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繁为简名言

时间:2022-04-05 09:34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穿插游击队 | 评论: 次 | 点击:

化繁为简名言

1.简爱的名言和意思理解

《简·爱》创作于英国谢菲尔德,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它阐释了这样一个主题:人的价值=尊严+爱。《简·爱》中的简爱人生追求有两个基本旋律:富有激情、幻想、反抗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对人间自由幸福的渴望和对更高精神境界的追求。这本小说的主题是通过对孤女坎坷不平的人生经历,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不安于现状、不甘受辱、敢于抗争的女性形象,反映一个平凡心灵的坦诚倾诉的呼号和责难,一个小写的人成为一个大写的人的渴望。

这本小说告诉我们,人的最美好的生活是人的尊严加爱,小说的结局给女主人公安排的就是这样一种生活。虽然我们觉得这样的结局过于完美,甚至这种圆满本身标志着肤浅,但是我依然尊重作者对这种美好生活的理想--就是尊严加爱,毕竟在当今社会,要将人的价值=尊严+爱这道公式付之实现常常离不开金钱的帮助。人们都疯狂到似乎为了金钱和地位而埋没爱情。在穷与富之间选择富,在爱与不爱之间选择不爱。很少有人会像简这样为爱情为人格抛弃所有,而且义无反顾。《简·爱》所展现给我们的正是一种化繁为简,是一种返璞归真,是一种追求全心付出的感觉,是一种不计得失的简化的感情,它犹如一杯冰水,净化每一个读者的心灵,被认为是人生追求的二重奏。

2.从简爱中学到了一句名言是什么

这本小说告诉我们,人的最美好的生活是人的尊严加爱,小说的结局给女主人公安排的就是这样一种生活。

虽然我们觉得这样的结局过于完美,甚至这种圆满本身标志着肤浅,但是我依然尊重作者对这种美好生活的理想--就是尊严加爱,毕竟在当今社会,要将人的价值=尊严+爱这道公式付之实现常常离不开金钱的帮助。人们都疯狂到似乎为了金钱和地位而埋没爱情。

在穷与富之间选择富,在爱与不爱之间选择不爱。很少有人会像简这样为爱情为人格抛弃所有,而且义无反顾。

《简·爱》所展现给我们的正是一种化繁为简,是一种返璞归真,是一种追求全心付出的感觉,是一种不计得失的简化的感情,它犹如一杯冰水,净化每一个读者的心灵,被认为是人生追求的二重奏。

3.有关简与繁的名言,事例,论据

●凡是精炼的句子,由于追求简明而不得不牺牲一定的准确性(塞·约翰逊)

●要知道的详尽,才能写得简练(巴乌斯托夫斯基)

●世界上没有不能用简单标志着简单真理似乎是它的基本意愿之一

●好绳要长,好话要短(俄罗斯)

●郑板桥作画,以少少许胜多多许;苏东坡作文,行于当行止于当止

●水打浅处过,话从捷处说

●说话要抓住中心,少说废话;过河要掌握水性,少出闲力(藏族)

●书要简洁方为妙

●简为文章尽境(清·刘大槐)

●随事立体,贵乎精要(南北朝·刘勰)

●事以简为上,言以简为当(宋·陈矣)

●深奥的思想是用凝练的语言来表达的的(沃夫纳格)

●凝练的风格就是:作品成后,若要删去什么就有损什么,而且风采大减(琼森)

●一字不可易,易则损文笔(荷马)

●言近旨远,文简意明(清·李汝珍)

●一字不可增减,文之极则也,气蕴则简,品贵则简,神远而藏不尽则简,故简为文章尽境(清·刘大槐)

●文在精,不在多

●你讲得越多,人们记得越少(德国)

●许多深度不足的演说家,都以长度掩饰之(法国)

●如果话讲得太多,就是妙语也会变成赘言(玉外纳)

●食物虽好,多吃伤肚子;话虽好听,多说惹人厌(藏族)

●吃多味不美,话多不值钱

●糊多不粘,话多不甜

●好猫不在多,废话嫌罗嗦

●如果只是唠唠叨叨,有用的话便少;如果只是忙忙碌碌,做出的好事做不多(朝鲜族)

●唠唠叨叨,水多米少(泰国)

●饶舌的人是窃时的贼(英国)

●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莎士比亚)

●最深刻的真理,是最简单和最朴素的(英国)

●内涵最丰富的概括总是最简洁的(塞·巴特勒)

●伟大的艺术家是简化的大师(阿米尔)

●好的句子如果简短,就会好上加好(格拉西安)

●简短的谈话未必是最好的,但最好的谈话总是简短的(英国)

4.化繁为简的品质人生 读后感100字

化繁为简的品质人生

陈道明出生于天津一个中医世家,他的父亲用《道德经》的名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为他取了名字。巧合的是,陈道明本人也总给人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有人觉得他一本正经、严肃刻板、清高傲气,也有人觉得他低调淡泊、认真随和、谦谦君子。

只是,在旁人看来是难以捉摸,在陈道明本人眼里,每一步却都有迹可循。他说:“我是一个严格按照自己逻辑生活的人。”

当演员从来不是理想

当演员,也许从来就不是陈道明的理想。“不得已报考了天津人艺话剧团。进剧团后也没有一鸣惊人,多数时间都在舞台上跑龙套,一跑就是六七年。那时候演艺界都是吃大锅饭,主角和配角的收入相差不大,加上自我感觉‘入错了行’,对出人头地没有什么奢望。人生起步阶段没有经历什么急功近利的熏陶,很自然地便学会了将很多东西看淡。”今年60整的陈道明如此自述道,“那个年代的父母看不起这个职业。现在倒好,父母都把孩子往里头塞,因为它变成了一条走向名利场的捷径。”

从大锅饭时代走来的陈道明,不善于争抢,也不着急功成名就,因为在当年,无论演主角还是龙套,拿的夜宵补助都是2毛5,吃不饱,也饿不着。

直到改革开放的经济大浪袭来,陈道明依然处在半红不紫的状态:演过几部影视剧,也当过主角,但生活似乎依然照着它本来的节奏,不急也不徐。

真正让他尝到成名滋味的,一定是《围城》。这部改编自钱钟书同名小说,由黄蜀芹导演,陈道明、葛优、英达等主演的电视剧,在当年可谓街知巷闻,迄今仍是中国电视剧史上的一座高峰。

火了之后,怎么会没有飘飘然?现在也许很难想象,出了名难采访的陈道明,当年也曾对记者十分热情,对媒体采访来者不拒。更难想象,90年代时,陈道明还会亲自去聊天室会粉丝,和粉丝聊天。

不过,他很快就对此厌倦。“没过两三年我就明白了,我不可以这样,如果你是精神上的暴发户,你的生活质量会很差,所以我很快就调整过来了。”

“我就觉得以前我的生活状态有时候近乎可笑,也比较可怜,摇头晃脑地,觉得自己是回事儿,莫名其妙地。有时候我们拎不清个性和狂妄。现在有很多人把狂妄当个性用。我走过那个年代,这个职业容易让人们这样,有时候不是本性想这样。伟大人物是捧出来的。”

5.表象与本质的优美句子

世间万物纷繁复杂,许多事件杂乱相生,让人根本没有任何头绪,只是若是我们能看清事物的本质,便能够轻松地取得成功。

看清本质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却十分困难,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会生出“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迷惘的感觉,其实这恰恰是因为我们正受限于表象的缘故吧。所谓“表象”可以是外界的客观的或有利或不利的因本资料来自广祥大语文素,也可以是自己内心生出的情绪,诸如愤怒、嫉妒等情绪。一旦我们受限于这些表象,就极有可能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事情或是本来可以分辨出的明显错误的抉择,最终使自己陷入无可挽回的境地而彻底沉沦。因此看清本质可以让我们不受限于表象,不变成那只被冻住的青蛙。

看清本质还可以帮我们化繁为简,以最简洁的姿态了解问题。在佛教中,我们生活的世界的三千倍叫做小千世界,小千世界的三千倍叫做中千世界,中千世界的三千倍叫做大千世界,但这大千世界却可以在互联网中显现,而互联网中的一切归根到底不过是用二进制数表示的代码,“0”“1”这两个简单的数字却能化繁为简,将一切都化归为一串代码,当真是将化繁为简做到了极致,也正因为如此互联网才能做到了遍布全球。正是因为二进制数的最初使用者能够看清本质,将一切的繁杂化为一串串代码,如今我们才能如此轻松地使用互联网。因此看清本质能化繁为简,简洁的了解一切。

看清本质能让人迅速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最终获得成功。据说有一个极其复杂的绳结,解开它便能成就巨大的成功,许多人试了都没能解开,而亚历山大大帝只是一剑切开的绳结,最终他成功地征服大片土地而名扬四海。其实我若是亚历山大大帝和之前的人一样,为绳结的复杂所困,恐怕他也是一样没有办法解开绳结的吧,但正因为看清了本质,他知道他只需解开绳结而不管用了什么方法,而最简单的方法可以说简单粗暴,但却只有真正看清本质的人才会十一吧。

看清本质,可以让我们不受限于现象,而能化简为繁,找到关键获得成功。

数学应用:华罗庚化繁为简的神来之笔

我们前面讲过,由于数学是一个纯粹依靠脑力进行研究的学科,而它的严密性又非任何自然科学可比,因此很多数学家们有一种高高在上的自我认知,你如果让他们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他们可能会看不上眼。

我在一次聚会中遇到一位数学家和一位数学基础非常好的理论物理学家。后者可能是想往数学上靠近一点,对数学家讲,我们也是搞数学的,数学家马上说,你们搞的那些东西怎么能算是数学?

这类情况并不是个案,我见过很多持这种态度的数学家,他们甚至不觉得统计学是数学的一个分支。数学家好像每天研究的东西都深不可测,几乎成为了一种神乎其神的群体。

但是,很多真正高水平的数学家,他们不仅能够研究复杂的理论问题,还能够为复杂的实际问题找到简单的,可重复使用的解决方法,比如我国老一辈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先生。华先生是20世纪唯一一位能够称得上是世界级的中国数学家,他在数论等方面有很多贡献。

数学应用:华罗庚化繁为简的神来之笔

不过,绝大部分中国人都不知道华先生的贡献在哪里,只记住了他所推广的优选法。大家之所以记得住优选法,还是因为很多工业生产受益于此。

在现实的世界里,有一大类的问题可以归结为数学上的最优化问题。小到大家平时发面蒸个馒头,一公斤面先要发酵多长时间,然后放多少克碱,或者做一盘菜放多少盐,多少糖;中到我们在投资时,为了同时兼顾风险和收益,股票配比占总资产的多少比较合适;大到设计一个火箭,燃料和氧气的配比多高最合适。这些问题从本质上讲都是最优化问题。

当然,在很多时候决定好坏的因素不止一个,而衡量标准也不止一个。所以很多看起来简单的优化问题,往往在设计时就得非常复杂。

在生活和工作中,在解决每一个复杂的优化问题时,都可以建立一个特定的数学模型,然后用一大堆工具和计算机刻意接近它。但是,对于大多数各行各业的从业者,并不具有足够多的数学知识,也搞不懂那么复杂的数学模型,他们仅仅是希望你给我几个简单的原则来遵守,几个简单的步骤来执行就好。

于是1958年,华罗庚先生就率领了一大批数学家走出大学和科学院大门,到工农业生产单位去寻求实际问题进行研究,提出解决方案。

华先生最先想到的是线性规划。所谓线性规划,就是用很多线性方程在多维空间里划定一个区域,在区域里找最佳值。

下图中每一条直线就是一个限制条件,它们一同划定了一个蓝色的框框,线性规划就是一个简单的在蓝色框框中寻找最佳值的方法。当然,在实际应用中,经常是在高维空间,而非图中的二维空间里求解,但道理都是一样的。

数学应用:华罗庚化繁为简的神来之笔

线性规划的本质是将实际应用中那些复杂的非线性求解问题,变成很多个线性方程的问题。要直接解决前者那些复杂问题,需要数学家们做很多推导,显然在实际生产中办不到。而后者,说白了就是死算,当时虽然没有计算机,但是用计算尺还是能完成计算的。

应该讲,华罗庚先生等人的工作,当时还是取得了一批应用成果的,但是不大,因为在工厂机关企业里,就是解线性方程这样简单的数学题,一般人也做不对。

大部分数学家遇到这种情况,恐怕就直接埋怨一线工作的人数学水平低了。但是华先生却没有怪大家水平低,而是觉得自己依然没有把数学变得更简单,于是他进一步总结经验,制定出一套易于被人接受、应用面广的数学方法。他把这些方法称之为优选法。

这种方法非常简单,对当时中国既缺乏数学人才,又缺乏计算机的企事业单位提高效率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优选法有两个含义,首先它能够找到实际问题的最佳解。其次,它强调寻找最优解的方法本身最简单,或者说最优,具体来说,就是用最少的试验次数来找出最优解在哪里。

假如我们蒸馒头,想试验一下一公斤面放多少碱合适。按照优选法来说,首先我们要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当然你可以每次增加10%一次次地试验,但是这样可能试验的次数特别多。因此,优选法还希望只进行两三次试验,就找到合适的分量。

优选法的原理就是基于我们前面介绍的黄金分割,因此华先生又称之为“0.618法”。为方便说明,我们就假定影响结果的变量(华先生称之为因子)只有一个,比如做馒头时放碱的量。

我们假定1公斤面粉,放碱的重量范围为0~10克之间,精准度到0.1克。当然碱放得太多太少都不行。我们还假定用不同碱量做出来的馒头的口味是可以量化度量的:

数学应用:华罗庚化繁为简的神来之笔

根据优选法,第一次试验取在黄金分割点,也就是0~10克之间6.18克的位置。如果我们发现这样做出来的馒头碱多了,那么怎么办呢?根据华先生的优选法,第二次做试验选择从0到6.18克之间的黄金分割点。

我们在前面讲了,黄金分割有一个特别好的性质,就是(1-0.618)/0.618=0.618,这样一来,0到6.18克的黄金分割点正好是10-6.18 = 3.82克的位置,这就使得这前后两次找到的黄金分割点,6.18和3.82中间出现了中间点,恰好是5.0克,也就是说5.0成了两次黄金分割点的对称点:

数学应用:华罗庚化繁为简的神来之笔

当然,你如果和没有多少数学基础的人来讲对称中轴之类的话,他未必听得懂。华先生用了一个非常生动形象的方法来解释这一特征,他称之为折纸法,即把第一个黄金分割点,点在一张纸上,然后把纸从中间对折一下,第二个黄金分割点的位置也显就出来了。

优选法的效率可以从理论上严格证明。比如说做5次试验,就可以将范围缩小到原来的9%,6次可以将范围缩小到6%以下。

华罗庚先生的优选法,给这一大类问题找到了一个结果比较令人满意的,步骤非常容易遵循的方法。

上个世纪70年代,华先生出版了小册子《优选法平话》,后来又扩充了一些案例编写了《优选法平话及其补充》。这两本书用了极为通俗的语言和生活中的案例对优选法的原理和操作进行了描述,当时初中毕业的普通工人都能学会使用,于是优选法在中国得到了极大的普及。

当然,在实际应用中,很多问题有多个变量,而不只是一个。优选法对这种问题设计了一种二维的折纸法,具体做法大致是这样:

①先确定第一个维度的黄金分割点;②再确定第二个维度的黄金分割点,这样就把二维空间划分为四个部分;③接下来确定第一个维度的第二个黄金分割点;④再确定第二个维度的第二个黄金分割点。

重复第三、第四个步骤,直到找到最佳点。

在数学上很容易证明,在一个平面区间里存在唯一的最佳点,这种方法很容易找到。对于有更多变量的问题,也可以沿着上述思路扩展,但是这时大家会发现,它其实就是线性规划的一个特例。

华罗庚先生的贡献在于找到了一种一线职工都很容易掌握和运用的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并且用非常通俗的语言把复杂的方法简单化。这才体现出大师的水平。反观我们一些专家学者,喜欢故意把理论包装得高、大、上,然后哗众取宠。他们和真正的大师高下立判。

学了知识,关键要使用好。黄金分割的妙处可以讲是上天赐予的,因此了解了它之后,在很多地方我会有意无意地使用这个比例。比如我拍照片时,喜欢将照片中的主角放在照片的黄金分割点处。

下图是我在爱尔兰拍的海边风车,它在照片的黄金分割点。此外,天空的比例、海水的比例,也基本上符合黄金分割的原则。如果把风车放在画面的中央,看起来就显得呆板了,此外无论画面中天太多,或者水太多,都有失平衡。

数学应用:华罗庚化繁为简的神来之笔

在投资的配比上,我喜欢将60%~65%左右的资产放在回报高,风险也相对高点的股市上,这基本上符合黄金分割的比例。在剩余的大约38%的资产中,大约25%左右放在相对稳妥的债券上,这也大约是38%的黄金分割点。最后的百分之十几,则是各种复杂的组合投资。

在很多需要?决定的事情上,我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把作决定的时间放在黄金分割点或者反方向的黄金分割点上。

比如需要更多一点时间作比较、作决定的事情,不妨往后放放,但是不要到最后一刻,比如出门度假寻找酒店和机票,你需要时间了解情况,并且货比三家,但是真到了最后一刻,要么酒店订不上了,要么机票太贵。

另一种情况是,我们在作出决定后,需要较长的时间来实现我们的想法,我一般就把作决定的时间点放在0.382的地方,也就是反方向的黄金分割点上。比如要创业,就不要把大部分时间放在想做什么事情上,而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来做。

当然,每到具体的问题,一定存在比简单利用黄金分割更好的解决办法。但后者的好处是,在你对细节无法了解,甚至一辈子学不会的情况下,总要有一定的做事准则,得到不会太坏的结果,这其实就是数学在很多场合的作用。

很多人抱怨数学不够灵活,其实任何无条件的硬性规定和原则都有这个特点,但是在绝大部分情况下,有准则总比没有好。这是我对数学,特别是对黄金分割的一些感悟,也算是对今天内容的总结。

接下来三讲,我们还是从黄金分割出发,重新理解数列和级数。我们下一讲见!——吴军《数学通识五十讲》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