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名言

时间:2022-04-03 04:14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证券时报 | 评论: 次 | 点击:

供给侧改革名言

1.什么是供给侧改革,这篇接地气的文章终于说清楚了

用包子来举例,什么是供给侧改革事情的起因是,有一次去芜湖。

芜湖有一家据说始建于光绪年间的包子铺。一天早上,朋友带我去那里吃包子,就联想到现在人们讨论的供给与需求的关系。

所以,回来就写了一篇长微博。后来觉得当时一些问题没有说清楚,现在重写一遍。

现实是:很多包子做出来了,但是卖不出去(通常说的内需不足或产能过剩)。于是,从需求侧做文章,号召人们买包子,并促进包子外销。

但从效果看,人们买包子还是不踊跃,而且外销也基本饱和了。这意味着在需求侧做文章的空间已经不大。

于是,目光转到了供给侧。一看供给侧,问题来了。

原来包子做的就有问题,好吃的包子很有限,无法下咽的包子做了一堆。这样,新的思路就有了。

多做好吃的包子,少做或不做无法下咽的包子(即供给侧改革,发展新兴产业,提供适销对路产品,去库存,消灭过剩的产能)。这个思路对不对呢?当然对。

但谁也没想到的是,大量的好吃的包子做出来了,结果销量还是没增加多少,很多人还是不买这包子,而是弄两个馒头夹点咸菜就完了。一问,问题清楚了。

你们为什么不买包子吃馒头?因为我们买不起,包子10块钱一个,这一笼就100块(夸张点,为了好算账)。而馒头5毛钱一个,两个一块钱就搞定了。

嗯,看起来还是需求的问题。但需求的问题在哪呢?哦,对了,价格,价格,10块一个包子实在是太贵了。

于是,找到了老板:你的包子卖得这么贵,怎么行啊?降降价,销路不就上去了吗?但没想到,老板也是一肚子苦水:我也知道这包子贵啊,我也知道10块钱一个包子人们买不起啊。可是有什么办法呢?这一个包子里,税就占了5块。

原料面肉菜虽然不贵,可运费贵啊,每个包子物流的成本就合一块钱,房租一块钱,再加上人工还有其他的七七八八的费用,你知道我一个包子才赚多少钱吗?两毛钱!我怎么降这个价啊。现在知道问题的症结在哪里了吧?就在供给和需求的中间地带。

由于这个中间地带的扭曲,就造成了我说的,企业生产什么什么不挣钱,消费者买什么什么贵的不得了。结论是什么?就是我前些天说的:只有疏通中间,才能打开两侧(供给与需求)。

所谓中间地带的问题,有两个。一是政府税收和社保缴费过高,让企业无法生存;二是垄断国企占有太多的社会资源而效率又太低,靠价格垄断生存,抬高了整个社会的生产成本。

如国际油价由140多美元跌到了现在20多美元,可是国内汽柴油价格仅仅下跌了约30%,是美国的2倍多,政府和垄断国企都得利,但抬高了全社会的生产成本,降低了中国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样的,房价这么高,土地和税费占了大约70%,这个钱都被政府拿走了,而高房价带动了几乎所有物价的上涨,降低了中国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所以,政府应减税降费。媒体炒作的所谓供给侧改革,纯粹是瞎忽悠!泱泱大国,每年培养出的博士全世界第一,为何不搞点有意义的发明、创新呢?。

2.供给侧改革与我的就业理想600字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盏灯,它的名字叫理想;每个人都要走一段路,它的名字叫人生。有一句名言:人活着没有理想是可怕的。的确,没有理想,哪来得劲头?而我却有着许多的理想。

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我就为自己建立了一个远大的理想,那就是,长大后,我必定要当一名教师。

一次,我在一本书上看见一位老师,她来到穷困山区来教一些学生。因为她热爱孩子,也有着一颗善良的心。才来到这里,因为她是从上海来的,所以大家不信任她,纷纷把孩子接走了。但是她不放弃。她教这些学生学习普通话,后来,普通话成为全校的流行语言。到期末靠,她教的班打破了纪录,成为全县第一,平均分高达92分!是什么让他这么有毅力?是一颗纯洁、善良的心。因此我决定了,我要当一名老师!

我要当一名热爱学生的老师,我要到穷困山区去当老师。

为了做好心理准备,我把布娃娃当学生,拿起粉笔往小黑板上写字,然后对着布娃娃大声念。有时我回教弟弟/妹妹读书;有时我会教他们写字;有时我会教他们玩游戏。当长辈们问我长大后要当什么时,我会大声:“老师!”他们会回答说;“当老师有什么好的呀!还不如当明星、工程师光荣呢!”是啊!当明星、工程师是好。但是当老师更光荣!你看!国家领导人都给老师鞠躬呢,多光荣。再怎么好的学生身后一定会有一名出色的老师。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嘛!那一篇篇优美的文章后面也少不老老师的批改。当老师多光荣呀!

人总是生活在现实与虚幻中,人们正把虚幻努力变为现实。我受到挫折时,那理想会给我勇气,我永远相信:巨大的理想只有通过忘我的斗争和就义才干胜利地实现。我相信,只要我心中有这个想法,并为着这个愿望去努力,就必定会实现。

3.有关改革的诗句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代:刘禹锡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千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释义: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逢春。今日听你高歌一曲,暂借杯酒振作精神。

2、《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

清代: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释义:只有狂雷炸响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机,然而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我奉劝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一定规格以降下更多的人才。

3、《增广昔时贤文》

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

释义:长江的后浪推进前浪一步一步的前进,一浪胜过一浪。世上的新人踏着前人的脚步一代代的更换!

4、《韩非子·五蠡》

战国:韩非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释义:不向往远古的制度,不效法过去常用的方法。

5、《论诗》

清代:赵翼

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

释义:就算预先支取了五百年的新意又如何,到了千年的时候还不是一样陈旧了。

4.有关革新的名人名言,7条以上,拜托各位帮帮忙

1、不革新,是生存也为难的。(鲁迅)

2、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鲁迅)

3、变法则民智,变法则民强,变法则民生。(清·谭嗣同)

4、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斯于利民。(清·魏源)

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唐·刘禹锡)

6、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唐·刘禹锡)

7、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清·梁启超)

8、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唐·杜甫)

9、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汉·杨雄)

5.关于改革的诗句有哪些

关于改革的诗句如下:

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南宋-朱熹《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唐-刘禹锡《杨柳枝》

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唐-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

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旅途在青山外,在碧绿的江水前行舟。

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南宋-朱熹《观书有感》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唐-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人间的事情都有更替变化,来来往往的时日形成古今。

江山各处保留的名胜古迹,而今我们又可以登攀亲临。

鱼梁洲因水落而露出江面,云梦泽由天寒而迷濛幽深。

羊祜碑如今依然巍峨矗立,读罢碑文泪水沾湿了衣襟。

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之地,二十三年默默谪居。

回来物是人非,我像烂柯之人,只能吹笛赋,空自惆怅不已。

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逢春。

今日听你高歌一曲,暂借杯酒振作精神。

供给侧改革名言

深度丨英美德“供给侧”如何改,中国又应怎样学?

深度丨英美德“供给侧”如何改,中国又应怎样学?

尽管重点不同,但这些纷杂的改革措施就其实质而言,都是为了重新让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都是对此前几十年政府过度干预经济的纠偏。

今天中国面临的形势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国家有所不同,但宽松货币的背景、逻辑和后果很相似。是适度放松货币有利于改革,还是适度偏紧货币有利于改革,至今还有人在争论不休,看看当年英美改革后的情况,或许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词确实有被滥用的倾向,在地方政府公布的改革方案中,真正属于转变政府职能,且可量化的内容少,大量日常性工作都挂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名目之下。

近几十年来,世界上一些国家实行了比较成功的总体性经济改革,其中,上世纪八十年代撒切尔领导下的英国改革、里根领导下的美国改革和2003年德国施罗德推出的“2010议程”持续时间长、涉及面广、影响深远,几乎重塑了各自国家的经济面貌。它们能为当下中国政府正在倡导的供给侧改革提供哪些启示呢?

撒切尔、里根、施罗德改革基本情况

二战后,西方国家政府对经济活动干预进一步加深,出现了经济运行效率下降、财政赤字扩大、通货膨胀加剧的不良结果,特别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在石油危机冲击之下,经济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出现了“滞胀”局面。英国是饱尝政府干预之害的典型,患上“英国病”,竞争力不断下降。其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国企效率低,工会势力强大,经济长期低迷。到七十年代末,英国国有企业几乎垄断了煤炭、电力、船舶、电讯等部门,在钢铁和航空部门的占比达到75%,汽车和石油业达到50%。先天的低效加上外部冲击,国企出现了大面积亏损,以国企为主体的英国经济彻底失去竞争力。同时,国有化导致工会势力空前强大,导致劳动力市场失灵,企业不愿增加雇佣,失业率不断上升。

福利开支庞大,税率高企,赤字和债务不断攀升,通胀螺旋式上升。个人所得税最高税率达到83%,企业所得税率为52%,征税虽多但福利开支过大,政府连年入不敷出,在撤切尔夫人上台前,公共债务占GDP比重高达55%。由于实行宽松货币政策,债务货币化,通胀出现持续的螺旋式上升,1974-1980年间,平均通货膨胀高达15.9%。

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后,采取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其主要内容是:紧缩货币,抑制通胀。要求英格兰银行提高利率,继而采用货币主义政策主张,将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M2增速从1981年的25%降到1983年的10.3%。紧缩之下,通胀从1980年的18%降到1986年的3.4%,物价被成功控制。

国企私有化。英国石油、英国电讯、英国宇航、英国天然气、英国航空等大型国有企业都被出售,在后期,电力、供水、城市交通等领域也开始推行私有化和引入竞争,到撒切尔卸任时,英国80%国有部门都已经私有化了。

深度丨英美德“供给侧”如何改,中国又应怎样学?

减税、减福利。个人所得税基本税率降到25%,最高税率降到40%,企业税率从52%降到35%。同时改革住房、教育、医疗、养老、失业保险等领域,削减财政开支。

与此同时,大洋彼岸的美国也被通胀、赤字和失业问题困扰,经济在苦苦挣扎。为此,卡特任期的后两年就已经展开改革,具有标志性的事件是保罗·沃尔克被任命为美联储主席,向通胀顽敌发起猛攻。1981年里根上台后推行更坚定的改革,改革方向与英国相一致,很多政策选择也是相同的,美国改革主要集中在减税、削减福利、解除和改善产业管制、政府机构自身改革等方面。

深度丨英美德“供给侧”如何改,中国又应怎样学?

但是,里根改革在任期内的效果似乎不如英国改革明显。从宏观经济指标看,同一时期,英国的就业和经济增长上去上、通胀下来了、赤字和债务也出现了显著的下降,但美国虽然就业和经济增长改善了,通胀也降低了,但赤字和债务反而出现了飙升,债务对GDP比率从里根上台前的26%上升到其任期结束时的41%。在其任内,美国从贸易盈余国变成了贸易赤字国,从世界上最大债权国变成了最大债务国。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里根政府一边削减了福利支出,一边大幅增加国防开支造成的。

深度丨英美德“供给侧”如何改,中国又应怎样学?

而进入新世纪后,德国也展开了一场系统的改革。当时,德国经济发展迟缓,赤字升高超出欧盟警戒线,但因为加入欧元区,受制于条约和单一货币约束,无法用财政、货币政策刺激经济。为了振兴经济,施罗德内阁于2003年3月发布“2010年议程”一揽子方案,决心进行全面结构性改革。

“2010议程”是二战后德国最全面的经济和社会改革,但这项改革颇多波折,由于改革方案影响到民众短期利益,而施罗德改革意志坚定,这导致社会民主党内部分裂,施罗德最终因社民党败选而失去总理宝座,幸运的是,继任总理默克尔延续了“2010议程”改革。

“2010议程”主要改革了福利制度和劳动力市场,同时涉及到教育、科研、社会福利、移民、家庭等领域,根本任务在于增强市场弹性,激活微观主体活动,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德国经济表现突出,竞争力强劲,普遍认为与这次主动的全面改革有直接的关系。

改革的实质是转变政府职能

前述三次改革,有很多内容比较相似,但重点仍然有较大的不同。撒切尔改革主要内容是国企私有化、削减福利、降低税收等,这是因为国有企业是“英国病”的重要致病因素,应该抓住这个牛鼻子。而美国改革的主要任务是降低税收、放松管制、削减政府支出,国有企业问题并不在改革清单上,这是因为美国不存在国有企业问题,相反,繁琐的管制抑制经济活力这一问题比较突出,所以成为改革重点之一。

深度丨英美德“供给侧”如何改,中国又应怎样学?

德国“2010议程”的内容则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福利政策改革,二是劳动市场改革。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当时德国和其它欧洲国家一样,实行对失业过度保护等高福利制度,难以为继,同时,和南欧国家一样,德国劳动力市场僵化,缺乏弹性(此轮危机后南欧国家受创最重,劳动力市场僵化是最主要原因),导致整个经济体难以适应外部环境变化,而这个问题在英国、美国不明显。

尽管在改革重点上有所不同,但这些纷杂的改革措施就其实质而言,都是为了重新让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都是对此前几十年政府过度干预经济的纠编。里根总统的名言——“政府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案,政府本身就是问题”,不仅是对里根改革核心精神的高度概括,同时也适用于英国改革和德国改革。

对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启示

1

走出“名词”之争,围绕实质推进改革

只有“2010议程”像一个改革的名称,英、美推行改革时甚至连“改革”这个词都没有用,媒体也多使用撒切尔主义、撒切尔经济学、里根经济学这样的名词。其实,用什么词汇不重要,重要的是抓住问题实质。

值得重点分析的是供给经济学这个名词。供给经济学又叫供给学派,里根改革总是与这个词联系在一起,认清它才能更好地认识和评价里根改革。供给经济学的核心是一条表示税率与税收总量关系的“拉弗曲线”。这个曲线并未被充分验证,一直未被学术界普遍接受,部分凯恩斯派学者甚至斥之为“巫毒经济学”。里根改革之所以与供给经济学挂起了钩,完全是当时政治环境的产物。其实,卡特政府后期就已采取了一些措施抑制通胀、平衡财政,但卡特的政策摇摆不定,力度有限。到1980年总统竞选时,进行坚定的改革已成共识,有竞选人要人们作用迎接承受改革阵痛的准备,但里根则“拉弗曲线”向人们承诺,改革不需要承受痛苦,因为减税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税收总量,所以不会引起赤字升高。显然,这一竞选策略从政治上看是极为成功的。这样,供给经济学就成了里根经济政策的符号,供给经济学、里根经济学、里根改革等词渐渐成了互相替代的同义词。

但是,这种过度标签化的做法容易导致人们评价改革成果陷入了误区。里根任期内,,虽然经济增长比七十年代高,但远谈不上强劲,劳动供给、储蓄、企业投资、生产率等方面也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也就是说,“拉弗曲线”的承诺并未兑现。不仅财政状况没有改善,相反,里根任内美国成了全球第一大债务国,所以,许多人认为里根供给学派改革失败了。另一批人则认为根本不存在什么供给经济学,八十年代经济增长改善根本原因是财政赤字,尽管赤字不是里根所追求的,但客观上是它带动了增长,所以,他们认为这波增长实质上是凯恩斯式的!

对里根改革成果的评价还直接影响到如何看待国内正在倡导的供给侧改革。一种观点认为,里根改革失败了,所以中国不能学里根的改革;另一种是认为中国的供给侧改革与美国的供给学派改革不同,两者间没有什么关系。

要廓清这个问题,必须走出“名称”之争。首先,里根改革内容广泛,减税只是全部改革的一部分,“拉弗曲线”短期内没有被证实并不意味着里根改革失败。其次,里根改革是一场综合性的深刻体制变革,其本质是重新让市场发挥基础作用,体制改革本来就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衡量其成效,不能看三两年的短期,而应该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虽然里根任期内经济表现瑕瑜互见,谈不上完美,但里根坚定的信念、不畏阻力的改革终结了此前持续了几十年的一个趋势,即政府越来越大,对经济干预越来越深,是这场改革再次让市场发挥根本作用,激活了微观活力和民间的创新精神,重新树立了人们对市场经济的信心。在他执政的八十年代,以IT为代表的高科技开始繁荣,到了九十年代克林顿执政时期,高科技产业更是向纵深发展,不论是绝对比较还是横向相对比较,美国确实变得更强大了,里根改革可谓是功不可没。

所以,真的改革未必要用改革这个词,用了改革一词还要看含金量。中国要推进自己的改革,不能也不必照搬别国的模式,也不要纠缠于用什么名词,而要紧紧抓住“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精神实质,结合中国现实情况确定改革的重点,并以此衡量改革的得失成败。

2

严肃货币纪律是改革成功的前提

中央反复强调要处理好供给侧改革与需求管理的关系,不能搞大水漫灌。但实际工作中,以货币推动经济增长总是有诱惑力的,人民群众有时也缺乏承受短期痛苦的意愿,“经济都搞死了,还改什么革?”之类的论调还是很有市场。

上世纪七十年代,西方各国就普遍采取适应性货币政策来应对石油冲击,希望以此缓解人们的痛苦,但“货币长期中性”的规律最终发挥作用。用货币缓解痛苦制造了更大的痛苦,面对通胀上升、失业上升同时发生,政府又用行政手段去进行干预物价和工资,造成价格信号紊乱,资源配置效率大幅下降。结果,宽松货币在长期连中性也保持不了,只能造成负作用。到撒切尔和里根上台前,全社会才在治理通货膨胀问题上达成共识,人们才愿意为稳定物价付出代价。为了控制通胀,英国和美国都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急剧衰退,随后经济开始出现增长动力,并且持续到九十年代。如果不愿意付出代价,通胀就难以治服,当然也就不会有随后的改革红利。

今天中国面临的形势有所不同,中国货币过度宽松的主要结果是资产价格泡沫而不是通胀。宽松货币造成市场信号紊乱,虚拟经济部门病态繁荣,在民生压力下又不断用行政手段干预价格(如行政调控房价),最终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下降。宽松货币的背景、逻辑和后果与当时西方国家情况十分相似。是适度放松货币有利于改革,还是适度偏紧货币有利于改革,至今还有人在争论不休,看看当年英、美改革前后的情况,或许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3

谨防混淆供给管理、产业政策与供给改革

改革是体制变革,而经济政策则是为了达成更具体目标采取的措施,两者之间有交叉重叠,但概念上是不同的。从词义上看,只有需求管理,不存在需求改革,同时,改革一定是结构性的,不存在总量改革,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在改革二字上,而不在于供给侧或结构性这两个形容词上,从供给侧推出的政策,不一定都属于改革政策。

结构性减税属于改革,简政放权的“放管服”属于改革,因为它们致力于减少干预,做好服务,是在调整政府与市场关系。但客观地说,当前有不少称之为供给侧改革的内容只能称之为供给管理政策,因为它身上看不到太多改体制痕迹。例如,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如果仍然用行政手段,不去触动体制层面,即使任务最后完成了,也不能称之为改革。

产能、库存和杠杆率具有周期性变化的特征,市场力量能够完成“三去”。例如,美国银行业消除产能过剩,就没有任何政府之手的介入,家庭部门过高的杠杆率也是自动降下来的。我们要出台大量政策搞“三去”,根本原因在于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以钢铁、煤炭两大产能过剩行业为例,它们有两大特点:一是由国企占主导,二是与地方政府关系密切。相反,那些以民营为主的行业或竞争性行业,基本不会出现严重产能过剩,市场出清的时间比较短。国企之所以容易出现产能过剩且出清困难,主要原因是内部人控制和隐性担保,根源还在于政府与市场边界不清,如果不转变体制,就算现阶段“三去”任务完成,下一个经济周期中有可能再次出现类似问题。

因此,如果一套政策体系仅仅为了完成去产能这个任务,而不是消除过剩产能产生的机制,就难以称为供给改革,而只能称之为供给管理政策。同理,如果仅仅是卖掉积压的房子,不能称之为“去库存”的改革,只有建立起房地产市场长效健康发展机制的相关政策,才能称之为改革政策。

供给侧政策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增加有效的供给,主要是提升高、新、尖产品和产业的比重。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摸索出了更加市场化、效率更高、弊端更少的方式,那么就是改革,如果还沿用原有方式,那就是产业政策的一个沿续。传统产业政策体系的特点是行政主导,隐性成本高、风险大,容易破坏市场公平竞争机制,如果能科学地调整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有效促进高新产业发展,就不失为重大的改革。深圳华为公司是中国高科技产业发展标兵,其创始人任正非不久前在接受新华社采访谈政企关系时指出:一、深圳市政府基本不干预企业的具体运作,这是华为成功的重要条件;二、希望政府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如果承认华为经验是方向,那么政府在发展高新技术时减少干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就是改革,就是有含金量的,如果仍沿用原来的模式,就是产业政策的一个翻版,把它放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篮子里,就是滥竽充数。

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词确实有被滥用的倾向,在地方政府公布的改革方案中,真正属于转变政府职能,且可量化的内容少,大量日常性工作(甚至如河流治理等)都挂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名目之下。这种情况,显然不利于增强人们对改革的信任和信心。

4

制定量化指标有助于改革成功

前述三次总体性改革在具体方案上很细,有具体的量化指标,例如,税率削减目标为多少?福利削减多少?减少管制的数量为多少?都由政府提出,国会通过,最后各方共同落实。

中国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重点之一是简政放权,如“放管服”,根据公布的数据,三年多以来国务院减少了1/3行政审批事项,非行政许可审批彻底终结;95%以上的外商投资项目、98%以上的境外投资项目改为网上备案管理;工商登记前置审批精简85%。这些是量化指标下的改革成果,但我们还可以做更多的工作,例如,减税工作是否要制定一个降低总体税负的目标;国资分类改革是否也要有一个可量化的目标,例如,退出哪些行业、收缩哪些行业应该有比例标准和时间表。转变政府职能,除了减少审核事项,政府文件数量也应该减少,更重要的是,政府部门从业人员数量和财政预算要减少,只有机构消肿、人员消肿,社会各界才会对改革真正有信心,政府职能转变才能最终成功,才能避免过去那种“松紧”循环,或名改实不改,而这些改革任务,若无具体数量目标,具体时间表,最后大多难以落实。

深度丨英美德“供给侧”如何改,中国又应怎样学?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