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孝道名言
时间:2022-04-13 12:52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史海野鹤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孔子的孝道名言
1.求所有的孔子关于孝顺的名言
1、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年轻人应该孝顺父母,尊敬师长,认真诚信,广施爱心,亲近仁人志士。能轻松做到这些,才可以从事理论研究。
2、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译文:现在的所谓孝,就是说能够养活父母便行了,至于狗和马都能够得到饲养,若不存心严肃的孝顺父母,那养活父母和饲养狗马怎么去区别呢?
3、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译文:父母的年龄不能不知道,一边替他们高兴,一边担忧
4、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当他父亲活着(父在,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他父亲死了,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对于父之道长期地不加以改变,可以说做到孝了。
5、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文:做父母的只是为孝子的疾病发愁(意在做孝子的应该体谅父母,保重健康,不要让父母担忧)
注: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
2.孔子说的孝道名言
一、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翻译:有子说:“那种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人,却喜欢触犯上级,是很少见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的人,更是从来没有的。有德行的人总是力求抓住这个根本。根本建立了便产生了仁道。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大概便是仁道的根本吧!”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二、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翻译:孟懿子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不要违背礼节。”不久,樊迟替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道,我对他说,不要违背礼节。”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依规定的礼节侍奉他们;死的时候,依规定的礼节安葬他们,祭祀他们。”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三、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翻译:孔子说:“如果能够长时间地不改变父亲生前所坚持的准则,就可说做到了孝。”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四、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翻译:子游请教孝道,孔子说:“现在所说的孝,指的是养活父母便行了。即使狗和马,也都有人饲养。对父母如果不恭敬顺从,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五、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翻译:孟武伯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父母只为孩子的疾病担忧(而不担忧别的)。”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3.孔子关于'孝‘的语录有那些啊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说:“不要违背礼节.”樊迟替孔子赶车,孔子对他说:“孟孙氏问我怎样做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节.’”樊迟问:”孔子说:“父母在世时,要依礼侍奉他们,父母不在世后,要依礼节安葬他们,依礼祭祀他们.” 孟懿子的儿子孟武伯问怎样做是孝,孔子回答说:“做父母的就是担心子女的品行不好,所以,孝顺父母,就要涵养自己的德行,不要使父母担忧.” 子游问怎样做是孝,孔子说:“现在的人所谓孝顺,只是能奉养父母就可以了,但这是很不够的,因为对狗对马,人也能饲养它.如果对父母只能做到奉养而不诚心孝敬的话,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所以重孝道、事父母,要出于诚敬,而不止于物质上的奉养而已.孔子告诉弟子:“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因其年高长寿而欢喜,另一方面因其日益衰老而担心.” 孔子还说:“侍奉父母,如果我们觉的父母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我们要婉言相劝.如果父母不听,我们还是要尊敬父母.尽管内心忧虑,对父母却并不怨恨.” 子夏问怎样做是孝,孔子说:“子女侍奉父母能经常和颜悦色是最难的.如果仅仅做到有了事,孩子为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来享受,但是,子女的脸色却很难看,这难道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最后孔子还有一个关于孝的经典对话原文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十三经注疏》中在“无后为大”下面有注云:“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用白话文来解释就是: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
4.孔子的名言 要关于孝的
论语孝的名言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
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5.【急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子曰:父在,观其志。
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汝安乎?”曰:“安。”
“汝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
今汝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
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上面的翻译1、有子(孔子弟子,姓有名若)说:“所守的约言符合道义,所说的承诺就盟能兑现。态度容貌符合礼仪就不致于遭受侮辱。
依靠关系深的人,也就可靠了2、孔子说:“后生小子(弟子在这里指的是年纪幼小的人),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离开自己的房子(《礼记。
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这里的弟子指命士以上的任务而言。
入是入父宫,出是出己宫)便敬爱兄弟。寡言少语,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
这样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精力,再去学习文献。3、孔子说:“当他父亲活着(父在,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他父亲死了,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对于父之道长期地不加以改变,可以说做到孝了。
4、孟懿子(鲁国大夫,姓仲孙名何忌,懿为谥号)向孔子问孝道。孔子说:不要违背礼节。
不久,樊迟(孔子学生,姓樊名须,字子迟)替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说:“孟孙向我问孝道,我答复说,不要违背礼节。”樊迟问:“什么意思?”孔子道:“父母活着,依规定的礼节侍奉他们,死了,依照规定的礼节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5、孟武伯(仲孙彘,孟懿子的儿子)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回答道:“做父母的只是为孝子的疾病发愁(意在做孝子的应该体谅父母,保重健康,不要让父母担忧)6、子游(孔子学生,姓言名偃,字子游)问孝道,孔子说:“现在的所谓孝,就是说能够养活父母便行了,至于狗和马都能够得到饲养,若不存心严肃的孝顺父母,那养活父母和饲养狗马怎么去区别呢?7、子夏(孔子学生,姓卜名商,字子夏)问孝,孔子说:“儿子在父母面前经有高兴的神色,是件难事。
有事情,年轻人效劳,有酒菜佳肴,年长的人吃喝。难道这竟可认为是孝么?8、孔子说:“父母的年龄不能不知道,一边替他们高兴,一边担忧9、宰我(孔子学生)问:“父母死后要守三年的丧,太久了。
君子有三年不去习礼,礼仪必定会废弃掉,三年不去奏音乐,音乐一定会失传。陈谷既然已经吃完了,新谷又已出来,打火用的燧木又经过一个轮回,一年也就可以了。”
孔子道:“(父母死了,不到三年)你便吃那个白米饭,穿花缎衣,你心里安不安呢?”宰我道:“安."孔子(抢着说)道:“你安,你就去干吧!君子的守孝,吃美味不小的甜,听音乐不觉得快乐,住在家里不觉得舒适,才不这样干。如今你既然觉得心安,便去干好了。”
宰我退了出来,孔子说:“宰予不仁啊!儿女生下来,三年以后才能完全脱离父母的怀抱。替父母守孝三年,天下都是如此,宰予难道就没有从他父母那里得到三年怀抱的爱护吗?10、有子说"他的为人,孝顺爹娘,敬爱兄长(其为人也孝弟中的“弟”是悌,音ti的四声。
孝为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悌为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却喜欢触犯上级,这种是很少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
君子专心致力于基础工作,基础树立了,道就产生。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是仁的基础吧 摘要:“孝”是中华平易近族的传统美德,早在孔子之前,华夏平易近族对“孝”的阐释已经蔚为年夜不美观,本文从儒家经典《论语》入手,连系前人不雅概念和其他儒学著作,剖析孔子的孝道思惟,并探讨《论语》中的“孝”对今人的指导意义。
关头词:孝;论语;孔子 孝是中华平易近族的传统焦点美德之一。其实,孝的思惟早在孔子以前就已发生,在西周的铜器铭文之中“孝”字从老从子,象征白叟扶子之行,象征年青人扶持族中老者。
“孝之本宜,恐非限于怙恃,诸父诸祖亦应善事。”(《金文诂林》卷八) 在远古的氏族和部落社会之中,“孝”的意义是很广的,是指对本族中年长者的尊敬、敬爱、赡养和祭奠[1]。
跟着家庭成为社会的根基单元和社会长时刻的成长,“孝”也由。
6.孔子说过哪些关于“忠”、“孝”名言
《论语》“孝”的名言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
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忠”的名言: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放于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7.【急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子曰:父在,观其志。
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汝安乎?”曰:“安。”
“汝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
今汝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
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上面的翻译1、有子(孔子弟子,姓有名若)说:“所守的约言符合道义,所说的承诺就盟能兑现。态度容貌符合礼仪就不致于遭受侮辱。
依靠关系深的人,也就可靠了2、孔子说:“后生小子(弟子在这里指的是年纪幼小的人),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离开自己的房子(《礼记。
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这里的弟子指命士以上的任务而言。
入是入父宫,出是出己宫)便敬爱兄弟。寡言少语,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
这样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精力,再去学习文献。3、孔子说:“当他父亲活着(父在,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他父亲死了,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对于父之道长期地不加以改变,可以说做到孝了。
4、孟懿子(鲁国大夫,姓仲孙名何忌,懿为谥号)向孔子问孝道。孔子说:不要违背礼节。
不久,樊迟(孔子学生,姓樊名须,字子迟)替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说:“孟孙向我问孝道,我答复说,不要违背礼节。”樊迟问:“什么意思?”孔子道:“父母活着,依规定的礼节侍奉他们,死了,依照规定的礼节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5、孟武伯(仲孙彘,孟懿子的儿子)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回答道:“做父母的只是为孝子的疾病发愁(意在做孝子的应该体谅父母,保重健康,不要让父母担忧)6、子游(孔子学生,姓言名偃,字子游)问孝道,孔子说:“现在的所谓孝,就是说能够养活父母便行了,至于狗和马都能够得到饲养,若不存心严肃的孝顺父母,那养活父母和饲养狗马怎么去区别呢?7、子夏(孔子学生,姓卜名商,字子夏)问孝,孔子说:“儿子在父母面前经有高兴的神色,是件难事。
有事情,年轻人效劳,有酒菜佳肴,年长的人吃喝。难道这竟可认为是孝么?8、孔子说:“父母的年龄不能不知道,一边替他们高兴,一边担忧9、宰我(孔子学生)问:“父母死后要守三年的丧,太久了。
君子有三年不去习礼,礼仪必定会废弃掉,三年不去奏音乐,音乐一定会失传。陈谷既然已经吃完了,新谷又已出来,打火用的燧木又经过一个轮回,一年也就可以了。”
孔子道:“(父母死了,不到三年)你便吃那个白米饭,穿花缎衣,你心里安不安呢?”宰我道:“安."孔子(抢着说)道:“你安,你就去干吧!君子的守孝,吃美味不小的甜,听音乐不觉得快乐,住在家里不觉得舒适,才不这样干。如今你既然觉得心安,便去干好了。”
宰我退了出来,孔子说:“宰予不仁啊!儿女生下来,三年以后才能完全脱离父母的怀抱。替父母守孝三年,天下都是如此,宰予难道就没有从他父母那里得到三年怀抱的爱护吗?10、有子说"他的为人,孝顺爹娘,敬爱兄长(其为人也孝弟中的“弟”是悌,音ti的四声。
孝为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悌为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却喜欢触犯上级,这种是很少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
君子专心致力于基础工作,基础树立了,道就产生。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是仁的基础吧 摘要:“孝”是中华平易近族的传统美德,早在孔子之前,华夏平易近族对“孝”的阐释已经蔚为年夜不美观,本文从儒家经典《论语》入手,连系前人不雅概念和其他儒学著作,剖析孔子的孝道思惟,并探讨《论语》中的“孝”对今人的指导意义。
关头词:孝;论语;孔子 孝是中华平易近族的传统焦点美德之一。其实,孝的思惟早在孔子以前就已发生,在西周的铜器铭文之中“孝”字从老从子,象征白叟扶子之行,象征年青人扶持族中老者。
“孝之本宜,恐非限于怙恃,诸父诸祖亦应善事。”(《金文诂林》卷八) 在远古的氏族和部落社会之中,“孝”的意义是很广的,是指对本族中年长者的尊敬、敬爱、赡养和祭奠[1]。
跟着家庭成为社会的根基单元和社会长时刻的成长,“孝”也由。
孔子的一段关于孝的话,到了现代,争议很大
孔子曾经说过的一段关于孝的话,到了现代,争议很大。原话是:“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传统的解释是父亲活着的时候,看他的志向;父亲去世了,看他的行为;如果三年不改父亲的志向,可以说做到孝了。
这个话被打上了愚孝的烙印,被现代人所不耻。
现在有很多版本的注解,比如说这个“道”指的是父亲的职业,因为那时候子承父业,而且某种生活用品的制造是他家的独门绝技,他要不继承,老百姓连物件都没得用了。
还有说这个“道”指的是父亲的合理的部分,也就是说长期不改变父亲合理的部分。
这些解释被很多人认为是给孔子在打圆场,他们认定孔子就是在倡导愚孝。
忠孝是孔子理论的核心,但孔子一直都在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说每个角色都要各安其份。父亲要有做父亲的样子,儿子才会孝敬;儿子有个做儿子的样子,父亲才会慈爱。
孔子还说过这样的话:“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就是说父母有错,就得反复、委婉地去劝谏。孔子并没有说要一味地顺从父母。但是,你劝了,就是不听,你还能怎么办?总不能揍他们吧!只能是“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该尊敬还得尊敬,该孝顺还得孝顺,虽然心里难受,但不至于怨恨。孔子的这段话,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不是经常会遇到?场景是不是很熟悉?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如果说这个“道”是职业或思想的话,要是父亲是个强盗,是个十恶不赦的恶棍,难道做儿子就得必须跟着做吗?孔子再倡导愚孝,不至于倡导到这种地步吧?
还是那句话,对古代经典的解说没有标准答案,你认为解说得合理,就是最好的解说。前面所列的两个注解,在逻辑上是通的,说不定其中之一就是孔子的本意。
那么本人的理解,“父在,观其志”是说父母在的时候,特别是孩子小的时候,没有独立意识,父母会根据孩子的天赋、喜好等,培养孩子健康进取的志向,教导孩子遵从基本的道德规范和处事原则。现在的家长不都是这样做的吗?
有人会说,古代和现在能一样吗?古代和现代是不一样,但很多事情,特别是思想观念,都是在继承中发展的。计算机的运行原理是从《易经》中获得的灵感;照相机来自于墨子的理论。没有哪个事物像孙猴子一样是从石头里突然蹦出来的。好多事物,不管怎么发展,不管过了多少年,道理是相通的。
“父没,观其行。”是说父亲不在了,突然没有了约束了,要看这个人的行为举止等是否自律。它与“父在”是相对的,就是说父亲去世后的所做所为是不是跟父亲在时一样。有监督时还可以,没监督时能不能做到“慎独。”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这个“三”,在古文中经常出现,大多数情况下是个概数,指很多,很久,多数等等。个人认为这个“父之道”,就是祖上世代传下来的优秀家风。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可以解释为父母健在时,看他是否能在父母的熏陶下培养了健康进取的志向;父母去世了,看他是否能按照父母生前的教诲做人做事。如果他能长期践行父亲传下来的优秀家风,这才叫孝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