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名言收购

时间:2022-05-10 15:06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我们四川 | 评论: 次 | 点击:

成都名言收购

1. 成都哪里有回收礼品烟酒

双流西航港回收烟酒13183875188双流县回收烟酒13183875188上门回收烟酒13183875188本店对于成都地区老顾客及量大者可提供13183875188预约上门回收,价格优于同行回收价香烟回收:13183875188中华.玉溪.熊猫.黄鹤楼.芙蓉王.印象云烟 和天下.红河V8.娇子.天子.冬虫夏草烟等名酒回收:茅台酒.五粮液.国窖1573.水井坊.东方红.剑南春.郎酒.泸州老窖.五粮春等

洋酒回收:人头马.马爹利.轩尼诗XO及VSOP.路易十三.蓝带.轩尼诗李察.皇家礼炮.芝华士.黑牌等老酒回收:十年以上茅台老酒。..五粮液老酒。剑南春老酒。泸州老窖

2. 外国收购的中国大企业有哪些

1、福建南孚电池 ------------ 美国吉列公司 2、河南双汇肉制品 ------------ 美国高盛集团 3、黑龙江哈尔滨啤酒 ------------ 美国AB(百威啤酒) 4、黑龙江佳木斯联合收割机 -------------美国约翰迪尔 5、福建雪津啤酒 -------------比利时英博 6、四川双马集团 -------------拉法基 7、深圳发展银行 -------------美国新桥 8、G华新 -------------HOLCHIN B.V。

成都名言收购

原创 孙港:在时光中老去的成都旧书业

每天清晨六七点,李大叔就起床了,收拾一阵子之后,他开着面包车,从琉璃场的租房到四川大学望江校区,他在那儿开了一个二手书店。李阿姨起得稍晚些,起床之后还要到附近的菜市场买菜,买完菜她就回到出租屋,这儿是他们开的另一家二手书店。

夫妇俩卖二手书有二十年了。“前几年一个月还能卖五千多,现在,唉!”李阿姨对现在的生意状况颇有微词。好的时候不好的时候都被他们赶上了,成都二手书市场早已过了巅峰时期,开始走下坡路了。

原创 孙港:在时光中老去的成都旧书业

散落各地的旧书店

李大叔夫妇开的两家二手书店,一家叫无名书店,在川大校园里,另外一家叫双双书店,就开在琉璃场,他们住的地方。李夫妇买的房子在双流,因为距离较远四五天才回去一次。

“一般我买了菜回来开铺子,可能九点过,也不定,看我那天好久起来,一般就九点或者九点半。”双双书店已经开了十来年了,附近的邻里常来这里买书。李阿姨在书店里放了台电视,不然白天守着铺子没事做,一个人在店里,一点声响都没有,“感觉造孽兮了”。

李三妹的二手书店就开在无名书店隔壁,她和李大叔夫妇是老相识了,平日里靠着用手机看电视剧打发时间。

“以前我们都是在九眼桥底下摆摊摊的,我们比他们做得久些,摊摊都多摆了几年。”傍晚七点过,有些小雨,李三妹拉下铺面的卷帘门准备回家了。“今天要不是你在这摆两句我走得还早些,以往都是这个点就走了。”说罢,李三妹就骑着电瓶车飘然离开。

上午九点过开门,守着铺面看电视剧,七点过关门,旧书店老板们的生活似乎无以自遣。

曾在九眼桥上摆地摊的人中,刘永才算得上是个“老资格”,他自称成都二手书市场的领军人之一。不摆地摊后,他转战二环路建设北路附近。由他起头,建设路的一条街上连着开了六家二手书店。

通过摆地摊卖二手书的方式并没有完全消失,成都送仙桥的古玩市场依旧坚守着一批摆旧书摊的书商。

从送仙桥古玩市场里那家淘书斋旁边的楼梯上去,一直走到顶楼,一个几百平米的天台,聚集了十几个二手书书商。顶棚是用塑料布搭的,每个书商在自己的专属区域里整理古旧书籍。这里的二手书中,杂志相对少一些,更多的是整套的旧书。摊子上不乏有一些书店里买不到的禁书,这类书普通的二手书店是很少收的。“不敢收,看到有卖我们都不敢买。”李阿姨称她卖得都是正经书。

二手书不比新书,有专门的进货渠道,书商为了买到好的二手书,除了去收购站收购,还要自己去淘。买的时候论斤买,品相好的可能就会贵一些,卖的时候就像新书一样单本单本卖,但是价格也会因为品相、出版年份、出版社而有起伏。“在哪些地方去淘书我们肯定不得给你说噻,这些都是我们自己的秘密,不管你得不得个人去买,我肯定也不能给你说的噻。”李三妹对收购旧书的地点讳莫如深。李大叔就没那么防备。“一般我六七点就关店了,就到川大附近的收购站去转,那七八个废品收购站,有时候转一两个小时,不下雨还要多转一会。碰到合适的就称,运气好的时候可以称个百八十斤,运气不好的时候张都不开。”李大叔开着一辆小面包车,早晚代步,也方便收书。

刘永才从前在九眼桥摆摊时,每天早上去收购站转悠,买的不多,卖得也快。“还是有些一直在我这买书的人,晓得我在卖,他如果要卖的话就会来找我。以前也没手机那些,连BP机都没得,也要他们晓得我才卖给我。”在刘永才那里买书的不乏几十年的老顾客,从他摆摊起到现在有了书店,一直在他那里买书。现在有了手机,联系也方便了,如果要搬家家里有要卖的书,给刘永才打电话就可以了。

李阿姨说也有专门的中间商,隔一段时间出现一次,时间不定,那样的话对方给什么她就收什么。“肯定要好坏掺着买,你要是只买那些卖的好的,品相好的,那不好的给谁?那样以后就没人卖书给你了。”这样的二手书可能已经转过三四次手了。

也有从公家流出的书可收。不少书的扉页上都盖着公家的大红印戳,某某社区图书馆或者某某工会藏书,侧边的标签也依稀可见。

淘书斋可以说是成都旧书店的元老,如今已经开了三家门店,送仙桥古玩市场里有一家,文殊坊对面的四川书市三楼有一个店面,总店则在武侯区罗马古玩市场里。店主蒋德森如今已七十六岁高龄。淘书斋现在已经不去外面专门收书了,“都是收家里人的书,或者有些老顾客知道我们这儿,就直接把书卖给我们”。

还有一种最传奇的收购旧书的方式,鲸落。这个词原意是指鲸鱼在海洋中死去之后,尸体可以供养整套生命系统。许多老教授去世后,就像鲸落一样,滋养了众多书籍爱好者。但这毕竟是少数,旧书书商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专门去找这样高质量的二手书。

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收购二手书的价格小有涨幅,大部分二手书却卖不上价,不涨反跌。书商依然需要每日去收购站转悠,一斤书的价格从一块五涨到了两块多三块,市场却没有丝毫进步的迹象。而真正好的古籍,价格又水涨船高,一般人难以觊觎,除非是真正的爱书之人才会考虑。

原创 孙港:在时光中老去的成都旧书业

当年摩肩接踵

成都二环路东一段建设路的一条侧街上坐落着六家二手书店,人流量挺大,看热闹的颇多,买书的却很少。

“在上世纪年代,图书出版业的利润率一直高于我国各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在编辑和发行两个环节中,核心领域的编辑环节利润更高。当时,在卖方市场的条件下,出版社基本没有卖不出去的图书。”1977年高考改革之后,全民掀起读书潮,而此时,图书市场供不应求,不乏有想看书之人到收购站去淘书。读书之风盛行之后,渐渐开始有人抓住这个机会,专门去收书卖书,不只是废品站,要搬迁的图书馆、文革时没有销毁的库存,都是买书的好地方。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成都南门大桥、东门大桥、万福桥、九眼桥等各个桥,开始涌现出一批摆着地摊卖二手书的书商,如今春熙路孙中山雕像后的小巷,当时的龙池书肆,也是自成气候,弥补了那个年代书籍中经典小说、外国著作等书匮乏的缺陷。

真正热闹的时候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在九眼桥摆书摊。现在的九眼桥是酒吧一条街,随便走进一间都是灯光、音乐、不眠夜,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时可不是这样的。说起从前成都二手书市场景气的时候,用李大叔的话来说,“以前九几年的时候那些小青年来买书都是摸的一百的大票子!”十多年前,九二三年时,李三妹才十多岁,也是有工作的小年轻,白天上班,下午就到九眼桥摆摊卖二手书,一摆就是好几年。“当时一般下午五六点就去摆,摆到晚上九点过十点钟这些就差不多了,以前有些时候,提起两三口袋书,打起空手回家。”

“原来人多的很,在九眼桥摆的时候,人山人海的围起,都打堆堆。”刘永才是专门卖二手书的,每天拿一口袋去,两三百本,卖几百块钱,卖得差不多了就走人。以前没有手机,没有电视,刘永才就和旁边的书贩打牌,斗地主,两三个小时,卖两三百块钱。现在刘永才每日坐在店子里,灯光昏暗,无所事事,一天的收益甚至比不上二十年前的一个晚上。

那个年代,在最热闹的周末时节,从九眼桥向南,沿着太平南新街、文化路,一直到郭家桥,都是一字摆开的书摊,场面蔚为壮观。买书的人可以在这个书肆上悠哉游哉地逛上整整一下午。川大离九眼桥很近。彼时,川大的学生没课的下午就到九眼桥转悠,选一本喜欢的书,几毛一块地买下来,在九眼桥南桥头一带随便找个喝茶的地方,一碗茶,一本书,三两同学好友有读有聊,畅畅快快地,一个下午就过去了。从前省图书馆的书不好借,馆里存货也不丰富,不如去旧书摊走几圈,一顿早饭钱,买一本书绰绰有余了。

九十年代也是许多二手书从业者入行的黄金时期。蒋老板从1990年开始卖旧书起,就直接开了店。“我退休得早,那时候喜欢藏书,在成都的藏书圈子比较熟,那些朋友说不然你开个旧书店,这样就把书店开起来了,做了就一发不可收拾。”

如果说二手书买卖是图书市场里一个特殊的行业,那专卖古籍人更是少之又少。古籍与一般的旧书不同,有收藏价值,买卖古籍的人还不得不兼备修复古籍的能力。修书需要很大的耐心,“要坐得住”,是一般人做不来的细功夫。

淘书斋中古籍不少,而离淘书斋不远的街口,开着一家川源古籍书店,这里专卖古籍,店主彭先生把蒋德森称为他的战友。“十多年前我们一起去北京摆摊儿,一起卖书,所以我说他是战友。”彭先生已过不惑,比蒋老板小了近三十岁,二人却曾是一起打拼的铁关系。北京冬天的早上,风能把人的脸吹裂,彭先生和蒋爷爷要赶在七点天亮之前把书摊摆好。早上五点过,彭先生坐在载着书的三轮车上先行一步,他让蒋爷爷走着去书摊,因为走着比在三轮车上吹风暖和多了,他体谅蒋老板的身体。回到出租房里,二人买菜做饭轮着来,谁也不占谁的便宜。

“没有兴趣这个事情是做不下去的,书店是文化的交接,是一个平台。”从锦江区的暑袜街,到盐市口附近的梨花街,再到文殊坊北大街的四川书市,最后迁到武侯区罗马古玩市场,淘书斋总店命运多舛,常客却只增不减。喜爱书的人,无论旧书店搬迁了多少次,都追随着,他们与书店老板的感情,不比卖家之间风里来雨里去培养出来的情谊逊色半分。每个来淘书斋的常客,都叫蒋老板蒋老师。周三和周日武侯区罗马古玩市场赶场时,蒋老板就会到店里。

“你是不是老蒋!我一听你声音就听出来了!”一位头发花白的大爷,带着金丝边眼镜,穿着灰色的制服,在淘书斋门口蹲着挑书的空档认出了正和旁人闲谈的蒋老板。他们已经十多年未见,十多年里淘书斋几经辗转,大爷也是问了好几个朋友才找到了这里。蒋爷爷一时叫不出大爷的名字,毕竟在他那里买书的人太多了,但当他提到一位爱画画的友人时,蒋老板点着头说“晓得了晓得了,你们都喜欢画画嘛,他也喜欢来我这儿买画册,所以耍得到一堆去”。大爷坐在蒋老板身旁回忆往事,十多年未见,他们丝毫没显得隔膜。

原创 孙港:在时光中老去的成都旧书业

今时不同往日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二手书生意就不好做了。城管的驱赶是一个方面的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九八年的下岗潮。九八年国有企业改革,大批企业工人下岗失业,小青年掏钱买书时“摸出来的都变成了十块二十的”。

李大叔夫妇不是成都本地人,在九眼桥上大概只摆了两三年摊。“以前没人管,没两年就有城管来撵了,那么多摊摊摆起,影响市容市貌得嘛。”李阿姨说起往事自己都在笑,“我们都遭撵过的。统共就两大口袋书,那天带了一口袋去,全都给我收了。”李阿姨说得轻描淡写,但在那时,就相当于半个身家都被收走了,这对专职卖二手书的李夫妇无疑是很大的打击。

书贩和城管之间就像是打游击战,在九眼桥上卖过书的多半都被城管收过书。“又不是一个城管开车来撵你,有时候七八辆车,你两个轮子的怎么跑得过四个轮子的嘛。”刘永才在九眼桥摆地摊时,被收过好几次书。“你想那些城管开起车,在九眼桥上,桥头桥尾一堵,咋个跑得脱!跳河?”刘永才说那时候年轻,没想那么多,不管一天卖30还是50,有吃的有穿的就好了,今天书被收了明天再去买就好了,以前的日子过得开心。

再往后那几年,城管越来越严,九眼桥上的一大拨书商们不得不转移阵地。“我们后头就去十二中那边摆了,一般都是被撵了才搬的噻,九眼桥那边生意那么好。”李三妹在零几年时把书摊换到了十二中,也就是现在的川大附中,离九眼桥很近。而李大叔夫妇在十二中只摆了短短几个月,之后几年都是在老制笔厂里摆的。制笔厂在十二中附近,但一个月租金要两万,自然不可能一个人负担,那时是十几二十个人都在制笔厂里摆摊,每个人划分一小块地盘,一起分摊租金。

现在,还在做二手书生意的书商们分散到各处,除了川大的几家二手书店和经天路的双双书店外,郭家桥、莲桂南路、竹林村社区都分散了几家。这些二手书店的书商们都是做了十几年的老书商了。

书店是开起来了,但生意却是一年不如一年,首先是因为好书少了。“你说现在的好多书都写些什么嘛。”刘永才指着他从一个作家手里回收的旧书哭笑不得。那是那个作家自己写的书,成本五块,售价五块,依旧没人买。“现在的新书都写得乱七八糟的,原来老的那批书才是写的有根有据的嘛,那些书才叫书。我们就是把就书看得很重要,越老的越好,新书买来随随便便卖出去就好了。”刘永才对现在的旧书市场大失所望,他的文彩书店最近每天只卖得了二三十块钱,和从前完全没法比。

相比一天甚至只卖得出二三十块钱的文采书店,送仙桥旧书市场同时有十几个顾客已经是很稀罕的事情了。这里的顾客清一色提着一个布口袋,多半是某个银行发送的,稍微年轻一点的就背着个书包,一看就是轻车熟路的常客。一位自称是作家的曾德治先生说,他写书写累了来逛逛,买几本书,全当一个调剂,也是为自己写书打基础。逛了半天,一个戴圆眼镜的卷发大叔抱着一大摞旧书向曾德治跑去,咧着嘴,两眼放光,同样穿着不合身的西装,挎着身板那么宽的皮公文包,一边跑一边拍着手里的书。

成都旧书市场这二十年由盛转衰,书商们也不得不把书从地摊搬到店里又搬到网上,不少书商已经不做实体店,专门在线上交易。不重视实体店的发展,这对新人了解二手书市场十分不利。在泸州医学院读大三的刘妍在看到送仙桥三楼的古旧书市时十分失望,“完全不是想象中那样”。杨梦玥在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读大二,她曾专门到川大的二手书店买旧书,想淘到宝贵一点的书。事与愿违,她在李阿姨的旧书店没有买到特别喜欢的书。“川大的那家就算了,确实没找到喜欢的,如果有其他的旧书摊,我还是想去。”她感觉淘书就像挖宝一样,碰运气,指不定就淘到特别喜欢的书。

贶隽也曾是成都小有名气的旧书店。李大叔的无名书店往右拐就是贶隽书店,店面比无名大很多,房租也贵一些,一个月两千,一开始只有邝俊一人在做。后来生意慢慢差了,邝俊又拉了四个书商一起做,平摊租金,每个人五百。但还是没做下去,今年四月时贶隽书店就倒闭关门了,现在那里已经改成了一家餐吧。但是贶隽在孔夫子旧书网上依然开着网店,也算是把卖二手书延续了下去。

原创 孙港:在时光中老去的成都旧书业

旧书业前路未卜

“要说整个卖旧书的那些,可能是九十年代生意最好,但是我个人来说,前几年生意都还是多不错的。反正去年都很好,今年一下就不得行了。”李阿姨一边看着显示屏里放着的跑男,一边直叹气。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用手机或者读书器来看书,买书也喜欢在网上买,很少有人愿意上街转一转买几本书了。“其实我这买书的那些人还是没变,但是以前都是五六十、七八十的买,现在尽是二三十的买,生意一下就下去了。而且我觉得现在的年轻娃娃些看都不看书,你看那些读大学的,有几个还要看书嘛。”

随着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的兴起,二手书市场也变得越来越不景气。手机、电子阅读器,平板电脑,这些都对二手书甚至是纸质书行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虽然李阿姨有着两家旧书店,她的女儿没事也会用手机看书。所幸,依然有年轻人对纸质书怀有情感。“每本书有不同的腰封,不同的纸质,不同的排版。kindle的好处是随身携带,但它同时也抹杀了每本书的特点,就像是不同的人用同一个模子造出来的。”与电子书相比,杨梦玥还是更爱读纸质书。

如今书商们许多都不再局限于只做门店,多数都入驻了孔夫子旧书网。网上开店不需要租金,不过每卖出一本书要交付网站百分之几的价钱,算下来一年几千块,还是和租金差不多了。李阿姨和李三妹在网上的店生意都不算很好,她们主要还是把精力放在了门店上。“有些书我不愿意放在网上卖,我还是想放到店里面我那些熟客来买。”李阿姨很注重常客的感受。但其实网上卖书利润是很可观的,因为商家和快递公司有合作,可以从邮费里赚一笔,再加上有些书在网上一本就可以卖到几十上百,很容易就把买书的成本赚回来了。

“看嘛,我们这些书都是崭新的,就那些卖家看了哈,价格喃,天壤之别!现在的年轻人些,不在我这儿买非要去网上受骗。”刘永才对如今被网购占领的市场很是不满。

除了改投网店的流行趋势,近年来新开的二手书店也有一些局限性。

二零零几年之后开始做二手书买卖的书商,卖教材和考研资料的偏多。与无名书店相隔几米的学友书店就专卖教材和考研资料,有二手的也有新书。电子科大清水河校区里的知博书店也算名气稍微大一点的大学书店。因为大学生考研时会选择那些好一点的大学,这些大学的考研资料就卖得十分好。同样,这些资料在网上都能买到,很少有人会专门到电子科大里去买。

现在的大学一般都会有书店,书店的质量参差不齐。西华大学里卖二手书的地方几乎不能被称之为书店,就是在底楼分了一小块地方,里面的书大多数都是从大学生手里收来的,许多大学生毕业了要搬寝室就会把不要的书都卖了。四川大学锦城学院一车棚旁的ems快递代收点也买二手书,但是书目很少,报刊架上零零散散的摆着几本《格言》或者时尚杂志,也有一些教材,这些书也是从大学生手里买来的,再卖给大学生,买卖圈子很小。

其实很多旧书的排版、装订都做得很出色,这也是一部分人愿意买二手书的原因之一。“其实编辑需要的知识面很广,现在的人一是不够负责,二是急功近利。我女儿她们买的那些新书我只会翻一翻,不怎么看。”蒋德森先生说得很诚恳。

淘书斋的常客中,有一个十四岁的小男生,在武侯区的十六中读初二,没事时就牵着狗来附近转悠。他脱老板帮他收齐了巴蜀书社出版的《五经》,一本半个巴掌大,竖排繁体,作工很精致。老板对这个小男孩很欣赏,“这套不便宜,一本诗经要五十,别看他才十多岁,来我们这买了好些书了,肚子里有点货,说话都挺老练的”。小男生业余还会自己修古籍,“我就是自己弄起耍”,他坦言。开了十多年芥子古旧书店的李老板说,这个圈子小,也不是完全没有年轻人,有一些喜欢古琴、篆刻的年轻人和他也称得上是朋友,他们对旧书这个行业还是很感兴趣的。

而现在大部分人被电子产品充斥的生活里,从前人们淘书的乐趣已经逐渐消失,许多学生都是被家长逼着买书。

据悉,上海已经开始有针对二手书市场的保护政策,二手书书商可以任意挑选地铁口的商铺,不收租金,政府每月还会补贴。“成都还是文化之都,摆摊摊都有人来撵,这个店房租要是涨到一千五,没得哪个生意做得走。”刘永才对此忿忿不平。蒋德森先生也坦白说曾遇到过重复收税的现象,“没办法啊,这房子不是国家的,是私人的,别人不可能因为你卖旧书就把租金给你降低一些”。

成都没有对二手书相应的保护政策,也没有专门的制度鼓励人们继续二手书的买卖市场,二十年前摆地摊卖二手书的书商如今已所剩无几,渐渐退出大多数人的视野。

“生意不好做啊。”李阿姨又一次感叹。她在经天路刚开店的时候房租六百,因为是国家的房子,这十来年也没涨过价,还好没有涨价,不然“生意咋个做得起走噢”。李夫妇也曾想过做点其他生意,无奈没有门路,店里那么多书李阿姨也舍不得扔。

生意不好做还是要做下去,李阿姨还是每天固定时间起床,买菜,开铺子,再打开小电视。“有电视声才感觉有点人气。”双双书店会一直开下去,门口有故事书、杂志,往里走一点书就厚一些,放在最深处架子上的外文书封面都落了灰,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有人可以买走它们。

转发自锦彩文传

本次编辑:实习生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