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德平名言
时间:2022-04-05 11:42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浙江日报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胡德平名言
1. 文学名著及主要人物作者简介名句
我国,《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被广大读者称为“四大名著”,几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而古人亦有云:“……读三国胜读水浒传。水浒文字真,虽较胜西游之幻,然无中生有任意起灭,其匠心不难,但终不若三国叙一定之事,无容改易。
而卒能匠心之为难也,且三国人才之盛,写来个个出色,又有高出于吴用公孙胜等万万者。吾谓才子书之目,宜以三国演义为第一。”
《水浒传》是作者施耐庵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北宋农民大起义而写成的一部伟大的小说。小说倾向鲜明地描写了人民群众反抗压迫的行动。
概括了当时不同阶层的人们从觉醒到反抗的斗争道路。正是这些艺术成就,才使《水浒传》成为我国古代四大文学名著之一。
《水浒传》是一部长篇英雄传奇,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是以宋江起义故事为线索创作出来的。宋江起义发生在北宋徽宗时期,《宋史》的《徽宗本纪》、《侯蒙传》、《张叔夜传》等都有记载。
从南宋起,宋江起义的故事就在民间流传,《醉翁谈录》记载了一些独立的有关水浒英雄的传说,《大宋宣和遗事》把许多水浒故事联缀起来,和长篇小说已经很接近。元代出现了不少水浒戏,一批梁山英雄作为舞台形象出现。
《水浒传》是宋江起义故事在民间长期流传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吸收了民间文学的营养。 《水浒传》是我国人民最喜爱的古典长篇白话小说之一。
它产生于明代,是在宋、元以来有关水浒的故事、话本、戏曲的基础上,由作者加工整理、创作而成的。全书以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为主要题材,艺术地再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反抗压迫、英勇斗争的悲壮画卷。
作品充分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和残暴,揭露了当时尖锐对立的社会矛盾和“官逼民反”的残酷现实,成功地塑造了鲁智深、李逵、武松、林冲、阮小七等一批英雄人物。小说故事情节曲折,语言生动,人物性格鲜明,具有高度的艺术成就。
但作品歌颂、美化宋江,鼓吹“忠义”和“替天行道”,表现出严重的思想局限。 《西游记》主要描写的是孙悟空保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
唐僧取经是历史上一件真实的事。大约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即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仅25岁的青年和尚玄奘离开京城长安,只身到天竺(印度)游学。
他从长安出发后,途经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历尽艰难险阻,最后到达了印度。他在那里学习了两年多,并在一次大型佛教经学辩论会任主讲,受到了赞誉。
贞观十九年(645)玄奘回到了长安,带回佛经657部。他这次西天取经,前后十九年,行程几万里,是一次传奇式的万里长征,轰动一时。
后来玄奘口述西行见闻,由弟子辩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但这部书主要讲述了路上所见各国的历史、地理及交通,没有什么故事。
及到他的弟子慧立、彦琮撰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则为玄奘的经历增添了许多神话色彩,从此,唐僧取经的故事便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会》等,元杂剧有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无名氏的《二郎神锁齐大圣》等,这些都为《西游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吴承恩也正是在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的再创造,完成了这部令中华民族为之骄傲的伟大大文学巨著。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人。
约生于明弘治十三年至正德初年之间(1500—1510),约卒于万历十年(1582)。吴承恩的曾祖父、祖父都是读书人,任过县学的训导、教谕。
但到了他父亲吴锐这一辈,由于家贫困,出赘徐家,“遂袭徐氏业,坐肆中”,当起了小商人。尽管如此,吴家却不失读书的传统。
据说其父吴锐虽为商人,不仅为人正派,而且好读书,好谈时政,这自然对吴承恩产生较大影响。吴承恩从小就很聪明,很早入了学,少年得志,名满乡里。
天启《淮安府志》卷十六说吴承恩“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但成年后的吴承恩却很不顺利,在科举进身的道路上屡遭挫折,到四十多岁才补了一个岁贡生,五十多岁任过浙江长兴县丞,后又担任过荆王府纪善,这是同县丞级别差不多的闲职。
吴承恩创作《西游记》大约是中年以后,或认为是晚年所作,具体时间无法确定。除《西游记》外,他还创作有长诗《二郎搜山图歌》和《禹鼎志》。
现存《射阳先生存稿》四卷,包括诗一卷、散文三卷,是吴承恩逝世后由丘度编订而成。 《西游记》全书一百回,从大的结构上看,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回至第八回是第一部分,主要写了孙悟空出世、拜师、大闹天宫,这是全书最精彩的章节,热闹非凡,孙悟空上天入地好一顿折腾,将他的反抗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第八回至第十二回是第二部分,主要写了唐僧的出身及取经的缘由。
第十三回至最后一回是第三部分,主要写唐僧西天取经,路上先后收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三个徒弟,并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到了真经,修成了正果。 《西游记》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神魔世界,人们无不在作者丰富而大胆的艺术想象面前惊叹不已。
然而,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一定社。
2. 赞美曹雪芹句子
周汝昌:曹雪芹的一生,是不寻常的,坎坷困顿而又光辉灿烂。他讨人喜欢,受人爱恭倾赏,也大遭世俗的误解诽谤、排挤不容。他有老、庄的哲思,有屈原的《骚》愤,有司马迁的史才,有顾恺之的画艺和“痴绝”,有李义山、杜牧之风流才调,还有李龟年、黄旛绰的音乐、剧曲的天才功力……他一身兼有贵贱、荣辱、兴衰、离合、悲欢的人生阅历,又具备满族与汉族、江南与江北各种文化特色的融会综合之奇辉异彩。所以我说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代表形象。
胡德平:英国人讲,宁愿失去英伦三岛,不愿失去莎士比亚。曹雪芹和莎士比亚、塞万提斯一样,用文学的火把给人以真情,给人以温暖,给人以诀别旧制度的勇气。
蔡义江:曹雪芹是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他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与成就,比之于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普希金、托尔斯泰都毫不逊色。
张庆善:曹雪芹是中国最伟大的作家,他值得中国人民缅怀、纪念。因为他是《红楼梦》的作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因为有了曹雪芹和《红楼梦》,中国人面对着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普希金、托尔斯泰等等世界文学巨匠,而不会不好意思。因为曹雪芹的《红楼梦》以其深邃的思想、精湛的艺术和永恒的魅力,可以与世界上任何一部文学经典相媲美而毫不逊色,它永远矗立在世界文学的珠穆拉马蜂上,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3. 有谁知道曹雪芹的这句箴言的全句
远富近贫,以礼相交天下少;
疏亲慢友,因财而散世间多。
——鄂比赠曹雪芹联
【注释】1963年3月,吴恩裕、周汝昌等访西山正黄旗张永海老人,曾听说过上述这副对联,并称是曹雪芹的朋友鄂比送给曹的,但文字稍有不同。1971年4月,在北京香山正白旗39号舒成勋老人的旧房墙壁上发现了这副对联,据舒成勋口述、胡德平整理的《曹雪芹在西山》(文艺出版社、1982年5月北京版第78-79页)载:“‘远富近贫以礼相交天下有,疏亲慢友因财绝义世间多。’二者相较,似乎墙上题的较近原作,上联末字‘少’对下联末字‘多’,下联‘而散’对上联‘相交’也更工整。题诗的墙既是‘二百年的老屋’,可知这联语确是二百年前就流传出来的。至于是否鄂比自撰,专为送给曹雪芹的,当然是另一问题。由老屋墙上也题此联这一事实,也证明1963年张永海老人的传说是有根据的。” (1)远富近贫:远,即远离,疏远。近:亲切,亲近。远富近贫,是指疏远有钱有势力的人,不同他交往;亲近贫苦的人,与其交朋友。 (2)礼:指以礼相待,对人表示敬意。《礼·月令》季春之月:“聘名士,礼贤者。” (3)疏亲慢友:疏,不亲近,不熟悉。慢通谩,这里指轻谩的意思。疏亲慢友,是指疏远亲人,轻谩朋友。 (4)鄂比:清初人,是曹雪芹最好的朋友。他见曹雪芹虽然生活贫苦,但仍不愿和富人攀交,总是同几个穷朋友相聚畅谈,在一年春节,特给曹雪芹送了这副对联,以示对其为人处世态度的赞誉。 (5)曹雪芹:清初文学家曹寅之孙,名沾,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满洲正白旗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大小说家。生年不详,死于1763年(一作1764年)。他家自曾祖起,世代任江宁织造。他少时随家迁居北京,曾经历了一段封建官僚地主家庭的繁华生活,后其父因事获罪免职,产业被抄,家道衰落,日趋潦倒。晚年退居北京西郊香山时,生活更加贫穷,但他为人正直,性情高傲,嗜酒健谈,具有深厚的文学修养和巨大的艺术才能,他花十年时间写成的巨著《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现实主义的杰作。他还工于诗画,诗追步李贺风格,画石苍劲嶙峋,别具风格,可惜作品传世绝少。
【鉴赏】这是一副题赠联,它语意浅显,通俗易懂,概括了当时人与人之间两种待人处世的社会现实。一种是“远富近贫”以礼相交的人,一种是“疏亲慢友”,为了钱财而断绝情义的人。正如谚语云:“穷在街头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有酒有肉多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都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现实情况。楹联作者鄂比题赠此联,既饱含了他对曹雪芹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的品德,性情高傲,品格端正,为人处世态度的赞誉,也充满了他对人世间那种为了钱财而断绝以往情义的不屑之徒的憎恶,揭示了社会生活中极为丰富深刻的世俗人情的道理。 这副对联,属于骈体文句,对仗精工,平仄合律。用“远富近贫”对“疏亲慢友”,“以礼相交”对“因财而散”,“天下少”对“世间多”,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平对仄,仄对平,相邻相近,恰到好处。尤其是一个“天下少”,一个“世间多”,不仅对得巧妙,而且寓意深刻,道出了世俗人情的一般见解,是题赠联中誉人与评事相结合的绝妙楹联,也是教人如何处世为人的至理格言,无怪乎留传至今,仍吟诵不衰。 这副对联的又一个显著特点,是采用了反对法的艺术技巧。南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讲到:“丽辞之体,凡有四对: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可见反对法在楹联创作中是一种使用较难、效果最佳的写作方法,它有其他方法所不能比拟的艺术效果,而鄂比这副对联,正是采用了这种手法。他用下联的“疏亲慢友、因财而散”与上联的“远富近贫、以礼相交”相对,一正一反,内容互相对立,意思互相映衬,形成鲜明的对照,把不同处世态度两种人的面貌,刻画得淋漓尽致,维妙维肖。联中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赞扬什么,憎恶什么,更是一目了然。难怪刘勰这个历史上著名的文艺理论大师会如此称赞反对法的写作技巧。
4. 张济海的相关事件
国内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先生收藏了张济海手书的“厚德载物”,李昭、龚心瀚、杨海波、夏晓梅、朱训、胡德平、白杨、张阳、周克玉、陈昊苏等名人也收藏了这幅力作。
台湾工党主席、明代郑成功后裔郑昭明还专程来到石家庄求得墨宝“厚德载物”,郑先生手捧力作激动地对张济海说,这是我来大陆得到的最好的礼物。在台湾国民党连战主席那里看到你的力作,深为敬佩不已。
今天求此佳作,真乃三生有幸。当晚,郑昭明先生馈赠礼品-平安符给张济海,此礼品是郑先生特意从台湾郑家祠堂转来的。
1992年张济海为石家庄烟厂题写商标“新石家庄”,让很多人了解了这位军旅书法家,“新石家庄”四个字像石家庄的名片一样,在河北家喻户晓,被人们交口称赞。此后,他又为知名企业武夷山“大红袍”岩茶题写商标, “大红袍”中的“大”字,无论是从那个角度上看都是两片茶叶。
可谓创意新颖,巧夺天工,妙趣横生。张济海认为茶与墨都是中国的传统文化,都是老祖宗留下的重要遗产,茶文化与水墨文化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渊源,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张济海的书法造诣和艺术修养速即提升,在业界受到广泛关注。但他始终谦和低调,从不张扬,而是朝夕勤勉向更高的艺术境界迈进。
他虚怀若谷,经常聆听名家讲座。一次在倾听欧阳中石先生的书法讲座时,他感慨系之。
欧阳先生是集哲学家、教育家、戏曲家、书法家于一身的当代大家学者,张济海在倾听先生讲座时,对先生的字字珠玑,句句真言,反复品味,认真揣摩,心领神会。欧阳先生的启迪深深的影响着张济海的艺术生涯。
2009年7月新刘安文化传媒与罗博报告杂志将张济海先生与皇甫江先生为万宝龙联袂创作的“生命书写”刊登于《罗博报告》专属封面。2009年8月经刘庆刚先生精心安排,于上海图书馆成功举办了张济海先生个人展览,并成功举办了《兵法与书法》讲座和《论书法的精神高度》讲座。
此次展览打破了13年来一直没有在上海举办大规模个展的局面,同时也是第一个在上海举办个展的河北书法家。艰辛的付出赢得了社会的首肯。
张济海书法作品连续在瀚海、保利、太平洋、传是等各大拍卖会上以高价成交。张济海所著的《书法教程》、《教师板书入门》、《张济海书法作品选》等颇受书坛青睐。
他主编的《封龙杯全国书法大奖赛优秀作品集》、《燕赵风--书画名家系列作品集》《兵法与书法》等备受读者推崇。张济海被文化部及有关部门授予“中国杰出人民艺术家”,“当代中国书画收藏市场最具收藏价值艺术家”等荣誉称号。
《中国书法》、《中国书画》、《书法报》、《书法导报》、《中国收藏》、《世界名人录》、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广东电视台、澳门莲花卫视、上海东方卫视、河北电视台、人民日报、解放日报、大公报、文汇报、燕赵都市报、书画名家报等上百家媒体及大型典籍里先后刊登或播出了张济海的艺术成就。2010年4月上海中意友好协会成立,经刘庆刚先生精心安排,迈克.摩根收藏了张济海先生代表作《厚德载物》。
2010年6月上海世博会期间“王泰戈虎画上海巡回展”展览期间,由张济海先生创作的《虎》字助兴世博,同时《中国风》也出现在宝钢大舞台上与观众见面。 风靡日本的《大三国志展》已于2009年3月15日结束。
在日本为期近一年的巡展中,这个跨越 1800年,以三国时代为历史背景的大型综合文化展览被众多海外人士称之为“中华智慧的文化符号”。《大三国志展》是为纪念中日友好条约缔结30周年,于2006年在时任驻日大使王毅同志和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日本创价学会的创始人池田大作先生提议下,由中国外交部、国家文物局共同指导,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日本东京富士美术馆和黄山美术社共同主办的大型文化交流活动。
此次活动汇集了中日两国专家数十人,历时3 年,寻访了全国11个省市自治区74处与三国有关的名胜古迹,从34所文博单位,近千种珍贵文物中遴选出117 件(组)国宝进行展示。自2008年5月3日至2009年3月15日近一年时间里,先后在日本的东京、北海道、神户、福冈、香川、名古屋、群马共七地展出,观众络绎不绝,媒体好评如潮,展览盛况空前,参观人数达百万之众,开创了中国文物展览在日本展出的新记录。
《大三国志展》归国汇报展首展于2009年4月13日至5月17日在上海图书馆举办。是由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上海市委宣传部、夏征农民族文化发展基金会和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共同主办的。
《大三国志展》中所采用的33幅书法作品全部由张济海创作书写,他以职业军人的内心世界去和1800年前的三国文物在做心灵上的沟通,诸葛先生的《前后出师表》,曹孟德的诗句,刘备的经典名言和家喻户晓的战争故事,刻印在张济海的脑海里,他时而以士兵的心态去创作,时而以将军点兵的气势去创作,一幅幅传世佳作就这样诞生了。张济海先生的作品映衬着117件国宝级文物展现给观众,无论是学者、艺术家、外宾还是学生都被张济海创作的幅幅巨作震撼了,他们驻足展品前,品味三国,畅游三国,感悟三国。
上海某收藏家曾在展览期间表示愿以巨资收藏这33幅作品,被展方婉拒。为什么张济海能成为和。
5. 形容重复干一件事的成语有哪些
有:不厌其烦、日复一日、千篇一律、周而复始和反反复复。
1. 不厌其烦[ bù yàn qí fán ]
厌:嫌。不嫌麻烦。
造句:也许会被人毫无恶意、不厌其烦地询问“你不结婚吗”,如果每次都受伤,那可真是没完没了。可是比世人的目光还要可怕的,实际上是你自己那颗在意世人目光的心。
2. 日复一日[ rì fù yī rì ]
复:再,又。过了一天又一天。比喻日子久,时间长。也形容光阴白白地过去。
造句:在日复一日的晨练中,共同的爱好,使我和王大爷成为忘年之交的好朋友,后来又相继跟他学了“峨眉玉女剑、女子甲组剑、盘龙剑、小花剑、吕祖剑、四十式太极拳、四十八式太极拳等等。
3. 千篇一律[ qiān piān yī lǜ ]
一千篇文章都一个样。指文章公式化。也比喻办事按一个格式,非常机械。
造句: 写作文最忌讳模仿,这样的作文只是千篇一律罢了,要懂得写创新作文。
4. 周而复始[ zhōu ér fù shǐ ]
周:环绕一圈;复:又,再。 转了一圈又一圈,不断循环。
造句:你就是这样周而复始、不屈不挠的生长着。虽然你没有青松的英姿,没有垂柳的阿娜,没有桃李的绚烂,也没有芝兰的芳香,但你浑身充满大自然的活力,你在我心里已深深的扎了根。
5. 反反复复[ fǎn fǎn fù fù ]
一遍又一遍,多次重复。
造句:胡德平说:碰到一些反反复复、劳民伤财的胡子工程,他总爱说一句话:“张书记挖,李书记埋,王书记上台又重来!”
6. 有哪些重量级的嘉宾去过中国金融博物馆
高云龙、辜胜阻、成思危、林郑月娥、周小川、陈元、梁振英、黄孟复、王钦敏、易纲、楼继伟、王伟中、徐乐江、冷溶、王东峰、刘明康、周正庆、马永伟、胡德平、黄奇帆、夏德仁等130多位领导;柳传志、马云、李彦宏、刘强东、周鸿祎、沈南鹏、方风雷、宁高宁、王石、唐宁、周世平等上百位著名企业家。
英国前首相布朗、美国前财政部长亨利·保尔森、银行家尼尔·布什(美)、著名学者奈斯比特(美)、尼尔·弗格森(英)、德·索托(秘)、辛格(以)、三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以及十几位各国驻华大使曾到馆参观。
7. 曹雪芹的名著有那几本
除《红楼梦》以外,曹雪芹还有一部《废艺斋集稿》及其附录《瓶湖懋斋记盛》残文传世,文章发表后,掀起了几十年来《废艺斋集稿》是否曹雪芹作品的大争论。
《废艺斋集稿》目前存世的只有第二卷《南鹞北鸢考工志》中的部分图画和文字。《南鹞北鸢考工志》中有一篇附录,是曹雪芹的好朋友爱新觉罗.敦敏写的《瓶湖懋斋记盛》,现原文仅剩前半篇,后半篇是根据孔祥泽记忆写成的白话文。
《瓶湖懋斋记盛》中记述了乾隆23年,爱新觉罗.敦敏请曹雪芹、董邦达为两幅画《如意平安图》和《秋葵彩蝶图》鉴定的经过。曹雪芹指出,《秋葵彩蝶图》是为明代画家商祚所绘;《如意平安图》为元人仿北宋李龙眠的赝品。
胡德平和严宽经过多年研究证实,《秋葵彩蝶图》即为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秋葵图》;《如意平安图》现在已更名为《元人如意平安图》,收录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宋元明清画图录.花鸟卷》中。两幅画被曹雪芹鉴定后,为乾隆皇帝收藏。
胡德平和严宽认为,这一发现,不仅为《废艺斋集稿》及其附录的真实性提供了实证,还为鉴定曹雪芹的另一件遗物书箱子和香山正白旗39号曹雪芹故居提供了佐证。
8. 曹雪芹除了《红楼梦》,还有什么名著
《废艺斋集稿》红学研究起争议 曹雪芹是否另有作品传世成疑点 除了《红楼梦》外,曹雪芹还有没有其他的作品传世?30年前被著名红学家吴恩裕断定为曹雪芹另一部作品的《废艺斋集稿》背后,隐藏着怎样的谜团?昨天曹雪芹研究会、红楼梦学会、红学研究所的十多位专家济济一堂,展开了深入探讨。
>>全部 评论 曹雪芹佚著《废艺斋集稿》新证据 早在1973年,已故著名红学家吴恩裕先生就在《文物》杂志撰文指出:“曹雪芹《红楼梦》以外,还有一部佚著——《废艺斋集稿》及其附录《瓶湖懋斋记盛》残文。”文章发表后,引起了整个文化界的极大反响,也挑起了一场持续二十余年的关于《废艺斋集稿》真伪的大争论,成为红学界的一桩公案。
。
9. 红楼梦各研究领域有那些名人
中国红学家排行榜 神算子 一、最有影响之红学十二家: 脂砚斋、畸笏叟、高鹗、程伟元、王国维、蔡元培、胡适、俞平伯、毛泽东、张爱玲、周汝昌、刘心武 二、旧红学十二家: 王希廉、张新之、姚燮、明义、裕瑞、周春、焕明、涂瀛、王梦阮、沈瓶庵、邓狂言、寿鹏飞 三、新红学十二家一榜: 景梅九、王伯沆、吴世昌、吴恩裕、王昆仑、戴不凡、芙萍、张笑侠、季新、陈独秀、鲁迅、顾颉刚 四、新红学十二家二榜: 吴宓、郑振铎、翦伯赞、陈觉玄、李玄伯、牟宗三、周绍良、沈从文、郭绍虞、容庚、姜亮夫、唐长孺 五、新红学十二家三榜: 阿英、李长之、刘大杰、韩国磐、傅衣凌、程千帆、邓云乡、徐恭时、邓允建、王朝闻、王利器、郑朝宗 六、新红学十二家四榜: 王力、朱南铣、陈毓罴、王佩璋、曾次亮、杜世杰、李知其、赵同、张毕来、朱淡文、蒋和森、宋淇 七、作家红学十二家: 何其芳、启功、张天翼、胡风、林语堂、老舍、茅盾、吴组缃、端木蕻良、舒芜、高阳、王蒙 八、海外红学十二家: 周策纵、潘重规、徐复观、夏志清、李辰冬、赵冈、余英时、柳存仁、方豪、唐德刚、康来新、童元方 九、当代官方红学十二家: 冯其庸、李希凡、周思源、蔡义江、蓝翎、胡文彬、孙玉明、张庆善、刘梦溪、胡德平、周雷、林冠夫 十、草根及网络红学十二家: 土默热、欧阳健、邓遂夫、梁归智、克非、霍国玲、陈林、刀丛中的小诗、王颖、贺远、郑无极、芦哲峰。
众贤达齐聚上海 纪念南怀瑾先生百年诞辰
2018-03-21 08:43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记者 赵琛璋
3月18日,南怀瑾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在上海恒南书院隆重召开。包括南怀瑾先生生前友人和南师学生等近400位各界贤达齐集一堂,30多位嘉宾代表先后走上讲台,以各自与南师交往或跟随南师学习的经历,再现先生的音容笑貌与感人故事。温州市委常委、统战部长,世界温州人联谊总会常务副会长施艾珠出席了纪念大会。
纪念大会现场首映的纪录短片《百年南师》,带领与会的各界贤达和嘉宾代表回顾了南怀瑾先生极富传奇的一生。作为享誉海内外的文化学者、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毕生致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就斐然。在国家和民族危难时刻,他能挺身而出,跃马戍边,智御外辱。抗日战争、两岸和谈、香港回归等国家和民族历史上的重要时刻,都留有他闪光的生命足迹。
当国家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南怀瑾先生更是用世界历史和现代政治的敏锐眼光,剖析现代,展望未来,召唤海外年轻人到中国创业,躬身参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实践。他曾在中国大陆创办了第一家规范的股份制企业,倡导建成当代中国第一条中外合资地方铁路——金温铁路,并致力于开办学校、奖励科技进步……其识见之远、用情之深、成就之大,令人肃然起敬。
与会人士跟随首映的纪录短片《百年南师》,回顾南师的传奇一生
南怀瑾先生为增进人类共同福祉毕生致力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倡导东西方文化精华的沟通互补和融合。他著作等身,诲人不倦,桃李遍天下,令世人景仰。主办方在纪念大会上透露,南怀瑾先生著述《论语别裁》英文版、《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人生的起点和终站》《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日文版,不久后将出版发行。
与会人士跟随首映的纪录短片《百年南师》,回顾南师的传奇一生
各界贤达忆南师
中央统战部原副部长、全国工商联原党组书记胡德平
中信集团原董事长、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长孔丹
纪念大会现场,30多位各界贤达先后走上讲台忆南师,其中不乏温籍嘉宾的身影。
国务院参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仇保兴忆南师
国务院参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仇保兴发言时说,在纪念南师诞辰一百周年之际,心中常忆起南师自嘲“三无老人”时的音容笑貌。“南师之伟大在于:他不追求功名,而功名永彪;他不谋求私利,却精神财富日增;他从不坚持私见,才海纳百川成就大业。”
“南老师对家乡一直很牵挂,有关家乡的发展、建设和一些重大举措,他基本都知道。”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正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南存辉回忆,每次来探望南怀瑾先生,先生都会询问起家乡的情况。
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正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南存辉
南存辉亦谈到了南师对国学的推崇,令自己受益匪浅。“我们创业之初,没有资金,没有技术,没有人才,靠什么取胜,靠什么在激烈的竞争中起来,就是靠诚信,这个诚信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
南存辉认为,中国走出了一条有特色的治国理政道路,正向全世界提供了一个模型,一个经验,此时弘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对温州来讲同样具有历史意义。“特别是当前温州要打造成为新时代民营经济两个‘健康’发展先行区,学习弘扬好南老师的精神,意义非常巨大。”
“南老师是温州的名人,也是温州的光荣。”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周瑞金称,南怀瑾先生为接续传统文化的断层,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奉献毕生,“南老师是温州的,也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周瑞金
周瑞金表示,南怀瑾先生百岁诞辰纪念活动有这么多各界的人士来怀念他,这对温州的文化建设亦具有代表性的意义。“温州现在正面临的转型,包括整个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在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后,遇到的这些新问题、新开拓和新发展都需要南老师的精神充实起来,使之真正成为温州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
“一日为父、终身为师”
除了代表亲属向本次活动及各位来宾致辞答谢,南怀瑾先生之子南国熙在纪念大会上亦回忆起同父亲的往日点滴。
南怀瑾先生之子南国熙在纪念大会现场致辞
在其11岁时,已是花甲之年的南怀瑾先生曾作诫勉南国熙要胸怀大志,抛弃功名富贵的诱惑;脚踏实地,注重济世利他的实践。诗云:一生志业在天心,欲为人间平不平。愧我老来扔落拓,望渠年少早成名。功勋富贵原余事,济世利他重实行。怜汝稚龄任远道,强抛涕泪暗伤情。“这是老师对我来说,最珍贵的墨宝。”南国熙说道。
“我们这个家族本身比较特别,子女都称父亲为‘老师’,”对于为何总以“老师”称呼自己的父亲,南国熙引述了二哥南小舜的名言也作了解释,“学生们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我们则是‘一日为父,终生为师’。”南国熙说,在这一点上,南怀瑾先生常引用孔子的两句话,“经师易得,人师难得”。经师是讲知识,人师是做人做事的修养,一辈子都学不完的,“我很庆幸有一个‘人师’作为自己的父亲。一辈子没学好,也没学完。”
“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
2018年是南怀瑾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为共同纪念这位为国家统一、民族文化复兴以及东西方精华文化沟通融合做出巨大贡献的老人,南怀瑾文教基金会、南怀瑾学术研究会、恒南书院、江村市隐等机构联合世界温州人联谊总会等协办单位,于3月17、18日在上海举办“南怀瑾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会”系列活动。
在3月17日举行的“南师墨宝馆”开馆仪式上,世界温州人博物馆接收的南师家书和墨宝中,便有一封是写给嫡孙南品仁的,也是现存的唯一一封有他名字的家书。“虽然很舍不得,但我更希望能弘扬爷爷的精神与教化,让天下人共享。”南品仁说道。
上世纪70年代,去了台湾的南怀瑾是南家人谈论的禁忌。随着海峡两岸禁锢渐渐放开,在台声名鹊起的南怀瑾先是通过亲友传书回家问安,而后便直接和家人建立了书信联系,“那会儿生活所迫,家人很少识字。父亲虽自学成才,但忙于生计。爷爷的来信,大多由我来念,回信也是家人口述,我代写。”南品仁说,在充当“信使”期间,自己遇到困惑也会向爷爷请教。彼时,初中毕业后乐清盛行下海,身边的人跑供销跑经营成了当时的潮流。少年南品仁同样心动,甚至想辍学,是南怀瑾先生的回信点醒他:“书一定要读,但是也要有一技之长。小小年纪就静不下心来读书,不去学一技之长,未来是没有出息的。”
“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南品仁说,这是南师最喜欢的一副对联,也是他最欣赏的人生境界,如今更成为南家子孙的人生准则,是后人的指路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