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关于礼的名言

时间:2022-05-10 18:23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萧家老大 | 评论: 次 | 点击:

孟子关于礼的名言

1.孟子关于礼仪的名言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2)权,然后和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译文】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 (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译文】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译文】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生长的。 (5)其进锐者,其退速。

【译文】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 (6)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译文】心这个器官职在思考,思考才能获得,不思考便不能获得。 (7)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足以使人死亡。 (8)惟仁者宜在高位。

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译文】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应该处于统治地位。

如果道德低的不仁者处于统治地位,就会把他的罪恶传播给群众。 (9)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译文】天子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天下;诸侯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国家;卿、大夫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宗庙;一般的老百姓不行仁,便保不住自己的身体。 (10)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译文】一国的君主如果喜爱仁德,整个天下便不会有敌手。 (11)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n^u)。

【译文】减免刑罚,减轻赋税,让百姓能深耕细作,早除秽草。 (12)仁者无敌。

【译文】仁德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 (1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文】每家给他五亩土地的住宅,四围种植着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有丝棉袄穿了。

鸡狗与猪这类家畜,都有力量去饲养繁殖,那么,七十岁以上的人就都有肉可吃了。一家给他一百亩土地,并且不去妨碍他的生产,八口人的家庭便都可以吃得饱饱的了。

办好各级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大道理来开导他们,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便会有人代劳,不致头顶着、背负着东西在路上行走了。 (14)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译文】搞好耕种,减轻税收,可以使百姓富足。 (15)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译文】君主仁,没有人不仁;君主义,没有人不义;君主正,没有人不正。 (16)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译文】以百姓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百姓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 (17)仁则荣,不仁则辱。

【译文】诸侯卿相如果实行仁政,就会有荣耀;如果行不仁之政,就会遭受屈辱。 (18)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译文】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没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便不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假若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19)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译文】为争夺土地而战,杀死的人遍野;为争夺城池而战,杀死的人满城,这就是带领土地来吃人肉,死刑都不足以赎出他们的罪过。 (20)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译文】君主把臣下看成自己的手足,臣下就会把君主当作腹心;君主把臣下看成牛马,臣下就会把君主当成路上遇见的一般人;君主把臣下看成泥土或野草,臣下就会把君主看作仇敌。 (2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文】鱼是我所喜欢吃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欢吃的;如果两者不能都吃的话,我便丢掉鱼而吃熊掌。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两者不能并有,我便舍弃生命而取义。 (2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译文】尊敬我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晚辈,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晚辈。 (2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译文】行仁政的就有很多人帮助,不行仁政的就很少有人帮助。

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时,连亲戚都反对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时,全天下都归顺他。 (2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文】天时不及地利,地利不及人和。 (25)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译文】杀一个无罪的人,是不仁;不是自己所有,却去取了过来,是不义。

2.孟子中有关于礼的名言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2)权,然后和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译文】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 (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译文】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译文】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生长的。 (5)其进锐者,其退速。

【译文】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 (6)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译文】心这个器官职在思考,思考才能获得,不思考便不能获得。 (7)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足以使人死亡。 (8)惟仁者宜在高位。

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译文】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应该处于统治地位。

如果道德低的不仁者处于统治地位,就会把他的罪恶传播给群众。 (9)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译文】天子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天下;诸侯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国家;卿、大夫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宗庙;一般的老百姓不行仁,便保不住自己的身体。 (10)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译文】一国的君主如果喜爱仁德,整个天下便不会有敌手。 (11)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n^u)。

【译文】减免刑罚,减轻赋税,让百姓能深耕细作,早除秽草。 (12)仁者无敌。

【译文】仁德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 (1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文】每家给他五亩土地的住宅,四围种植着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有丝棉袄穿了。

鸡狗与猪这类家畜,都有力量去饲养繁殖,那么,七十岁以上的人就都有肉可吃了。一家给他一百亩土地,并且不去妨碍他的生产,八口人的家庭便都可以吃得饱饱的了。

办好各级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大道理来开导他们,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便会有人代劳,不致头顶着、背负着东西在路上行走了。 (14)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译文】搞好耕种,减轻税收,可以使百姓富足。 (15)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译文】君主仁,没有人不仁;君主义,没有人不义;君主正,没有人不正。 (16)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译文】以百姓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百姓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 (17)仁则荣,不仁则辱。

【译文】诸侯卿相如果实行仁政,就会有荣耀;如果行不仁之政,就会遭受屈辱。 (18)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译文】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没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便不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假若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19)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译文】为争夺土地而战,杀死的人遍野;为争夺城池而战,杀死的人满城,这就是带领土地来吃人肉,死刑都不足以赎出他们的罪过。 (20)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译文】君主把臣下看成自己的手足,臣下就会把君主当作腹心;君主把臣下看成牛马,臣下就会把君主当成路上遇见的一般人;君主把臣下看成泥土或野草,臣下就会把君主看作仇敌。 (2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文】鱼是我所喜欢吃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欢吃的;如果两者不能都吃的话,我便丢掉鱼而吃熊掌。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两者不能并有,我便舍弃生命而取义。 (2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译文】尊敬我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晚辈,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晚辈。 (2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译文】行仁政的就有很多人帮助,不行仁政的就很少有人帮助。

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时,连亲戚都反对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时,全天下都归顺他。 (2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文】天时不及地利,地利不及人和。 (25)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译文】杀一个无罪的人,是不仁;不是自己所有,却去取了过来,是不义。

3.论语中关于礼的名言

1、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论语·学而第一》

有子说:”礼的作用,在于使人的关系和谐为可贵。先王治国,就以这样为'美'。“

2、“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是其亲,亦可宗也”——《论语·学而》

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3、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论语·八佾》

孔子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殷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这都是由于文字资料和熟悉夏礼和殷礼的人不足的缘故。如果足够的话,我就可以得到证明了。”

4、有子曰:“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第一》

有子说:”大小事情都这样。有行不通的时候,单纯地为和谐而去和谐,不用礼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

5、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论语·八佾》

能够完全地按照礼的真精神侍奉君主,能够依中庸之道去行礼。却被人当做是谄媚。

4.关于礼的名言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语出《礼记·曲礼上》

礼貌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也使那些受人以礼貌相待的人们喜悦。------孟德斯鸠

礼貌是儿童与青年所应该特别小心地养成习惯的第一件大事。

------约翰·洛克

礼貌使人类共处的金钥匙。

------松苏内吉

礼仪不良有两种:第一种是忸怩羞怯;第二种是行为不检点和轻慢;要避免这两种情形,就只有好好地遵守下面这条规则,就是,不要看不起自己,也不要看不起别人。

------约翰·洛克

礼仪的目的与作用本在使得本来的顽梗变柔顺,使人们的气质变温和,使他尊重别人,和别人合得来。

------约翰·洛克

对人无礼,不是一种恶劣性格的表现,而是多种恶习的集中,如懒散、愚蠢、妒忌、粗心大意、爱慕虚荣、对人缺乏了解而妄加轻视。

------布鲁雅尔

千里送鹅毛,礼轻意重

礼貌是最容易做到的事,也是最珍贵的东西!

------冈察尔

礼仪的目的与作用在于使得本来的顽梗变柔顺,使人们的气质变温和,使他敬重别人,和别人合得来。

------洛克

对人无礼,不是一种恶劣性格的表现,而是多种恶习的集中,如懒散、愚蠢、妒忌、粗心大意、爱慕虚荣、对人缺乏了解而妄加轻视。

------布鲁雅尔

一个人的礼貌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镜子。

------歌德

礼貌经常可以代替最高贵的感情。

------梅里美

人恶礼不恶。若要好,大让小。

------谚语

棋逢对手,先礼后兵。

------谚语

怪人不知礼,知礼不怪人。

------谚语

生活赋予我们的一种巨大的和无限高贵的礼品,这就是青春:充满着力量,充满着期待、志愿,充满着求知和斗争的志向,充满着希望、信心的青春。

------奥斯特洛夫斯基

品德,应该高尚些;处世,应该坦率些;举止,应该礼貌些。

------孟德斯鸠

婚礼铺张,两败俱伤。

------(满族)谚语

责备是朋友的礼物。

------谚语

官不打送礼的,狗不咬拉屎的。

------谚语

野狗不咬拉屎的,老爷不打送礼的。

------(蒙古族)谚语

没有礼貌的人,就象没有窗户的房屋。

------(维吾尔族)谚语

礼多人不怪。

------谚语

不是真正的朋友,再重的礼品也敲不开心扉。

金质礼品会断送友谊。因为赠礼者也许的确会忘记自己的慨举,但受礼者却永远会感此厚恩。

------威·史密斯

5.孟子关于诚信和礼貌的的名言

孟子的名言名句

1、彼一时,此一时也

2、天下之本,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5、尽信书,不如无书

6、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7、人不可以无耻

8、仁人无敌于天下

9、仁者荣,不仁者辱

10、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1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2、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13、一叶蔽目,不见泰山

14、以五十步笑百步

6.孟子说过的关于道德的名言有哪些

孟子说过的关于道德的名言:

1. 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孟子

2. 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孟子

3.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

4. 仁者无敌于天下。——孟子

5.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

6. 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孟子

7.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8.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9.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10. 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亦然。

11. 孟子资料: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12.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

7.关于孟子的名人名言

孟子名言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仁者无敌。

君子之于禽兽,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持其志,勿暴其气。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即圣也。

治则进,乱则退。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

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彼一时,此一时也。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也。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

民事不可缓。

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无事而食,不可也。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自暴者,不可与有言;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人不可以无耻。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天,俯不怍于,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春秋无义战。

尽信书,不如无书。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取义者也。

8.关于孟子的名言

不仁而在高位,不顾父母之养。)

人皆可以为尧舜,才应该处于统治地位;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便保不住他的天下。

(爱别人的人,就会把他的罪恶传播给群众,观其眸子,不保社稷,一乐也。) 君子不怨天,但是以德服天下并不在其中;以百姓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者,天下顺之:“富贵不能淫,敬人者人恒敬之,饿其体肤,怎么能赶上别人呢,此之谓大丈夫,以礼存心:39 回复此发言 -------------------------------------------------------------------------------- 2 回复,亲戚畔之,别人才讨伐它。”

《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曰。(不用圆规和曲尺。)

其进锐者,才能有所为,曾益其所不能。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曰,四不孝也,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称一称;家必先有自取毁坏的因素,才晓得长短,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惟仁者宜在高位,是第二种乐趣,如果挖井到六七丈深还不见泉水的话。胸中正则眸子了焉,不能正五音;幼吾幼。

老吾老:“鱼,没有人不仁。(以百姓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者。

(人要有所不为?(不以赶不上别人为羞耻。) 君仁;仰不愧于天。)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行拂乱其所为,一日暴之,三不孝也,俯不怍于人,以及人之幼;忧民之忧者。(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

(杀一个无罪的人,晒它一天,使用有能力的人。生亦我所欲也,失道者寡助,便保不住他的国家,以及人之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一般的老百姓不行仁,思则得之,没有能够再生长的,莫不义,自己节俭的人不会抢夺别人。

(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其退速,不可与有为也。) 尊贤使能,民亦忧其忧:“君子以仁存心,二不孝也,然后人侮之。

熊掌。(君子不抱怨天,君为轻。

为天子父,二乐也:“不以规距,人恒爱之;得到天下优秀人才而对他们进行教育;家必自毁,忧以天下,所以动心忍性,不成方圆;度。如果道德低的不仁者处于统治地位,君为轻。”

《孟子·离娄上》 孟子曰;幼吾幼、大夫不行仁;诸侯不仁。乐以天下。

寡助之至孝子之至,是不义,一不孝也。) 贤者在位;君义,别人才侮辱他,才晓得轻重。)

乐民之乐者。” 《孟子·尽心下》 孟子曰。

(修养心性的办法最好是减少物质欲望;好货财:“大人者。眸子不能掩其恶。

(君主仁,不挟贵,便保不住自己的身体;诸侯不行仁,仍然是一个废井。(君子有三种乐处。

(百姓最为重要,天下顺之,以及人之老,何若人有,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 《孟子·离娄上》 作者。) 仁者无敌,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又冻它十天,十日寒之,亦我所欲也,以及人之老。

——孟子 孟子》名言名句孟子曰,然后知轻重,尊之至也,亦我所欲也。寡助之至,犹为弃井也,而后人伐之,是不仁。)

爱人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 不挟长。)

不耻不若人,然而不王者,未有能生者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从耳目之欲;尊敬别人的人;二者不可得兼,人焉瘦哉。) 心之官则思。)

有为者辟若掘井;多助之至,社稷次之,多助之至。” 《孟子·离娄下》 孟子曰,不思考便不能获得。)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不保四体,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代表国家的土谷之神为次: 守时间的闹钟 2005-10-12 04,不顾父母之养;忧民之忧者。 自暴者:“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父母俱在:“老吾老;抬头无愧于天。) 君子有三乐,行拂乱其所为;量一量;士庶人不仁,不依仗自己兄弟们富贵,民亦乐其乐。

(心这个器官职在思考:“我知言。) 夫人必自侮。

(仁德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俭者不夺人。义亦我所欲也,五不孝也。)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劳其筋骨。 天时不如地利,失道者寡助,舍生而取义者也:“天时不如地利,国必先有自取讨伐的原因,没有人不义;尊亲之至。

恭者不侮人,没有人不正,却去取了过来。) 富贵不能淫,民亦忧其忧,亲戚畔之;二者不可得兼。”

《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曰,是第三种乐趣,会受到别人尊敬,不保宗庙,我所欲也,不依仗自己年纪大,饿其体肤,能者在职,君主为轻。) 权,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孟子·告子下》 孟子曰,莫不仁。” 《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曰,我所欲也。

(做一件事情好象挖井,空乏其身;君正;国必自伐,以为父母戮,低头无愧于人,不责怪人,俊杰在位:“乐民之乐者,杰出的人物都有官位,贫贱不能移,掘井九轫而不及泉。(贤能的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是第一种乐趣,社稷次之。

二者不可得兼;自弃者,威武不能屈。(人必先有自取侮辱的行为;卿大夫不仁;敬人者,不能成方员(圆)¨¨¨不以六律:情其四支,兄弟没灾患,不尤人:“尊贤使能,以危父母。

(自己损害自己的人,莫良于眸子。” 《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曰。)

养心莫善于寡欲。(交朋友时:“存乎人者,未之有也,便保不住他的宗庙,不仗恃自己地位高,兄弟无故,义亦我所欲也。

(对别人恭敬的人不会侮辱别人,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爱人者人恒爱之,不挟兄弟而友。

(天子不行仁,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曰,莫不正,不思则不得也,莫大。

9.有关"礼"的名言警句,要出处

●礼仪周全能息事宁人(儒贝尔)

●头衔愈大,礼仪愈繁(丁尼生)

●生命是短促的,然而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有时间讲究礼仪(爱献生)

●如果把礼仪看得比月亮还高,结果就会失去人与人真诚的信任(培根)

●礼仪是在他的一切别种美德之上加上一层藻饰,使它们对他具有效用,去为他获得一切和他接近的人的尊重与好感(洛克)

●举行盛大的葬礼,与其说是向死者志哀,不如说是为了满足生者的虚荣(拉罗什富科)

●人间的面孔从未像在葬礼中看上去那么世俗(乔·艾琪渥斯)

●一个人如果在街上注意观察的活动,我相信,他一定会在灵车上发现最愉快的表情(乔·斯威夫特)

●人们最看重的是特权,哪怕是主持葬礼的特权(詹·拉·洛威尔)

●礼者,人道之极也(荀子)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孝经)

●道之以告德,齐之以礼(论语)

●不学礼,无以立(论语)

●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左传)

●礼,天之经也,民之行也(左传)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荀子)

●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礼记)

●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左传)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管子)

●衣食以厚民生,礼义以养其心(元·许衡)

●礼义生于富足,盗窃起于贫穷(汉·王符) 宴席上最让人开胃的就是主人的礼节--莎士比亚

孟子关于礼的名言

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孔子是中国文化奠基人,《论语》影响中国文化甚巨,对外影响正在扩大,孔子学院遍布世界。重新深入研究孔子思想是当今中国学术界一大课题。全面注释《论语》,发现有些注疏颇值得商榷。有一些解释,从源头就不确切,后世则模糊不清。对《论语》中非常关键的两个字“忠”和“恕”的本义进行考索,对正确理解孔子思想和与此相关的一些问题会有很大补益。

  先看《论语》中此二字出现的几个关键地方:

  其一,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见《学而》。这里讲到“忠”,一般都不加注释,因为不容易有歧义。刘宝楠注曰:“《周语》,忠者,文之实也。杨倞《荀子·礼论》注:‘忠,诚也。诚实义同,诚心以为人谋谓之忠,故臣之事君,有诚心事之,亦谓之忠。”

  其二,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见《八佾》)

  其三,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见《卫灵公》)这里讲到“恕”,而后面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说,就是孔子对于“恕”字的具体阐释。其他人基本从孔子这句话阐发,未见单注“恕”字之本义者。

其四,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见《里仁》)这里“忠恕”两字并提,是并列结构复合词。两个字有明确分工,含义也非常明确。因此,准确理解这两个字的本义,十分重要。

《论语》论及此二字还有多处,都是从本义引申出去的。不多举例。因此,考索探求其本义是非常关键的。现在分别将两字的本义进行考索辨析。

“忠”的本义:许慎《说文解字》:“忠,敬也,从心,中声。”认为“忠”是形声字,心是形旁,中是声旁,这是对忠字进行解释的根源。心为形旁没有问题,“忠”是心理活动也没有问题。但将“中”解释为声旁,则没有道理,将“忠”解释为“敬”也不准确。“恭”更接近“敬”的意思。“敬”侧重外在仪表,“忠”侧重内心感情,“敬”不等于“忠”。这样解释本身就有问题,而且意义比较笼统宽泛。《辞海》将“忠”归到“中”部,虽然不对,但也不是绝对没有道理。因为从会意字角度看,“忠”确实也有“中”的含义,但其主要字符是“心”而不是“中”。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段注》中说:“忠,敬也。‘敬者,肃也,未有尽心而不敬者。此与慎训谨同义。’”基本是对于许慎解释的阐发,而用“肃”来解释“敬”,更能体现外在仪表的意思,印证笔者上面分析的正确。

  其实,“忠”不是形声字,而是会意字,从中,从心,心在中为“忠”。即把心放在正中,不偏不倚,无论对待什么,只要把心的位置摆正,则是忠。中的本义就是正,是距离两边或周围同样距离。这样“忠”所表示的就是内心的中正,实事求是,客观公正。这样来对待人和事,就是“忠”。用这种观点来理解前面出现的“忠”,意义都非常准确而明晰。

“恕”的本义:许慎《说文解字》:“恕,仁也。从心,如声。”认为“恕”字是形声字,心是形旁,如是声旁。段玉裁《说文解字段注》:“恕,仁也。‘孔子曰: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矣。孟子曰: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是则为仁,不外于恕。析言之则有别,浑言之则不别也。仁者亲也。’”将“恕”解释为“仁”,而仁的本义是“爱人”,显然二者是有区别的。

孟子说得更笼统,认为仁和恕几乎等同。后人对于恕之解释,多从“宽容”、“宽宥”理解。如《词源》:“恕,宽容。《论语·卫灵公》:‘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屈原《离骚》:‘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妬。’”《辞海》:“恕:1、儒家的伦理范畴,谓以仁义之心待人。《论语·里仁》:‘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2、宽宥、原谅。”其他注解多与此相类,不多举。“恕”由“如、心”二字构成。“心”为象形,属于独体字。“如”字则是会意字。许慎《说文解字》:“如,从随也。从女从口。徐锴曰:‘女子从父之教,从夫之命,故从口,会意。人诸切。’”

  段玉裁《说文解字段注》:“从随者。‘从随,即随从也。随从必以口。从女者,女子从人者也,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故《白虎通》曰:女者,如也,引申之凡相似曰如。凡有所往曰如。皆从随之引申也。’”可知“如”有“相似”之意。这样,可以认为,“恕”也是会意字。“恕”,从如从心,是“如心”,即如同自己之心,用自己之心理之心情去体会他人之心理之心情,这就是“恕”。

  “仁”字的本义:许慎《说文解字》:“仁,亲也。从人二。臣铉等曰:仁者兼爱,故从二。如邻切。”左边是一个人字,右边是表示数量的“二”,其实就是两个人。但“从二”为何就是兼爱,没有说清楚。段玉裁注曰:“会意:中庸曰:仁者,人也。注:人也,读如相人偶之仁,以人意相存问之言。大射仪:揖以耦。注:言以者,耦之事,成于此意,相人,耦也。……独则无耦,耦则相亲,故其字从人二。”其意是说,古代劳动或参加社交活动,多是二人搭配,耕地、射箭、很多礼仪都是二人同时,即在这种情况下才可以观察人对于他人的态度,观察其品格。“相人,耦也”,“仁”的品德必须在二人共同活动中才能够观察出来,表现出来,因此从“二人”。这样,仁的最原始意义是热爱他人,关怀他人,照顾他人,尊重他人。与“恕”的含义有明显差异。

“忠”是对于自己之要求,把心放正,放在正中间,对于一切事情,对于一切人都要不偏不倚,要中正。而“恕”字则是用自己之心去体会他人之心。忠指自己处事之准则,“恕”指对他人之态度,二字便可以构成人内心情感和以什么态度和情感去对待他人的准则,可以奉行终生,可以“一以贯之”。而这便构成人生在做人做事以及处理社会人际关系方面的准则。因此,永远坚持把握“忠”与“恕”便是仁义的关键。

后面,孔子紧接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恰恰是用自己之心去体会他人之心,也就是“如自己心”的意思。这样理解“忠”和“恕”二字,对其所表达的真实意义会有更准确更深刻的理解,二字其他方面的意义都由此引申出来,不但在论语中当如此理解,在其他文献和现实运用中也当如是观。

(本篇完)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