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言得到的启示

时间:2022-04-11 08:26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书海夜航 | 评论: 次 | 点击:

名言得到的启示

1. 由名言得到的启示作文

“失败乃成功之母。”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句名言。人生就象一张多姿多彩的图画,成功和失败都是必不可少点缀。有人说:成功是鲜明的,失败是灰暗的。也有人说:成功是美丽的,失败是丑陋的。可我并不那么觉得。我认为,有失败,才有成功。

我听说过爱迪生的一个故事。一天,老师让每个同学做一张小板凳。当老师看到爱迪生交上来的那个小板凳的时候,问他:“这个世界上还有比这个更差的小板凳吗?”爱迪生老实地回答:“有。”说着把他做的前两个板凳拿出来。最后,爱迪生成了世界上很伟大的发明家。这也说明失败是成功的踮脚石,它可以为成功积累经验,激励我们向前进 我也有过失败的经历。那是去年的暑假,太阳火辣辣地照射着大地,知了不停地叫着。外面有许多小孩子在外面买冰棍吃,而我,却在家里做着暑假作业中的数学题。闷热的天气让我汗流浃背,又遇到了“拦路虎”。我左思右想,都不对,思路对不上。再打电话问同学,他们都做好了,就是不肯告诉我。我已经热得不行了,头上直冒汗,连风扇也吹不凉。我双手一摊,不写了。可我那不服输的拽脾气又上来了:为什么别人可以我就不可以?我一定也可以!想着,立即拿出草稿纸,“刷刷”地算起来。“对了!”终于把那道题解开了。突然感到不那么热了失败是土壤,成功是种子;失败是阶梯,成功是顶峰.没有失败激励你的意志,就没有成功光临你理想的世界;没有失败奋发你的斗志,就没有成功为你的未来添彩。

这就是我最喜欢的一句名言:失败乃成功之母。我把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提醒着我,要奋发向前!

我最难忘的一句名言是:“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的出处是战国的《商君书·战法》,原句为“王者之兵,胜而不骄,败而不怨”。后来说成“胜不骄,败不馁”,意思是说胜利了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当我真正体会到它的深刻含义时,还是从那件事以后——

那是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我去上围棋小课,我和宋青雨比赛下棋,规则是五局三胜。

我们铺开棋盘,大战开始了。一开局,我就明显地占了优势,我以各种招术杀得他无路可逃,节节败退,“啪,啪,啪”下到中盘时,他已明显落败,无法力挽狂澜,只好投子认输。第二盘也是这样,我一下子连胜两盘。

第三盘开始了,我脸上明显露出了骄气,看看对手气乎乎的样子,心里别提多高兴,我得意洋洋,不把对手放在眼里,不再像前两盘一样,深思熟虑了,我想都不想,就“啪”地下去,臭招、昏招、随手棋连连下出,自己地盘破绽百出,被他直捣黄龙府,惨败。第四盘,我不服气,贪吃对方的棋,可也许是求胜心切,操之过急,又输了。这时,一句名言在我脑海里回荡,“胜不骄,败不馁”,“胜不骄,败不馁”,我总结了总结,反省了反省,我应该以平常心对待每一盘棋,而不能曾经胜利过就可以掉以轻心。

第五盘开始了,这是决胜盘,于是,我稳稳神,定定心,想好策略,有目的地向对方进攻,从开局到中盘,大家平分秋色,后来我用双飞燕枷住了他的棋筋,导致他认输了,最后我以三比二胜了他。

虽然这场比赛我胜了,但我意识到,我和他的水平其实旗鼓相当,只要稍有闪失,也会败在对方手里。同时,我更深刻体会到“胜不骄,败不馁”的含义。下棋是这样,学习也应该是这样。 难得不是吗?

在我的人生道路上,有一句话一直激励着我前进,陪我走到今天,那就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每当我做作业累的时候,一想起它,便鼓励自己,克服,克服,再克服。

记得有一次,吃过了晚饭,我便马上写起了作业。老师布置的作业并不多,不到半个小时时间我就完成了。但是,《每课一练》里的一道题难住了我。我左思右想,始终也想不出解答的方法,这可怎么办呢?直到九点半了还是没有解答出来。我想:算了,反正明天老师会讲的。正当我换好睡衣上床睡觉的时候,猛一抬头,看见了墙上挂着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十四个字,一腔热血便涌遍全身。我想:要取得好成绩就得付出艰苦的努力。于是,我又拿起了作业本继续思考,我想起了老师今天说的话:“做数学题就好比工程师拆卸、组装一台机器,要先把应用题按照问题去分析,找出每一个有用条件,这就是“拆卸”;再依据条件列出综合算式,这就是“组装”。于是,我就学着工程师一样,把数学题一步一步拆开来分析,再合起来把它解答了。虽然我已经浑身乏力,但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支撑着我,让我和困难进行斗争。

古今中外所有成功的人,在成功的背后都淌了汗。比如张衡、爱因斯坦、居里夫人……是勤奋铸就了他们的辉煌,是勤奋书写了他们光荣的篇章!

这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一个深刻的哲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2. 名言受到的启发

失败是成功之母”我已不记得这句名言出自哪一位名人之口,但正是这句名言,让我真正尝到了成功地喜悦,令我至今难忘。

今年四月,我在妈妈的要求下,参加了英语三星口语考试的冲刺班。那时候,我有满肚子的不情愿,认为自己不参加这冲刺班也能通过考试。于是我就上课不认真听讲,与“左邻右舍”聊天,下课之后老师规定的作业我也不做,只做要检查的。单词不背,听力也不练,仍就能答出老师的提问,还在课上表扬了我。这便更增加了我的“自信”。一晃,一个月过去了,迎来了考试。我自信满满地去参加了三星。一共要过八关,开始还挺顺利,渐渐地,一关又一关考完了,我也由自信到怀疑,手里的准考证上已有两关没有通过,剩下的一关“看图说话”是最难的,但是我却必须成功,我揣着砰砰乱跳的心脏推门走了进去。面对着考官,面对卡片上的图画,我一头雾水,英语单词像卡在喉咙里说不出来一样,心中暗暗埋怨自己的不努力。可着又有什么用呢?老师立马在我的准考证上敲上了一个又红又刺眼的章——“下次你能行”这意味着我彻底失败了!出了那扇门,我飞快地回家,眼泪像决提的洪水般涌出,我好后悔,后悔自己的骄傲,后悔自己的浮躁,为什么我就不能多努力些呢?

晚上,我垂头丧气地告诉爸爸妈妈结果,而他们似乎知道了我的心思,安慰着我:“‘失败是成功之母’只要你好好地背单词,做练习,8月份你就一定能行 的!”我点点头,并拿出了全部的空闲时间来补救。

果然,工夫不负有心人,同样的内容,我全部通过了!从此,“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名言就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了,我也经常用它不断地来提醒自己,它成了我最难忘的一句名言。

(别复制我的,复制了,找他算总账!!!)

3. 从名言中获得的启示作文

在我的人生旅途中,曾有一句名言一直鼓舞着我、支持着我要勇敢面对生活、面对困难,这句名言就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有一次,我在做一道数学应用题时,突然被难住了.我刚想要放弃,可是,我又想起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名言.我对自己说;“做事情不能半途而废,要勇敢地去面对,才会获得成功.”于是,我下定决心把这道题做好,我先把题目认真地读了几遍,然后认真思考,一步一步地把那道题的结构分析了出来,最后我把它列成一条式子,才终于把它算了出来.但也有的人做事很粗心大意、不认真.我真想对他【她】们说;“你们做事情不能马马虎虎,而是要想办法把事情解决掉.”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名言将永远鼓舞着我要勇敢面对生活、面对现实.。

4. 一句名言得到的启示,怎么写

俄国作家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名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让我受益匪浅。记得刚上小学的时候,我对书籍不感兴趣,这就导致我在简单水平的作文题上扣了一至三分,有一次居然写离题了。我很后悔,所以,从那时起,我听从了外公的劝诫:“要想写出好文章,就得‘多看书,看好书,好看书。’而且还要把从书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写文章当中。这样,一篇好文章就妙笔生花了。”就这样,我迷上了看书。有时,我的作文经常被当作了例文,从那以后我还获得了许多奖项呢!从此,我更爱看书了。

从那以后,我就把“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名言当作我的座右铭,让它时时刻刻提醒我深刻的哲理。有人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世界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所以说,书籍是伴随我们人生的最好朋友。

书,能陶冶人的情操;书,能丰富我们的知识;书,能开阔我们的视野;熟,同样,也能给予我们人生的启迪。

让我伴随着这句座右铭快乐的成长吧!

其实,我要写这篇,想看看有多少字,就顺便回答,百度回答的框框右上角不是有一个“还能输入XX字么?”

5. 名言受到的启发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句自古名言,给我们的启发很大,下面,就让我来说说,这句名言给我们的帮助与启发。

比如说,你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一道难题,解又解不开,自然就会“知难而退”了。可是,当你想到,“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时,怎么不会联想到,学习有如在逆水中划船,你不前进,则会后退呢?一想到这,你就会“知难而进”了。

又如,当你在做一样家务时,碰巧又很难做,你当然会产生“不想做”的念头。但是,一想到“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又会想到,做家务又何尝不是同学习一般,你一直不学,那么,你永远不会向前进,而且还会向后退。也就是说,你不去学这样家务,那你将永远不会,而且还会忘掉一点以前学到的家务。所以,你想到了这句话,就会信心百倍地去学好这样家务。

在吃的方面,“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仍然对吃有着帮助。比如,你在看到别人津津有味地吃着辣椒炒牛肉丝时,自己想吃,可又怕辣椒很辣,所以不敢吃。但你想到这句名言时,就会不怕辣,大胆地去品尝这辣椒炒牛肉丝的美味。

瞧,“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对我们有着多大的帮助啊!

6. 一句名言得到的启发(一小段就好)

1.“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就可以明白人要有上进心,不能原地守株待兔,不是每个人运气都那么好,要上进。

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启示:我们要抓紧时间好好读书,别到老了才后悔!

3.俄国作家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名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让我受益匪浅。记得刚上小学的时候,我对书籍不感兴趣,这就导致我在简单水平的作文题上扣了一至三分,有一次居然写离题了。我很后悔,所以,从那时起,我听从了外公的劝诫:“要想写出好文章,就得‘多看书,看好书,好看书。’而且还要把从书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写文章当中。这样,一篇好文章就妙笔生花了。”就这样,我迷上了看书。有时,我的作文经常被当作了例文,从那以后我还获得了许多奖项呢!从此,我更爱看书了。

从那以后,我就把“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名言当作我的座右铭,让它时时刻刻提醒我深刻的哲理。有人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世界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所以说,书籍是伴随我们人生的最好朋友。

书,能陶冶人的情操;书,能丰富我们的知识;书,能开阔我们的视野;熟,同样,也能给予我们人生的启迪。

让我伴随着这句座右铭快乐的成长吧!

4.“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是一句多么好的名言啊!这句名言在人生的旅途中发挥出重要作用,它激励我们不断探索,不断的爬向更高的顶峰。

我从上学开始,自尊心一向很强,受不得半点挫折。妈妈为了让我改掉这个毛病,带我去爬山。因为爬到山的最高峰,必须有耐心和意志力,其中肯定会想放弃。

刚开始,我不以为然的说:“不就是爬山吗,这可是我的强项,不用比了,肯定我赢了。”比赛开始了,暂时领先的是我,突然我感到筋疲力尽了,就坐下休息了。不一会儿,爸爸追了上来,问我:“怎么不爬了,是不是爬不动了?”我说:“是这山太难爬了。”爸爸说:“所有的山都是这样的,我看是你爬不动了吧。”我强词夺理:“本来就是这山不好爬么。”便再次爬,结果脚扭去了,就轻轻的揉了揉脚,就站了起来,爸爸爬到我身边,意味深长地说:“你听过一句‘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名言吗?意思是说:“你只有用心去做,世界上就没有难事了。”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又赶紧爬山,准备接着爬山,在我的决心下,终于爬上了山顶,爸爸大声说:“Very good!”

摔倒了,爬起来,继续做,这句普通的话,却隐藏了许许多多的大道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谁都会背的名言,却使人受益匪浅

7. 一句名言得到启示的作文

1最喜欢的名言“失败乃成功之母。”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句名言。人生就象一张多姿多彩的图画,成功和失败都是必不可少点缀。

有人说:成功是鲜明的,失败是灰暗的。也有人说:成功是美丽的,失败是丑陋的。

可我并不那么觉得。我认为,有失败,才有成功。

我听说过爱迪生的一个故事。一天,老师让每个同学做一张小板凳。

当老师看到爱迪生交上来的那个小板凳的时候,问他:“这个世界上还有比这个更差的小板凳吗?”爱迪生老实地回答:“有。”说着把他做的前两个板凳拿出来。

最后,爱迪生成了世界上很伟大的发明家。这也说明失败是成功的踮脚石,它可以为成功积累经验,激励我们向前进 我也有过失败的经历。

那是去年的暑假,太阳火辣辣地照射着大地,知了不停地叫着。外面有许多小孩子在外面买冰棍吃,而我,却在家里做着暑假作业中的数学题。

闷热的天气让我汗流浃背,又遇到了“拦路虎”。我左思右想,都不对,思路对不上。

再打电话问同学,他们都做好了,就是不肯告诉我。我已经热得不行了,头上直冒汗,连风扇也吹不凉。

我双手一摊,不写了。可我那不服输的拽脾气又上来了:为什么别人可以我就不可以?我一定也可以!想着,立即拿出草稿纸,“刷刷”地算起来。

“对了!”终于把那道题解开了。突然感到不那么热了失败是土壤,成功是种子;失败是阶梯,成功是顶峰.没有失败激励你的意志,就没有成功光临你理想的世界;没有失败奋发你的斗志,就没有成功为你的未来添彩。

这就是我最喜欢的一句名言:失败乃成功之母。我把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提醒着我,要奋发向前!2、最难忘的名言我最难忘的一句名言是:“胜不骄,败不馁”。

这句话的出处是战国的《商君书·战法》,原句为“王者之兵,胜而不骄,败而不怨”。后来说成“胜不骄,败不馁”,意思是说胜利了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

当我真正体会到它的深刻含义时,还是从那件事以后—— 那是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我去上围棋小课,我和宋青雨比赛下棋,规则是五局三胜。 我们铺开棋盘,大战开始了。

一开局,我就明显地占了优势,我以各种招术杀得他无路可逃,节节败退,“啪,啪,啪”下到中盘时,他已明显落败,无法力挽狂澜,只好投子认输。第二盘也是这样,我一下子连胜两盘。

第三盘开始了,我脸上明显露出了骄气,看看对手气乎乎的样子,心里别提多高兴,我得意洋洋,不把对手放在眼里,不再像前两盘一样,深思熟虑了,我想都不想,就“啪”地下去,臭招、昏招、随手棋连连下出,自己地盘破绽百出,被他直捣黄龙府,惨败。第四盘,我不服气,贪吃对方的棋,可也许是求胜心切,操之过急,又输了。

这时,一句名言在我脑海里回荡,“胜不骄,败不馁”,“胜不骄,败不馁”,我总结了总结,反省了反省,我应该以平常心对待每一盘棋,而不能曾经胜利过就可以掉以轻心。 第五盘开始了,这是决胜盘,于是,我稳稳神,定定心,想好策略,有目的地向对方进攻,从开局到中盘,大家平分秋色,后来我用双飞燕枷住了他的棋筋,导致他认输了,最后我以三比二胜了他。

虽然这场比赛我胜了,但我意识到,我和他的水平其实旗鼓相当,只要稍有闪失,也会败在对方手里。同时,我更深刻体会到“胜不骄,败不馁”的含义。

下棋是这样,学习也应该是这样。 难得不是吗?3、我最喜欢的一则格言 格言伴随着我们成长,有时它是前进中的路标,有时它是打开心灵的钥匙。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时是我最喜欢的格言,这则格言是我三年级时,妈妈告诉我的。

那是一个闷热的下午,令人心情很烦躁。我正做着妈妈个我买的数学练习题。

突然,一道题把我难住了。我计算了很久,还是没有算出正确答案。

我想:唉,这题实在是太难做了。还是玩一会儿吧!我正想离开书桌。

这时,妈妈问我练习题做完了没有。我说:“有一题我不会做,我先玩一会儿吧!”妈妈耐心地教育我:“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挫折,只要有决心、有耐心、有信心,一切困难都会化为乌有的。”我听了妈妈的话,我又去钻研这道题,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

我还是没有算出正确答案,但我没有灰心,继续解答。1分钟、2分钟、3分钟……一个小时过去了,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算出了正确答案,妈妈说得真是没错。

这就是我最喜欢的一则格言。因为,是它在我丧气时给我信心,让我自信地挑战困难和挫折。

这则格言将成为我终生的座右铭。

8. 一句格言得到的启示,400字左右

一句格言的启示

学生时代偶然读到一句格言:爱欣赏自己脚印的人只会在原地兜圈子。越琢磨越觉得能给人启迪,这句格言自然就成为了我的座右铭。

人在取得成绩和获得进步时是很容易骄傲和得意忘形的,结果这样会丧失掉锐意进取的原动力。高中时期参加学校举行的作文大赛,题目是当场抓阄得到的,在短短的两个小时诞生的散文《火》以评委压倒多数的票数荣登作文竞赛第一名的宝座。奖品没什么,仅一本硬面抄而已,单是那“作文竞赛全校第一”的奖状就让我自豪了好一阵子。

那时学校离家较远,学校里仅有的几间宿舍让给女生住了,男生就都在学校附近的居民家里租房子住。房东家场地大,房子多,我们班上有十来个同学合租了他家的房子。我们几个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擅长体育运动。赶上那阵子学校搞运动会,我们几个体育健将几乎包揽了高中组的所有将项,奖状得了一大堆,连同我的“作文竞赛全校第一”奖状一起贴在我们寝室的墙上。一日,东家正在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来寝室玩,看了红了半面墙的奖状后指着我的作文竞赛的奖状说,我最喜欢这个。这让我感到脸上一下子增添了不少光彩。

从那以后,时常于书山题海里偷闲欣赏这篇获奖作品《火》,每每陶醉于文中象征手法之巧妙,选用事例之恰当,修辞运用之神奇,遣词造句起承转合之独特……读着读着简直有点儿飘飘然了。然而在一次作文模拟考试中竟然因跑题而痛失“命根”(分数是学生的命根),语文单科第一次亮起了红线。自责中猛然想起“爱欣赏自己脚印的人只会在原地兜圈子”这句格言。那份沾沾自喜的得意劲儿立即收敛起来,从此我便以严肃审慎的态度对待学习乃至生活中的每一道命题。

一个容易自满的人在学习和事业上是很难进步的。自满的人要么是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不增不减,要么进步很小,更可惜的是有些人还在逆水中溃退了。自满者的症状是自我陶醉于口袋里的几件玩意儿,既不愿拿出来与人分享,又不想方设法争取更多更好的东西。由此想到一则古代文人的轶事,传说有个姓杜的骚客,诗文写得有点水平,时人皆推崇之,他的诗句和文章在追随者中广为传诵,据说不少人都有他的手抄本,还嫌他诗文的数量不足。此人得意得不得了,自以为诗文水平登峰造极。于是关起门来,潜心做起文章来。三年以后他让人把文章抬出来,想产生一鸣惊人的轰动效应。时人确实吃惊非小,倒不是因为高产高质,而是惊讶于文章脱离生活,无血无肉,而又大同小异,且遣词晦涩难懂。直至现在,人们还讽刺那些无源之小无本之木、凭空捏造或虚构的事实谓之“杜撰”。

古人“爱欣赏自己的脚印”而贻笑后世,而今人嗤笑古人而去步先人后尘亦比比皆是。被众多媒体炒作得最火的影视界里,为数不少大腕明星以一首歌一出戏一炮打响后,便一直以不变的面孔与观众见面。刘晓庆拍过的影视剧可谓多矣,但有行家撰文指出,刘自处女作“小花”成名后,人们从这位自称中国第一影后的一举一动,一笑一颦中皆能看到当年小花的影子。大姐大尚且如此,后辈就更不消说了。一夜成名的影视歌星便综艺客串,签约出专辑,为出书立传,一个个忙得够可以的了,哪还有闲功夫去学习提高!再说也没有这个必要了,只要头上顶个“星”字,就会有人对你顶礼膜拜,尽管欣赏自己的脚印得了。

伟人说过,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在这个日新月异的年代,竞争和发展是时代的主旋律,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只能意味着落后与淘汰。所以,一个人要进步,就要永不满足现状,不断地改进、充实、完善自我,更不能躺在功劳薄上睡大觉。这正是格言带给我的遍启迪,一笔丰厚的精神收入。

爱欣赏自己脚印的人只会在原地兜圈子。愿您也能从格言中悟出道理,并以此自策自勉,不断进步。

9. 关于从一句名言得到的启示的作文

“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名言使我受到了很大的启示,并一直激励着我,因此它又成了我的座右铭。

记得那时我才读三年级,由于数学成绩蛮好,就被老师选去参加数学竞赛,那时我可是又惊又喜。比赛那天,参赛的人很多,我还没见过这种场面呢!这场激烈的“战斗”过后,我竟排不上名次,那时我是又气又伤心。回到家,我很失望地把比赛结果告诉父母,父母便对我说:“孩子,不要气馁,失败是成功之母嘛,你应该找出失败的原因。”听了父母的一席意味深长的话,我深受启发,静下心来,回忆参加比赛的经过,原来在比赛的时候,我十分紧张,生怕时间不够用,这种紧张的心情,使我的脑子变得迟钝,一时反应不过来。我找到了失败的原因。在以后的各种竞赛中,不论是参加棋类比赛,还是学科竞赛,我都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要紧张,要沉着。”

在“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名言的鞭策下,我的学习更加刻苦,更加努力,因此在四年级时的数学竞赛中,我沉着应战,取得了个第二名,我高兴极了,成功的喜悦使我兴奋,给我鼓舞。是啊,“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名言说得很不错,可是失败后并不是就能真的获得成功,而是失败后你要去认真反思,找出你失败的原因,再去改正它。这样这次的“失败”才会是下一次的“成功之母”。

虽然在我成长的道路上有过许许多多的失败,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也还会有失败,但是我的座右铭:“失败是成功之母”将永远给我启示,激励我继续往成功的高峰攀登。

10. 从一句名言中获得的启示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其实时间就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一件宝贵到极点的财富。而时间不会给某个人太多,也不会给某个人太少。一小段,也许还不到1秒钟的时间,都无法许许多多数不尽的金子。而那金灿灿的黄金又能给人以什么呢?大不了是一时的物质满足,而时间,却是一生受用的呀!就算你拿上一大堆金子去向公平的时间老人换时间,时间老人也不会给你一丁点儿的光阴。

我同时也从这句话中悟出了时间的真谛:当我们在院子里尽情欢笑,尽情玩耍,时间会毫不留情地溜走,它们像流水一样从任何一个小孔中透过。尽管它们比任何宝石都要珍贵,但它们无法被人的眼睛看到;尽管它们比任何柔软的东西还要令人舒畅,但它们无法用手触摸。钟面上,时钟与分钟并不是在进行一场永无止境的马拉松比赛,而是在做人与时间的较量,只有能在这场比赛中获得第一名的人,他(她)才真正具备了完全不浪费时间的品质。浪费时间而得到金钱的人们,看上去沾沾自喜,得意扬扬,但他们怎么会知道自己正是世界上最可悲的人啊,一样东西溜走了,那可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时间,金钱与时间相比,还算什么?

61句古代哲理名言启示你:做一个知荣辱、尽忠孝的人

1【原文】

人不可以无耻①;无耻之耻,无耻矣。

【出处】

《孟子·尽心上》。

【注释】

①无耻:没有羞耻感。

【译文】

一个人不能没有羞耻之心,不知羞耻的那种羞耻,是最无耻的。

【赏析与启迪】

一个国家、社会有了耻辱感,就会励精图治、奋发图强;一个人有了羞耻心,就会纠错改过、不断进步。

人贵有自知之明,知耻者,尚可救;人最怕厚颜无耻,无耻者,无可救药。一个有上进心、不甘落后的人,一旦发现自己不如别人,就会感到惭愧而萌发奋发上进的念头。

羞耻之心,于个人而言是自尊心和上进心的表现,也是明是非、辨对错、知荣辱的起点。

现实生活中,如果你是非不分,人格低下,麻木不仁,不思悔改,只会使自己远离成功,耻辱也必然时时相伴。反之,从善如流,知耻后勇,积极进取,人生的篇章必然绚丽多彩,成功和荣誉将成为你生命中最美的彩虹。

2【原文】

得失一朝①,而荣辱千载②。

【出处】

《后汉书·荀悦传》。

【注释】

①一朝:朝,原指早晨,衍申为暂时;一朝即一时。②千载:载,原意是一年,千载即千年,形容时间长久。

【译文】

(金钱或地位)得到与失去只是暂时的事情,荣誉和耻辱才是长久的大事。

【赏析与启迪】

荣华富贵、金钱地位,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甚至把它作为一生的奋斗目标。但这些东西毕竟是身外之物,注定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改变。唯有品格、气节和操守,才是人生中最为珍贵和长久的东西,决不会因为岁月的流逝而黯然失色。“名垂青史”、“遗臭万年”是人所熟知的成语,它说明了荣誉和耻辱对人的一生是何等重要。

世人常常被名利所累,或双眼蒙蔽,或本性迷失。为了贪图享乐,满足不断膨胀的私欲,不惜抛却人格、尊严,逾越道德法律,甚至走上众叛亲离之路。

人生之中,正义、自由、亲情、荣誉、气节、品格等,远比物质金钱更为珍贵。讲道德,守法律,是人获得荣誉的前提;不顾道义,违背法制,必将换来一生的耻辱!

3【原文】

无财非贫,无学①乃为贫;无位②非贱,无耻乃为贱;无年③非夭,无述④乃为夭;无子非孤,无德乃为孤。

【出处】

《围炉夜话》。

【注释】

①无学:没有学问。②无位:没有地位。③无年:不能长寿。④无述:一生毫无建树。

【译文】

人没有财富不能算是贫穷,没有学问才是真正的贫穷;人没有地位不能算是卑贱,没有廉耻心才是真正的卑贱;年岁不长久不能说是短命,一生中没有做过值得称道的事才是真正的短命;没有子女不能说是孤独,没有高尚的品德才是真正的孤独。

【赏析与启迪】

自古以来,人们就将道德学问作为评价一个人的重要标准,对于“贫”、“贱”、“夭”、“孤”都有相应的价值尺度。一个内心充实、心灵美好的人,才算得上人格完善,而钱财、地位都不能作为评价的标准。

对各种利益的过度追求,很容易使人走入歧途、滑向深渊。在中国历史上,宋朝奸相蔡京、清代贪官和珅,都是这方面极具代表性的人物。想当初,他们位高权重,声名显赫,而最终结局呢?一个贫困潦倒,饥饿而死;一个满门抄斩,身首异处。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钱能通神”、“有钱能使鬼推磨”,这些错误的价值观念,是一些拜金主义者曾经奉若神明的人生信条,在现今大行其道让人担心。

古话说:“贪如火,不灭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追求名利并无过错,关键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如果为了满足日益膨胀的贪欲,极度追求舒适奢侈的物质生活,不惜背弃良知道德,逾越法律法规,就不免受到道德的谴责和法律的制裁。

4【原文】

心能辨是非,处事方能决断;人不忘廉耻①,立身自不卑污②。

【出处】

《围炉夜话》。

【注释】

①廉耻:廉,清正廉洁;耻,可耻、耻辱。古人将忠、孝、节、义、礼、仪、廉、耻,作为基本的道德标准。②卑污:人格低下为卑,贪污受贿为污。

【译文】

对是非对错能够有正确的评判,处理事情就能坚决果断;时时不忘廉耻之心,就不会做出品行低下的事情。

【赏析与启迪】

一个人只有具备正确的判断力,才会有果断的决断力。而正确的判断力来自于对是非的正确把握。凡与事物的发展规律相一致,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和法律规定的,就应该坚持;凡逆历史潮流而动,违背社会公德和法律准绳的,就应该摒弃。

一个人有了正确的是非观念,就能看清自己的缺点错误,找到和别人的差距,内心就会产生追求上进的强烈愿望,行动上也就有了明确方向。这样一来,自然会使自己少犯错误,少走弯路。

生活中的琐碎小事可以不去计较,但遇到大是大非的问题就千万不能马虎,尤其是涉及道义和法规方面的时候,更需要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立场。

同学们虽然涉世未深,介入社会生活的程度也比较浅,但并不表示不需要是非观念,恰恰相反,一个人只有从青少年时代就知廉耻、明是非,才能稳健地走好今后的人生之路。

5【原文】

先义①而后利②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出处】

《荀子·荣辱》。

【注释】

①义:正义,道义。②利:利益,私利。

【译文】

先正义后私利的人光荣;先私利后正义的人耻辱。

【赏析与启迪】

义利关系的处理,鲜明地体现出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素养。荀子把一个人对义与利的态度,作为判别其行为是光荣还是耻辱的标准:大公无私、舍生取义的人光荣,自私自利、见利忘义的人可耻。

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对人的一生至关重要。

当道德和法律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不同的选择决定不同的结果:固守原则,坚持正义,不违背良心,不逾越法律,即使一时清贫,却换来一生的心安理得;利令智昏,道德沦丧,铤而走险,践踏法律,纵然富贵一时,必定不会长久。

懂得义利之辨,明白先义后利的重要意义,无论面对何种诱惑,一定要在心中筑牢道德和法律的樊篱,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人生价值取向,才不致迷失方向。

6【原文】

贫不足①羞,可羞是贫而无志;贱不足恶②,可恶是贱而无能。

【出处】

《呻吟语·修身》。

【注释】

①不足:不能,不可以。②恶:羞耻。

【译文】

贫穷并不代表羞耻,真正羞耻的是贫穷而缺乏志向;卑贱也不代表羞耻,真正羞耻的是卑贱而不去提高能力。

【赏析与启迪】

一个人处于贫穷的境遇,他有两种可能的趋向和结局:一种是自卑而沉沦,因沉沦而更加贫穷;另一种是穷则思变,立志改变现有的状态,越贫穷志向越坚定,愈艰难意志愈顽强。

贫穷,只是人的一种生活状态,并不能和耻辱画等号。古人说:“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一个人在困境之中,只要不妥协,不放弃,自强不息,迎难而上,就一定能改变境遇,获得成功;而一切意志上的消沉和行为上的自暴自弃,不仅不能改变现状,还会招来更大的失败和耻辱。

随着改革开放的巨轮驶入深水区,中国社会加剧了贫富分化的趋势。尽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众说纷纭,但从人的主观方面分析,那些拥有财富的人,往往有着常人难以比拟的才华和志向。特别是那些出生于草根阶层的成功人士,他们的创业路上,不知洒下了多少汗水,付出了多少艰辛。

所以,假如今天你的物质生活比较贫穷,请你千万不要气馁。只要你正确面对现实,勇于接受考验,不怨天尤人,不自暴自弃,一定可以用知识改变命运,用勤奋战胜贫穷。

7【原文】

不晓①廉耻,衣冠狗彘②。

【出处】

《小窗幽记》。

【注释】

①不晓:不明白,不懂得。②狗彘:即猪狗的意思。

【译文】

人如果不懂得廉耻,就像穿衣戴帽的猪狗一样。

【赏析与启迪】

人和动物的最大区别在于:人有思想,能明是非、识对错、辨善恶、知廉耻。一个人如果没有崇高的思想境界和良好的道德修养,不懂得立身处世的基本道理,必然寡廉鲜耻,人格低下,道德败坏。他的行为只是受利益驱使和支配,与禽兽就没有任何区别了。

环顾现实,常有一些贪官污吏被查处。这些人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与自身道德品质低下和错误的荣辱观有着直接的联系。比如,有的人视忠诚老实为愚蠢,把虚伪奸诈当聪明;视遵纪守法为懦弱,把违法乱纪当勇敢;视勤劳致富为呆板,把不择手段当能力。错误的观念必然产生错误的行为,违法犯罪也就不可避免。

8【原文】

巧言、令色、足恭①,左丘明②耻之,丘亦耻之。

【出处】

《论语·公冶长》。

【注释】

①足恭:十分恭敬。②左丘明:春秋末期鲁国人,著有《左传》。

【译文】

花言巧语,装出好看的脸色,摆出逢迎的姿态,十足的恭敬,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同样认为。

【赏析与启迪】

反对“巧言令色”的虚伪处世观,提倡正直、坦率、诚实的品德,是孔子培养健康人格的基本要求,对那些人前一套、人后一套的人有很强的针对性。“巧言令色”的人善于伪装、阳奉阴违、表里不一,为达到个人目的不择手段,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极大的社会危害性。

平时,总有一些同学采取虚假的方式对待学习和生活,虽然他们也会表白“请老师放心,请家长放心”之类的“豪言壮语”,但实际上思想消极,行为懒散。这种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人,是经不起时间检验的。一旦谎言戳穿,只会失去别人的信任,让自己吞噬苦果。

襟怀坦荡、言行一致、诚实守信,是每位青少年学生应当采取的人生态度。具备这些品德的人,无论是在读书期间,还是将来踏上社会,都会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敬。

9【原文】

如法①求财,不以非法②。

【出处】

《瑜伽师地论》,唐玄奘译,是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国法相宗的根本论书。

【注释】

①如法:符合法律。如,遵从,依照。②非法:违背法律。非,违背,背离。

【译文】

财富的获取要合理合法,不能通过违法的手段而获得。

【赏析与启迪】

物质财富是人们生存的前提和保证。但是要想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物质财富就必须是干干净净、合理合法地得来,这样用起来才心安理得。反之,通过不法手段获得的财富,只会让自己的良心受到谴责,不可避免地受到法律的制裁。

古话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非法求财,正是一些人走上犯罪道路的真实写照。为了贪图物质生活的享受,为了满足对金钱财富的欲望,他们违法乱纪,不择手段,抛却了道德廉耻,丧失了良知正义,其结果将会受到法律严厉的制裁。

10【原文】

以名①为羞,以实②为慊③。

【出处】

《君子斋记》,作者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注释】

①名:名誉,名位。②实:实际工作。③慊:满足。

【译文】

以空有其名感到羞耻,以脚踏实地而感到满足。

【赏析与启迪】

荣誉不论大小,都来之不易,令人倍加珍惜。

荣誉的背后,是辛勤的付出。求真、务实、奉献、努力等品格,是与荣誉浑然一体、密不可分的,也是荣誉的内涵和真谛。急功近利甚至沽名钓誉,是典型的只注重结果而不计过程的行为,背弃了荣誉的真实意义。

荣誉往往是和利益挂钩的,这使得一些人把获取荣誉当成了嗜好,以致滋生出投机取巧、虚假轻浮的不良风气来。

荣誉,无疑是每名积极追求上进的孩子所向往和追求的。荣誉来之不易,必须靠努力学习、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等一系列实际行动来获得。如果把学习的目的单纯地停留在获取荣誉上,势必形成急功近利、舍本求末的方式,既不利于自身道德品质的完善,也有悖于读书求知的真正目的。

11【原文】

知足不辱,知止①不殆②。

【出处】

《老子·第四十四章》。

【注释】

①止:适可而止。②殆:危险。

【译文】

知道满足就不会招致耻辱,知道适可而止则不会遇到危险。

【赏析与启迪】

这是老子《道德经》中的名句,以此唤醒人们要少私寡欲,知足知止,不可因贪图名利而招来耻辱和危险。“知足”和“知止”,都是指对个人追求的名利、地位等要有节制,不能总是对个人利益不满足。

不安于现状,并采取积极的措施努力改变目前的境遇,固然是件好事,关键是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目标。是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换来财富,还是靠违法犯罪取得财富不可相提并论。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这句话告诫大家,对物质利益的需求,不能过分地贪婪,要学会用平常的心态去看待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在追求个人利益和实现个人理想的过程中,既要符合道德法律的规范,还要懂得适可而止,切莫让物欲蒙蔽了双眼。

12【原文】

无以利害①义,则耻辱亦无由至②。

【出处】

《荀子·法行》。

【注释】

①害:危害,损害。②无由至:没有理由到来。

【译文】

如果为了获取个人利益而损害道德正义,那么耻辱也就没有理由到来了。

【赏析与启迪】

义、利二字,渗透于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义与利的取舍问题上,不仅反映出一个人思想境界的高低,也是对人们意志的考验。

儒家思想中,把仁义道德当做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基。当义、利发生冲突时,提出要先义后利,不能先利后义。

在利益面前,一个人即便达不到“先义后利”的思想境界,也切不可抛弃道德良知,违反法律法规,做出“以利损义”的事情。从古至今,那些舍生取义、义薄云天的志士仁人,成了彪炳史册的道德楷模;而那些见利忘义的无耻之徒,则被钉上了耻辱的十字架,遭到世人的唾弃。

13【原文】

归真返璞①,终身不辱。

【出处】

《战国策·齐策四》,作者刘向,西汉经学家、文学家,著有《新序》、《说苑》等。

【注释】

①归真返璞:去除外饰,回复纯真、质朴的本质。

【译文】

去掉外饰,还原自己真实的面目,一生就不会蒙受羞辱。

【赏析与启迪】

“人之初,性本善。”这是中国儿童蒙学读本《三字经》中的开篇之句,也是儒家所推行的性善论的基调,强调正直、善良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的善良天性总是会遭到种种考验。由于受各种贪欲、恶念的影响,有的人渐渐迷失了本性,泯灭了人性和良知,使得许多美好的品质消失殆尽。这样的人不可能在事业上有所建树,也不可能赢得社会的认可,只会让自己终生蒙羞。

归真返璞的本质,就是涤尽灵魂的污垢,去除心灵的蒙尘,遏制贪欲,抛却恶念,不取非分之财,不谋非法之利,不行非法之事。

愿广大青少年始终秉持正直、善良的天性,增强对不良习气的免疫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正直、善良的天性陪伴你们茁壮成长。

14【原文】

卑贱贫穷,非士①之耻。

【出处】

《说苑·立节》,作者刘向。

【注释】

①士:有修养、讲道德的人。

【译文】

既无地位又无金钱,对一个有修养、讲道德的人来说,并不是真正的耻辱。

【赏析与启迪】

社会地位、金钱财富,是一些人梦寐以求,甚至穷尽一生追求的人生目标。倘若没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为基础,没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作保证,即使做官必定不清正廉洁,即使富有必定不博爱仁义。

当今世界,那些为富不仁者因为缺乏慈爱之心和慈善之举,经常受到社会公众的谴责。而那些虽然出生于草根阶层,却自强自立、自尊自爱的人,往往受到社会公众的赞扬。由此可见,一个人所得到的荣誉和耻辱,并不取决于社会地位的高低和物质财富的多少,而是取决于道德品质的优劣。

贫穷不是罪过,只要奋发图强,就可以创造物质财富。而用各种非法手段去获取财富,不仅不能改变贫困的境遇,还会给自己和家庭带来更大的灾难,承受一生的耻辱和痛苦。

“贫家净扫地,贫女净梳头。”有的人虽然贫穷,但他们热爱生活,保持着洁身自好的习惯,这种“穷且益坚”的优雅气度,是真正高贵的品质。

15【原文】

不知耻①者,无所不为②。

【出处】

《魏公卿上尊号表》,作者欧阳修,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注释】

①耻:羞耻。②无所不为:没有什么事情做不出来。

【译文】

不知羞耻的人,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赏析与启迪】

一个拥有一定道德修养的人,往往有一颗羞耻之心,懂得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一个恬不知耻的人,必然人格低下,道德沦丧,拿肉麻当有趣,视低俗为乐事,既不懂得尊重别人,更不懂得自尊自爱,这样的人,既不愿接受法律的约束,也不愿遵守社会公德,往往会被他人称为“无耻之徒”。

有了羞耻心,人就有了衡量荣誉和耻辱的尺度,就能明是非,辨善恶,知对错,识美丑。

有了羞耻心,人就有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懂得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

有了羞耻心,人就能看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知耻而后勇,奋起直追,超越平庸。

16【原文】

荣辱之责①,在乎②己,而不在乎人。

【出处】

《群书治要·韩子》,作者魏徵,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注释】

①责:责任。②在乎:在于。

【译文】

取得荣誉和遭到屈辱的责任,完全在于自己(做得好坏)而不在于别人。

【赏析与启迪】

人的一切命运和耻辱,都是自己当初的行为所造成的,起因都在自身,怨不得别人。

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每个人都渴望获得荣誉而厌恶耻辱。很多人在得到他人的肯定赞扬时,往往理所当然地认为是自己努力的结果;但是受到别人的批评指责时,本能地推卸责任,归咎于外在的原因,而不从自身查找原因。

人如果能时时注意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与错误,即使不能取得什么荣誉,也肯定不会遭受耻辱。

敢于自我批评,并积极改正错误,是不断进步的必要前提。有的同学只爱听赞美奉承的话,对劝说和批评心怀不满;有的同学在和他人发生矛盾时,一味强调他人的不是,却忘了“一个巴掌拍不响”的道理;有的同学明明是自己违规违纪,却指责老师和同学对自己抱有成见,专跟自己过不去……

诸如此类的现象表明,这类青少年学生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行动中,都缺乏自我批评和自我反省的诚意,这也正是他们屡屡犯错的根源所在。

17【原文】

生①,亦我所欲②也;义③,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④,舍生而取义者也。

【出处】

《孟子·告子上》。

【注释】

①生:生命。②欲:想得到。③义:道义,正义。④兼:同时。

【译文】

生命,是我所热爱的;道德和正义,也是我所需要的,如果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宁愿舍弃生命而选择正义。

【赏析与启迪】

孟子这段话告诉人们:生命对人来说,是宝贵的,但比生命更为宝贵的,则是道德和正义。

舍生取义,反映了为正义和真理而献身的崇高精神。正是这种献身精神,在中国历史进程中起到了无可估量的作用,使中华民族每每在危亡之际,涌现出许多为民族而献身的人,他们的英勇献身挽救了国家,挽救了民族,捍卫了人世间的正义。

千百年来,古圣先贤、仁人志士们为了道德操守,为了真理正义,连最宝贵的生命都可以舍弃。对于同学们来说,要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必须经历一个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过程,需要来自心灵的反省和灵魂的升华。无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善良正直、追求正义的天性,更不可为了个人利益而丧失原则、践踏真理。

18【原文】

礼义廉耻,是谓四维①。四维不张②,国乃灭亡。

【出处】

《管子·牧民》。

【注释】

①四维:四个支柱。②张:张立,直立。

【译文】

“礼、义、廉、耻”,这可以称得上国家的四根支柱。如果四根支柱张立不起来,国家就会面临灭亡的危险。

【赏析与启迪】

“礼、义、廉、耻”,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价值评判标准和历史内涵。

在管仲看来,“礼、义、廉、耻”是管理国家的四个基本要素,如果它们不能得到有效的贯彻和实施,就会形成社会混乱、政令不行的状况,国家就会面临衰亡的危险。

今天,为全民熟知并致力推崇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是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新形势下对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待人接物讲文明,重礼貌,守诚信,知廉耻,就会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生活氛围,有利于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19【原文】

小罪胜①,大罪因②。

【出处】

《司马法·定爵》,春秋时齐国人司马穰苴整理。《司马法》是我国一部古代著名的兵书,到了战国时已经散失。

【注释】

①胜:得逞。②因:来到。

【译文】

小的过错如果得逞了,大的过错就会接踵而至。

【赏析与启迪】

坏事情、坏思想、坏作风刚冒头的时候,就应加以制止,不让它发展。小的错误如果不及时采取果断措施,就可能会给人以错误的暗示和信号。所以,对小的错误不应该姑息迁就,因为它可能给大错的滋生铺设道路。

小错误由于隐蔽性强,直接危害比较小,往往容易得到谅解,于是,“大错不犯,小错不断”就成了个别青少年学生的口头禅。损坏公物、乱扔杂物、言语粗俗、小偷小摸……正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错误,无形中滋长了劣习,败坏了风气。如果长此以往,势必积习难改。

对细微错误的忽视和不良习气的放纵,是一个人走上歧路的开端。

20【原文】

为人多病①未足②羞,一生无病是吾忧。

【出处】

《白沙集》,作者陈献章,明朝学者,时人称为“白沙先生”,著有《白沙集》。

【注释】

①病:错误,过失。②未足:没有什么值得。

【译文】

做人有过失并不是可耻,认为自己一生都没有过错的人,才是最值得担心的。

【赏析与启迪】

错误,使人接受挫折失败,给人带来懊悔和耻辱,是每个人都不愿得到的东西。但错误又总是在所难免,让人无法回避。

有的人面对自身的缺点错误,不回避,不推卸,认真查找原因,并积极纠错改过。有的人对自身的缺点错误视而不见,甚至极力掩饰,百般推诿。由于态度不同,方法各异,结果自然有天壤之别:前者在错误中吸取了教训,获得了宝贵的经验,就此走向成功;后者却在错误的道路上越滑越远,只好接受失败的痛苦和打击。

人的一生难免会走弯路、犯错误,只要吸取教训,深刻反省并积极改正,就可以走入正轨,取得成功。体弱多病并不是耻辱,因为体质的好坏只是反映在生理机能上,只要通过医疗和锻炼,体质是可以增强的。而那些自认为自己永远正确、刚愎自用的人,其实心理极不健康,是十分危险的。

高尔基说过:“反省是一面晶莹的镜子,它可以照见心灵上的污秽。”希望那些自认为“一生无病”的人,能勇于反省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21【原文】

君子喻①于义,小人喻于利。

【出处】

《论语·里仁》。

【注释】

①喻:通晓,明白。

【译文】

君子知晓正义和道德;而小人只懂得惟利是图。

【赏析与启迪】

君子追求的是道德和正义,小人追逐的是利益得失。处理事务时,君子一定要先辨明是非曲直,小人则先计较自己能从中获得多少利益。君子尊崇道德而轻视功利,小人计较利益而抛弃正义。

正人君子洁身自好,讲究道德,追求公平与正义,往往受人尊敬;邪恶小人往往品格低下,违法乱纪,常常遭人唾弃。做君子,是每个人都应当树立的正确人生观。

每个人心中都应该有一盏明灯,这盏明灯就是人的良知。

一个有良知的人,把人世间的正义看得高于一切,为了追求正义,他们可以不顾自身的安危,抛弃自己的私利。而一个没有良知的人,很容易被利益蒙蔽双眼,往往见利忘义,损人利己,患得患失,处处表现出小人行径。

22【原文】

君子耻其言而过①其行②。

【出处】

《论语·宪问》。

【注释】

①过:超过。②行:行为,行动。

【译文】

君子认为说得多而做得少是可耻的。

【赏析与启迪】

孔子向来注重言行一致,讨厌夸夸其谈,并多次在《论语》中谈到“言过其行”的坏处。

“言过其行”的人,是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这种人往往把计划、目标或理想挂在嘴边,却不愿意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如此一来,即使说得再多、再好,也无法给生活和事业带来任何实质上的进展,除了让人笑话鄙夷之外,毫无任何益处。

做人应当具备脚踏实地、少说多做的务实精神,舍弃那些多说少做,甚至只说不做的轻浮虚伪的作风。

少说多做,做了再说,是聪明人奉行的人生艺术。无论何时何地,那种信口开河、纸上谈兵的人,是无法令人信服的。任何理想和目标都要靠具体的行动来落实,不付诸行动,哪里来的成功呢?

23【原文】

耻恶衣恶食①者,未足②与议也。

【出处】

《论语·里仁》。

【注释】

①恶衣恶食:粗劣的衣服和食物。②未足:不值得。

【译文】

对以自己吃穿得不好而感到耻辱的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德的。

【赏析与启迪】

一个人如果经不起外界环境引诱,意志不够坚定,就很难有什么高尚的道德和远大的理想了。实现人生目标必须与艰苦奋斗紧密相连,成功永远属于那些不怕艰苦、不畏磨难、经得起贫乏的物质生活考验的人。

一个人如果不能抵御外界的各种诱惑,把清贫的生活当做一种耻辱,任凭自己的私欲膨胀,轻则败坏道德,腐蚀灵魂;重则违法犯罪,身败名裂。

平时生活中,衣裳粗糙一点没关系,只要整洁就行;饭菜简单一点没关系,只要干净就行。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和锻炼上,努力培养自己甘于清贫、吃苦耐劳的品质,为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奠定坚实的基础。

24【原文】

诚无悔①,恕②无怨,和③无仇,忍无辱。

【出处】

《省心录》,作者林逋,北宋著名隐逸诗人。自甘贫困,不喜名利,只喜欢种梅养鹤,自谓“以梅为妻,以鹤为子”。

【注释】

①悔:过失,灾祸。②恕:饶恕,宽容。③和:和善,和气。

【译文】

诚实,就不会有灾祸;宽容,就不会生怨恨;和善,就不会结仇敌;忍耐,就不会有耻辱。

【赏析与启迪】

社会是一个大家庭,如何与人相处是永远无法回避的问题。毋庸置疑,诚实、和善、宽容、忍让的美德,是减少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营造良好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保证。

现代学校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把学校从学习者的集合体改造为学校道德社群,让学生在这种道德社群中理解、体验、践行核心价值和美德,体现其“社群化”本质。“以诚相待”、“忍让为先”、“以和为贵”、“忍辱负重”,这些充满人生处世哲理的话语,总会带给学生们深思和启迪。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同学们之间如果能够做到真诚相待,相互宽容,团结互助,谦逊忍让,无疑为自己、为他人铺就了一条坦途。一个轻松愉悦、互助互爱的校园环境,必然能增强彼此的信心,激发学习积极性。

25【原文】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①;贞妇爱色②,纳③之以礼。

【出处】

《增广贤文》。

【注释】

①道:正当途径。②色:动词,打扮。③纳:接受,符合。

【译文】

君子喜爱钱财,但都是通过正当途径得来的。守本分的妇女喜欢打扮,但都符合礼仪规范。

【赏析与启迪】

在生活中,谁也离不开钱财,钱财本身并不存在好与恶,重要的是获取钱财的渠道和手段,即本句中提到的“道”。

人生的道路千千万万,但大致可以归结为两条:正道与邪道。选择正道的人,面对各种各样的诱惑,都不会背弃做人的良知和法律的准绳,即使奋斗的过程很辛苦,但最后的结局必然幸福圆满;选择邪道的人,得一时小利,而失之大义,甚至身陷囹圄。

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人在忙碌地追逐着财富。利字当头,他们往往不择手段,不惜违背道德和法律。可是一个人只有两只手,能握住的东西毕竟有限。人心越是贪婪,往往失去的也越多。学会选择,懂得放弃,珍惜拥有的一切,懂得善待生活,才是明智之举。

喜欢打扮、追求漂亮是女人的天性,但是如果一味浓妆艳抹,标新立异,试图哗众取宠,反而会弄巧成拙。只有适度的修饰和打扮,才符合青少年的天性,哪怕是素面朝天,也会绽放出青春的靓丽光华。

26【原文】

贱而好德①者尊,贫而有义②者荣。

【出处】

《新语·本行》,作者陆贾,汉初思想家,政治家。

【注释】

①好德:美好的品德。②有义:坚持正义,保持气节。

【译文】

地位低下但品德高尚的人,会受到别人的尊重;处境困窘但能保持操守、不失气节的人光荣。

【赏析与启迪】

即使地位低贱,也不忘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保持良好的道德品质;即使生活贫困,待人接物仍然讲究文明礼貌,说话做事仍旧坚持正义。反之,如果因为地位低下、生活困窘而放弃做人的尊严,甚至违背良知、践踏正义,这样的人只会招人厌恶和鄙视。

这个世界上,贫穷的人不在少数。贫穷本身并不可耻,可耻的是因贫穷而丧失人格尊严,违背道德良知。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地面对困难并战胜困难的过程。只要人们能够讲究道德,遵守法律,勤奋做事,坦诚做人,始终坚持自尊、自爱、自强、自律,就一定可以改变境遇,获得社会的荣誉和公众的尊重。

27【原文】

人告之以有过①,则喜②。

【出处】

《孟子·公孙丑上》。

【注释】

①有过:有过错。②喜:高兴。

【译文】

对别人指出自己的过错,应当感到高兴。

【赏析与启迪】

本句是成语“闻过则喜”的出处。儒家在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错误上,态度非常明确:一个人如果能够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自然是件好事;但是,如果有人在自己犯错时,能善意提醒、及时指出,那就是一件大喜事。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相比那些可有可无的谄媚之言,有建设性的批评往往一字千金,有利于自己不断进步。

在面对他人指出自己的缺点错误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有的人一触即跳,听不得半句批评,既无认错的诚意,更无改过的举动;有的人闻过则喜,由衷地感谢批评者的一番好意,虚心接受并及时改正。前者对待别人批评的态度,既不利于纠错改过,还会使自己犯下更大的错误;后者知错即改,既弥补了自己的过失,还赢得了别人的认可和尊重,使彼此的心灵得到沟通,友谊得到巩固。

28【原文】

仁者如射,射者正①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②诸己而已矣。

【出处】

孟子《公孙丑上》。

【注释】

①正:端正姿势。②求:寻找。

【译文】

仁义宽厚的人就像比赛射箭,射箭手先要端正自己的姿势,然后放箭;射不中,不怨恨赢了自己的人,而是反过来在自己身上查找原因。

【赏析与启迪】

这就是成语“反求诸己”的出处。它的意思是说,人有了错误或遭受失败,应当首先从自己身上查找原因,而不是采取推卸逃避的态度,竭力把失败的原因归咎于他人。

曾经有一个高僧,他每天打坐的时候,都要在面前放一黑一白两堆小石子,分别代表自己的善恶两念。善念萌生时,他会拿一颗白石子放在身体的左边;恶念萌生时,他会拿一颗黑石子放在身体的右边。

最初,大师检点时发现,黑石子多,白石子少。每当这时,大师就会扇自己一耳光,痛哭着自责道:“你在苦海里轮回,还不知道悔过吗?”四十多年过去了,大师手下全部变成了白石子,最终修成了正果。

每个人都难免犯错误,所不同的是对待错误的态度。有的人在想方设法掩饰自己错误的同时,还把责任推卸给别人。这样的做法是不道德的,也是不公平的。

做人,与其低着头掩盖错误,不如昂起头纠正错误;与其在错误中沉沦,还不如在反省中奋起。反省之后,心灵得到净化,人性真正流露,这时你不论做什么,都会有前所未有的激情。

29【原文】

君子固穷①。

【出处】

《论语·卫灵公》。

【注释】

①固穷:固守于困厄。固,坚持,坚守。

【译文】

有道德的人困厄时能够固守本分(绝不越规逾矩,胡作非为)。

【赏析与启迪】

一个人遭遇困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困而失志。儒家提倡精神追求重于物质享受,强调人应该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追求道德的完善和心灵的净化,推崇穷不失义,弱不失志。

面对困境,做人应当心态平和,有定力,遵守秩序,恪守道德;千万不能浮躁盲目,不择手段,甚至逾越道德和法律的底线。

一个人可以在物质上贫穷,但绝不能在精神上贫穷。纵然生活穷困潦倒,也要固守信念,自尊自爱,自强不息。

自尊是一种美德,是君子人格中最珍贵、最高尚的成分。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失去做人的尊严。只有捍卫了自己的尊严,信念才不会缺失,人生的阵地才不会陷落,才能克服重重困难,开拓辉煌的人生。

30【原文】

过①也,人皆见之;更②也,人皆仰③之。

【出处】

《论语·子张》。

【注释】

①过:过失,错误。②更:更正,改正。③仰:敬慕,尊敬。

【译文】

一个人有了过错,别人都看得见;如果他知错能改,人们同样会尊重、敬仰他。

【赏析与启迪】

这是《论语》中记载子贡的一段话。这段话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都可能犯错误、有过失,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二是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要求人们面对错误时,不能听之任之,养遗患,而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去改正错误。

在错误面前,如果回避遮掩,无动于衷,那么,小错误就会变成大罪恶,最终害人不浅。反之,敢于正视缺点错误,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并采取积极的态度及时改正,就能有效地遏制错误的扩大。

从这段语录中,可以得到两个方面的启示:首先是相互之间应具有包容精神。在容许自己犯错误的同时,也应容许他人犯错误。别人犯错时,应善意劝诫,帮助其及时改正,而不是奚落嘲笑或一味地责难。其次是要敢于正视自身错误,对别人所提出的善意批评要虚心接受,并积极改正。这样做的结果,不仅可以消除负面影响,还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31【原文】

得宠思辱,居安①思危②。

【出处】

《增广贤文》。

【注释】

①居安:处于平安的境地。②思危:考虑可能发生的危险。

【译文】

人在得到荣誉的时候,应考虑到可能遭受的耻辱;平安无事的时候,则要想到可能发生的危险。

【赏析与启迪】

世界上的事物千变万化。荣与辱、安与危也并非一成不变,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得宠莫忘辱,居安莫忘危,有备而无患,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珍贵的立身处世财富。

对国家来说,只有居安思危,常备不懈,才能保持和平与安定的环境;对个人而言,如果能够居安思危,就会懂得珍惜所拥有的一切,即使处在平安舒适的境遇,也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和放纵,他的人生自然就会避免许多错误,少却一些遗憾。

有句古话说得好:“创业难,守成更难。”奋斗的过程固然艰辛,但要巩固既得的成绩,同样是一桩不容易的事。取得了一点成绩,就忘乎所以,骄傲自满,停留在原地“啃老本”,或被暂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开始松懈意志,放纵言行,非但失去了曾经的荣誉,还会让自己蒙受耻辱。

要想“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除了坚忍不拔的意志外,还需要得宠思辱,居安思危。

32.【原文】

位卑①未敢忘忧国。

【出处】

《病起书怀》,作者陆游,号放翁,南宋爱国诗人。

【注释】

①卑:卑微。

【译文】

地位虽然卑微,仍然不敢忘记要为国家分担忧愁。

【赏析与启迪】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爱国,就像一个人爱自己的母亲一样,它是与生俱来、植根于灵魂深处的质朴情结,也是每一位公民的神圣义务和崇高的道德情感。

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只有融入国家和社会之中,才能凝聚成强大的力量,发挥最大的作用;个人的命运是平凡的,只有与国家、社会的命运联系起来,才能体现出最大的人生价值。

一个人,无论他身在何处、处于何种社会地位、从事何种职业、拥有何种能力,祖国都是他生长的土壤、避风的港湾。

33.【原文】

烈士①之爱国也,如家。

【出处】

《抱朴子·广譬》,作者葛洪,自号抱朴子,晋朝著名道士、炼丹家、名医。

【注释】

①烈士:忠烈之士。

【译文】

忠烈之士爱自己的祖国,就如同爱自己的家一样。

【赏析与启迪】

把祖国当做自己的家一样爱护,把祖国当做自己的母亲一样去敬爱,这是中华儿女与生俱来的爱国情怀。

祖国母亲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有5 000年悠久的历史传承,有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疆域,有13亿勤劳善良、热爱和平的人民……每一位华夏儿女都应为生在这个国度、长在这片土地而感到自豪。

有的人每当看到“爱国”两个字,就觉得这种情感离自己很远。事实上,当你把祖国当做自己的家来爱,把身边的人当做家人来关怀,小小的爱的河流就会汇聚成大大的爱的海洋,就组成了一个庞大而和谐的爱的国度。

34.【嗯原文】

香①九龄②,能温席③,孝于亲,所当执④。

【出处】

《三字经》,相传为宋代王应麟所作,是我国影响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古代儿童启蒙读物之一。

【注释】

①香:黄香,东汉湖北安陆人,博通经典,官至尚书令。②九龄:九岁。③温席:暖被窝。④执:做事。

【译文】

东汉时,有个叫黄香的孩子,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母,冬天用自己的体温替父亲暖被窝。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应该谨守的本分。

【赏析与启迪】

在元朝郭守正所编的《二十四孝》中,记载着黄香扇枕温衾的故事:“冬月温衾暖,炎天扇枕凉。儿童知子职,知古一黄香”。意思是说,在大雪纷飞的凛冽冬夜,九岁孩童黄香用自己的体温为父亲暖被御寒;在骄阳似火的炎炎夏日,懂事的黄香又不辞辛苦地为父亲扇凉枕席。

黄香的行为,源自于他内心最质朴、最真挚的孝道;黄香身上的品格,正是我们世代传承的尊老爱亲的美德。

在每个人的生命历程中,无不倾注着父母厚重而又真切的关爱。现实生活中,有的青少年不肯体谅父母的艰辛,不懂得孝敬父母,只知道向父母要钱索物,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口腹之欲,这种人和九岁的黄香比起来,显得多么的自私和渺小。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美德和做人的起码良知,它不能只是挂在嘴边的口号,更应该体现在实际行动中。

35【原文】

身体发肤,受①之父母,不敢毁伤②,孝之始也。

【出处】

《孝经·开宗明义章》,相传为孔子作。

【注释】

①受:接受,承受。②毁伤:亏损为毁,见血为伤。

【译文】

人的身躯、四肢、毛发和皮肤,都是父母给予的,不能轻易伤害甚至毁坏,这就是尽孝的开始。

【赏析与启迪】

早在几千年前,孔子就把爱惜自己的身体和行孝联系起来。今天,我们所提倡的敬畏生命、珍爱健康,正是这种精神的延续。

敬畏生命的人,尤感生命的短暂和光阴的可贵,愈发懂得珍惜眼前所拥有的一切;强烈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促使他们努力工作,奋发向上,珍惜生命,珍爱人生。

藐视生命的人,自然不会珍惜生命中一切美好的东西。他们往往精神空虚,虚度光阴,甚至为了蝇头小利不惜以身试法。至于那些轻生厌世的行为,自伤自残,就是随意糟蹋父母所给予的宝贵生命,给自己和亲人带来痛苦和伤害,是对自己、对亲人、对社会极不负责的表现。

36【原文】

身也者,父母之遗体①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

【出处】

《礼记·祭义》。

【注释】

①遗体:父母遗留下来的肉体,不是今天所谓“遗体”(尸体)。

【译文】

每个人的身体,都是父母遗留下来的。人们的行、住、坐、卧,使用父母遗留下来的身体,岂敢不尊敬啊!

【赏析与启迪】

亲情在给人温暖和关爱的同时,又赋予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有了这份责任,人才懂得去感恩回报。

每个人的血脉和父母绵延相连,情感与父母息息相通。亲情是伟大而无私的。无论是十月怀胎,还是咿呀学语,蹒跚学步,在你们的成长历程中,亲人们竭尽所能,给你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帮助和鼓励,用夜以继日的期盼,呵护你们长大成人。

做儿女的应该珍惜父母所给予的生命,时刻不忘父母的嘱托,踏实做人,勤奋做事,努力使自己有所作为,以此来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37【原文】

不辱①其身,不忧②其亲,则可谓孝矣。

【出处】

《大戴礼记·曾子大孝》,戴德编写,西汉时期人。《大戴礼记》是中国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本。

【注释】

①辱:耻辱。②忧:担忧。

【译文】

不让(父母给予的)身体感到羞辱,不让父母担忧,就是符合孝道的行为。

【赏析与启迪】

父母对儿女有养育之恩,做儿女的应该知恩图报。不能给父母增添精神上的负担,更不能让父母名誉上蒙受耻辱。

儒家将个人的荣辱、成败、得失与恪守孝道紧密相连,让自己的一言一行不敢背离父母的教诲,不敢违背做人的准则,就是要告诉人们:亲情除了关爱、付出、理解和信任之外,还包括一份厚重的责任。

同学们虽然还不可能像成年人一样,给予父母生活上的照顾和物质上的帮助,但并不意味着就此可以袖手旁观。在平时生活中,你们应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为家人分忧。离家读书的青少年,可以通过书信、电话等方式,适时问候亲人,给亲人带去精神上的慰藉;你们更应该勤奋学习,健康成长,成为亲人的骄傲,让亲人放心、省心和舒心!

38【原文】

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①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出处】

《论语·学而》。

【注释】

①鲜:少有,独特。

【译文】

一个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人,却喜欢冒犯长辈和上级,这样的情况是少有的;不喜欢冒犯长辈,却喜欢违法乱纪,这种情况是从来没有过的。

【赏析与启迪】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每位社会成员只有在家庭中养成尊敬父母、长幼有序的良好习惯,进入社会后,才能接受既定的社会规则,成为遵纪守法的公民。

当然,并非所有的青少年犯罪都源自于大逆不道,但可以肯定,尊老爱幼、友爱互助的良好品德,在对构建和谐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等方面,必然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不尊重父母和长辈,不听从老师和亲友的劝告,道德品质低下,法制观念淡薄,最终走上犯罪道路,也是极个别青少年犯罪入狱前的真实写照。

对于同学们来说,在学校里接受教育,不光要学习文化知识,更要学习做人的道理。要通过持之以恒的学习和锻炼,矫正不良习气,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养成守纪律、守秩序的好习惯。

39【原文】

当家才知盐米贵,养子方知父母恩。

【出处】

《增广贤文》。

【译文】

当家后才能体会到油盐柴米的来之不易,生养儿女后才能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

【赏析与启迪】

事不经手不知难,不当家理财就不会懂得怎样过日子,也不会知道生活的艰难。没有养过儿女的人,很难体会父母含辛茹苦的艰辛,更难体会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良苦用心。只有当自己也生儿育女的时候,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父母的恩情。

每个人,都要经历从做人儿女到为人父母的人生历程,这是生命演化的必然规律。父母现在对你们的爱,等到你们将来成家立业后,就会转化成对子女的爱;父母现在对你们的期盼,也正是将来你们对子女的期盼。

养子方知父母恩。90后的青少年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得到父母、长辈的宠爱,很容易沾染好逸恶劳、惟我独尊的不良习气。当你心安理得地享受着父母为你提供的一切时,你是否想过父母养儿育女的种种不易?父母对儿女恩重如山,你们应该加倍珍惜这份厚重的亲情,勤奋学习,积极进取,早日为父母卸下精神上的压力、生活的重担。

“当家才知盐米贵。”这句话告诉青少年,生活上要厉行节俭,学会细水长流,精打细算。不要有了钱就盲目消费。一旦没钱了,就毫不顾忌家庭的实际情况,不停地伸手向亲人要这要那,给亲人增加过重的经济负担。

40【原文】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①。至于犬马,皆能有②养;不敬,何以别乎?

【出处】

《论语·为政》。

【注释】

①养:赡养。②能有:能够得到。

【译文】

孝在许多人眼里,就是赡养父母,让父母吃饱穿暖。照这种观点,狗和马也都可以得到饲养,如果侍奉父母没有发自内心的尊敬,那与养狗养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赏析与启迪】

对父母孝敬,不能简单地表现在物质生活的赡养上,还应体现在精神生活的慰藉上。

孝道,是维系人类繁衍生息的基本伦理之一。父母养儿育女非常不易,作为儿女,理应感恩图报。

向父母行孝,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物质生活的奉养,就是说要尽力给父母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在生活上多关心照顾父母,让他们生活安定,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二是在精神上给父母安慰,听从父母的教诲,不违背父母的意愿,不让自己的行为使父母担惊受怕,甚至蒙受耻辱。

有的青少年出于嫌贫爱富或崇拜权力的不良心理,对自己的父母满腹怨言,百般挑剔。青少年应当从人类最基本的亲情开始,体谅、尊重自己的父母。只有对父母的养育之恩产生心理认同,才能深刻理解普天下为人父母者的种种不易。

41【原文】

父孝子爱,非有为①也。

【出处】

《郭店竹简·语丛三》。

【注释】

①有为:有意所为。

【译文】

孩子对父母的孝敬与父母对孩子的爱护,不是刻意做出来的。

【赏析与启迪】

父母对儿女的亲情,是人们内心世界最真挚、最自然的情感;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责任;是无私给予不求回报的奉献。

当你心安理得地享受着父母为你提供的一切时,你的内心深处是否铭记:是父母孕育了你的生命,给了你一个温暖的家,为你遮挡生活的风雨,悉心呵护你长大成人。父母为你付出的艰辛和关爱,实在难以用语言来表白。

亲情是一种纯真无伪的自然之情,不是表面上的虚情假意,更不是带有某种目的而为的情感。无论是父母对儿女的爱,还是儿女对父母的孝,都应该是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

有的青少年学生喜欢把亲情当做满足自己各种需求的借口。为了使自己显得潇洒自在,过得“高人一等”,他们不顾家庭的实际情况,无视亲人辛勤劳作的艰辛,屡屡向家人“狮子大张口”要钱索物。这种变质的亲情观,不仅加重了亲人精神上的痛苦和经济上的负担,也使得自己和亲人的关系变得扭曲。

42【原文】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①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②,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出处】

《孟子·离娄下》。

【注释】

①博弈:原意为下棋,此处指赌博。②戮:羞辱。

【译文】

人们普遍认为,不孝的情况有五种:四肢懒惰,不顾父母的生活,这是一不孝;喜欢赌博喝酒,不顾父母的生活,是二不孝;贪图钱财,偏爱老婆孩子,不顾父母的生活,是三不孝;放纵于寻欢作乐,使父母蒙受羞辱,是四不孝;逞勇好斗,连累父母,是五不孝。

【赏析与启迪】

孝敬父母,赡养父母,本来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总有一些人违背孝道,泯灭了做人的良知。孟子在这里指出了五种不孝的行为,前三种是不赡养父母,后两种是让父母感到羞辱和受到连累。这五种行为都是违背人伦道德规范的。

赡养父母,回报亲恩,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良知。修身与尽孝,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大凡平时修养身心、品行端正的人,会特别注重亲情,讲究孝道。而那些好逸恶劳、酗酒赌博、自私自利、贪图享受、争强斗狠的人,纵然他们信誓旦旦要尽孝,他们的孝心肯定会大打折扣。

43【原文】

亲亲①,仁也;敬长②,义也。

【出处】

《孟子·尽心上》。

【注释】

①亲亲:敬爱亲人。②敬长:尊敬长辈。

【译文】

敬爱父母,就是仁;尊敬长辈,就是义。

【赏析与启迪】

敬爱父母,尊敬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现代人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的一项基本准则。

无论是敬爱父母,还是尊敬长辈,都必须以仁爱和道义为底蕴。这种恭敬,是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是有道德、有礼貌的表现。

有的同学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往往走入误区:或者抱怨家人对自己关心不够,不能满足自己的各种要求;或者抱怨父母和长辈对自己过于严格,经常受到批评和督促……在这种错误心理的驱使下,这些人就会对父母和长辈不尊重,导致阳奉阴违或者公开顶撞的不良行为。极个别青少年甚至离家出走,让亲人焦虑万分,担惊受怕。这样的人既不“亲亲”,也不“敬长”。

44【原文】

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①;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②。

【出处】

《孝经·圣治章》。

【注释】

①悖德:悖,违背。悖德,即违背道德。②悖礼:违背礼仪规范。

【译文】

不爱自己的父母,而去爱他人的父母,这就叫做违背道德;不尊敬自己的父母,而去尊敬他人的父母,这就叫做违背礼仪。

【赏析与启迪】

观察一个人品德的好坏,不只是看他对自己如何,还要看他对亲人、对别人如何。换句话说,如果一个连自己的亲人都不敬爱,甚至还辱骂殴打的人,你能奢望他对别人充满爱心、对社会担负责任吗?即便有,也只能理解为一种虚伪的作秀。

秦朝末年,刘邦与项羽交战。项羽把刘邦的父亲刘太公俘获,并派人通知刘邦:“若再不赶紧投降,我就烹了太公。”作为亲生儿子的刘邦,为了自身利益,竟然叫人回话给项羽:“如果你一定要杀我的父亲,别忘了分我一杯肉羹。”

刘邦虽然最后打败了项羽,成为汉高祖,但他阴险狡诈、薄情寡义的无赖性格,被司马迁记入《史记》,留给后人评判。

敬爱父母,是广大青少年道德完善的起点;敬爱父母,也是青少年家庭教育的必修课。

45【原文】

谨而信①,泛爱众而亲仁②。

【出处】

《论语·学而》。

【注释】

①谨而信:做事谨慎而恪守信用。②亲仁:亲近有道德和仁爱的人。

【译文】

做事谨小慎微,恪守信用,关爱别人并亲近有道德和仁爱的人。

【赏析与启迪】

这是孔子孝道思想的经典之句,阐述了严谨守信的处世态度和心底无私的博爱精神。“泛爱众”就是广泛地爱众人,包括亲人、友人、邻人,甚至可以是敌人。提倡互助友善的公德意识和大公无私的集体主义精神;“亲仁”,就是勉励人们要自觉向那些有德行的人学习,使自己拥有道德的楷模和行动的榜样。

今天提倡的“让世界充满爱”、“共建地球村”,就是倡导每一个人都应有互助互爱的善良动机,我有爱人、利人的行为,别人同样会爱我、利我。人人心中有家庭、有集体、有社会,才能和他人携手共建互助友善、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照此下去,就能逐步消除国家、民族和个人之间的分歧隔阂,营造出一个和谐、文明的世界。

46【原文】

孝子不服暗①,不登危②,惧辱亲也。

【出处】

《礼记·曲礼上》。

【注释】

①服暗:在暗地里做事,服,动词,从事。②登危:登临危险。

【译文】

守孝道的人不在暗地里做事,不登临险境,是怕辱没了亲人。

【赏析与启迪】

不服暗,意思是为人光明磊落,讲究原则,不违背道德准则和法律规范;不登危,则是提醒人们做事应小心谨慎,不能意气用事、冲动莽撞,更不能胆大妄为触犯法律。

从小处讲,是古人对孝敬父母的人提出的说话做事的标准;从大处说,是每个社会成员应当遵守的道德规范。这句话从个人对父母的行孝出发,圈定了人们立身处世的行为规范。

一个人如果没有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就难免会做出荒唐之举。

现实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有些青少年学生为了寻求刺激,标新立异,常常瞒着老师和家长,偷偷做一些出格的事,还自认为是在“练胆量”、“挑战极限”,可最终结果,不仅使自己受到伤害,使亲人的精神上承受打击,名誉上蒙受耻辱,还可能滑向犯罪的深渊。

47【原文】

人须从孝悌①立根基。

【出处】

《围炉夜话》。

【注释】

①孝悌:孝顺父母,敬爱兄弟姊妹。

【译文】

做人必须以孝顺友爱作为道德基础。

【赏析与启迪】

孝敬父母,听从父母的教诲,体会父母把自己养大成人的艰辛,就不敢胡作非为,给父母增添忧愁;在家时与兄弟姊妹相处,能做到谦让友爱、和睦相处,就可以养成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美德,到社会上就能得到他人尊重。

孝悌是人的道德品质形成的开始。从小所养成的敬老爱幼的优良品质,是其他道德观念形成的基石。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成员之间以亲情为纽带,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在家庭生活中养成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习惯,家庭和谐安乐。而到了社会上,自然就能尊老爱幼、团结他人,不但能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更会得到他人的尊重,甚至赢得命运的特别垂青。

48【原文】

凡人事①天地鬼神,不如孝其二亲②,二亲最神③也。

【出处】

《四十二章经》,相传为中国第一部汉译佛经,译者不详。

【注释】

①事:侍奉。②二亲:指父母。③神:灵验。

【译文】

人们与其以祭祀来取媚于天地鬼神,还不如孝敬自己的父母,孝敬父母才是最灵验的。

【赏析与启迪】

与其敬重鬼神,不如敬重父母亲人。因为是父母给予我们生命,抚养我们成人。

纵观当今世界很多宗教的教义里,都在倡导孝敬父母、关爱亲人。在庙宇里似乎诚心祷告,回到现实生活中对他人却恶语连连,甚至拳脚相加,把修行当成空头支票;在学校里,对同学能友善可亲,回到家却冷漠寡言,甚至面目狰狞,把家当成旅馆,把父母当提款机。试想,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敬爱的人,又怎么可能有平等博爱之心?又怎么可能远离邪恶、真心向善呢?在父母的有生之年,切切实实地履行做人子女的职责,比那种平时不尽儿女之责,待父母去世后才呼天抢地、一副“子欲养而亲不在”神情的人要真诚得多。

孝敬父母,替父母分忧,是广大青少年的共同心愿。只不过,这种美好的愿望不能仅停留在思想意识上,更应该表现在具体的行动中。

49【原文】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①,纵作到极处②,俱是合当如此,着不得一毫感激的念头。

【出处】

《菜根谭》。

【注释】

①恭:恭敬、尊敬。②极处:完美境界。

【译文】

父母慈祥,子女孝顺,兄姐对弟妹友爱,弟妹对兄姐尊敬,即使到最完美境界,也都是骨肉至亲之间所应当做的,因为这完全是出于人类与生俱来的爱,彼此之间绝对不可以存着有一点企望回报的想法。

【赏析与启迪】

人类的感情复杂多样,有父母对子女的关爱,有子女对父母的感恩,有兄弟姊妹间的友爱,有亲朋好友、邻里乡亲间的团结互助,有老师园丁般的辛勤耕耘,有学生桃李满天下的回报,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真心诚意的,是金钱和权利所不能操纵的,是给予奉献而不求回报,是感情生活中的一块净土。

正是这种家族人伦的无私之爱,维系着中国社会几千年一整套伦理道德的根基。不论是敬老尊贤、爱幼扶贫的公德意识,还是养儿防老、感恩图报的反哺思想,对现在社会的人来说,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50【原文】

即今现在二亲,就是释迦①弥勒②。

【出处】

《万法归心录》,作者祖源禅师,清初康熙年间人。

【注释】

①释迦:即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姓乔答摩,名悉达多,释迦族人。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之子。②弥勒:佛教菩萨名,将继位为未来佛。

【译文】

自己的父母,就是释迦佛,就是弥勒佛。

【赏析与启迪】

中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孝道,强调孝敬父母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佛教所推崇的“报佛恩”,就是要从倡导“报亲恩”开始,真正的修行应从最平常的生活中开始。孝敬父母就是感恩图报的表现,是一个人真心向善的开始。一个不愿孝敬父母的人,即使表面上对菩萨再虔诚,也是虚假和徒劳的。

从无神论的角度看,菩萨只不过是人们创造的偶像,父母才是实实在在的亲人。与其追求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还不如真心实意地向父母尽孝。那种嫌弃、虐待甚至抛弃老人的行为,有悖于道德伦理,必将受到正义和良知的谴责;情节恶劣的,还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51【原文】

为家忘一人,为村忘一家,为国忘一村。

【出处】

《增一阿含经》,东晋僧伽提婆译,原始佛教基本经典。记述佛陀及其弟子们的事迹,阐述出家僧尼的戒律和对俗人修行的规定。

【译文】

为了一家人,可以忘掉个人的利益;为了一个村,可以忘掉一个家庭的利益;为了整个国家,可以忘掉一个村的利益。

【赏析与启迪】

人的社会属性,注定了其与外部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通常情况下,一个人既是家庭的成员,也是社会的成员,还是国家的成员。生而为人,就应该为自己的家庭、社会和国家作贡献,尽义务。只有这样,家庭才能幸福安宁,社会才能和谐有序,国家才能繁荣稳定。

提倡集体主义思想,反对极端个人主义,这是对青少年学生开展德育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校园里,青少年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主要表现为:一是自觉维护公共利益。比如,爱护教学用具,节约水电资源,爱护公共卫生等;二是珍惜集体荣誉。有毁于集体形象的话不说,有损于集体利益的事不做;三是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共同维护校园的和谐和稳定。

52【原文】

忠者,此德义①之基也。

【出处】

《潜夫论·务本》。作者王符,东汉末期人。

【注释】

①德义:道德正义。

【译文】

忠诚,是一切道德和正义的基础。

【赏析与启迪】

忠诚,是一个人各种道德品质形成的基础。忠诚的含义包括忠诚老实,表里如一,不欺诈一个人。只有说话做事忠诚老实、讲究信用,才能够得到别人的接纳,他的各种美好的品质也才能得以展现,并得到认可和尊重。

忠诚是每一位社会成员必须具备的道德素质,也是为人处世不可缺少的行为准则。

当代忠诚意识主要体现在:一是忠诚于祖国,注重国家荣誉,不出卖国家的利益,不背叛国家;二是忠诚于社会,遵守社会公共规范,讲究社会公德,不恣肆妄为;三是忠实于家庭,忠实于爱的誓言与责任,不朝三暮四;四是忠于自己,爱惜自己的人格,爱惜自己的梦想与事业,在生活中做到诚恳待人,恪守信用。

53【原文】

保天下①者,匹夫②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出处】

《日知录·正始》,作者顾炎武,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

【注释】

①天下:指国家。②匹夫:普通百姓。

【译文】

对国家的兴盛与衰亡的大事,每一个普通百姓都有责任。

【赏析与启迪】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在近代中国,每当外敌入侵、民族危急的时候,鼓励着每一个中国人为民族和国家的生死存亡而斗争激奋人心的口号。每个人都应该有一种民族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都应该为社会的和谐和民族的复兴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而不应为了一己私利,无视国家、民族的利益。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读书人不能只顾埋头读书,而是要以天下为己任,知大体,识大局,多关心国家大事。同学们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应该发挥未来主人翁的精神,努力学习,把握时代的节奏,做到视野开阔、与时俱进,为将来报效祖国做好准备。如果抱着逃避退缩、漠不关心的消极态度,无疑失去了作为国家主人翁的资格,也无益于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

54【原文】

孝子之养老①也,乐②其心,不违其志。

【出处】

《礼记·内则》。

【注释】

①养老:奉养老人。②乐:使快乐,使愉悦。

【译文】

孝子对父母奉养,要做到不违背父母的意愿,使父母从心里感到愉悦、快乐。

【赏析与启迪】

儒家提倡对父母尽孝道,有一套缜密的行为准则。而发自内心对父母尊重,并用实际行动让父母颐养天年、精神愉快,则是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

天下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子女长大后,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都希望自己的子女遵纪守法,受到社会的认可和别人的尊重。做儿女的,应当时刻铭记父母的教诲,不负父母尊长的期望。有些人以为,向父母尽孝,只要在物质上履行赡养的义务就够了,殊不知,物质只是最起码、最基本的生活需求,父母亲更需要的,其实是精神层面的快乐与满足。

平时我们常言孝顺,拆开解释顿时恍然:孝,即是顺着。一个真正懂得孝道的人,必然能够悉心领悟父母的感受,听从父母的教诲,遵从父母的意愿;一个真正有出息的人,总是尽其所能,给父母带来莫大的安慰和愉悦。

55【原文】

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①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②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出处】

《孝经·纪孝行章》。

【注释】

①养:指饮食、衣着方面的赡养。②祭:供奉神灵的活动或仪式。

【译文】

有孝心的儿女在孝敬他们的父母时,第一,要在日常的起居生活中,做到谨慎恭敬;第二,要在奉养父母时,和颜悦色,没有怨言;第三,父母生病时,要心存忧虑,想方设法为父母减轻病痛;第四,父母过世后,要感念父母的恩情,心怀哀戚;第五,祭拜父母时,要庄严恭敬,用严肃的态度去追思他们。以上五个方面具备了,才算至诚,否则只是徒有形式,失去了行孝的本意。

【赏析与启迪】

儒家十分重视孝道,认为所有的道德中,孝是最根本的,人一切美好的品质都从孝敬父母开始。

孔子就孝道的具体贯彻,提出了“居敬、养乐、病忧、丧哀、祭严”五方面的要求,究其本质,就是一个“诚”字。就是说在现实生活中,对父母的一切行为应该是自己真情的流露,而不是徒有形式、徒具其表,装样子给别人看。

有的同学可能认为自己还未成年,需要父母和亲人的照顾,哪里谈得上对父母尽孝?比照上面儒家行孝的五点要求,你们同样可以向父母行孝。比方说,你们在学校里的每一点进步,每一分成绩,都能给父母亲人带去喜悦;当父母身体不适或心情郁闷时,你们可以通过各种温馨的方式,给父母以精神上的安慰;平时在家里,应该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诸如此类的行为,都属于行孝的范畴。

56【原文】

千经万典,孝义为先①。

【出处】

《景行录》,作者史弼,元朝人,自号紫微老人。

【注释】

①先:起点,开始。

【译文】

所有的经典,无不以忠孝仁义为起点。

【赏析与启迪】

一个人不论读过多少经典,掌握多少技能,首先必须把孝道当做他立身处世的根基。

孝道是修身、立身的第一内容。孝道彰显的不仅是做人之本,立身之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精神支柱。试想,一个人如果对含辛茹苦抚养自己长大的父母尚且没有良心、爱心、孝心,又如何去爱他人、爱国家、爱人民?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孝、义,主要反映在忠于祖国、尊敬长辈、遵守公德、互助友爱、见义勇为等方面。

57【原文】

羊有跪乳①之恩,鸦有反哺②之义。

【出处】

《增广贤文》。

【注释】

①跪乳:跪下吮乳。②反哺:反过来哺养。

【译文】

小羊羔跪下吮乳,以表达对老羊的哺乳之恩;小乌鸦成年后反过来哺养老乌鸦,以报答养育之情。

【赏析与启迪】

羊跪乳,鸦反哺,连动物都知道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人又怎么能忘恩负义,不孝敬自己的父母?从小到大,父母节衣缩食、含辛茹苦把我们抚养成人,父母之爱,是人世间最真挚和无私的情感,值得每个做儿女的感恩一生,回报一生。

青少年平时应该多想想父母的养育之恩、血缘之情,多想想父母养家糊口的不易,多想想父母对你的殷殷期望……

怎样回报亲人们的恩情?努力工作,勤恳付出,关爱家人,努力创造美好和谐的生活;努力学习,健康成长,争取学有所成,在未来的生活中尽到做儿女的责任和义务,这些都是最切切实实的回报。

58【原文】

守身①不敢妄为,恐②羞于父母。

【出处】

《围炉夜话》。

【注释】

①守身:保持自身的道德操守。②恐:恐怕、唯恐的意思。

【译文】

一个人谨守自己的行为而不敢胡作非为,是怕自己的行为不谨慎,使父母蒙羞。

【赏析与启迪】

洁身自好是做人的道德要求,是自我完善的价值尺度,同时也是社会对每个成员的期望。特别是生养自己的父母,对自己的成长倾注了无限的爱心,寄予了很大的希望。

注重品德修养的人,常常会考虑到自己的言行对父母的影响,决不会随心所欲肆意妄为;而品行不端的人,在自己为非作歹的时候,根本不会顾及父母的感受。

守身不敢妄为的结果,首先是让自己避免受到道德的谴责,其次是不让自己的父母受到精神上的伤害和名誉上的耻辱。一个随心所欲、肆意妄为的人,往往容易被不良环境所污染,也容易触犯规章制度甚至法律法规。所以,不管你今天是在学校接受教育,还是将来踏入社会开创事业,一定要明事理,知对错,规范自己的言行,保持良好的道德操守。

59【原文】

父兮生我,母兮鞠①我。拊②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③我。欲报之德,吴天罔极④。

【出处】

《诗经·小雅·蓼莪》。

【注释】

①鞠:养。②拊:同“抚”,抚摸;③腹:抱在怀里。④昊天罔极:指父母之恩如天,大而无穷。

【译文】

父母双亲啊!你们生了我,养育我,抚慰我,爱护我,照顾我,挂念我,出门进门抱着我。想要报答你们的恩德,而你们的恩德却像天空一样浩瀚无边。

【赏析与启迪】

这是《诗经》中一首子女追忆双亲抚养恩德的诗。

诗中抒发了作者追忆父母的恩德,感谢父母含辛茹苦的养育之恩,以及自己不能回报父母、赡养父母的遗憾。字里行间,流露出儿女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父爱重如山,母爱深似海。在儿女成长的道路上,父母倾注了无限的精力、心血和关爱,悉心呵护着儿女的一切。赡养父母、孝敬父母,是人人应尽的职责。对广大青少年而言,常铭记父母的恩情,体谅父母的艰辛,珍惜父母给予的天伦之乐,并把这种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化做勤奋学习、立志成才的动力。

60【原文】

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幼③吾幼④,以及人之幼。

【出处】

《孟子·梁惠王·上》。

【注释】

①老:动词,敬爱,敬重。②老:名词,指父兄等长辈。③幼:动词,爱护。④幼:名词,指儿女等晚辈。

【译文】

孝敬自己家中的长辈,并推广到孝敬别家的长辈;爱护自家的子女,并推广到爱护别家的子女。

【赏析与启迪】

孟子提倡孝敬老人,爱护子女,保护好社会的弱势群体。实践的方法就是推己及人,先从孝敬、爱护自己的家庭成员做起,然后推及别人的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充分体现出人类所特有的伟大仁爱精神。

如果把校园比做一个大家庭,那么,青少年学生就是这个家庭的成员,老师就是这个家庭的家长。敬重自己的老师,就像敬重自己的长辈一样;爱护自己的同学,就像爱护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

当你将来长大成人,融入社会后,把这种博爱的思想拓展开来:像尊敬自己的长辈一样,去尊重别人的长辈;像爱护自己的儿女一样,去爱护别人的儿女。如此一来,这个世界就会充满爱的旋律,这个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61【原文】

孝子之至①,莫大乎尊亲。

【出处】

《孟子·万章上》。

【注释】

①至:极点,最。

【译文】

孝子最大的行孝方式,没有超过尊敬自己的父母的。

【赏析与启迪】

中国传统“孝道”经历了几千年的考验,到今天依然是社会生活最受人们关注的伦理规范之一。善待老人、让老人有一个安心舒适的晚年,考验着做儿女的道德修养水平。在中国传统的孝道理念里,还专门对孝敬老人的方式设定了各种要求和规范,但发自内心地尊敬父母,才是儿女孝敬父母最基本的要求。

从内心感受到父母养育自己的不易,时刻记住父母的教诲和期望,不让自己的行为使父母蒙羞和失望。而不是行为懒散,思想消极,违规违纪,空有“豪言壮语”只不过是对父母的欺骗,谎言一旦戳穿,只会给父母精神上带来痛苦。

只有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才能真正尊重父母,给父母以安慰。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