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伋名言
时间:2022-04-05 16:17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国学小毛豆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孔伋名言
1. 有关孔子的名言
1、不耻下问;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论语·公治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不得其死;指人不得善终。《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3、不亦乐乎;《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现在常用以表示事态发展到极顶的程度,也表示"淋漓尽致"的意思。
4、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担任那种职务,就不考虑那方面的事情,语出《论语·泰伯》
5、从心所欲;随自己的心意,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论语·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 孔子的名言警句
不学礼,无以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则匆惮改。
不迁怒,不二过。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礼之用,和为贵。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三千人弟子,七十二贤人。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是可忍,孰不可忍?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修己以敬以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
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 其使民也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放于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提手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
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不学礼,无以立。 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
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则匆惮改。 不迁怒,不二过。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巧言乱德。 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 有德。
3. 孔子的名言
《人教版》七年级课文中的《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间去温习,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却不发怒(怨恨),不也是君子的行径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仲由,教导你对待事物的道理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智慧。”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见到品德高尚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见到品德不好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同样的毛病。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选择他们的优点学习,(发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缺点就要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曾子说:“士不能不刚强勇毅,(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途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是自己的使命,不也是很重大的吗?死了就停止了,不也很遥远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说:“在严寒的冬天,才会知道松柏是最后才凋谢的。”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4. 三字经子思笔下一句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 苟不教 性乃迁 教之道 贵以专
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窦燕山 有义方 教五子 名俱扬
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子不学 非所宜 幼不学 老何为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 为人子 方少时 亲师友 习礼仪
香九龄 能温席 孝于亲 所当执 融四岁 能让梨 弟于长 宜先知
首孝悌 次见闻 知某数 识某文 一而十 十而百 百而千 千而万
三才者 天地人 三光者 日月星 三纲者 君臣义 父子亲 夫妇顺
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时 运不穷 曰南北 曰西东 此四方 应乎中
曰水火 木金土 此五行 本乎数 曰仁义 礼智信 此五常 不容紊
稻粱菽 麦黍稷 此六谷 人所食 马牛羊 鸡犬豕 此六畜 人所饲
曰喜怒 曰哀惧 爱恶欲 七情欲 匏土革 木石金 丝与竹 乃八音
高曾祖 父而身 身而子 子而孙 自子孙 至玄曾 乃九族 人之伦
父子恩 夫妇从 兄则友 弟则恭 长幼序 友与朋 君则敬 臣则忠
此十义 人所同 凡训蒙 须讲究 详训诂 明句读 为学者 必有初
小学终 至四书 论语者 二十篇 群弟子 记善言 孟子者 七篇止
讲道德 说仁义 作中庸 子思笔 中不偏 庸不易 作大学 乃曾子
自修齐 至平治 孝经通 四书熟 如六经 始可读 诗书易 礼春秋
号六经 当讲求 有连山 有归藏 有周易 三易详 有典谟 有训诰
有誓命 书之奥 我周公 作周礼 著六官 存治体 大小戴 注礼记
述圣言 礼乐备 曰国风 曰雅颂 号四诗 当讽咏 诗既亡 春秋作
寓褒贬 别善恶 三传者 有公羊 有左氏 有谷梁 经既明 方读子
撮其要 记其事 五子者 有荀扬 文中子 及老庄 经子通 读诸史
考世系 知终始 自羲农 至黄帝 号三皇 居上世 唐有虞 号二帝
相揖逊 称盛世 唐有禹 商有汤 周文武 称三王 夏传子 家天下
四百载 迁夏社 汤伐夏 国号商 六百载 至纣亡 周武王 始诛纣
八百载 最长久 周辙东 王纲坠 逞干戈 尚游说 始春秋 终战国
五霸强 七雄出 嬴秦氏 始兼并 传二世 楚汉争 高祖兴 汉业建
至孝平 王莽篡 光武兴 为东汉 四百年 终于献 魏蜀吴 争汉鼎
号三国 迄两晋 宋齐继 梁陈承 为南朝 都金陵 北元魏 分东西
宇文周 与高齐 迨至隋 一土宇 不再传 失统绪 唐高祖 起义师
除隋乱 创国基 二十传 三百载 梁灭之 国乃改 梁唐晋 及汉周
称五代 皆有由 炎宋兴 受周禅 十八传 南北混 辽与金 帝号纷
迨灭辽 宋犹存 至元兴 金绪歇 有宋世 一同灭 并中国 兼戎翟
明太祖 久亲师 传建文 方四祀 迁北京 永乐嗣 迨崇祯 煤山逝
廿二史 全在兹 载治乱 知兴衰 读史者 考实录 通古今 若亲目
口而诵 心而惟 朝于斯 夕于斯 昔仲尼 师项橐 古圣贤 尚勤学
赵中令 读鲁论 彼既仕 学且勤 披蒲编 削竹简 彼无书 且知勉
头悬梁 锥刺股 彼不教 自勤苦 如囊萤 如映雪 家虽贫 学不辍
如负薪 如挂角 身虽劳 犹苦卓 苏老泉 二十七 始发愤 读书籍
彼既老 犹悔迟 尔小生 宜早思 若梁灏 八十二 对大廷 魁多士
彼既成 众称异 尔小生 宜立志 莹八岁 能咏诗 泌七岁 能赋棋
彼颖悟 人称奇 尔幼学 当效之 蔡文姬 能辨琴 谢道韫 能咏吟
彼女子 且聪敏 尔男子 当自警 唐刘晏 方七岁 举神童 作正字
彼虽幼 身已仕 尔幼学 勉而致 有为者 亦若是 犬守夜 鸡司晨
苟不学 曷为人 蚕吐丝 蜂酿蜜 人不学 不如物 幼而学 壮而行
上致君 下泽民 扬名声 显父母 光于前 裕于后 人遗子 金满堂
我教子 惟一经 勤有功 戏无益 戒之哉 宜勉力
5. 孟子的资料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后世称为“亚圣”。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他的老师是孔子之孙孔伋(子思)的门人。曾游历齐、宋、滕、魏诸国,宣传先王之道。不为采纳,归而与弟子讲学著书,作《孟子》7篇。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他的理论对宋代影响很大。《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笔带锋芒,常用夸张、比喻和寓言故事增强说服力,是先秦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经典名言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6. 孔子的孙子子思他为什么到卫国做官
子思为鲁穆公师,应在其晚年。
早些时候,子思曾在卫国任 职。《孔丛子.抗志》记“子思居卫,鲁穆公卒”,钱穆先生考证, 此穆公应是悼公之误。
也就是说,子思不是从鲁穆公那儿又来 到了卫国,而是在此之前居卫任职。《孟子.离娄下》记载,子思 在卫,齐军来犯,有人劝子思躲避一下,子思回答:如果我走开 了,谁与卫君守城?子思辅佐卫君,有守土之责,应是任职为臣, 但子思在卫担任何种官职,史无记载,不得而知。
子思在卫国的时间比较长,是因为他的母亲在卫国,而且, 据《礼记.檀弓》记载,他的母亲死在卫国,葬在卫国。子思的母 亲为何来到卫国? 一说孔鲤死后,子思的母亲改嫁到了卫国;一 说是被孔鲤休了以后回到了卫国;一说子思的母亲不是孔鲤的 正妻,孔鲤死后,早早离开了孔家而来到了卫国。
总之,母亲在 卫国,子思随之来到卫国,就近照顾母亲,是子思居卫的重要原 因。
7. 有 曾子还是曾参
曾子(前505~前432),姓曾,名参,字子舆。
曾子和曾参是同一个人。 曾子“杀猪示信” 秋后季节,曾参的妻子怀着丰收喜悦,提着篮子、布袋,告诉曾参说:“夫子,我要去集市 买菜去了!”曾参的儿子曾元扯住母亲的衣衫哭哭涕涕地要求:“母亲,我也要去集市,我也要去集市.”曾妻劝阻说:“元儿,你在家玩耍吧,我去集市买了东西就回来,回来给你杀猪吃好吗?” 曾元听了立时不哭了,反而高高兴兴地说:“母亲,我在家好好玩耍,回来可要杀猪吃!” 曾妻满回答应:“是,好好玩吧,可别出门。
”إ 过了一个时辰,曾参看到妻子从集市回来了,立时挽起衣袖,说:“来,帮个忙,快把猪捆上!”إ 曾妻急忙上前劝说:“夫子,为何杀猪,我与元儿耳戏,何必当真。”إ曾参非常严肃地说:“你错啦,言而无信,是最不可取的,身教重于言教,说谎话是欺人也是害自己。
这样怎么能教育孩子成才呢?”إ曾参说罢,随将猪杀而煮之。曾元高高兴兴地吃上了猪肉。
8. 谁知道孔孟颜曾这个四个姓的由来
在华夏大地,有且只有四姓是所谓的“通天家谱”,这四姓就是孔、孟、曾、颜。
这四家的祖先都分别追溯到孔丘、孟轲、曾参、颜回四大圣贤,四家所用的字辈千百年来完全相同。这个看似与国家民族没有多大关系的字辈问题,实际上却折射出一个民族血脉相承的缩影。
据说,这四个通天谱的后裔,是不需要说“免贵”的姓氏。 众所周知,孔子,又叫孔丘,字仲尼,是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及其学生的学说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进程,还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在西方人看来,孔子无疑是足以与苏格拉底、柏拉图齐名的思想家。
孟轲,也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主义是影响了很多执政者的至理名言。
曾参,其实是孟轲的老师(子思子,即孔子的孙子孔汲)的老师,其在孔学中的地位,很长时间以来未被认识,唐宋之后才被高度认可。他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被称为“上承孔子道统,下开思孟学派”。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有评价说“颜渊独知孔子圣也。”颜回所认同的“天人合一观”所表现的对客观规律的尊重是那个年代的精神瑰宝(我记得当年公务员面试的时候,我还曾经引用和阐述过)。
9. 有曾子还是曾参名人诚实守信故事中的人物
曾子(前505~前432),姓曾,名参,字子舆。
曾子和曾参是同一个人。 曾子“杀猪示信” 秋后季节,曾参的妻子怀着丰收喜悦,提着篮子、布袋,告诉曾参说:“夫子,我要去集市 买菜去了!”曾参的儿子曾元扯住母亲的衣衫哭哭涕涕地要求:“母亲,我也要去集市,我也要去集市.”曾妻劝阻说:“元儿,你在家玩耍吧,我去集市买了东西就回来,回来给你杀猪吃好吗?” 曾元听了立时不哭了,反而高高兴兴地说:“母亲,我在家好好玩耍,回来可要杀猪吃!” 曾妻满回答应:“是,好好玩吧,可别出门。
”إ 过了一个时辰,曾参看到妻子从集市回来了,立时挽起衣袖,说:“来,帮个忙,快把猪捆上!”إ 曾妻急忙上前劝说:“夫子,为何杀猪,我与元儿耳戏,何必当真。”إ曾参非常严肃地说:“你错啦,言而无信,是最不可取的,身教重于言教,说谎话是欺人也是害自己。
这样怎么能教育孩子成才呢?”إ曾参说罢,随将猪杀而煮之。曾元高高兴兴地吃上了猪肉。
10. 四书是什么意思
四书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四书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著作的总称.目录释义简介内容范围《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作者介绍曾子孔子孟子子思地位名著品读释义 简介 内容范围 《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作者介绍 曾子 孔子 孟子 子思地位 名著品读展开 编辑本段释义 四书词目:四书 拼音:sì shū 基本解释 [The Four Books] 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种儒家经典.贾母因问林黛玉念何书. 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红楼梦》 详细解释 1.《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 南宋 理学家 朱熹 注《论语》,又从《礼记》中摘出《中庸》《大学》,分章断句,加以注释,配以《孟子》,题称《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始立,后用作学习的入门书. 元 皇庆 二年定考试课目,必须在“四书”内出题,发挥题意规定以 朱熹 的《集注》为根据. 明 清 相沿不改. 元 方回 《古斋箴》序:“近世 朱 氏‘四书’,吾服膺焉.”参见“ 四子书 ”. 2. 指四部书. 南朝 梁 萧统 《谢敕赉制旨大涅盘经疏启》:“四书所总,施命止於域中.” 唐 陆龟蒙《奉和袭美二游诗》:“尝闻四书曰,经史子集焉.”参见“ 四部书 ”.编辑本段简介 《四书》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孟子、子思、曾参,所以称为《四子书》(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1190年(南宋光宗 绍熙元年),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在福建 漳州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并汇集起作为一套经书刊刻问世.这位儒家大学者认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并曾说“《四子》,《六经》之阶梯”(《朱子语类》)朱熹著《四书章句集注》,具有划时代意义.汉唐是《五经》(《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时代,宋后是《四书》时代.编辑本段内容范围 作为儒家学派的经书,《四书》不仅保存了儒家先哲的思想和智慧,也体现出早期儒学形成的嬗递轨迹.它蕴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儒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因此,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这其中有许多优秀的思想精髓,是华夏无数先贤实践的思考的结晶,至今读来,仍不失其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启迪价值,堪称是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精华. 《四书》中也夹杂着一些先人的思想的局限,因此,人们应当抱着去莠存良、古为今用的科学态度去学习、加以适当的理解,将前人的智慧在现在的社会闪光.《大学》 《大学》《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传为孔子弟子曾参(前505—前434)作.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大学》(与《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中庸》 《中庸》《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史记·孔子世家》称“子思作《中庸》”.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中庸》(与《大学》),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收授心法”,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大学》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观点来看,也大体上相同的.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所以每篇方式已不同于《大学》,不是取正文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内容为题了.《论语》 《论语》《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由其学生编辑而成.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孟子》 《孟子》《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
《中庸》里的九句传世名言,句句真谛,发人深省
《中庸》一般认为是孔子之孙孔伋所著,孔伋,字子思,战国初期的思想家,被后人尊称为“述圣”。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朱熹作《中庸章句》,并与《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
一、好学近乎知,知耻近乎勇。
出自《礼记·中庸》。前半句一作:“好问近乎智”。喜欢学习的人,离学识就不远了。
二、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出自《礼记·中庸》。君子坚守中庸之道,小人违背中庸。君子能够随时做到适中,而小人肆无忌惮,很容易走上极端。
三、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出自《中庸·知性》。内心能够做到真诚而透亮,这就是所谓的天性由于内心的明亮透彻,而使得内心达到真诚,这就是后天的教育。内心真诚,就能够使得内心澄明,内心的澄明也会达到真诚的境地。
四、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
出自《礼记·中庸》。要到远处,必须从近处起步;要登上高处,必须从低处开始。说明凡事须循序渐进,不可急躁冒进、一蹴而就。
五、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出自《礼记·中庸》。广泛地学习,精审地询问,慎重地思考,明确地分析,忠实地实行。在工作或学习中,取得了一点点成绩便自鸣得意,往往导致可怕的后果。古人提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只有抱持这五种态度,我们才能理智地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从而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采取正确的方法,才不会在自我局限中得出错误的认识。
六、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
出自《礼记·中庸》。要么就不开口询问,而一旦开口询问,却不能理解,就要一问到底,不到彻底理解时绝不休止。有真正学懂的知识才是有用的,绝不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
七、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出自《中庸·治国》。处理好事务,关键在于人,选取人才关键在于修身,修身之道就是在于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自身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就在于是否有一颗仁爱之心。
八、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出自《礼记·中庸》。不怨恨上天,也不责怪他人。这是劝人凡事要从主观上找原因。
九、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出自《礼记·中庸》。天命:天赋,自然禀赋。人的自身禀赋叫作性,遵循自身本性的行为就叫做道,修习大道的行为就叫做教。
- 上一篇:文章贵精不贵多名言警句
- 下一篇:古代有关安全的名言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