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殉葬名言(朱熹名言)
时间:2022-05-11 04:14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万卷纵横眼欲枯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朱熹殉葬名言(朱熹名言)
1.朱熹名言
1、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 《观书有感》
2、思诚为修身之本,而明善又为思诚之本。 ——朱熹 《四书集注》
3、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朱熹
4、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朱熹
5、知之必好之,好之必求之,求之必得之。 ——朱熹 《近思录》
6、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 《春日》
7、心大则百物皆通,心小则百物皆病。 ——朱熹
8、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朱熹
9、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
10、自古圣贤,皆以心地为本。 ——朱熹 《朱子全书》
11、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
12、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
13、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著力处。 ——朱熹
14、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朱熹
15、自敬,则人敬之;自慢,则人慢之。 ——朱熹
16、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朱熹
17、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朱熹
18、世路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 ——朱熹
19、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朱熹
20、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 ——朱熹
21、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朱熹
22、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朱熹
23、立志不坚,终不济事。 ——朱熹
24、有所不为,为无不果。有所不学,学无不成 ——朱熹
25、不能感人,皆诚之不至。 ——朱熹
26、大学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基本只是正心、诚意而已。 ——朱熹
27、心统性情者也。 ——朱熹 《近思录》
28、心,生道也。有是心,斯具是形以生。恻隐之心,人之生道也。 ——朱熹 《近思录》
29、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朱熹
30、一心可以兴邦,一心可以丧邦,只在公私之间尔 ——朱熹
31、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 ——朱熹
32、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是要多读遍数,自然上口,永远不忘。 ——朱熹
2.朱熹的名言是什么
1、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朱熹
2、立志不坚,终不济事。 ——朱熹
3、为学读书,须是耐心,细意去理会,切不可粗心。 ——朱熹
4、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 ——朱熹
5、须知三绝韦编者,不是寻行数墨人。 ——朱熹
6、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朱熹
7、言常苦于有余,行常苦于不足。 ——朱熹
8、自敬,则人敬之;自慢,则人慢之。 ——朱熹
9、治国之道,在乎猛宽得中。 ——朱熹
10、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 ——朱熹
11、谦固美名,过谦者,宜防其诈。 ——朱熹
12、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及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 ——朱熹
13、读书之法无它,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 ——朱熹
14、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朱熹
15、人之洗濯其心以去恶,如沐浴其身以去垢。 ——朱熹
16、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朱熹
17、共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朱熹
3.朱熹名言
朱熹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并明月霜天高。
读书无疑者须先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十年浮海一身轻,乍睹藜涡倍有情。世上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无一处而不学。
一息尚存,此志不容稍懈,可谓远矣。
百学须先立志。
勿谓今日不学有来日,勿谓今年不学有来年。
未得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于此,则不敢志乎彼。
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
无定位,无成名,而水金木无不待是以生者。
主一无适便是敬。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盛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百尺竿头,再进一步。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诵浪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4.朱熹有关诗句的名言
1、百学须先立志。
2、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3、活到老,学到老。
4、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5、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6、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7、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8、古之君子如抱美玉而深藏不市,后之人则以石为玉而又炫之也。 9、胸怀坦荡,正大光明。
10、礼即理也。 11、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12、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过者,益友也;其诌媚轻薄,傲慢亵狎,导人为恶者,损友也。 13、朋友,以义合者。
14、涵养、致知、力行三者,便是以涵养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 15、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
16、自敬,则人敬之;自慢,则人慢之。 17、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
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18、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19、涵养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 20、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
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
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21、施惠勿念,受恩莫忘。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22、见富贵而生谗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毋恃势力而凌逼孤寡,勿贪口腹而恣杀生禽。乖僻自是,悔误必多。
颓惰自甘,家道难成。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
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
因事相争,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遭暗想。 23、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
见贫苦亲邻,须多温恤。刻薄成家,理无久享。
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兄弟叔侄,须多分润寡。
长幼内外,宜法属辞严。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
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
娶媳求淑女,毋计厚奁。 24、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
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奴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
25、勿谓今日不学而有来日,勿谓今年不学而有来年。日月逝矣,岁不我延。
26、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连。
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胜珍馐。
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1、观书有感——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青玉案——朱熹 雪消春水东风猛。
帘半卷、犹嫌冷。 怪是春来常不醒。
杨柳堤边,杏花村里,醉了重相请。 而今白发羞垂领。
静里时将旧游省。 记得孤山山畔景。
一湾流水,半痕新月,画作梅花影。 3、春日——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4、偶成——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悟叶已秋声。 5、鹧鸪天——朱熹 暮雨朝云不自怜,放教春涨绿浮天。
只令画阁临无地,宿昔新诗满系船。 青鸟外,白鸥前,几生香火旧因缘。
酒阑山月移雕槛,歌罢江风拂玳筵。 6、浣溪沙——朱熹 压架年来雪作堆,珍丛也是近移栽。
肯令容易放春回。 却恐阴晴无定度,从教红白一时开。
多情蜂蝶早飞来。 7、好事近——朱熹 春色欲来时,先散满天风雪。
坐使七闽松竹,变珠幢玉节。 中原佳气郁葱葱,河山壮宫阙。
丞相功成千载,映黄流清澈。 8、西江月——朱熹 睡处林风瑟瑟,觉来山月团团。
身心无累久轻安,况有清池凉馆。 句稳翻嫌白俗,情高却笑郊寒。
兰膏元自少陵残,好处金章不换。 9、念奴娇——朱熹 临风一笑,问群芳谁是,真香纯白。
独立无朋,算只有、姑射山头仙客。 绝艳谁怜,真心自保,邈与尘缘隔。
天然殊胜,不关风露冰雪。 应笑俗李麤桃,无言翻引得,狂蜂轻蝶。
争似黄昏闲弄影,清浅一溪霜月。 画角吹残,瑶台梦断,直下成休歇。
绿阴青子,莫教容易披折。 10、菩萨蛮——朱熹 暮江寒碧萦长路,路长萦碧寒江暮。
花坞夕阳斜,斜阳夕坞花。 客愁无胜集,集胜无愁客。
醒似醉多情,情多醉似醒。 11、水调歌头——朱熹 富贵有余乐,贫贱不堪忧。
谁知天路幽险,倚伏互相酬。 请看东门黄犬,更听华亭清唳,千古恨难收。
何似鸱夷子,散发弄扁舟。 鸱夷子,成霸业,有余谋。
致身千乘卿相,归把钓渔钩。 春昼五湖烟浪,秋夜一天云月,此外尽悠悠。
永弃人间事,吾道付沧洲。 12、忆秦娥——朱熹 梅花发,寒梢挂著瑶台月。
瑶台月,和羹心事,履霜时节。 野桥流水声呜咽,行人立马空愁绝。
空愁绝,为谁凝伫,为谁攀折。 13、满江红——朱熹 秀野诗翁,念故山、十年乖隔。
聊命驾、朱门旧隐,绿槐新陌。 好雨初晴仍半暖,金釭玉斝开瑶席。
更流传、丽藻借江天,留春色。 过里。
5.朱熹的名句
1、礼即理也。
2、活到老,学到老
3、古之君子如抱美玉而深藏不市,后之人则以石为玉而又炫之也。
4、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过者,益友也;其诌媚轻薄,傲慢亵狎,导人为恶者,损友也。
5、朋友,以义合者。
6、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7、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8、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9、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10、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11、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2、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13、百学须先立志。
14、胸怀坦荡,正大光明。
15、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6.朱熹的名言有什么 朱熹关于读书的名言介绍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 朱熹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 朱熹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 朱熹
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 —— 朱熹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 朱熹
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咀,终不知味也。 —— 朱熹
读书之法无它,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 —— 朱熹
7.朱熹 名言的事例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5、三人行,必有我师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9、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0、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1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3、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14、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1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17、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18、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19、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2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2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2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2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2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2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4、要多读书,但不要读太多的书。
-B.富兰克林 5、书虫将自己裹在言辞之网中,只能看见别人思想反应出来的事物的朦胧影象。 -W.哈兹里特 6、有些人为思想而读书-罕见;有些人为写作而读书-常见;有些人为搜集谈资而读书,这些人占读书人的大多数。
-C.C.科尔顿 7、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别林斯基 8、书是唯一不死的东西——丘特 9、书籍使人们成为宇宙的主人 ——巴甫连柯 10、书中横卧着整个过去的灵魂——卡莱尔 11、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 12、人离开了书,如同离开空气一样不能生活——科洛廖夫 13、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去和未来文化生活的源泉 ——库法耶夫 14、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15、]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
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雨果 16、好书是伟大心灵的富贵血脉。
——弥尔顿 17、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 18、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
——赫尔岑 19、读书时,我愿在每一个美好思想的面前停留,就像在每一条真理面前停留一样。——爱默生 20、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
——培根 21、书是良药——刘向(我国汉代大学者)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22、书是面包——高尔基说:我扑在书籍上,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23、书是益友——臧克家说: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 24、书是阶梯——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25、书是源泉——高尔基说:“爱护书籍吧,它是知识的源泉。” 26、书是船只——凯勒说:“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着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
27、书是顾问——凯勃斯说:“书是随时在你近旁的顾问,随时都可以供给你所需要的知识,而且可以按照你的心意,重复这个顾问的次数。” 28、书是奇迹——高尔基说:“书,要算要类在走向未来幸福富强的道路上所创造的一切奇迹中最复杂最伟大的奇迹。”
29、书是社会——皮罗果夫说:“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社会,它能够陶冶人的感情与气质,使人高尚。” 30、书是营养品——莎士比亚说:“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31、书是遗训、忠告和命令——赫尔岑说:“书——这是一代对另一代精神上的遗训,这是行将就木的老人对刚刚开始生活的青年人的中选,这是行将去休息的站岗人对走来接替他的岗位的站岗人的命令。” 33、“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
——惠普尔 34、“书籍是培育我们的良师,无需鞭笞和棍打,不用言语和训斥,不收学费,也不拘形式。”——德伯里 35、“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高尔基 36、“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托尔斯泰 37、“优秀的书籍是抚育杰出人才的珍贵乳汁,它作为人类财富保存下来,并为人类生活的进一步发展服务。”
——弥尔顿 38、“书籍是生活的加速器。”——尼克拉耶娃 “书是这一代对下一代精神上的遗训。”
——赫尔岑 中国古代读书名言7则 1、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2、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
——蒲松龄《阿宝》 3、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春所欲求者尔。
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苏轼《东坡文集事略》 4、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
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
孔子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真的是提倡用活人殉葬吗
《孟子》读书笔记:
1
孟子见梁惠王,梁惠王第一句话就问:“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本文所引用原文语句,断句及标点均依据杨伯峻先生的《孟子译注》。)
做某件事情,我们常常想到“这对我有什么好处”,梁惠王作为一个国君,首先想到“这对我的国家有什么好处”,也是人之常情,但只注重一己私利,是和儒家的观念不相符的,所以孟子马上回答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就是说何必一定要说利益呢?只要讲仁义就够了。
在孟子之前,对于“义”和“利”关系,孔子就有过深入的探讨。
孔子并不反对人们追逐利益,他说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论语·里仁》),也说过“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论语·述而》)这样的话,但孔子更注重“仁义”,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但“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同样,“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孔子认为,追求利益,远离贫贱,是人的正常诉求,但有一个前提,就是要符合道义,所以他强调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见利思义”(《论语·宪问》),“义然后取”(《论语·宪问》)等等。这就是《礼记》里所说的“临财毋苟得”,也正是后人所说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孔子的义利观,侧重于个人修养,而孟子在此基础上将之拓展到国家政治方面(正如孟子将孔子讲个人修养的“仁”拓展为治理国家的“仁政”),强调国家的领导者治国的过程中,重“义”与重“利”的利弊。
孟子说,一个国家,如果只讲利益的话,这个国家就危险了。因为每一个阶层想要取得更大的利益,就必然要杀掉或取代他的上一个阶层。“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就当时的情况来说,一个诸侯国的大夫如果想取得最大的利益,就只能夺取国君的产业了。所以说,国君一味强调利益,其实是给自己和国家树立了许多敌人。
而与此相反,讲求“仁义”的人,不会对不起他的父母,也不会对不起他的君王,“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因此孟子说:“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在孟子看来,“仁义”就是千古大利,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原则。但这样的治国之道,梁惠王做不到,即便是放之古代社会的所有帝王,怕也是最多只能在嘴里喊喊口号而已,并没有人能够真正做到。
仔细想想,其实孟子说得很有道理,古代王朝发生过那么多的“臣弑君”“子弑父”事件,那么多的“骨肉相残”“亲人反目”的事情,还不是因为“利益”二字?但孟子想要依靠“仁义”来战胜“利益”,这个真的很难。
2
在池塘旁边,梁惠王看着嬉戏的鸟兽,对孟子说:“贤者亦乐此乎?”
道德高尚的人也会贪图感官的享受吗?这是一次对“贤者”的灵魂拷问,也是对“贤者”的苛责。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到底该不该有个人享受?在许多人心目中,一个“贤者”“圣人”就应该高高在上,彻底远离尘世生活,他怎么可以和普通人一样去享受呢?
从古到今,这样想的人都忽略了一点,道德高尚的人也是人,也会有正常人的需求。
对此,孟子是正面回答的:“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他说,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享受这种快乐,没有道德的人即使有这种快乐也是无法享受的。
孟子没有在个人道德修养方面多做纠缠,他把话题巧妙的一转,转到了治理国家方面。他举了周文王的例子,“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周文王虽然用了百姓的力量来兴建高台深池,但百姓却非常高兴,原因就在于他能与民同乐,“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他能和百姓同乐,所以他也能得到快乐。
孟子又举了夏桀的例子,夏桀把自己比作太阳,老百姓却说“时日曷丧,予及女偕亡”。夏桀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百姓的痛苦之上,自己又怎能独享快乐呢?
孟子不止一次强调统治者应该与民同乐,这一则表达的思想和我们熟知的“独乐乐,众乐乐”是一样的。在古代社会,统治者若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就可以享乐,反之,不但享乐不可得,怕还要身死国灭。
当然,一个王朝没到末世,也有许多只顾享乐的君王终身安逸,但他们不知道,他们的享乐,往往已经为后世埋下了祸患。所以,一个“贤者”,应该后天下之乐。
孟子在这一则里体现的思想,在现代依然有现实意义。一个领导者,如果真能做到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老百姓快乐的基础之上,那还有什么工作会做不好呢?
3
梁惠王对孟子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在古代社会,一个统治者对于国家对于百姓,真的能做到尽心尽力吗?似乎很难。所以孟子批判梁惠王,说他和其他国君其实并没有根本差别,只是“以五十步笑百步”。
那么,怎么样才是真正对百姓好呢?孟子接着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其实很简单,不外乎是衣食和教育,但这是孟子的核心政治主张,也就是他所宣扬的“仁政”和“王道”。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老百姓的生活愿望只是“不饥不寒”,在现代人看来,这要求是何等之低,但在当时,却依然达不到。
在古代,“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往往是常态,即便是号称治世的盛唐,也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的诗句。
岂止是普通老百姓,便是杜甫这样的杰出之士,不也得在贫困潦倒之中挣扎吗?所以古人说“壮士穷途一饭难”,能不悲乎!
《礼记·礼运》上说:“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就是古人心目中的“大同”社会,可就是这样看似简单的理想,也总是不能实现。
4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是孔子说的话,但这句话《论语》里没有记载,出处在《孟子》。
现在,“始作俑者”指恶劣风气的创始者,首先做坏事的人。在原文里,意思是说,孔子曾说过,第一个制作人俑来殉葬的人,应该会断子绝孙。孔子反对用人俑殉葬,那他为什么反对,他提倡什么呢?
还记得好多年前和单位同事一起去旅游,参观博物馆时看到古代殉葬的人俑,导游讲解说,孔子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他反对用人俑殉葬,因为这不符合周礼,而孔子是提倡用活人殉葬的。
和这个导游持同样看法的人不少,其中大约还有一些专家学者。孔子真是这个意思吗?
答案其实很明确的,孟子引用孔子这句话是为了告诫统治者要对老百姓好一些,他说用人俑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使老百姓饿死呢?“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可见孟子并不认为孔子是提倡用活人殉葬的,不然这和他仁政爱民的思想岂不是相违背了。
我们随便翻翻古籍,就可以找到合理的解释。朱熹在《四书集注》里是这样解释这句话的:“俑,从葬偶人也。古之葬者,束草为人以为从卫,谓之刍灵,略似人形而已。中古易之以俑,则有面目肌发,而大似人矣。故孔子恶其不仁,而言必无后也。”
事实上,商朝时采用活人殉葬,到了周朝就禁止了。按照周礼,是用草人,也就是刍灵来殉葬的,只是略微有点人样而已。到了后来,各诸侯国竞相奢靡,就开始制作更为精致的人俑,面目肌发都和人很相似了。孔子觉得这些人俑太像人了,这是不仁的,所以反对。他连用像人的俑来殉葬都反对,又怎么可能提倡用活人殉葬呢?
可惜的是,在古代社会,用活人殉葬的风气一直未曾真正禁绝。秦穆公用“三贤”殉葬就不用说了,就连后来的辽、金、元等朝代以及明朝初期,都有活人殉葬的制度。
相关文章:
- 上一篇:永远都不晚名人名言(关于做事永远都不晚的名言警句)
- 下一篇:授人以渔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