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的名言

时间:2022-04-11 04:31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邱哥有故事有想法 | 评论: 次 | 点击:

赵括的名言

1. 赵括纸上谈兵中的好词好句好段

纸上谈兵纸上谈兵: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成语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括因战败而断送40余万将士性命和赵国前途而成为千古笑柄,其事迹成为成语纸上谈兵。

故事概况相传赵国有一位差不多与廉颇齐名的上将军赵奢,多次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赵奢有1个儿子赵括,也读了许多兵书。

他除了读书,还喜欢在家里向客人演讲兵法。赵括谈起用兵的道理来,头头是道,所以宾客们都赞扬赵括精通兵法,称赞他真是1个将门虎子。

不知天高地厚小家伙,真的以为自己非常了不起,自认为天下第一。连他爸爸也不在他眼里。

当时不少人都夸奖他,可是赵奢却不以为然。他告诫儿子要多务实际,赵括的妈妈问赵奢为什么,赵奢说:战争是关系到国家命运的大事,必须以极其严肃诓谨慎的态度去对待,而赵括却把它看得很轻率,这就一定要坏事。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占领了野王(今河南沁阳),截断了上党郡(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和韩都的联系。上党的韩军将领不愿意投降秦国,派使者带着地图把上党献给赵国,于是赵孝成王派军队接收了上党。

两年后,秦国派王龁把上党团团包围。赵孝成王连忙派廉颇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去救上党。

于是,廉颇带大军驻守长平,秦国也派大军向长平进攻。战场经验丰富的老将军廉颇,根据敌我形势,在长平调兵布阵,准备与秦军打一场持久战。

任凭秦兵挑衅,廉颇只是坚守阵地。这一下使秦军犯了难,因为秦军后方的补给线长,运输困难,难以持久。

两军对峙,时间长达三年之久,秦军已经慢慢地显出了疲态,前线的指挥官眼见即将不支,只好如实向秦王汇报。秦昭襄王请范雎出主意。

范雎说:“要打败赵国,必须先叫赵国把廉颇调回去。”于是,秦昭襄王派间谍携带千金贿赂赵国的权臣,并散布谎言说:“赵将唯马服君最良,其子赵括勇过其父,若使为将,诚不可挡。

廉颇老而怯,屡战俱败,为秦兵所逼,不日将降秦矣!”意思是说:廉颇已经老了,根本不中用了,他哪里还敢与秦兵打仗?因此只会死守,不会进攻!他软弱无能,所以打了三年,还没有打退秦兵。赵国如果要打败秦兵,除非是启用后起之秀赵括。

这时赵惠文王已死,赵孝成王即位,赵孝成王对廉颇的坚守政策早已不满,又听信了谎言,于是撤换廉颇,让赵括接替了廉颇职位。这时赵奢已死,其夫人请求赵王不要派她的儿子去长平。

理由是其丈夫生前嘱咐,说儿子只会吹牛,没有实际经验,把用兵打仗看得像小孩子玩耍一样。而且当他一谈起兵法,就马上目空一切,好像四海之内,只有他1个人会打仗。

这种人不带兵倒也罢了,一旦带兵,一定要打败仗。赵王不信,赵母只好请求赵王,如果将来儿子打了败仗,请不要罪及家族。

公元前260年,赵括统率20万大军,来到长平,廉颇只好交出兵符,自个儿回家。赵括总共率领四十万大军,他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针。

他下达命令:如果秦兵再来进犯,一定要迎头痛击。如果敌人被打败,一定要马上乘胜追击,非杀得他们片甲不留不可。

范雎得到赵括替换廉颇的消息后,知道自己的反间计成功,于是秘密派白起为上将军,去指挥秦军。然而,赵括只知纸上谈兵,不会临阵应变,那边白起故意打了几阵败仗。

赵括不知是计,拼命追赶。白起把赵军引到预先埋伏好的地区,派出精兵二万五千人,切断赵军的后路;另派五千骑兵,直冲赵军大营,把四十万赵军切成两段。

赵括这才知道秦军的厉害,只好筑起营垒坚守,等待救兵。秦国又发兵把赵国救兵和运粮的道路切断了。

守了四十多天,兵士都叫苦连天,无心作战。赵括带兵想冲出重围,可内无粮草,外无救兵,谈何容易。

最后,秦军万箭齐发,把赵括射死了。赵军听到主将被杀,也纷纷扔了武器投降,四十万赵军全部覆没。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长平之战”。这段历史后来产生了成语“纸上谈兵。”

“兵”指战争、军事。“纸上谈兵”指仅在纸面上、口头上空谈军事,实际并不懂的人。

用它来讽刺那种喜好空谈、不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或者比喻只是空谈、不能成为现实的情形。人物简介赵括(?-前260年),嬴姓,赵氏,名括。

战国时期赵国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熟读兵书,但缺乏战场经验,不懂得灵活应变。

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赵国中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老将廉颇。赵括一反廉颇的策略,改守为攻,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主动全线出击,向秦军发起进攻。

秦将白起分兵两路:一路佯败,把赵军吸引到秦军壁垒周围;一路切断赵军后路,实行反包围,使赵军粮[]道断绝,困于长平。最后,赵军四十六日不得食,分四路突围五次不成,赵括亲自率勇士突围,英勇杀敌,被秦军射杀而死,四十余万赵兵尽降,后被秦军坑杀。

篇二 : 千古冤将赵括:赵括真的只会“纸上谈兵”吗?秦赵两国战前综合实力对比秦赵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的关键战役,秦国的武安君白起因此威名大振,而赵国的赵括却留下了“纸上谈兵”的千古笑柄。成王败寇是历史铁律,作为失败者的赵括背负骂名无可厚非,可历史非身处其中不能感同身受,赵括其实并不是不堪大用的。

2. "纸上谈兵的赵括"古文一篇外加翻译~~急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

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谈论兵事,认为天下没有比得上他的。曾经和他的父亲赵奢谈论兵事,赵奢都难不倒他,但是并不称赞他。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曰∶“打仗,是生死攸关的地方,而赵括太轻率的讨论它了。如果赵王不让他当将军就罢了,如果一定要让他当将军,打败赵军的人一定是赵括自己。”

赵括代替了廉颇以后,全部变更了军法,轻率的任用军官。秦国的将军白起听说以后,指挥奇兵,假装打败撤退,而断绝赵军的粮道,把赵军一分为二,赵军士气不能统一。被困四十多天,赵军非常饥饿,赵括亲自指挥精兵博战,秦军用箭射死了赵括。

赵括的军队大败,数十万赵军投降了秦国,秦国全部将它们活埋了。

赵括的名言

赵括身上最优秀的品质

一,有勇气担起重任 。事实上不是赵括 闲来无事到朝堂上跟赵王和满朝文武百官说我来打这一仗!而是赵王和大臣们达成一致意见,找他来打这一仗!这一仗要求的是攻击攻击再进攻!以攻代守!说来也是无奈。赵国兵马钱粮马上就要没了!秦国还在源源不断在前线运!赵国非战不可!否则也不会换了廉颇!秦军战力之恐怖,好杀!七国早已胆寒!此出战凶险程度早可知。赵括接下这个烫手烙铁!他应该是心情沉重的,压力山大大的!其中酸辣咸鲜麻甜,各种滋味都品尝了变!哪会传说中那样趾高气扬!得意忘形!

赵括身上最优秀的品质

影视剧中做战前总动员的赵括

二,没有轻易放弃战斗!尽到一个军人的全部责任担当!当中了白起的包围,并且得知是白起统领秦军后,赵括没有吓破胆乱了方寸。而是稳下阵营,稳定军心!等待援军。和大小将领商寻突围策略。这中间更是亲自领军四处寻找突围口,直到被乱射死!这在影视剧《大秦帝国》中演得比较真实客观。符合逻辑!这中间应该给秦军以巨大的杀伤!若非如此,战国第一老狐狸,第一屠杀王白起早在第一时间就消灭这25万到30万赵军了。而不是围困45天后赵军饿得没有战斗力后全部坑杀!这一战赵及赵军上下将士都尽到了做为一个军人的本分!战斗到底!应验那一句燕赵自古多悲歌慷慨之士的名言!

赵括身上最优秀的品质

中箭倒在冲锋路上的赵括

军人的本分!这是我从长平之战赵括的身上看到的最光辉闪亮的地方!

什么是军人本分?那就是军人的胆气!就是战斗!敢于和比自己强的敌人拼杀战斗!在绝境之中也不放弃战斗!敢于亮剑!即使我战死,你起码也得掉一条胳膊!没剑也不要忘了自己还有拳头和牙齿!更何况自己还有一口不错的宝剑呢!剑都不亮不拼就投降,还不如用那剑抹脖子得了!

赵括身上最优秀的品质

从史料的分细推理来看,赵括的一拼,应该让秦军也死伤有30万!算起来是两败俱伤的局面!这是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和超级无敌名将白起,最惨重的一次胜利!长平之战后,秦国也没有能力多六国发动大规模的战争了!直到二十年后秦王嬴政发动灭六国之战这,秦国才恢复元气!这就是一直被史书和传说所误解的赵括!

赵括战败了,该为失败负责!但也应该给与足够的尊敬!古人多以成败论英雄!但我们现代人应有自己的分析自己的思考!应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r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