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利的名言警句

时间:2022-04-09 11:37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语文梦工场 | 评论: 次 | 点击:

关于利的名言警句

1. 有关"礼"的名言警句,要出处

●礼仪周全能息事宁人(儒贝尔)

●头衔愈大,礼仪愈繁(丁尼生)

●生命是短促的,然而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有时间讲究礼仪(爱献生)

●如果把礼仪看得比月亮还高,结果就会失去人与人真诚的信任(培根)

●礼仪是在他的一切别种美德之上加上一层藻饰,使它们对他具有效用,去为他获得一切和他接近的人的尊重与好感(洛克)

●举行盛大的葬礼,与其说是向死者志哀,不如说是为了满足生者的虚荣(拉罗什富科)

●人间的面孔从未像在葬礼中看上去那么世俗(乔·艾琪渥斯)

●一个人如果在街上注意观察的活动,我相信,他一定会在灵车上发现最愉快的表情(乔·斯威夫特)

●人们最看重的是特权,哪怕是主持葬礼的特权(詹·拉·洛威尔)

●礼者,人道之极也(荀子)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孝经)

●道之以告德,齐之以礼(论语)

●不学礼,无以立(论语)

●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左传)

●礼,天之经也,民之行也(左传)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荀子)

●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礼记)

●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左传)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管子)

●衣食以厚民生,礼义以养其心(元·许衡)

●礼义生于富足,盗窃起于贫穷(汉·王符) 宴席上最让人开胃的就是主人的礼节--莎士比亚

2. 关于信和礼的名言警句

1. 遵守诺言就象保卫你的荣誉一样。

——(法)巴尔扎克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中国俗语 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

——(中)冯玉祥 信用既是无形的力量,也是无形的财富。 ——(日)松下幸之助 良心是我们每个人心头的岗哨,它在那里值勤站岗,监视着我们别做出违法的事情来。

——(英)毛姆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中国谚语 走正直诚实的生活道路,必定会有一个问心无愧的归宿。

——(苏)高尔基 不要说谎,不要害怕真理。 ——(俄)列夫.托尔斯泰 坦白是诚实和勇敢的产物。

——(美)马克.吐温 失足,你可以马上恢复站立;失信,你也许永难挽回。 ——(美)富兰克林 一个人严守诺言,比守卫他的财产更重要。

——(法)莫里哀 对自己真实,才不会对别人欺诈。 ——(英)莎士比亚 信用难得易失。

费10年功夫积累的信用往往会由于一时的言行而失掉。 ——(日)池田大作 人际关系最重要的,莫过于真诚,而且要出自内心的真诚。

真诚在社会上是无往不利的一把剑,走到哪里都应该带着它。 ——(中)三毛 信用就像一面镜子,只要有了裂缝就不能像原来那样连成一片。

——(瑞士)阿米尔 闪光的东西,并不都是金子;动听的语言,并不都是好话。 ——(英)莎士比亚 守信用胜过有名气。

——(美)罗斯福 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而且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 ——(德)康德 失掉信用的人,在这个世界上已经死了。

——(英)哈伯特 我是抄别人的,希望你不要介意.。

3. 求五德:仁、义、礼、智、信的名言名句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大家共同学习吧。

以下是我的答案,请指正。 仁、义、礼、智均是中国古代一种信义极广的道德范畴。

礼则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准。信也是儒家道德修养的内容之一,被汉儒列入“五常”。

一、仁 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并解释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仁者无敌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篇》原文: 梁惠王曰:“晋国①,天下莫强②焉,叟之所知也。

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③;西丧地于秦七百里④;南辱于楚⑤。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⑥,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⑦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⑧;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达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王请勿疑!” 注释: ①晋国:韩、赵、魏三家分晋,被周天子和各国承认为诸侯国,称三家为三晋,所以,梁(魏)惠王自称魏国也为晋国。 ②莫强:没有比它更强的。

③东败于齐,长子死焉:公元前341年,魏与齐战于马陵,兵败,主将庞涓被杀,太子申被俘。 ④西丧地于秦七百里:马陵之战后,魏国国势渐衰,秦屡败魏国,迫使魏国献出河西之地和上郡的十五个县,约七百里地。

⑤南辱于楚:公元前324年,魏又被楚将昭阳击败于襄陵,魏国失去八邑。 ⑥比:替,为;一:全,都;洒:洗刷。

全句说,希望为全体死难者报仇雪恨。 ⑦地方百里:方圆百里的土地。

⑧易耨:及时除草。易,疾,速,快;耨,除草。

2.仁者爱人 出自孟子《仁者爱人》原文: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又何难焉!』3.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出自《论语·里仁》原文: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①,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②,知者利仁。”?4.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出自孔子的《论语·子罕》5.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易·系辞上》:“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为之智。”

6. 仁至义尽 表示对人的规劝和帮助已经达到最大限度。 虚极静笃道乃见,仁至义尽余何忧。

——宋· 陆游《秋思之十》二、义 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孔子最早提出了“义”。

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中,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2.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孟子.离娄下》中,孟子:“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3.义不杀少 《墨子·公输》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子墨子闻之,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千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

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公输盘曰:“诺!”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可若人?”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为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枬、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三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向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虽杀臣,不能绝也。”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4.义愤填膺 出自:南朝·梁·江淹《恨赋》:“置酒欲饮,悲来填膺。” 出自:清·曾朴《孽海花》第二十五回:“珏斋不禁义愤填膺,自。

4. 关于文明礼仪的名言

1、不学礼,无以立。

——孔子 2、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晏子春秋》 3、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 刘备 4、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

—— 张衡 5、土扶可城墙,积德为厚地。 —— 李白 6、行一件好事,心中泰然;行一件歹事,衾影抱愧。

—— 神涵光 7、入于污泥而不染、不受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侵蚀,是最难能可贵的革命品质。—— 周恩来 8、一个人最伤心的事情无过于良心的死灭。

—— 郭沫若 9、自觉心是进步之母,自贱心是堕落之源,故自觉心不可无,自贱心不可有。 — 邹韬奋 10、知耻近乎勇。

—— 孔丘 。

5. 关于知书达理的古代名句

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 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1.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

1.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6. 论语中关于礼的名言

礼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林放问礼之本。 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甯戚。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 ”子闻之,曰:“是礼也。

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或曰:“管仲俭乎?”曰:“管仲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

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里仁第四 子曰:“里仁为美。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

君而知礼,孰不知礼?” 巫马期以告。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

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享礼,有容色。 先进第十一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 ’鲤退而学《礼》。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7. 请问《论语》里关于“礼”的名句有哪些

1.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2.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3.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4.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5.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6.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7.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甯戚。”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8.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9. 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10.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11.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12.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13.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

14.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5.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16.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 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

17.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

18.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19.“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20.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21.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22.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23.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24.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25.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26.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

27.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28.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29.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30.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8. 收集信和礼的名言警句

1. 遵守诺言就象保卫你的荣誉一样。

——(法)巴尔扎克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中国俗语 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

——(中)冯玉祥 信用既是无形的力量,也是无形的财富。 ——(日)松下幸之助 良心是我们每个人心头的岗哨,它在那里值勤站岗,监视着我们别做出违法的事情来。

——(英)毛姆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中国谚语 走正直诚实的生活道路,必定会有一个问心无愧的归宿。

——(苏)高尔基 不要说谎,不要害怕真理。 ——(俄)列夫.托尔斯泰 坦白是诚实和勇敢的产物。

——(美)马克.吐温 失足,你可以马上恢复站立;失信,你也许永难挽回。 ——(美)富兰克林 一个人严守诺言,比守卫他的财产更重要。

——(法)莫里哀 对自己真实,才不会对别人欺诈。 ——(英)莎士比亚 信用难得易失。

费10年功夫积累的信用往往会由于一时的言行而失掉。 ——(日)池田大作 人际关系最重要的,莫过于真诚,而且要出自内心的真诚。

真诚在社会上是无往不利的一把剑,走到哪里都应该带着它。 ——(中)三毛 信用就像一面镜子,只要有了裂缝就不能像原来那样连成一片。

——(瑞士)阿米尔 闪光的东西,并不都是金子;动听的语言,并不都是好话。 ——(英)莎士比亚 守信用胜过有名气。

——(美)罗斯福 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而且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 ——(德)康德 失掉信用的人,在这个世界上已经死了。

——(英)哈伯特 (以上名人名言摘自 1. 遵守诺言就象保卫你的荣誉一样。 ——(法)巴尔扎克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中国俗语 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 ——(中)冯玉祥 信用既是无形的力量,也是无形的财富。

——(日)松下幸之助 良心是我们每个人心头的岗哨,它在那里值勤站岗,监视着我们别做出违法的事情来。 ——(英)毛姆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中国谚语 走正直诚实的生活道路,必定会有一个问心无愧的归宿。 ——(苏)高尔基 不要说谎,不要害怕真理。

——(俄)列夫.托尔斯泰 坦白是诚实和勇敢的产物。 ——(美)马克.吐温 失足,你可以马上恢复站立;失信,你也许永难挽回。

——(美)富兰克林 一个人严守诺言,比守卫他的财产更重要。——(法)莫里哀 对自己真实,才不会对别人欺诈。

——(英)莎士比亚 信用难得易失。费10年功夫积累的信用往往会由于一时的言行而失掉。

——(日)池田大作 人际关系最重要的,莫过于真诚,而且要出自内心的真诚。真诚在社会上是无往不利的一把剑,走到哪里都应该带着它。

——(中)三毛 信用就像一面镜子,只要有了裂缝就不能像原来那样连成一片。 ——(瑞士)阿米尔 闪光的东西,并不都是金子;动听的语言,并不都是好话。

——(英)莎士比亚 守信用胜过有名气。 ——(美)罗斯福 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而且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

——(德)康德。

9. 关于礼仪的名言有哪些

礼仪名言

1、不学礼,无以立。——《论语.李氏》

2、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曲礼尚》

3、夫人知礼然后恭敬,恭敬然后尊让。——《管子.五辅》

4、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5、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晏子春秋.内篇谏上二》

6、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

7、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荀子

8、国尚礼则国兴,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正,心尚礼则心泰。——颜元

9、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三字经》

10、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弟子规》

11、举止彬彬有礼的人,一定能赢得好的名誉。——培根

12、礼貌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也使那些受人礼貌相待的人喜悦。——孟德斯鸠

13、礼貌待客不失去什么,却能得到一切。——玛.沃.蒙塔古

14、礼貌是人类共处的金钥匙。——松苏内吉

15、要是您想达到您的目的,您必须用温和一点的态度向人家问话。——莎士比亚

16、礼貌是博爱的花朵。不讲礼貌的人谈不上有博爱思想。——茹贝尔

17、没有良好的礼仪,其余一切都会被人看成骄傲、自负、无用和愚蠢。——约翰.洛克

18、礼貌和礼节是一封通向四方的推荐信。——伊丽莎白

19、生命是短促的,然而尽管如此,人们还是要时间讲究礼仪。——艾默生

20、谦虚恭敬是礼貌礼仪的具体体现。——佚名

作文素材:行善名句格言320句

善言名句320

、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经》

、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易经》

、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易经》

、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易经》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易经》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易经》

、善,德之建也。——《国语》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善人者,人亦善之。——《管仲》

、母氏圣善。——《诗经》

、君子之善善也长,恶恶也短;恶恶止其身,善善及子孙。——《春秋》

、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左传》》

、君子曰:从善如流,宜哉。——《左传》》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内外倡和为忠,率事以信为共,供养三德为善——《左传》

、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左传》

、善累而后进之。——《谷粱传》

、善人者,人亦善之——《管子》

、上善若水。——《老子》

、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老子》

、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老子》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老子》

、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尚书》

、为善不同,同归于治;为恶不同,同归于乱。——《尚书》

、德无常师,主善为师;善无常主,协于克一。——《尚书》

、吉人为善,惟日不足;凶人为不善,亦惟日不足。——《尚书》

、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孝经》

、君子以好善,小人以听过。——《乐记》

、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论语》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论语》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

、小人闲居为不善。——《大学》

、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大学》

、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大学》

、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

、隐恶而扬善。——《中庸》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中庸》

、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中庸》

、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中庸》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中庸》

、弗学,不知其善也。——《礼记》

、有善而弗知,不明也。——《礼记》

、修身践言,谓之善行。——《礼记》

、彰人之善而美人之功,以求下贤。——《礼记》

、儒有闻善以相告也,见善以相示也。——《礼记》

、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礼记》

、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礼记》

、善则称人,过则称己,则民不争;善则称人,过则称己,则怨益亡。——《礼记》

、父母虽没,将为善,思贻父母令名,必果;将为不善,思贻父母羞辱,必不果。——《礼记》

、天子有善,让德于天;诸侯有善,归诸天子;卿大夫有善,荐于诸侯;士、庶人有善,本诸父母,存诸长老。——《礼记》

、兼则善矣。——《墨子》

、劝于善言而学。——《墨子》

、上有过则规谏之,下有善,则傍荐之。——《墨子》

、己有善,不能傍荐之。——《墨子》

、吾以贤者之必赏善罚暴也。——《墨子》

、为政不善,必曰吾命固失之。——《墨子》

、为善者赏之,为不善者罚之。——《墨子》

、闻善而不善,必以告其乡长。——《墨子》

、善人赏而暴人罚,则国必治。——《墨子》

、国君诸侯之不可以不执善承嗣辅佐也。——《墨子》

、天子为善,天能赏之。天子为暴,天能罚之。——《墨子》

、大以为政于天下,使天下之为善者劝,为暴者沮。——《墨子》

、观其行,顺天之意,谓之善意行。反天之意,谓之不善意行。——《墨子》

、仁人事上竭忠,事亲务孝,得善则美,有过则谏,此为人臣之道也。——《墨子》

、去若不善言,学天子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学天子之善行。则天下何说以乱哉?——《墨子》

、故为不善以得祸者,桀、纣、幽、厉是也;爱人利人以得福者,禹、汤、文、武是也。——《墨子》

、古之圣王,举孝子而劝之事亲,尊贤良而劝之为善,发宪布令以教诲,明赏罚以劝沮。——《墨子》

、为善者富之,为暴者祸之。——《墨子》

、是以数千万里之外,有为善者,其室人未遍知,乡里未遍闻,天子得而赏之。数千万里之外,有为不善者,其室人未遍知,乡里未遍闻,天子得而罚之。——《墨子》

、举天下以赏其善者不足。——《庄子》

、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孟子》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孟子》

、闻一善言,见一善,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孟子》

、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孟子》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

、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

、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

、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孟子》

、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养人,然後能服天下,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孟子》

、鸡鸣而起,孳(zī)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zhí)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孟子》

、举天下以赏其善者不足。——《庄子》

、去小知而大知明,去善而自善矣。——《庄子》

、积善成德。——《荀子》

、终始俱善,人道毕矣。——《荀子》

、积善而全尽谓之圣人。——《荀子》

、身不善而怨人,不亦反乎?——《荀子》

、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荀子》

、积善而不息,则通於神明,参於天地矣。——《荀子》

、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之以祸。——《荀子》

、以善至者待之以礼,以不善至者待之以刑。——《荀子》

、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jǐ)。——《荀子》

、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qiǎo)然必以自省也。——《荀子》

、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灾然必以自恶也。——《荀子》

、崇其美,扬其善,违其恶,隐其败,言其所长,不称其所短。——《荀子》

、有能化善修身正行,积礼义,尊道德,百姓莫不贵敬,莫不亲誉。——《荀子》

、今与不善人处,则所闻者欺诬诈伪也,所见者污漫、淫邪、贪利之行也。——《荀子》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荀子》

、术正而心顺之,则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形相虽善而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荀子》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荀子》

、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

、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

、善者必胜。——《吕氏春秋》

、行义则人善矣。——《吕氏春秋》

、善不善不分,乱莫大焉。——《吕氏春秋》

、汤、武修身积善为义,以忧苦于民。——《吕氏春秋》

、善者得之,不善者失之,古之道也。——《吕氏春秋》

、尧为善而众善至,桀为非而众非来。——《吕氏春秋》

、性待渐于教训而后能为善。善,教训之所然也。 ——《吕氏春秋》

、夫执一术而百善至,百邪去,天下从者,其惟孝也!——《吕氏春秋》

、善者得之王者厚其德,积众善,而凤皇圣人皆来至矣。——《吕氏春秋》

、观布衣也,其友皆孝悌纯谨畏令,如此者,其家必日益,身必日荣矣,所谓吉人也。——《吕氏春秋》

、吾闻祥者福之先者也,见祥而为不善,则福不至。妖者祸之先者也,见妖而为善,则祸不至。——《吕氏春秋》

、吏有五善:一曰忠信敬上、二曰清廉毋谤、三曰举事审当、四曰喜为善行、五曰恭敬多让。——秦简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西汉)《孔子家语》

、性者,天质之朴也;善者,王教之化也。——(西汉)董仲舒

、今万民之性,待外教然后能善;善当与教,不当与性。——(西汉)董仲舒

、不谓小善不足为而舍之。——(西汉)刘安《淮南子》

、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西汉)韩婴《韩诗外传》

、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则引之。——(西汉)韩婴《韩诗外传》

、善不可以伪来。——(西汉)刘向《说苑》

、闻善必躬亲行之。——(西汉)刘向《说苑》

、善言不可不听也。——(西汉)刘向《说苑》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西汉)刘向《说苑》

、为善者得道,为恶者失道。——(西汉)刘向《说苑》

、言善毋及身,言恶毋及人。——(西汉)刘向《说苑》

、君子服善则益恭,细人服善则益倨。——(西汉)刘向《说苑》

、出于利人即善矣,出于害人即不善也。——(西汉)刘向《说苑》

、为善者天报以德,为不善者天报以祸。——(西汉)刘向《说苑》

、言人之善,泽于膏沐;言人之恶,痛于矛戟。——(西汉)刘向《说苑》

、为善不直,必终其曲;为丑不释,必终其恶。——(西汉)刘向《说苑》

、善言进,则不善无由入矣;不进善言,则善亦无由入矣。——(西汉)刘向《说苑》

、子年七岁以,上父为之择明师,选良友,勿使见恶,少渐之以善,使之早化。——(西汉)刘向《说苑》

、匿人之善者,是谓蔽贤也;扬人之恶者,是谓小人也。言人之善者,有所得而无所亡伤也;言人之恶者,无所得而有所伤也。故君子慎言语矣。——(西汉)刘向《说苑》

、使人乐善而好施。——(西汉)司马迁《史记》

、从善如流,施惠不倦。有国,不亦宜乎?——(西汉)司马迁《史记》

、故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恶者天与之以殃,其自然者也。——(西汉)司马迁《史记》

、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西汉)扬雄

、人情有不教而善者,有教而终不善者。——(西汉)王充

、论人之理,定有善有恶。——(西汉)王充《论衡》

、人性有善恶,人才有高有下也。——(西汉)王充《论衡》

、积善多者,虽有一恶,是为过失,未足以亡;积恶多者,虽有一善,是为误中,未足以存。——(东汉)王符《潜夫论》

、善,吉也。吉,善也。良,善也。佳,善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孝,善事父母者。——(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悌,善兄弟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育,养子使作善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美,美与善同意。——(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非善不喜,非仁不亲。——(东汉)蔡邕

、心一朝不思善,则邪恶入之。——(东汉)蔡邕

、赏以劝善,罚以惩恶。——(东汉)荀悦《申鉴》

、赏不劝,谓之止善;罚不惩,谓之纵恶。——(东汉)荀悦《申鉴》

、在上者,能不止下为善,不纵下为恶,则国治矣。——(东汉)荀悦《申鉴》

、古人行善者:非名之务,非人之为;心自甘之,以为己度。——(三国)姚信

、苟善,则匹夫之子可至王公;苟不善,则王公之子反为凡庶。——(三国)姚信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刘备

、善者道之母,群行之主。——(三国)曹丕《意林》

、君子以善恕成仁。——(西晋)陈寿《三国志》

、掩恶扬善者,君子之大义。——(西晋)陈寿《三国志》

、君子掩人之过以长善,小人毁人之善以为功。——(西晋)陈寿《三国志》

、善积者昌,恶积者丧。——(西晋)陈寿《三国志》

、人心安则念善。——(西晋)陈寿《三国志》

、问东平王,处家何等最乐?王言为善最乐——《后汉书》

、有善,虽疏贱必赏;有恶,虽贵近必诛。——(晋)傅玄《傅子》

、赏一善而天下之善皆劝,罚一恶而天下之恶皆惧。——(晋)傅玄《傅子》

、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晋书》

、百人持善,则百人和睦。——(南北朝)何尚之

、能行一善,则去一恶;去一恶,则息一刑。一刑息于家,万刑息于国。——(南北朝)何尚之

、君子扬人之善,小人讦人之恶。——(唐)吴兢《贞观政要》

、明主思短而益善,暗主护短而永愚。——(唐)吴兢《贞观政要》

、若知其善,然后用之。——(唐)吴兢《贞观政要》

、君子小人本无常,行善事则为君子,行恶事则为小人,当须自克励,使善事日闻,勿纵欲肆情,自陷刑戮。——(唐)吴兢《贞观政要》

、子能忠孝则善矣。——(唐)吴兢《贞观政要》

、举善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唐)吴兢《贞观政要》

、世之善恶,俗之薄厚,皆在于君。——(唐)吴兢《贞观政要》

、盖闻善必改,时有小过,引纳忠规,每听直言,喜形颜色。——(唐)吴兢《贞观政要》

、纳嘉言,进善事,有益于百姓。——(唐)吴兢《贞观政要》

、闻过即改,从谏如流。为善在于不疑,出令期于必信。——(唐)吴兢《贞观政要》

、当思善始令终。——(唐)吴兢《贞观政要》

、结交须择善,非识莫与心。——(唐)王梵志《结交须结善》

、勿恃己善,不服人仁;勿矜己艺,不敬人文。——(唐)皮日休

、为善易,避为善之名难。——(北宋)林逋

、为善者不云利,逐利者不见善。致远者不近利,近利者难致远。——(北宋)林逋

、勿以人负我而隳为善之心,当其施德,第自行吾心所不忍耳,未尝责报也。纵遇险徒,止付一笑。——(北宋)林逋

、求名莫如自修,善誉不能掩恶也。——(北宋)欧阳修

、习见善则安于为善,习见恶则安于为恶。——(北宋)欧阳修

、善者,一日不教,则失而入于恶,恶者,勤而教之,则可使至于善。 ——(北宋)欧阳修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北宋)李觏 《广潜论》

、教易为善,善而从正,国之所以治也;不教则易为恶,恶而得位,民之所以殃也。——(北宋)李觏《安民策》

、知其善而守之,锦上添花;知其恶而弗为,祸转为福!——陈希夷

、凡见人恶,只是己未尽善,若尽善,自当转易。——《王心斋语录》

、师道立,则善人多,善人多则朝廷正而天下治矣。—— (北宋)周敦颐《通书·师第》

、善人思进。——(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为善者不惊。——(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善人,国之基也。——(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天下之善,一也。——(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迁善则其德日新。——(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善恶之间,所宜明审。——(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善则称君,过则称己。——(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诲人以善,恂恂不倦。——(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视民如子,举善而教。——(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以善道教化,为民所归。——(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有功不赏,为善失其望。——(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思善则生治,理之常也。——(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既知耻恶,则善心将生。——(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择善者而从之,美自归己。——(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幼时不择善人教之,使至于为逆。——(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夫帝者,为善为恶,天下莫不知。——(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赏善罚恶使不至天乱,斯可谓之君矣。——(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一日行善,天下归仁;终朝为恶,四海倾覆。——(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知过非难,改过为难;言善非难,行善为难。——(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善人同处,则日闻嘉训;恶人从游,则日生邪情。——(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有功必赏,有罪必罚,则为善者日进,为恶者日止。——(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知善不荐,闻恶无言,隐情惜已,自同寒蝉,此罪人也。——(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闻善速于雷动,从谏急于风移,岂得陨身殿堂,死于凶竖之刃!——(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积善在身,犹长日加益而人不知也;积恶在身,犹火销膏而人不见也。——(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才所以为善也,故大才成大善,小才成小善;今称之有才而不能为善,是才不中器也!——(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夫在上为善,若云行雨施,万物受其赐;及其恶也,若天裂地震,万物所惊骇,其谁弗知,其谁弗见!——(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赏妄行,则善不劝矣;不妄罚,非矜其人也,罚妄行,则恶不惩矣。赏不劝,谓之止善,罚不惩,谓之纵恶。在上者能不止下为善,不纵下为恶,则国法立矣。——(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民习礼义,易与为善,难与为非。——(北宋)苏辙

、凡人为善,不自誉而人誉之;凡人为恶,不自毁而人毁之。——(北宋)苏轼

、人之为善,百善而不足,人之不为善,一不善而足。——(南宋)杨万里

、善与人交,久而敬之。——(南宋)《名贤集》

、积善有善报,积恶有恶报。——(南宋)《名贤集》

、善恶吉凶百行俱载。——(南宋)胡宏《知言》

、君子有善万世之心,行之自身始。——(南宋)胡宏

、善不以名而为,功不以利而劝。——(南宋)胡宏《知言》

、以反求诸己为要法,以言人不善为至戒。——(南宋)胡宏《知言》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者,大贤之分也。达则兼善天下,穷则兼善万世者,圣人之分也。——(南宋)胡宏《知言》

、闻善言则拜,告有过则喜。——(南宋)李邦献

、勉强为善,胜於因循为恶。——(南宋)李邦献

、为善不如舍恶,救过不如省非。——(南宋)李邦献

、人之初,性本善。——(南宋)王应麟《三字经》

、终身为善不足,一日为恶有余。——(宋)何垣

、锄一恶,长十善。——《宋史》

、原来天理昭然,佑护善人义士。——(明)施耐庵《水浒》

、德善日积,则福禄日臻。——(明)朱熹《近思录》

、以善及人,而信从者众。——(明)朱熹《近思录》

、仁者,天下之公,善之本也。——(明)朱熹《近思录》

、故凡言善恶,皆先善而后恶。——(明)朱熹《近思录》

、心本善,发于思虑则有善有不善。——(明)朱熹《近思录》

、如何为善?只是主于敬,便是为善也。——(明)朱熹《近思录》

、教人者,养其善心而恶自消;治民者,导之敬让而争自息。——(明)朱熹《近思录》

、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明)王守仁

、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 ——(明)王守仁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明)王守仁

、此念如树之根芽。立志者长立此善念而已。——(明) 王守仁

、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明) 王守仁

、因人而施之,教也,各成其材矣,而同归于善。——(明)王守仁

、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明)王守仁

、人各欲善其子,而不知自修,惑矣!——(明)张履祥

、师道立则善人多。——(明)海瑞

、作善而求自高胜人,则作善还同作恶。——(明)屠隆

、一念过差,足丧生平之善。——(明)洪应明《菜根谭》

、随时之内善救时,若和风之消酷暑。——(明)洪应明《菜根谭》

、无善而致人誉,不如无恶而致人毁。——(明)洪应明《菜根谭》

、与人不可太分明,一切善恶贤愚要包容得。——(明)洪应明《菜根谭》

、善人未能急亲,不宜预扬,恐来谗谮之奸。——(明)洪应明《菜根谭》

、待善人宜宽,待恶人当严,待庸众之人宜宽严互存。——(明)洪应明《菜根谭》

、立百福之基,只在一念慈祥;开万善之门,无如寸心挹损。——(明)洪应明《菜根谭》

、君子而诈善,无异小人之肆恶;君子而改节,不若小人之自新。——(明)洪应明《菜根谭》

、为恶而畏人知,恶中犹有善路;为善而急人知,善处即是恶根。——(明)洪应明《菜根谭》

、万善全,始得一生无愧。修之当如凌云宝树,须假众木以撑持。——(明)洪应明《菜根谭》

、恶忌阴,善忌阳,故恶之显者祸浅,而隐者祸深。善之显者功小,而隐者功大。——(明)洪应明《菜根谭》

、地干净,方可读书学古。不然,见一善行,窃以济私;闻一善言,假以覆短。是又藉寇兵而赍盗粮矣。——(明)洪应明《菜根谭》

、启迪人心者,当因其所明而渐通之,毋强开其所闭;善移风化者,当因其所易而渐及之,毋轻矫其所难。——(明)洪应明《菜根谭》

、君子好名,便起欺人之念;小人好名,犹怀畏人之心。故人而皆好名,则开诈善之门。使人而不好名,则绝为善之路。——(明)洪应明《菜根谭》

、为善而欲自高胜人,施恩而欲要名结好,修业而欲惊世骇俗,植节而欲标异见奇,此皆是善念中戈矛,理路上荆棘,最易夹带,最难拔除者也。须是涤尽渣滓,斩绝萌芽,才见本来真体。——(明)洪应明《菜根谭》

、万分廉洁,止是小善;一点贪污,便为大恶。——(明)陈继儒《小窗幽记》

、能受善言,如市人求利,寸积铢累,自成富翁。——(明)陈继儒《小窗幽记》

、生一日,或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行一善事,此生方不虚生。——(明)陈继儒《长者之言》

、善师者,学逸而功倍;不善师者,学劳而功半。——(明)陆世仪《思辨录辑要》

、道不拾遗,由在上有善政。——(明)程登吉《幼学琼林》

、损不善而从善者,莫尚乎刚,莫贵乎速。——(明)顾炎武《日知录》

、何以谓之善也?曰:诚者,天之道也。岂非善乎!——(明)顾炎武《日知录》

、善人者,忠信而未学礼,笃实而未日新,虽其天资之美,亦能暗与道合;而足己不学,无自以入圣人之室矣。——(明末清初)顾炎武《日知录》

、玉质虽美,而必待琢之以成,人性固善,而必导之以学。——(明末清初)王夫之

、人有善愿,天必佑之。——(明)《增广贤文》

、为善最乐,为恶难逃。——(明)《增广贤文》

、人不劝不善,钟不打不鸣。——(明)《增广贤文》

、人恶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明)《增广贤文》

、一毫之恶,劝人莫作;一毫之善,与人方便。——(明)《增广贤文》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明)朱柏庐《朱子家训》

、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清)蒲松龄《聊斋志异》

、尽力量为善,养精神读书。——(清)陶云汀

、百善孝为先。——(清)王永彬《围炉夜话》

、积善以遗子孙,其谋甚远也。—(清)王永彬《围炉夜话》

、存为善之心,不必邀为善之名。——(清)王永彬《围炉夜话》

、为善之端无尽,只讲一让字,便人人可行。——(清)王永彬《围炉夜话》

、行善济人,人遂得以安全,即在我亦为快意—(清)王永彬《围炉夜话》

、偶缘为善受累,遂无意为善,是因哽废食也。—(清)王永彬《围炉夜话》

、父兄有善行,子弟学之或无不肖。父兄有恶行,子弟学之则无不肖。——(清)王永彬《围炉夜话》

、人称我善良,则喜;称我凶恶,则怒。此可见凶恶非美名也,即当立志为善良—(清)王永彬《围炉夜话》

、见人行善,多方赞成。见人过举,多方提醒,此长者待人之道也。闻人誉言,加意奋勉,闻人谤语,加意警惕,此君子修己之功也。——(清)王永彬《围炉夜话》

、欢喜善念吉动怒恶念凶。——(清)康熙

、不以自知自能而弃人之善。——(清)康熙

、劝善者,治天下之要道也。——(清)雍正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清)《重订增广》

、开卷有益,作善降祥。——(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为善最乐,读书便佳。——(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诗书起家之本,积善传家之本。——(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常思身命易倾,自不得不存善念。——(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座右遍陈善书格言,其志趣可想。——(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乐与人善,即只字片语,皆为良药。——(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善教子孙,后嗣昌大,是取决于人。——(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取人之善,当据其迹,不必深究其心。——(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迁善改过,其象为益,得力在一悔字。——(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为人父母;善因望报,回头但看尔儿孙。——(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以作善降祥为受用,以乐天知命为依归。——(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见人不是,诸恶之根;见己不是,万善之门。——(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谈人之善,泽于膏沐;暴人之恶,痛于戈矛。——(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孝莫辞劳,转眼便善体黎庶情,此谓民之父母。——(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喜闻人过,不若喜闻己过;乐道己善,何如乐道人善?——(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势可为恶而不为,即是善;力可行善而不行,即是恶。——(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善为至宝,一生用之不尽;心作良田,百世耕之有余。——(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为恶畏人知,恶中尚有转念;为善欲人知,善处即是恶根。——(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终日说善言,不如做好一件;终身行善事,须防错了一桩。——(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古之学者得一善言,附于其身;今之学者得一善言,务以悦人。——(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毋毁众人之名,以成一己之善;毋没天下之理,以护一己之过。——(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乐莫乐于好善,苦莫苦于多贪;长莫长于博识,短莫短于自恃。——(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听其言必观其行,是取人之道;师其言不问其行,是取善之方。——(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谦恭善下之人,吾师以亲师友;博学强识之人,吾师以广见闻。——(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惠我者小恩,携我为善者大恩;害我者小仇,引我为不善者大仇。——(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悯济人穷,虽分文升合,亦是福田;乐与人善,即只字片语,皆为良药。——(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为一善而此心快惬,不必自言,而乡党称誉之,君子敬礼之,身后传诵之。——(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行善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行恶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消,日有所损。——(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为善如负重登山,志虽已确而力犹恐不及;为恶如乘骏走坡,鞭虽不加而足不禁其前。——(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定其心,应天下之变。——(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慕人善者,勿问其所以善,恐拟议之念生,而效法之念微矣;济人穷者,勿问其所以穷,恐憎恶之心生,而恻隐之心泯矣。——(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使为善而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子孙羞之,宗族乡党贱恶之,如此而不为善可也;为善则父母爱之,兄弟悦之,子孙荣之,宗族乡党敬信之,何苦而不为善。——(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勿毁众人之名,以成一己之善;勿役天下之理,以护一己之过。——(清)陈宏谋《训俗遗规》

、从善如缘无枝之木,才住脚便下坠。 ——(清)林则徐

、天地间,万事万物,惟善可以养性,惟善可以延寿命,避夭折。—(清)石成金《传家宝》

、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必读书。——(清)周希陶

、黄金非宝书为宝,万事皆空善不空——马英九祖训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