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门尼德名言

时间:2022-04-13 04:34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小播读书 | 评论: 次 | 点击:

巴门尼德名言

1.柏拉图经典名言

1、古希腊 柏拉图《巴门尼德篇》:“看起来,无论一存在或不存在,其他事物存在或不存在,他们都以所有事物的方式和样式,对于他们自身或在他们之间,显得存在有不存在。”

2、古希腊 柏拉图《理想国》:正义就是在国家中做正当的事,当每一个个人只作一种对国家有关的工作,而这个工作又是最适合他的天性时,这个国家就有了正义。

3、古希腊 柏拉图《会饮篇》:这一切就在人类本来的性格:我们本来是完整的,对于那种完整的希冀和追求就是所谓爱情。

4、古希腊 柏拉图《米诺斯》:礼法涉及我们的生活方式,涉及我们灵魂的“善和恶”,并与我们“永世的幸福”息息相关。不弄清法是什么,就不可能制定出善法来。而没有善法维系的政治共同体,显然不会是“幸福”的共同体。

5、古希腊 柏拉图《智者篇》:智者是以收取钱财教授富贵人家子弟的人,他们又是贩卖心灵所仿造的货物的人,他们实在是无知却假冒有知识以欺骗青年人。

2.巴门尼德的存在如何理解

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原话不是如此。也不要以你现在理解的去直接理解这句话,去读一本正经的哲学史,还原到当时的历史及哲学环境下,理解了再做思考。

“思想和存在是同一的”→源于“能够 被说和被想的 与 是者 是同一个东西。”的缩写。

首先是 是者 这个概念来自于希腊文“是”(einai)动词。巴门尼德利用“是”动词的普遍用法,来说明“是者”的普遍性。(就是说,你要表述任何东西都离不开“是”如:XX是XX的句式)

所以,这个“是者”(就是存在)就是世界的本原,认为“是者”最具有世界的概括性和统一性。

古希腊哲学家都在寻求世界的本原,找到一个背后普遍性的东西,巴门尼德就找到了这个“是者”。当然它和“水是万物的本源”等等不同,它好像是个抽象的概念(方便理解,但巴门尼德表示是者还是时间空间中的实在)。

在此之下,它提出了两条道路:“存在者 存在”;“不存在者 不存在。”(即:“所是的东西不能不是”“不是的东西,必定不是”)

简单的理解,你能表述出来的一切东西,甚至你思想的东西,就一定在这个普遍性的本原“是者”之下。否则,它就“不是”,即不存在。即 非“是”者 是不能被表述和思想的。

所以,思想的对象只能是(有这个普遍性“是”的)“是者”,不是非存在的。

存在就也只能被思想所把握,依靠我们的感觉,是无能为力的。(因为感性认识中不可能有确立知识与对象的同一性,只有理性认识才能达到这一点。)

“能够 被说和被想的 与 是者 是同一个东西。”

那,你的问题:

我思考到天使的时候,世界上根本没有天使啊,怎么能说它存在呢?

那么 世界,就是自然世界(感性世界?/或物质世界?)吗?包括你思维世界吗?

如果只是自然世界,那你的思维以及思维的一切东西,还属于世界吗?那就没有这个问题了。

如果包括思维世界,那天使不就存在于你思维世界中了吗?

你怎么表述呢?“那是天使。” 无论是你臆想的一个长着翅膀的人的形象,还是无形无相的“那一个”东西,当在你思维中存在时,就给定了“那是天使”。

“天使”就是“是者”,是“是的那一个”。就和巴门尼德所说的一样了。

“能够 被说和被想的 与 是者 是同一个东西。”

就是被简化了的“思维与存在的同一”。

这是在巴门尼德的界限下来解释。

巴门尼德只是最早提出了思维与存在同一的观点。在哲学史上开了逻辑论证的先河。

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这个论题是在后面诸多哲学家不断解释,阐发的一个重要论题。

或许问题在于 你理解的所谓“存在”的问题,存在一定是你看的见摸得着的实存的物理之物?“我存在一个想法。”这个“想法”算不算“存在”着的呢?(*^_^*)

哲学的讨论是要把话说得极为精准的(这有时候很麻烦),所以其实你这个问题是很多哲学家不做处理的。

当我思考到天使的时候,世界上根本没有天使啊,怎么能说它存在?我尝试着翻译下:

我思维世界中的东西,在现实的感性世界没有直接的完全相对应的对象,怎么能说它(思维世界中的东西)存在(于感性世界中)?

仔细想想,是不是有些奇怪。

3.求西方哲学名句

西方哲学 45.你们第二次踏进的河流也不是第一次踏进的那同一条了。

——赫拉赫里特 46.我思故我在。——笛卡儿 47.人是万物的尺度。

——普罗泰戈拉 48.“灵魂的理性部分是不死的。”——毕达哥拉斯 49.“可怜的理性,在把你的论证给予我们之后,你又想打击我们!你的胜利就是你的失败。”

——德谟克利特 50.“谁认识真理,即认识这光,谁认识这光,即认识永恒,惟有爱才能认识它。”——奥古斯丁 51.“死亡对于我们是无足轻重的,因为当我们存在时,死亡对于我们还没有来,而死亡时,我们已不存在了。”

——(《古希腊罗马哲学》)古希腊快活哲人伊壁鸠鲁 52.“能被思维者与能存在者是同一的”——巴门尼德 53.“死亡不算是那样可怕的敌人了。复仇之心胜过死亡;爱恋之心蔑视之;荣誉之心希冀之;忧伤之心奔赴之。

恐慌之心先期之……”——弗朗西斯·培根 54.“追求一种永恒的东西乃是引人研究哲学的最根深蒂固的本能之一”——哲学巨子罗素 55.“有两种东西,我们愈时常、愈反复加以思维,它们就给人心灌注了时时在翻新、有加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康德 56.“一样东西,万物都是由它构成的,都是首先从它产生、最后又化为它的(实体始终不变,只是变换它的形态),那就是万物的元素、万物的本原了。”

——赫拉克利特 57.“存在即被感知”——贝克莱 58.一切事物产生于一切事物——阿那克萨哥拉 59.“人类由于志趋善良而有所成就,成为最优良的动物,如果不讲礼法,违背正义,他就堕落为最恶劣的动物”。——亚里士多德 60.不要把生命浪费在思考别人上——古罗马哲学家 马可·奥勒留 61.一言以蔽之,属于身体的一切,只是一道激流,属于灵魂的只是一个梦幻,生命是一场战争,一个过客的旅居,身后的名声也迅速地落入忘川,那么一个人靠什么来指引呢?惟有哲学。

——马可·奥勒留 62.不要跟随昏花的眼睛,不要跟随轰鸣的耳朵和舌头,而要仅仅用思想的力量来检验。——巴门尼德 63.事物生于何处,则必按照必然性毁于何处;因为它们必遵循时间的秩序支付罚金,为其非公义性而受审判。

——阿那克西曼德。 现代西方哲学: 64.“我的语言的界限,意味着世界的界限。”

——维特根斯坦 65.思的任务将是放弃以前的所思,把真正应该思想的事情决定下来。——海德格尔 66.哲学体系仅在它们的创立者眼里才识完全正确的,在一切后来的哲学家眼里往往是一大谬误,在平庸之辈眼里则是谬误和真理的杂烩。

——《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尼采 67.“艺术的根本仍然在于使生命变得完美,在于制造完美性和充实感;艺术本质上是对生命的肯定和祝福,使生命神性化。”——尼采 68.“最富精神性的人们,他们必首先是最勇敢的,也在广义上经历了最痛苦的悲剧。

但他们正因此而尊敬生命,因为它用它最大的敌意同他们相对抗。”——尼采 69.尼采:重估一切价值。

《权利意志》 叔本华:世界就是我的意志。《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70.萨特:存在先于本质。

《存在与虚无》 71.海德格尔:存在总是存在者的存在。《存在与时间》 72.阿多诺:矛盾即是非同一性。

《否定的辩证法》 72.维特根斯坦:对于不可说的东西我们必须保持沉默。《逻辑哲学论》 73.弗洛伊德:无意识乃是真正的“精神实质”。

《梦的解释》 74.皮尔士:只要怀疑最后停止了——不管用什么方法——思考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实用主义哲学》 75.柏格森:实在就是可动性,没有已造成的事物,只有正在创造的事物。

《形而上学导言》 76.波普尔: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是它的可证伪性或可反驳性或可检验性。《猜测与反驳》 77.马克思: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78.马克思: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79.罗素:定义无所谓真假,它是意志的表现,而不是命题。

《数学原理》 80.胡塞尔:每一种原初地给予的直观是认识的正当的源泉。《观念》 81.孔德:实证主义的箴言:爱、秩序、进步。

《实证主义概论》。

4.柏拉图经典名言

1、古希腊 柏拉图《巴门尼德篇》:“看起来,无论一存在或不存在,其他事物存在或不存在,他们都以所有事物的方式和样式,对于他们自身或在他们之间,显得存在有不存在。”

2、古希腊 柏拉图《理想国》:正义就是在国家中做正当的事,当每一个个人只作一种对国家有关的工作,而这个工作又是最适合他的天性时,这个国家就有了正义。3、古希腊 柏拉图《会饮篇》:这一切就在人类本来的性格:我们本来是完整的,对于那种完整的希冀和追求就是所谓爱情。

4、古希腊 柏拉图《米诺斯》:礼法涉及我们的生活方式,涉及我们灵魂的“善和恶”,并与我们“永世的幸福”息息相关。不弄清法是什么,就不可能制定出善法来。

而没有善法维系的政治共同体,显然不会是“幸福”的共同体。5、古希腊 柏拉图《智者篇》:智者是以收取钱财教授富贵人家子弟的人,他们又是贩卖心灵所仿造的货物的人,他们实在是无知却假冒有知识以欺骗青年人。

5.柏拉图简介及名言

柏拉图认为任何一种哲学要能具有普遍性,必须包括一个关于自然和宇宙的学说在内。柏拉图试图掌握有关个人和大自然永恒不变的真理,因此发展一种适合并从属于他的政治见解和神学见解的自然哲学。

柏拉图认为,自然界中有形的东西是流动的,但是构成这些有形物质的“形式”或“理念”却是永恒不变的。柏拉图指出,当我们说到“马”时,我们没有指任何一匹马,而是称任何一种马。而“马”的含义本身独立于各种马(“有形的”),它不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中,因此是永恒的。但是某一匹特定的、有形的、存在于感官世界的马,却是“流动”的,会死亡,会腐烂。这可以作为柏拉图的“理念论”的一个初步的解说。

柏拉图认为,我们对那些变换的、流动的事物不可能有真正的认识,我们对它们只有意见或看法,我们唯一能够真正了解的,只有那些我们能够运用我们的理智来了解的“形式”或者“理念”。因此柏拉图认为,知识是固定的和肯定的,不可能有错误的知识。但是意见是有可能错误的。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有一个著名的洞穴比喻来解释理念论:有一群囚犯在一个洞穴中,他们手脚都被捆绑,身体也无法转身,只能背对着洞口。他们面前有一堵白墙,他们身后燃烧着一堆火。在那面白墙上他们看到了自己以及身后到火堆之间事物的影子,由于他们看不到任何其他东西,这群囚犯会以为影子就是真实的东西。最后,一个人挣脱了枷锁,并且摸索出了洞口。他第一次看到了真实的事物。他返回洞穴并试图向其他人解释,那些影子其实只是虚幻的事物,并向他们指明光明的道路。但是对于那些囚犯来说,那个人似乎比他逃出去之前更加愚蠢,并向他宣称,除了墙上的影子之外,世界上没有其他东西了。

柏拉图利用这个故事来告诉我们,“形式”其实就是那阳光照耀下的实物,而我们的感官世界所能感受到的不过是那白墙上的影子而已。我们的大自然比起鲜明的理型世界来说,是黑暗而单调的。不懂哲学的人能看到的只是那些影子,而哲学家则在真理的阳光下看到外部事物。

柏拉图的《理想国》还向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的乌托邦的画面,柏拉图认为,国家应当由哲学家来统治。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的公民划分为卫国者、士兵和普通人民三个阶级。卫国者是少部分管理国家的精英。他们可以被继承,但是其他阶级的优秀儿童也可以被培养成卫国者,而卫国者中的后代也有可能被降到普通人民的阶级。卫国者的任务是监督法典的制定和执行情况。为达到该目的柏拉图有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他的理想国要求每一个人在社会上都有其特殊功能,以满足社会的整体需要。但是在这个国家中,女人和男人有着同样的权利,存在着完全的性平等。政府可以在为了公众利益时撒谎。每一个人应该去做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应该打扰到别人。在今天看来,柏拉图描绘的理想国是一个可怕的极权主义国家。但是“理想国其实是用正确的方式管理国家的科学家的观点”,柏拉图本人并没有试图实现理想国中的国家机器。

柏拉图在《律法》(The Laws)则指出,“宪法国家”是仅次于理想国的最好的国家。他在该书中同样指出,妇女和男人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和训练。

柏拉图企图使天文学成为数学的一个部门。他认为:“天文学和几何学一样,可以靠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来研究,而不去管天上的星界。”柏拉图认为宇宙开头是没有区别的一片混沌。这片混沌的开辟是一个超自然的神的活动的结果。依照柏拉图的说法,宇宙由混沌变得秩序井然,其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造物主为世界制定了一个理性方案;关于这个方案付诸实施的机械过程,则是一种想当然的自然事件。

柏拉图的宇宙观基本上是一种数学的宇宙观。他设想宇宙开头有两种直角三角形,一种是正方形的一半,另一种是等边三角形的一半。从这些三角形就合理地产生出四种正多面体,这就组成四种元素的微粒。火微粒是正四面体,气微粒是正八面体,水微粒是正二十面体,土微粒是立方体。第五种正多面体是由正五边形形成的十二面体,这是组成天上物质的第五种元素,叫做以太。整个宇宙是一个圆球,因为圆球是对称和完善的,球面上的任何一点都是一样。宇宙也是活的,运动的,有一个灵魂充溢全部空间。宇宙的运动是一种环行运动,因为圆周运动是最完善的,不需要手或脚来推动。四大元素中每一种元素在宇宙内的数量是这样的:火对气的比例等于气对水的比例和水对土的比例。万物都可以用一个数目来定名,这个数目就是表现它们所含元素的比例。

6.此时此刻是不存在的

根据古希腊哲学家 赫拉克利特“人不能两次跨入同一条河流”

因为河流的水是无时无刻不在流动的,第一次跨入时的河水与第二次跨入时的河水已是完全不同的。

以此类推万物皆流

当我们说此时此刻(具体某个时间某年某月某日某时某分某秒)时,该时间已经过去

当我们说到什么时它不是消失了就是变化了

不在是那样东西了

后来的柏拉图结合赫拉克利特的观点和巴门尼德的存在论,提出理念论

永恒存在不变的是理念世界,而万物皆流的是现象世界

哲学问题是没有唯一答案的

看你觉得谁有理,

各有各的理,应该是你喜欢谁的理而已

7.真正的存在是静止不动的吗

赫拉克利特认为一切都在流变之中,和他同时的哲学家巴门尼德 却正相反,认为真正存在的东西是不动的,流变只是假象。

这看起来 是个荒唐的论断,但巴门尼德自有他的一番道理。 巴门尼德主张,存在的东西都是一直存在着的,因为,如果它从前 不存在,那它就必须从不存在中变出来,然而,无中不能生有。

而且, 如果它来自不存在,它有什么必要不早一点或晚一点产生呢?根据同 样的道理,存在也不可能消灭。因为既然存在的生成是不可能的,存在 就既不可能在过去产生出来,也不可能在将来产生出来。

如果存在是过 去,那么它现在已不存在;如果存在是将来,那么它现在还未存在;而这 两者都是不可能的。 所以,存在全部就是现在,它是不生不灭的。

人们以为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那是因为人们的看法来自感 觉。感觉到的东西变化不定,说它是这样时,它马上又变成了那样,所 以,源于感觉的看法也只能似是而非。

反之,恰恰由于真正的存在是 永恒不变的,人才可能获得确定不移的知识,才能摆脱掉闪烁变幻的 可感物的假象,认识到不生不灭、静止不动的存在。 只有确定不移的 东西才是知识,所以,知识是关于始终如一者的知识。

巴门尼德有句名言,叫做“思想与存在同一”,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巴门尼德把上面所说的归结为两条道路,一条是真理的道路,一 条是看法的道路。

与许多古希腊哲学家一样,巴门尼德用优美的诗句 来讲述哲学。 他把通向真理之途描述为一次愉快的巡行:他驾着驷马 高车,由少女们引领着,走到了白天与黑夜的路径分界的岔路口。

专 司报应的正义女神为他打开路口前的城门,亲切地接待了他。女神握 着巴门尼德的右手,为他指明了两条道路的区分。

一条道路是:存在 的东西存在,而且不能不存在,这是真理的道路;另一条是:存在的东 西不存在,而不存在的东西必然存在,走这条路,什么也学不到。 看法 的道路通向黑夜,但却是多数人习惯走的道路,这条道路以茫然的眼 睛、轰鸣的耳朵和舌头为准绳。

也就是说,走在这条路上的人们只相 信感官,只以感觉到的东西作为标准。而感觉却始终处在流动变化 中,存在着的东西,转瞬间就变化了,消失了,本来没有的东西,又会层 出不穷地涌现出来。

所以,依照感觉到的现象作判断的人们,有的只 是变来变去、莫衷一是的看法,他们被摇摆不定的念头支配着,像聋子 和瞎子一样无所适从。他们找不到真理的所在,因为一开始他们就选 择了错误的道路。

要踏上真理的道路,从一开始就得摆脱感觉的假象,学会用理智 来裁决一切。 在这条道路上得出的结论,与一切感觉都相矛盾。

存在 的东西从来静止不动,它不从其他的事物中产生,也不会变化为其他 事物。而且,存在的东西只有一个,它不可分割,到处连续。

存在是不 动的一,就像一个巨大的圆球,这个圆球被锁链牢牢捆住,永远不动, 也不会发生变化。 巴门尼德把感官与理智彻底地划分开来,把理智而非感官定为得 到真理的途径,这开启了理性主义的源头,影响了后世众多的哲学家。

巴门尼德的主张听起来有点奇特,不过,此后两千多年的哲学家和科 学家的确一直在寻找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通过它们的分化组合,大 自然变化万千,然而这些基本元素本身却是不生不灭的。 我们不难从 这种想法中看到巴门尼德的影子。

巴门尼德名言

人有没有先天观念?这个问题很重要,看哲学家们是如何论证的

什么是观念?人出生之后,大脑是空白的,还是有很多先天的观念?或许你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些,但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因为它涉及到人类知识的起点,历史上有两位哲学家对这个问题有过深入而持久地思考,今天我们来聊聊,今天的内容有点抽象,有兴趣请耐心看完。

人有没有先天观念?这个问题很重要,看哲学家们是如何论证的

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我们继续介绍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约翰·洛克的哲学思想。今天我们开始介绍洛克的经典代表作《人类理解论》,也有地方翻译为《人类理智论》。今天我们介绍洛克对于理性主义“天赋观念”的批判。

这本书书名是“人类理解论”,探讨的是人类如何理解世界的,洛克说,这本书的目的就是:理解人类是如何理解的。而要理解就需要有观念,观念是我们产生理解的基础,我们需要借助于各种观念来描述和理解世界,就像我们要观察一幅画,首先我必须要有关于画家、画、色彩、画板、画笔等等观念,其次在观察中,还会出现各种感受,或者产生一些想象,美好,愉悦,恶心的等等观念,有了这些观念,我们才能观察和理解,甚至欣赏一幅画。那具体什么是观念呢?在英文中观念是“idea”,观念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更具体说是在感觉和知觉基础上形成的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形象。洛克说,观念是一个人在思考时,理解中所有的任何物象,包括幻想、意念和影像或者大脑能想到的任何东西。

人有没有先天观念?这个问题很重要,看哲学家们是如何论证的

那紧接着,人的观念是从哪里来的呢?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呢,或者说两者皆有呢?我们从笛卡尔的思想谈起。在洛克之前,理性主义哲学家笛卡尔提出了著名的“天赋观念”的说法,而且笛卡尔提出有三种观念:

第一种是通过感官获得的观念,也就是外来的观念,比如花草树木,日月星辰,这类观念不一定是真实确定的,因为我们的感官往往产生错觉,比如看到水里面的筷子是弯的,但实际上不是,这类观念需要理性去审视其真假;

第二类观念是天赋的观念,是通过理性能清楚明白地知晓的观念,比如数学和几何学的公理,逻辑学的范畴,上帝的观念,以及思维中“我”的观念等等,这些都是无法感知的,是天赋的,是理性所固有的;

第三类是捏造的或者说幻想出来的观念,比如金山银山,长了两个翅膀的白马,九头怪等等,这类观念只要稍加理性的审视就知道是假的。

人有没有先天观念?这个问题很重要,看哲学家们是如何论证的

其中第二类天赋的观念,才是普遍确定和绝对正确的观念,笛卡尔认为这些观念是理性所固有的,不是通过感官经验来感知得到的。这里最为著名的就是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笛卡尔在经过了普遍和彻底的怀疑之后发现,我们绝对无法怀疑的,是这个正在怀疑的思想,因为我们没办法说一个什么都不是的东西正在怀疑,所以,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其实也是翻译成:“我在思想,所以有我”。

我在思想”,就是我在认识,在思考的意思,笛卡尔把“我在思想”作为认识的确存在的证据,因为它是我们认识的前提,哪怕是我们在怀疑,也是一种思想活动,而后一句“所以有我”,这里的“我”是一个精神的实体,是思想者,但“我”并不是从“我思”从推论出来的,如果是推理的话,那么就比如需要另外一个前提,而这里的我思和我在,是一种必然性。

思想离不开思考者,而这个思考者还不是一个物质性的存在,可以看成是一个精神性的“自我”,或者说“我”是“思”的主体,笛卡尔把它称之为心灵或者灵魂。在这整个过程中,笛卡尔获得“我思”和“我在”的观念,都只是通过纯粹理性的思辨而获得的,并没有借助于任何感知经验,这也是笛卡尔思想被称之为理性主义的原因,我们的认知的起点是理性,是基于某些天赋观念。总之,天赋观念是笛卡尔哲学思想的核心,我之前也介绍过笛卡尔的合集,大家可以去翻看之前的视频。

人有没有先天观念?这个问题很重要,看哲学家们是如何论证的

但天赋观念真的存在吗?洛克提出了质疑,他说:有些人认为,理解中的一些天赋的原则,原始的意念,仿佛就像印在人心上一样。这些意念或者观念是天赋的,但真的这样吗?洛克是怎么样反驳的呢?

洛克说,如果说某个观念是天赋观念,那意味着每个人都具有,也就是这些观念是每个人都普遍同意和认可的,而且是人在出生之初就与生俱来的观念,这样才可以说是天赋的观念。洛克从两条,他认为最具有代表性的天赋原则或者天赋观念入手论证。这两条原则就是:凡存在者存在;一件事物不能同时存在而又不存在。这两条原则其实非常古老,也是逻辑学的两条最基本的定律:同一律和矛盾律。这两条定律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巴门尼德提出了存在论的两句名言:“存在者存在,非存在者不存在;存在者不存在,非存在者存在”。之前我详细介绍过两句话,这里就不展开了。

人有没有先天观念?这个问题很重要,看哲学家们是如何论证的

洛克说的:存在者存在,也就是同一律;一件事物不能同时存在,而又不存在,这就是矛盾律。同一律与矛盾律是一条规律的两个方向,同一律是一种肯定的形式,矛盾律是否定的形式。这里比较抽象,我们来举个例子,我是小播,当且仅当我是小播,这是存在者存在,这是同一律,这个命题就是绝对正确的,不证自明的,类似于说A是A。而我是小播,而且我又不是小播,这显然是错误的,因为违反了矛盾论,也就是一件事物不能同时存在,而又不存在。当然,这里的前后两个“小播”,要确保谈论的是同一个小播,这里其实也包含了同一律,逻辑学内容这里也不展开了。

基于这两条最基本的原则,洛克说,这两条定律应该是,最有权利配得上天赋原则的了,但即便是这样的天赋观念,也并没有得到所有人的同意,而且大部分人根本就不知道它们,比如儿童和白痴就没有这些观念。如果要让一个观念是天赋的,那么必须是心灵中印有的一些观念,而且是不需要知觉或者理解就能知道的,但是儿童显然不知道它们,所以,这个观念不是天赋观念。

人有没有先天观念?这个问题很重要,看哲学家们是如何论证的

你可能有人说,儿童和白痴可能只是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有这样的观念而已,并不能说这些观念,没有在儿童的心灵里面。针对这样的质疑,但洛克又反驳说,如果一个观念是天赋的,但又说人心不知道它,没有意识到它,那只能说明这个观念,并没有在人心里面。换句话说,如果一个观念不被人心所知,又说这个观念在人心中,按照这个逻辑,也可以说,所有的观念都在人心中,因为有可能我们还没意识到而已,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洛克说,如果一个观念我们现在还不知道,那就表示这个观念并不是先天赋予的,并没有普遍在人们心里。比如古人没有手机、电脑的观念,而现代人有,你不能说手机、电脑的观念是天赋观念,只是古人还没有意识,不知道而已。洛克认为,不知道就是没有,有的人不知道的观念,那这个观念就不是普遍的观念,也不是天赋的观念。因为天赋观念的前提就是所有人,不需要感知,不需要理解就天然具有的。

如果天赋观念是自然印入心中的,那么儿童就不该不知道它们;而且一切婴儿,和有心灵的动物,必然在理解中都有这些观念,必然都知道这些观念而且同意这些观念。但我们发现,有的人是不知道的,那么如果说“在理解中”而“不被理解”,在“人心中”而“不被知觉”,那就等于说,一件事物同时在心中或理解中,同时又不在里边。这显然和我们开始说的 “凡存在者存在”,“一件事物不能同时存在而又不存在”,两个原则是相互矛盾的,而这两条最有权利被看成是天赋原则都被否定了,那么洛克说,其实不存在任何天赋观念。

人有没有先天观念?这个问题很重要,看哲学家们是如何论证的

同样,除了论证人类没有所谓的思辨的或者理性的天赋观念,洛克还证明也没有所谓的实践天赋观念,比如公平、正义,道德感等等实践道德观念也都不天赋的,因为天赋观念是不证自明的,所有人都承认和同意的。而所有的道德的原则都需要人心的推论、考察和运用,才能发现它们的真实性,这里的论证就不展开了。另外,关于上帝的观念,也并不是天赋的观念,因为在没有基督教的国家,很多人并不知道什么是上帝。而且,即便是所有的人类都有一个上帝的观念,都听说过上帝,但我们也不能说这个观念是天赋的,因为很多人对上帝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就像火、热、日和数等等观念一样,每个人对他们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所以,总结起来,在《人类理解论》的第一部分,洛克就批判了以笛卡尔为代表的“天赋观念”学说,而且是从思辨的和实践的观念两个方面,都否认了有任何天赋观念的存在。同时,洛克说,如果观念不是天赋,那么观念所组成的真理、命题、知识也都不是天赋的。同时,洛克补充说,即便婴儿在胎里面,对于饥饿、干渴、暖热和痛苦,有一些微弱的观念,可是我们完全看不到他们有任何确定的观念。婴儿就像一张白纸,他们的各种观念,都是由于他们经验到,观察到,或者亲身所经的事物来的。那各种观念是如何形成的,它们又是如何演化成知识的呢?我们下一篇文章接着聊。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小播读书,我们下一篇文章见。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