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孟子荀子的名言
时间:2022-03-31 03:59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书海夜航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孔子孟子荀子的名言
1.孔子.孟子.老子.荀子.的名言警句
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 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意思是: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意思是:聪明而好学,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而不以为羞耻。这句话表明,要想获得真知,好学和善问缺一不可,而要做到这两点,都需要有谦虚的态度。
君子坦荡荡 小人长戚戚
意思是:有德者心地平坦宽广,无德者却经常局促忧郁。
2.孔子 孟子名言名句
孟子名言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2)权,然后和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译文】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
(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译文】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译文】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生长的。
(5)其进锐者,其退速。
【译文】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
(6)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译文】心这个器官职在思考,思考才能获得,不思考便不能获得。
(7)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足以使人死亡。
(8)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译文】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应该处于统治地位。如果道德低的不仁者处于统治地位,就会把他的罪恶传播给群众。
(9)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译文】天子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天下;诸侯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国家;卿、大夫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宗庙;一般的老百姓不行仁,便保不住自己的身体。
(10)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译文】一国的君主如果喜爱仁德,整个天下便不会有敌手。
(11)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n^u)。
【译文】减免刑罚,减轻赋税,让百姓能深耕细作,早除秽草。
(12)仁者无敌。
【译文】仁德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而时习之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王肃注:“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为悦。”王释“学”与“习”为一义,似专指诵读。但孔子教人学“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诵习”仅是“一端”(见刘宝楠《论语正义》)。皇侃疏“时习”说:“凡学有三时。”一指年岁,二指季节,三指晨夕。近人蒋伯潜认为“学是知新,习是温故”(《十三经概论》)。
敏于事而慎于言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又《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义相同。意为做事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朱熹注:“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慎于言者,不敢尽其所有余也。”(《论语集注》)又释:“事难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谨。”(《朱子语类》卷第二十二)另外在《荀子·子道》、《韩诗外传》、《说苑·杂言》等篇都有孔子语子路“慎言不哗”的记载。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惘。郑玄注:罔,犹罔罔无知貌。“殆”有两义:一为危殆,疑不能定。一为疲殆,精神疲怠无所得。当从前解。此句可与“温故而知新”章合参。近人杨树达注:“温故而不能知新者,学而不思也,不温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学也。”(《论语疏证》)孔子首倡学思并重,对孔门弟子有很深影响。如子夏言博学近思,《中庸》言博学慎思,都认为学思不可偏废。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郑玄注:“不知可者,言不可行也”。孔安国注:“言人而不信,其余终无可”。朱熹说:“人面无真实诚心,则所言皆妄。”(《朱子语类》卷二四)近人蒋伯潜区分信有二义:“说话必须真实;说了话必须能践言。”(《语译广解》)孔子及后儒极重信,“言忠信,行笃敬”(《论语·卫灵公》)是孔门的处世原则。
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包咸注:“讷,迟钝也。言欲迟而行欲疾。”朱熹引谢良佐注曰:“放言易,故欲讷;力行难,故欲敏。”《论语》中尚有许多同义之句:“慎言其余,则寡悔”(《为政》)、“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等,均可反映孔子一以贯之之重行慎言思想。参见“敏于事而慎于言”。
3.先秦诸子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墨子等思想家名言
这里有孔子的名言1. 是可忍,孰不可忍《论语•八佾》译文: 如果这件事情能容忍,那还有哪件事情不能容忍2.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第七章•述而篇》译文:做人要不断学习,不感到厌烦;教育学生要有耐心,不感到疲倦。
3.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第七章•述而篇》译文: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
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有的话,要注意改正;如果没有,就要加以防备。4.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论语•第二章•为政篇》译文: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知道不能装作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指做学问态度要端正,也指做人要诚实。5. 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论语•第二章•为政篇》译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6.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论语•第二章•为政篇》译文: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7.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第二章•为政篇》译文: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8. 君子不器 《论语•第二章•为政篇》译文: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9.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论语•第二章•为政篇》译文: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这就够说是一个君子了)。
10. 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第二章•为政篇》译文:见到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就是怯懦。11.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第七章•述而篇》译文: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
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12.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论语•第七章•述而篇》译文: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
13.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第七章•述而篇》译文:仁难道离我们很远吗?只要我想达到仁,仁就来了。14.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第二章•为政篇》译文:只知道学习,却不知道思考,到头来等于白学;只知道思考却不去学习,则就变得有害了。
15. 食不语,寝不言《论语•乡党》译文:吃饭睡觉的的时候最好不要说话16.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译文: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与贵,对于我,那些富与贵就如同天上的浮云17.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译文:士的志趣在于道,而耻于衣食恶劣的话,是尚未与他把这个道理讲透彻啊。18. 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篇第十六》第十三章 译文:不学礼何以立,不学礼你怎么做人19.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译文: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20. 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左传》译文华夏以外的人不得图谋中原,夷人不得触犯盟会,武力不能逼迫友好21.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曾子说的,不是孔子 译文:如果对于去世者的丧礼能慎重地处理举行,日久之后亦能定期举行祭礼不断追思的话,社会之风俗道德也一定可以渐渐笃厚起来的。
22. 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卫灵公》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能败坏德行。小事不能忍耐就会败坏大事情。”
23. 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比喻意见或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
2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论语•卫灵公》译文:自己不想做的事,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25.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26.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论语•述而》译文:君子通晓事理,故待人接物处世犹如在平坦大道上行走,安然而舒泰。小人心思常为物役,患得又患失,故常有戚戚之心。
27.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孔子《论语•泰伯》译文: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去考虑那个职位上的事28.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孔子《论语•子罕》译文: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29.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论语•子罕》译文: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30. 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子《论语.子罕》译文: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31.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论语.子罕》译文:到了寒冷的冬季,才知道松树柏树是最后凋谢的32.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孔子《论语.颜渊》33.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是孔子感叹时光易逝,如滔滔江水。
34.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礼记•杂记下》文、武,指周文王和周武王。意思是宽严相结合,是文王武王治理国家的方法。
孔子的名言:。
4.孔子和孟子的名言
孔子: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由,悔女(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智)也。”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8、“小不忍则乱大谋。”
5.诸子百家的名言 要全面 如孔子 孟子 荀子 墨子 韩非子
自强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乾•象》 2.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3.不怨天,不尤人。
——《论语•宪问》 4.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孟子•告子下》 5.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 6.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荀子•修身》 明志 1.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 2.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 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秦伯》 4.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 5.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诚信 1.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庄子•鱼父》 2.轻诺必寡信。——《老子》 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 4.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 5.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 6.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果:果断 持节 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 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4.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 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下》 6.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重义 1.义以生利,利以丰民。
——《国语•晋语》 2.见利思义。——《论语•宪问》 3.义,志以天下为芬。
——《墨子•经说上》 4.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孟子•尽心上》 5.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6.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 贵和 1.礼之用,和为贵。
——《论语•学而》 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3.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孟子•梁惠王下》 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5.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6.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论语•颜渊》 7.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庄子•_'莀P'莀?山木》 厚仁 1.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 2.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4.宽则得众。 ——《论语•阳货》 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 6.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 7.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 8.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荀子•荣辱》 l 务 实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 君子以说的多.做得少为耻。
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墨子•修身》:读书人虽然有学问,但是亲身实践才是根本。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路程虽近,不走就达不到目的地;事情虽小,不做就成功不了。
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证于人。——《荀子•性恶》 l 奉 公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孟子•滕文公上》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韩非子•有度》:惩罚有罪过的 人,即使大臣也不能放过;赏赐做好事的人,即使平民百姓也不能 漏掉。 公生明,偏生暗。
——《荀子•不苟》:公正就政治清 明,偏私则 政治黑暗。 l 勤 俭 君子以俭德辟难。
——《周易•否》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尚书•大禹谟》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宣公十二年》 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墨子•辞过》 l 求 新 终日乾乾,与时偕行。——《周易•乾•文言》:一天到晚谨慎做事,自强不息,和日月一起运转,永不停止。
日新之谓盛德。——《周易•系辞上》:每天都有新的变化才是大德。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系辞下》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礼记•大学》: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l 审 势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的33章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第44章: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第58章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第64章 圣人择可言而后言,择可行而后行。——《管子•形势解》 三思而后行。
——《论语•公冶长》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如果贪求小利,就不能成就大事。
(后句)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 l 好 学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
6.孔子孟子庄子的名言各四句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庄子名句
1、“凡人心险于山川”––––––二千多年前的庄子即有此语,怪不得中国人只有心思探索人,没有心思探索自然山川了。
2、“窃(盗窃)钩(钩环)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仁义存焉”–––––––中国人没有真理意识,只有效忠于皇帝的“正气”意识,以及权力意识,权力可垄断真理。
3、“原(探究)天地之美,达(弄清)万物之理”–––––––事实上,中国人只对“原天地之美”感兴趣,对人世间之外的理没有兴趣。
4、“彷徨乎尘垢(世俗)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像庄子这样的知识分子与生产劳动脱离,所研究的东西也太清虚消极,其个人的成就虽伟大,但对民族却是悲剧。
5、“独(独自)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傲视鄙倪)于万物”–––––––中国人于宇宙大自然只有精神交流的关系,没有征服探索的欲望。
6、“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一幅小农经济的画图。
孟子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养,养之至也。——孟子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情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弃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
孟子》名言名句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孟子曰:“不以规距,不能成方员(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孟子·离娄上》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孟子·离娄下》
孟子曰:“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
孔子、孟子、荀子的十大教育名言,让你不得不佩服前贤的智慧
孔子教育名言
1、子曰:“成人之行,达乎情性之理,通乎物类之变,知幽明之故,睹游气之源。若此,可谓成人。既知天道,行躬以作义,饬身以礼乐,成人之行也。”(《说苑》卷十八)
2、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3、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5、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为政》)
6、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7、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8、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为文也。”(《公治长》)
9、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10、子曰:“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
荀子教育名言
1、“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大略》)
2、“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王,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仪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反纷乱里,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文化,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由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性恶》)
3、“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儒效》)
4、“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不乎四体,行乎动静。”(《劝学》)
5、“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鳌,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
7、“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老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故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水深而回,树树落则粪本,弟子通利则思师。”(《致仕》)
8、“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师君,是礼之三本也。”(《礼论》)
9、“今之人性恶,必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今之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性恶》)
10、“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随虽欲无进,得乎哉?”(《修身》)
孟子教育名言
1、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公孙丑上》)
2、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上》)
3、孟子曰:“的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离娄上》)
4、孟子曰:“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离娄下》)
5、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告子》)
6、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离娄下》)。
7、孟子曰:“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告子上》)
8、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尽心上》)
9、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离娄下》)
10、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尽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