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能的名言
时间:2022-04-15 12:52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好玩的国学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慧能的名言
1.慧能和尚的全部名言是什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字面大意: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这首偈是慧能写的。当时,慧能才入寺八个多月,整天在后院干着劈柴舂米的杂活。
他偶然听到一个小和尚唱诵神秀此偈,认为尚未见性。于是口诵一偈,请人写在墙上,得到弘忍的赏识,传得法衣。
这首偈的本质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菩提树和明镜台都具有空间形象,凡有空间形象者,则必然是相对的,所以不可用以比喻自性。
自性无所谓修,无所谓得,它本身就是一个绝对的境界。光明自性人人都有,只要不污染,就能自然显露,所以明心见性不可由修持入,自性本就是“无修无证,无得无失”的。
这就是“顿悟”。
2.慧能法师六祖禅师名言
名言:1. 顿教法门今已留,救度世人须自修。
禅宗的顿教法门,我现在已经留给你们。世界人遇见我这顿教法门,要自己修行啊!不是不修行的。
2. 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这三句话就是《六祖坛经》上六祖接引惠明的时候所说的话,这句话是禅宗最根本的思想之一。这 里的“善、恶”,代表所有分别的。
有了分别智,我们就失去了本心。3. 悟此法门,由汝习性,用本无生,双修是正。
“悟此法门”:你若明白这个顿教的法门,不是离开心而有佛,也不是离开佛而有心;也不是离开定而有慧,也不是离开慧而有定。“由汝习性”:为什么你不明白?就因为你多生多劫,有很大的习性障着。
“用本无生”:妙用本来就是无生无灭的。“双修是正”:所以你修心,就是修佛,修佛,就是修心;修定,就是修慧,修慧,就是修定。
这双修才是正法。4. 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善知识!每个人的菩提自性本来就是清净的,只要用此清净的菩提心,当下就能了悟成佛。5. 此宗本无诤,诤即失道义;执逆诤法门,自性入生死。
此句是《六祖坛经》在最后有两个偈子,其实这就是我们说的禅宗认为一切,不管是真假、善恶、净秽,这都是戏论。如果你在这戏论上用功,去著意的话。
“自性入生死”什么意思?就是自性变成无明生死。6. 迷时师度,悟了自度。
7. 执逆诤法门,自性入生死。8. 淫性本是净性因,除淫即是净性身,性中各自离五欲,见性刹那即是真。
9.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觅兔角。10.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11. 顿教法门今已留,救度世人须自修。12. 大师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13. 不思善,不思恶,此刻那个是你本来面目。14. 法身报身及化身,三身本来是一身,若向性中能自见,即是成佛菩提因。
15. 悟此法门,由汝习性,用本无生,双修是正。16. 定香,即睹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名定香。
17. 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着。18. 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
悟此法门,由汝习惯;用本无生,双修是正。19. 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
法即无顿渐。20.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21. “善知识!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22. 心肠含诸种,普雨悉皆萌;顿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
23. 无二之性,即是佛性。一切即一,一即一切。
一切法,不离自性。24. 戒香,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瞋、无劫害,名戒香。
25. 惠能没手法,一直百思维;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26. 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面,悟人在处一般。
27.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能。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
若无尘劳,智能常现,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着,不起诳妄。
用自真如性,以智能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28.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能,护短心内非贤。29. 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30. 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
31. 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32. 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
自若无道心,暗行不见道,若真修道人。33.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34. 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幷将为空,不思酬害。
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
善知识!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则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
35. 无情无佛种。能善分别相,第一义不动,但作如此见,即是真如用。
36. 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若能自有真。
37. 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欲拟化他人。
38. 若能心中自见真,有真即是成佛因,不见自性外觅佛,起心总是大痴人。39. 报诸学道人,努力须用意,莫于大乘门,却执生死智。
若言下相应。40. 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
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不动是不动。41. 迷悟有迟疾,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
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42. 解脱知见香,自心即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脱知见香。
善知识!此香各自内熏,莫向外觅。43. 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作业。
44.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45. 即共论佛义,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
此宗本无诤,诤即失道意。46. 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久不明,与义作雠家;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
47. 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忘功福无比。48. 离假即心真,自心不离假,无真何处真。
有情即解动,无情即不动。49. 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正见名出世,邪见是世间,邪正尽打。
3.六祖慧能留传下来的名句
好多!「人有南北之分,「佛性」并无南北之分。」
“既非风动,亦非幡动,仁者心动耳。”
:“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 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 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 但向心中除罪缘,各自性中真忏悔; 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 学道常于自性观,即与诸佛同一类。 吾祖唯传此顿法,普愿见性同一体; 若欲当来觅法身,离诸法相心中洗。 努力自见美悠悠,后念忽绝一世休; 若悟大乘得见性。虔恭合掌至心求。”
等等
4.请问六祖慧能有很多醒世名言
我看的是《六祖慧能传奇》,还没看完。
我暂时知道的有: 禅者不思善,不思恶,各自观心,自见本性,即可顿悟菩提。 该放下时就放下,该舍弃时就舍弃。
不但下棋如此,学习佛道亦是如此。不舍弃些什么,又怎么能得到呢?只有空的瓶子,才能灌进醍醐。
人的心量非常广大,如同虚空一样,没有边际,没有方圆,没有大小,也没有颜色,没有上下长短,没有怒喜,没有善恶是非,也没有头尾。像这样超越对立,融化矛盾,不执著、不贪爱,就是般若和禅定。
越是无风静定的灯光,越能显发灵明的光芒。禅定与般若亦是一样,越是甚深禅定,越能激发出般若智慧。
忍辱波罗蜜,是菩萨必须修行的。 这一大堆木柴,就像人的各种贪欲,它燃起的熊熊大火,虽然能驱使人为满足欲望而奔波,但它并不能光耀人的生命历程,反而是以烧掉整个生命为代价。
而觉悟的智慧如同灯光,一盏灯光,能驱散千年的黑暗,照亮人生,迷途知返。(前一句对话:“老五惊奇地说:‘哎呀,你们看怪不怪,这火盆里烧着许多木柴,却不如一盏小小的油灯,能照得满屋亮堂。
’” 所谓风动、幡动,本质上是心与镜的关系。风是境,幡是尘客,所以释迦牟尼说:“有因有缘世间生,有因有缘世间灭。”
佛法是缘起法,它的最高明之处,就在于它揭示了宇宙人生的真谛——缘起性空。佛陀还说过: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是因缘所生,并且互为缘起,互为依存,互为条件,互为前提,也就是互为因果。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动静、善恶、美丑、好坏……世界上的一切矛盾对立,都是我们这些人各自依据自己的好恶、利害……强行分别而产生的。
所有争端的升起,一切矛盾的产生,也都是源自我们以不同的价值、舍此取彼的结果呀!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境由心造,法由心生,一切都是我们人心的作用。
幡动而心不动,自净其意,自空其身,自然趣入大道。 从佛法的角度来说,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是有因有缘才产生的。
学佛之人并不是要像草木一般,不去分辨善恶,而是不因善人善事就欢喜奉承,也不因恶人恶事就愤恨怨怒,更不能以自己的喜恶、利害为标准,来判断事物,观察事物。学佛之人应以平等无差别的本心来面对世界,让众生和事物的本来面目呈现出来。
所以,《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佛性是远离永恒与短暂、美与丑、善与恶的境界,完全超乎分别之上,就是不二之法。
佛法,就是教导人们远离贪爱、执著。那怕是行善的功德,或成佛得道的渴望,都不可贪爱执著。
你行善不为人知,不求回报,就是菩萨布施,就是最高的智慧呀! 善知识,你等刚刚念诵过三皈依。我要奉劝诸位的是,希望你们皈依自己本性的佛、法、僧。
其中,佛是觉悟,法是正确的佛法,僧是清净。用自己的心去皈依觉,便不生邪恶,寡欲知足,能摆脱对财色的执著,这就叫福慧充足。
自己的心皈依了正法,就没有了邪见。没有邪见,也就没有人我的区别、傲慢自大、贪欲爱憎的执著,这就叫远离贪欲。
自己的心皈依了清净,一切的烦恼爱欲等外界环境都不沾染自己的清净心,这样众生就变成了尊贵的觉者。 如此修行,便是自己皈依自己,皈依自己的佛性。
佛性像天色常清,日月常明;因有浮云的一时遮挡,才变得阴沉昏暗。忽然一阵清风吹散了浮云,就会立刻明朗起来。
世人的心性常常变化就像天上的云一样。 有智慧的人们,智如太阳,慧如月亮,智慧如日月一样永远明亮。
如果执著于外界事物,就会被自己的妄念浮云所覆盖,使自己的佛性不能明澈清晰。如果遇到有修行的高僧大德,听到真正的佛法,自己铲除迷妄,就会内外清澈,明心见性…… 事实上,佛法无处不在,禅要无时不有。
它与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件事都有关联,就存在于行、住、坐、卧当中,在砍柴挑水、种地做工当中。我们生活中的那些真知灼见,那些规律性的东西,就是佛法呀!全心全意、专心致志劳动,就是修行;领会到了生活的真理,感悟到了真、善、美,那就是觉悟。
我们佛教所说的般若,就是空慧,也就是体悟空的智慧。若能修得心灵空荡荡、磊落落,连生命都不执著,无私地奉献给众生,才真正是积极救世的大无畏精神哩!有些世间的学者,只理论上讲什么公而忘私,却不能从本质上看透自我,又如何能够做到完全忘我呢? 不思善,不思恶,也并不是断掉思想,弄得善恶不分,是非不明,而是在分辨善恶当中,不起任何贪爱、执著。
菩提不在遥不可及的天堂,而在我们生活的世间,是最平凡的东西。 一个勤奋修行的出家人,也许能够不贪爱世间的财、色,但很难断除对佛法、经典的执著。
这也是贪欲,必须铲除!菩萨应以空荡荡,无所得的本心,来领悟佛学的大道和宇宙人生的真谛。 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
佛眼看世界,一切众生都是佛,不管茅草香花,都是清净佛身的显现!山河大地处处都是美妙的道场。 差别,仅仅是人心的取舍。
禅,不是纯自然主义,禅者反对放任自流,更强调人的主动性与能动性。我们人,作为自然之子,弃恶。
5.六祖慧能的语
禅语惠能三十三岁的时候,母亲去世。
安葬了母亲之后,惠能便取道韶州曹溪(今韶关)北上求法(此说与《六祖坛经》所记不同)。在韶州,他结识了德行之士刘志略,因为情投意和,结拜为兄弟。
刘志略有个姑姑,是位比丘尼,名无尽藏,住在当地的山涧寺,经常读诵《涅盘经》。惠能白天与刘志略一起参加劳动,晚上则听无尽藏比丘尼读诵《涅盘经》。
惠能虽然不识字,但他的悟性极好,经常在听完经之后,给无尽藏比丘尼解说经文的大义。有一次无尽藏比丘尼手捧经卷,向惠能请教一个字的读法和意义。
惠能回答说:“字即不识,义即请问。”无尽藏比丘尼说道:“字尚不识,曷能会义?”惠能回答道:“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无尽藏比丘尼听了,非常惊异,知道惠能是个有道之人,心生敬意。这样一来,惠能的名声很快传遍乡里。
虽然当时惠能还没有出家,但是当地的信众都争相前来瞻礼和供养。并且在附近的宝林古寺旧址上,为惠能建了一座道场。
惠能在这个地方一住就是三年。有一天,惠能突然想起求法的事来,私知念言:“我求大法,岂可中道而止?!”于是第二天便离开了宝林寺,继续向北行进。
经过乐昌县西山石室间的时候,惠能遇见了智远禅师,并向智远禅师请教有关坐禅的一些事情。智远禅师告诉他说“观子神姿爽拔,殆非常人。
吾闻西域菩提达磨传心印于黄梅,汝当往彼参决(我看你神姿清朗超拔,恐怕不是一般的人。我听说菩提达摩从西域来到中土,传佛心印,展转至于黄梅五祖,你不要再耽误时间了,速往忍和尚处参学,以决生死之疑)。”
五祖初见他的时候,便戏称他为“獦獠(gé liáo)”。《五灯会元》、《祖堂集》和《坛经》等书,都比较详细地记载了这次见面的情景--五祖问:“你从哪儿来?”惠能道:“从岭南来。”
五祖问:“你到这里想干什么?”惠能道:“不求别事,只求作佛。”五祖道:“你这个獦獠,又是岭南人,你怎么能够成佛呢?”惠能道:“人虽然有南北之分,佛性却没有南北之别。
我这个獦獠,形象上虽然与和尚不同,但佛性又有什么差别?”五祖听了,知道惠能根机很好,不是常人,本想继续跟他多交谈几句,但因为徒众都在左右,担心惠能日后会遭到众人的嫉妒和排斥,于是便把他打发到碓坊舂米。舂米是一件苦差事。
惠能生得矮小,体重不够,为了踏碓,他不得不在腰间拴上一块石头。就这样,惠能昼夜不停,勤勤恳恳地舂了八个月的米。
有一天,五祖把大众召集到一起,告诉大众说:“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我已经老了,当选一名接法人,以确保祖师的法脉不断。
佛法不可思议,贵在实证,你们万千不要以为记住了我所说的法语,就算了事。你们且下去,各自根据自己的修行体会写一首偈子给我看看,如果有人契悟了佛意,我就把法衣传付给他,立他为六祖。”
当时,五祖会下,有七百多名僧人。其中,以神秀上座最为出色。
秀上座是教授师,兼通内外之学,经常为大众讲经说法,并且得到了五祖的器重和众人的敬仰。因此,大众退下来之后,共相议论道:“六祖之称号,除了秀上座之外还有谁能够担当得起呢?我们不用劳心费力写什么偈子了,等秀上座得了法衣成为六祖,我们都依止他就完事了。”
听到大众的议论,神秀想,大众之所以不敢写偈子,是因为我是他的们的教授师。我应该向大和尚呈上偈子。
当然,我呈偈子是为了求法,而不是为了夺取祖位。如果我不向大和尚呈偈子,大和尚怎么知道我心中见解的深浅呢?我又如何能得到五祖的传法呢?翻来覆去,左思右想,折腾了两三天,神秀终天作出了一首偈子,并趁夜深人静的时候,偷偷地写在廊壁上,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第二天早晨,五祖经过的时候,忽然看见此偈,知道是神秀所作。
这首偈子虽然没有明心见性,但是,后人如果依此偈修行,还是可以得天大利益、免堕恶道的。因此,五祖还是当着众人的面对这首偈子大加赞叹,并且要求大众焚香读诵此偈,依偈而修。
但是,私下里,五祖还是告诉神秀说:“你的这首偈子,还没有明心见性,见地还不到位,还在门外。如此见解,欲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
无上菩提须于当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中荐取。”说完,五祖吩咐神秀再作一偈。
但是,几天过去了,神秀再没有作出新的偈子来。后来有一天,惠能在碓坊舂米,听到外边有位童子在诵神秀的偈子,便上前打听,于是童子就把五祖吩咐大众作偈以及让大众梵香礼拜神秀之偈的事一一告诉了惠能。
惠能听了,便央求童子道:“上人,我也要诵此偈,与秀上座结来生缘。自从我来到这里,我就一直舂米,八个多月,没有到过堂前,请上人引我到写有神秀偈子的廊壁前礼拜。”
于是,童子引惠能来到偈子前。惠能说:“我不识字,还请上人念给我听。”
当时,江州别驾张日用正好在旁,便高声为惠能念诵那首偈子。惠能听了,就说:“我也有一首偈子,请别驾给我写上。”
别驾了听了,非常惊讶“你这个舂米的,也能作偈子,真是希有!”惠能正色道:“欲学无上菩提,不可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没有意智。
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别驾听了,连忙谢罪道。
6.慧能和尚的全部名言是什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字面大意: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这首偈是慧能写的。当时,慧能才入寺八个多月,整天在后院干着劈柴舂米的杂活。
他偶然听到一个小和尚唱诵神秀此偈,认为尚未见性。于是口诵一偈,请人写在墙上,得到弘忍的赏识,传得法衣。
这首偈的本质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菩提树和明镜台都具有空间形象,凡有空间形象者,则必然是相对的,所以不可用以比喻自性。
自性无所谓修,无所谓得,它本身就是一个绝对的境界。光明自性人人都有,只要不污染,就能自然显露,所以明心见性不可由修持入,自性本就是“无修无证,无得无失”的。
这就是“顿悟”。 请参考佛教全书。
7.求六祖慧能诗句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我用力地擦拭。
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
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
我领悟不透,是什么意思?
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
参悟不透。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
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现在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惨悟不透!
心本无尘,尘即是心。无心无尘,人便死。
我曾经思考过一个问题:
人觉得一个东西好吃,事实上嗅觉比味觉占更大的比重
所以象狗这样嗅觉灵敏的生物,在饮食上远比我们快乐
这样的想法到底对不对?..如果错了..错在哪里?
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
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正如慧能所说的 仁者心动
又如道家所说的 道可道非常道
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
佛家讲究万物在心 追求修世
道家讲究无牵无挂 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脱今世 道家则是修行今世 而追究其原理来说都是一种修行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禅宗这九句话,看完你就开悟了人生!
1.勿轻未悟。一念回机,便同本得。
这是菩提达摩所说。意思是,不要看不那些还没有开悟的人,他们只要在一瞬间回归到清净的佛性,瞬间就开悟了!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只要放下了,想开了,你就可以进入解脱的大境界。
2.一切诸法悉皆解脱。
这是四祖道信大师说的,意思是一切诸法都处于清净、自在的,自由的解脱状态。人本来就是解脱的佛,生活在清净的净土上,是什么污染蒙蔽了我们?是我们被欲望诱惑的内心!内心清净了,一切都会解脱了。
3.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这是有人问天柱崇慧大师,达摩没有到东土传播佛法时,中国有没有佛法,大师反问现在有没有佛法,那人说不知道。大师就说了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句话。万古长空的意思是说,性空是佛法亘古不变的本质,而一朝风月,则是指那些风云流转的世间万事万物,只是虚幻而短暂的出现。我们总是迷恋于风花雪月,岂不知那只是一瞬间的繁华,而繁华总会落尽,生命总有末路,如果不能体悟性空亘古不变的本质,我们也只能在虚幻的风月中尝尽人生悲欢离合了!
4.人有南北,佛性无南北。
这是六组慧能说的。他开示我们,无论你是什么人,只要用心开悟,总有成佛的可能。
5.迷人口说,智者心行。
这也是禅宗的六祖慧能大师说的。意思是没有认识佛法的人,表面上好像很懂佛法,其实也就是嘴上说说而已的糊涂人。而真正有智慧的人则是默默地修行佛法。即使我们不信佛,这句话对我们的生活也十分有用,多说无益啊!
6.若欲修行,在家亦得。
这是禅宗的六祖慧能大师说的。大师告诉我们,只要你的心是清净的,你所在之处就是净土。修行是修心,不是躲到庙里吃苦!
7.长空不碍白云飞。
这是石头希迁禅师说的。当时天皇道悟问什么是佛法,石头答不得,不知。道悟再问向上是否还有转处?石头说:“长空不碍白云飞。”这一段有很多不同的感悟。好玩的国学认为,这是说禅的境界无处不在,白云千变万化,却从来也改变不了长空的自由和解脱。大智慧的人寻求解脱之道,一旦开悟,世间一切纷纷扰扰已经无所谓,就像白云无法扰乱长空的内心一样。
8.饥来吃饭困来眠。
这是大珠慧海禅师说的。他告诉我们,一切都是随缘自在的,没有非做不可的执着。宋代词人葛长庚写了一首水调歌头,可以很好地解释这句话:
有一修行法,不用问师传。教君只是,饥来吃饭困来眠。
何必移精运气,也莫行功打坐,但去净心田。终日无思虑,
便是活神仙。不憨痴,不狡诈,不风颠。
随缘饮啄,算来命也付之天。万事不由计较,造物主张得好,
凡百任天然。世味只如此,拼做几千年。
9.青山元不动,浮云任去来。
这是灵云志勤禅师说的。当时有人问他,如何才能永远逃出生老病死的束缚,大师说青山元不动,浮云任去来。这句话也有很多种理解。好玩的国学认为,青山可能代表永恒的佛性。而浮云是遮住了佛性的五蕴。任五蕴流转,而佛性永恒!对于我们平凡人来说,这句话有更深的意义,青山与浮云都是美好的东西,假如我们的心是美的,我们看人和事物都是美的,就像李白与敬亭山,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就像辛弃疾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有了这种心态,我们的生活一定是美的。