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德名言出处含义(中华传统美德名言及出处)

时间:2022-03-31 14:42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聂迅 | 评论: 次 | 点击:

中国道德名言出处含义(中华传统美德名言及出处)

1.中华传统美德名言及出处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意思是:爱自己的老人,就不敢对别人的老人不好;敬爱自己的老人,就不敢怠慢别人的老人。出自《孝经。

天子章》 不师者,废学之渐也。 意思是:不向老师学习,这等于开始渐渐地放弃对学问的追求。

出自《吕衡州文集·与族兄皋请学春秋书》。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

意思是:国家想要振兴,必须尊敬教师,重视传授专长技术的师傅。出自《苟子》。

古之学者必有师。 意思是:古来学习的人必须有老师教导。

出自韩愈《韩昌黎集·师说》。 疾学在于尊师。

意思是:要很快学得知识才干,首先在于尊敬老师。出自《各氏春秋·劝学》。

君子隆师而亲友。 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尊敬老师并和善地对待朋友。

出自“《荀子·修身篇》。 君子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

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研究学问、说明道理时必称老师是如何教导的,并努力发扬光大。出自《吕氏春秋》卷四《尊师》。

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 意思是:重视教育是建国的根本,培养人才是治理国家的首要任务。

出自《朱舜水集·劝兴》。 人不可以不就师矣。

意思是:人不能没有老师指导学习。出自(汉)王符《潜夫论·赞学》。

就:靠近。 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意思是:人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怎能没有疑难问题呢?有了疑问不向老师请教,最后还是不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出自〔唐〕韩愈《师说》。

人冀子孙贤,而不敬其师,犹欲养身而反损其衣食也。 意思是:人希望自己的子孙有作为,却不知道重视老师的作用,这就好比想保养自己的身体。

但又不穿衣,不吃饭似的。出自(清)王卓《今世说》卷一。

冀:希望。敬:重视;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辨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

意思是:人即使本质很好,又有聪明才智,但也要向老师学习,这择高尚的朋友互相帮助。出自《荀子·性恶》。

辨:慧。 若要好,问三老。

意思是:要想把事情办好,要向有经验的老年人请教。见于(明)唐海《中山狼》第三出。

师以质疑,友以折疑。师友者,学问之资也。

意思是:拜师解答疑难,交友辨析疑难,师、友对做学问很有帮助。出自(清)李惺《西沤外集·冰言补》。

师友贵隆亲,古学当自反。 意思是:师友之间贵在尊敬和亲热,考察古代文化应当反躬自问。

出自(宋)刘过《湖学别苏召叟》。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敬学。

意思是:教师得到敬重,然后知识才有较高的地位,百姓才能重视学问。出自(汉)韩婴《韩词外传》。

师者,人之模范也。 意思是;当老师的人,是人们学习的榜样。

出自(汉)杨雄《法言·学行》。 师哉!师哉!桐子之命也。

意思是:老师呀老师,简直是儿童的生命,致力于求学,不如下功夫去找寻好的老师。出自(汉)杨雄《法言·学行》。

师道立则善人多。 意思是:形成尊师重教的风气,则具有良好行为的人就多。

出自《海瑞集·赠陈元山任古田司训序》。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意思是:三个人同路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师长的人。

我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把他们的缺点作为自己的借鉴而改掉。出自《论语·述而》。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意思是:善于学习的人,不用老师费大劲就能收到双倍的效果,并感谢老师的功劳;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辛勤地教,结果却事倍功半,他不检查自己,反而埋怨老师。

出自《礼记·学记》。逸:安逸;轻松。

庸:功劳。 中华传统美德名言 爱 国 1.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管子·牧民》 2.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 6.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烈士: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8.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病起书怀》 9.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11.精忠报国。——《宋史·岳飞列传》 1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明 志 13.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1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 1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秦伯》 16.志不强者智不达。

——《墨子·修身》 17.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18.志当存高远。——诸葛亮《诫外生书》 19.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诫子书》 20.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弇列传》 21.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

——张载《经学理窟·学大原下》 22.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 23.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

——石成金《传家宝·俗谚牧民。

2.急求中国古代的的关于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增广贤文》为求成功略德思,一心学才只为钱。----------《至理贤文》善与人交,久而敬之-------《论语·公冶长》德主内心,才主外表,缺一不可--------《至理贤文》顺心感恩自戴德,违心积怨必报复。

---------《至理贤文》人能克己身无患,事不欺心睡自安。-------《岳阳楼》牡丹花好空入目,枣花须少结实成。

-------《增广贤文》一代教育一代思想,一股潮流一股民风,昔日人人学榜样,今日雷锋都认钱。-----------《至理贤文》人若无德,生而何益。

-------《至理贤文》毕竟心中有喜,才会有爱。唯有爱心,方知怜悯。

-----------《至理贤文》说好话,存好心,行好事,近好人------《增广贤文》一个人应怀善如宝,脱恶如靴,人间有爱就温暖。-----《至理贤文》万恶皆由私字起,千好都从公字来。

--------《中华圣贤经》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增广贤文》求财恨不得,贪多害自己,但能依本分,终须无烦恼。------《增广贤文》君子养心,莫善于诚。

--------《荀子·不苟与》常排非分之想,则能免忧;常思贪欲之害,则能远祸。------《至理贤文》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朱子治家格言》言可省人方属贵,行能济世始称贤。

------《人生哲理对联》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明哲保身,但求无过。------《反对自由主义》人有良知天地敬,胸存正气遐迩钦。

------《人生哲理对联》本文皆摘自《至理贤文》一书中的“人若无德生而何益、善与人交久而敬之、常思贪欲之害 ”三篇关于道德的哲理小散文中。

3.我国古代关于道德的名言警句包括出自典故、人士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陋室铭》 天下有三危:少德而多宠,一危也;才下而位高,二危也;身无大功而受厚禄,三危也。

——《南淮子.人间训》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 刘备 土扶可城墙,积德为厚地。 —— 李白 善气迎人,亲如弟兄;恶气迎人,害于戈兵。

—— 管仲 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不故加之而不怒。 —— 苏轼 知耻近乎勇。

—— 孔丘 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念慕富贵,枉道速祸。

—— 司马光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诸葛亮 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

—— 白居易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以伐根而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 魏徵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 李商隐 霸祖孤身取二江,子孙多以百城降。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 —— 王安石 不是不能见义,怕的是见义而不勇为。

—— 谢觉哉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 子贡《论语》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 荀况《荀子。天论》。

4.关于道德的名言警句和意思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

释义: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上善若水”说的是做人的方法,即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

“厚德载物”是《易传》中的话,原文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释义:以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今多用来指以崇高的道德、博大精深的学识培育学子成才。

上善若水和厚德载物两个词语所蕴含的意义是一样的,故大家常把这两个词语放在一块使用。

5.关于道德的中国名言

1.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隐公元年》 2.义以生利,利以丰民。——《国语·晋语》 3.义以生利,利以丰民。

——《国语·晋语》 4.见利思义。——《论语·宪问》 5.见得思义。

——《论语·季氏》 6.义,志以天下为芬。——《墨子·经说上》:义,就是立志把天下的事作为自己分内的事。

7.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孟子·尽心上》 8.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9.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 10.临难毋苟免。

——《礼记·曲礼上》:在灾难与危险面前,不要苟且偷生而失去做人的气节。 11.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

——董仲舒《春秋繁露·仁义法》 12.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董仲舒《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 13.君子义以为质,得义则重,失义则轻, 由义为荣,背义为辱。

——陆九渊《与郭邦逸》 14.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尚书·周官》:以公心灭私情,民众才会心悦诚服。

15.大义灭亲。——《左传·隐公四年》 。

6.中国现代道德名言

你要说的是名人名言,是中国的,还得是1949年到现在的,关于道德的,我找了几条可以借鉴

1。有真道德,必生真胆量。凡怕天怕地怕人怕鬼的人,必是心中有鬼,必是品行不端。

宣永光

2。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头。 华罗庚

3。我们不能一有成绩,就象皮球一样,别人拍不得,轻轻一拍,就跳得老高。成绩越大,越要谦虚谨慎。 王进喜

4。在荣誉上不伸手,在待遇上不伸手,在物质上不伸手。

王杰

有点难找变量太少

中国道德名言出处含义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传统美德?

崔杼杀了齐庄公当上了国君,齐国太史公在史书记载道:“崔杼弑君”,崔杼大怒,杀了太史公。又让太史公的弟弟太史仲重新编写,太史仲写道:“崔杼弑君”,也被杀。后一个弟弟太史叔也被要求写点好听的,太史叔写道:“崔杼弑君”。崔杼气的都快要炸了,将他斩了,又把他们家最小的弟弟也叫了进来。

崔杼告诉太史季说“你三个哥哥都死了啊,你难道不怕死吗?你还是按我的要求:把齐庄公之死写成得暴病而死来写吧”。太史季正色回答“据事直书,是史官的职责,失职求生,不如去死。你做的这件事,迟早会被大家知道的,我即使不写,也掩盖不了你的罪责,反而成为千古笑柄”。崔杼无话可说,只得放了他。太史季走出来,正遇到南史氏执简而来,南史氏以为他也被杀了,是来继续实写这事的。

翻译翻译,什么是仁义道德,什么是“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太史这一家人真是绝了,就算死也要坚守本心,并不因为你是执政者我就顺着你。不畏强权,不惧生死,为什么?因为在他们看来道义比生命重要多了,他们只做他们觉得对的事情,这时的士大夫们已经给魏晋时期的文人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竹林七贤的诞生也是必然的。

更可怕的是“南史士执简而来”,什么意思呢?一个跟你没有血缘关系,没有利益相关的人只是因为要坚守真相而去送死,如同飞蛾扑火,因为他知道他死了后也会有这样的人站出来,这是对整个社会的文人抱有多大的信任?虽是乱世,人们的精神却是饱满而坚毅的,简直是霍乱时期的乌托邦。

这样的时代,或许再不会有?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