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法懂法警句
时间:2022-04-03 13:33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连环画PP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知法懂法警句
1. 知法守法的名言警句
法海无边,回头是岸。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要想人不知,莫非己莫为。
知法是金山,守法是银山,公平正义是靠山
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国有常法,虽危不乱。——韩非子
不为重宝亏其命,故曰令贵于宝;不为爱人而枉其法,故曰法爱于人。 ——管仲
谁把法律当儿戏,谁就必然亡于法律。——拜伦(英)
有法必然治国,无法必然乱国;法有权威则治,法无权威则乱。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孟子
不为重宝亏其命,故曰令贵于宝;不为爱人而枉其法,故曰法爱于人。 ——管仲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刘备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 —— 张衡
在一个人民的国家中还要有一种推动的枢纽,这就是美德。 —— 孟德斯鸠
人不能象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 —— 但丁
.法律就是秩序,有良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亚里士多德
2. 关于知法,懂法的格言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要想人不知,莫非己莫为。
知法是金山,守法是银山,公平正义是靠山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孟子
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国有常法,虽危不乱。--韩非子
法律就是秩序,有良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亚里士多德
执行法比制定法更重要。--杰弗逊(美)
不为重宝亏其命,故曰令贵于宝;不为爱人而枉其法,故曰法爱于人。 --管仲
谁把法律当儿戏,谁就必然亡于法律。--拜伦(英)
有法必然治国,无法必然乱国;法有权威则治,法无权威则乱。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孟子
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国有常法,虽危不乱。--韩非子
不为重宝亏其命,故曰令贵于宝;不为爱人而枉其法,故曰法爱于人。 --管仲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刘备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 -- 张衡
在一个人民的国家中还要有一种推动的枢纽,这就是美德。 -- 孟德斯鸠
人不能象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 -- 但丁
谁把法律当儿戏,谁就必然亡于法律。--拜伦(英)
.执行法比制定法更重要。--杰弗逊(美)
.法律就是秩序,有良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亚里士多德
希望可以帮到你!
3. 关于“知法守法”的名言警句有哪些
律师是法律最理想、最无可指责的解释者。
古罗马诗人 玉外纳法律对不够处罚条件的对象是无能为力的。英国历史学家 托·富勒法官一旦偏离了法律的条文就成了立法者。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作家,哲学家 培根自由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力。 法国思想家,法学家 孟德斯鸠像房子一样,法律和法律都是相互依存的。
英国政治家 伯克人们嘴上挂着的法律,其真实含义是财富。美国作家 爱默生人类法律,事物有规律,这是不容忽视的。
美国作家 爱默生布帛寻常,庸人不释;铄金百溢,盗跖不掇。 战国末期哲学家 韩非 《韩非子·五蠢》自古乱亡之国,必先坏其法制,而后乱儿之。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欧阳修 《新五代史·王建立传》自由是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任意行事的权利。法国思想家,法学家 孟德斯鸠遵纪守法的名言警句【精选篇】莲,因洁而尊;人,因廉而正。
诚信源于教育,和谐依托法制。法律是保护神,和-谐是凝聚星。
唯有法治沃方土可结出道德硕果。正义从来不会缺席,只会迟到。
呆板的公平其实是最大的不公平。和谐社会法治花,法治社会和谐果。
诚信是立身之本,法治乃安国之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君子先择而后交,小人先效而后择。从制度建设抓起,从一点一滴做起。
提高执法水平,确保法律的严格实施。要在人间留正气,不给后代留骂名。
失去监督的地方,是腐败滋生的温床。法治走进千万家,长宁盛开和谐花。
诚信要靠法律维系,法律要靠诚信遵守。绊人的桩不在高,违法的事不在校。
学法知法以法育人,用法维法依法治企。花以芳香而美,官以清廉而贵。
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
4. 遵纪守法的名言警句有哪些
一、遵守法律,是谓正义;正直者的良心赞成正义,谴责非正义。
出自:〔荷〕格老秀斯《战争与和平法》 介绍:胡果·格劳秀斯(Hugo Grotius,1583—1645)近代西方思想先驱,国际法学创始人,被人们同时尊称为“国际法之父”与“自然法之父”,亨利四世赞其为“荷兰的奇迹”。 二、公民能服从国家的法令,他才被认为值得享受国家的权益。
出自:〔荷〕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 介绍:巴鲁赫·德·斯宾诺莎(Baruch de Spinoza,1632年11月24日—1677年2月21日),犹太人,近代西方哲学公认的三大理性主义者之一,与笛卡尔和莱布尼茨齐名。 三、只有在社会状态下,善与恶皆为公共的契约所决定,每一个人皆受法律的约束,必须服从政府。
出自:〔荷〕斯宾诺莎《伦理学》 四、在一个法制政府之下,善良公民的金科玉律是什么呢?那就是“严正地服从,自由地批判”。 出自:〔英〕边沁《政府片论》 介绍:杰里米·边沁(Jeremy Bentham,公元1748年2月15日—公元1832年6月6日)是英国的法理学家、功利主义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改革者。
五、如果有很多双眼睛在敏锐地监视的话,大家就会为维护和平而遵守法律。 出自:〔英〕温斯坦莱《温斯坦莱文选》 介绍:杰腊德·温斯坦莱(约1609—1652)是十七世纪英国掘地派运动的著名领袖和杰出思想家。
5. 关于“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名人名言
1. 宪法,就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列宁
2. 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康德
3. 在民法慈母般的眼神中,每个人就是整个国家。——孟德斯鸠
4. 法律研究的目的是一种预测,即对公共权力通过法院的工具性的活动产生影响的预测。——霍姆斯《普通法》
5. 法律的真谛,就是没有绝对的自由,更没有绝对的平等。——我国著名法学家郭道晖
6. 法律就像旅行一样,必须为明天做准备。它必须具备成长的原则。——著名大法官卡多左
7. 法律所传达的是一种超越暴力,超越权利的声音,它所划定的权利边界虽然无形,却深深地刻画在人们的心灵之中。——著名的法律学者
8. 法律之内,应有天理人情在。——安提戈捏
9. 法不禁止即自由。——法谚
10. 法无授权不得为,法无禁止不得罚。
11. 举证责任之所在,即败诉之所在。——法谚
12. 在民主的国家里,法律就是国王;在专制的国家里,国王就是法律。——马克思
13. 在世界各主要文明中,中国是距离法治最为遥远的一种,甚至与欧洲形成了两极相对的反差。——滋贺秀兰
14. 无论何人,如为他人制定法律,应将同一法律应用于自己身上。——阿奎那
15. 真想解除一国的内忧应该依靠良好的立法,不能依靠偶然的机会。——亚里士多德
6. 有关学法守法的名言警句
法律是为了保护无辜而制定的(爱略特) 法律是最保险的头盔(爱·科克) 弱者比强者更能得到法律的保护(威·厄尔) 制定法律法令,就是为了不让强者做什么事都横行霸道----(奥维德) 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时(威·皮物特) 法律被抹杀便产生专制独裁(英国) 人们嘴上挂着的法律,其真实含义是财富(爱献生) 法律源于人的自卫本能(英格索尔) 人类法律,事物有规律,这是不容忽视的(爱献生) 法律源于人的自卫本能(英格索尔) 人类法律,事物有规律,这是不容忽视的(爱献生) 一切法律都是无用的,因为好人用不着它们,而坏人又不会因为它们而变得规矩起来(德谟耶克斯) 法律是社会的习惯和思想的结晶(托·伍·威尔逊) 像房子一样,法律和法律都是相互依存的(伯克) 法律就是法律它是一座雄伟的大夏,庇护着我们大家;它的每一块砖石都垒在另一块砖石上(高尔斯华绥) 不健全的法律统治时间不会长(英国) 法律是朝三暮四的(欧洲) 法律有权打破平静(马·格林) 今天的法律未必明天仍是法律(罗·伯顿) 好法律是由坏风俗创造出来的(马克罗维乌斯) 风俗可以造就法律,也可以废除法律(塞·约翰逊) 法律因罪恶而发展,并且惩办罪恶(弗洛里奥) 有多少罪孽就会有多少法律(弥尔顿) 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迅速累聚,进而变成法律----(朱尼厄斯) 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步(杰弗逊) 被败坏的道德践踏了的法律还有何意义?(贺拉斯) 当友爱蔚然成风的时候,法律也就可以告废除了----(亨·布林克洛) 荣耀所禁止的法律却往往应允(威·索林) 在一千磅法律里,没有一盎司仁爱(英国) 人类受制于法律,法律受制于情理(托·富勒) 法律如果不讲道理,即使延续时间再长,也还是没有制约力的----(爱·科克) 任何法律的根本;不,不成文法本身就是讲道理……法律,也----即明示道理(爱·科克) 一个国家如果纲纪不正,其国风一定颓败(塞内加) 一个国家的绝对公理,是受着这个国家的完美的理智法律启发---的(乔特) 法立于上则俗成于下(宋·苏辙) 以法服人,其外若密,以德实疏;以德结人,其外虽疏,其中----实密(宋·吕苏辙) 用道德的示范来造就一个人,显然比用法律来约束他更有价值----(希腊) 公正的法律限制不了好的自由,因为好人不会去做法律不允许 的事情(弗劳德) 法律一旦成为人们的需要,人们就不再配享受自由了----(毕达哥拉斯) 我们像鹰一样,生来就是自由的,但是为了生存,我们不得不为自己编织一个笼子,然后把自己关在里面(博莱索) 不体现民意的法律是绝对行不通的(埃·哈伯德) 人民的幸福是至高无个的法(西塞罗) 法律总是把全民的安全置于个人的安全之上(西塞罗) 法律不可能给每个人以方便,如果它有益于全体和大多数人,我们就该满足了(李维) 人民应该为法律而战斗,就像为了城墙而战斗一样---(赫拉克利特) 有两种和平的暴力,那就是法律和礼节(歌德) 法律地在暴力面前是没有发言权的(西塞罗) 在暴力的喧嚣声中,法律的声音显得太微弱(马略) 战鼓一响,法律无声(英国) 法律的基础有两个,而且只有两个……公平和实用(伯克) 法律是无私的,对谁都一视同仁。
在每件事上,她都不徇私情----(托马斯) 上帝把法律和公平凑合在一起,可是人类却把它拆开----(查·科尔顿) 法律一多,公正就少(托·富勒) 极端的法规,就是极端的不公(西塞罗)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谁都不应凌驾于法律之上,谁也都不应该受法律的欺凌,当我们要求人们遵守法律时,无需征得他们的同意(西·罗斯福) 法律在你之上,你切不可愈越(托·富勒) 人人皆受制于法律(比克斯塔夫) 制定法律的人首先触犯法律,这样的法律还有什么意义----(贝蒂)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王子不在法律之上,而法律却在王子之上(小普林尼) 法看谁犯,事看谁干 任何势力不应凌驾于法律之上(西塞罗) 权力和纲纪是不能同存共荣的(恺撒) 法律的专横是不共戴天的仇敌(伯克) 法律如果推不开特权的门,也一定跨不进人民的心 人们最看重的是特权,哪怕是主持葬礼特权---(詹·拉·洛威尔) 法律就像蜘蛛网,只捕捉入网中的小者,而遇到富者和强者就只好听任其把网子扯得粉碎(阿纳卡西斯) 网儿撒出去,并不是为了捕捉危害我们的鹰和鸢,而是为了抓那些丝毫不妨碍我们的无辜小鸟(忒壬斯) 法律总是蹂躏赤贫者,而阔人们总是支配法律(哥尔斯密) 裁决总宣布乌鸦无罪,却判鸽子有罪(玉外纳) 当权者的观点就是最有力的法律(爱·科克) 最高法院追随当政者(美国) 君主乃至高无上的法(德皇威廉二世) 大贼脱身法,小贼被吊死(英国) 法律对不够处罚条件的对象是无能为力的(托·富勒) 再严厉的法律也不能使浪子回头,挥霍者节俭,酒鬼清醒----(塞·斯迈尔斯) 任何法律都有漏洞,就看你能不能找到(法国) 法律可以揭露罪恶,却不能消除罪恶(弥尔顿) 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是丝毫没有力量的。(美国废奴运动领袖菲力普斯W) 良好的秩序是一切的基础。
(英国政治家伯克E) 犯罪总是。
7. 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名人名言急
法海无边,回头是岸。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要想人不知,莫非己莫为。
知法是金山,守法是银山,公平正义是靠山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孟子
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国有常法,虽危不乱。——韩非子
法律就是秩序,有良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亚里士多德
执行法比制定法更重要。——杰弗逊(美)
不为重宝亏其命,故曰令贵于宝;不为爱人而枉其法,故曰法爱于人。 ——管仲
谁把法律当儿戏,谁就必然亡于法律。——拜伦(英)
有法必然治国,无法必然乱国;法有权威则治,法无权威则乱。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孟子
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国有常法,虽危不乱。——韩非子
不为重宝亏其命,故曰令贵于宝;不为爱人而枉其法,故曰法爱于人。 ——管仲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刘备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 —— 张衡
在一个人民的国家中还要有一种推动的枢纽,这就是美德。 —— 孟德斯鸠
人不能象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 —— 但丁
谁把法律当儿戏,谁就必然亡于法律。——拜伦(英)
.执行法比制定法更重要。——杰弗逊(美)
.法律就是秩序,有良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亚里士多德
希望可以帮到你!
8. 遵纪守法的名言有哪些
1、于情可免,于法难恕。
2、执行法比制定法更重要。3、在一个人民的国家中还要有一种推动的枢纽,这就是美德。
4、遵纪守法是和谐社会的基础,人人学法是基础中的基石。5、学习道德,知道荣辱;学习法律,明辨是非。
6、治国之法,为民而立者也,故其行也,求便于民。乱国之法,为上而立者也,故其行也求利于上,而不求便于民,斯法因人立,不悖于天理人性者寡矣。
虽然,即不便民矣,其法虽立,而其国必不安。7、言多变则不信,令频改则不从。
8、执行法,比制定法更重要。9、一政之举,一令之施,合乎其德智力者存,违于其德智力者废。
10、已所不欲,勿施于人。11、为政戒贪。
贪利贪,贪名亦贪,勿务声华忘政本;养廉唯俭。俭己俭,俭人非俭,还从宽大养廉隅。
1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13、无法纪则无正义。14、学法也是一种爱国行动。
15、谁把法律当儿戏,谁就必然亡于法律。16、行得正,坐得直。
17、天网恢恢,疏而不漏。18、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9、天下难治,人皆以为民难治也,不知难治者非民也,官也。20、人人学法,社会和谐;科学发展,民富国强。
21、赏不当功,则不如无赏;罚不当罪,则不如无罚。22、上下不合,令乃不行。
23、赏不足劝善,罚不足禁非,而政不成。24、为人君者不多听,据法倚数以观得失。
无法之言不听于耳,无法之劳不图于功,无劳之亲不任于官,官不私亲,法不遗爱。上下无事,唯法永在 。
25、理国无难似理兵,兵家法令贵遵行。26、身正不怕影子歪。
27、没有纪律的队伍是不可能有战斗力的,纪★纪律是胜利之母。28、赏罚,政之柄也。
明赏必罚,审信慎令,赏以劝善,罚以惩恶。29、人不能象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
30、法有三点水,一点是和谐社会的源泉,一点是经济发展的源泉,一点是立足世界的源泉。31、法者,天下之度量,而人主之准绳也。
具法者,法不法也;设赏者,赏当赏也。32、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
3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34、老人学法,安度晚年;中年学法,家庭平安;青年学法,宏图大展。
35、法律给人类带来的好处是:法律为每个人规定了行动准则,描述了使他能获得社会支持和保护的方式。36、稂莠不锄,嘉禾不茂;冤愤不泄,戾气不消。
37、法律就是秩序,有良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38、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国有常法,虽危不乱。
39、法律面前,人人平等。40、罚必施于有过,赏必加于有功。
41、大臣法,小臣廉。42、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3、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44、不知法不足辩。
45、不以喜以加赏,不以怒以加罚。46、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47、不为重宝亏其命,故曰令贵于宝;不为爱人而枉其法,故曰法爱于人。48、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
9. 守法名言五个字左右
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有良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亚里士多德
执行法比制定法更重要。——杰弗逊(美)
不为重宝亏其命,故曰令贵于宝。——韩非子
法律就是秩序,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能服于人。—— 刘备
不患位之不尊。——杰弗逊(美)
;国有常法,虽危不乱法海无边;不为爱人而枉其法,故曰法爱于人,故曰令贵于宝;不为爱人而枉其法。——孟子
家有常业,虽饥不饿。——韩非子
不为重宝亏其命,这就是美德,故曰法爱于人。 ——管仲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而耻智之不博。 —— 张衡
在一个人民的国家中还要有一种推动的枢纽,无法必然乱国;法有权威则治,不成方圆。——孟子
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回头是岸。
天网恢恢。——拜伦(英)
.执行法比制定法更重要。——拜伦(英)
有法必然治国,法无权威则乱。不以规矩。 —— 但丁
谁把法律当儿戏,谁就必然亡于法律,疏而不漏。
要想人不知,莫非己莫为。
知法是金山,守法是银山,公平正义是靠山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管仲
谁把法律当儿戏,谁就必然亡于法律。 —— 孟德斯鸠
人不能象走兽那样活着;国有常法,虽危不乱.法律就是秩序,有良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
荀子名言、荀子经典语录
人主不公,人臣不忠也。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 《荀子·大略》 —— 荀子名言
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荀子·修身》
战国·荀况《荀子·修身》。非:批评。当(dàng荡):恰当,正确。是:肯定。谄谀(chànyú产余):阿谀奉承。赋:败坏.伤害。这几句天意是:批评我批评得正确,他就是我的老师;肯定我肯定得正确.他就是我的老朋友;一味对我阿谀奉承者,正是要败坏我的人。作为识人、择友、自我修养的格言,~等句仍有借鉴意义。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
战国·荀况《荀子·劝学》。骐翼:骏马。驽(nu奴)马:劣马。十驾:十天的行程;一天所行为一驾。这几句大意是:骏马跳跃一次,不能超过十步之遥,而劣马走上十天,其行程也相当可观,这是因为它行走不止的缘故。此条以骏马、驽马为喻阐述学习的道理。天资聪颖的人如果缺少持之以恒的精神,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就好比一匹健壮的骐骥不愿持续远行。而生性驽钝的人如果刻苦努力,锲而不舍,也可做出“十驾”之功。因此,不管天分如何,在学习上持之以恒是首要的。此条阐明的治学道理,教育了成千上万的人努力学习,此名句因此成为中国教育史上有名的语录,至今仍为人沿用。
小人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慌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
先义而后利者荣,先荣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 —— 荀子经典语录
见其可欲也,则不虑其可恶也者,见其可利也,则不顾及可害也者。是以动则必陷,为则必辱,是偏伤之患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篇》
战国·荀况《荀子·劝学篇》。焉:于此,双音合成词。这几句大意是:积土就会堆成大山,山中自会兴起风雨;积水就会汇成深潭,其中自会产生蛟龙。荀子的原意,是说明在学习中日积月累,终富学识的遭理。其实万事莫不如此:成功寓于具体而细小的工作之中。可用于知识积累及做事道理的比喻。
是谓是,非谓非,曰直。
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 《荀子·议兵》 —— 荀子名言
见《荀子·议兵》。兵要:用兵的要领。善附民:善于使人民靠拢自己。本句大意是:用兵的要领在于能使人民归附于自己,能取得民心。能否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在于能否取得人民的同情和支持,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道理在《左传》中就已讲得十分清楚。例如庄公十年齐鲁长勺之战,僖公廿八年晋楚城濮之战,僖公卅三年秦晋般之战等,都说明了这一道理。此句可用以说明用兵之道在于争取民心。
恶之者众则危。 《荀子·正论》
见《荀子·正论》。恶(wǜ务):憎恨。本句太意是:憎恨这人的多了,这人就危险了。得人心则安,失人心则危,因此遭到憎恨的多少,就是一个人(或一个国家)危险与否的标志。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轻师而贱傅。 《荀子·大略》
见《荀子·大略》。博:教导、辅佐帝王或王子的老师。这几句大意是:国家将要兴旺的时候,一定十分尊重教师;国家将要衰亡的时候,一定格外轻贱教师。此条采用对比的方法,以尊师与贱师为标准,衡量一个国家政治的优劣与国运的兴衰,虽不乏夸张成分,但却发人深省。“师”与“傅”在封建社会中都由德高望重的人充任,他们的特殊地位决定了他们对帝王的政治影响。“师”、”傅”受到轻贱,其他臣下则可想而知,其言路必定阻塞,其政治一定昏愤。因此,该名句实质上道出丁一个封建社会中带有规律性的现象,具有典型性与很强的说服力,可引以说明尊师重教的重要意义。
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 《荀子·修身》
见《荀子·修身》。饶乐:富裕安乐。这句大意是:劳累辛苦的事就争先去做、致富致乐的事就让给别人。这是荀子提倡的修身之道,可用以说明“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道理,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
田野荒而仓廪实,百姓虚而府库满,夫是之谓国蹶。 《荀子·富国》 —— 荀子经典语录
见《荀子·富国》。是:这。蹶(Jué6决),跌倒。这几句大意是:田野荒芜而仓廪充实,百姓空虚而国库满盈,这就是即将倾覆的国家。田野为粮之本,仓凛为粮之末;百姓为粮之源,府库为粮之流。只有使百姓安居乐业,勤于生产,田野才能多收粮食,仓藏才能充实;只有百姓富足,国库才能富足。若不惜民悯农,百姓不能乐业,田野不能收获,而强行拽刮,使国库充实,这样的国家很快就会倾覆灭亡。这几句可用于揭露苛政。
学不可以已。 《荀子·劝学》
见《荀子·劝学》。已:停止。本句大意是:学习不能够间断,应当持之以恒。学习,是一个连续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学习,自有其严整的内在逻辑。因此,学习是不能够间间断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荀子提出的~,是一条很重要的教育原则。它指出了教育与学习的规律,具有格言意义,因而流传甚久甚广,至今为人们所常用。
学问不厌。 《荀子·大略》
见《荀子·大略》。厌:足。本句大意是:学习与求教不应该有满足的时候。这是中国人治学所追求的—种境界。“学”与“问”是学习过程中的两个重要范畴,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是获取真知不可或缺的两个基本条件。知识无止境,学问也应该永不满足,它不仅道出了一个规律,而且道出了人的一种精神。正因为如此,这一名句成为千古习诵的格言。
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 《荀子·非十二子》
见《荀子·非十二子》。当(dàng档):恰当。知:明白事理。这几句大意是:话说得恰当,这是明白事理;不说话时也很恰当,这也是明白事理。一个人是否明理,不在于说不说话,话说得多或少,而在于言语是否得当,是否恰到好处。说话时正是该说的时侯,且说得恰如其分,这是明理;沉默时恰好是不应该说的时候,这也是明理。这几句可用于说明言谈必须得当。
百王之无变,足以为道贯.一废一起,应之以贯.理贯,不乱;不知贯,不知应变。《荀子·天论》 —— 荀子名言
荀子《荀子·天论》经过历代都相沿不变的东西,足以作为一贯适用的原则. 朝代有兴衰变化,但都是用一贯的原则来适应.整理出一贯的原则来,社会就不会混乱.不懂得这个一贯的原则,就不知道如何去适应事物的变化.道贯:一贯的原则.一废一起:指朝代的兴衰.理:整理.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荀子·劝学》
见《荀子·劝学》。崖:高峻的岸边。这两句大意是:宝玉藏在山中,连山上的草木都显得光泽滋润;珍珠产于深渊,连高岸边上的土石也显得不干枯。荀子是以~作比喻,说明事物积于内必形于外的道理,并进而联系到为学也是一样,只要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地坚持学习和自我修养,就一定能取得显著成绩并表现出来。现常用以说明在一定条件下的必然性。
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 《荀子·儒效》
见《荀子·儒效》。知之:知道道理。行:行动,实践。敦:厚。这两句大意是:懂得许多道理却不付诸实践,虽然知识很丰厚,也必将遇到困厄。这名句体现了荀子的“知行”观。在社会生活中,“知”很重要,无“知”就没有人类文明,但“知”并不是目的,“知”是为了“用”、“知”而不会用,不能变成行动,再丰富的知识也无用,而且在实践过程中必将遇到重重困难。这种强调知行统一,学以致用的观点,现在看也是正确的。
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 《荀子·非十二子》
荀子《荀子·非十二子》持:持论,主张;有故:有根据。指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有一定的根据。之:代词,指所说的话。话说得有一定道理。
良医之门多病人。 《荀子·法行》 —— 荀子经典语录
见《荀子·法行》。本句大意是:好医生的家中病人多。人有病,都希望能尽快治好,所以凡是医术高明的医生。去上门求医的人就多。本句多用来说明从病人的多少,可以看出医生技术的高明与否;也可用以比喻知识渊博、处世经验丰富的人,登门求教的人就多。
长幼有序。 《荀子·君子篇》
战国·荀况《荀子·君子篇》指年长者和年幼者之间的先后尊卑。
不知戒,后必有,恨后遂过不肯悔,谗夫多进。 《荀子·成相》
战国·荀况《荀子·成相》。戒:警惕,戒除。有(yíu右):通“又”,指重犯错误。这两句大意是:犯了错误以后不知道警戒,以后必然重犯。可引用以警告那些犯了错误而不思悔改的人。
怒不过夺,喜不过予。 《荀子·修身》
战国·荀况《荀子·修身》。过:过分,夺:剥夺。予:赐予.这两句大意是:愤怒时不对人过分地处罚,高兴时不对人过分地赐予。处事要遵守一定的原则,不可同情绪方面的原因而在执行时过宽或过严,这就须要人有较高的修养,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使情感服从于理智,不为喜怒所左右。对犯过错甚面触犯刑法的人,即使再恼怒.也不惩罚过分;对作出成就或自己欣赏的人.即使再喜欢,也不奖赏过分。这几句可用于告诫人们要善于控制自己的喜怒情绪,作到赏罚得当.
天不为人之器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之匈匈也,辍行。 《荀子·天论》 —— 荀子名言
战国·荀况《荀子·天论》。恶(wù悟):讨厌,害怕。辍(chuò绰):停止,废除.辽远:遥远宽广。匈匈:同“汹汹”,吵吵嚷嚷。这儿句大意是:上天不会因为人们厌恶寒玲而废除严冬,大地不会因为人们厌恶遥远而改变宽广,见识远大的人不会因为目光短浅的人吵吵嚷嚷而停止行动。这几句先以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为喻,强调人们的正常行动不要因为种种干扰而中止。可供论述人应当有坚定的信念时引用。
居必择乡,游必就士。 《荀子·劝学》
战国·荀况《荀子·劝学》。这两句大意是;(君子)居住必定选择风俗醇美之乡,交游必须接近贤德之士。荀子是。“性恶论”者,他强调人的后天学习、改造的重要性。他认为环境对人有重要影响.所以主张~.认为选择良师益友和有利于学习的环境,可以使人远邪近正.修身立德。
乐易者常寿长,忧险者常夭折。 《荀子·荣辱》
战国·荀况《荀子·荣辱》。乐易:和乐平易。忧险:忧危,忧虑戒惧。夭折:短命。这两句大意是:心情和乐平易的人常常长寿,精神忧郁、戒心过甚的人常常短命。这两句从精神状态方面谈养生之道。性情平和,处事平易,不急不躁不怒,保持淡泊愉快,就有利于身体各部分的正常代谢,有益于健康长寿。精神抑郁,愁肠百结,思虑过度,戒惧过甚,就会损耗精力,不利于身体各部分正常功能的发挥,这样身体就会大受亏损,常常导致短命夭折。这几句可用于告诫人们应保持平易愉悦的心情,不要忧思过度,以免有损身心健康。
怠慢忘身,祸灾乃作。 《荀子·劝学》
战国·荀况《荀子·劝学》。怠慢:懒惰,松懈。作:发生。这两句大意是:懒惰、懈慢就会忘记自身,灾祸就会发生。在社会生活中,人要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而懒惰、懈慢会便大脑处于松弛、麻木的状态,以至于忘记了自身的处境,忘记了对自身的防护,对一切持一种漫不经心的态度,送样就会导致灾祸的发生。这两句可用于告诫人们要警觉、谨慎,不可懈怠。
祸之所由生也,生自纤纤也。 《荀子·大略》 —— 荀子经典语录
战国·荀况《荀子·大略》。纤纤(xiān先):细微。这两句大意是:灾祸的产生,是由细微的萌芽状态开始,~点点发展起来的。灾祸的发生不是猝然而至,而有一个萌芽、发展、形成的过程,它的开始总是由细微处萌芽的。所以对于任何可能导致灾祸的苗头,都不可掉以轻心。这两句可用于告诫人们对灾祸要注意防微杜渐。
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 《荀子·荣辱》
战国·荀况《荀子·荣辱》。好(hào浩):喜欢。恶(wù务):厌恶。这几句大意是:饥饿了就想吃饭,寒冷了就想温暖,疲劳了就想休息,爱好利益而厌恶祸害,这是人生下来就具有的本性。饥而欲食,寒而欲暧,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这是人求得自身生存的基本要求,因而也是人的自发欲望,属于人的本性。可以用这几句表明衣、食、住、息是人的正常要求,应该得到满足,好利恶害亦属人之本能,只要不损人利己,也无可非议。
满则虑嗛,平则虑脸,安则虑危。 《荀子·仲尼》
战国·荀况《荀子·仲尼》。嗛(qiàn欠):不足。这几句大意是:富足的时候要想到不足的时候,平安的时候要想到危险的时候。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富足的时候要想到不足的时候,预先为之谋划;处境平安的时候要想到可能发生的危险,预先作好准备。这就是所谓“有备无患”,即令有患亦可以从容应付。因为世事是复杂的,人生是曲折的,对于逆境不可不防。这几句可用于告诫人们居安思危。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 《荀子·不苟》
战国·荀况《荀子·不苟》。养心:指自我修养。本句大意是:君子的自我修养以真诚为最好。“诚”是古代重要的道德标准之一,有真诚、忠诚、诚恳、诚实等多方面的含义。撇开当时的封建内涵,那与奸诈、虚伪相对的“诚”,仍是当代应该提倡的一种精神文明,在讲为人处事的准则时可以化用。
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 《荀子·荣辱》 —— 荀子名言
战国·荀况《荀子·荣辱》。这几句大意是:赠人美好的言辞,比布帛还要温暖;出言伤人,比用长矛利戟刺人还要严重。言语可以给人带来愉悦,也可以给人带来痛苦。这几句以善言暖于布帛,恶言深于矛戟作比,形象准确地说明了这种感觉意识。这种以物质喻精神的方法可以学习;也可直接用“与人善言,暖于布帛”表达关心、爱护的语言给人们带来的温暖,用“伤人之言,深于矛戟”表达恶言恶语给人们带来的巨大伤害,告诫人们切不可恶语伤人。
凡流言、流说、流事、流谋、流誉、流诉,不官而衡至者,君子慎之。 《荀子·致仕》
战国·荀况《荀子·致仕》。流:没有根据。流诉:谗言,毁谤。不官:不公开。衡至:横逆而至。这几句大意是:凡是那些没有根据的言语、说法、事情、谋划、称赞、毁谤,不公开而横逆而至的,高尚的人对这些要小心对待。世上总是会有一些奇奇怪怪的流言蜚语,不管它是毁也好,誉也好,既然它不敢公开,而是通过一些不正常的渠道传播,大多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怀着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的作为,至少也是一些好奇无聊的人不负责任的妄言,其结果往往伤人坏事。所以高尚的人对此要洞察秋毫,谨慎对待。若是对己,要置若罔闻;若是对人,则不可以讹传讹。这几句多用于告诫人们对一切流言蜚语都要小心谨慎。
有兼听之明,而无奋矜之容;有兼覆之厚,而无伐德之色。 《荀子·正名》
战国·荀况《荀子·正名》。奋矜(jīn今):傲慢。伐:自夸。这几句大意是:有善于全面听取各种意见的明智,而没有傲慢自大的样子;有恩泽普及万物的宽容和仁厚,而没有自吹自擂的得意之色。这几句可引以形容那些谦虚、谨慎、贤明、宽厚的人。
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 《荀子·解蔽》
战国·荀况《荀子·解蔽》。患:毛病。蔽:蒙蔽。一曲:局部,指认识上的偏见。大理:指涉及全局的根本道理。这两句大意是:大凡人的毛病,都易于受局部偏见的蒙蔽,而不明白关系到全局的大道理。人的认识,由于受到视野和宴践范围的局限,或由于个人认识上的偏见,大都易于被局部的小道理所蒙蔽,而看不到、认不清全局的大道理。这两句可用于劝诫人们不可囿于一曲之见而认不清大理。
凡事行,有益于理者立之,无益于理者废之。 《荀子·儒效》 —— 荀子经典语录
战国·荀况《荀子·儒效》。这几句大意是:处理任何事情,只要是有益于公理的就树立提倡,无益于公理的就废除掉。处理任何事情,都要以合不合公理为标准,因为这符合多数人的利益,适合于社会的通行原则,也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对公理有好处的就去办,就支持;对公理没有好处的就坚决废除掉。这几句多用于说明处事要符合公理的原则。
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 《荀子·议兵》
战国·荀况《荀子·议兵》。敬:恭敬谨慎。慢:怠慢,疏忽。这几句大意是:凡是各种事业的成功,一定在于恭谨小心;它的失败,一定在于怠慢疏忽。所谓“敬”,就是小心谨慎,认真负责,一丝不苛;所谓“慢”,就是敷衍了事,马虎大意,怠慢疏忽;“敬”.显示出对事业的追求,“慢”,暗示了对物质生活的贪图;“敬”表现出积极的进取心,“慢”表现了消极被动的心理。很显然,“敬”与“慢”是两种截然相反的工作态度,自然也带来两种不同的结果。前着将使事业兴盛发达,后者势必导致衰落失败。可以此二句说明对工作的不同态度将带来不同后果,勉励人们勤于事业。
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 《荀子·修身》
战国·荀况《荀子·修身》。这几句大意是:以是为是,以非为非,这叫做聪明;以是为非,以非为是,这便是愚蠢。~几句看来很简单,实际含有很深刻的寓意。在一般人看来.有谁不是以是为是,以非为非呢?但在实际生活中,以是为非、以非为是的人太多了。那种指鹿为马的人,那种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人,那种信口雌黄、胡说八道的人,无不以是为非,以非为是。尽管他们这样作总会找出种种借口,但历史最终证明了他们是最愚蠢的。这几句蜕明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原则,说明人的聪明与愚昧取决于对事物的判断能力。
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知者。 《荀子·大略》
战国·荀况《荀子·大略》。瓯臾:瓦器,一说凹下之地。知:同“智”,这两句大意是:滚动的弹子遇到低凹地便停止了,流言蜚语遇到聪明人便消失了。一二句以形象的语言说明了生活中的一个真理:见怪不怪,其怪自败。滚动的弹子若在倾斜的地上滚动,将是越滚越快;一旦遇到了障碍,弹于便无法滚动了,流言蜚语遇到那些拨弄是非者,则会添枝加叶,越传越离奇。但谣言一到聪明人那里,便会嘎然而止。因为智者不会相信这些流言,“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见《论语·阳货》)。
无稽之言,不见之行,不闻之谋,君子慎之。 《荀子·正名》 —— 荀子名言
战国·荀况《荀子·正名》。无稽(jī积):无从查考,无根据。这几句大意是:没有根据的言论,人们见不到的行为,听不到的计谋,君子应该慎重对待。没有根据的言论,或道听途说,以讹传讹,或别有用心,造谣诬陷,人们自当慎重对待,不可轻信;“不见之行,不闻之谋”皆处隐幽之中,人们不得而知,多鬼蜮魍魉之行,往往出人不意,攻人不备,人们尤当慎重对待。这几句是从《尚书·大禹谟》“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化来,用于告诫人们要警惕那些无稽之言和暗地密谋、隐蔽施行之事。
强自取柱,柔自取束。 《荀子·劝学》
战国·荀况《荀子·劝学》。柱:通“祝”,折断。束:被约束。这两句大意是:过于刚强就自己招致折断,过于柔弱就自取约束。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定的跟度,超过这种限度,就会导致矛盾向相反方面转化,这两句话正说明这样的哲理。可用于对性格的规劝。
肉腐出虫,鱼枯生蠹。 《荀子·劝学》
战国·荀况《荀子·劝学》。虫:蛆虫。蠢(dù杜):此指虫子。这两句大意是:肉腐烂了就会生蛆,鱼干枯了也会生虫。荀子是以~作比喻,说明世上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有它各自发生的原因,一个人享受荣誉还是蒙受耻辱,也是依据各自的品德高下来决定的,因此君子应当善于选择良师益友,远邪近正,加强修身立德的锻炼。这两句可用以说明:坏事情的发生必有其发生的条件,应当检查,反思,多从自身去寻找原因。
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 《荀子·正命》
战国·荀况《荀子·正命》。名:名称。实:事物的实质。命:命名。约定:根据人们的共同意向相约而定。俗成:共同约定的;大家认可,习惯上一直遵守和沿用的。这几句大意是:什么名称代表什么实物,并不是一开始就固定了的,人们相约以此命名这一实物,一旦为社会所承认,固定下来大家一直沿用,这一命名就被认为是此实物的名称了。荀子的话说明事物的名称是依据人们共同的意向而制定的,引而为人们承认和遵守。现在也可以把人们经长期实践而确定或形成的某种事物的名称或某种社会习俗称为“约定俗成”。
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 《荀子·修身》 —— 荀子经典语录
战国·荀况《荀子·修身》。跬(kuǐ)步;古称一举足(一脚向前迈出后着地)的距离为跬,两举足的距离为步。跛鳖:瘸腿的鳖。累:堆积。辍(chuò绰):中间停顿,停止。崇:增长,积聚。这两句大意是:不停地迈步,瘸腿的鳖也能行程千里;堆土而不停止,高山也能垒积而成。事业的成功在于韧性的坚持之中。量的积累形成质的变化,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于人来说,无以小而不为,正是努力不懈,才会取得光辉的业绩。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战国·荀况《荀子·劝学》。积:积累。跬(kuǐ)步:古以一举足为跬,两举足为步。至:到。这几句大意是:不一步一步地积累,就不会走到千里之外;不积汇小的河水,就不会形成大江大海。荀子的本意,是用此比喻学业的成功在于点滴的积累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其实,这几句话还说明了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
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 《荀子·天论》
战国·荀况《荀子·天论》。望时:期望时令。待:指坐待恩赐。孰与:何如。应时:适应时令。使之:使用它。这几句大意是:期望时令而坐待它给人类以恩赐,还不如适应时令的变化而使用它为人类造福。荀子的反天命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它激励人们不要被动地受制于自然,而应该能动地顺应自然变化,掌握自然规律,进而改造自然,达到使自然造福于人类的目的。现代人类文明所达到的高度成就,与先哲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来的“制天命而用之”的光辉思想是分不开的。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天论》
战国·荀况《荀子·天论》。大:尊。天:生长万物的大自然。思:犹“幕”,寄希望。孰与:何如。物畜:把天当成物质看待。制:管制,控制。从:顺从。颂:歌颂。用:利用。这几句大意是:与其尊敬天而希望它赐以福泽,还不如把它当成物质看待而管制它;与其顺从天意而歌颂它,还不如对天生的物质加以控制而充分利用它。在荀子的宇宙观中,天只是自然存在的物质,而不是宇宙万物的主宰者。人在天的面前,不是俯首帖耳任其摆布的奴隶,而是人能胜天,人力可以控制和利用自然。这一光辉思想和唯心主义的“天命论”尖锐对立,他充分肯定了人的价值,人的能动力量,对人类战胜自然和人类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天论》 —— 荀子名言
战国·荀况《荀子·天论》。天:天体,自然。行:运行,运动。常:规律。尧:传说中上古贤明的帝王。桀:夏朝末年的暴君。这几句大意是:天体运行有一定的规律,不为尧的贤明而存在,也不因桀的暴虐而灭亡。~体现了荀子朴素唯物主义的自然哲学观。荀子认为:天有运行规律,人有能动力量。天的自然力量和人的能动力量有各自作用的范围。天无意识、无情感,对尧对桀均无爱憎。天的自然规律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也不干预、主宰人事;人可以掌握和顺应自然规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却无法改变天的客观规律。荀子的这一精辟思想激扬千古,启迪后人,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可用以批判’天命论”、“天人感应论”等唯心主义学说。
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 《荀子·荣辱》
战国·荀况《荀子·荣辱》。穷:窘迫。这几句大意是:能了解自己,有自知之明的人,从不埋怨别人;知道自己命运前途的人,从不埋怨上天;埋怨别人的人,常常很窘迫;埋怨上天的人,常常没有志气。这几句说明人不应“怨天尤人”。而要做到不怨天尤人,必须有自知之明,能够了解自己,战胜自己;同时能审时度势,对大环境、天气候有所了解。做不到这些,常常会在工作中出现各种问题,出现问题后又怨天尤人,无助于解决问题,只能增长消极情绪,志气低落,从而产生新的、更多的同题。可用以劝勉青年人应有自知之明,不要怨天尤人。
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 《荀子·乐论》
战国·荀况《荀子·乐论》。入人:进入人们心中,指动人。化人:感化人们。这两句大意是:声乐深深地打动人们的心灵,迅速地感化着人们。激昂慷慨的乐声,能使人精神振奋,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缠绵悱侧的乐声,能使人精神郁结,徘徊不前;淫荡颓摩的歌声,能使人精神颓废,玩物丧志。所以古人认为~,并认为从一国的音乐可以推知其政治,可见音乐的导向不能忽视。强调音乐的艺术功能时可以引用。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荀子·劝学》
战国·荀况《荀子·劝学》。明:视力好,引申为看清楚。聪:听力好,引申为听清楚。这两句大意是:眼睛不能同时清清楚楚地看两种不放在一起的东西;耳朵不能同时清清楚楚地听两种来自不同方向的声音。此条以眼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为例子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的道理。劝学的道理本来很枯燥,不善说理时,往往不易为人所接受。苟况巧妙地通过打比方的方法,用人们最熟悉、最简单的例子浅显易懂地阐明道理,不仅琅琅上口,而且富有哲理性,说服力很强,因此成为教育实践中使用率很高的名句。
腾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 《荀子·劝学》 —— 荀子经典语录
战国·荀况《荀子·劝学》。腾(téng滕)蛇:龙类,相传能兴云雾而游于其中。鼫(shī石)鼠:相传这种鼠能飞不能屋,能缘(爬树)不能穷术(爬到树梢),能游不能渡谷,能穴不能掩身,能走不能先人(跑到人前头)。穷:困窘。这两句大意是:腾蛇没有脚(但心专技精)而能飞行,鼫鼠虽身兼五种技能(因用心不专技能不精)而常常陷入困境。此条也是用比喻的方法,阐明学习应当专心致志,行事应该把目标集中到一点上的道理。否则,浅学辄止,半途而废,不专不精,样样都是“半瓶子醋”终将一事无成。
君子之学也,人乎耳.箸乎心。 《荀子·劝学》
战国·荀况《荀子·劝学》。箸:通“著”,附着。这几句大意是:君子的学习,听在耳中,记在心里。此条通过学习过程中“耳”与“心”的关系的描述,阐述专心思考的重要性.学习是一个完整的心理过程,需要眼、耳、心、口的积极配台,单凭哪一个环节独立发生作用而排斥其它,都是不可能奏效的。此句以“耳”、“心”为例,含蓄生动,道理尽明,可谓言简意赅。
知而好问,然后能才。 《荀子·儒效》
战国·荀况《荀子·儒效》。知(zhī志):同“智”。这两句大意是:聪明并且好问,只有这样才能成才。此条道出了人的资质聪明与虚心求教对于成才的辩证关系。人的成才是需要以聪明为条件的,但它不是唯一的条件。资质聪颖却不认真学习,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人才。只有既聪慧又不自恃,反而好学善问的人,才能成为栋梁之材。这其中的深刻道理,至今仍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
战国·荀况《荀子·劝学》。锲(qiè妾):用刀刻。舍:放弃。镂(Iòu漏):雕刻。这几句大意是:如果雕刻一样东西,刻一刻,停一停,甚至干脆放弃了,即使是枯朽的木头,也不会折断;如果一直不停顿地用刀子刻下去,即使是金属,是石料,也可以把它镂空。此条用雕刻为例子说明学习的道理。雕刻有两种做法,一种是锲而舍之,一种是锲而不舍,两种做法的效果截然相反。学习也是选样,如果学学停停,最终一事无成;如果锲而不舍再高深的学问也可以掌握。此条采用比拟的手法,用一个生动的比喻阐明为学的道理。此条又采用对比的手法,使两种效果形成强烈反差,足以引起人们的重视。这种手法着眼于人的接受心理,实践中往往容易奏效。
习俗移志,安久移质。 《荀子·儒效》 —— 荀子名言
战国·荀况《荀子·儒效》。移:改变。质:车质。这两句大意是:习俗风尚能改变人的志向,长期安居能转变人的气质。荀子《劝学》有:“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可以作此二句的注释,说明环境可以改变人的志向,性格,品德,气质。人是社会的人,离不开其周围的客观环境,必然会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可以此二句说明风俗、环境对人影响之大,强调移风易俗的重要。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荀子·劝学》
战国·荀况《荀子·劝学》。青:蓝色颜料靛青。蓝:可提炼蓝色颜料的蓼蓝。这几句大意是:青色的颜料是从蓝色颜料中提取出来的,但它却比蓝色更青;冰是水变成的,却又比水更冷。这是一个暗含哲理的名句,它以两个生动的倒子,说明人经过学习和实践,后来居上的现象是很普遍的。人们应该清楚地认识这个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欢迎成长与超越,为师者更应鼓励学生超过自己,使社会以更快的速度前进。
刑称罪则治,不称罪则乱。 《荀子·正论》
战国·荀况《荀子·正论》。称:相称。这两句大意是:犯的罪和所受的刑罚相称,社会就太平;量刑与所犯的罪过不相称,社会就会出现混乱。刑罚的关键是合于法。量刑合法,可以使罪犯低头伏罪,使其他人知法畏法,社会秩序就易于治理,量刑过重,会使罪犯不服气,产生抵制行为;量刑过轻,等于放纵罪犯,达不到惩罚的目的,社会秩序就会出现混乱。可见,刑罚必须相称,才能达到制乱治安的目的。
无德不贵,无能不官,无功不赏,无罪不罚。 《荀子·王制》
战国·荀况《荀子·王制》。贵:使富贵。官:使作官。这几句大意是:没有美德,不能使之富贵;没有才能,不能让他作官;没有功劳,不能给予奖赏;没有罪过,不能给予惩罚。对无德无才的人不能重用,对无功无过者也不可滥施赏罚。因为“无德而官,则官不足以劝有德;无功而赏,则赏不足以劝有功”(宋·李靚《强兵策》之八),妄赏妄罚的结果,是使善行者得不到应有的奖励,却伤害和冤枉了无辜者。~说明赏罚应严格掌握标准和原则,做到刑称赏当,才会达到劝善惩恶的目的,对有德有才的人产生激励作用。
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 《荀子·富国》 —— 荀子经典语录
战国·荀况《荀子·富国》。足国:使国家丰足。裕民:使人民富裕。臧(cang藏):通“藏”。其余:指富余的财物。这两句大意是:使国家繁荣富足的方法,是节约用度,让人民富裕起来,并善于积蓄富余的财物。富国必先富民,这固然是重要时,但人民富裕了之后,还要注意引导他们勤俭节约、积蓄储备,这样才能增加社会财富,使国家繁荣昌盛。本名句可供阐述节约、积贮的重要性时引用。
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 《荀子·富国》
战国·荀况《荀子·富国》。下:指百姓。上:指政府、国家。这两句大意是:百姓贫穷,那么国家也贫穷;百姓富裕,那么国家也富裕。国库的财富由百姓供给,要使国库充裕,必须先使百姓富裕,没有百姓贫而国家富的。所以采取措施,鼓励生产,使百姓富裕,是国家富裕的基础。这两句可用于阐述民富与国富的辩证关系。
良农不为水旱不耕。 《荀子·修身》
战国·荀况《荀子·修身》。不为:不因。水早:指水灾,旱灾。本句大意是:好的农夫不因为出现水灾、旱灾就不耕种。这句原义是单指农业生产的,但现在可广用其义,用于论述人们在从事各种工作时,不能因为出现困难就停止不前。
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 《荀子·富国》
战国·荀况《荀子·富国》。和:指农民顺应农时适时耕种。斟酌:考虑是否得宜。这两句大意是:英明的君主,一定谨慎地使农民适应农时耕种,节省开支,扩大生产,开拓财富来撼,并且根据具体情况随时考虑调整。荀子认为这样才算是精通治国大,著名成语“开源节流”即从此来。“开源节流”是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富国富民的经验总结,是治国之法宝,不仅具有现实意义,也具有永恒价值,什么时候都不应丢掉这个法宝。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荀子·大略》 —— 荀子名言
战国·荀况《荀子·大略》。身:自己。这几句大意是:口能谈论,又能亲自去实践,这种人是国家的宝贝。这里所说的“言”,是与国有益之言;所说的“行”,是与国有益之行。不但有理论,而且能实践,身体力行,这样的人实在是国家的宝贝。这几句可用于赞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
乱则国危,治则国安。 《荀子·王霸》
战国·荀况《荀子·王霸》。这两句大意是:动乱,国家就危险;大治,国家就安全。社会混乱,动荡不定,政令难以施行,生产难以进行,国家就危险了;社会大治,有良好的秩序,令行禁止,生产发展,国家就安全了。这两句用于说明乱则危国,治则安国。
名声若日月,功射如天地。 《荀子·王霸》
战国·荀况《荀子·王霸》。这两句大意是,一个人的名声之高如日月高悬,光照寰宇;功劳之大如天广地厚,覆载万物。荀子认为这样的人物就能使“天下之人,应之如景(影)响”;意即选样的人物就会受到人民的拥护,具有号召力,凝聚力,“如影随形,如响留声。”现在可用以歌颂名望极高、功劳极大的人。
不诱于誉,不恐于诽。 《非十二子》
战国·荀况《非十二子》。诱:受引诱。诽:毁谤。这两句大意是:不为赞扬所引诱,不因毁谤而畏惧。~二句是说,为人处事.应有一定的原则.应有自己的信仰,不能一听到赞扬、夸奖,便飘飘然不知所以;亦不能一受到戚胁、恐吓,便移志变节,卖身投靠。它从正面阐述了正人君子面对软硬两手的态度;不受诱惑,不受威胁,坚持真理,坚守节操。
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劝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 《荀子·非相》 —— 荀子经典语录
战国·荀况《荀子·非相》。以:用。言:指善言。黼黻(fǔfú甫伏):花纹。文章:华美的色采。听人:使人听。这几句大意是:用善言赠送人,比金石珠玉还宝贵;用善言劝导人,比华美的色彩或花纹还美好;使人听取善言,比听取钟鼓琴瑟之音还快乐。赠人,不必皆是钱财宝物,美好的言语能激励人,鼓舞人,使人得到教育,受益终身,这比金石珠玉还要宝贵;劝导人,不必声色俱厉,威畏相逼,若以诚挚真纯的言语谆谆相劝,将比华美的色彩或花纹还美好;即使是一般的言谈,言语美好,也会使人听起来比钟鼓琴器之乐还要愉悦。这几句可用来说明赠言、箴言甚至一般言谈,言语美好,都会使人觉得宝贵而乐于听取,可见语言美之重要。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王制》
战国·荀况《荀子·王制》。则:能。这两句大意是:水能载得住船,也能翻倒船。《荀子·王制》:“传日: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这里以舟喻君,以水喻民,说明了民对君的利害关系,民可以供养君,服从君的统治,也会反对君,推翻君的统治,君的存在依赖于民的态度。这种重民思想对后世的政治家、思想家、开明帝王,都有启迪作用。唐初名相魏征的“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即本于此。
志忍私,然后能公;行忍性情,然后能修。 《荀子·儒效》
战国·荀况《荀子·儒效》内在上能全心全意控制个人的私心,然后方能廉洁奉公;外在上能抵御外物的诱惑,行为不为性情所乱,而后才能成就“德”这样的理想人格。
知贤之谓明,辅贤之谓能。勉之强之,其福必长。 《荀子·解蔽》
战国·荀况《荀子·解蔽》明:光明,明亮。 贤:人才,贤德。指有德有才的人。
友者,所以相有也;道不同,何以相有也。 —— 荀子名言
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
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此之谓也。 《荀子·非相》
战国·荀况《荀子·非相》从最近的事情可以知道遥远的事情,从一件事情可以知道千万件事情,从事情的细小之处可以知道他的广大,说的就是这个。比喻从了解一点而推知其他许多事物。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学无止境。 —— 荀子经典语录
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
贤能不待次而举,罢不能不待须而废,元恶不待教而诛,中庸民不待政而化。 《荀子·王制》
战国·荀况《荀子·王制》贤能人破格提拔,缺德无能人立即罢免,罪魁祸首不等教育就杀掉,普通人不忙治理先教化。
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梧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劝学》
战国·荀况《劝学》所以没有潜心钻研的精神,就不会有洞察一切的聪明;没有默默无闻的工作,就不会有显赫卓著的功绩。徘徊于歧路的人到不了目的地,同时侍奉两个君主的人不能被双方所接受。眼睛不能同时看两个东西而全都看清楚,耳朵不能同时听两种声音而全都听明白。螣蛇没有脚却能飞行,鼫鼠有五种技能却陷于困境。《诗》云:“布谷鸟住在桑树上,七只小鸟它喂养。那些善人君子啊,坚持道义一个样。坚持道义真专一,思想就像打了结。”所以君子学习时总是把精神集中在一点上。
务本节用财无极。 《荀子·成相篇》 —— 荀子名言
《荀子.成相篇》 注:务本:古时经济以农为本,务本就是搞好耕、织这个根本。简释:务本节用,就是开源节流。一方面致力于生财的根本,努力创造财富;一方面有计划地合理消费,节约开支。这样,财富就会不断积累,无限丰富
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宇中万物,生人之属,待圣人然后分也。 《荀子·礼论》
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
虽有戈矛之刺,不如恭俭之利也。 —— 荀子经典语录
思索以通之。
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臣不至。
圣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
圣可积而致,途之人可以为禹。 《荀子·性恶》 —— 荀子名言
战国·荀况《荀子·性恶》圣:指最高的道德和智慧。积:积累。致: 达到。途之人:指平凡的人。禹:夏禹,传说中古代部落花 流水联盟的领袖。喻品德崇高的人。只要不懈的努力,任何 人都可以把自己培养成为高尚的人。
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 《荀子·劝学》
战国·荀况《荀子·劝学》声音即使再小也不会听不到,行为即使再隐蔽也不会不表现出来。
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
仁义礼善之于人也,辟之若货财粟米之于家也。
人知贵生乐安而弃礼义,辟之是犹欲寿而刎颈也。 —— 荀子经典语录
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 —— 荀子名言
礼,所以正身也;师,所以正礼也。
君子赠人以言,庶人赠人以财。
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
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 —— 荀子经典语录
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
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
礼者,人道之极也。 —— 荀子名言
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
君戒专欲,臣戒专利。
酒乱其神也。
积土而为山,乘之而后高,积水而为海,积之而后深。故圣者众之所积也。 —— 荀子经典语录
恭敬,礼也;谦和,乐也;谨慎,利也;斗怒,害也。
公生明,偏生暗。
夫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
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 —— 荀子名言
凡斗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
笃志而体,君子也。
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 荀子经典语录
不足于行者,说过;不足于信者,诚信。
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不让,然后为德。闻之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不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
图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