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德治的名言
时间:2022-04-13 11:55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书香成都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法治德治的名言
1.孔子名言中体现德治的句子
德治与法治
【原文】
子曰:“道①之以政,齐②之以刑,民免③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④。”
【注释】
①道:通“导”,训导、引导、领导的意思。②齐:整治 ③免:避免 ④格:至,来,引申为归服
【译文】
孔子说:“用政令来训导,用刑法来整治,老百姓知道避免犯罪,但并没有自觉的廉耻之心,用道德来引导,用礼教来整治,老百姓就会有自觉的廉耻之心,并且心悦诚服”
【读解】
孔子与卫文子有一段对话,对这里的论述作了发挥。
孔子说:“用礼教来统治老百姓,就好比用缰绳来驾驭马,驾马者只需要握住缰绳,马就知道按驾马者的意思行走奔跑。用刑法来统治老百姓,就好比不用缰绳而用鞭子来驱赶马,那是很容易失去控制,甚至把驾马者甩下来的。”
卫文子问道:“既然如此,不如左手握住缰绳,右手用鞭子来驱赶,马不是跑得更快吗?不然的话,只用缰绳,那马怎么会怕你呢?“
孔子还是坚持说,只要善于使用缰绳,驾驭的技术到家,就没有必要用鞭子来驱赶。(见《论语正义》卷二)
这里的对话实际上说的是儒家政治与法家政治的区别;儒家政治主张德治,以道德和礼教约束民众;法家政治主张法治,以政令、刑法驱遣民众。德治侧重于心,法治兼用,儒、法并行。如果我们从实际出发,考察历史和现实,显然还是卫文子德主张比较行的通一些。
2.“崇德尚法、德法同行”格言警句
1.学法懂法美好人生,守法护法和谐征程。—佚名
2.心中有法行万里,脑海无律毁前程。—佚名
3.一撇一捺书写守法人生,一心一力永葆明德修身。—佚名
4.法治应先治于吏而后治于民。—佚名
5.山之正,坐拥锦绣岿然不动,不失其威峻。—佚名
6.法断人间是非,德抚世间真情。—佚名
7.崇德尚法聚能量,德法同行圆梦想。—佚名
8.德不失,法不违,和谐生活永相随。—佚名
9.人以和为贵,事以法为准。—佚名
10.厚德育人又载物,法治旺家又兴邦。—佚名
11.法律是人性化的道德,道德是法律化的人性。—佚名
12.人无德,何以纯净;国无法,何以安宁。—佚名
13.德载正能量,法筑平安梦。—佚名
14.崇德始于心,尚法践于行。—佚名
15.德法相伴,成功相随。—佚名
3.法律格言
一、管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制、国家转型的关键时期,诸侯各国的思想家进行着激烈的思想大论战。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等学派在治国方略的选择和运用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核心的是法家的“德治”与“法治”之争,而最早提出“法治”主张的思想家是时任齐国国相的管仲。
管仲推行了一系列社会变革措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治国理论,即以法治国的主张。作为法家的重要代表之一,管子的思想丰富而有影响力。
《管子》主张以法治国,执法公正,同时,也非常重视“德”对民众的教化功能,充分认识到人民在国家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德治与法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管子》治国理民的思想方略。
1、“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管子·明法解》)释义:法是治国的标尺,是社会的客观准则,如果没有法,国家就将混乱不堪,人们的行为将没有规矩约束,法之所以这么重要其根据在于法本身是公平正义的。
2、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管子•任法》释义:这是对周朝“刑不上大夫”、“刑有等级”制度的巨大挑战,他要求君主和官吏在适用法律上要“不知亲疏、远近、贵贱、美恶,以度量断之。”
因为法律是公平的,法在根本意义是代表国家的整体利益的,是统一天下的最高标准。管仲将法律称为“公法”,认为法具有最高权威,具有普遍适用的价值功能,任何社会成员都不能置于法外,凌驾于法律之上。
即使法自君出,但是法律高于意欲,君主也应带头遵守法律,君主不得随意更改法律,也应有悟守法律的义务,并要求官吏和百姓同样遵守法律。3、法律令者,吏民规矩绳墨也《管子•法禁》释义:君主大臣和百姓平民同样应当遵从法律。
4、“不知亲疏、远近、贵贱、美恶,以度量断之。”《管子•任法》释义:法是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在法律面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5、“治国使众莫如法,禁淫止暴莫如刑。威不两措,政不二门,以法治国”《管子•明法解》释义:作为法家先驱的管仲以尚法、重法而著称,他反对西周把“礼治”作为政治生活的最高准则,主张治理国家应当以法为依据,任法而国治,舍法而国乱。
6、人主之所以令行禁止者,必令于民之所好,而禁于民之所恶也。民之情莫不欲生而恶死,莫不欲利而恶害,故上令于生利人,则令行;禁于杀害人,则禁止,令之所以行者,必民乐其政也”《管子.形势解》释义:要立治民之刑、法,必先符合民情,为民所乐,才能“令行禁止”,可谓从心理上把握住了“治民”的要害。
7、凡法事者,操持不可以不正”《管子.版法解》释义:在国家的管理过程中,法是一种十分具体的工具。如何正确地使用法,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安危。
要执法必严,执法公正。8、法者,定分止争也。
释义:典出《管子•七臣七主》“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定分:确定名分。
止争:止息纷争。法律中常用这个词语表示确定物的权属。
二、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
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
孟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 1、徒法不足以自行,徒善不足以为政。
《离楼上》!释义:只有善德不足以处理国家的政务,只有法令不能够使之自己发生效力。意谓治理国家必须把行善政与行法令结合起来。
2、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释义: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没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便不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假若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三、韩非子是法家创始人,主张依法治国人人平等的原则。后来法家发展成霸道思想,与孔孟之道儒家思想演变出的王道思想,共同用于社会治理之道。
韩非子生活于公元前3世纪,是战国后期韩国的王族,他口吃,不善言辞却善著书。韩非子生。
4.谁能帮我想一想与法同行的格言啊 也可以举例一下别人与法同行的格言
法律是铁轨,道德为路基。——陈德宝
法治如风,德治如雨,风调雨顺,社会和谐。——陈德宝
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徐永娟
学法用法,与法同行。——王虹
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用和谐氛围营造社会。——陈丽华
在学习法律中保护自己,在实行法律中造福社会。——杨剑
知法学法,保障你我;遵法守法,安定社会。——管文利
宝刀不磨要生锈,普法不抓出纰漏。——郁佩红
5.关于法制的短语
原发布者:shiftalarm
一、宪法类(5条)
1.弘扬宪法精神,树立宪法权威
2.维护宪法尊严就是维护自身的尊严
3.宪法至上,人人平等
4.法由民出,权依法使
5.坚持依宪治国,建设法治政府
二、法治类(15条)
6.国富民强奔小康,实行法治是保障
7.法治建设为人人,人人参与享法治
8.法治是稳定的前提,平安是社会的根本
9.筑牢法治堤防,守护幸福家园
10.普法学法守法,法治国盛;爱家持家兴家,家和业新
11.同筑法治长城,共享法治阳光
12.和美城乡、法治同行
13.行法治之道,奔光明之路
14.人治治一时,法治治万世
15.法治是社会生活的红绿灯
16.手拉手,参与法治建设;心连心,共建幸福家园
17.法治行,万事兴
18.大道至简,法行天下;国行法治,民沐惠风
19.安居乐业靠发展,长治久安靠法治
20.法律和人生相伴,法治与文明同在
三、德治与法治类(7条)
21.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
22.法治与德治兼举,普法与执法并重
23.诚信树德,法治兴邦
24.法律是显露的道德,道德是隐藏的法律
25.依法治国处处政通人和,以德治国人人安居乐业
26.法德并举家国和,法纪严明万事兴
27.德治法治九州大治,党心民心四海一心
四、和谐与法治类(12条)
28.法治湖北大家共创,和谐社会人人共享
29.种法治树,开和谐花,结幸福果
30.法治意识心中守,和谐生活更长久
6.从五蠹看法治与德治的关系作文
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 法律和道德的作用不同 法律和道德都是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规范人们行为的重要手段,但二者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和作用。
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体现着国家对其成员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的行为的要求,体现着维护社会稳定、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国家安全的要求。国家靠法院、警察机关等带有强制性的国家机器来保证法律的实施。
强调用法律制度来治理国家,用强制的手段来约束人们的行为,是“法治”的主要内涵。从维护社会的秩序、保障社会的稳定来说,法律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我们十分重视运用法律的手段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并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因为,没有完备的法律体系,就不可能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
尽管道德也是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它和法律不同,道德的实施不是依靠强制性手段,而是通过道德教育的手段,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来影响和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觉悟,使人们自觉地遵守这些行为规范。道德诉诸人们的“良心”,诉诸人们内心的“道德信念”。
所谓“说服力”,主要是指通过启迪人们的道德觉悟、激励人们的道德情感、强化人们的道德意志、增强人们的荣辱观念,培养和形成古人所说的“羞耻之心”,从而使人们在内心深处形成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因,培养和形成人的道德行为的最重要的基础和前提。所谓“劝导力”,就是指通过形成广泛的道德舆论,培育良好的道德环境,增强人们的道德责任感,使人们认识到,如果一个人不能履行自己应尽的道德义务或者违反了社会的道德要求,就必定要受到舆论的谴责和公众的批评,甚至招致事业的挫折和失败。
社会舆论的力量是无形的,却是不可忽视的。强大的社会舆论,能够对社会的一些重大问题发生重要影响。
它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人的性情和气质,改变社会的风气,形成某种道德的氛围。这种社会舆论,一旦同内心信念相结合,就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总之,从维护和保障社会的稳定来说,法律和道德有着同样重要的作用。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
正确对待中国古代的“德治”思想 在中国历史上,法治和德治一直是治理国家的两种根本手段,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对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 “德治”思想,是中国古代儒家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
我们必须正确对待古代儒家的“德治”思想,既汲取它的合理的、正确的方面,又抛弃其不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错误的内容。
7.荀子的名言
(1)锲而不舍(《荀子·劝学》):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2)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荀子·劝学》):比喻学生胜过老师,后人胜过前人。名言(1)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2)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3)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4)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6)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7)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8)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1)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2)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3)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4)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6)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7)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8)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荀子: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 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 《荀子》: 公生明,偏生暗。 《荀子》: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
《增广贤文》中的10句警世名言,字字珠玑,感悟人生大智慧
《增广贤文》是中国明代时期编写的儿童启蒙书目,集结了中国从古到今的各种格言、谚语,虽然通俗易懂,却又发人深思。正如书名所提倡的“集韵增广,多见多闻”,在日常生活中,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时该如何相处;面对逆境或者顺境时又当如何面对,在《增广贤文》里都能找到答案。本期就跟大家说一说《增广贤文》中的10句警世名言,字字珠玑,感悟人生大智慧。
01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
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处时,或是因为某些利益之争,于是便产生了诸多的矛盾。此时有人就会这句话来劝导他人,忍一忍,日后就可以免受斗气带来的忧虑。正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有时往往会因为一些细微之事,没有选择忍耐,影响了自己的事业和生活,“忍得一时之气”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良好的道德品质。
02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喜欢在背后议论别人,岂不知也有别人在议论他们。人处在世俗的社会,难免会成为别人的议论对象,做一个成熟的人,不要被外界的言论左右自己的人生。《庄子》有云:“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像古代的圣贤一样,不要被世俗的赞誉或者恭维影响到自己,不管别人怎么说,做好自己就行。
03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对自己的家人、朋友说一些善意的话,就有如沐春风的感觉,让人觉得暖和温煦;而尖酸刻薄的话,听起来格外刺耳,让人如坠冰窖,十分伤人。会说话是一门艺术,有时会让你在工作中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别人遇到不顺时,一句同情理解的话,会迅速获得别人的好感。恶意的话尽量不要说,有时“闭嘴”也是人生的一种修行。
04为人莫作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
不过违背良心的事,三更半夜有人敲门也不会感到心惊。正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一个人行得端走得正,做好每一件事,就不会有愧于心,自然是胸怀坦荡。相反那些心胸狭隘的小人,做事阴暗,常常会觉得自己会“东窗事发”,从而害怕“半夜敲门”。
05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和别人说话,要留有余地,别把心里想说的全部讲出来。有些人心里藏不住事,不管遇到熟人还是陌生人,都会像竹筒倒豆子一般,把自己的心里话全部说了出来。正所谓“言多必失”,过多的话往往会给自己带来意想不到的灾祸,只说三分话并非是圆滑世故的表现,而是处世时的自我保护。
06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只管去行善,不必考虑以后的事。有些人做了善事之后觉得这是无上的荣耀,甚至还会大肆宣扬,唯恐别人不知道,这样就显得沽名钓誉。《太上感应篇》有云:“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祸福都是自己造成的,常做善事,就会有好的福气,不必去考虑自己做了好事有没有什么结果。
07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有心栽种的花没开,而无意插下的柳枝却成了一片柳荫。有时我们使出浑身解数,不择手段地达到自己的目的,最后却是徒劳无功。而有时我们以一种淡然的心态来面对它,“得之我幸,不得我命”,最后却能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08 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画老虎时画它的外表容易,可要将老虎的气势画出来却很难;与人相处时,想真正了解他们的内心却十分困难。正所谓“人心隔肚皮”,有些人表面上对你嘘寒问暖、态度诚恳,其实内心却充满着阴谋算计和尔虞我诈。为人处事时,有时会被表面的虚伪所蒙蔽,从而让自己蒙受损失。
09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羊羔有跪下接受母ru的感恩举动,小乌鸦也有衔食喂母鸦的情义。自然界的动物都知道回报自己的父母,何况我们人类呢?“孝道”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古语说“百善孝为先”,儒家、佛家、道家无一不将“孝”作为最重要的行事准则之一。做子女的首先要懂得孝敬自己的父母。
10力微休负重,言轻莫劝人
力气单薄的人,不要逞强去背负重物;身份卑微的人,说话没有什么分量,不要用所谓的大道理去劝诫别人。生活中做人做事要量力而行,更要有自知之明。当自己没有那么大的能力时,就要脚踏实地去努力,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存在感”去劝诫别人,这样会让人瞧不起,自己也会受到奚落。
◎ 来源:国学文化漫谈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