党的而是展示了一种倒错的情景······如果不与极权主义斗争,它随处都可能会胜利”。所以只有在文章中震撼人心灵深处的东西——人性,与读者产生共鸣,才能保证作品的经久不衰。

奥威尔《1984》主题解析:人最珍贵的东西,是爱与自由

生来平等的世人对生活有着自由的权利,且不说更高层次的自由。在最基本的听说读写方面,在大洋国里的民众都受着“老大哥”领导着的“党”控制。首先在听的方面,“电子大屏幕”无时无刻在播放,生活在大洋国里的人民听到的都是从电子屏幕里播出的节目,并且不停地重复地播送。其次在说的方面,在大洋国里,人们没有选择使用何种语言的方式,有评论也指出过 :“ 《一九八四》中所创造的“新词”,是为了使得所有其他思想方式不可能存在。一旦失去了造句能力,不能识别饱含于历史之中的意义,人们便不再有异端的思想。”

赛迈和温斯顿在食堂见面谈话,谈到对创造新潮语的问题时,温斯顿并未回答,但文中也有描述他的心理“他不知道说出自己的真心话会不会犯错误”,人民在“党”的控制下不仅改变了原有的语言方式,还畏惧说出自己的真实的想法从而丧失了说的自由。

奥威尔《1984》主题解析:人最珍贵的东西,是爱与自由

再次在读的方面,儿童的历史教科书中这样描述,“在革命以前,伦敦是个充满罪恶的城市,人民非常可怜”,这与现实社会状况并不相符合。最后,在写的方面,文章的开头就描述了主人公温斯顿写日记的情景,日记是非常隐私的东西,但在这里,日记都是被无情监视的对象,人民们只有在条件极其特定的环境、复杂焦虑的心绪下记录过去的世界。由此看来,在“老大哥”的领导下,人民们逐渐失去了自己的意识,迷失在这种社会生存方式下。

幸福的权利。幸福不仅仅是生存上的满足,更主要是情感上的满足。亲情、友情和爱情是一个人体味幸福感的基本要素。可是,在大洋国里的这三种情感却别有一番景象。关于友谊,大洋国中,所谓朋友只是一些相处比较愉快的同志,因为“老大哥”所需要的是一切服从于他的战士,身边的任何人都有可能是思想警察,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毫无信任可言的。

奥威尔《1984》主题解析:人最珍贵的东西,是爱与自由

在这部小说叙事中,敌手和帮手不再像传统乌托邦文学中那样分明,而是处在了一种混乱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没有朋友温暖的幸福感。文中对爱情的描述,是压抑气氛中的一丝色彩,但是这样的爱情色彩也受到控制和监视,在温斯特接到乔丽亚写着“我爱你”的字条时的慌乱、紧张、害怕被人发现的细腻描写,都无不刻画出在大洋国中这种爱情是不被允许的,这样对个人爱情的干涉,也是“老大哥”为了让人民毫无感情地生活,人没有拥有爱情温暖的幸福感。

每一个人都会本能地爱自己的家人,在奥威尔的笔下,主人公温斯特很难清楚地回忆起亲情,在梦中遇见的母亲和妹妹被吞噬了,但此时的主人公潜意识中有着“只有她们死去,他才能活下来”的思想,这也被后文中提到的动荡不安的年代中,他抢走妹妹的巧克力的事情证实了。大洋国里的人民们好似被剥削了亲情的自由,亲人间的互相揣度足以表现出幸福感的消失。

奥威尔《1984》主题解析:人最珍贵的东西,是爱与自由

《1984》一直以来被解读为政治小说,但是作者奥威尔本人在《我为何写作》中坚持说:“没有哪本书是真正摆脱了政治偏见的,所谓艺术应该与政治毫无瓜葛的观点本身就是一种政治态度”无论是寓言还是有关政治,这部作品留给世人的是人性的震撼,在文章中也依稀可见主人公温斯特是一个还未完全丧失情感的一种人,他努力地为自己的各种权利进行与“老大哥”的领导,所以只有在自由权利、幸福权利被保证的条件下,人性才得以保留,人才能在任何历史、社会、政治条件下有更强的生命力,这也可能是作者留给世人的思索。

文化的理想国,让每一个诗意的灵魂,都有栖身之地。感谢您的关注!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