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情理的名言

时间:2022-04-03 19:16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古河随笔 | 评论: 次 | 点击:

关于情理的名言

1.关于“情与理”的名言有

1、感情淡薄使人平庸。——狄德罗

2、人们无穷无尽地痛斥情感;人们把的一切都归罪于情感,而忘记了情感也是他的一切快乐的源泉。因此说,情感就其本身性质性质来说,是一种既不能说得太好也不能说得太坏的因素。——狄德罗

3、一个为情感所支配,行为便没有自主之权,而受命运的宰割。——笛卡尔

4、越是接近真理,便愈加发现真理的迷人。——拉美特利

5、在我所讲的一切中,我只是探求真理,这并不是仅仅为了博得说出真理的荣誉,而是因为真理于人有益。——爱尔维修

6、真理之所以为真理,只是因为它是和谬误以及虚伪对立的。——车尔尼雪夫斯基

7、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

8、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毛泽东

9、真理,哪怕只见到一线,我们也不能让它的光辉变得暗淡。——李四光

10、、一切出色的东西都是朴素的,它们之令人倾倒,正是由于自己的富有智慧的朴素。——高尔基

11、任何一个可信的道理都是真理的一种形象。——布莱克

2.关于理在情先的名言

1、“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蛮法三千,道理一个.”2、《原道》中说道“性是于生具来的,情是接于物而生,没有凭空而出的情,也没有不引起情的理”因此从先知的角度看理在情先.3、不依规矩,不成方圆.(这里的规矩就是理)4、“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理在先,情在后.理愈明,情愈浓.典故 1: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不正说明了理在情先?2:魏征在朝堂上多次反对唐太宗,如果唐太宗感情用事,不重用魏征,那还会出现贞观之治吗?3.春秋时期卫国大夫石蜡得知他的大儿子密谋造反,大义灭亲杀死了自己的儿子;这难到不是理先于情吗?。

3.求几条关于互谅互让的名言

●宽容是文明的唯一考核(海尔普斯)

●智慧的艺术就是懂得该宽容什么的艺术(威廉·詹姆斯)

●宽宏精神是一切事物中最伟大的(欧文)

●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场合:你打算用忿恨去实现的目标,完全可能由宽恕去实现的目标,完全可能由宽恕去实现----(西德尼·史密斯)

●诚挚地宽恕,再把它忘记(英国)

●宽宥是人性的,而忘却是神性的(詹姆斯·格兰)

●宽容的人最为性急,耐受力强的人最不宽容(贝尔奈)

●最高贵的复仇是宽容(雨果)

●生活过,而不会宽容别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别人的宽容的。但是谁能说是不需要宽容的呢?(屠格涅夫)

●正义之神,宽容是我们最完美的所作所为(华兹华斯)

●只有勇敢的人才懂得如何宽容;懦夫决不会宽容,这不是他的本性(斯特恩)

●宽容要么对人有益,要么对人有害(伯克)

●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鲁迅)

●欲温而和畅,不欲察察而明切也〈晋书〉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严是爱,松是害,不闻不问要变坏

●宠是害,严是爱

●训你是爱你,宠你是害你

●爱之深,责之严(法国)

●家不严招贼,人不严招险

●教不严,师之隋

●欲成方圆,规矩必严

●君子爱人以德,小人爱人以姑息

●责人要宽,责已要严

●严以律已,宽以待人

●以情恕人,以理律已

●刻苦自己,厚待别人

●以春风待人,以寒风自待

●待人要丰,自奉要薄;责已要厚,责人要薄

●以责人之心责已,以恕已之心恕人

●尽量宽恕别人,而决不要原谅自己(西拉斯)

●得放手时须放手,得饶人处且饶人

●人有不及者,不可以已能病之(明·薛宣)

●人们应该彼此容忍:每一个人都有弱点,在他最薄弱的方面,每一个人都能被切割捣碎(济慈)

●为了能同所有的男男女女和睦相处,我们必须允许每一个人保 持其个性(叔本华)

●宽以济猛,猛以济宽,宽猛相济〈左传〉

●宽猛相济,恩威并重

●宽猛相济能成事

●宽而栗,严而温〈淮南子〉

●治国之道,在乎猛宽得中(宋·朱熹)

4.关于修养的名言

●我要求别人诚实,我自己就得诚实。——陀思妥耶夫斯基

●不会宽容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别人的宽容的。——贝尔奈

●好脾气是一个人在社交中所能穿着的最佳服饰。——都德

●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诸葛亮

●生气的时候,开口前先数到十,如果非常愤怒,先数到一百。——杰弗逊

●自己不能胜任的事情,切莫轻易答应别人,一旦答应了别人,就必须实践自己的诺言。——华盛顿

●我们应该注意自己不用言语去伤害别的同志,但是,当别人用语言来伤害自己的时候,也应该受得起。——刘少奇

●人的美德的荣誉比他的财富的荣誉不知大多少倍。——达·芬奇

●卑劣的人比不上别人的品德,便会对那人竭力诽谤。嫉妒的小人背后诽谤别人的优点,来到那人面前,又会哑口无言。——萨迪

●给人幸福的不是身体上的好处,也不是财富,而是正直和谨慎。——德谟克利特

●自以为聪明的人往往是没有好下场的。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最老实的人,因为只有老实人才能经得起事实和历史的考验。——周恩来

●人民不喜欢假话,哪怕多麽装腔作势,多麽冠冕堂皇的假话,都不会打动人们的心。人人心中都有一架衡量语言的天平。——艾青

●本性流露永远胜过豪言壮语。——莱辛

●说谎话的人所得到的,就只是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相信。——伊索

●真正的谦虚只能是对虚荣心进行了深思以后的产物。——柏格森

●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 海涅

●虚伪永远不能凭借它生长在权利中而变成真实。——泰戈尔

●凡是与虚伪相矛盾的东西都是极其重要而且有价值的。——高尔基

●我并无过人的特长,只是忠诚老实,不自欺欺人,想做一个“以身作则”来教育人的平常人。——吴玉章

●辱,莫大于不知耻。——王通

●虚荣心很难说是一种恶行,然而一切恶行都围绕虚荣心而生,都不过是满足虚荣心的手段。——柏格森

●行一件好事,心中泰然;行一件歹事,衾影抱愧。——神涵光

●一个人最伤心的事情无过于良心的死灭。——郭沫若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丘

●人在智慧上应当是明豁的,道德上应该是清白的,身体上应该是清洁的。——契诃夫

●良心是由人的知识和全部生活方式来决定的。——马克思

●真诚才是人生最高的美德。——乔叟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歌德

●美德有如名香,经燃烧或压榨而其香愈烈。——培根

●我愿证明,凡是行为善良与高尚的人,定能因之而担当患难。——贝多芬

●阴谋陷害别人的人,自己会首先遭到不幸。——伊索

●善气迎人,亲如弟兄;恶气迎人,害于戈兵。——管仲

●知耻近乎勇。——孔丘

●入于污泥而不染、不受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侵蚀,是最难能可贵的革命品质。——周恩来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我们有力的道德就是通过奋斗取得物质上的成功;这种道德既适用于国家,也适用于个人。 ——罗素

关于情理的名言

《贞观政要》 名言篇 :有道之主,以百姓之心为心

有道之主,以百姓之心为心

《贞观政要》 名言篇 :有道之主,以百姓之心为心

贞观二年,隋通事舍人郑仁基女年十六七,容色绝姝,当时莫及。文德皇后访求得之,请备嫔御。太宗乃聘为充华。诏书已出,策使未发。魏徵闻其已许嫁陆氏,方遽进而言曰:“陛下为人父母,抚爱百姓,当忧其所忧,乐其所乐。自古有道之主,以百姓之心为心,故君处台榭,则欲民有栋宇之安;食膏粱,则欲民无饥寒之患;顾嫔御,则欲民有室家之欢。此人主之常道也。今郑氏之女,久已许人,陛下取之不疑,无所顾问,播之四海,岂为民父母之道乎?臣传闻虽或未的,然恐亏损圣德,情不敢隐。君举必书,所愿特留神虑。”太宗闻之大惊,手诏答之,深自克责,遂停策使,乃令女还旧夫。(《讷谏》)

【鉴赏】 前隋官员郑仁基的女儿,容貌绝世,无人能及。长孙皇后访得后,请唐太宗纳为嫔妃。唐太宗同意了,诏书下颁,但使者尚未出行。魏徵知道后,急忙进谏劝阻,原因是郑家女儿已名花有主了。对此唐太宗深深自责,下令停止派遣册封使者,让这个女子回到原定丈夫的身边。

魏徵劝阻的理由是:“自古有道之主,以百姓之心为心。”后七个字出自《老子》第四十九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意思是说,圣人是没有私心的,以百姓的心为心。善良的人,我以善良对待;不良的人,我也以善良对待;这样使人同归于善良。魏徵把圣人易为“有道之君”,是让唐太宗以有道明君来要求自己。魏徵引《老子》这一经典,是以道家的无为而治为依据的。

“忧其所忧,乐其所乐”,源自孟子的民本思想中的“与民同忧乐”的主张。齐宣王对孟子说,自己有喜欢财富与女人的毛病。孟子回答说,如果能使境内没有找不到丈夫的老处女,也无找不到妻子的单身汉,君主“好货”、“好色”,又有什么关系呢?“好货”、“好色”不可怕,重要的是君主是否有与民同忧乐的素质:“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下》)魏徵说,君主身居亭台楼阁中,就要让百姓有房子安身;君主吃美肴,就要让百姓不受饥寒之苦;君主环顾左右成群的嫔妃,就要让百姓有婚配成家的欢乐。已有婚约的郑家女儿,陛下怎么能不假思索地要把她娶过来呢?这里引《孟子》,是要唐太宗不忘民本思想。

搬引古代经典规劝皇帝,是历代大臣们进谏时常用的办法。魏徵引《老子》与《孟子》,是为了让自己的奏章具有权威性。经典一旦形成和被认可后,再经众多学者的诠释,往往具有权威性,在历史的延续中为人们所信奉。权威性不是别的,而是凌驾于人们观念中的一种精神支柱。以儒学为正宗,提倡儒、道、释三教并用的唐太宗,对《老子》与《孟子》是了然于心的。“太宗闻之大惊,手诏答之,深自克责,遂停策使,乃令女还旧夫。”如此的内心自责与急于表态,可以从《老子》与《孟子》的权威性那里找到答案。

行文到此,我想起了父纳子妻的楚平王死后被伍子胥鞭尸三百的事情。楚平王听信费无极的谗言,把许配给太子建的秦美女孟嬴,自取享用,另为太子建配以齐女马昭仪。相国伍奢直言相劝,平王怒而囚禁伍奢。费无极再献计,逼伍奢修书,诓伍奢二子伍尚与伍员(伍子胥)至都城。得信后伍员生疑不去,伍尚前往,被平王连同父亲一起斩首。伍子胥逃往吴国途中,因昭关悬挂图像缉拿,无法过关。幸遇隐士东皋公,把他藏于家中。7天之内因内心忧愁,须发由黑变为全白。东皋公设法帮伍子胥逃出昭关。行中遇大江阻隔,得渔丈人之助而渡江。伍子胥到吴国后,访得勇士专诸。在吹箫乞食时,得遇吴国公子姬光。姬光假意请吴王僚赴宴,在鱼中藏剑,让专诸假扮厨师借献鱼刺杀僚,助姬光夺得原本属于他的王位。姬光就是吴王阖闾,是为春秋五霸之一。伍子胥遂为阖闾重用,他借吴兵伐楚报仇。吴兵围楚都郢城,楚平王惊惧而死。伍子胥入郢后,“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以上所述,除伍子胥在昭关“须发皆白”的故事系艺术加工外,全为《史记·伍子胥列传》所记载的。

皇帝把已有婚约的女子纳为嫔妃,不是一件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但是像楚平王那样,死后还受辱的事情却是绝无仅有的。此事对后世影响非同小可,以演绎伍子胥事的京剧,如《战樊城》、《文昭关》、《刺王僚》、《楚宫恨》等,至今还盛演不衰呢!楚平王因纳一女而遭死后尸戮之祸,一心想做“有道之君”的唐太宗,自然不会像楚平王那样放纵自己的私欲。“闻之大惊”,作为心理上的快速反应,完全在情理之中。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