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名言

时间:2022-04-05 05:21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麟剑的人类史 | 评论: 次 | 点击:

孔德名言

1.孔子和老子的名言

孔子: 不学礼,无以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则匆惮改。

不迁怒,不二过。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巧言乱德。 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礼之用,和为贵。 放于利而行,多怨。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三千人弟子,七十二贤人。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是可忍,孰不可忍?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修己以敬以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

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 其使民也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放于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提手与之言,能无说 乎?绎之为贵。

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圣人在天下,怵怵;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是以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孔子哲理名言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2.名人关于学习西方视界的名言

1. 亚里士多德:人的本性在于求知

2. 芝诺:人的知识就好比一个圆圈

3. 赫拉克利特: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4. 马基雅弗利:政治无道德

5. 爱因斯坦:没有宗教的科学是跛子,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瞎子

6. 霍布斯:不带剑的契约不过是一纸空文

7. 柏拉图:群众永远生活在无知的洞穴中

8. 波普尔:如果我们过于爽快地承认失败,就可能使自己发觉不了我们非常接近于正确

9. 孔德:知识是为了预见,预见是为了权力

10. 毕达哥拉斯:和谐就是一切

望采纳谢谢

3.哲学名言

思想不是你要它来它便来,而是由它自己决定它的来去。

——叔本华

我除了知道我的无知这个事实外一无所知。

——苏格拉底

水是万物之本源,万物终归于水。

——泰勒斯

使一切非理性的东西服从于自己,自由地按照自己固有的规律去驾驭一切非理性的东西,这就是人的最终目的。

——费希特

凡是现实(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凡是合理(存在)的就是现实的。

——黑格尔

万物的和平在于秩序的平衡,秩序就是把平等和不平等的事物安排在各自适当的位置上。

——奥古斯丁

凡是活着的就应当活下去。

——费尔巴哈

假如进化的历史重来一遍,人的出现概率是零。

——古德尔

客观世界只是精神原始的,还没有意识的诗篇

——谢林

凡夫俗子只关心如何去打发时间,而略具才华的人却考虑如何应用时间。

——叔本华

我们喜欢别人的敬重并非因为敬重本身,而是因为人们的敬重所带给我们的好处。

——爱尔维修

人类的生命,并不能以时间长短来衡量,心中充满爱时,刹那即永恒。

——尼采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莱布尼茨

知识是为了预见,预见是为了权力。

——孔德

如果我们过于爽快地承认失败,就可能使自己发觉不了我们非常接近于正确。

——卡尔.波普尔

目的总是为手段辩护。

——马基雅维利

人有自由意志,成人成兽全靠自己。

——卢克莱修

人生的本质在于运动,安谧宁静就是死亡。

——帕斯卡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因为无论是这条河还是这个人都已经不同。

——赫拉克利特

/f?kz=149283116

4.求助希腊美文,柏拉图的,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的都可以,名言

耐心是一切聪明才智的基础-------柏拉图为着品德而去眷恋一个情人,总是一件很美的事。

柏拉图只有驱遣人以高尚的方式相爱的那种爱神才美丽,才值得颂扬。 柏拉图真正的爱就要把疯狂的或是近于淫荡的东西赶得远远的。

柏拉图妥协对任何友谊都不是坚固的基础。 柏拉图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柏拉图 群众永远生活在无知的洞穴之中。 ——柏拉图 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

——亚里士多德古往今来人们开始探索,都应起源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 ——亚里士多德 惊奇是哲学家的感觉,哲学开始于惊奇——亚里士多德 苏格拉底,从不著书立说,推崇“无拘无束的辩论或讨论”。

比较出名的一句是,他被法庭判死刑后安详地说——“死别的时辰已经到了,我们各走各的路吧——我去死,你们去活。哪一个更好,唯有神才知道了。”

——苏格拉底 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 我除了知道我的无知这个事实外一无所知。

——苏格拉底 思想不是你要它来它便来,而是由它自己决定它的来去。 ——叔本华 水是万物之本源,万物终归于水。

——泰勒斯 使一切非理性的东西服从于自己,自由地按照自己固有的规律去驾驭一切非理性的东西,这就是人的最终目的。 ——费希特 凡是现实(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凡是合理(存在)的就是现实的。

——黑格尔 万物的和平在于秩序的平衡,秩序就是把平等和不平等的事物安排在各自适当的位置上。——奥古斯丁 凡是活着的就应当活下去。

——费尔巴哈 假如进化的历史重来一遍,人的出现概率是零。 ——古德尔 客观世界只是精神原始的,还没有意识的诗篇 ——谢林 凡夫俗子只关心如何去打发时间,而略具才华的人却考虑如何应用时间。

——叔本华 我们喜欢别人的敬重并非因为敬重本身,而是因为人们的敬重所带给我们的好处。 ——爱尔维修 人类的生命,并不能以时间长短来衡量,心中充满爱时,刹那即永恒。

——尼采 真理是时间的产物,而不是权威的产物。——培根 权利的相互转让就是人们所谓的契约。

——霍布斯 给我物质,我就用它造出一个宇宙来。 — —康德 一切确定的皆否定。

——斯宾诺莎 知识归根结底由经验而来。 ——洛克 没有物体,只有运动。

——伯格森 思就是在的思,……思是在的,因为思由在发生,属于在。同时,思是在的,因为思属于在,听从在。

——海德格尔 思最恒久之物是道路。 ——海德格尔 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安居于大地之上。

——荷尔德林 世界是事实的总和,而非事物的总和。——维特根斯坦 人的意识屈从于物化结构。

——卢卡奇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 科学家在思想中给予我们以秩序;道德在行动中给予我们以秩序;艺术才在对可见、可触、可听的外观的把握中给予我们以秩序。

——卡西尔 物体的意义是通过它被己身看到的方向而确定的。——梅罗.庞蒂 我不能给自己或是别人提供那种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的快乐。

这种快乐对我来说毫无意义,我也不能围绕它来安排自己的生活。 ——福柯 科学性的语言游戏希望使其说法成为真理,但却没有能力凭自己的力量,将其提出的道理合法化。

——利奥塔 任何一种哲学思想只要是它能够自圆其说,它就具有某种真正的知识。 ——罗素 在任何事物中,美和善二者的本质特征都是相符的,因为它们正是建立在同一形式的基础上,所以善被我们颂扬为美。

——托马斯.阿奎那 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的首要价值一样。 ——罗尔斯 那隐藏着的宇宙本质自身并没有力量足以抗拒求知的勇气。

对于勇毅的求知者,它只能揭开它的秘密,将它的财富和奥妙公开给他,让他享受。 ——黑格尔 能被理解的存在就是语言。

——伽达默尔 本文之外,别无它物。 ——德里达 存在就是统摄。

——雅斯贝尔斯 存在着两种不同类型的无知,粗浅的无知存在于知识之前,博学的无知存在于知识之后。 ——蒙田 谁占有法律语言谁就占有相关的资源和利益。

——布迪厄 在这个世界上,平等地待人和试图使他们平等这两者之间的差别总是存在。前者是一个自由社会的前提条件,而后者则象D?托克维尔描述的那样,意味着“一种新的奴役方式”。

——哈耶克 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谈论别人的隐私是最大的罪恶;不知自己过失是最大的病痛。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莱布尼茨 知识是为了预见,预见是为了权力。 ——孔德 如果我们过于爽快地承认失败,就可能使自己发觉不了我们非常接近于正确。

——卡尔.波普尔 目的总是为手段辩护。 ——马基雅维利 人有自由意志,成人成兽全靠自己。

——卢克莱修 人生的本质在于运动,安谧宁静就是死亡。——帕斯卡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因为无论是这条河还是这个人都已经不同。

——赫拉克利特 不能制约自己的人,不能称之为自由的人 ——毕达哥拉斯 认识错误是拯救自己的第一步。 ——伊壁鸠鲁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如何存在的尺度,也是非存在者的尺度 ——普罗泰戈拉 万物所由之而生的东西,万物消灭后复归于它。

——阿那克西曼德 存在就是被感知。 ——贝克莱 习惯。

5.老孑的名言名句大全

1.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 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 门。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 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 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3.不尚贤, 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 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4.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 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迭 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6.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7.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 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8.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 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9.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 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 10.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 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11.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 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2.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 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13.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

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 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 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14.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

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 而为一。

其上不??,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於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 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 是谓道纪。 15.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 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容;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 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兮若无止。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保 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16.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 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 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17.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

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 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18.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9.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 以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20.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 畏。

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 孩;????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俗人 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於 人,而贵食母。 21.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 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 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22.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 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23.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 况於人乎?故从事於道者,同於道。

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

同於道者道亦乐得 之;同於德者德亦乐得之;同於失者失於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24.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25.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 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 大、人亦大。

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6.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轻重。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 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27.善行无辙迹。

善言无瑕谪。善。

6.名人名言

要坚持真理---不论在哪里也不要动摇。

—— 赫尔岑 任何一个可信的道理都是真理的一种形象。 —— 布莱克 因为真理是灿烂的,只要有一个罅隙,就能照亮整个田野。

—— 赫尔岑 真理不存在于丑化了的现实里。 —— 乔治·桑 真理的小小钻石是多麽罕见难得,但一经开采琢磨,便能经久、坚硬而晶亮。

—— 贝弗里奇 一切出色的东西都是朴素的,它们之令人倾倒,正是由于自己的富有智慧的朴素。 —— 高尔基 在真理和认识方面,任何以权威者自居的人,必将在上帝的戏笑中垮台! —— 爱因斯坦 真理是时间的孩子,不是权威的孩子。

—— 布莱希特 寻求真理的只能是独自探索的人,和那些并不真心热爱真理的人毫不相干。 —— 帕斯捷尔纳克 尊重人不应该胜于尊重真理。

—— 柏拉图 只有忠实于事实,才能忠实于真理。 —— 周恩来 真理,哪怕只见到一线,我们也不能让它的光辉变得暗淡。

—— 李四光 关键在于要有一颗爱真理的心灵,随时随地碰见真理,就把它吸收进来。 —— 歌德 必须有勇气正视无情的真理。

—— 列宁 凡在小事上对真理持轻率态度的人,在大事上也是不足信的。 —— 爱因斯坦 真理的发见,或道德责任的完成,都引起我们的欢欣,使我们整个生命震颤…… —— 克罗齐 对真理的追求比对真理的占有更为可贵。

—— 莱辛 怀疑并不是缺点。总是疑,而并不下断语,这才是缺点。

—— 鲁迅 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这是科学工作者特有的风格,让我们在无穷的宇宙长河中去探索无穷的真理吧! —— 郭沫若 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 —— 哥白尼 真理不是一种铸币,现成的摆在那里,可以拿来藏在衣袋里。

—— 莱辛 坚持真理的人是伟大的。 —— 雨果 越是接近真理,便愈加发现真理的迷人。

—— 拉美特利 如果你想独占真理,真理就要嘲笑你了。 —— 罗曼·罗兰 在我所讲的一切中,我只是探求真理,这并不是仅仅为了博得说出真理的荣誉,而是因为真理于人有益。

—— 爱尔维修 一个人只要肯深入到事物表面以下去探索,哪怕他自己也许看得不对,却为旁人扫清了道路,甚至能使他的错误也终于为真理的事业服务。 —— 博克 不用相当的独立功夫,不论在哪个严重的问题上都不能找出真理;谁怕用功夫,谁就无法找到真理。

—— 列宁 一个人要发现卓有成效的真理,需要千百万个人在失败的探索和悲惨的错误中毁掉自己的生命。 —— 门捷列夫 真理的旅行,是不用入境证的。

—— 约里奥·居里 我们探求真理,在一切事件中,获得真理是最高的快慰。 —— 桑塔耶纳 一时强弱在于力,千秋胜负在于理。

—— 曹禺 真理是时间的女儿。 —— 达·芬奇 真理就是具备这样的力量,你越是想要攻击它,你的攻击就愈加充实了和证明了它。

—— 伽利略 最好是把真理比做燧石,---它受到的敲打越厉害,发射出的光辉就越灿烂。 —— 马克思 真理尽管苦涩,然而鲜明。

—— 普托里尼 错误经不起失败,但是真理却不怕失败。 —— 泰戈尔 一个训练有素的思想家的主要特点在于,他不在佐证不足的情况下轻易做出结论。

—— 贝弗里奇 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 —— 王充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 —— 毛泽东 马克思认为理论的符合于现实是理论的唯一标准。

—— 列宁 科学所以叫作科学,正是因为它不承认偶像,不怕推翻过时的旧事物,很仔细地倾听实践和经验的呼声。 —— 斯大林 人类用认识的活动去了解事物,用实践的活动去改变事物;用前者去掌握宇宙,用后者去创造宇宙。

—— 克罗齐 真理之所以为真理,只是因为它是和谬误以及虚伪对立的。 —— 车尔尼雪夫斯基 遇到有承认自己错误的机会,我是最为愿意抓住的,我认为这样一种回到真理和理性的精神,比具有最正确无误的判断还要光荣。

—— 休谟 人们还往往把真理和错误混在一起去教人,而坚持的却是错误。 —— 歌德 向他的头脑中灌输真理,只是为了保证他不在心中装填谬误。

—— 卢梭 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 马克思、恩格斯 只要在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变会变成错误。

—— 列宁 真理之川从他的错误之沟渠中通过。 —— 泰戈尔 过去的错误的学说不宜忘掉不谈,因为各种真理都要在和错误斗争之中,才能维持他们的生命。

—— 克罗齐 只有在斗争中无所畏惧,才能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把自己雕塑成器。 —— 张志新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 屈原 我生为真理生,死为真理死,除了真理,没有我自己的东西。 —— 王若飞 理直气壮,永远不怕真理,勇敢地拥护真理,把真理告诉别人,为真理而战斗。

—— 刘少奇 我们只愿在真理的圣坛之前低头,不愿在一切物质的权威之前拜倒。 —— 郭沫若 为寻求真理的努力所付出的代价,总是比不担风险地占有它要高昂得多。

—— 莱辛 我们对于真理必须经常反复地说,因为错误也有人在反复地宣传,并且不是有个别的人而是有大批的人宣传。 —— 歌德 英雄---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决定性关头做了为人类社会的利益所需要做的事。

—— 伏契克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 司。

7.孔德的社会静力学是什么

社会静力学就是从静止的状态去研究社会,是研究一般的社会关系、秩序、结构及其性质的学说。简而言之,社会静力学是关于人类社会自然秩序的一般理论的预备性考察。

孔德主张社会学研究应从经验事实出发,认为个人是社会的构成要素,个人的特性关系到社会的特性,因而个人是社会最基本的经验事实。首先,人有感情和理智两种资质。感情资质使人喜好变化、厌恶忍耐,理智资质使人为了生存而忍受长期、枯燥、单调的劳作。前者一般处于绝对优势,所以人总是容易感到疲倦。但在社会进化过程中后者不断发展,削弱了前者,使人接受哪怕是最不合意的活动,并把它转变为必要的活动。两者的关系如何,对人类社会性质具有重大影响。孔德主张,人应发展比动物高出一筹的理智资质。其次,人的感情可分为个人感情和社会感情。个人感情倾向于利己,甚至使人为了满足个人本能需要而置道德于不顾。社会感情倾向于利他,使人爱人如爱己。在现实社会中,人的利己本能往往占绝对优势,但不能由此认为人性从根本上是不道德的,因为个人的利己本能是现实生活中“第一个不可缺少的动因”。孔德说,个人感情给我们的社会活动指出了目的和方向,若没有它,个人对社会生活就会漠不关心,甚至反过来抵触社会感情,有损于社会利益。他有句名言:人不爱己,焉能爱人。因此他主张,解决社会问题的途径不是消除个人本能的支配地位,而是妥善协调个人感情与社会感情,使二者相得益彰。

孔德十分重视对家庭的研究。在他看来,社会起源不是个人而是家庭,家庭是构成社会的最基本的单位,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组织是个人本能和社会本能的调和。家庭是利己的,又是利他的,所以对个人本能和社会本能具有调和作用。个人本能和社会本能是决定社会起源、性质的东西。这是说,社会性质不是由生产方式而是由人的意志、感情决定的,因而是明显的历史唯心主义。

孔德认为家庭生活的协调规律是爱与感激。关于家庭的社会学理论归总起来是研究两种关系,一是男女两性从属关系,二是长幼从属关系。前者创造家庭,后者维系家庭。男子在体力、智力上优于女子,所以女子从属于男子。两性关系的凝聚力在于“爱”,而爱的最终决定权掌握在女性手里。男女关系不平等却能表现出完善的和谐。父母对子女具有绝对权威,子女应服从父母,长幼之间的维系力在于“感激”,家庭生活由家长调节,全家服从家长,小辈服从长辈,妇女服从男人。家庭关系的原则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在社会生活中,政府负责调节,政府是社会本能(利他心)的自然产物。政府的职责在于防止知识和社会解体、调节社会关系和巩固社会秩序,人民必须服从政府。

8.古代名人名言

孔子名言 不学礼,无以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

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则匆惮改; 不迁怒,不二过;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巧言乱德。 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 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礼之用,和为贵; 放于利而行,多怨;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三千人弟子,七十二贤人;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

智者乐,仁者寿。; 是可忍,孰不可忍? 老子名言 1、宇宙观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漠!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道大,天大,地大,王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处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2、价值观 无、道、德 老子的价值观由「无」、「道」、「德」三者所构成。 老子言「无」,尝谓:「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当宇宙尚未形成,万物不会存在,故称「无」。天地初开,形成宇宙,故称「有」。

「万物」由「有」所衍生,而「有」从「无」所衍生,天下万物均起於「有」而终於「无」。 老子言「道」,尝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本体,乃万物之根源,故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於天地万物之先,独立长存於万物之外,不断循环运行,遍及天地万物,绝不止息。

老子又认为「道」不可触摸、莫可名状,故谓:「无状之状,无物之泉。」只能用「道」来代表,亦可勉强称为「大」。

故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意谓「道」是玄妙深奥的,常人难以理解及形容。若可用言语来描述「道」,就不是真正的「道」了。

当宇宙万物形成之际,人类会给万物命名,但都不是事物真正的名字,因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衍生出来的。人为自然万物之一,故须遵守自然法则,故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赋予万物生机而使各遂其生,故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宗主。 老子言「德」,认为「德」乃「道」之体现,而「德」应服从於「道」,故谓:「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家强调人应当好好行道,目的是助己之修养,避免犯过。 守柔 老子言「守柔」,尝谓:「天下之至柔,驰聘天下之至刚。

」「道」之所以能循环不息,因为「道」具备了柔弱的特质,故言:「弱者道之用。」老子以「水」作喻:「天下柔弱,莫过於水,而攻坚胜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

」又谓:「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强调以柔制刚,认为「强梁者不得其死」,目的在教人谦卑逊让,以退为进。

人若如此,方可明哲保身,故谓:「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豁;为天下豁,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意谓人可有雄心壮志,但不可逞强好胜,应抱持柔弱谦下之道,保持质朴本性。

老子强调「守柔」,皆因认为除了「道。

孔德名言

《世界哲学源流史》实证主义之二:孔德2

《世界哲学源流史》实证主义之二:孔德2

实证主义之二:孔德2

3.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  孔德实证哲学体系的最后一部,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就是社会学。这是整个实证哲学的归宿,也是孔德创立实证哲学的根本目的之所在。在他看来,社会理论是神学和形而上学的最后领地,不把实证精神贯彻到这一领域,在理论上就无法完成整个实证知识体系,亦无法使对社会的研究走进实证的阶段,变成科学。孔德把他自己用实证主义哲学研究社会现象并提出的一套相应的理论称之为社会学。  孔德建立社会学的基本思想,就是把实证主义的原则贯彻到社会现象的研究中去。因此,他的社会学的基本方法就是用经验描述方法找出社会现象之间的不变的先后关系和相似关系,并把这种关系视为社会规律。他把这种方法称作调查研究方法。具体地说,它包括观察方法、比较方法、实验方法、历史方法。孔德认为,实证自然科学的这种方法适用于社会研究,只有采用这种方法才能将形而上学逐出社会历史领域。在他看来,社会学和物理学等实证科学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主张用无机界和生物界的规律来理解社会现象,并把这种方法称之为间接调查方法。这也是他把社会学称为社会物理学,并以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作为其主要组成部分的缘由。  社会静力学是静态地解剖社会的横断面,研究社会的组织、秩序与和谐,找出诸社会的相似关系。在孔德看来,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的一切部分都是互相联系的,只有在统一的整体中才能认识。基于这种见解,他反对把社会看成个人间契约的产物,把社会(人类)而不是人看作最高的现实。  他的社会静力学,从对人们的心理分析出发,把社会当作以家庭为细胞的社会有机体,认为" 家庭主要是爱的结合" ,社会是以爱为基础的、有确定依从关系的统一体。在他看来,社会有机体的存在,有赖于其中各机构、各阶级的平衡,秩序和稳定是社会存在与进步的首要条件,而这种平衡取决于人们的道德心理即利己心与利他心的平衡。通过家庭中" 子女之孝、兄弟之友、父母之慈、夫妻之情" 的发扬,使人们从爱己提高到普遍的" 仁爱" ,达到利他主义的道德境界,便可以实现社会和谐。  具体说来,孔德是这样论证的。他认为,每个人都有利己的心理,这是人的本性,是一种事实。另外还有一种事实,就是每个人又都有利他的心理,人是群居的动物,群居就要合作,因此人都有利他的思想,都有同情心。他认为,利己和利他对于社会都是必要的,两者是可以" 并行不悖" 的。利己心可以促进社会发展,人人为自己对社会有好处,资本家为自己发展企业,工人为自己拼命做工,科学家为名利进行研究,等等,这些对社会都有利。利己既然是必要的,那么私有财产就必然不可侵犯。承认私有财产,就要承认资本,资本也是不可少的。有了资本,才有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同时,利他心也是必要的,社会是群居的社会,利他可以促进社会的互相合作,从而促进社会发展。  孔德认为,社会要发展,就应以利他之心克制利己之心,以达到社会的和谐与平衡。家庭就是达到这两者和谐的一种形式。首先,他认为社会的细胞不是个人,而是家庭。家庭是社会的缩影,是社会的小小典范,人们可以从家庭看到社会美好前途。家庭是利己和利他的思想最和谐的体系。因为家庭关系是两性关系,亲子关系,兄弟姐妹的关系,这种关系从利己出发,要爱自己也就要爱对方,利己和利他可以和谐地结合起来,因此,家庭是这种结合的表现。在他看来,如果社会关系能与家庭关系一样,那么社会就能达到理想社会。  孔德认为,家庭的总和构成社会,社会是一个有机体,构成家庭的是爱,构成社会的是合作的力量;家庭的关系是由家长来调节,社会的关系由政府来调节。在家庭成员中,彼此应有互相合作的精神,要有服从原则,小辈服从长辈,妇女服从男人。在社会中也是如此,各个阶级的人们之间彼此也要互相友爱、互相同情。平民应当服从领袖,要服从政府所规定的社会秩序,只有这样,才能有普遍的幸福社会。因此,他认为一切社会问题的解决,都应当从" 普遍的爱" 、" 普遍的同情" 的原则出发,而绝对不应当从破坏现有的社会秩序出发。  社会动力学是从动态考察社会体系的变化、趋势及其动力,又称为" 实证的社会进步论"。在他看来,作为任何一个社会的基础的是道德原则和思想,因此人类的进步实质上就是人类所固有的道德和理智品质的进化。他认为,人类精神发展三阶段的规律,也就是社会发展的规律。与神学阶段相适应的是中世纪;与形而上学阶段相适应的是包括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与革命在内的过渡时期;与实证阶段相应的是最进步、最完善的" 工业制度" ;科学的普及、利他主义战胜利己主义、社会感的增长、物质文化的迅速发展,保证了生活日益轻松愉快,保证了公正与和平——这就是实证时代的突出特征。  孔德把上述社会学的内容概括为一句话:" 爱、秩序、进步" ,并称之为实证主义社会学的" 格言"。它的具体含义是" 以仁爱为原则,以秩序为基础,以进步为目的" ,即通过仁爱的宣传,求得秩序内的进步。  孔德在他思想发展的后期,越来越把他当作社会基础的那种抽象的、普遍的" 爱" 绝对化,以至把这种爱的原则当成宗教教义。他声称:" 实证主义变成了一种名符其实的宗教,唯一实在和完备的宗教。" 由于这种宗教崇拜的对象就是作为爱的化身的人,因此叫做人道教。孔德为人道教制订了独特的教阶制度、祭祀仪式、教条教义。他还规定," 未来的哲学家将变成了人道教的祭司"。这样,孔德的实证主义最后又转向了宗教。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世界民族与文明历史”】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