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思扬的名言
时间:2022-04-13 14:05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团结报党派e家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刘思扬的名言
1.红岩刘思扬的读后感
卡耐基说:“人就是这样,做错事的时候只会怨天尤人,就是不去责怪自己。”也许这句话我们并不陌生,而且经常用到,只是我们将其作了少的改动而已,改动之后就变成了,“他就是这样,做错事的时候只会怨天尤人,就是不去责怪自己。”看似细微的差别,可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当你用一个手指指着别人说这句话的时候,也许另外的手指正指着你自己!卡耐基一语道破人了这一劣根性。我们总是喜欢高高在上,谈论别人的是非对错,为什么就不能对照他们,审视一下自己呢?别人做的不好时,是否自己做的就完美无暇呢?当你认识到自己也会犯错误的时候,你又会上升到一个高度,总结出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究竟病源是因为人们之间缺少理解和宽容。我永远记得电视剧《还珠格格II》大结局时,紫微为皇后求情时的一句话,那就是“人生最大的美德是饶恕”,当我们每天挤公交车别人不小心踩到你的脚时,当我们每天走在路上别人不小心撞到你时,你是怎样的态度呢?怨气十足破口大骂还是饶恕别人善待自己?我们考虑事情总是习惯于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思考,于是,别人所做的一切与己相异时都是错的,同时对于别人来说,岂不亦然!可是如果双方都能站在别人的角度审视一下自己的话,结果定会截然不同的。站在别人的角度审视自己是需要理解和宽恕别人的素质和修养的。只有不够聪明的人才批评和抱怨别人——的确,很多愚蠢的人都这么做。我们只有学会真诚地关心身边的朋友,才能赢得朋友们最大的信任。
再次读这本书,它给了我启发,使我准备好了良好的心态来面对未来将要发生的一切。
首先,我要改变我自己,要学会以快乐的态度对待生活、工作。书中说:“不要忘记,快乐并非取决于你是什么人,或你拥有什么,它完全来自于你的思想。”我相信,快乐源于心。有一则古老的格言,希望与大家共勉:“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任何能贡献出来的好与善,我们都应现在就去做。不要迟缓,不要怠慢,因为你就活这么一次。” 爱默生说过:“我遇见的每一个人,或多或少是我的老师,因为我从他身上学到了东西。”如果这话对爱默生来讲都是正确可行的,那么对我们每个人则更是如此。让我们不要老是想着自己的成就、需要,而应尽量去发现别人的优点,然后,不是逢迎,而是出自真诚地去赞赏他们。要“真诚、慷慨地赞美”,而人们也会把你的言语珍藏在记忆里,终生不忘。
2.求《红岩》中刘思扬的经历
刘思扬出身于大地主家庭,但他却投身革命;本可锦衣玉食,却偏偏散尽家财,为信仰劳碌奔波。他是革命者中一面别样的旗帜,他是知识分子中的楷模。
原型一编辑
他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坚定的革命信仰。《挺进报》组织局部暴露及数名同志被捕后,这个富家少爷,入党不到三个月的新党员遭到同志误解,甚至被当作叛徒。刘思扬的大哥几次出面营救,而刘思扬宁可把牢底坐穿也不愿在悔过书上签上自己的名字,他至死没有玷污党的荣誉。刘思扬在重庆“11.27”大屠杀中殉难。
原型二编辑
刘思扬出身资本家家庭的共产党员刘思扬被敌人关押在渣滓洞集中营,敌人为了诱捕集中营中的地下党员,摧毁集中营中的地下党组织,假意释放刘思扬等。刘回到家中时,有假扮地下党员来接头的敌人来套取刘关于集中营底下党组织的情报,但被刘和赶来的真地下党员识破。刘思扬二次被捕后,于重庆解放前夕被敌人杀害。
原型三编辑
刘国志(1921——1949),小说《红岩》中刘思扬的生活原型,出身于富商家庭,少年时代父母双亡,家庭经济渐趋颓败,在兄长的扶助下接受教育。1939年毕业于成
革命烈士刘国志(刘国鋕)
都建国中学,同年考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经济系。1941年在西南联大叙永分校加入中国共产党,皖南事变后因上级的疏散而失去了组织关系。1944年毕业于西南联大,放弃了家人为他谋得的待遇优厚的工作,响应中共南方局“到农村去”的号召,到云南陆良从事教育工作,任陆良县中教务主任,并代行校长职务。在他的努力之下,县中的校风大为改进,该县的民主力量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1945年底因被当地反动武装注意,撤离陆良,回到重庆。在重庆的公开职业为四川省银行经济研究所资料室的研究人员,并在《商务日报》做过记者。在中共南方局的安排下,他参与领导了“陪都青年联谊会”和“中国青年民主社”,在重庆的大、中学校和民盟中开展地下工作。按照上级指示,他于1946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同年,他的中共组织关系得到恢复。1946年7月李公朴和闻一多先生先后遇害,他在重庆参与组织了“李、闻血案后援会”,并在《新华日报》以刘钢为笔名发表了《略论闻一多先生》的悼念文章。中共南方局和《新华日报》先后撤离重庆后,他在中共重庆地下市委的领导下工作,曾担任中共重庆沙磁区学运特支书记,参与建立和领导了进步学生组织“六一社”。当中国民主同盟被国民党政府强令解散之后,他参与建立重庆地下民盟,并在其中担任重要职务。他为《挺进报》的编创人员与中共重庆市委接上关系,其后又为《挺进报》的编印提供经费,并且是报纸重要的发行者之一。1948年4月10日因《挺进报》事件于寄居的亲戚家中被捕,他机智脱逃;由于上级的出卖,4月19日与未婚妻曾紫霞一起在四川荣昌再次被捕。先被囚于重庆渣滓洞集中营,后被转囚白公馆。他的亲友利用上层社会关系营救,但他表示“决不背叛革命”,宁愿放弃去美国留学,拒不在“脱党声明”上签字,他说:“我死了有党,等于没有死;我如果背叛组织,活着又有什么意义!”1949年11月27日慷慨就义于重庆歌乐山松林坡刑场,时年28岁。
“有人以为由于高涨的物价,压碎了书房,把闻先生逼上了梁山。有人以为由于当局空前的贪污腐化,倒行逆施引起了他的憎恨,深重的民族灾难和人民生活的困难,激起他改革现状的热情。有人以为国内外民主运动蓬勃发展,指明了解放的途径,并把闻先生卷进了阵营。一句话,现实环境的改变,转变了闻先生。当然,环境决定着人们的意识,然而环境绝不是一切呵!战时教授们的遭遇差不多都和闻先生相似,可是有几个变成了像闻先生这样坚强的民主战士?” ——刘国志《略论闻一多先生》
3.《红岩》中刘思扬是什么样的人
而刘思扬恰恰相反,如果说原型是刘国鋕的话,那就是把原型人物的思想境界降低了。
假如不考虑某些外在的东西,如出身、女友等,刘思扬和刘国鋕几乎没有什么共同之处。也曾听说过刘国鋕的一些亲人、战友认为刘思扬这个人物塑造的不尽人意。
作为烈士的亲人、战友,他们已习惯于将现实生活中的刘国鋕等同于小说中的刘思扬,就如同人们将江竹筠等同于江雪琴一样。曾紫霞在《刘国鋕》一书中写道“刘国鋕同志已经牺牲三十二年了,除社会上流传过他就是小说《红岩》中刘思扬的原型的说法外,真正知道他事迹的人不多。”
似乎也隐约透露出她对这个说法并不认同。
《红岩》:一片丹心向阳开
《红岩》是现代作家罗广斌、杨益言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描写了在人民解放军进军大西南的形势下,重庆的国民党当局疯狂镇压共产党人领导的地下革命斗争,着重表现以齐晓轩、许云峰、江雪琴等共产党人在狱中所进行的英勇战斗,虽然最后惨遭杀害,但却充分显示了共产党人视死如归的大无畏气概。据不完全统计,《红岩》从1961年问世至今,几十年时间共发行1000多万册;《红岩》中革命英烈的英雄事迹,更是通过影视媒体的广泛传播,成为亿万中国人民爱国主义和革命理想主义的生动教材。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小说《红岩》是红色文学经典中,社会影响最大、受众群体最广、反响最为热烈的一部作品,它以中国共产党人信仰坚定、意志坚强、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形象化地讲述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艰苦卓绝的光辉历史,直到今天,仍然鼓舞着中国人民初心不改的政治信念。
《红岩》(节选)
决斗的时刻,愈来愈近。今晚,从敌人慌乱的行动中,使人感到时机分外紧迫。楼七室除了余新江和几个学生监视着牢门,其余的人都沉默不言,暗自准备着随时接受行动的命令。
呼——呼——
一阵狂风卷过,寒气阵阵袭来,崛立在签子门边的余新江浑身发冷,禁不住颤抖了一下。屋瓦上响起了哗哗哗的声音,击打在人的心上。是暴雨?这声音比暴雨更响,更加嘈杂,更加猛烈。“冰雹!”余新江听见有人悄声喊着。他也侧耳细听那屋瓦上的响声,在沉静的寒气里,在劈打屋顶的冰雹急响中,忽然听出一种隆隆的轰鸣。这声音夹杂在冰雹之中,时大时小。余新江渐渐想起,刚才在冰雹之前的狂风呼啸中,似乎也曾听到这种响声,只是不如现在这样清晰,这样接近;因为他专注地观察敌人,所以未曾引起注意。这隆隆的轰鸣,是风雪中的雷声么?余新江暗自猜想着:在这隆冬季节,不该出现雷鸣啊!难道是敌人在爆破工厂,毁灭山城了么?忽然,余新江冰冷的脸上,露出狂喜,他的手心激动得冒出了汗水。他突然一转身,面对着全室的人,眼里不可抑制地涌出滚烫的泪水。
“听!炮声,解放军的炮声!”
似乎证明他估计的正确,耳边又传来一阵春雷般的响声。这声音,这人民翻身的声音,他们已经期待了多少个白天和晚上,当它突然出现的时候,怎不引起强烈的反应。几天以前,和地下党还有联系的时候,他们知道人民解放军已经入川,可是谁能想到,胜利的炮声,今夜就传入耳鼓。
一股强大的力量,猛然从每个人心中升起,立刻汇成了巨大的力量的洪流。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一曲荡气回肠的《红梅赞》,曾令几代中国人热血沸腾、如痴如醉;而一部慷慨悲壮的小说《红岩》,则更是令广大读者心潮澎湃、难以释怀。
《红岩》背后的历史事件
小说《红岩》反映的是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1948年初,重庆“文城书店”地下联络站负责人任达哉被捕叛变,重庆乃至四川地下党遭受重创。由于任达哉的突然叛变,中共重庆市委委员许建业被敌人诱捕,特务守候在许建业任职的“志成公司”,很快又抓捕了中共重庆市工委书记刘国定。紧接着,中共川东农村武装暴动负责人李忠良、中共重庆市工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部长冉益智、中共下川东地工委书记涂孝文、中共川康工委书记蒲华辅等人也先后被捕叛变,又供出了陈然、江竹筠、李青林等133名中共地下党员。仅仅几个月时间,就使川东地下党组织遭到了国民党特务的毁灭性打击。在这133位被捕的地下党员中,绝大多数共产党员在敌人的刑讯逼供中,大义凛然、坚贞不屈、意志刚强、视死如归,就连特务头子徐远举都不得不承认,“在这些被捕的共产党员中,就我接触所及,大部分党员阶级立场坚定,节操高尚,叛变投降的只有少数人,如刘国定、冉益智、涂孝文等。”小说《红岩》塑造了众多共产党人的正面形象,比如,许云峰的人物原型许建业烈士,就是一个威武不屈、铮铮铁骨的革命英雄。许建业是中共重庆市工委委员,罗广斌在写给党组织的报告中说,他“十次苦刑犹骂贼,从容就义贯长虹”,徐远举也说,“中共地下党负责人许建业,在残酷的拷打之下,那种宁死不屈的革命精神,更令人敬佩不已。许建业被捕后,不管我用多么严酷的毒刑,都动摇不了他的革命意志。”许建业在英勇就义时,一路高唱国际歌,大声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那些立足旁观的普通民众,无不为之动容流泪。又如,小说《红岩》里“江姐”的人物原型江竹筠,牺牲时年仅29岁。敌人为了让她供出党的秘密,把她十个手指都钉满了竹签,可是江竹筠却一声不吭、绝不屈服,那种顽强的革命意志令所有在场的特务都感到震撼。再如,小说《红岩》里刘思扬的人物原型刘国志,出身于富贵之家却选择了革命,被捕以后家人利用各种社会关系进行营救,可他就是不签“脱党声明”,他对家人说:“我死了有党,等于没有死;我如果背叛组织,活着又有什么意义!”毫无疑问,许建业、江竹筠以及刘国志等人,称得上是真正有信仰的共产党人;无论“红梅赞”还是“绣红旗”,其雄浑悲壮、荡气回肠的音乐旋律,都是一曲曲为他们所谱写的英雄颂歌。
小说作者的《红岩》情结
小说《红岩》是由罗广斌、刘德彬、杨益言三人共同撰写的,他们三人都曾是川东地下党员,因叛徒出卖而被关进过渣滓洞或白公馆,他们是极少数能够活下来的历史见证者。正是由于三位作者在渣滓洞或白公馆里,目睹了一个个共产党人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所以重庆刚一解放,他们就开始撰文去宣传这些革命英烈的英雄事迹,目的就是为了让子孙后代永远铭记这些革命先烈,为了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抛头颅、洒热血的牺牲精神。从1950年6月开始,罗广斌便与刘德彬、杨益言进行合作,在重庆《大众文艺》杂志上发表了长篇报告文学《“中美合作所”回忆片断:圣洁的血花——献给九十七个永生的共产党员》,第一次让广大读者了解了被囚禁在渣滓洞与白公馆里的共产党人的斗争生活。1958年,他们三人又再度联手撰写了报告文学《在烈火中永生》,发表在《红旗飘飘》第6集上,这是小说《红岩》的最初样本。报告文学《在烈火中永生》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地反响,因此中国青年出版社邀请他们将这个故事写成一部长篇小说。经过他们三人与编辑三个月时间的闭门写作,最终完成了这部41万字的经典力作。
小说取名《红岩》,有着深刻地思想寓意:“红”象征着中国无产阶级政治革命,“岩”象征着中国共产党人不可战胜的坚强意志。罗广斌、刘德彬、杨益言为了宣传《红岩》精神,用殚精竭虑、呕心沥血“虽九死而犹未悔”来形容也不为过。在有些人看来,渣滓洞与白公馆中的共产党人,都在黎明前的黑暗中英勇牺牲了,他们却能够活着逃出来,是不是“叛徒”还无法确定。所以,刘德彬1958年在“反右”运动中首先受到了冲击,并被取消了小说《红岩》的署名权。罗广斌更是饱受精神折磨,《在烈火中永生》和《红岩》使他一夜成名,可是某些人却始终都对他存有戒心。另一位作者,杨益言也是以同样的罪名受到了冲击。
《红岩》的作者罗广斌出身于成都的一个豪门家庭,却毅然投身革命,在江竹筠的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有研究者认为,小说《红岩》里刘思扬的人物原型是刘国志,在笔者看来,刘思扬其实就是罗广斌本人,不妨举一个例子:在小说《红岩》里,刘思扬被家人花钱保释了出来,后来因为他识破了敌人的阴谋,又被特务抓了回来。而这一点,恰恰是罗广斌本人的经历写照。罗广斌也是由哥哥罗广文保释出来的,据同罗广斌关在一间牢房里的周建平回忆:“罗广斌这青年有骨气,他始终不肯交出组织关系。7月,他被家人保释出去,但第二处必须要他写一份自白书或者悔过书,他仍然一个字不肯写,宁愿回到这里来,所以又抱着铺盖来坐牢。”这使我们明白了这样一个问题:报告文学取名为《在烈火中永生》,为了纪念已经罹难的革命烈士,“永生”象征着他们的革命精神将永垂史册;而小说取名为《红岩》,则是在说明所有的共产党人,都具有钢铁般的革命意志与坚不可摧的政治信念。由此可见,罗广斌一生都在宣传“红岩”英烈,目的就是要去告诉广大读者,所有被囚禁在渣滓洞与白公馆里的共产党人,信仰坚定、立场鲜明的革命者,他们没有一个人玷污过共产党员这一光荣称号,他们都是许云峰、江姐式的革命英雄。这既是小说《红岩》的创作主题,也是罗广斌等人内心深处的《红岩》情结。
小说《红岩》的经典价值
小说《红岩》是一部题材十分独特的“红色经典”,它以革命先烈在敌人监狱中的英勇斗争为题材,形象化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了自己的政治信仰,前仆后继、无私奉献、英勇牺牲的革命精神,它既是“一曲共产主义思想的光辉赞歌”,同时也是“一本名副其实的共产主义精神的教科书”。这部作品的经典价值,就在于作者以历史在场者的切身体验,向读者讲述了具有什么样的思想品质,才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首先,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就应该像渣滓洞和白公馆里的先烈一样,具有崇高的思想境界和乐观的革命精神,即便是身陷囹圄失去了自由,仍坚持学习绝不放弃世界观改造,以便使自己在思想上始终都与党和人民的利益保持一致。比如在作者笔下,“渣滓洞”与“白公馆”这两处人间“魔窟”,虽然是革命者年轻生命的最后归宿,同时又是一所磨砺他们人格意志的革命大学校,先烈们明知他们的结局就是“死亡”,但却仍然如饥似渴地学习《共产党宣言》《联共党史》和毛泽东著作,一刻也不放松去补充自己思想上的政治养分。就像他们为自己牢房所贴的那副对联一样:上联是“歌乐山下悟道”,下联是“渣滓洞中参禅”,横批是“极乐世界”。作者为此解释说,“这里悟的是革命之道,参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之禅!‘极乐世界’,正是写的人们掌握了革命真理的心境”。
其次,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因为具有崇高的政治信仰和乐观的革命精神,又使他们的精神因素变成了一种不可战胜的力量,无论敌人使用什么样的残忍酷刑,丝毫都不能动摇革命者的坚强意志。比如,特务将一根根竹签钉进江姐的手指头里,而每钉一根便立刻鲜血喷涌,然而江姐却能用革命的精神意志去战胜肉体上的痛苦,令徐鹏飞等特务竟怀疑她是一个由钢铁所做成的“特殊人”;成岗被特务打得遍体鳞伤、血肉模糊,“冰冷的水泥磨石地面上,横躺着一具血肉模糊的躯体,脚上还钉着一副沉重的脚镣。鲜红的血水,正从那一动不动的肉体上往水泥地面淌落”,可他却仍然“对着死亡我放声大笑”。徐远举曾为此无可奈何地感叹道,渣滓洞和白公馆里的那些共产党人,没有一个是贪生怕死、摇尾乞怜的软骨头,他们“那种宁死不屈的革命精神,更令人敬佩不已”。
再者,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必须是一个“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革命者,正是因为他们无私无畏并将人民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所以他们才会淡化生死、勇于牺牲,“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无论许云峰、江雪琴还是成岗、刘思扬,他们在肉体与精神上经历了一次次考验,每一个人都能够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心地坦然、毫无畏惧地去面对死亡。这种“集香木以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的凤凰涅槃,我们当然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殉道”精神,但他们所殉的是无产阶级革命之“道”、殉的是共产主义社会美好理想之“道”、殉的是劳苦大众翻身解放之“道”。这种不忘初心的革命信仰,是他们留给我们后人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小说《红岩》所描写的时代虽然已经离我们而远去,但是江姐等共产党人“绣红旗”的动人场景,以及许云峰、江姐等革命先烈手挽着手、气宇轩昂地走向刑场的高大背影,却深深地刻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脑海里。列宁曾有一句名言:“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现在已经实现了先烈们曾经为之奋斗的革命理想,中华民族也已经从“站起来”、“富起来”变得“强起来”,我们不能忘记他们的丰功伟绩和英勇牺牲,因为他们和所有革命先烈一样,都是中国现代革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说《红岩》里的那些革命英烈,堪称“不忘初心”的光辉典范!
(作者宋剑华,系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共读支部
【民建北京市丰台区工委综合第四支部】
支部参加民建北京市委会组织的为爱行走活动
民建北京市丰台区工委综合第四支部成立于2007年9月,前身是2004年7月成立的临时支部。现有支部会员27名,支部委员9名,支部主委殷巧红。
支部会员以律师、会计师、国有企业工作人员、民营企业工作人员为主。支部自成立以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履行参政党的职能,积极参加民建北京市委会和民建丰台区工委组织的各项活动,认真落实民建丰台区工委提出的各项工作要求,向民建北京市委会、民建中央积极提交各类提案、建议、信息和征文等,或通过发表论文和摄影作品等多种途径,踊跃为民建组织做出贡献。
学习感悟
支部党员王 纲:
小时候,妈妈发现我特别爱听评书,一天,她向我介绍了几部红色经典的文学作品,《烈火金刚》《铁道游击队》《红岩》……从听评书到读原著,这些作品像一盏盏明灯,点燃了我心中的红色激情。读《红岩》的感受最特别,当时第一感觉就是特别想哭,因为那些仁人志士明明已经等到了革命胜利,却在黎明前的最后一夜失去了生命。江姐,浓缩了千千万万女性革命者的优秀品质,“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 “如果需要为共产主义理想而牺牲,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也可以做到脸不变色,心不跳!”许云峰、华子良、双枪老太婆……无数革命志士,用自己的生命延续着革命的成果,他们坚定的革命信仰,深深震撼着我的心。作者罗广斌、杨益言,用饱含血泪的笔触,“把这里的斗争告诉后代”;我也用《红岩》给孩子们讲述那些真实的革命故事,在我家三代人之间传承革命情怀。
支部党员吕天遨:
作为一个70后,在上小学时,我就阅读过《红岩》这本书,40年过去了,再一次翻看《红岩》,发现自己不但对其中的英雄人物依旧无比崇拜,同时,更多了些新的感悟。
这是一部悲壮的小说,“为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把牢底坐穿”“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这些书中的革命志士多是一些青年知识分子,从小都有富裕的家庭生活和优越的生活条件,但是为了中华民族的自由与解放,他们投身于革命,以自己的生命为中华民族迎来了和平。特别是在“绣红旗”的过程中,这些革命志士对未来的中国是多么期待和向往!
战争是残酷的,战争中的生命是脆弱的,这些革命者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为我们赢得了长久的和平发展,在我们享受现代文明的时候,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如今的和平生活。
享受和平,珍爱和平。
支部党员宋 扬:
在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我再次认真阅读了红色经典小说《红岩》,受益匪浅。现在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没有战争、没有硝烟,但幸福的背后是无数革命英雄的牺牲和奉献。他们,用坚持带来了解放、用英勇收获来了和平、用生命换来了胜利。
《红岩》描写了在人民解放军进军大西南的形势下,国民党特务在集中营对共产党人进行灭绝人性的折磨,歌颂了革命者在酷刑考验下的坚贞不屈。所有的英雄人物中,最令我感动的是江姐,她坚贞不屈的精神深深感动着我。美好的生活,让人淡忘了血与火的历史,也使人麻痹了精神。读罢《红岩》,不禁思考,在和平年代我们不能忘记和平的生活源于血染的历史、不能忘记曾为此付出生命和鲜血的先烈们。先辈们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安逸和幸福,我们要将先辈们的精神一直延续下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