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有关读书的名言(《三国志》作者陈寿关于读书的名言是什么)
时间:2022-04-07 06:33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书海夜航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三国中有关读书的名言(《三国志》作者陈寿关于读书的名言是什么)
1.《三国志》作者陈寿关于读书的名言是什么
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2、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统——莎士比亚
3、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
4、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列夫·托尔斯泰
5、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惠普尔
6、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致于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温情的安慰者——巴罗
7、书籍是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是非常忠实——雨果
8、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高尔基
9、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
10、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雨果
11、书籍是培植智慧的工具——夸美绍斯
12、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獈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凯勒
13、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
14、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鲁巴金
15、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歌德
16、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卢梭
17、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狄德罗
18、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富兰克林
19、与其用华丽的外衣装饰自己,不如用知识武装自己——马克思
20、知识是珍贵宝石的结晶,文化是宝石放出的光泽——泰戈尔
21、知识就是力量——培根
22、书籍——通过心灵观察世界的窗口。住宅里没有书,犹如房间没有窗户——威尔逊
23、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苏霍姆林斯基 参考资料:这个答案是我从别人那找的~ 记得给我10分喔 谢谢了!
2.三国演义经典名句
1.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2. 马超:懵懂而死,与草木同朽;悟道而生,是为永生。
3. 太史慈:大丈夫生于乱世,当战死沙场,马革裹尸而还!4. 献帝:谁敢杀朕?5. 司马昭:父亲,你猜曹睿那小皇帝……(电视剧里的台词,不过这句太狠了!)6. 傅彤:我乃汉将,焉能降吴狗乎!7. 吴质:君忧则臣辱,君辱则臣死!8. 张飞:我乃燕人张翼德,谁敢与我决一死战?……战又不战,退又不退,却是何故?9. 扬龄:红脸贼!(指的是关羽)10. 孙策临死的时候嘱咐孙权的一句话~~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渝~11. 水镜先生说的~伏龙风雏!得一可安天下~ 还有”孔明虽得其主却不得其志。
”12. 刘备临死前说的一句~~鸟之将亡!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13. 刘禅曰:“此间乐,不思蜀也。”14. 姜维曰:“吾计不成,乃天命也!”15. 曲有误,周郎顾。
16. 生子当如孙仲谋。17. 诸葛亮:空城计、定军山、草船借箭18. 赵云:单骑救主、七进七出19. 关羽:过五关斩六将20. 张飞:大闹长坂桥21.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22. 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23. 吕布说刘备;是儿最无信者24. 曹操对刘备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尔25. 曹操:生儿当如孙仲谋26. 志当存高远。
——诸葛亮27. 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诸葛亮28.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29. 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诸葛亮30. 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
——诸葛亮31.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32.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33. 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曹操34. 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
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孔明35. 大丈夫生于天地间,不识其主而事之,是无智也!今日受死,夫何足惜!——田丰36. 为将之道:勿以胜为喜,勿以败为忧。
——智勇武将37. 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周瑜38. 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忠勇武将39. 大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必行,计必从,祸福共之。
——周瑜40. 独善其身尽日安,何须千古名不朽!——隐士41. 为人者,有大度成大器矣!——仲达42. 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曹操43. 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评袁绍44. (袁绍、刘表)皆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废嫡立庶,舍礼崇爱,——陈寿45. 夫处世之道,亦即应变之术,岂可偏执一端?用兵之道,亦然如此,皆贵在随机应变。
——仲达46. ……主公之言,虽合天理,奈离乱之时,用兵争强,固非一道;若拘执常理,寸步不可行矣。——庞士元47. 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仲达评孔明48. 操平生为人多疑,虽能用兵,疑则多败。——孔明评曹操49. 夫为治有体,上下不可相侵。
譬之治家之道,………,其家主从容自在,高枕饮食而已。若皆身亲其事,将形疲神困,终无一成。
——杨顒谏孔明50. (孙坚、孙策)皆轻佻果躁,陨身致败。——陈寿51. 将军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疑贰之见,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孔明说孙权52. 袁绍虽强,事多怀疑不决,何足忧乎!——曹操53. 斩将搴旗,威振疆场,亦偏将之任,非主公所宜也。
愿抑贲、育之勇,怀王霸之计。——张昭谏孙权54. (孙策)轻而无备,性急少谋,乃匹夫之勇耳,他日必死于小人之手。
——郭嘉55. 仆虽一介书生,今蒙主上托以重任者,以吾有尺寸可取,能忍辱负重故也。——陆伯言56. 袁将军外宽而内忌,不念忠诚。
若胜而喜,犹能赦我;今战败则羞,吾不望生矣。——评袁绍( 励志 吾庄后有一桃园,花开正盛;明日当于园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结为兄弟,协力同心,然后可图大事。
——-张飞对玄德、云长语 既生瑜,何生亮!——周瑜语 大丈夫生居天地间,岂能郁郁久居人下!——吕布对允语 为社稷之臣,不能匡君救主,空生天地间耳!——杨彪对朱儁语 古人云: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吾三人桃园结义,不求同生,但愿同死。
今虽失了城池家小,安忍教兄弟中道而亡?况城池本非吾有;家眷虽被陷,吕布必不谋害,尚可设计救之。贤弟一时之误,何至遽欲捐生耶!——刘备语 王朗负固守城,难可卒拔。
会稽钱粮,大半屯于查渎;其地离此数十里,莫若以兵先据其内:所谓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也。——孙静对孙策语 吾折长子、爱侄,俱无深痛;独号泣典韦也!——曹操对众将语 淮南袁术;江东孙策、冀州袁绍、荆襄刘表、益州刘璋、汉中张鲁,皆狐兔也。
——曹操语 十万貔貅十万心,一人号令众难禁。拔刀割发权为首,方见曹瞒诈术深。
——曹操误入麦田,割发代罚,以示惩戒一事 生死无二志,丈夫何壮哉!不从金石论,空负栋梁材。辅主真堪敬,辞亲实可哀。
白门身死日,谁肯似公。
3.关于三国演义的名言
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曹操
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孔明
大丈夫生于天地间,不识其主而事之,是无智也!今日受死,夫何足惜!-----田丰
夫处世之道,亦即应变之术,岂可偏执一端? 用兵之道,亦然如此,皆贵在随机应变. ---仲达
君知其一、未知其二:秦用法暴虐,万民皆怨,故高祖以宽仁得之。今刘璋暗弱,德政不举,威刑不肃;君臣之道,渐以陵替。宠之以位,位极则残;顺之以恩,恩竭则慢。所以致弊,实由于此。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恩荣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道,于斯著矣。----孔明
……主公之言,虽合天理,奈离乱之时,用兵争强,固非一道;若拘执常理,寸步不可行矣。---庞士元
为将之道:勿以胜为喜,勿以败为忧。——智勇武将
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周瑜
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忠勇武将
大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必行,计必从,祸福共之。---周瑜
独善其身尽日安,何须千古名不朽!——隐士
4.读书做摘记(三国演义) 名言 名句 名段
两虎相斗,必有一伤。 见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二回。这两句大意是:两只老虎争斗,必然有一只要伤亡。这两句话是从《战国策·秦策二》“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演化而来,现在用以比喻势均力敌或势力大体相当的两雄(两个人、两种势力、两个集团、两个国家)对立斗争,不是两败惧伤,则必有一伤亡。因此,应当尽量避免两虎相斗,两雄并争。
勇将不怯死以苟免,壮士不毁节而求生。
见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四回。怯(qie窃)死:胆小怕死。苟免:苟且免除死亡。毁节:毁坏名节。这两句大意是:勇将不因怕死而苟且求免,壮士决不毁节而偷生人间。“怯死”和“毁节”是人生最大的耻辱,不仅为勇将士、壮士所唾弃,也为任何一个珍惜自己名誉品格的人所不取;而如果真能在生死考验面前做到“不怯死以苟免”,“不毁节而求生”,也就可以称得上“勇将”、“壮士”。可化用以自勉勉人。
强中自有强中手,用诈还逢识诈人。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七回。这两句大意是:强手之中,还有更强的对手;用诡诈之术的人,还会碰到能识破诡诈之术的人。天外有天,人中有人,世上强手林立,强手还会遇到更强的对手。善于使用诡诈之术的人,将来也会翻车在诡诈之术上。因此为将治兵者必须戒骄戒躁,行诡诈之术的人也不要肆无忌惮。此二句具有明显的讽喻意义。
5.读书做摘记(三国演义) 名言 名句 名段
两虎相斗,必有一伤。 见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二回。这两句大意是:两只老虎争斗,必然有一只要伤亡。这两句话是从《战国策·秦策二》“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演化而来,现在用以比喻势均力敌或势力大体相当的两雄(两个人、两种势力、两个集团、两个国家)对立斗争,不是两败惧伤,则必有一伤亡。因此,应当尽量避免两虎相斗,两雄并争。
勇将不怯死以苟免,壮士不毁节而求生。
见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四回。怯(qie窃)死:胆小怕死。苟免:苟且免除死亡。毁节:毁坏名节。这两句大意是:勇将不因怕死而苟且求免,壮士决不毁节而偷生人间。“怯死”和“毁节”是人生最大的耻辱,不仅为勇将士、壮士所唾弃,也为任何一个珍惜自己名誉品格的人所不取;而如果真能在生死考验面前做到“不怯死以苟免”,“不毁节而求生”,也就可以称得上“勇将”、“壮士”。可化用以自勉勉人。
强中自有强中手,用诈还逢识诈人。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七回。这两句大意是:强手之中,还有更强的对手;用诡诈之术的人,还会碰到能识破诡诈之术的人。天外有天,人中有人,世上强手林立,强手还会遇到更强的对手。善于使用诡诈之术的人,将来也会翻车在诡诈之术上。因此为将治兵者必须戒骄戒躁,行诡诈之术的人也不要肆无忌惮。此二句具有明显的讽喻意义。
《三国志》经典名句,睿智深刻,启迪后人
图片来自网络
助读资料:
《三国志》是一部纪传体史学名著,被认为是三国文化的源头。它主要记载了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是记述三国鼎立史实最为完整的一部史学名著。
《三国志》是西晋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六十年的历史,受到后人推崇。
《三国志》全书共六十五卷,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三国志》名为志,其实无志。魏志有本纪、列传,蜀、吴二志只有列传。陈寿是晋朝朝臣,晋因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东晋(汉晋春秋)则以刘备为正统。《三国志》为曹操、曹丕、曹睿分别写了武帝纪、文帝纪、明帝纪,而《蜀书》则记刘备、刘禅为先主传、后主传。记孙权称吴主传,记孙亮、孙休、孙皓为三嗣主传。均只有传,没有纪。
《三国志》行文简明、干净。它常用简洁的笔墨,书写出传神的人物。《先主传》记曹操与刘备论英雄,当曹操说出:“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之时,描写刘备“先主方食,失匕箸”的记载,使刘备韬晦的心情,跃然纸上。
名句解析
世之质文,随教而变。
【出处】《三国志·明帝纪第三》
【释义】质:朴实。文:有文采。天下的文风或朴实或华美,是随着教化的变化而变化的。
【赏析】这是明帝曹睿继位后,看到国家兵荒马乱,经学废弛而下的诏书。言外之意是治理国家必须要控制人民的思想,用礼教、风俗来约束,所以儒教成为封建社会统治人民的工具。
古者以天下为公,唯贤是与。
【出处】《三国志·三少帝纪第四》
【释义】古代的人以天下为公,把治理国家的大事授给贤德的人。
【赏析】尧舜禹时代实行的禅让制即是如此。夏朝以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打破了唯贤是举的状况,并在中国沿袭了几千年,严重地束缚了人才的选拔任用。
学者,治乱之轨仪,圣人之大教也。
【出处】《三国志·刘司马梁张温贾传第十五》
【释义】有学问的人,是治世和乱世的法度,是圣人教化的结果。
【赏析】这是刘馥之子刘靖上疏的话。当时连年兵荒马乱,读书人失去了做学问的环境,并且国家重视武道,经学疏弛,社会风气败坏。所以,无论何时也不能忽视教育,忽视知识分子。
古之帝王之所以能辅世长民者,莫不远得百姓之欢心,近尽群臣之智力。
【出处】《三国志·任苏杜郑仓传第十六》
【释义】古代帝王使国家安定,人民长寿没有不是得到百姓的拥护,并且使群臣效忠竭力的。
【赏析】杜恕上疏的内容。帝王要坐稳江山,一方面要发挥集体的智慧,群策群力,使仁臣献计献策,另一方面还要取信于民。杜恕是希望曹操把两方面有机结合,得到自上而下为一体的官民的衷心拥护,以达到国家长治久安,辅世长民。
文为士范,行为士则。
【出处】《三国志·王母丘诸葛邓钟传第二十八》
【释义】文章是君子的典范,行为是君子的准则。
【赏析】邓艾读到陈的碑文大受感触,于是改名邓范,字士则。这是士大夫的追求,他人把自己当作模范、榜样,即使身体化为乌有,其文章、精神依然被人传颂、效仿,可谓死而不朽。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
【出处】《三国志·诸葛亮传第五》
【释义】不应该毫无根据地看轻自己,说话办事不当而阻塞了忠臣进谏的途径。
【赏析】这是诸葛亮率众南征之前,在给后主《出师表》中的话。他深知后主的缺点,提出中肯的建议和殷切的希望,充分体现了诸葛亮的贤德和对蜀国的拳拳赤诚。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出处】《三国志·诸葛亮传第五》
【释义】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隆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倾颓的原因。
【赏析】这是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的话,他用简洁的对比揭示了天下兴亡的一个根本原因,
对待贤臣与小人的不同态度会影响到国家的兴亡。寥寥数语,表现了诸葛亮洞察世事能力之
强,也为后代帝王指出了治国用人之道。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以其用心平而劝诫明。
【出处】《三国志·诸葛亮传第五》
【释义】诸葛亮任蜀国相国,真正做到了廉洁公正,殚精竭虑,并制定了严明的法律。
【赏析】在诸葛亮兢兢业业的治理下,蜀国“风化肃然”,经济大有发展。人们在战争的颠沛流离之后能够安居乐业。
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出处】《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第六》
【释义】关羽刚烈并且矜持傲慢,张飞暴躁并且不讲恩德,这些缺点导致了他们最后的失败。
【赏析】陈寿对关羽、张飞的评价也为世人敲响了警钟,我们要全面地认识自己,克服性格中的缺点,避免它所带来的危害。
礼之长于刑久矣。
【出处】《三国志·陆逊传第十三》
【释义】礼法的效果要比刑罚长久。
【赏析】谢景崇尚刑罚为主、仁政为辅的观点,陆逊驳斥他说:“礼之长于刑久矣。”统治国
家要刚柔相济,既要有严刑厉法,也要使用怀柔政策,而从长远来讲,仁政比苛政能使国家
长治久安。
志行万海里,不中道而辍足;图四海者,非怀细而害大。
【出处】《三国志·陆逊传第十三》
【释义】立志要走万里路的人,不会在中途停下脚步;图谋天下的人,不会因小事而妨害大局。
【赏析】此为公孙渊背弃盟约,孙权欲往亲征时,陆逊的劝诫。今强寇压境,亲征必劳民伤财,给敌人以可乘之机,而公孙渊日后定会不讨自服。成大事者不能因一点点挫折而放弃,要坚韧不拔,持之以恒,而且要气度恢弘,不能鼠肚鸡肠。
人当努力,非积行累勤,此不可得。
【出处】《三国志·贺全吕周钟离传第十五》
【释义】人应当努力,如果不勤奋积累,想有一番成就是不能的。
【赏析】这是孙权的话。凡事如果主观不努力,不积累,不由量变到质变,自然无所收获。不懈的奋斗之后才会有所作为。
良将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毁节以求生。
出自晋·陈寿《三国志·庞德传》。优秀的将领不会因为怕死怯战而苟且求生,刚烈的志士不会为了求生而自毁名节。这句话是说真正的良将、烈士都具有坚贞不怕死的气节。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出自晋·陈寿《三国志·先主传》裴松之注。不要以为不过是小的坏事就随心所欲地去做了,也不要以为不过是小的善事就觉得用不着去做。这句话指出一件事情要不要去做,不是取决于它的大小而是取决于它的性质;劝诫人们要做善事不做坏事。
明者见危于无形,智者窥祸于未萌。
出自晋·陈寿《三国志·钟会传》。明智的人在危险还没有形成时就能预见到,智慧的人在灾祸还未发生时就会有所觉察。
与民共其乐者,人必忧其忧;与民同其安者,人必拯其危。
出自晋·陈寿《三国志·魏志·曹昂等传》。和百姓一起享受自己的快人,百姓也一定会因为其忧愁而忧愁。与人民一起享受安逸,百姓也一定会在他陷入危难的时候,拯救他。
有道之君,以乐乐民;无道之君,以乐乐身。
出自晋·陈寿《三国志·吴志·陆凯传》。有道之君会将快乐享受给人民;昏庸的国君会把快乐留给自己。
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
出自晋·陈寿《三国志·周瑜传》。蛟龙得到云和雨的条件,就会脱离池塘去腾云驾雾,它终究不是池塘所能容纳得下的庞然大物啊。这句话比喻有大志向、大才能的人一旦有了条件和机会,就会脱颖而出、有所作为。
记人之善,忘人之过。
出自晋·陈寿《三国志·蜀书·秦宓传》。要记住人家的好处,而忘掉别人的过失。
嘉言曰:“兵贵神速。”
出自晋·陈寿《三国志·魏书·郭嘉传》。用兵以行动迅速为可贵。战场用兵,讲究以快打慢,而商场如战场,商战,也讲究以快制慢。
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
出自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能认清时代潮流的人,才是英雄豪杰。所谓“时务”,是指时机,也是指客观形势和时代潮流。所谓“识时务”,就是要去认识客观形势和规律,掌握它、顺应它、驾驭它,以便奔赴成功之路。
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修。
出自晋·陈寿《三国志·王昶传》。要抵御寒冷,没有比穿两层裘皮更好的办法了;要止住别人的毁谤没有比加强自身修养更好的办法了。这句话着重在希望人们自立自强。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开诚心,布公道。——《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诸葛亮担任蜀国的丞相……为人诚信,开诚布公,公正无私。
郃快军败,出言不逊。——《三国志·魏书·张郃传》
张郃在打了败仗之后,反而幸宅乐活,说话十分傲慢无礼,毫无礼貌可言。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陈寿《三国志·吴书》。
“士”,古代男子的通称。“刮目”,指擦亮眼睛。这句话形容人在短时间内取得了极大的进步,就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他了。
读书百遍而义自见。——陈寿《三国志·魏志·董遇传》。
义:文章的含义;自见:见同“现”,不用讲解,自然就能读懂。读书读的遍数多了,意思也就显而易见了。相反,只是粗粗地看一遍,很多东西都不了解,自然也不可能弄明白。
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三国志·魏书·王肃传》
冬天是一年之中残余的时间,晚上是白天的残余的时间,阴雨天是四季的残余时间。
动则三思,虑而后行。——《三国志·魏书·杨阜传》
在行动之前,一定要经过反复的思考,思考周全之后再去行动。
安民之术,在于丰财。丰财者,务本而节用也。——《三国志·魏书·杜恕传》
使得人民安定的放在,在于使得国内财物丰满。想要使得财务丰满,首要任务在致力于农业的发展和开支的节省。
民者,国之根也,诚宜重其食,爱其命。——《三国志·吴书·陆凯传》
“诚宜”是的确、应该的意思。这句话的大意是,人民是国家的根本,作为执政者应当重视其饮食起居,爱护他们的生命。这句话,强调了治国应当以民为本。
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事情紧急,如果不能当机立断,灾祸便会很快到来。
一夫不耕,有受其饥,一妇不织,有受其寒。——《三国志·吴书·三嗣主传》。
一个农夫不去耕地,便会有人忍受饥饿。一个妇女不去织布,便会有人会忍受饥寒。
用人无疑,唯才所宜。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郭嘉传》裴松之注引《傅子》。这两句大意是:任用人无须疑虑,只要是才能所适宜的。用人无疑,疑人无用,只要才能适宜,看准了就大胆任用,放心地让他去干。
不以人所短弃其所长。
(晋·陈寿《三国志·吴书·诸葛恪传》。本句大意是:不因为人的短处而弃去人的长处。人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有的人短处多一些,有的人短处少一些。若看人、用人只取人的短处,而看不到人的长处,就会把人看得一无所是,而埋没了人的长处。这样看人、用人,就很少有人可用。
人各有志,所规不同。
(晋·陈寿《三国志·邴原传》。这两句大意是;人各有各的志向,每个人所遵循的准则有所不同。也可以“人各有志”说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不能强求一律。
知人善察,难眩以伪。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松之注引《魏书》。这两句大意是:了解人并善于洞察事物,就很少被假象所迷惑。用于说明知人善察,就易于看穿伪装。
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注引孙盛《杂记》。这两句大意是:宁肯我负别人,不教别人负我。《三国演义》上这两句话作:“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后人常以此话形容极端自私狠毒的处世态度。
要言不烦也。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管辂传》注引《管辂别传》。本句大意是:切要的言论不多不乱不絮叨。后来人们用~形容说话扼要切题,一点不琐碎罗嗦。
不求备于一人。
(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本句大意是:不能要求一个人十全十美,完备无缺。人不可能全美,谁也不可能没有缺点。
集众思广众益。
(晋·陈寿《三国志·野书·董和传》。本句大意是:集中群众的意见和智慧,可以收到更大更好的效果。这是诸葛亮教育他的部属时说的话,这句名言,被缩写成成语“集思广益”,流传至今。
善为国者必先治其身,治其身者慎其所习。
出自《三国志·魏书》。那些善于治理国家的人,一定会先改造自身,而那些能够懂得改造自身的人们,一定会慎重的对待周围环境对自身的影响。
吏多民烦,俗以之弊。
出自晋代陈寿《三国志·吴书·步骘传》。如果官吏过多,这样就会给百姓带来困扰,世俗也会因此而产生许多弊端。
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
语出《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想要能够去做成大事情,一定要以人为其根本。
志正则众邪不生
出自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那些志向高远的人们,不会产生邪恶的念头。
怀文武之才者,必荷社稷之重。
出自《三国志·吴书·陆逊传》。这句话的大意是,对于有着卓越功勋的人,应该给予其最大限度的恩宠;而对于那些文武兼备的全才,应该将治理国家的重任交付于他。
非常之事,何得循旧。
语出西晋·陈寿《三国志·吴书》。想要去做成那些前所未有的事业,怎么可以去沿袭那些陈规旧律呢?不要总是依靠老经验,应该将目光放得长远一些,对人和事从本质上进行分析、判断。只有掌握了这种能力,才可能作出正确的、符合自己利益的决策。
大丈夫处世,当交四海英雄。
出自西晋陈寿《三国志·蜀书·刘巴传》裴松之注。大丈夫立足世间,应该结交天下英雄人物。刘备打败刘璋,收服蜀中将领刘巴为己用。此二句话后来多用于提醒别人,要注重自己的人际关系,要多交朋友,这样对于自己的人生之路才会大有好处。
凡人之谈,常誉成毁败,扶高抑下。
语出西晋·陈寿《三国志·蜀书·姜维传》。人们在评价别人的时候,总会先称赞那些成功的人,而诋毁那些失败的人,抬高那些身处上位的人们,诋毁那些身处下位的人们。
求贤如饥渴,受谏而不厌。——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张传》
寻求贤能的人,就像是自己饥渴一样,受到劝谏,从来也不厌烦!这句话说出了领导对于下属的尊敬。
仁者不以盛衰改节,义者不以存亡易心。——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曹爽传》
仁德的人,不会因为世事的变化,而去改变自身的节操,正义之人,不会因为国家的存亡而改变自己的心志。古往今来,多少忠贞之士,宁愿奉献生命,也要坚守自身的气节,不因为世道的兴衰,而去改变内心的真实想法,他们豪情万丈,为了大义,宁愿赴死。
为上者不虚授,为下者不虚受。——《三国志·魏书·明帝纪》
做上级的不能虚授官职或奖赏,做下级的不能虚受官职或奖赏。此言授受官职要根据实际情况,奖赏要根据实际功劳,不可失之过滥。
爵高者忧深,禄厚者责重。——《三国志·蜀书·许靖传》
爵位越高的人,他的担忧也越发幽深,俸禄多的人,他的责任也相对沉重。
今东方皆以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
《三国志·魏书·苟彧传》。如今东方的徐州正在收割麦子,他们一定会坚固城防,肃清四野居民,将粮食转移,以等待将军你。
海以合流为大,君子以博识为弘。——《三国志·蜀书·秦宓传》
大海是汇聚千万条河流,才能成就其自身的博大,君子要充分广博的学习知识,才能够变得博学多识。
苟得其人,虽仇必举;苟其非人,虽亲不授。——《三国志·蜀书·许靖传》
如果能够得到真正的人才,即便是仇敌,也要去选举他。如果得到的不是人才,即便是自己的亲属、朋友,也不去重用。
国家所以屈诸君使相承望者,以仆有尺寸可称,能忍辱负重故也。——《三国志·吴书·陆逊传》
国家之所以让诸位将军受委屈,使你们在我手下听命,因为我还有一点点的能够,能够忍受屈辱,所以才担负起这项重任。
识时务者在乎俊杰。
出自晋·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时务,当时的要事。俊杰,才能出众的人。
【大意】那些了解当时大事要事的人都是些英雄豪杰。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自晋·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苟全,姑且保全。闻达,闻名显达。诸侯,指当时各地的统治者。
【大意】只求在混乱的年代里保全自己的性命,不求在各路诸侯中获得显赫的地位和名声。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出自晋·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尽瘁,尽力效劳。已,停止。
【大意】勤勤恳恳,小心做事,竭尽全力效劳,一直到死为止。
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
出自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孙权传》。圣人,指智慧最高超的人。
【大意】能发挥众人的力量,就会无敌于天下;能利用众人的智慧,就不怕遇到最聪明的对手。
君子陷入于危,必同其难。
出自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公孙瓒传》。
【大意】君子如果不小心使人处于危难之际,一定要与他同患难。
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有行也。
出自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有行,有品行。
【大意】有品行的人,未必能够在仕途上有所进取;仕途上有进取的人,未必有好品行。
没有仁者不以盛衰改节,义者不以存亡易心。
出自晋·陈寿《三国志·曹爽传》。
【大意】真正的仁德之士不会因为国家有盛有衰而改变节操;真正的重义之人不会因为生死存亡而改变思想。
善积者昌,恶积者丧。
出自晋·陈寿《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大意】做好事且日积月累的人一定会昌盛;做坏事且日积月累的人一定会灭亡。
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出自晋·陈寿《三国志·蜀书·马良传》。
【大意】一个人说的话超过其实际本领,终究不可以用他干大事。
名言集锦
1、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
2、难得而易失者时也,时至而不旋踵者机也。
3、勿与恶小而为之,勿与善小而不为。
4、慎之于始,慎之于终。
5、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6、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
7、攻取者先兵权,建本者尚德化。
8、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9、强学博览,足以通古今。
10、用兵之道,先胜后战,量敌论将,故举无遗策。
11、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12、仁者不以盛衰改节,义者不以存亡易心。
13、福来有由,祸来有渐。
14、生有七尺多,死唯一棺之土,唯立德扬名,可以不朽。
15、大丈夫处世处,当交四海英雄。
16、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17、多才自劳苦,无用只因循。
1.仁者不以盛衰改节,义者不以存亡易心。
2.福来有由,祸来有渐。
3.大丈夫处世处,当交四海英雄。
4.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5.慎之于始,慎之于终。
6.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7.夫事固有弃此取彼者,以大易小,可也;以安易危,可也;权一时之势,不患本之不固,可也。
8.识时务者,在乎俊杰。
9.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10.不以人所短弃其所长。
11.一为不善,众美皆亡。
12.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13.兵犹火也,不戢将自焚。
14.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15.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
16.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
17.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
18.患名之不立,不患年之不长。
19.致治在于任贤,兴国在于务农。
20.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
21.挟天子以令诸侯,四海可指麾而定。
22.兵,诡道也,军事未发,不厌其密。
23.生有七尺多,死唯一棺之土,唯立德扬名,可以不朽。
24.良药苦口,惟疾者能甘之;忠言逆耳,惟达者能受之。
25.夫与民共其乐者,人必忧其忧;与民共有其忧者,人必拯其危。
知识拓展
有关陈寿的小故事
1. 陈寿的老师谯周的故事
谯周作为三国后期的重要人物或许不被今天的人们所熟知,但陈寿在他的《三国志》中专门为这位同乡的老师写了一篇传记。谯周语言幽默,传记中说诸葛亮都被他幽默的话语逗乐。就是这样一个诙谐幽默的人,最终左右了三国鼎立的格局。
三国后期,魏国逐渐强大。蜀、吴均无力与魏国抗衡。魏国伐蜀时,兵至阴平。危急关头,谯周力劝后主刘禅降魏。并打消刘禅顾虑,说如果降魏后魏国不封你为王,我愿冒险去魏国说理,刘禅便听从了谯周的意见,投降魏国。三国鼎立的格局自此被打破。
这样既能够保证后主刘禅不至于身败名裂,另一方面又能使全蜀老百姓不至于生灵涂炭。
陈寿在《三国志》中也是如此评价他的老师的。然而,在那个以忠义为本的封建社会中,谯周的所作所为在很多人看来无疑是违背忠义之道的,所以当世和后世的人对于谯周都有着诸多的非议。蜀国降魏后,谯周数次拒绝了魏王封赏给他的高官厚禄。七年后,谯周在家乡于纷扰中离开了人世,誓死不肯穿魏王赐给他的寿衣。
2. 陈寿对三国人物的评价
陈寿说刘备是英雄,曹操是超世之英杰,孙策、孙权是英杰,诸葛亮、周瑜、鲁肃是奇才,庞统是高俊,程昱、郭嘉、董昭是奇士,董和、刘巴是令士,和洽、常林是美士,徐邈、胡质是彦士,王粲、秦宓是才士,关羽、张飞、程普、黄盖是虎臣,陈震、董允、薛综是良臣,张辽、乐进是良将,这些都反映了当时的时代风气。
相关文章:
- 上一篇:写兴趣重要的名言
- 下一篇:形容金钱的名言名句(有关于金钱的名言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