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红军的名言

时间:2022-04-11 01:34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河北卫生健康 | 评论: 次 | 点击:

关于红军的名言

1. 描写长征的名句

描写红军长征的诗句,关于长征的句子 泸定桥横铁索寒,战士悲歌英魂烈。

征程激荡过半百,永记当年创业艰。 ——王东保 1985年5月29日 一水扼津喉,桥横铁索寒。

飞师夺险隘,更上万重山。 ——何郝炬 1985年5月 弹雨枪林马不前,一桥飞渡箭难弦。

身肩民族存亡贵,写得光辉历史篇。 ——冯建吴 河水南流,任澎湃波涛,难阻当年红军,奋勇前进,创造光辉纪录,完成长征,奠下胜利基础; 旌旗西指,看神勇大军,全扫康藏残敌,努力建设,力求民族幸福,实行团结,组织友爱家庭。

——廖志高 1951年4月长 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泊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 1962年4月20日 万里长征犹忆泸关险 三军远戍严防帝国侵 ——朱德 1951年 飞身可夺天堑 健步定攀高峰 ——胡耀邦 1985年9月20日 安顺急抢渡,大渡勇夺桥。 两军夹江上,泸定决分晓。

——聂荣臻 1979年10月13日 无边风雨夜,天堑大渡横。 火把照征途,飞兵夺泸定。

——杨成武 1980年2月16日 旧貌换新颜 ——杨成武 1985年5月29日 浪淘沙 重过泸定桥 铁索飞云空,浪涛汹汹,泸定桥横高峡中。 西去平叛驱车急,往事潮涌。

当年抢英雄,敌军重重,红军冒死建奇功。 而今又踏长征路,山河峥嵘。

——张爱萍 1979年春 那管寒烟照柳条,歼仇灭敌怒火烧。 红军遗迹今犹在,莫忘英雄夺险桥。

——魏传统 1979年 泸定深峡战敌顽,铁索强渡红旗传。 壮士悲歌垂千古,新桥落成万世欢。

——叶介吾 1979年忆秦娥 ·娄山关 毛泽东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清平乐·六盘山 毛泽东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江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往苍龙? 十六字另三首 毛泽东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山,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万马战犹酣。山,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红军东征诗(一九三六年) 一红旗高举映飘飘, 杀敌歌声入九霄。

欲问赤麾何所指, 东征抗日斩龟蛟。 二大军日日向东行, 直指黄河问渡津。

为避敌机免暴露, 黄昏奔路月轮亲。 三沿路经过尽苏区, 柴米油盐有应支。

打扫房庭烧热炕, 问寒问暖抚戎衣。 四北上红军阳月来, 新正又向渡头开。

雄师抗日抚民愿, 还我河山扫劫灰。 1.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特有的魅力使它就像一部最完美的神话,突破时代和国界,在世界上广为传扬。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一部史无前例、雄伟壮丽的史诗。 2.红军长征途中那惊天地、泣鬼神、震山河、撼心灵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壮举,那一幕幕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历史画面,仿佛就在眼前!那隆隆的炮声、震天的呐喊、成为激人奋进的咚咚战鼓!长征中那无数革命烈士,和无数动人的事件折射出来的长征精神,留给了人们工作和学习以无穷的力量,成为一代又一代人成长进步中的催化剂。

3.长征精神是中国的,都不约而同地把他们的焦点对准了红军的精神,那种英勇顽强、一往无前的精神。正如索尔兹伯里所说:“长征将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永远流传于世。

阅读长征的故事将使人们再次认识到,人类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 4.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特有的魅力使它就像一部最完美的神话,突破时代和国界,在世界上广为传扬。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一部史无前例、雄伟壮丽的史诗。“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5.一次次的绝地逢生,一次次的转危为安,当4支红色大军在70年前的那个十月胜利会师的时候,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这些红色战士,不仅谱就了长征这样举世罕见的伟大史诗,而且铸就了无与伦比的精神丰碑. 6.这,就是长征精神——就是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7.一边是国民党重兵的围追堵截,一边是恶劣到极点的自然环境和匮乏的物资供应,红军之所以能在连基本的生存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坚持行军和战斗,直至取得最后胜利,靠的就是这种精神.。

2. 谁知道红军长征的名言

湘江战役

——长征中最惨烈的一仗

1934年11月中旬,突围的中央红军跨越敌军的三道封锁线,进入湘南的嘉禾、兰山、临武地区。这时,蒋介石真正搞清了红军战略转移的目的地。他任命湘军头目何健为“追剿军”总司令,调动湘军和桂军,在零陵至兴安之间近300里的湘江两岸配置重兵,构筑碉堡,设置了第四道封锁线。蒋介石则亲率国民党中央军周浑元部及部分湘军在后面追击。此时的蒋介石踌躇满志,得意洋洋,以为定能将红军全歼于湘江、潇水之间了。

11月20日,白崇禧见红军的一支部队占领了湘南的江华,又向广西恭城奔来,白崇禧同粤军和湘军一样,不愿同红军硬打而消耗实力,以防红军进入本省或被蒋介石吞掉,就借口兵力不够及防止红军南进广西,在11月21日忽然从兴安、全州、灌阳撤兵,使湘桂军阀联合防守的湘江防线出现了一个缺口。何键为求自保,也不尽快派兵南移接防,致使这130里防线无兵防守达7天之久。

顺利通过第四道封锁线的机会到来了。可惜,红军未能抓住这一良机。

11月25日,中革军委才下达抢渡湘江的命令。红1军团先头部队于11月27日赶到界首,未经战斗就占领了这一渡口,很快控制了界首以北60华里的湘江两岸。这时军委纵队也到达了离渡口不到80公里的灌阳以北的桂岩地区。

剩下的问题就是争取时间。十万火急的命令一道接一道。遗感的是,中央军委纵队就是加快不了行军的速度。11月26日,走了8公里;27日,只走了6公里;28日,走了28公里;29日,走了32公里。足足4天,才走到湘江岸边。最高三人团是想将中央苏区整个地搬到湘西去。临突围前,雇了几千名挑夫,绑了三千多副挑子,兵工厂拆迁一空,工厂都卸走机器,凡是能够搬走的值钱的东西都装在骡子和驴子的背上带走,组成了庞大的启方运输队。需要七、八个人抬的石印机,需要十几个人抬的大炮底盘,也舍不得丢下。在山间羊肠小道上行走,这样的队伍怎么能加快行军速度呢?

11月29日,湘军和桂军蜂拥而来,敌人向正在渡江的红军发起了进攻。两岸的红军战士,为掩护党中央安全过江,与优势的敌军展开了殊死决战。红军的阻击阵地上,炮弹和重磅炸弹的爆炸声不绝于耳,许多来不及构筑工事的战士们被震昏了,耳鼻出血。装备单一的红军要用血肉之躯抵挡敌人飞机和重炮的狂轰滥炸,战斗的残酷可想而知。但“保卫中央纵队安全渡江”的口号仍响彻在阵地上空。

12月1日,战斗达到了白热化程度,敌人对我发动了全线进攻,企图夺回渡口,歼我于半渡中。这是生死存亡的一战,是意志的较量。狭路相逢勇者胜。红军将士硬是用刺刀、手榴弹打垮了敌军整连、整营的一次次进攻,湘江两岸洒下了无数红军将士的鲜血,渡口始终牢牢地掌握在红军手中。至当日17时,中央机关和红军大部队终于拼死渡过了湘江。

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我军与优势之敌苦战,终于撕开了敌重兵设防的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红军虽然突破了第四道封锁线,但付出了巨大的代价。5军团和在长征前夕成立的少共国际师损失过半,8军团损失更为惨重,34师被敌人重重包围,全体指战员浴血奋战,直到弹尽粮绝,绝大部分同志壮烈牺牲。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和军委两纵队,已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

湘江一战,是红军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惨败。血的事实,宣告了“左”倾教条主义军事路线的彻底破产,使广大红军指战员对王明路线的怀疑、不满以及积极要求改变领导的情绪,达到了顶点。

3. 关于长征的名言警句急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转发收藏!100句名言回顾党史100年

来源:人民日报微博

认真回顾走过的路,不能忘记来时的路,继续走好前行的路。建党百年,初心不变。中国共产党100周年,100句名言,重温峥嵘岁月↓↓

转发收藏!100句名言回顾党史100年转发收藏!100句名言回顾党史100年转发收藏!100句名言回顾党史100年转发收藏!100句名言回顾党史100年转发收藏!100句名言回顾党史100年转发收藏!100句名言回顾党史100年转发收藏!100句名言回顾党史100年转发收藏!100句名言回顾党史100年转发收藏!100句名言回顾党史100年转发收藏!100句名言回顾党史100年

编辑:康小北

热文推荐

红色冀忆 医心向党 | 石家庄市第五医院:与共和国同龄 石家庄解放后首家公立医院

红色冀忆 医心向党 | 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从红军中走来,在抗战中诞生成长

河北卫生健康

权威 及时 深度 新知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