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克尔的婚姻经济学名言
时间:2022-04-09 16:04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来谈经济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贝克尔的婚姻经济学名言
1.贝克尔对经济学的看法与观点
加里・S・贝克尔(Gary 经济学家贝克尔Stanley Becker),男,1930年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波茨维尔。1951年,贝克尔在普林斯大学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53年在芝加哥大学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55年获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歧视经济学》在当时是一篇富有首创性的重要经济学论著。但由于他的论题(对歧视的经济分析)和研究方法(试图计量“非货币”因素对市场运行的影响)太出格了,以至于过了两年((1957年)芝加哥大学出版社才发表了他的博士论文。为此,贝克尔被迫“流亡”哥伦比亚大学,直到1969年才返回芝加哥大学,并从此一直任教于芝加哥大学,现任经济系主任。贝克尔是佩尔学会成员,是国家教育科学院的奠基人,曾在美国全国经济研究局和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还担任过1974年美国经济学会副会长。贝克尔曾于1967年荣获美国经济学会颁发的克拉克奖。
贝克尔与199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都是芝加哥大学的教授,但科斯的科研成果主要是论文,而贝克尔则是多产的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他著述颇丰,主要论著有:《歧视经济学》(1957年初版,1971年再版),《生育力的经济分析》(1960年出版),《人力资本》(1964年初版,1975年再版),《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1976年出版),《家庭论》1981年出版)。在这些论著中,《生育率的经济分析》是当代西方人口经济学的创始之作;《人力资本》是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的经典,是席卷60年代经济学界的“经济思想上的人力投资革命”的起点;《家庭论》1981年在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时被该社称为是贝克尔有关家庭问题的一本划时代的著作,是微观人口经济学的代表作。因而,这三部著作被西方经济学者称为“经典性”论著,具有深远的影响。此外,西方经济学者把贝克尔的时间经济学和新的消费论称为“贝克尔革命”。
贝克尔把经济理论扩展到对人类行为的研究,获得巨大成就而荣膺诺贝尔经济学奖。他是现代西方经济学方面最富有独创思维的人之一,他常常把普通观察到的明显不相关的现象同某一些原理的作用相联系,从而开拓经济分析的新视野。贝克尔开辟了一个以前只是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关心的研究领域,他在扩展经济学的疆界方面所做的一切是其他经济学家所不及的,是新学术领域的开拓者。也正是如此,沙克尔顿奖贝克尔称为“作为帝国创建者的经济学家”贝克尔善于把经济理论运用于对人类行为的研究,把经济理论运用到过去同市场力量没有联系的领域,如社会学、政治学、人口统计学、犯罪学和生物学等。他在研究人类行为时,总是力图用经济学的方法和观点去揭示其经济动因,在分析影响人类行为的各种因素时,始终把经济因素放在重要地位。在运用经济理论分析人类行为方面,贝克尔是一个成功的先驱者。
早在20世纪的70年代,贝克尔就跻身于现代美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行列。贝克尔是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是芝加哥学派的重要成员。他的学术思想与弗兰克・奈特一脉相承,与同时代的芝加哥学派的M.弗里德曼、H.刘易斯、T.舒尔茨和G.斯蒂格勒等有许多共同之处。像这些人一样,他信奉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主张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反对国有干预经济生产,力主以微观经济理论作为科学的基础,建立经济科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他主张把宏观经济理论与微观经济理论结合起来,把整个经济学建立在自由放任主义和市场均衡的方法论的基础之上。像奈特和舒尔茨一样,他坚持资本概念的普遍性;像弗里德曼一样,他否定有效理论应是对现象的直观描述这样一种必要性,而认为理论只能得出有用的“预测”就是可行的;像斯蒂格勒一样,他强调劳动市场上信息和搜寻活动的作用;像大多数芝加哥经济学家一样,他对政府的智能持怀疑态度。最后应该指出的是,贝克尔的学术思想和理论观点,不只是浓缩了“芝加哥传统”,与其同行相比,他不仅更多地地汲取了这些观念,而且开拓了新的应用范围,从而使他获得了“理论创新者”的美名。
2.婚姻是一次利益最大化的理性选择吗
我同意这个观点:美满的婚姻就是男女以最少的投入.得到了最大效益(利益)的机制. 尽管有人在说.结婚要化费几万.几百万。
要什么车子.房子.票子。但是他们得到的是什么呢?幸福!快乐!人与人之间的最大理解.信任.与宽容,也是最忠诚热心的帮助.照顾。
而且还是"生产"和最低"成本"生育出子子孙孙。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啊!这不是比选择干什么样的工作(事情)都要取得的最大的利益(获得)之模式吗? 专家们有他们的科学论据.我们没有这方面的理论.俚是.我们从现实中的鉴别与比较中也是这么回事呀!比如我们问男人你到底是化了多少钱.投入了多少资本.她(妻子)这样一个生灵灵的女孩子给了你.为你服务。
..因为我是女人所以为女人说一说; 好了.这是一个理论问题.我就这样说了一说.供你参考!。
3.经济学名言
亚当·斯密之“看不见的手”(invisible hand)出自其名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起因的研究》(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简称《国富论》,The Wealth Nations)当中的第四篇“两种政治经济学体系”中的第二章。
原话是“他所追求的是个人的利益,而在这一点上就像在其他许多地方一样,却被一只看不见的手牵着去促进一个他全然无意追求的目的。”意思是说当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时,实际上是在促进社会的利益。
现在常用“看不见的手”来形容市场调节机制。但斯密的理论也有其时代的局限性,比如说他没有意识到市场调节也会产生垄断,没有预见到经济危机等。
4.求经济学里面的名言名句
骑士时代已经过去;随之而来的是智者、经济学家和计算机天才的世界---埃德蒙-伯克;
成本所记录的不过是竞争的吸引力而已--弗兰克-奈特;《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
所有垄断利润最大的好处是能有一个平静的生活--J.R.希克斯
土地是一宗好投资,因为人们再也不可能将它多增长一点--威尔-罗杰斯
我们赖以生存的经济社会之所以会存在突出的的问题,一方面是由于不能提供充分就业,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武断而又不公平的财富和收入的分配--凯恩斯 《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
“来谈经济”粉丝数以万计!《五分钟经济学104》
《五分钟经济学》,是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寇宗来教授推出的经济学系列作品,旨在用通俗的语言、丰富的案例,阐释经济学的思维逻辑和分析方法。
提要
本次推文祝贺、纪念并感恩本公号,即“来谈经济”粉丝数以万计!
感谢每一位师长、同学、群友、“粉丝”的大力支持,感谢你们的点赞,感谢你们的打赏,感谢你们的留言,更感谢你们的转发。
正是因为你们的大力支持,本公号粉丝才开始数以万计。
忙里偷闲写这篇推文,主要是祝贺、纪念并感恩本公号“来谈经济”(FININD)在昨天,即2019年9月15号,实现了一个阶段性的“小目标”:“粉丝数”正式破万。
对影视明星和许多互联网大咖来说,一万粉丝简直就是不足挂齿的小儿科,但于我而言,在互联网流量获取日益困难的今天,仅凭一己之力写、编,仅凭不断叨扰自己参与的各个微信群以及微信好友的口碑转发而实现这个目标,却是颇为不易的。
所以,谨以此文不但为自己鼓劲加油,更是感恩致谢众多师长、同学、群友、“粉丝”的大力支持!正是因为有了大家的支持,我现在才可以终于理直气壮地说,本号粉丝数以万计啦!:)
最近全国上下都在进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活动。我猜想,对于这样一个活动,每个人一定会有自己的理解。但从本号倡导的“知行合一”经济学的角度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为大海泛舟者构筑一个牢固的“精神之锚”,不至于因为人性的懒惰而随波逐流,也不至于被突如其来的惊涛骇浪吓得不知所措。
诚如本公号早前的文章《多巴胺与非理性决策》所介绍的,这种“精神之锚”就是每个有初心发愿者应该一以贯之的“参考点”。是故,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为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本微信公众号,即“来谈经济”真正开始于2018年1月24号,初心是“旨在用通俗的语言、丰富的案例,阐释经济学思维逻辑和分析方法”。之所以如此,乃是受到2014年诺奖获得者让·梯若尔教授的精神感召,而具体的缘起则是看了“梯神”的一本书,即《公共利益经济学》(Economics for common good)。
凡是了解一些经济学的人,应该对在经济学领域纵横捭阖、跨界自如的“梯神”不会陌生,一个有着婴童般笑容的“纯粹”的经济学大师。和许多法国著名经济学家一样,“梯神”是polytech出身,数学非常好,用数学工具刻画和分析各种经济现象,用数学公式表达各种深邃的经济学洞见,是他极其擅长也让常人难以望其项背的事情。
但在《公共利益经济学》这本书里,“梯神”既没有“跨界”开创某个新的经济理论,也没有用到一个数学公式,他所做的,只是用通俗的日常语言来阐释他自己或其他人的一些既有研究成果,以及他对诸如数字经济时代各种机遇和风险的看法。
酷爱学术探索的“梯神”,为何愿意花大量时间在这种并不推进“学术前沿”进而是绝大多数经济学家不愿参与的普及工作上?对此,他自己给出的解释是作为一名“公共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
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认为,通过《公共利益经济学》这本书,“梯神”虽然没有在理论研究上进行跨界,但却在“公共知识分子”的使命上进行了更大的跨界。
他在书中多次强调这样一个观点:经济学家不能光做严肃的学术研究,还要普及好的经济学知识。以我在法国生活的切身体验,信奉“自由,平等,博爱”的法国民众,有很大的热情追求各种“免费”的社会福利,通过持续不断的罢工来抵制各种旨在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的任何市场化改革措施。我猜想,作为法国人的“梯神”对此应该有更加深刻的体会和无奈,“所有的政策都是我们应该得的,因为有什么样的民众,就有什么样的政策”。
与其他社会科学相比,经济学之所以独树一帜而成为唯一拥有诺奖的社会科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经济学强调从“理性”角度去分析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并借助于借助数学工具构建了一整套逻辑严密的分析框架。
正因为强调经济理性,或者说是因为过度强调经济理性,经济学往往会给出一些冷冰冰的、基于逻辑铁律(tyranny of logic)而“不问道德”的真知灼见。
但也正因为使用数学工具,或者说是因为过度使用数学工具,经济学家为自己构建了很高的进入壁垒,很多时候会为追求逻辑的严谨性而“将数学之美当成真理”(take mathematical beauty as truth),并成为普通大众难以理解的自嗨学科。
或许正是看到了经济学数学化带来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发展困境,“梯神”才抛开他的数学神技,用老百姓看得懂的日常语言来阐释深邃的经济理性。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梯神”的境界我辈无法企及,但这并不妨碍心向往之的精神追求。正是基于这种精神追求,我决定开设“来谈经济”公众号,“旨在用通俗的语言、丰富的案例,阐释经济学思维逻辑和分析方法”,为经济学在中国的普及尽绵薄之力。
奇妙的是,一旦有了这样的立志作为“参考点”,一篇篇地、耗时耗力地写这些并不会对自己学术简历添光增彩的公号文章,就成为一种“累并快乐着的事情”,我觉得我自己并没有浪费生命,因为普及经济学是在“做对的事情”,而将亲力亲为写好每一篇文章,则是“将事情做对”。基于这样的理解,我将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的相关观点总结为“激情是道,理性为径”,并将其作为“来谈经济”公众号的个性标签。
更加奇妙也出乎意料的是,写公号文章的创作过程让我自认为对经济学的理解有了很大的提高。简言之,我越来越觉得不应该将经济学等价为或者局限于里昂·罗宾斯所总结的机械性的“约束最优化”,同时经济学也不应止步于或者满足于事后的经济解释。
因为对于任何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决策者,真正最有意义的经济问题是如何确定自己要追求的目标,以及如何看待自己所面临的约束。这些问题是开放性的,是充满企业界精神(entrepreneurship)的,因而也往往是数学工具难以甚至于无法刻画的。
如果将经济学理解为一个定价理论,那么,贝克尔以来的“经济学帝国主义”(economic imperialism)强调了“凡事皆可定价”,其分析范围不但包括了传统的经济现象,也包括了家庭、婚姻、宗教、身份、歧视、选举、拖延症、过度自信、意识形态、国家能力,等等等等,似乎是只有人们想不到的,却没有经济学家不敢分析的。
但审视现在居于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人们却会遗憾地发现,受制于数学工具的局限性,它没法对企业家精神做出分析,因而也就基本上没有什么像样的关于企业家精神的经济理论。
如前所述,作为现实中人,我们无时不面临如何确定目标、如何看待约束的问题,而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所面临的决策问题不是有明确目标和明确约束的约束最优化问题,而是不确定性的决策问题,即我们必须在不知道不知道什么的情况下做出一些选择。
一旦我们不知道我们不知道什么,信念就是极其重要的,即前面所谓的“激情是道”,因为这决定了我们在多大程度上能够经得起随机事件的冲击,在多大程度上会“不忘初心”,为了原先设定的目标而去积极拓展以放松约束。
比如说,假设一个人觉得大数据研究很重要,但一看自己的工具箱,却找不到变编程技能,则在简单的约束最优化范式下,大数据研究就是不可行的。然而,对于一个具有“学术企业家精神”的人来说,一旦他认准了这个目标,觉得这个问题足够重要,并觉得自己具有研究这个问题所对应的潜在能力,他就会花费足够的时间去学习编程,即通过能力积累来放松自己的决策约束。
不过,这里需要附带说明的是,判断自己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也是需要企业家精神的。所以,苏格拉底有句名言:“认识你自己”(know yourself)!
如果新古典理论下的理性人只是对风险(risk),即你知道你不知道什么的事情进行了定价,那么,企业家的功能,则是对于不确定性,即你不知道你不知道什么的事情进行定价。
我相信,每个人都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具有一定程度的企业家精神的,因为自从我们的祖先走出非洲大陆,他们每一次迁移,都是一次拿着生命冒险的历程,不知道前面到底机会还是灾难;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能够延续至今,我们每个人都拥有通过冒险获取超额收益的基因!
写公众号当然不会面临生存还是毁灭的选择,但每一次主题的选择,以及写出来的效果,却是无法预知,或者至少无法完全预知的。一路走来,这其中的心路历程实际上是非常有趣的,既有文思泉涌的酣畅,也有江郎才尽的苦闷,既有粉丝猛涨的喜悦,也有无意掉粉的沮丧。正是在这个心态起伏的过程中,我突然对行为经济学的参考点效应有了前所未有的、豁然开朗的理解。
由于大脑处理能力的有限,我们人类在演化过程中形成了基于参考点而简化分析的大拇指规则(rule of thumb)或者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究其本质而言,选择参考点,就是选定我们的决策之锚,而不同参考点之间的转换,则牵涉到决策精度和决策尺度之间的权衡。参考点由高到低是以尺度换精度,而参考点由低到高,则是以精度换尺度。
做对的事情,代表的是决策格局,是战略,是方向,是领导力,要求我们选择大尺度参考点;把事情做对,代表的决策精度,是管理,是战术,是执行力,要求我们选择小尺度参考点。
所谓厉害的人,就是可以针对具体的情景选择合适的参考点,能够大尺度参考点和小尺度参考点之间恰如其分地“自由切换”:在选择大尺度参考点确定格局时,仍然不忘小尺度参考点以“粗中有细”,制定最合适的战术;而选择小尺度参考点确定战术时,仍然不忘大尺度参考点以“保持格局”,不会陷入“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狭隘。
长久以来,我一直有着“述而不作”的毛病,许多一闪而过的灵感,也就真的一闪而过了。而写公众号普及经济学这样一个初心发愿,相当于一个可置信的自我承诺,不但让我抽取点滴时间,将众多本来会一闪而过的灵感变成文字如实地记录下来,而且在讲灵感转化为文字的过程中,又会加深我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让许多所谓的灵感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现实生活和突如其来的灵感都是无法预知的,因而分析现实生活和记录灵感的文字也必然是无法预知的。很多人可能都知道《阿甘正传》,里面有句话充满了哲理:人生就像巧克力,我们永远不知道下一块是什么口味。与之类似,一旦开始写公众号,即便你写了这一期,你也永远不知道下一期会写什么!
有时候,当我回看以前写的公众号文章,我非常确信,有些文章,即便给我再多的时间,我也不可能再将其完全复制出来。我希望,这里的每一篇文章,对读者,也对我自己,都是一颗虽然好吃但风味不可预知的理性巧克力。
作为本文的结尾,再次感谢每一位师长、同学、群友、“粉丝”的大力支持,感谢你们的点赞,感谢你们的打赏,感谢你们的留言,更感谢你们的转发。正是因为你们的大力支持,本公号的粉丝开始数以万计。
或许有人会认为,写公号对我来说是不务正业,这于我无损,因为我自觉我在做对的事情;或许也有人认为,写公号于我是追求成为网红,这我欣然接受,因为不成网红何来普及!
所以,如果您觉得本号的文章有趣有料有理,除了点赞打赏,除了看文中的插播广告,更希望您能随时转发。分享是互联网的时代精神,遇到好的文字,随手转发分享,可谓是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
题外:作为纪念,本次推送将过往的103期《五分钟经济学》,以及共10期的《来话西游之权利的游戏》,以及只写了2期以待后续的《论语义贯》,以及其他一些文章,一并链接如下。非常抱歉的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在几乎每篇文章都中您一定会发现我早就发现的一些错别字,但限于微信公号的制度,这些错字木已成舟,无法更改,只希望这种“原汁原味”并不影响您的阅读。有些读者批评我说,你的许多《五分钟经济学》文章阅读量严重超时,我对此深表歉意,但写的时候,兴之所至,或者为了讲事情说明白,却又不得已而为之;不过,我们老祖宗倒是给我做了解脱,就像是三令五申一样,权当这里的“五分钟”是N分钟的虚指吧。此外,我将所有文章中自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者反映了我的比较新颖的浅见的,加粗以示区别,仅供参考。
相关文章:
- 上一篇:教学感悟名言
- 下一篇:关于待人友善的名言(有关待人友善的名人名句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